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皇寶懺慈悲道場懺法》第一卷 - 皈依三寶/斷疑/懺悔
梁皇寶懺慈悲道場懺法譯本卷一 * 歸依三寶第一
梁皇寶懺未開始之前先有淨壇讚/寶鼎讚/祝聖讚/三寶讚/戒定真香讚(這是第一卷獨有的首讚) 。
原文:《淨壇讚》楊枝淨水。遍灑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餓鬼免針咽。福壽廣增延。滅罪消愆,火燄化紅蓮。南無清涼地菩薩摩訶薩(三稱)
《淨壇讚》(结界灑淨咒) 開懺當天前,為莊嚴道場,灑淨安位。
原文:《寶鼎讚》寶鼎爇名香,普徧十方,虔誠奉獻法中王。端為民國祝萬歲,地久天長。端為民國祝萬歲,地久天長。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寶鼎讚》代表佛弟子一片至誠懇切之心香。如「戒定真香」「爐香讚」 等。
原文:《祝聖讚》唵。捺摩巴葛瓦帝阿巴囉蜜 沓。阿優哩阿納蘇必你實執沓。牒左囉宰也。怛塔哿達也。阿囉訶帝。三藥三不達也。怛你也塔。唵。薩哩巴。桑斯葛哩。叭哩述沓。達囉馬帝。哿哿捺。桑馬兀哿帝。莎巴瓦。比述帝。馬喝捺也。叭哩瓦哩。娑婆訶。願將以此勝功德。祝讚民國萬萬歲。大民族民權與民生。南摩無量壽祝讚民國萬萬歲。祝讚民國萬萬歲。南摩大乘常住三寶 三稱
《祝聖讚》是願將此殊勝功德 承蒙佛菩薩功德力 祝讚人民萬歲 南無無量壽 各各民族攜手祈福保安平 增福慧 風調雨順 化干戈得安寧 普願天下樂太平,人人安居樂業同享康祥。
原文:《三寶讚》
佛寶讚無窮。功成無量劫中。巍巍丈六紫金容。覺道雪山峯眉際玉毫光燦爛。照開六道昏蒙。龍華三會願相逢。演說法真宗。南無佛陀耶。法寶實難量。如來金口宣揚。龍宮海藏散天香。覺者誦琅𪻱。玉 軸霞條金寫字。似排秋雁成行。昔因三藏取來唐。萬古永敷揚。南無達摩耶。僧寶不思議。身披三毳雲衣。浮杯渡海剎那時。赴感應群機。堪作人天功德主。堅持戒行無為。我今稽首願遙知。振錫杖提攜。南無僧伽耶。
《三寶讚》讚嘆佛法僧三寶之廣大功德。
一、梁皇寶懺慈悲道場懺法譯本卷一、【供養讚】
【供養讚】:梁皇寶懺每卷開頭一定以梵音唱誦一段供養讚,來祈請諸佛菩薩降臨加持。大家用真誠懇切感恩的心獻上供品,以示恭敬歡喜之意。十種供養諸佛菩薩的供品,分別為「香、花、燈、水、果、茶、食、寶、經、衣」各有不同的象徵意義與功德。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一/戒定真香讚 (第一卷在法會懺儀的開始供養香)
【供養讚】:《戒定真香讚》
戒定真香。焚起沖天上。眾等虔誠。爇在金爐放。頃刻氤氳。即徧满十方。昔日耶輸。免難消災障【註一】。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譯解】在佛門常用儀軌中,在法會儀式上唱「戒定真香」或「爐香讚」的時候,主法者會帶領大眾來上香。大眾以恭敬虔誠之清淨心身,在獻檀香供養三寶的時候,香爐上的香雲上飄,香煙裊裊,如祥雲一樣縹緲,像雲霧一般瀰漫著十方法界。現起的香雲像寶蓋一樣結在道場之上,而大眾遙想著與十方法界交融成一體,並懇求十方諸佛菩薩能夠與大眾感應道交,神通感應,救拔眾生的苦難,隨方化災免難,增福增慧。這「戒定真香」是以香來表現戒定慧三學的清淨莊嚴。
【註解】
【注一】、【昔日耶輸。免難消災障】:這句出於一個典故,另外〈楊枝淨水讚〉(楊枝淨水 遍灑三千 性空八德利人天 福壽廣增延 滅罪消愆 火焰化紅蓮 南無清涼地菩薩摩訶薩)、〈栴檀海岸讚〉(栴檀海岸 爐爇名香 耶輸母子兩無殃 火內得清涼 志心今將 一炷遍十方 南無雲來集菩薩摩訶薩)這兩首讚也有提到這個典故。此是關於耶輸陀羅的典故,出自《雜寶藏經》卷十,經典裡講到 釋迦牟尼佛在太子的時候,他的父王淨飯王給他娶了一個妻子,即耶輸陀羅,在小孩羅睺羅還沒有生下之前,太子就離開王宮出家修行,可是耶輸陀羅懷胎六年才生下羅睺羅,讓人沒有辦法相信羅睺羅是太子的骨肉,這樣就有所謂不貞節的行為,淨飯王就下令要把耶輸陀羅跟羅睺羅燒死。耶輸陀羅到火邊的時候,向太子的方向祈求說:「我如果是貞節的話,希望這個火能夠化掉;如果我是不貞節的話,我就甘願被燒死!」講完就向佛的方向禮拜,然後她就走到火裡面去,結果火變成水,耶輸陀羅在蓮花上面,火焰化紅蓮。這典故是為表神通感應的意涵,耶輸陀羅祈求佛能夠給他加被護念,於是就得到感應,免除了災障,代表諸佛菩薩具有神通功德力,能夠隨方感應,救拔眾生的苦難。說明虔誠之心,能夠跟諸佛菩薩感應道交,化免災難,增加福慧。
二、梁皇寶懺慈悲道場懺法譯本第一卷【第一個入懺文】,這【主者舉文】是第一卷獨有的【第一個入懺文】,而第一卷還有【第二個入懺文】,這是第一卷獨有的現象。第一個入懺文是出自於法華經的思想,用來讚嘆普賢王菩薩的修行功德,並再次的說明梁皇寶懺的因緣。【主者舉文】的功能是引導行者,透過禮敬供養,調整身口意三業,使精神思惟與懺文內容合一。
【第一個入懺文】 恭聞 梁皇啟建,彌勒題名。誌公集華藏之玄文,群經錄諸佛之聖號。大集沙門,宏宣懺法。懺文感夢於梁朝,瑞氣騰輝於武帝。由是耿耿金光不昧,皎皎寶燄芬芳。郁郁香烟熏內闕,重重花蕊耀王宮。青霄雲裡,天人現報體之端嚴。白玉階前,郗氏脫蟒身之苦難。以此消災,災消吉至。因茲滅罪,罪滅福生。真救病之良藥,乃破暗之明燈。恩沾九有,德被四生。懺之功德,讚莫能窮。
【譯解】 梁皇懺法的緣起,是梁武帝為超度皇后郗氏而禮懺.感應彌勒佛於夢中賜名為慈悲道場四字,又因梁武帝為超度皇后郗氏,故稱名為梁皇寶懺,這部經是由寶誌禪師召集九位高僧大德,並收集《法華經》、《華嚴經》、《涅槃經》、《楞伽經》、《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佛說決定毘尼經》、《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大般涅槃經》、《大寶積經》、《大乘起信論》,《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圓覺經》等佛經中抄錄整理的,共有1275佛號,懺文匯集三藏十二部的精要而編成,共十卷分四十品。撰寫成梁皇懺法全文,並讚揚懺法的宏偉功德。梁武帝為超度郗氏,把道場佈置得無比光明莊嚴,當梁武帝拜完梁皇寶懺之後,郗氏馬上脫離蟒蛇之身的苦難。因而梁武帝聞到皇宮室內,充滿沈香的芳香,久久不散,卻不知道這沈香之香氣是從何而來,仰頭一看,有位端莊美麗的天人對梁武帝說:「我蒙諸佛菩薩的功德力,現已脫離蟒蛇之身,轉身為天人,將往生天上,所以特來禮謝。」梁皇懺法是懺王之王,能罪滅福生,如燈有破暗之功,藥有救病之德,此懺有消災之功,滅罪之德,因此三界九有,無不霑恩,六道四生,均皆被德。讚嘆梁皇懺法的巍巍功德,讚莫能窮。
【第一個入懺文】茲者懺文肇啟,仰叩普賢行王。運想香花。供養十方調御。欲嚴清淨之懺壇,先誦秘密之章句。要祈善果以周隆,必使罪花而凋謝。仰叩洪慈,大彰靈應。南摩普賢王菩薩摩訶薩(三稱)
【譯解】我們在禮拜《梁皇寶懺》開懺之前,要先仰叩萬行之首的普賢王及十方諸佛菩薩,運想性海中的戒定慧真香,且用真法來供養十方調御師,並誦經持咒莊嚴清淨自己的身心及壇場,如此我們的懺悔功德及所祈求的善果必定會非常殊勝,可使罪業的花凋謝消亡,因此我們要仰叩普賢王大慈的降臨,大顯神通示現禮懺的殊勝感驗。旦恭誦南摩普賢王菩薩摩訶薩(三稱)
【第一個入懺文】有一菩薩,結跏趺坐,名曰普賢。身白玉色,五十種光,五十種色,以為項光。身諸毛孔,流出金光。其金光端,無量化佛,諸化菩薩,以為眷屬,安詳徐步,雨大寶花,至行者前。其象開口,於象牙上,諸池玉女,皷樂絃歌,其聲微妙,讚嘆大乘,一實之道。行者見已,歡喜敬禮,復更讀誦,甚深經典。遍禮十方,無量化佛。禮多寶佛塔,及釋迦牟尼,並禮普賢,諸大菩薩,發是誓願;若我宿福,應見普賢,願尊者遍吉,示我色身。南摩普賢菩薩(十稱)。
【譯解】有一尊菩薩,盤腿而坐,名字叫普賢。身體的顏色像白玉一般晶瑩惕透,頸項散發出五十種光芒、五十種色彩,身上八萬四千個毛孔,孔孔流出金光,金色的光芒前端,又化現出無量諸佛菩薩,且都成為普賢菩薩的法眷道侶。普賢菩薩身騎著白象,安詳緩慢地前進,在菩薩經過途中,從天空飄落下很多美麗的大寶花,莊嚴來到了修行者的面前。普賢菩薩的白象坐騎,當白象開口時象牙上現出美麗的玉女。玉女一邊彈奏樂器,一邊用美妙的聲音吟咏唱誦,來讚歎大乘佛教是唯一的真實道理。 行者見到普賢菩薩示現,歡喜禮敬,並用心讀誦修持大乘經典。且遍禮十方無量諸佛,禮敬多寶佛塔及釋迦牟尼佛,並禮敬普賢菩薩等諸大菩薩。
【第一個入懺文】一切恭敬 一心頂禮十方法界常住佛/法/僧
是諸眾等,各各胡跪,嚴持香花,如法供養,十方法界三寶。
願此香花遍十方,以為微妙光明臺,諸天音樂天寶香,諸天餚饍天寶衣,不可思議妙法塵。一一塵出一切塵,一一塵出一切法。旋轉無礙互莊嚴,遍至十方三寶前。十方法界三寶前,悉有我身修供養。一一皆悉遍法界,彼彼無雜無障礙。盡未來際作佛事,普熏法界諸眾生,蒙熏皆發菩提心,同入無生證佛智。
【譯解】我們在道場禮拜《梁皇寶懺》的同修們,大家一齊雙膝跪在地上,虔誠恭敬的捧著香花,如法供養十方法界三寶。願這香花遍滿十方世界,化作微妙的光明臺,諸天音樂和天上寶物的香味、諸天餚膳及各天寶衣等種種不可思議的微妙香塵、色塵、法塵、五塵、都互為莊嚴,彼此轉換毫無阻礙。在十方法界三寶前眾生歡喜讚歎地做廣大供養,並願此供養遍滿十方法界三寶,且願十方法界三寶前都有我們的化身修供養,我們的一一化身也都遍滿十方法界。而在這供養佛菩薩的法海裡、法界上都互相輝映,且分身也可以遍滿十方法界,在空間、時間上是毫無障礙的。更能盡未來際所修行的佛事皆普熏法界一切眾生,因此所有眾生都被我們的修行所薰染,也都同發菩提心,同入無生境界的修行,同證得佛智慧,直到共證無上圓滿菩提。(意業的觀想供養)
【第一個入懺文】願此香花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菩薩。無邊聲聞眾,及一切天仙。以起光明臺,過於無邊界。無邊佛土中,受用作佛事。普熏諸眾生,皆發菩提心。容顏甚奇妙。光明照十方。我適曾供養,今復還親近。聖主天中王,迦陵頻伽聲。哀愍眾生者,我等今敬禮。南無寶曇華菩薩摩訶薩 (三稱) (法華經) (身口業的讚佛供養)。
【譯解】願此香花所結成的花雲,遍滿無量無邊三千大千世界,供養一切佛、一切佛所說的法、無量無邊的諸菩薩眾、聲聞羅漢眾以及一切天仙眾。願香花所變成的光明臺子,超過無窮盡的法界花台,在這無邊的佛土中作供養,奉獻給三寶眾天仙等受用,以此做佛事。願所修行的佛事蒙熏眾生的心,令一切眾生都能同發菩提心。佛的慈顏非常莊嚴殊妙,身上所散發出的光明能照耀十方世界,就有如我剛剛才做供養,而現在馬上就能再度的親近佛啊!佛是聖主天中之王,祂說法有如迦陵频伽的妙音聲,佛是哀愍眾生的大慈悲者,我們一起在這裡禮敬讚嘆世尊。(身口業的觀想供養) 。以上這第一個入懺文是有關梁皇懺法的緣起,梁武帝為超度郗氏,延請寶誌禪師廣集僧眾及撰寫所有經文之精華及集佛聖號,宏宣懺法。而這梁皇寶懺是由彌勒佛托夢賜名,讚美禮拜梁皇懺之巍巍功德,讚莫能窮。所以我們誠心以最妙香遍滿十方法界,來供養十方佛/法/僧三寶,且誦經持咒燒香散花禮敬供養普賢王菩薩十方佛,禮讚普賢王莊嚴無比,全身毫光萬千,祈佛慈悲大顯神通靈感,使我們罪業消亡,且普薰一切眾生皆發菩提心,圓滿菩提成就佛果。
三、梁皇寶懺慈悲道場懺法譯本第一卷 *歸依三寶第一【第二個入懺文】 【第二個入懺文】代表即將開始,是一種輔助觀想內容,幫助我們進入整卷懺儀,並引導我們進入懺文,是開始懺悔的前導。入懺文跟出懺文是一前一後,有引導與圓滿結束的功能。
這是《入懺文》的第一段,是讚嘆諸佛菩薩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神通功德及慈悲之力,所以要讚美。
【第二個入懺文】恭聞
一體化身,普應十方國土。一音說法【註一】,聲聞三界人天。一切無礙人,皆從一道一門而出生死海。一乘【註二】圓頓教【註三】,皆因一相一味【註四】而證涅槃山【註五】。隨機似月映千江,應物如春回大地。徧緣法界,普坐道場。希道眼以證知,鑒凡情之微悃。
【譯解】佛的法身是一個能夠分身無量的化身體,且能普遍感應於十方國土,佛所說的法能因材施敎,隨順所有三界的有情眾生,能各得所需及各得解脱。佛是沒有任何障礙的聖人,佛所證知的法是最上唯一的,及佛所說的法也只有一個圓頓教法,是教導眾生直接了脱生死的法,這個教法能證得一切萬法,這都是出離生死海證得寂靜涅槃的真理。佛是神通無礙的,能隨眾生的根機而教導,也能隨著眾生的期求而有所感應。就如十五的圓月能夠普映在千江之上,又如春天回到大地,萬物草木發芽滋潤繁榮,遍地綠意盎然一般。佛的功德普遍充滿十方法界,每一個地方都是佛清淨覺性所在的道場。我們希望佛眼能夠証知,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在這裡虔誠懇切的禮拜懺悔!
【註解】
【註一】、【一音說法】佛以一種語言說法,或謂佛在一段時間說同 樣的法,亦可解釋為佛講的是同一層次的法,但聽法者 的層次雖不同,而每一層次的聽法者,都能聽到適合他 們各個層次的法義。
【註二】、【一乘】佛教語,謂引導教化一切眾生成佛的唯一方法或途徑。
【註三】、【圓頓教】所指的乃是《法華經》開權顯實、會三歸一、 開跡顯本的如來一佛乘「圓」義之「頓」說。
【註四】、【一相一味】一相者,眾生之心體,詮一實之真如也,一 味者,如來之教法,詮一實之理也。
【註五】、【涅槃山】:對於生死之河而譬涅槃於山。
這是《入懺文》的第二段,是清淨道場的莊嚴,及用我們莊嚴的身心,非常恭敬虔誠的來禮懺。
【第二個入懺文】奉為今辰求懺某等,啟建慈悲道場懺法。茲當第一卷,入壇緣起。我諸眾等,端恪一心,肅清三業,依科演梵。燒香散花,供養十方三寶;稱唱諸佛洪名。五體投地以皈依,發露懺除諸業障。
【譯解】今天我們在這裡啓建慈悲道場求懺悔,第一卷即將開始了。我們要將身口意(眼、耳、鼻、舌、身、意)都非常清淨,且精神集中,專注懇切的奉上最好的沈檀香及百花百果,來供養十方法界三寶。且如儀如法的稱揚讚嘆恭誦諸佛菩薩洪名,五體投地祈求歸依三寶及痛心懺悔,來祈請十方諸佛菩薩慈悲降臨賜甘露,洗滌我們累世的層層罪垢。 這是《入懺文》的第三段,是細述往昔的業習,懺悔罪業,祈佛加被。
【第二個入懺文】切念某等,自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因迷一性【註一】,理昧一乘。一翳【註二】在眼時,空花亂墜。一漚【註三】於起處,幻海波翻。一真【註四】三昧【註五】乖違,一點無明恣縱。意含三毒【註六】,業造萬端。開塵勞八萬之門,起煩惱百千之障。躭荒欲境,如狂象之無鈎。追逐妄緣,似飛蛾而赴火。罪若丘山之積,業如滄海之深。既微少於善根,恐難逃於惡果。
【譯解】我們自己反省,從無始以來,直至到今天,在因地裡迷失了萬法唯一的空性,因而被無明所蒙敝,不理解一乘的圓頓教法,才是了脱生死的真正法門。只因最初無明的生起,於是整個身心被迷惑在虛幻的境界裡。就有如眼睛有毛病時,所看到的天上有很多空花,又有如只是一個小小的水泡冒出,就以為是波濤洶湧的大海。整個身心世界就生起無明煩惱,違背了真實的清淨覺性,任意放縱無明的流轉,促使六根造就了無量無邊的惡業。於是沉迷五欲的惑境,墮入生死輪迥中,這都是因為六根觸六塵產生六識所造成的八萬四千種煩惱,導至起了百千種煩惱的障礙。因此沉迷荒廢於慾望境界當中,就有如無鉤的狂象一樣,追求虛妄不真實的因緣,又有如飛蛾撲火一般。這種種罪業堆積如山丘一樣的高,如蒼海一樣的深,若沒有善功善德,唯恐難逃三途惡道的果報!
【註解】
【註一】、【一性】:[出華嚴經] 性以不變為義。上極諸佛。下至蠕飛 蠢動。雖品類萬差。莫不本乎一性。迷之則成生死。悟之而 為涅槃。迷悟雖殊。其性本一。是為一性也。
【註二】、【一翳】:言為他所障蔽也。
【註三】、【一漚】:一水泡也。
【註四】、【一真】:華嚴宗所用極理之稱。猶天台家用諸法實相之語
【註五】、【三昧】:又稱三摩地,意指專注於所緣境,而進入心不散 亂的狀態。
【註六】、【三毒】:又稱三不善根,為貪、嗔、痴三種煩惱的合稱。
這《入懺文》的第四段是虔誠懺悔,祈請千佛加被
【第二個入懺文】今則依懃在念悛革于心。外托勝緣內懷慚愧。集此現前清眾,披閱懺悔靈文。仗千佛之威光,洗多生之罪垢。我願如斯,佛必哀憐,仰叩洪慈,冥熏加被。
【譯解】現在我們非常精進努力的改變及調整自己的心,倚仗如此殊勝的因緣,內心懷著慚愧懺悔的心,聚集清淨的大眾,一起共同依懺文誦咒洪佛名號,禮拜懺悔,仰仗千佛的光明威德力,洗滌我們多世以來的罪業。我們的願望如上所說,我們再次仰首叩拜十方諸佛,懇切的祈請諸佛菩薩慈悲憐憫我們,且冥冥中加被我們。
以上這是第二個入懺文,從讚佛功德說明佛應化眾生的廣大無礙神通。佛所說的法只有圓頓教法是直接了脱生死的,能消除一切眾生的障礙,能出離生死輪迴,證得涅槃寂靜。我們要莊嚴道場,集中精神,身口意清淨,依照章節的梵唄禮唱及諸佛的名號,五體投地,發露懺悔,消除諸業障。整個生死轉迥,是從根本無明煩惱三毒而生,然後起惑造業,因果循環的一個過程,我們從無量劫生死以來直到今天。因被無明所迷惑了,而不知道一乘的教法。所以今天我們要借禮梁皇寶懺的殊勝因緣,且懷著慚愧心和所有清淨修行的大眾,聚集在一起依懺文悔改,並祈求諸佛菩薩的威神之光,洗滌累世以來的罪障。更懇切的叩首禮拜,祈願諸佛菩薩一定會在冥冥中慈悲憐憫我們,加被我們。
四、【讚佛偈】每一卷在入懺文之後,都有一首讚佛偈,是讚佛的三十二莊嚴相,八十種微妙身行特徵,讚佛功德。
【讚佛偈】: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譯解】佛的偉大德行,是天上天下沒有人能比得上的。佛有無邊的威德、無邊的智慧、無邊的神力,是十方法界眾生都無法相比擬的。我們看到世間的有為法、無為法,都是有缺漏的、有限量的人事物。惟有佛才是宇宙間最尊貴、最無上的聖王之王。
五、【歸命懺主】我們祈請「過去七佛及未來彌勒佛」共八尊佛為歸命懺主,來作為我們禮懺功德的證明。
【歸命懺主】:啟運慈悲道場懺法 一心歸命三世【註一】諸佛
南無過去毘婆尸佛。南無尸棄佛 南無毘舍浮佛。南無拘留孫佛。南無拘那含牟尼佛。南無迦葉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當來彌勒尊佛。
【譯解】我們 奉請「過去七佛及未來彌勒佛」,共八尊佛。為我們作禮懺功德的證明,啟運慈悲道場懺法。一心歸命三世諸佛。南無過去毘婆尸佛。南無尸棄佛。南無毘舍浮佛。南無拘留孫佛。南無拘那含牟尼佛。南無迦葉佛。(以上是過去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現在佛)。南無當來彌勒尊佛(未來佛) 。每卷入懺開始都一樣。
【註解】
【註一】、【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開經偈】這是第一卷獨有的。
【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譯解】我們讚歎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是無比的廣大甚深微妙。我們能夠聽聞佛法,了解佛法的真實意義,是百千萬劫難遭難遇的福德因緣,我們要依照經典所指引的道理去信解受持,才不辜負今天聼聞佛法的殊勝因緣。
六、【懺文及佛號】每一卷的懺文,每誦一段懺文,都會禮佛一段。在 禮拜每一段佛號的開始,一定是彌勒佛跟釋迦牟尼佛。在每一段佛號 的最後二位菩薩,一定是無邊身菩薩及觀世音菩薩。無邊身菩薩是從 安樂邊來看,是為與樂。觀世音菩薩是從聞聲救苦邊來看,是為拔苦。這二位菩薩都是能聞聲而至,隨處安樂,利益眾生。
【懺文及佛號】:立此慈悲道場四字,乃因夢感。彌勒世尊,既慈隆即世,悲臻後劫,依事題名,弗敢移易。承此念力,欲守護三寶,令魔隱蔽。摧伏自大增上慢者,未種善根者,今當令種。已種善根者,今令增長。若計有所得,住諸見者,皆悉令發捨離之心。樂小法者,令不疑大法。樂大法者,令生歡喜。
【譯解】梁皇寶懺原名為「慈悲道場懺法」。而這立「慈悲道場」 四個字的緣由,是因彌勒佛大慈大悲憐憫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眾生而設的懺法,又因寶誌禪師在夢中感應當來下生彌勒佛賜名而命名。後又因梁武帝為超度郗氏離苦得樂之事,於是題名「慈悲道場懺法」,直至今日我們(梁武帝及志公禪師等沙門) 都不敢改名。這「慈悲道場懺法」展示了佛菩薩的八個慈悲心力的功能如下:
(一)護持佛法僧三寶的弘傳。
(二) 令種種魔障消失退散,不敢妨礙佛法。
(三)折服自以為了不起、未證言證的眾生,降伏破除驕慢心的人。
(四) 使從未接觸佛法善根的人,令他們種下善根。
(五) 而已種有善根的人,令他們的善根更加增長牢固。
(六) 若有些修行人,自以為已經証得什麼,得到某種境界,或自 認證得什麼果位,於是執著停頓這境界,不能再勇猛前進,令這 些修行者能捨離這種知見的執著障礙,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七)鼓勵喜歡修小乘佛法的人,不要懷疑大乘佛法,進而修習大乘。
(八)令已經修大乘的人,能堅定信心,常生歡喜, 常住佛法。
【懺文及佛號】又此慈悲,諸善中王。一切眾生,所歸依處,如日照晝,如月照夜。為人眼目,為人導師。為人父母。為人兄弟。同歸道場,為真知識。慈悲之親,重於血肉。世世相隨,雖死不離。故目等心,標號如上。
【譯解】《慈悲道埸懺法》具有八種慈悲心的形象特性如下:
(一)勸善止惡、明理消業是善中之王,是最殊勝的大法。
(二)一切眾生都應該依照《梁皇寶懺》,懺前愆悔後過,如法修行。
(三)比喻《梁皇寶懺》猶如白天的太陽照亮了大地。
(四)比喻《梁皇寶懺》猶如一輪明月,給黑夜帶來了光明。
(五) 比喻《梁皇寶懺》猶如人的眼睛,使我們看清楚修行的菩提大道。
(六) 比喻《梁皇寶懺》有如引導著我們離苦得樂的導師。
(七) 比喻《梁皇寶懺》像我們的父母,能夠關懷撫育我們。
(八) 比喻《梁皇寶懺》像我們的兄弟,能夠幫助我們。
今天我們能同聚此道場來參加拜懺,都是有智慧的人,雖然我們無血緣關係,但慈悲心卻是相通的,而這種佛緣法親,比血肉之親還深。我們肉身雖然會有死,但法身卻永不相離,生生世世相隨佛前,所以我們同修之間並沒有高低之分,用心平等,就如同父母兄弟姐妹一般。
【懺文及佛號】今日道場,幽顯大眾。立此懺法,並發大心。有十二大因緣。何等十二。一者願化六道【註一】,心無限齊。二者為報慈恩,功無限齊。三者願以此善力,令諸眾生,受佛禁戒,不起犯心。四者以此善力,令諸眾生,於諸尊長,不起慢心。五者以此善力,令諸眾生,在所生處,不起恚心。六者以此善力,令諸眾生,於他身色,不起嫉心。七者以此善力,令諸眾生,於內外法,不起慳心。八者以此善力,令諸眾生,凡所修福,不為自身,悉為一切無覆護者。九者以此善力,令諸眾生,不為自身,行四攝法【註二】。十者以此善力,令諸眾生,見有孤獨幽繫疾病,起救濟心,令得安樂。十一者以此善力,若有眾生,應折伏者,而折伏之,應攝受者,而攝受之。十二者以此善力,令諸眾生,在所生處,恆自憶念,發菩提心;令菩提心,相續不斷。仰願幽顯凡聖大眾。同加覆護,同加攝受。令某等所悔清淨,所願成就,等諸佛心,同諸佛願。六道四生【註三】,皆悉隨從,滿菩提願。
【譯解】共有十二因緣。在道場裡懺悔的同時並共同發大心、拜寶懺的同修,有看得到、有看不到的眾生,都是透過這十二大因緣來達到利益眾生,慈悲度化眾生的菩提大願如下:
(一) 教化一切心─為參加法會的眾生共發大願,教化六道眾生,共成 佛道的心是無止盡的。
(二)報恩心─為報父母恩、師長恩、國土恩、施主恩、眾生恩、三寶 恩,所做的努力是無窮盡。為報佛恩的功德是永遠不夠的。
(三)不犯心─願以此懺悔的功德力量能感化所有眾生,受持佛教的 戒律,絕不違犯。
(四)不慢心─以此善力,希望眾生能生起恭敬師長,不起驕傲怠慢之 心,才能得到善知識的指導,趨向於正道。
(五)不恚心—以此善力,希望眾生不管在那裡,都不會起瞋恨心、起不滿的情緒。
(六)不嫉心─以此善力,對其他的眾生不會產生嫉妒的心。
(七)不慳貪心─眾生向我們請教修身或修心的出離三界【註四】修行 法門,絕不吝嗇,歡喜布施利益他人。
(八)捨心─以此功德力令所作的一切善事,福田功德,全部迴向予三 惡道【註五】的眾生、及孤苦無依的眾生。
(九)攝受一切眾生之心─以此功德力在生活中,用慈悲喜捨行四攝法, 發四無量心【註六】去幫助, 去攝化他人進入佛法。
(十)救濟心─以此善力見到孤獨幽繫疾病有困苦的眾生,要去救度他, 解除他的困難。令他得到安心快樂。
(十一)折攝心─以此善力,見到有的人雖有些福報,但會行惡業欺負其他的眾生,就要以此善力敢作「獅子吼」去攝伏他,去把他制伏摧伏,並曉之以理,令他改邪歸正。
(十二)菩提心【註七】─以此善心,願眾生不管在任何地方,能永遠發 菩提心,且讓菩提心相續不斷。以此功德力在自己生活中、工 作中佛心常住,能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 人之美,視一切眾生都是菩薩,時時刻刻觀照修正自己,隨緣度 化他人。成為真正續佛慧命的菩薩行。
祈望諸佛菩薩及世間大德、善知識的加被,幫助我們今日所發的大眾願,能增強道心。更祈願今天發過願的大眾都能常行持今日的願力,在佛力加持下,令某某等(某某,拜懺的人說自己的法名或姓名),所懺悔的罪業消除清淨,所發的十二願力一定實現。我們的心與諸佛菩薩的心相同,我們的願與諸佛菩薩的願力相同。願六道四生與我們同懺悔、同發願,共同成就菩提大願。
【註解】
【註一】、【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註二】、【四攝法】1. 布施。2. 愛語。3. 利行。4. 同事。
【註三】、【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
【註四】、【三界】佛教用語,指有情眾生存在的三個領域:欲界、色 界、無色界;三界構成世間,相當於三有。
【註五】、【三惡道】又稱三途、三惡趣,即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 【註六】、【四無量心】慈—意謂對一切眾生保持親切,猶如自己親人。
悲—又稱拔苦,希望能幫助眾生解脫痛苦。
喜—又稱禪悅,是一種平靜而且快樂的心態。
捨—則是放棄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斷我見、我所、我執。
【註七】、【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
為何要歸依三寶(佛寶、法寶、僧寶。) ?
歸依是歸順、依靠的意思,也就是歸向依靠「佛、法、僧」三寶。以佛為師,以法為藥,以僧為善知識。僧如聖賢,是弘揚佛法者,也是我們的導師,我們要向他們(聖賢)學習及請教。初學佛的人,信心不堅定,能力智慧不充足,必須要依靠三寶,藉由三寶的庇護和指引,成就學業、事業和道業。由外在的三寶作為指導,啟發我們本具足的自性三寶。歸依三寶可獲三十六位善神護祐,得以消災免難,且歸依三寶之佛弟子,在未來彌勒佛說法的龍華三會上,聞佛法意,即可得證解脫。有鑑於佛法僧三寶出世的目的,是為了要護佑世間、護佑眾生,慈悲救度一切眾生,出離生死輪迴。所以我們了解三寶具有利益眾生、慈悲眾生的功能,更須對三寶生起歸依的信心。這就是「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
【懺文及佛號】: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宜各人人,起覺悟意。念世無常,形不久住。少壯必衰,勿恃容姿,自處汙行。萬物無常【註一】,皆當歸死。天上天下,誰能留者?年少顏色,肌膚鮮澤,氣息香潔,是非身保。人生會合,必歸磨滅。生老病死,至來無期,誰當為我?卻除之者,災害卒至,不可得脫。一切貴賤,因此死已,身體胮脹,臭不可聞。空愛惜之,於事何益?若非勤行勝業,無由出離。
【譯解】 今天在道場裡參加拜懺的大眾,人人都有貪嗔癡慢疑等共業,故要起觀照覺悟的心,要常念這個世間時刻都在發生變化,「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年軽的人會漸漸衰老,即使英俊貌美,將來也會雞皮鶴髮、老態龍鐘。千萬不要因為自己年輕力壯,便去做些傷天害理、污染心靈的事,世間是無常的,惡報遲早會找上門來的。世上的一切萬物生靈,都是成住壞空,都會走向壞滅,最終死亡,無論天上天下,又有誰能夠真的長留在這世界上呢?年輕時容顏美麗,皮膚鮮澤光亮,氣味清香,但不能長久保持,終歸於滅。無論有權的、沒權的、有錢的、沒錢的,誰也不能夠不老、不病、不死。當無常來時,誰也不能抵擋或請人代受。一旦生老病死的災害到來,誰也逃脫不了,所有的人死後,屍體都會膨脹腐爛,臭不可聞。活著的時候,一天到晚把身體,當成寶貝一樣的關心照顧,其實這對解脫生死問題是一點幫助都沒有的。要知道今日能遇到佛法,皆是前世的因緣,故要勤修戒定慧,才能成就道業。若不能精進勤修佛法,我們又能依憑什麼,來出離世間生死輪迴的痛苦呢?
【註解】
【註一】、【無常】:指為一切世間萬物終將變異。
【懺文及佛號】某等自惟,形同朝露,命速西光。生世貧乏無德可稱。智無大人神聖之明,識無聖人洞徹之照;言無忠和仁善之美,行無進退高下之節;謬立斯志,勞倦仁者。仰屈大眾,慚懼交心。既法席有期,追戀無及,從此一別,願各努力專意,朝夕親奉供養,勤加精進,唯是為快。仰願大眾,各秉其心,披忍辱鎧,入深法門。
【譯解】我們仔细想想自己的身體,就像早晨的露水很快就消失了。又想想自己活在這個世間有什麼值得稱揚讚美的好事嗎?我們無論是智慧、見識、行為、言語都沒有聖人那般的洞徹智慧、忠誠平和、仁慈美好、進退有節,更何況我們做事愚癡顛倒、是是非非、造種種惡業,雖曾經立過很多志願,但這些志願無非都是為了名利,皆是與道相違背的。我們之所以不能像聖人一般,明因識果、了知未來,這都是因為不懂佛法。常常勞煩委屈大家,實在感到非常的慚愧,如今唯有感恩大家的慈悲心,跟我們一起參加這殊勝的拜懺法會。而我們一起拜梁皇寶懺的時間是有限的,法會很快就會結束,若想再回到這個殊勝的法會因緣,是很不可能的事。因此在彼此分別之後,願各自努力精進,終生早晚禮拜供養三寶,更要時時念佛住心,以此為樂,永遠法喜充滿。祈望同修們牢牢觀照自己的心,不再生出無明念頭,對別人的污辱謾罵、惡意的誹謗都能夠忍辱不起瞋心,息滅貪瞋癡,勤修戒定慧,這樣才能深入佛法智慧大海中。
【懺文及佛號】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宜各殷重;起勇猛心,不放逸心,安住心,大心,勝心,大慈悲心,樂善心,歡喜心,報恩心。度一切心,守護一切心,救護一切心,同菩薩心,等如來心(與佛心一樣),一心至意,五體投地(雙臂雙腿加上頭為五體)。奉為國王帝主,土地人民,父母師長,上中下座,善惡知識(惡知識是從反面幫助我們修道的,就像打鐵,鐵經過錘打才能成材。應以對善知識的感激之心同等對待),諸天諸仙,護世四王(四大天王)【註一】,主善罰惡,守護持咒,五方龍王【註二】,龍神八部,廣及十方,無窮無盡,含靈抱識,水陸空界,一切眾生。
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 拜(即禮佛一拜)
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尊法。 拜
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賢聖。 拜(賢聖即清淨福田僧)
【譯解】今天在道場裡參加拜懺的大眾,我們要很虔誠謹慎的提起這十二條的發心:1.勇猛精進之心。2.不懶散之心。3.堅定的心。4.慈悲喜捨廣大關注很多眾生的心。5.以利益他人為歡喜的心。6. 廣大慈悲救度利益眾生之心。7. 歡喜隨喜善法之心。8.對所有眾生的事都起喜悅之心。9.想要救度、拔濟所有眾生之心。10.照顧、陪伴眾生之心。11.幫助眾生離開災難之心。12.要學諸佛菩薩大慈大悲利益一切眾生的心。佛菩薩發的願就是我們的願、佛菩薩救度眾生的心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真心虔誠並五體投地的為國王帝主。土地神、人民、父母師長、佛門裡的長老大德上師法師、所有善惡知識(幫助成就我們修道的全部因素) 、諸天諸仙、護世四王(四大天王)、主善罰惡(對善人獎勵、對惡人處罰) 、守護持咒(守護修行的人) 、五方龍王、龍神八部、廣及十方。無窮無盡。含靈抱識(有情眾生) 。除了為上述這些眾生,還有無窮無盡的有情眾生、水陸空界所有的生命,都代為他們歸依三寶。
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 拜)
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尊法。 (拜)
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賢聖。 (拜)
【註解】
【註一】、【四大天王】:又稱護世四天王或稱四大金剛,是佛教著名 護法神。各名為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 王及北方多聞天王。
【註二】、【五類龍王】:善住龍王(象龍的王)、婆難陀龍王(蛇龍 的龍王)、阿耨達龍王(馬龍的王)、婆樓那龍王(魚龍的 王)、摩那蘇婆地(蝦蟆龍的王),這五方龍王都皈依三寶, 擁護佛法。天是諸天、龍是龍王,還有夜叉、乾闥婆(天上 的音樂神)、阿修羅(六道裡的修羅、比較好鬥,也是一種 天)、迦樓羅(金翅鳥,專吃龍的大鵬鳥)、緊那羅(是一 種非人)、摩睺羅伽(大蟒神)。所謂天龍八部或龍神八部, 泛指這些護法神,他們都皈依佛陀,擁護佛法,對於後世的 修行者都去擁護。
【懺文及佛號】今日道場,同業大眾。何故應須歸依三寶?諸佛菩薩,有無限齊大悲,度脫世間。有無限齊大慈,安慰世間。念一切眾生,猶如一子。大慈大悲,常無懈倦。恆作善事,利益一切。誓滅眾生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眾生不得佛,誓不取正覺。以是義故,應須歸依。又復諸佛,慈念眾生,過於父母。經言:父母念兒,慈止一世。佛念眾生,慈心無盡。又父母見子,背恩違義,心生恚恨,慈心薄少。諸佛菩薩,慈心不爾。見此眾生,悲心益重。乃至入於無間地獄,大火輪中,代諸眾生,受無量苦。是知諸佛,諸大菩薩,慈念眾生,過於父母。
【譯解】 今天在道場裡參加拜懺的大眾,為何要歸依佛法僧三寶呢? 因為三寶有無窮無盡的慈悲心來安樂眾生、利益眾生、解脫眾生,所以我們需要歸依。佛菩薩對眾生的慈愛有如親子般,佛菩薩的慈悲心、樂拔眾生離苦難的心是從未有懈倦的,永遠做有利益一切眾生的事。並發誓要滅除眾生的貪瞋癡煩惱毒火,不僅要令我們的人生轉煩惱為快樂,還要幫助我們趨向修行,證得解脫生死成就佛果。佛菩薩所發的誓願,是眾生若不成佛的話,自己也寧願不成佛,這就是佛對眾生的慈悲,所以我們一定要去依靠歸命於諸佛菩薩,將來才能往生到極樂世界,永不再歷三界六道之苦。諸佛菩薩慈念關愛眾生勝過於父母,父母對孩子的慈愛只是今生今世,而佛菩薩的願力卻是眾生若不成佛,就生生世世無止境地救拔、加持直到成佛。再者,父母若見子女不聽自己的話,或做一些忘恩負義的事,心裡就會產生埋怨,由此可見父母的慈愛心是有限的。而佛菩薩遇到造惡的眾生,知道他即將墮入苦海中受無量痛苦時,便更加的強烈要去救度眾生,讓眾生脫離生死輪迴之苦。甚至進入無間地獄中、大火輪中代眾生承受無量無邊的痛苦,因此我們要堅信諸佛菩薩,對眾生的慈愛護念遠超過於父母。故我們應當發願歸依佛法僧三寶,至死不渝。
【故事舉例】
三十幾年前的某一天,有一家人的長輩得了胃癌,當時醫療並不發達,短短數月,長輩就與世長辭了。當時,那一家人並無宗教信仰,沒有請人幫他誦經唸佛,只有按照傳統的風俗辦喪事。四年後,長輩的女兒一家皈依佛門。他們認為父親生前沒有宗教信仰,也不知往生何處,於是在每年清明節及中元節期間,都為父親報名超渡。經過了二十多年,一天清晨,長輩的女婿突然夢見岳父大人穿著西裝筆挺,非常端莊,也沒有死前的痛苦。長輩在夢裡開口對女婿說:〝你們每年兩次為我超度,我都有得到很大的益處,但可惜你們沒有幫我歸依佛門。〞當女婿睡醒以後,才恍然覺得自己把這件事遺忘了,就急沖沖的到廟裡為岳父歸依。不久後,在一個家族的聚餐當中,女婿提起了這件事,原來當時並不只他夢見岳父求歸依,其中兩位家族成員也做了同樣的夢。由此可見,歸依是如此的重要!
【懺文及佛號】而諸眾生,無明覆慧,煩惱覆心。於佛菩薩,不知歸向。說法教化,亦不信受。乃至麁言,起於誹謗。未曾發心,念諸佛恩。以不信故,墮在地獄、餓鬼、畜生。諸惡道中。徧歷三途【註一】,受無量苦。罪畢得出,暫生人間。諸根不具,以自莊嚴。無禪定水,無智慧力。如是等障,由無信心。今日道場,同業大眾。不信之罪,眾罪之上。能令行人,長不見佛,相與今日,各自慷慨,折意挫情。生增上心,起慚愧意,稽顙(音嗓)求哀,懺悔往罪。業累既盡,表裏俱淨,然後運想,入歸信門。若不起如是心,運如是意,直恐隔絕,障滯難通。一失斯向,冥然無返。豈得不人人五體投地,如大山崩。一心歸信,無復疑想。
【譯解】眾生因被無明迷惑了智慧、被煩惱蒙蔽了心性,不知歸依佛菩薩,也不相信佛菩薩的教化,還粗言誹謗佛菩薩,從來沒有去思惟諸佛菩薩的恩德,這都是因為不相信佛法。所以不修善法,將來必定在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中不斷的輪迴,受無邊無量的痛苦,罪苦受盡後,才能暫時生到人間,但出生人間就殘疾纏身,眼耳鼻舌身意等身心容貌的不齊全或有障礙。因為沒有善根,沒有智慧,身心不清淨,所以不能禪定,這都是不信因果,自作自受而造了惡業。今天在道場裡參加拜懺的大眾,由於對佛菩薩教誨不能生信,導至不願歸依信仰佛菩薩,有些人一生都聽不到佛法,這種過失是所有過失中最嚴重的。「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今天我們能共聚道場拜懺,要起勇猛精進心,把一切雜念想法都放下,我們要虔誠懺悔依懺文所言之罪,生起大慚愧心,叩頭頂禮乞求諸佛菩薩憐憫加持消除罪業,舊業懺除,絕不再造新業,身心俱淨,更誓言今後一定要歸依三寶,深入經藏,如法修行。如果不這麼做,那在修行路上跟佛菩薩的感應就會障礙重重,假如錯失離開這個方向,就不知何時才可以走回這條了脫生死的道路啊!所以我們今天要有如大山崩於前般的五體投地,懇切求懺悔,一心歸依信仰諸佛菩薩,絕不懷疑,絕不退轉。若對佛菩薩的教誨不能生信才是真正障礙聼聞佛法的絆腳石。所以要加強禮懺,堅固我們的信仰。
【註解】
【註一】、【三途】:1. 火途:地獄裡猛火燒的地方。2. 血途:畜生道動物之間弱肉強食之慘狀。3. 刀途:餓鬼道以刀劍杖逼迫之處。
【懺文及佛號】某等今日以諸佛菩薩,慈悲心力,始蒙覺悟,深生慚愧。已作之罪,願乞除滅。未作之罪,不敢復造。從今日去,至于菩提。起堅固信,不復退轉。捨此身命,若生地獄道,若生餓鬼道,若生畜生道,若生人道,若生天道;於三界【註一】中,若受男身,若受女身,若受非男非女等身;若大若小,若升若降;受諸迫惱,難堪難忍。誓不以苦故,退失今日信心,寧於千劫萬劫,受種種苦。誓不以苦故,退失今日信心,仰願諸佛,大地菩薩,同加救護,同加攝受。令某等信心堅固,等諸佛心,同諸佛願。眾魔外道,所不能壞。相與至心,等一痛切,五體投地。
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拜
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尊法。拜
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賢聖。拜
【譯解】今天大眾共聚道場拜懺,以諸佛菩薩的慈悲力加持,依懺文所言之罪,生大慚愧心,一定要知過即改,將過去已經做的過錯,祈願諸佛菩薩慈悲消滅除掉,對還沒有做的錯失,絕對不敢再造。我們從今日發大菩提心,生起堅固的道心,永不退轉。無論將來投生到哪一道,受何種身,或生地獄道、或生餓鬼道、或生畜生道、或生人道、或生天道,於三界中、或男身、或女身、或受非男非女等身、或大或小、或升或降(或好或不好) ,甚至受到種種的苦惱逼迫,難以忍耐接受。也要發誓绝對不會因受種種的痛苦,而退失對今日的誓言信心,仰願諸佛菩薩加持救護。我們今天五體投地,非常誠懇的懺悔,祈願諸佛菩薩大力加持令我們道心堅固,魔難退散,我們的心與諸佛菩薩的心相同,我們的願與諸佛菩薩的願力相同。
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拜
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尊法。拜
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賢聖。拜
【註解】
【註一】、【三界】指有情眾生存在的三個領域:欲界、色界、無色界
【懺文及佛號】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善攝心聽。夫人天幻惑,世界虛假。由其幻惑非真,則無實果。虛假浮脆,則遷變無窮。無實果故,所以久滯生死之流。遷變改故,所以長泛愛苦之海。如是眾生,聖所悲念。故悲華經云:菩薩成佛:各有本願。釋迦不現長年,促為短壽悲此眾生,變化俄頃。長淪苦海,不得出離。故在此土,救諸弊惡。教有剛強苦切之言,不捨於苦而度眾生。未嘗不以善法方便,弘濟益之心。所以三昧經言:諸佛心者,是大慈悲。慈悲所緣,緣苦眾生。若見眾生,受苦惱時,如箭入心,如破眼目。見已悲泣,心無暫安。欲拔其苦,令得安樂。又諸佛等智,其化是均。至於釋迦,偏稱勇猛。以能忍苦,度脫眾生。當知本師,慈恩實重,能於苦惱眾生之中,說種種語,利益一切。
【譯解】今天在道場參加拜懺的大眾,我們要好好專心注意的聽。娑婆世界三界之內,所現的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的,都是因緣假合而成,沒有真實的果,所以眾生長期流轉於生死輪迴苦海之中,停滯於種種貪愛苦惱的大海裡,這都是佛菩薩所深切悲念的。所以《悲華經》說:菩薩成佛的願力各不相同,釋迦牟尼佛示現短壽相,是因為悲憫眾生,變化多端、妄念紛飛、長期沉淪苦海,所以釋迦牟尼佛以富貴身,斷慾去愛,尋求了脫生死之法。而經上又說:娑婆世界的眾生,是非常的剛強,難調難伏。而釋迦牟尼佛不捨罪苦的眾生,用種種善巧的方便法門,不辭勞苦的救度眾生。所以《三昧經》中說:諸佛菩薩的心是大慈大悲的,慈悲的原因是出自於心繫念著受苦的眾生。見到眾生受苦煩惱,如箭射穿心中那樣的傷痛,像眼睛被刺破那樣的疼,心中無法得到短暫的安寧。因此佛菩薩用一切方便的法門,為了要幫助眾生回頭,令眾生可以離苦得樂。諸佛的平等智慧是均衡的化度之道,至於釋迦牟尼佛偏稱為勇猛者,是因為祂能忍苦度眾對苦惱的眾生說種種妙語,來利益一切眾生的缘故。有此可知佛菩薩的心是大慈大悲的,佛菩薩的智慧是廣大無上的,佛對眾生的慈憫是平等的,對一切眾生都施予慈悲喜捨、以種種善巧方便,濟世利生。我們當感恩諸佛菩薩的大慈悲啊!
【懺文及佛號】我等今日,不蒙解脫,進不聞一音之旨,退不睹雙樹潛輝。良由業障,念與悲隔。相與今日,起悲戀心。以悲戀如來故,善心濃厚。既在苦中,憶如來恩,嗚咽懊惱,慚顏哽動,等一痛切,五體投地。至心奉為國王帝主,土地人民,父母師長,信施檀越【註一】,善惡知識,諸天諸仙,聰明正直,天地虛空,護世四王,主善罰惡,守護持咒。五方龍王,龍神八部【註二】;廣及十方,無窮無盡,一切眾生。
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 拜
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尊法。 拜
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賢聖。 拜
【譯解】我們今天在生死輪迴裡還沒有解脫。又沒有這種福報機緣,能親自聽聞佛陀的教導。就連佛陀在雙樹林下,入涅槃都看不到。實在是因為我們業障深重,想起來就覺得很悲哀。所以我們應該互相生起悲戀的心,去思戀如來,去依靠佛陀。如此一來,我們的善心就會慢慢增長。在這生死輪迴的痛苦中,憶念如來教化之恩,使我們更加慚愧心痛,哭泣悲傷,我們誠懇悲痛五體投地的禮佛懺悔。並誠心願代國王帝主、土地人民、父母師長、信施檀越、善惡知識、諸天諸仙、聰明正直、天地虛空、護世四王、主善罰惡、守護持咒、五方龍王、龍神八部、廣及十方無窮無盡的一切眾生。願代為他們歸依三寶。
【註解】
【註一】、【信施檀越】:信施,對佛法僧有信心,並以財物供養的信 眾。檀越,即施主。
【註二】、【龍神八部】:指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其他層面眾生。雖然我 們看不見,然而確實存在著。龍神八部即天龍八部,其中有, 一梵天帝釋等諸天,二龍,三夜叉,四乾闥婆(樂神),五 阿修羅, 六迦樓羅(金翅鳥),七緊那羅(也叫非人,頭 上有角,歌神)八摩睺羅伽(亦作摩呼洛迦,意譯大蟒神)。
【懺文及佛號】相與胡跪合掌,心念口言,作如是說:
諸佛大聖尊 覺法無不盡 天人無上師 是故為歸依
一切法常住 清淨修多羅【註一】 能除身心病 是故為歸依
大地諸菩薩 無著四沙門【註三】 能救一切苦 是故為歸依
三寶護世間 我今頭面禮 六道諸眾生 今盡為歸依
慈悲覆一切 皆令得安樂 哀憫眾生者 我等共歸依
【譯解】我們長跪合掌,誠心觀想並讚嘆諸佛菩薩三寶的種種恩德,因而作如是說: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者,是諸天人的師範,我們當讚嘆歸依佛。所有一切佛法都安於本位上,沒有生滅、沒有來去,能淨化煩惱,我們當讚嘆歸依法。十方諸菩薩,不執著的四果聖者,能聞聲救苦,度化眾生,我們當讚嘆歸依僧。因為三寶能夠真正救護有情的世間,所以我們五體投地的願代六道眾生讚美並歸依三寶。我們當慈悲哀愍願代一切眾生歸依三寶,使得安樂,所以我們要五體投地歸依三寶。
【註解】
【註一】、【多羅】按經文中意可譯作(心地)。
【註二】、【沙門】出家人的統稱。譯作息心、靜志、乏道、貧道等 ,也譯作息,息諸惡之意。
【註三】、【四沙門】即四種沙門。1. 勝道沙門,2. 示道沙門,3. 命道沙門,4. 污道沙門。其中污道沙門是指犯戒卻濫受他人供養的出家人;勝道沙門指能守戒律、能滅煩惱、能證聖道者;道沙門能宣說正法,使眾生入佛道者;命道沙門能調伏煩惱、勤修善法、智慧增長者。這四種沙門,都能起到教化眾生的作用。
【懺文及佛號】五體投地,各自念言;仰願十方,一切三寶。以慈悲力,本願力,大神通力,不思議力,無量自在力,度脫眾生力,覆護眾生力,安慰眾生力,令諸眾生,皆悉覺悟。知某等今日,為其歸依三寶。以此功德力,令諸眾生,各得所願。若在諸天諸仙中者,令盡諸漏。若在阿修羅中,捨憍慢習。若在人道,無復眾苦。若在地獄、餓鬼、畜生道者,即得免離。又復今日,若聞三寶名,及與不聞,以佛神力,令諸眾生,盡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同諸菩薩,俱登正覺。
【譯解】我們五體投地,各各發共同願力,祈求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薩,以慈悲力。本願力。大神通力。不思議力。無量自在力。度脫眾生力。覆護眾生力。安慰眾生力。令所有眾生都覺悟猛醒。知曉我們今日代為他們歸依三寶,以歸依三寶功德力,並祈求佛力加持,令所有六道眾生歸依三寶,離苦得樂,令所有眾生皆得所願,若在天界之中者,讓他更清淨,斷除無明煩惱。若在阿修羅中者,捨離憍慢心、瞋恨心。若在人道受五苦者,捨離貪瞋痴慢疑之習性。若在地獄餓鬼畜生道者,免墮地嶽,脫離輪迥之苦,所以我們要歸依三寶。要心存恭敬,從感受到三寶不可思議的神通功德力、法性功德力,這樣一來諸佛菩薩都會處處守護加持我們,使我們證得無上智慧,早日成就佛果。
【梁皇寶懺慈悲道場懺法譯本第一卷 * 歸依三寶第一的結語】
我們要警覺世間的變化無常,沒有一樣是你能永久擁有的,世間的虛假不實,一切成住壞空都是自然的現象,更要反省自己此世福德薄淺,若不勇猛精進修行,勤修戒定慧,深入法門,那自已累世所造的種種惡業,一定會淪落三惡道中。反復思惟心生慚愧懺悔,心想如何消除罪業呢?我們有鑑於佛法僧三寶出世的目的,是為了要護佑世間護佑眾生,慈悲救度一切眾生出離生死輪迴。所以我們了解三寶具有利益眾生、慈悲眾生的功能,於是對三寶生起歸依的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由此可知,不信才是障礙聼聞佛法的絆腳石,故要加強禮懺,堅固我們的信仰。歸依三寶之後,更要很虔誠謹慎的提起十二條的發心如下:
1.勇猛精進之心。
2.不懶散之心。
3.堅定的心。
4.慈悲喜捨廣大關注眾生的心。
5.以利益眾生為歡喜心。
6.廣大慈悲救度利益眾生之心。
7.隨喜讚嘆大眾生善法的心。
8.對所有眾生的事都生起喜悅心。
9.想要救度、拔濟所有眾生的悲心。
10.照顧、陪伴眾生的心。
11.幫助眾生離開災難的心。
12.要學菩薩大慈大悲利益一切眾生的心。
更要以佛菩薩所發的願就是我們的願、佛菩薩救度眾生的心就是我們的心。所以我們要發大菩提心願代一切眾生歸依三寶。唯有相信求助於諸佛菩薩三寶的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力、法性的功德力,大慈悲力、大神通力安慰救度眾生力,如此佛菩薩才會跟我們感應道交。
【故事舉例】
帝釋天三歸依的故事
《法句譬喻經》說到,有位忉利天的天王,叫帝釋天,將臨命終。他曉得命終之後,會墮落在畜生道,生為驢子,因此感到非常悲愁。他想到能救度苦厄的只有佛,就立刻來到佛的面前,向佛頂禮,至誠懇切地三歸依──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正頂禮時,即是命終之刻,神識立刻投胎在驢腹當中。驢子不小心踏破主人家的陶器,主人一生氣,就拿鞭子打驢子,驢子因此傷了胎氣。同時間,帝釋天的靈魂又回到自己身上。所以,低頭三歸依,再舉起頭來,他又回復了帝釋身。這時佛陀就讚歎說:「善哉!善哉!帝釋天,你能夠在臨終時歸依三寶,實在很有福報。」佛陀就為他講經說法,這帝釋天的天主,當下就證得須陀洹果。歸依是多麼重要啊!
人身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