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生活佛文集精選第30册「禪天廬雜記」分享,寫於六六年七月禪天廬
詩人威廉·布萊克曾寫道:“一粒沙是世界的縮影,一朵花是宇宙的凝形,傾刻間,將無極置於你的掌心。”聖尊蓮生活佛看了這首詩,感慨地說,我執著於我該執著的,不眠不休地尋找靈感,把那發光的冥想用記憶的線條串聯起來,這些代表 了我的快樂和痛苦。而我執著的,就是“寫作”,用文字來敲響心聲。我不期望能如何深深地感動他人,而只是盡量表達我自己,期盼能引起共鳴,推動社會進步,使人類共同推進“大同世界”的巨輪。
我今年三十三歲(虛歲),這本《襌天廬雜記》是我的第三十本集子。三十本書在別人眼中可能算不少,家父盧耳順也曾說:“在年輕的一輩中,你是破紀錄的。”但我卻覺得三十本書並未充實我空虛的心靈,尚未將我的心得表達出萬分之一。我對自己的著作從未滿意過,覺得“性剛才拙”,“眼高手低”。事實上,我依然虛心檢討,並希望將自己的表達能力提升到自己滿意的範圍內。
這本書我取名為《襌天廬雜記》,因為這本書中的大多數作品,都是近年來我靜坐冥思的心得。佛教有“四襌天”,而我的靜坐冥思曾進入“四襌天”,獲得一些小小的哲理領悟,因此,我用“襌天廬雜記”作為書名。“廬”是我的小茅居,並無特殊的別出心裁之意。在這本書中,我寫的依然是:“平平實實的愛心,深深刻畫在命運的自信之中。捡起一粒沙,欣賞一朵花。放開悲聲,痛哭一場,豪放地笑一笑,襌天廬,道盡感情的悲歡。”
最後,我說:“我仍然在一粒沙的世界中,撿到了另一粒沙,我將這沙珍藏起來。生的將繼續生,死的也將繼續死,而我與沙,生死同塚。”
002.流淚的真諦
曾經有一位年輕人怒氣沖沖地跑來找我,指著我大罵道:「盧勝彥,你這個魔鬼,我母親本是虔誠的基督徒,現在因為看了你的書,她又把祖先的靈位重新供奉起來了,這樣一來,她就判教了,這件事你要負全責。」我聽完後,問他:「你們全家都是基督徒嗎?」
他答道:「當然是的。」
我又問:「那你們的祖父祖母呢?」
他沉默片刻後回答:「當然……不是的。」
我說:「一個人的信仰來自每個人的自由意志,與他自己深深的感受,而不是‘限制與強迫’。我相信真理,但不會強迫每一個人要相信,因為強制性行為是令人難堪且毫無意義的事。就拿你來說,你會相信我嗎?」
他答道:「我不信。」
我微笑道:「是的,這就是信者自信,不信者不信,信與不信全在個人的自由意志。」
隨後,我與那位年輕人一起到他家,家中的兄弟姐妹一見到我便交口指責。我沒有回應,只是對他母親說:「伯母,你還是信仰自己心目中的基督吧!基督活著 ,是活在人們的心中,而不是外表的形象。只要你認為是真理的,你就去信祂,但基督是以博愛為基礎的。所以,信仰基督和尊重自己的祖先,本是符合基督博愛精神的,這是不會有衝突的。」
這時,她的孩子提出異議:「不可以,這是祭拜別的神。」
我耐心地說:「信仰上帝的虔誠當然是必須的,但是在個人情緒和精神層面,我覺得飲水思源的祭祖也有其必要,因為那是我們中國人的孝道,這樣才會使我們的心境和平。」
我與那位伯母談了很久,解釋了「神境信仰的無限」,最終她同意繼續信仰基督。這使得她的孩子在沙發上跳起來大叫「勝利」,而我則要求他們在客廳裡繼續釘上祖父祖母的慈顏照片,讓後代子孫能夠思念。
當我離開他家時,那位年輕人對我說:「本來我想狠狠揍你一頓,但現在我不想了。我發覺你的想法不是狹小的,而是廣大的。我現在明白了,博愛就是廣大的愛,而不是狹隘的愛。」他與我握手,緊緊地。
直到現在,仍然有很多人無法諒解我,而我只有流淚。我不分辯,不語,只默默流淚,盼望上天賜給我勇氣,使人們能更理解我,不再給我帶來太多災難。「流淚不是懦弱,而是感情的陰雨天,所祈求的就是理解的陽光普照。痛苦的人心中淌血,傷心的人流淚滿面,多少人指責他,多少人不了解他,然而他必然來到。這一切,祇能依靠真理與道義的支撐,以他的大愛,醫治那些發出怨恨的人。」
005.智慧的印證
有學佛者批評我說:「盧勝彥的靈非佛。」我根本不辯解,只是回答:「菩薩外道,成就之法,同一菩提。」
有人再批評:「靈會成為佛法的障。」我答道:「一切障礙,即究境覺也。」
有人問我:「靈是什麼?」我說:「智者看出是佛,愚者只是認為是靈魂,智愚之間,完全是一種智慧的印證。」
當年太虛大師因為提出「佛的另一義諦」,遭受無盡的攻擊與謾罵。而太虛大師曾說過:「只要我的舌頭是出自我內心領悟的言談,一切譭謗將化為烏有。若我講妄語,舌頭從此燒焦。」據說太虛大師去世後,門人查看他的舌頭,發現它完全化為了舍利。
今天,我也這樣說:「我所講的靈,與佛同理,只是名稱不同而已。我已經領悟且接觸到這一切,這是實實在在的,不是虛無的幻覺和幻境,不是神魂顛倒,也不是精神交感,而是自主心性的直接印證,從禪到密直接顯示心靈。我所說的不是虛言,全是出自良知良能的自心。」
「智慧——我的明友形容它是個老人,而我說不是,因為智慧的眼光看得更遠。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支歌,也許是風中之燭,也許是谷中雷鳴,也許是悵惘,也許是一場夢。但最需要的,仍然是智慧的印證。」
009.常不輕菩薩
樂觀法師曾說:「金山活佛一生的神異事蹟,泰半含有佛法的意義,比如他逢人便磕頭,這是行《法華經》中常不輕菩薩的義諦——『我不輕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他還提到:「金山活佛自從行道以來,國內國外信仰他的人固然很多,但誹謗他的人也不少。我認為,不管是毀譽與否,與他本人絲毫無關。聖人行教化,是不計利害、不計毀譽的。」
《金山活佛神異錄》這本書是樂觀法師所撰,並讓我讀這本書的,是一位住在台北的修行者,他自稱「諸天無相」,並將這本書送給了我。我在一天之內讀完了它,書中的主人翁——金山活佛,讓我非常景仰。對此,我感謝樂觀法師寫出這本書,也感謝「諸天無相」這位陌生人的指導與默化。這些恩情深深銘記在我的心中。讀完這本書後,我有三點感想,特此分享:
第一,應常對人行禮並磕頭。金山活佛有一個習慣,對在家四眾反而磕頭行禮,口中稱呼他們是佛、是觀世音菩薩,並自稱弟子。金山活佛是出家人,應該得到在家眾的磕頭和行禮 ,這才合乎佛的戒律。但金山活佛打破了大和尚威儀的常規,反而向在家眾行禮磕頭,且自稱弟子。從這一點,我看到他在教導我們,不可輕視他人,也不可輕視眾生。眾生皆是佛,金山活佛行的是常不輕菩薩的行徑。讀這本書後,我深感慚愧,因為我曾經有過不當的行為。在心情不佳、情緒低落時,我會獨自沉思,對任何人都不理會,這樣常常得罪人。按照金山活佛的行為,我是大錯特錯了。如今,我要學習常不輕菩薩的行徑,對任何人都不輕視,並要認定眾生皆為我的老師。
第二,打破名利的束縛。在書中,樂觀法師曾提到,他曾想將金山活佛的靈異故事寫出來,並寄給佛教雜誌發表,目的是顯示佛法中的真修實證。然而金山活佛卻說:「這些事是寫不得的。人家看了不會相信,可能還會罵我是妖僧,誹謗佛法,那我就有罪了。」他還說:「你(指樂觀法師)不要心裡難過,要知道,『名』這個東西,就是地獄的根子。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為了『名』所累,弄得焦頭爛額,弟子苦惱,怎敢要名,我只求老老實實地唸一句阿彌陀佛。」
金山活佛的這番話令我深感慚愧。是的,今天的佛教不談神異,一談神異就會被冠上妖僧的名號。所以金山活佛說寫不得,寫了也沒有人會相信,這就是不相信的結果,麻煩便隨之而來,誹謗也會隨之而起。而我自己曾經撰寫過靈異相關的書籍,正應了金山活佛的話。當時我並未意識到這其中的利害,單純地將心中想說的話表達出來。作為一個無所謂名利的人,我心無旁騖,若有錯誤,也願意承擔。現在,我深感身心疲憊,因為名聲所帶來的困擾,我真的是為名所累,焦頭爛額,常常後悔當初的決定。
014.鐵鎚與鐵匠
《虛雲和尚年譜》中曾記載一位鐵匠,他因得到高僧的點化而虔心唸佛。這位鐵匠平時工作認真,他的唸佛方法是每當他用鐵鎚打一下,就唸一句佛號;打兩下,就唸兩句。久而久之,這成為了他的習慣,唸佛與打鐵便成為一件不可分割的事。當鐵鎚打得越來越熱,唸佛也愈加專一,這位從未深入學過佛法的鐵匠,竟然在專心唸佛與打鐵的過程中進入禪定,豁然開悟,最終成佛而去。
這讓我想到,每個人心中都蘊藏著巨大的潛力。我們不應低估自己,而是應該儘量發揮潛力。就像那位鐵匠,他能夠專精於一件事,最終達到了常人難以達到的境界。我記得馬爾滋博士也曾說過:「生命像鐵砧和鐵鎚,順境與逆境交替起伏。我們要在失敗與成功、希望與絕望、快樂與憂愁之間,保持警覺並掌握節奏。當鐵鎚敲下時,我們應該毫不猶豫,毫不計較代價地瞄準目標,努力砸下去,砸出一條康莊大道,驅走陰霾,讓每個人都能享受陽光,這才是有價值的鐵鎚。」
有些人告訴我說:「我很忙,沒時間唸佛。」還有些人說:「我沒有適當的地方唸佛。」我覺得這些都不是理由。拿我自己來說吧!每當我上下班騎腳踏車時,就是我唸佛的時間。每踩一下腳踏板,就唸一句佛 號,踩兩下,就唸兩句佛號。久而久之,這成了習慣。當我不唸佛時,內心會感到不自在。有時候走路時,我一步就是一句佛號,走下萬步,便唸了一萬句佛號。這樣的習慣養成是非常容易的。
也有人問我:「你唸佛有什麼用?」唸佛是淨土宗修行的方法之一,對束心、制心有很大作用。當我們唸佛時,心中的雜念和妄想便能夠被摒除,口中念出佛號,心中自然而然沒有惡念。久而久之,這樣的修行能使我們的內心變得清淨。當唸佛能夠專注時,精神統一的訓練也自然達成,而精神統一有助於開發智慧的寶庫,這就是禪的境界。當我們悟出了真理,就能獲得無上的覺悟。
我奉勸大家不要看輕自己。每個人都能成佛,成佛不一定需要極高的智慧,而是需要能專注於一件事,從而開悟並超越。這樣的實踐才是體會「鐵鎚與鐵匠」道理的真正意義。
015.方便法的說明
在接到來自台中縣神岡鄉大洲路的一位讀者的來信後,我深感欽佩和感激。這位讀者對我的寫作時時關注,並且給予我真誠的批評與建議,指出我作品中的瑕疵,並指引我走向正確的方向。我對這位讀者充滿感激,因為只有這樣的讀者,才能讓我在寫作上更上一層樓。批評和指導,尤其是出於善意的,我一定會虛心接受。這位讀者在信中如此說道:
盧先生:第一,如果您持著一個想法,而這個想法讓您感到痛苦,甚至一籌莫展,為何不換一個想法呢?在您的著作中,您曾多次表示:「人生是痛苦的,而上天給我的痛苦加倍。」我認為,這樣的想法,仍然囿於「我」的範疇。幸好您年輕,能夠著書,還能發洩情感。如果這種無助的苦楚發生在一個無助的孩子身上,他還沒有自立的能力,他該怎麼辦?如果它發生在孤苦無依的老人身上,他年紀已高,體力衰退,他該怎麼辦?如果它發生在一個有著眾多子女的婦人身上,她又該如何承擔?如果將您的痛苦與他人的痛苦相比,顯然,您的痛苦並不算加倍,因為您還擁有掙扎的能力,而他們則無能為力。
盧先生的回答是:「我的痛苦比較小,別人的痛苦較大。」
第二,假如您想去救那些陷入痛苦中的人,該怎麼做呢?如果對方是那種執迷不悟的人,而您又不忍心看到他們繼續受苦,您該用什麼方法去救他們呢?如果這種方法不適用於每一個人,那麼對不同的人,您該怎麼辦才能讓他們都從苦海中解脫出來呢?我的意思是,如果您能牢記這份痛苦,並以此為出發點,把痛苦當作激勵,進行更深層的思考,那麼您所獲得的將不僅是有形的知識,而是無形的智慧。擁有最多痛苦的人,其實才是世間最幸運的人。
盧先生的回答是:「用痛苦來激勵自己,這樣的激勵將更具偉大的作用。」
第三,天生擁有大智慧的人是少數。如何深刻理解人間的苦楚呢?當別人向您訴說不幸時,您或許會有所感觸,但充其量也只是模糊的印象。真正能深刻留在您心中的,莫過於您自己親身的經歷。我相信,天上給予您的痛苦,正是讓您能夠理解他人所經歷的痛苦。天下沒有絕對的得與失,當您感到失望時,您已經學會了「當人失望時需要鼓勵」。這便是您的收穫。
盧先生的回答是:「在痛苦中學習,這正是上天對您的安排。」
第四,當一個人的學識和修養達到某個境界時,他的存在就像盛開的花朵,為大地增添色彩,散發出迷人的香氣,引來蜂蝶圍繞,這本來是一件美好的事。然而,為什麼有時這樣的光彩反而會招來怨恨和攻擊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每個人都有「自我意識」,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最好的,當他發現自己無法在群體中以最優秀的姿態展現自己時,內心便會產生嫉妒和不滿。為了穩固自己的「自我意識」,他便會對他人進行攻擊。
盧先生的回答是:「嫉妒是自我意識的一種表現。」
第五,其實,每個人只要肯自我修養,都能達到同一境界,只是很少有人願意這樣做。他們的思想中充斥著自私的快樂和發洩。然而,我們不能責怪他們,因為當今社會的確存在著階級和善惡之分。無論是董事長還是工人,是大善人還是大流氓,每個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渴望被他人重視。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力強的人像您一樣,必須依靠自己的本事和智慧去取得成功;能力差的人則只能依賴卑鄙手段。其實,最終的目的是一樣的。所以,我認為盧先生應該做的,不是去消滅邪惡,而是如何拯救那些人,引導他們走向正道。
盧先生的回答是:「每個人都可以成佛,不要怪責邪惡者,應該引導他們走上正途。」
第六,讀過《楞嚴經》和釋迦牟尼的教誨後,雖然我無法記住每一個字,但我記住了佛陀教化他人的方法。對於摩登伽女,佛陀以她的愛情力量引導她進入佛法;對於迷戀妻女美色的難陀,佛陀首先引導他見到仙女,打破對妻子的執著,然後以地獄的苦刑讓他領悟對美色的妄想;對只懂得御馬術的馬夫,佛陀用他的專業技能引導他入佛法。這些方法都沒有強迫任何人接受,而是根據每個人的情況提供方便法。希望我的建議能消除您心中的苦悶,並使您豁然開朗,這樣,您的智慧將使更多讀者受益。
盧先生的回答是:「救人與教導人要隨緣而行,使用方便法。」
這封信給我帶來了很多啟示,我對此人的感謝無以言表。最後,我寫了一首新詩來表達我的感激之情:
「面對無限人生,感慨自己是一條小小法船,幸好啊!有善心的人做了一面風帆,掛起在晴空裡,穩穩地開航。」
017.看日出的聯想
我在天亮時就起來了,走了很長很長的山路,為的就是觀賞日出。終於,當太陽的光芒從天際升起,我說,日出是宇宙的一種「衝動」。從「看日出」中,我略略體會到,衝動並非完全是壞現象。在沉寂的世界中,只有太陽的衝動才能喚醒這個宇宙。衝動如果能夠帶有創造性,那麼我們何妨去努力創造呢?
現代人常認為這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這正是知識份子內心的「衝動」促使了知識的全面爆發。當一個人擁有理想並看到成功的希望時,他會全力以赴,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爭取豐盛的果實。衝動是實現理想的動力,事實上,這也是一個人慾望的表現。一個自信的人會利用這份衝動的情緒為自己的未來鋪路,當成功的花朵綻放時,那種由衷的快樂將是無盡的泉源。
當我看到太陽以自然的方式發揮出向上爬升的毅力時,我便認識到,限制東限制西的做法是錯誤的。應該讓所有能夠「衝動」的人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美好未來。例如,爬山、冒險,這些不應該因為可能遭遇的困難而放棄。雖然如此,我仍然強調要注重防範措施,畢竟,生命來之不易。
我讀過佛陀的《遺教經》,其中有一句話讓我深受啟發:「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是故,汝等比丘,當勤 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敬數懈廢,如同鑽木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從這段經文中,我領悟到,衝動其實是一種行者心中的期望。若能努力不懈,則天下無難事;若心情懈怠,則如同鑽木取火,終究無法得到火光。精進的力量來自於衝動的意念,沒有衝動的意念,一事無成。過久的沉寂會讓人心神麻痺,永遠無法到達成功的彼岸。
這讓我更加堅信,衝動是推動人生前進的動力,無論是對理想的追求,還是對成功的渴望,都需要一份源源不絕的衝動來支持。我們應該學會善用這份衝動,讓它引領我們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025.搖椅上的悠閒
我承認自己很忙碌,像一位東摸摸西摸摸的老太婆,很少有悠閒的時光讓我輕鬆地度過,幾乎可以說,我很少能靜下來聽一支歌,看一個電視節目,或者坐下來好好地喝一杯茶。我的心思總是停不下來,一直在工作,靈魂也不停地奔跑在山川大地之間。我從未想過,能夠坐在搖椅上搖啊搖地度過時光,該是一件多麼美妙的事。
有人曾說:「不要為自己的快樂加上條件。不要說,當我有了很多錢,我就很快樂;或者當我環遊世界各國,我就很快樂。還有人說,當我找到一個好對象時,我就很快樂;又或者說,當我的需求都滿足了,我就能夠快樂。」我覺得這些話的人,永遠無法快樂起來。 快樂若有條件,其快樂的本身就失去了意義,若條件無法達成,豈不是永遠痛苦嗎?
現在,我不再認為自己的忙碌是一件痛苦的事,甚至我認為忙碌本身就是快樂。因為我始終覺得,當一個人內心平靜時,才是最真正的快樂。悠閒並不是罪惡,尤其是那種詩意般的悠閒,它是難能可貴的。我想,搖椅的發明者無疑給我們帶來了一種象徵,象徵著快樂,也代表著悠閒。當我們坐在搖椅上,輕輕搖動的時候,就像把所有的煩憂和壓力都鬆開了,一切憂慮也變得多餘。
026.境界的問題
世人以為,既然我學佛,那麼我應該是毫無障礙的,應該能夠坦然接受一切攻擊和誹謗,並且不會有所反應。由此,他們自然會聯想到,我可能得到了諸佛菩薩的護佑,所有的災難都已經解除。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我所經歷的痛苦,甚至比許多人還要多,面對的障礙也更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個有道之人,無法避免與魔的對抗。若是世人學佛之後,無災無難,無障礙,那麼大家不都會爭先恐後去修行成佛了嗎?
我認為,《寶王三昧論》所談及的境界,非常深遠,這不同於表面上的智慧。它不僅影響一個人在做人做事或修行上的表現,對於那些遭受痛苦與逼迫的人,通過提高境界,他們能夠獲得內心的安定與動力。從這一點看,愚昧的人手持香火,祈求福氣降臨,真是可悲 的無明顯現。有人問我:「既然你學佛,為何還會遭遇病苦?」
我回答道:「修行人將病苦視為良藥。」
他又問:「學佛者,怎麼會遇到魔難?」
我說:「魔和佛是伴侶,沒有魔的存在,佛道無法成就。」
接著他問:「那你不難受嗎?」
我回答:「如果我感到難受,我會求神明,但那樣必然會產生怨恨。因此,擁有智慧的人是不會感到難受的。」
有一次,我在禪定中,發現自己能夠走在海面上。海浪湧動,風疾如雷,天空中彩雲翩翩。萬道祥光照射在我身上,海面柔軟而富有彈性。當時,我只用念力驅使自己的身軀向前進行,行進的速度極快。風雷般的波濤在我腳跟之前分開,或者拱托著我。我望向四周,眼前是無邊無際的海,延伸至遼遠的天際,無止無盡。這時,在定中有一個聲音告訴我:「超脫於塵世的境界之上,你就可以站在海面上而不沉。」
這一刻,我體會到,超越了對於塵世的執著與困擾,便能夠達到一種無所畏懼、自在的境界。正是這份超脫,讓我能夠在無限的海面上自由行走,無論風浪如何猛烈,依然能夠保持穩定,並感受到 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027.誤會
很多人誤以為,既然我研究靈學,那就等同於研究神學,並且將「神」與「靈」混為一談。他們認為「神」是獨一無二、至高無上的全能者,因此誤解我,認為我能解決天下所有的難事,並能解除各種災難。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我的內心清楚,「靈」有不同的層次,高級的靈確實擁有某些能力,但並非全能;而低級的靈,甚至不如普通人類的能力。再次強調,我只是在研究靈學,而非替人占卜算命。我寫作靈書的目的,也並非為了替人算命,而是證明靈的存在。
我的家門經常被人拍打,無數人前來求助。每個人都有他們的苦衷,但我最終覺悟到,人們總是認為自己的苦衷是最重的,甚至認為自己的困難無人能比,這正是自私的表現。人們的要求五花八門,不一定都是合理的,而我對這些要求選擇沉默。不論是他們的失望,還是我自己的愧疚,都源於誤會。我只是一個平凡的人,研究靈學,並非江湖上那些算命的高人,也不可能替每一個人解答人生的難題。接下來,我舉幾個小例子:
例一:
有一位年輕人,披頭散髮,氣急敗壞地擋在我腳踏車前,拉住車把,不讓我走,他說:「盧先生,救救我,我要自殺,如果你不救我,我就自殺。」「自 殺」,的確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儘管我上班的時間迫在眉睫,我還是平靜地問他:「年輕人,天塌下來還有高個子擋住,為何看輕生命,想要自殺?」他回答:「我的女朋友不再愛我了,所以我想自殺。」我說:「你可以試著改變她對你的印象,讓她重新愛上你。」他回答:「不行,她現在有了一個條件更強的男朋友,我無法競爭。」我安慰他道:「天涯何處無芳草,你再找別的吧。」他依然不肯聽進去,說:「我無法活下去,沒有她我活不成。」我解釋道:「人與人之間的緣分是無法強求的,看開一切吧。愛情不是勉強的,我無法動用高級靈魂來幫助這樣的事情,他們也不會理會,請原諒。」他聽了後,氣憤地說:「你真是鐵石心腸,根本沒有慈悲心。」
例二:
有一次,兩名中年男子騎著摩托車停在我家門口,我當時正澆花,他們抬頭看著我說:「你是盧先生嗎?」我回答:「是的,請問有事嗎?」他們說:「我們知道你不會見外人,但我們有事情需要求助。」我回應:「對不起,我已經決定不再替人靈算。」他們恳求:「能破例一次嗎?」我仍然堅持:「對不起。」他們再問一次:「破例一次,不可以嗎?」我依然拒絕。他們的語氣變得威脅起來,說:「你知道我們是幹什麼的嗎?」我答道:「我不知道。」其中一位說道:「好大的架子!我們做的是你不敢惹的事,現在我告訴你,這裡有麻煩在等著你。」我默默地看著他們,心想自己已經有夠多麻煩了,為何不能理解我呢?隨後,他們迅速騎著摩托車離開了。幾天後,果然我遇到了一些麻煩,但這些麻煩最終在我誠心待人、依法辦事的情況下煙消雲散。
這只是其中兩個小例子,類似的事情發生過無數次。如果我要把每一個例子都寫出來,恐怕能寫成百部書。至於我所經歷的災難、折磨和困境,只有我自己知道。如果不是我心地純正、秉持公正、看淡看開,我早就無法活下來了。總結一句話,這一切都源於我寫書惹來的麻煩。但我很感激公正、英明的法治精神,正是這份精神讓我能堅守追求真理的決心,不至於退縮或畏懼。(或許還有些讀者不相信這是事實,但我真心希望大家了解,我甚至一度想拆掉電話,因為一個小時內接了上百通電話,甚至是三更半夜的電話。)
032.超心理學探討,靈示的預言「他心通」?033.解釋「讀心術」036心靈貧乏的悲劇
在四次元世界的靈學研究中,外國的靈學家發現,靈魂本身具有一種特殊的透視力,他們將這種能力稱為「讀心術」。從我深刻的了解來看,這與佛家所講的六大神通中的「他心通」非常相似。
什麼是「他心通」?簡單來說,就是能夠探測他人的心意,知道他人正在想什麼。較高層次的心靈,則能進入他人的意識圈中,進入他人的心靈,形成一種特殊的「入他身」的狀態。當一個人能夠被「入他身」時,他便會得到「靈示」。這類靈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高層次心靈的感知,這與佛教中對「他心通」的 描述相符。
通常,一個經過精神統一的人,會經歷一種難以言喻的心靈擴張現象。這種現象如同物質世界完全消失,甚至自己也變成虛無,意識變得無限擴展。此時,往往會獲得靈示,或者從科學的角度來說,這其實是精神集中的特殊啟示和感覺。
外國一些水晶球占卜師,就是運用注視水晶球作為精神統一的焦點和工具。當他們集中精神後,會開始產生各種幻覺。他們依靠這些幻覺所帶來的靈示來推測未來的事情。比如有一位曾預告甘迺迪總統會被刺殺的水晶球占卜婦人,她曾看到美國白宮的屋頂上,籠罩著一片烏雲,這就是她在靈示中看到的畫面,這一預言也成真了。這樣的能力表現出了人類意識的深層潛力,也為我們理解靈魂的多維世界提供了一個新視角。
靈示的預言是否總是完全準確無誤呢?據我所知,並非如此。有時候,靈示的預測會出現偏差,或者因為靈示的力量不夠強大而呈現模糊,以致推斷錯誤,這也是常有的現象。我曾經經歷過許多靈示,深知四次元以上的靈能大多擁有「讀心術」或「他心通」的能力,這使得靈能能夠知道他人在想些什麼。當靈能作出預測時,往往會基於「順水推舟」的原則,這樣的預言本質上只是靈能的一種推算,因此其準確性並非百分之百,甚至有時可能完全錯誤。
如果「靈示的預言」基於「他心通」的靈魂預測都有錯誤,那麼那些命相占卜者的預測 更是無從信賴了。根據我的禪定體會,高級的靈,特別是佛靈,他們通常不願意預言未來。相對而言,較低級的靈魂才會過多地參與預測和亂講預言。這樣的預言若能準確到六成,已經是相當不錯了。因此,大家不應該迷信靈示的預言,它們並不是百分之百準確的。我建議大家可以將這些預言作為參考,並用科學的眼光去分析和判斷。
有讀者來信,希望能更多了解「讀心術」,因此我再次進行解釋。靈界的靈魂大多了解人的心意,它們能夠直接知道人的內心在想什麼。對於人類而言,想要了解他人的心意,必須通過語言和行為來揣測。然而,靈界的靈魂並不需要這樣的過程,它們能夠直接洞察人的內心。
關於「扶乩」這類的降靈,必須謹慎對待。因為當靈魂降臨時,它會根據你的心意給予啟示。這樣一來,所降下的靈示往往會有問題,因為靈力只是通過透視的「讀心術」,並依照人心的想法來做出回應,這樣的答案往往不正確。這種現象顯示出「靈魂的欺騙」。一些缺乏辨別能力的人可能會追隨這些錯誤的靈示,而一些假扮仙佛的靈魂,也會迎合這種欺騙。這些靈魂並無能力預知未來,它們僅僅是根據人心的想法來做出錯誤的預言。
由於我已經開啟了心眼,對靈界的事物有更深的了解,我能夠分辨出,那些自稱仙佛的靈魂,有時候其實不過是一些污濁的酒鬼,試圖通過欺騙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我提醒大家要保持警覺,不要被這些不正確的靈示所迷惑。
靈魂的確存在,但靈魂並非全能。我們應該認清靈魂的能力有限,這樣才能避免盲目迷信。有些低級的靈魂,除了擁有「讀心術」外,什麼也不會。這些靈魂的靈示通常只能反映過去和現在的情況,對於未來,它們甚至無法預知自己的命運,更不用提預知他人了。
在我的體驗中,佛的悟境被視為一個極高無上的靈圈。這個靈圈內的靈魂不再需要轉生到現實世界中。這是一個極為高級的靈界,隨心隨識所化,唯心唯識所生。很顯然,這個靈圈與現實世界有著極為遙遠的距離。儘管距離很遠,然而「心念」即至,這正是佛家一念之間的妙用——「神足通」。靈界浩瀚無垠,層層節制,當中有許多無法想象的事蹟。總而言之,唯有在深入研究靈魂的真相後,才能真正了解靈力的奧秘,真相一旦揭示,就能「破除迷信」。
根據我的研究,精神方面的閉塞症、妄想症、夢遊症、幻覺症、衰弱症、亢奮症等,根本原因依然來自個人心靈的貧乏和脆弱,並在外界環境的沖擊下爆發。當心靈的自我防線崩潰時,錯亂便會隨之而來。至於外界的影響,諸如愛情、考試、學業、親情、信仰、事業等,雖然是次要原因,但也會在某些情況下起到催化作用。
從靈學的角度來看,心靈脆弱或貧乏的人,其靈魂不穩定,心智不全,缺乏「正信」作為基礎,也缺乏「正智」來支撐。如果這些人盲目信仰宗教,必然會經歷無休止的幻覺,且低級靈魂會趁隙而入。由於他們無法自制,也無法控制心靈,身心自然會失去常態。這樣的信仰反而變成一種悲劇。我認為,唯有提倡「正信」,用智慧的信仰來填補心靈的貧乏,才能真正「破除迷信」,並防止心靈貧乏帶來的悲劇。只有這樣,我們的生命價值才能得到提升,生存與生命的意義才會真正顯現出來。
038.召請祖先「入夢」
當一個人想念去世的親人,並希望了解他們的靈魂去向時,釋迦牟尼佛在《佛經》中曾提到過如何召請祖先進入夢中的方法。據佛經記載,當佛陀在忉利天宮為摩耶夫人說法時,他透露了召請祖先入夢的秘訣。根據經文,塑畫地藏菩薩的形像並虔誠瞻禮,在三七日內誠心唸菩薩的名號萬遍,這樣做可以在夢中感知到菩薩的臨在,並且獲得祖先或父母的去處指示。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相對科學的方法,這種方法的步驟是:選擇一件祖先常穿的衣物、用具或是他們的貼身物品,如項鍊、手帕等,輕輕摸撫這些物品,並在此時口中唸著祖先的名字。舉例來說,如果我想在夢中見到我的祖父,我就會一邊輕撫祖父常穿的衣物,一邊唸道:「盧勝彥呼叫盧昌,盧勝彥呼叫盧昌。」在這個過程中,手與口的動作保持一致,心神也集中於這個動作,並且在此時你可以回想祖先生前的各種舉動。
根據我的研究,這種想念和呼叫的過程類似於發 射無線電波,當我們專注於某個人或某個親人的靈魂時,我們的想念像是靈波被發射到空中。如果靈波的強度足夠,強大的靈波會自然感應到祖先的靈魂,祖先的靈魂也會因為你的呼喚而進入夢中顯現或以其他形式的靈示出現。這樣,你便能在夢中與祖先見面。
然而,這樣的召喚並非人人能夠做到。有些人具有較強的靈波發射能力,能夠將想念的靈波發射得既遠又持久,這樣與祖先的靈魂接觸的機率就會大大增加。相對地,有些人的精神力非常薄弱,甚至等於零,這樣的情況下,想念的靈波無法有效地發射出去,即使有,也非常微弱,發射後很快就會消失,因此無法召喚到祖先的靈魂。
根據外國靈學家的試驗,靈魂具有與同類靈魂相聚的本能,而血緣關係是一種與靈魂頻率相符的聯繫。當我們想念祖先的靈魂並將靈波投射到空中時,祖先的靈魂會感覺到一種「熟悉」的力量。這段話表明,除非祖先的修為非常高深,並且已經進入了更高層次的靈界,否則他們的靈魂通常不會與我們太遠。因此,我們的祖先的靈魂,很可能距離我們並不遠。
042.白痴的反面
一位在臺北開設小兒科的醫師,他自己却有位白癡的兒子,找遍了全國的名醫,包括自己的同學,始終無法醫治。這位醫師在無法可想之下,拜託我的好友致意,想問一間我,他們究竟犯了什麼天條大罪 ,何以老天給他一個白癡的兒子?天生就白癡的兒子何罪?他們的父母又何罪?
為了他們的請求,我曾「入禪定觀察」。結果,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大大的繁訝。我寫了一封信,不但告訴他們答案,同時恭喜他們撫育了一位白痴兒子。那個白痴兒的靈魂是一位極高尚尊貴的高級靈魂,屬純白色的靈圈範圍,他的前世是一位修行有道的僧侶,由於心靈生活純淨,靈魂的層次甚高。此高級靈魂由於尚有短暫的宿世緣,須要下生人間,因而自己塑造形骸,成了一個白痴的人。
何以高級靈魂下生人間,要自己塑造白痴的形相?因為高級靈魂泰半知道,人間是娑婆世界,最容易使靈性迷失,然而不可避免的宿世緣一到,不到人間又不可,因而,祇有製造「白痴的形骸」,藉此形骸,以保護靈魂的清白。高級靈魂明白,相貌愈是英俊或美麗,愈是無法逃避世間的誘惑,愈是容易跌入犯罪的陷阱,若一犯罪,有了業障,靈魂的層次,將由高層次退化至低層次,如此再想回高級靈圈就不可能了。另外,高級靈魂下降人間,若大富大貴,一旦招惹富貴,享盡了人間奢侈生活,靈性自動減低;而且,高級靈魂享受富貴之後,想再回高階層靈界,事實上甚難。(早已迷失本來面目)
那位醫生的白痴兒子,其靈性甚高,看中了心地善良。吃齋拜佛的醫師夫婦,投胎下生,了却人間宿緣,然而,又害怕下生之後忘却前世善根,祇有自己製造白痴的形骸。因為唯有白痴,才能不惡不善,人間走一遭,要 回去則容易矣!我又發現。扶養白癡兒子的人功德甚高。因為這如同供佛供僧有功德的道理是一樣的。扶養白痴兒子,如同供佛供僧,這樣豈不可喜可賀?
沈居士讀了「白痴的反面」之後,信中說:此文使人心懷大開,煩惱盡除,道心漸固,由迷入悟。尤其扶育白癡兒女的功德如同供佛供僧一樣,如此一來,才不會叫天下父母心怨天尤人,叫天下父母重新有了希望。又傳說我國的大詩人白居易,才生下來七個月的時候,就能清清楚楚認字,任誰聽了都不信,但我是相信的,因為我確知前世的智慧在某些人來說,會連到這一世。高級靈魂轉世為人,害怕在人間迷失本性,無法回到高層次靈圈,製造「白痴的形骸」,這應該是消極而逃避性的靈魂。另有高級靈魂明知人間是大陷阱,奮不顧身的下生人間,為謀求心靈進化、社會進步,積極推動人類幸福的文明,這才是肯自我犧牲的偉大靈魂。此二者靈魂,階層相同,但作法互異,想想,大概是屬於每一位靈魂的業障和因果律不同,而有所分別吧!(業障和因果律就是命運的支配力)。
現在舉個聖尊蓮生活佛在第29册「地靈探勝與玄理」的輪迴轉世具機篇中的真實故事
今年元月一日下午,我同母親回往慈音寺,參加善賜法師主持的彌陀法會。母親在途中告訴我一件奇事,她說:「有一對年輕夫婦,生下了一個白胖胖的男嬰,男嬰的雙眼又大又亮,顯得非常聰明可愛,但,男嬰的口緊閉,就是不吃東西,連水也不喝。夫婦兩人跑了幾家醫院,全檢查不出毛病。結果沒有幾天,那出生的男嬰就活活餓死了」。母親告訴我這件事,要我在禪定觀察中,找出真正的答案。
於是,我在當晚入定觀,出定後莞爾一笑,答案原來是這樣的:那位男嬰的前世是一位出家僧,修行頗具慧根,死後將生極樂世界,是九品蓮華生的中品中生境界。但,生前對二位大施主極感激,曾戲言,來世再托生為其兒女。而二位大施主的此世就是那對年輕夫婦,白白胖胖的男嬰原是和尚托生,應誓而來,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和尚靈根未昧,張眼一看,竟是人間,知人間苦海,修持不易,不願再生故人,於是閉口不食人間煙火,活活餓死,一條靈魂再托生極樂世界去了。和尚這種做法,一來是應了誓言的劫,二來不誤自己往生。輪廻轉世真蹟,可以證明靈魂的真實存,也可證明輪廻之說的可信,所以人的死,不過是肉體的分解,而人的生,就是靈魂換了一間新住宅而已。
044.靈能與宇宙線
這段文字描述了師尊年輕時對天文學的興趣以及他對宇宙線的了解。在十九歲時學習測量學(現在的中正理工學院),並且對天文觀測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使他接觸到了宇宙線的概念。
宇宙線是一種來自宇宙的射線,它們未被完全發現或理解。師尊 提到,科學家研究宇宙線主要採用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蹤跡顯現法」,這是一種利用特殊攝影技術來證明射線存在的技術。透過這種方法,科學家能夠捕捉宇宙射線在特定環境下留下的蹤跡,進而確認它們的存在。第二種方法則是利用質點變成電盤的原理,當質點產生能量後,科學家可以通過測量這些能量來證明宇宙線的存在。這兩種方法有助於科學家了解宇宙線的性質及其與物質的交互作用。通過這些描述,展示了他對宇宙線研究的興趣,並表明了科學家如何通過創新的方法來探索宇宙中的未解之謎。
根據師尊的理解,宇宙線產生的能量主要包括核子能和電子能,這些能量可以被物質層層吸收。這一過程揭示了物質與宇宙之間的密切關聯,也幫助解釋了大自然中的某些特殊自然規律。師尊認為,宇宙線的存在顯示了宇宙在某種程度上支配著物質的分佈,這種觀點強調了宇宙線在自然界中的深遠影響。
此外,宇宙線對自然界產生了電磁作用,其中包括了已知的X光、伽瑪射線等宇宙射線。這些射線的存在幫助我們理解宇宙中的能量傳遞和相互作用。然而,師尊也指出,除了已知的射線外,還存在一些尚未被發現的宇宙線,這為未來的科學研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師尊還提到,學習測量學的人會了解「磁變差線」與宇宙線之間的關聯。所謂的「磁差」,指的是宇宙線影響地球磁場的逐年變化。這一觀點表明,宇宙線不僅對物質產生直接影響,還可能通過影響地球的磁場來 反映它們的存在和作用。這些現象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宇宙線與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理解。
由以上的論斷,師尊對靈魂能量與宇宙線之間相似性的深入思考。認為,靈魂的能量和宇宙線的能量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特別是在電磁作用方面。他提出,「靈魂之能」的電磁作用顯現,極可能用「蹤跡顯現法」可以證明其存在。尤其是在死亡過程中,當人的肉體發生電離現象時,我們可以接收到由靈魂產生的電磁輻射。這些強烈的電磁輻射,理論上可以被遠方的親人感知,從而支持靈魂存在的科學根據。
進一步地,師尊提到人體本身就像一個體導磁場,當磁力增強時,陰電和陽電活動會變得更加頻繁,這樣的狀況會增強靈魂的能力。這樣的能量作用會表現為一種特殊的「超感應」,即所謂的第六感,超越常人的感覺能力。靈魂能量的作用和宇宙線的作用相呼應,這也讓他開始思考靈魂是否是通過電擊等方式來產生能量。他表示這一點仍需進一步研究。
此外,師尊回顧了自己在早期書籍中提到的「啟靈」和「變靈」的概念,並認為這些現象可能是「變靈撞擊」,這樣的撞擊不就是類似於宇宙線的「電擊作用」嗎?若「變靈撞擊」就是「電擊作用」,那麼我的「啟靈」也有了科學上的根據,這是一點也不假的。這樣的想法使師尊堅信自己的理論不僅基於靈學的直觀理解,也能夠與科學理論相對應。
最後 ,師尊表達了自己對靈學研究的信心,並將自己的研究劃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與科學相結合,第二部分是與精神心理學(包括宗教)相結合,第三部分則是探討生命的實相。他相信,這些努力將在未來帶來新的理解和發現,並不會令人失望。
008.最近我病了
聖尊蓮生活佛在讀《維摩經》時,提到了一段有深意的對話:維摩居士見到文殊師利,對他說:「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文殊師利答道:「居士!來了更不來,去了更不去。」接著,維摩居士問道:「疾何忍也,治療法得宜也,疾不增也?」佛陀認真地問:「居士!疾由何來?」維摩居士回答:「文殊師利,從愛生我病!一切眾生病故,我亦病,一切眾生若無病,我病亦減。請看,菩薩非為眾生入生死也,入生死者必得病,然眾生若無病,菩薩亦無病。譬如長者有一子,其子病,父母亦病也。菩薩之病,從慈悲生。」
從這段經文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三個要點:第一,生老病死的苦,人人都無法避免。第二,當眾生有病時,菩薩的慈悲心會與他們同受痛苦。第三,既然有生死的存在,就必然會有病痛。這些都是無法逃避的自然法則,並且是菩薩與眾生慈悲心相連結的一部分。
最近,我又生病了。這次的病並不是什麼大病,只是一場重感冒,症狀包括頭暈、流鼻涕、喉嚨痛、四肢 無力、發高燒、怕冷,還有肚子拉稀。心情也因此變得有些低落,總是希望自己能早點康復,但事與願違,病情時好時壞,忽冷忽熱,彷彿在玩捉迷藏。我去看醫生並服藥,照常在早晚睜著疲憊的眼睛拜佛。有人問我:「你是信佛者,怎麼還會得病?」我回答道:「有生死者,必有病。就連專門醫治病的醫生也無法避免。」病來了,我只好忍受,就像忍受地獄之火的煎熬一樣。
在這段病痛的時候,我收到了一封來自臺南蔣汝雲女士的來信。蔣女士因為挫脊神經痛進行手術,結果手術失敗,現在全身癱瘓,長期躺在床上痛苦不堪。她原本是一位大學教授,如今在長年累月的折磨中,我無法想象她的痛苦。她的信中寫道:「盧先生,我唯一的要求是,請您誦經幫我超度,讓我永世不再投生為人。」相比之下,我的重感冒似乎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我回信給蔣汝雲女士,說道:「人生本身就是一種希望,是生命的過程,並且是一場心靈進化的考驗。生老病死的苦,無人能免。或許,越是痛苦的考驗,越能讓靈魂昇華到更高的境界。那些能忍受極大苦難的人,往往能夠超脫於平凡的現實世界,最終達到永遠離苦得樂的境地。如果你相信靈魂的世界,那麼就不應該怨恨這些由業力帶來的苦難。生命無常,只有經歷了極度的痛苦,才能獲得極樂。」
007.十字架上
當我 讀《新約全書》時,我仿佛看見那條通往各各他山上的石板小路,耶穌基督一步又一步地痛苦行走著,背著十字架。在耶穌的頭上,載著一頂由荊棘編成的冠冕,人們藉此諷刺他是「萬王之王」。他帶著眾人的譏笑與怒罵,走向各各他山的山頂,並在那裡樹立了象徵痛苦的十字架。
釘子釘上了,鮮紅的血液湧流而出,衛兵們甚至將耶穌的衣物分了去。此時,耶穌面向天空,向耶和華祈禱,忍受著這悲慘的命運,並只說了一句話:「成了。」是的,正是這句「一切都成了」之後,耶穌大聲呼喊一聲,頭低垂,靈魂昇華,肉體得以脫離。
當我讀到彼得三次不認耶穌時,真是感到一絲可笑。耶穌曾預言:「在雞啼的時候,你會三次不認我。」彼得當時不相信,說:「不會的,主啊!不會的。」然而當災難降臨,耶穌被捉,兵士們問彼得:「你是耶穌的學生嗎?」彼得三次否認,並在第三次否認時,恰巧聽到雞啼,這正應驗了耶穌的預言。
我認為,耶穌被釘十字架,乃是他自己選擇的路。他在喀西馬利園的祈禱中曾說過:「凡事順著上帝的旨意,不必顧慮到我。」這是一條他自願承擔的道路,象徵著對上帝的完全順從與犧牲。或許是出於某種無奈,他並非完全出於本意。這也能解釋為何在失去耶穌之後,他感到無法承受自己所做的事,最終以皮帶上吊自盡。猶大的命運悲哀,反映了他在信仰上的脆弱和無力。
耶穌基督的一生,從馬槽的誕生到十字架的舉起,時間是如此短暫,僅僅三十三個春秋。然而,他的傳福音的歲月更是短促,僅有三年的時間。他的十字架之路,象徵著他為世人所承受的痛苦與犧牲,而這一切也預言應驗了:「當我被舉起,我將吸引萬人來歸我。」這句話表明,耶穌的死亡不僅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拯救眾生,這樣的苦難和犧牲最終將帶來屬於全人類的救贖。
當我仔細體會這些經文時,我深刻感受到,人生的過程本質上是一段「苦的磨練」。尤其是那些具有高等智慧的人,他們所承受的痛苦似乎與智慧成正比,智慧越高,承受的苦難越大。這使我聯想到孟子所言:「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勞其筋骨,苦其心志……」,意思是,只有經歷了極大的磨難,才能夠承擔重任,才能成就非凡。這就像是地上焚起了魔火,人必須經歷考驗,經歷了這些煎熬和磨練,最終才能像鋼鐵一樣堅韌不拔。
耶穌曾主動行了許多神蹟,這些神蹟不僅顯示了祂的神性,也傳遞了祂對人類的深厚關懷。第一次神蹟發生在加利利省的迦拿鎮,當時耶穌將水變為酒,這不僅解決了婚宴上的困境,也表現了祂的神奇力量。第二個神蹟發生在迦拿,耶穌對加利利的藩王府的大官說:「你的兒子病可痊癒。」這話應驗了,孩子果真痊癒。第三個神蹟發生在耶路撒冷,耶穌治癒了一位病了三十八年的瘸腿者,命令他拿起擔子走路。第四個神蹟發生在加利利湖畔,耶穌用五個餅和兩條魚餵飽了五千人,還剩下十二藍子的餅和魚。第五個神蹟是耶穌在加利利湖面上行走,並平息 了暴風雨。第六個神蹟是耶穌治癒了一個瞎眼的人。第七個神蹟發生在泊大尼,耶穌使死了四天的拉撒路復活。
這些神蹟是耶穌傳道過程中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奇蹟,顯示了祂的無限慈悲與神力。然而,這位擁有無上生命權威的耶穌,最終卻被釘上十字架,遭受侮辱和折磨。祂被人吐唾沫、打耳光、譏笑,這一切的苦難源於祂的教導,尤其是關於博愛的教義。耶穌說過:「天父的陽光不但普照善人,連惡人也普照。天上的雨水,滋潤善人的地,但連惡人的地也滋潤。」這是均賜和博愛的真諦,強調愛的無條件和普遍性。
最令我深受感動的是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寬容與忍辱胸襟。十字架不僅是痛苦的象徵,也是謙卑與博愛的標誌。這正是宗教昇華的核心所在。如今,我的心境亦然,我不會以狹隘的眼光看待任何一個宗教。我對所有宗教都懷有尊敬,因為每個宗教都有其深刻的義理和教義,值得我們去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