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生活佛文集第35册「泥菩薩的火氣」精選分享,中華民國六十七年十一月於苦心齋
有人說,文學的表現約有兩端,一種是歡暢之情,一種是窮愁之思。表面上看似如此,但我想再妄加一種,那就是「人間火氣」。我這本書以《泥菩薩的火氣》為書名,主旨正是要闡述這「人間火氣」。按道理說,泥菩薩由泥土雕塑而成,本是無生命的象徵,何來火氣?然而,我一直以「泥菩薩」自居,以容忍為座右銘。然而今天,這泥菩薩已不甘繼續端坐供桌之上,因為我手中仍握著「正義的寶劍」,準備「提筆上陣」。
這本書是我的第三十五本專集,我將以真實的記載,串起光明磊落的一生:「江湖落拓三四年,不畏強權與嘲訕;今日提筆上陣去,唯存心香可表天。」
002萬物有靈論與無靈論的比較
「有靈」與「無靈」,「精神」與「物質」,「唯心」與「唯物」,這些對立觀念早已受到世界偉人的關注。人類生活於自然界之中,自稱「萬物之靈」,因此「有靈」的觀念自然而然存在。「有靈」便意味著「有情」,而「有情」則可以「感通萬物」,達到「天人合一」與「心物一體」。例如,太陽系中的群星各自運行,公轉與自轉互不干擾,這種現象恰如《中庸》中所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是一種內在「中和」的精神力量使然。
對於「萬物有靈」,讀友華劍輝先生提出了兩則領悟:
1. 指紋的奇妙:無論男女老幼、貧賤富貴,每個人都擁有獨一無二的指紋。在現代科學如此發達的時代,全球數十億人口中竟無兩人指紋相同。這樣的現象表明,宇宙中冥冥的靈性有著 奇妙且科學的管理智慧,令人不禁讚歎。
2. 花草樹木的辨識:當一盆花尚未開放時,非行家只能稱其為花草,而行家則可僅憑枝葉判斷出花的品種。同樣,一棵樹苗,在行家眼中,能看出是杉樹還是槐樹。這種能力源於對自然的細心觀察與體悟。
前者說明「萬物有根由」,「有靈」的存在可從自然現象中觀察得出;後者則突出了「知者」與「不知者」的差別。因此,「萬物有靈論」與「無靈論」的分野,實則是觀念上的差異。
然而,如果我們進一步反思,「無靈」的世界將是怎樣?在人類被視為純粹物質的世界裡,沒有感情,也沒有倫常思想。這樣的生活,與死物又有什麼分別呢?
文壽先生主張,「萬物有靈論」並非宗教的私有產物,而是詩人、藝術家乃至兒童心中自然產生的觀念。只要是人,只要是有感情的人,便會認同這種觀念。「鐵石心腸」的人終究只是少數,而人類最終會領悟:「天人合一」和「心物一體」的力量,將擊敗「無情鬥爭」的邪念。
004.讀一本書的活用與讀萬卷死書
我最喜歡的善書就是《了凡四訓》。這本書包含四種訓育,原是袁了凡先生的人生體驗,分 別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
一般人看到世界上有人富貴壽長,有人貧賤壽短,總以為這是命中註定。而「立命之學」正是袁了凡先生根據自身經驗,通過種種實例說明:人不應被命運束縛,而是可以通過努力創造自己的命運,這就是「立命之學」所提倡的核心道理。
「改過之法」則講述了孔子所言的「知過能改,善莫大焉」。袁了凡先生認為,每個人如果能夠連小過錯也不疏忽,懂得改正,那麼再大的罪孽也自然不會犯下。「改過之法」是「立命之學」的基礎。他提到三心——「恥心」、「畏心」和「勇心」。擁有這三種心態,自然能分辨是非,改正過失後,內心便可安然無愧。
「積善之方」強調不僅要改過,還要日積月累地行善。善行並非偶然,而是長期積累功德的結果。袁了凡還詳細說明了善行的不同層次,包括直、曲、陰、陽、是、非、偏、正、半、圓、大、小、難、易等區別,表面上看似皆為善行,但功德的深淺卻有差異。
「謙德之效」則闡述了《易經》中「謙卦」的道理,也就是「滿招損、謙受益」。謙虛是一種美德,能帶來福報。
我讀完《了凡四訓》,覺得這是一部極好的書。如果世上每個人都能按照書中的教導行事,那麼世界上的人都會成為善良之人,行善之事,這樣刀兵、水火等災難便可消弭,世界大同指日可待。可惜的是,一種米養百樣人,並非人人都能做到。若有人讀破萬卷書卻不懂做人之道,倒不如只讀一本書,將其活用,揚名立德,成功立業,為後世開創太平盛世。
025.從一根琴弦的譬喻說起 談自制與受制的精神分析
古印度流傳著一首兒歌,其歌詞道:「弦啊弦,彈出好聽的歌聲。弦太緊,音僵;弦太鬆,音懶;剛好,剛好,音美妙。」據說,釋迦牟尼佛曾以此兒歌為比喻,向一位大尊者提問:「你彈過美妙的琴嗎?」尊者答:「彈過。」佛又問:「琴弦若繃得很緊,能奏出優美的旋律嗎?」尊者答:「琴弦太緊容易斷,聲音僵硬。」佛再問:「若琴弦太鬆,是否能奏出好旋律?」尊者答:「太鬆的弦根本無法發聲。」於是,釋迦牟尼佛總結道:「我們修行也當如此,過與不及皆非正道,唯有調和中庸,方能覺悟。」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曾享受世間種種快樂,然而這些快樂並不長久,反而成了精神的負擔,恰如琴弦過於鬆弛,無法產生意義。他未覺悟時,曾隨婆羅門教仙人修行,為節制欲望,有人日食一麻一粟,甚至折磨自己,或倒吊、受寒受熱,修習過度的苦行。然而,這種修行如琴弦太緊,反而緊張困僵。,這等人若不臨崖勒馬,如同「琴弦愈拉愈緊」,總有一天,若琴弦崩斷了,就是「精神分裂症」,得了精神分裂症,就是俗稱.的「走火入魔」。
因此,佛教的「中觀思想」既不贊成追逐欲望,也不支持過度苦行,而是用智慧調和思想的平衡,以戒律自制,用「定」平靜心神,達到不放縱亦不極端的境地,保持高尚而聖潔的人生,這才是正確的修行方法。
琴弦與精神狀態的比喻
我以琴弦為譬喻,分析精神現象如下:
1. 琴弦太緊:對應精神躁鬱症。
2. 琴弦太鬆:對應精神衰弱症。
3. 琴弦斷了:對應精神分裂症。
4. 琴弦剛好:對應精神調和正常。
據精神學家的研究,人類能保持精神調和正常者並不多。大多數人或緊張或鬆散,但若未超出常態範圍,仍屬正常。一個心理平衡的人舉止合理,這正是「中觀思想」的體現,不偏不倚,合乎自然。
自制與他制
在研究靈學的過程中,我體會到兩個關鍵概念:「自制的意志力」與「 他制的靈力」。若「他制的靈力」壓倒「自制的意志力」,靈魂被外靈控制,便如一輛車有兩位司機,最終失控,車禍不斷。這就是精神分裂的根源。
正確的修行與精神調和
修行者應該懂得調和精神,如琴弦般鬆緊適度,方能發出美妙的聲音。我們唯有把握原則,要達到「信而不迷」的適中地步,信仰是必須的,但要「自制意志力堅強」,如此的信仰才能發出美妙的聲音,才能使信仰昇華,才能受益。
現代許多人不懂調和的重要,妄圖追求「神通」,導致生活失序,甚至走火入魔。所謂「走火入魔」,就是完全失去自我控制,完全受外力支配。所以,欲修行的人必須要明白,一個人的精神要懂得調和,琴弦若太緊,要放鬆些,琴弦若太鬆,要弄緊些,要使自己的精神琴弦調得剛剛好才行,這也就是「睡眠正常」、「飲食正常」、「生活正常」、「修行正常」、「靜坐正常」,沒有過或不及的修道生活,才是「得道」的基礎,要想在人生中獲得偉大超然的成就者,此點不能不知啊!
027.正信與迷信的分野
我們研究哲學的主要目的是追求圓滿的人生。然而,在達到圓滿之前,人類因功利、人際、科學和道德等多方面的矛盾,內心難免充滿不平安、不平靜,甚至對死亡的恐懼 和焦慮,這些都是宗教誕生的原因。因此,我從人類生命的真實性和文明的進步出發,歸納心靈學,來探討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信仰」的出現,這既是哲學的,也是宗教的。
經過深刻的思索,我領悟到,宗教的境界代表「無」,而科學的研究代表「有」。然而追究起來,「無」才是一切活動的原動力。為什麼「無」是一切活動的原動力呢?因為科學的發明,都是由「無」中創造出「有」的。意識的空無與缺憾促使我們發明,進而以「有」來充實「無」,讓生命更為完整。
有些人過度相信科學,排斥一切無法被證明的事物,卻忽略了,當他們沉迷於科學的「有」時,內心的「無」仍然難以滿足。完全迷信科學,人類便會變成純粹的「物」;而完全迷信意識,人類又會化為純粹的「心」。唯有讓「有」與「無」結合,也就是讓「科學」與「意識」合一,才能達到「心物合一」的境界。
信仰的三種狀態:以琴弦為喻
1. 琴弦太緊:這種人過於主觀,固執己見,不懂變通。他們信仰宗教過於虔誠,甚至不惜犧牲個人的事業、健康和家庭,把所有事都寄託於神,從健康到婚姻全依賴神的安排。這種信仰已演變為迷信,最終可能導致精神失衡,甚至「走火入魔」。
2. 琴弦太鬆:與前者相反,這種人完全 沒有信仰,是典型的無神論者,且對有信仰的人極力排斥。他們或許迷信「科學萬能」、財利、權勢、女色、賭博等,但這並不是真正的「不迷信」,只是迷的對象不同而已。
3. 琴弦剛好:這類人能以理性、客觀的態度看待信仰。他們對於有理的信仰會接納,對無理的信仰則拒絕。他們懂得凡事靠自己努力,將信仰視為一種心靈的力量,而非完全的依賴。他們不僅不盲從,還能用信仰引導自己行善愛人,走向光明的大道。
正信與迷信的分野
正信者不會將信仰當成人生的全部。他們懂得平衡生活,用少量時間修養道行,其餘時間與一般人的生活無異。正信是理智的,符合科學的,並非盲目或怪誕。他們靠人為的努力,不全然依賴於神。他們引導自己正知正念,通過信仰轉化為愛國、愛世人的力量,並以行善為己任。
總結:不迷信,不依賴,做自己心靈的主人
真正的信仰能引領人們走向光明,幫助他們成為心靈的主人。而迷信則會將人引入歧途,成為外力的奴隸。唯有在理智與信仰之間找到平衡,才能在人生旅途中走得更遠、更穩。
035.哲學小思 解剖自己
我的出生在窮苦落魄的雞舍中,幼年經歷了無數苦難,註定了營養不良、先天不調的身體,但你憑藉奮鬥的意志,堅強地度過了生命中寒冷的冬天。有人說,你的生命如同強烈的心跳,火一般的情感向世界燃燒。你的出現曾激起轟轟烈烈的反響,有人羨慕,也有人嫉妒,更令那些不法之徒朝夕不安,因為你揭露了醜惡,讓他們焦急得大跳其腳。
為了追求智慧的圓滿,你讀了無數的書,將知識一點點收入記憶的寶庫,既不放棄舊有的,也不捨棄新的,讓思考如泉水般源源不斷地湧出。你曾令佛學大師感到自愧渺小,甚至惱羞成怒,對你胡言亂語;也讓當代的知識青年驚嘆不已,因為你的筆從不停歇,筆觸恣意淋漓,令同時代的人相顧失色,承認自己的無知。
你認為,每個人活著都有活著的理由,於是開始了生命的追尋,發表自己的所見與所思。這並非出於故意寫「驚世駭俗」的言論,也不是為了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效果。你是真正接觸生命的人,用最智慧的眼光去觀察每一個人和每一件事,認真地學習與理解人生,並通過切身體驗去書寫。你從未利用「聲望」鑽營門路,也從不靠它結交權貴,更不為「享受」或「逸樂」而妥協。
你的學識和涵養令許多人感到恐慌,甚至有人武斷地認為,你的英雄蓋世是一種妄想或野心。對此,你無須辯駁,因為時間是最好的見證者,歷史就是最好的見證人。總有一天,當人們需 要你時,你或許早已化身為一個毫不相干的人,或者已經靜靜地離開,無聲無息地消失在人世間。那時,不是人類遺棄了你,而是你選擇了遺棄人類。
你常常思考:當一個聰明人身處一群傻瓜之中時,該怎麼辦?答案是,用先聖先賢的智慧語錄,用「大智若愚」來掩飾自己。你學會對人傻笑,裝作若無其事的模樣,甚至最好表現出什麼都不知道,如同一個白痴。如此一來,那些譭謗和嫉妒便會自然平息。
你深知,做人愚笨一些其實更好:寒來穿衣,餓來吃飯,有病便看醫生。不要把自己固定在某一件事業上,而是隨心所欲,飄然於天地之間,活得自在,活得純粹。
041. 「恆河沙」 的象徵 評論一件事的價值
有一位名氣甚大的佛教老居士到釋迦牟尼佛傳法的印度遊歷時,帶回了印度恆河底的沙。此事一經傳開,許多佛教徒紛紛向他索取「恆河沙」。老居士帶回的恆河沙成為熱銷之物,許多信徒珍惜異常,甚至有人開始供奉「恆河沙」,對沙朝拜。
信徒們朝拜恆河沙並不罕見,而每位討得恆河沙的人,還會奉送紅包禮儀,以表敬意,供養老居士遠地攜沙歸國的辛勞。筆者的大姑出家於臺南新化接天寺,也特地為了恆河沙趕到老居士處,並以錢換得一些沙。在凡夫俗子 看來,以金錢換沙似乎愚不可及;但在佛教徒眼中,恆河沙是無價之寶,這樣的交易反而是佔了大便宜。
恆河的重要性
恆河是印度文化和經濟的發源地,就如同中國的黃河和長江一樣,是印度的命脈。沒有恆河,就沒有今日的印度。雖然恆河流域土地肥沃,糧食豐饒,但河床日漸增高,水利工程不足,導致恆河開始走向衰落。然而,印度人仍對恆河充滿敬意,傳誦著《恆河頌》,並以跪拜恆河的方式表達崇敬。這些經文講述了恆河的偉大神聖以及與印度教相關的種種神話。
儘管佛教在印度早已絕跡,遺跡也被遺忘,但佛教徒對恆河印象深刻。釋迦牟尼佛在說法時,常用「恆河沙數」來比喻眾多。然而,他並未特別推崇恆河,也未將恆河沙視為神聖之物,只是單純用來作比喻。
對「恆河沙」價值的看法
筆者認為,「恆河沙」的價值可以分為兩個層面:
1. 物質價值:恆河沙就是普通的沙,其成分與其他沙無異,區別僅在於地域觀念。「沙」並非神聖之物,無需供奉或朝拜。如同釋迦牟尼佛曾坐過的法座,我們應禮佛拜佛,而非拜法座。因此,若因釋迦牟尼佛常提到「恆河沙」,就將其供奉,這是本末倒置的行為。不過,將 恆河沙作為紀念倒是無可厚非,因它能喚起人們對釋迦牟尼佛的無盡懷念。
2. 精神價值:在佛教徒心中,恆河沙具有精神上的意義。如同人們離鄉時攜帶故鄉的土,那些沙代表著精神上的連結和懷念。然而,對於不知情的人來說,恆河沙並無特殊意義。如果有人用金錢換取恆河沙,雖帶有商業交易的性質,但只要其中包含精神價值,便無可厚非。然而,若有人以此行為為藉口,將「金錢易沙」解讀為欺騙,那麼有意義的行為便會因現實壓力而妥協。因此,在今日的價值觀念中,對此應保持謹慎態度。
042. 「泥菩薩的火氣」 後記
這個世界本是紛紜萬象,而人生在世也是忙碌不休。歷史如同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而文學正是記載這長河點滴的重要載體。文學被尊為諸學之首,因為它具有文字的紀錄功能和傳播的特性,成為諸經語錄之集成。雖然宇宙本身無言無法,但文字卻為人類強行賦予了表述的能力,建立了學問的門庭,並在現代社會中成為一門專業。
我撰寫這本書,主旨在於表達「文藝反映時代,文風關乎國運」的觀點。我認為,文藝必須植根於民族的土壤,並在創作中展現自由的思維,沒有特定的範疇。我寫作並非為了彰顯匠心獨運,也未特意選擇先哲的思想以示異同。我只是用自己的筆調,抒發見解。在遵循主題正確的原則下,剖析真知 灼見呈現給世人。這其中的創作艱辛,宛如磨穿磚鏡、咬破鐵饅,外人實在難以想像。
我認為,一個人即使不能達到聖賢的境界,也應該成為天地間的正人君子,報效國家,並以仁慈的心腸使社會人心得以全善,使國家富強康樂,如此才不枉為人。書名中的「泥菩薩」指的正是我自己。雖然我信佛,泥菩薩以泥土塑成,應當無怨無怒,「靜觀萬物皆自得」。但在人間,菩薩又能有幾人做到心無所感?義憤填膺也罷,報國盡忠也罷,吐吐不平之氣也罷,這些都需要一些火氣。修養是一回事,火氣是另一回事。就連菩薩,也會有泥菩薩的火氣,這並不奇怪。
《泥菩薩的火氣》這本書完成後,我將繼續撰寫新書《傳奇與異聞》。這本書將是我研究靈學(超心理學)的一個特別集成。我特別說明,這並非昇堂說法,也非秉佛談禪,更不是自立宗門之舉。我無意與諸山長老爭高下,因此敬請具慧眼的大德尊長對此網開一面。
我計劃用故事的形式,嚴正的主題,輕鬆的筆調,擷善去惡,精英簡要,使讀者能輕鬆進入靈性的世界。《傳奇與異聞》將化最難理解的「靈性」為明朗的日月之光,雖是奇文共賞,卻人人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