成功的四種因緣
釋蓮央上師開示:成功的四種因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到別人說:「事事如意」、「心想事成」、「沒關係,盡力就好」。但什麼叫做「盡力」呢?真正的盡力,是在凡事中不執著;當你能不執著時,就能放下,用平常心對待一切。這,其實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那麼,要怎樣才能「心想事成」呢?很多人心裡會想——世上哪有這麼容易的事?就像我明明想去看電影,卻因種種原因而無法成行,難免感到無奈。
第一個條件先有「因緣」具足
所謂「心想事成」,第一個要素就是「心想」。為什麼要先有「心想」?因為一切的起點,都是動機——你必須先有想要做某件事的念頭。修行人會說:「我要發心立願,成就菩提。」在家眾則可能會想:「我不僅要修行,還要去找工作、開創事業。」
舉例來說,如果你想開一家店,沒有動機,你會去開店嗎?當然不會!所以,開店的動機就是「因」——因為有這個因緣啟動,念頭才會生起。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曾開示成功所需具足的四種條件。若你細心觀察生活中的點滴,就會發現,一切事情的發生,都先要有個念頭——也就是先有「因緣」。
如果只是起了念頭,卻不去行動,或明天就把它忘得一乾二淨,那還能成功嗎?不可能的。就好像你說:「我要去廟裡學水供。」但只是一句空話,轉眼就忘,那就永遠停留在「因緣」的階段,事情自然斷掉。
第二個條件——「等無間緣」
所以,當念頭一起、第一個條件具足之後,就必須進入第二個條件——「等無間緣」。所謂「等無間緣」,就是當這個念頭生起後,你必須持續不間斷地努力實踐。比如,你發心立願要到寺廟從事菩提事業,跟隨師尊修習真佛密法,那麼這個心念要經年累月不動搖,即使遇到任何困難,也不改最初的發心。
所以說,成功的四個條件中,第一個是「因緣」,就是你發起的心念;第二個就是「等無間緣」,就是我不止發起這個心念,我還要堅持一志永不間斷的實踐。比如我想修法,如果我是三天捕魚,四天曬網,那麼我很快就忘光了,如此的修行我能成就嗎?當然是不可能的。其實,「因緣」「等無間緣」這兩個條件,不僅僅只是用在修行上,在事業上、個人生活中也都非常的重要。那麼第三個就是「所緣緣」。「所緣緣」中的第一個緣是動詞,第二個緣是名詞。
所以說,成功的四個條件中,第一個是「因緣」——也就是你所發起的心念;第二個是「等無間緣」——不僅要有心念,還要堅持不斷地實踐,始終如一。比如,你想修法,如果是三天打魚、四天曬網,很快就會荒廢,那麼修行怎麼可能成就?答案是——絕對不可能。
其實,「因緣」與「等無間緣」這兩個條件,不僅適用於修行,在事業、家庭乃至個人生活中,同樣非常重要。
第三個條件是「所緣緣」「所緣緣」中的第一個「緣」是動詞,第二個「緣」是名詞。前兩個條件「因緣」與「等無間緣」比較直接,因為它們都與你的起心動念有關,而這個起心動念是主觀的,必須以智慧為基礎。如果你的心念缺乏智慧,就容易落入空想與妄想,不切實際,自然行不通。比如,你的生意規模根本無法賺到一千億萬,但你偏偏妄想要賺這麼多錢——行得通嗎?當然不可能,只是浪費生命罷了!
所以,要以智慧生起正知正念,才能帶動第二個條件——「等無間緣」,用堅持不懈的意志力去執行正確的目標。否則,沒有堅持的力量,即使目標正確,最終還是會半途而廢。
那麼,「所緣緣」是什麼呢?就是當我想成立一間公司,每天都會思考:公司要如何成立?成立之後又該如何經營?於是,我便積極行動,努力培養各種人事因緣,讓公司蒸蒸日上。這個過程中,我會接觸到各種人、事、物——這就是第一個「緣」作為動詞的意義:去接觸、去尋找、去開發。
就像我開了公司,目標是讓公司業績達到一千億萬,那麼我就必須想辦法尋求資源、接觸不同領域的人,去了解行業運作的狀況,並從中發現自身的不足,找到問題所在,然後改善它、完善它。
這個原理,不僅適用於事業,修行也是如此。比如,我們希望修法有所成就,於是發願學習水供。然而,如果只是到寺廟學過一兩次,就回家有樣學樣地擺好水供塔與供品,卻沒有掌握水供的竅門與內涵,那麼大家想想,這樣能成就嗎?當然不能!因為這就是「所緣緣」不具足的情況。因此,「所緣緣」就是成功的第三個條件。
要想真正學好水供,必須先了解水供的竅門與內在意理,然後每天堅持去做。在修水供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就要積極請教上師、法師與大善知識,並持續加強訓練。在訓練中,必然會產生各種情況與疑問,唯有不斷用心請教、不斷尋找答案、不斷在內心深處體會,才能最終達到成功。
修法其實與經營事業相似。當你已經具備了「因緣」、「等無間緣」以及「所緣緣」,並 且努力去實踐時,還需要加上一個條件——第四個緣,「增上緣」。
第四個條件是「增上緣」
為什麼需要「增上緣」?因為「增上緣」與「所緣緣」一樣,都帶有客觀性——它取決於你的福報。
有些人的福報非常好,他皈依師尊,進入真佛宗學習密法,又在三輪雷藏寺得到兩位上師與法師不斷的教導,自己還有時間專心修持密法;回到家,家人也支持他在家修練。你說,他的「增上緣」好不好?當然非常好!
但也有人福報不足,同樣皈依師尊、進入三輪雷藏寺學密法,卻自我蒙蔽——無論師尊、上師或法師在教什麼,佛經中講什麼,他都覺得與己無關,只想固守自己的想法,照著自己的方式去做。回到家,家庭不和睦,夫妻爭吵不斷。你說,他的福報能具足嗎?當然不能!
所以,「增上緣」的好壞,完全取決於個人的福報深淺。如果你的福報具足,「增上緣」自然很好;只要沿著這條道路好好修持真佛密法,遇到問題時,有上師、法師、大善知識為你解答,再加上你不斷努力改變自己,並且在需要時總有人伸出援手,那麼——恭喜你!只要持之以恆、堅定不移地走下去,終將有所成就。
這就是成功的四個條件。不要以為這四個條件只適用於修法,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包括你的事業、為人處世,都離不開這四個因緣與其果報——這就是「緣起法」的真實意義:緣起性空。
我想,有人會問我:「上師,你講的這些都很好啊!福報具足的人,不用為生活奔波,又能到三輪雷藏寺發心行菩薩道,可我們不一樣——要上班、要照顧孩子,家務一大堆,老公又不修法,每天還囉哩八嗦,那我該怎麼辦呢?」
上師告訴你們——沒關係!這時候,你的「主觀」非常重要。所謂的主觀,就是你的「因緣」與「等無間緣」,也就是智慧與意志力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