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生活佛文集第221册「與開悟共舞」精選分享.二0一一年五月出版
004《與開悟共舞》(序)
近期,有一位「蓮花填珠」弟子,寄來一函,我心喜之,特錄之如下:
敬愛的師佛:
萬安!近日弟子發現,所有見都是「心見」,心起則法起,如心不起則一切寂寂。心本來就是符合道的,亦不需起心去符合道,那是頭上安頭的事兒,反而不能契入。
佛是無求佛,理是無求理,若求之反而遠。佛對於眾生能仁能給,但所做所為法爾本然,也不執著佛之果位,如此才稱為佛。若是為了成就佛果而力行精進,那還是屬於有為法。
若是為了成就佛果,才力行寂滅,那即是聲聞乘的錯解。所以當弟子想退後以求成就佛果時,忽然恍然大悟。退後若是有目的的,那還是棋差一著,真是「無一法可得」。忽然間覺得也沒有下手處,複雜的念頭自然止住,內心寂然無可比擬。
若要說真的法,真的只有默然。所以弟子認為:法不自生因心無,心不自起即寂寂。心無繫縛無煩惱,隨順世緣無滯礙。僅以近日心得和師佛共享,附上微薄供養,祈師笑納。願生生世世都能跟隨師佛的腳步,修行渡眾生。
接到此信時,我讀了一遍,心中茫茫然。那時已是夜晚時分,我提了一個購物袋,走出門,到超級市場,買了「高纖無糖豆漿」,買了「起士」,買了「麵包」,然後走回住處。
對這封信,我提出幾個問題問一下聖弟子:
一、如何是此信大意?二、為了成就佛法,而力行精進,錯在何處?三、如果全是「幻有」,怎辦?四、如果全是「真空」,怎辦?五、沒有下手處,佛果如何得?六、什麼是「有為法」?七、什麼是「無為法」?八、「蓮花填珠」的那首偈,我很欣賞,但,如何做得到呢?九丶開悟是什麼?
我冩「具佛禅法」,重讀《五燈曾元》已寫到十一本了。我寫書已建二白二十一冊。這本書的書名是「與開悟共舞」,表示「契入」的意思。二合一。 一合二。 二合一,是唯識意。 一合二,是中觀意。 ○○○,是開悟意。
我今天如是說:我這小僧素來欠缺知見,你們在我處, 我也少開示,沒有一法可以助聖弟子,只有寫寫這些無聊的書了。
祝開卷有益。
014到底是肯還是不肯?
有很多弟子,喜歡問,出家的緣分,是有或是沒有?我是如此認為的,要出家或不出家,全在於自己,非由我盧師尊的口。我要他出家。 他偏偏不出家。我並沒有叫他出家的。他卻自動出家了。(這一切全是緣分,半點不由人。)
有一弟子問我:「盧師尊,請問我出家好,或是不出家好?」
我答:「兩者皆好!」
弟子問: 「出家成就大,或不出家成就大?」
我答:「兩者皆大!」
弟子問:「我是問真的。」
我答:「我答的,全是真。」
弟子問:「還是老問題,我是出家,還是不出家?」
我答:「我是老回答,你到底肯還是不肯?」
婺州,智者寺,全肯禪師,他初參天台韶國師時。
韶國師問:「你叫什麼名?」
全肯禪師答:「全肯。」
韶國師問:「肯個什麼?」
全肯禪師一聽,仔細想一想,言下有悟了,於是向韶國師大禮拜。後來。
僧人問全肯禪師:「有人不肯,你還甘心嗎?」
全肯禪師答:「若人問我,我向他說。」
(我提示如下,韶國師的一句:「肯個什麼?」這句話是晴天一聲霹靂的大震撼,要知道如果深究此語,一直參下去,悟境就出來了。我也要大家參:「肯個什麼?」)
我問聖弟子:「你肯出家嗎?你不肯出家嗎?你到底肯還是不肯?」
聖弟子可以回答我:「肯個什麼?」
我會哈哈哈大笑三聲,原來肯也是如此如此,不肯也是如此如此,全肯與全不肯,原來是一般又一般,不是二,是一。韶國師對全肯禪師真是慈悲,一句話「肯個什麼?」就令全肯禪師開悟了。我有一位弟子,由修密教,改修禪宗,我覺得非常的可憐又可笑。
密教也一樣要明心見性。禪宗更是要明心見性。普天下,能明心見性者,少矣!我正是少中的一位。這位弟子改修禪法,禪可不是一個名詞而已,不是禪師,不是禪,我且問問這位弟子:「你禪個什麼鳥蛋?」
026聖弟子在什麼道?
有人問我:「慈濟功德會遍佈全球,其慈濟人濟貧救困,很多感人的故事,慈濟人發菩提心做公益,請問,他們是不是菩薩?」
我盧師尊答: 「是菩薩。」
「什麼菩薩?」
我答:「大乘資糧道菩薩。」(此菩薩是聚集天上的資糧及地上的福報,可以說是初機的佛教。)
有人問我:「慈濟功德會,有些『點』也舉行共修會 ,有的唸《妙法蓮華經》,有的共修唸佛...,請問盧師尊,這樣子做,是什麼菩薩?」
我答:「 大乘加行道菩薩。」
有人問我:「修行資糧道菩薩及加行道菩薩之後,又是什麼菩薩?」
我答:「大乘見道的菩薩。」
(所謂見道,也就是開悟明心者,開悟明心的人,就明白了,一切唯心造,諸法無生之理,到了如此的境界,稱為見道的菩薩。)
有人問我:「盧師尊,真佛宗的聖弟子,是在什麼道?」
我答:「資糧道有之,加行道有之,見道的弟子有之,修道菩薩有之,至於究竟的佛亦有之。」
有人問我:「盧師尊寫『五燈會元』的文章,是教人什麼道?」
我答:「見道。」
有人問我:「見什麼道?」
我答:「無生!」
二○一一年一月一日,我在臺灣雷藏寺登法座說法,講《六祖壇經》。提到「一智」就是「無生」,無生就是見道之契理也。不能再說下去了,因為再說下去,就人人開悟了。未達此理之人,不明白開悟,便會毀謗,所以不能說。
我若說下去,資糧道的菩薩、加行道的菩薩,也會罵我胡說八道。他們因此造了無根毀謗,一切功行就全報銷了。所以,不能說。不能說就是不能說。
杭州,功臣,慶蕭禪師。
偕人問慶肅禪帥:「如何是功臣家風?」
慶蕭禪師答:「明暗色空。」
僧人問:「什麼是諸法無生?」
慶蕭禪師答:「你喚什麼是諸法?」(第一義諦)
(我在此補一句:你喚什麼是資糧?你喚什麼是加行?)
慶蕭禪師的偈:功臣家風,明暗色空。法法非異,心心自通。什麼會得,諸佛真宗。
038開悟者須守戒律否?
真佛宗在修行方面,偏重密教,密教是實修法中最光耀的,最殊勝的。真佛宗的弟子雖多,但真實明白「密教法」並不多,連最基本的戒律亦不知曉,這是可悲愍的。
我認為,修密教最重:一、菩薩戒。 二、上師五十法頌。 三、密教根本十四墮。菩薩戒的受持,精勤修學,一定能圓滿無上大菩提。上師五十法頌,是天竺大班智達(馬鳴菩薩),遵度母所託而造的。是事師(一皈依)的法戒,這是根本,不依根本上師,一定漂流生死苦海,而修密法永不成就。密教根本十四墮,是修學密法共同的大戒律,不可破戒,破戒者如斷線風箏,現世有災難,死後落金剛地獄。
此三大戒律,是密宗戒的根本。所以,要皈依「真佛宗」的弟子,必須先明白這三大戒律。免得犯戒之後,後悔莫及。我今天特別在此,一再的提示。一、勿疏忽。二、勿玩忽。 三、勿玩笑。 四、勿輕視。 五、勿隨便。 珍重啊!珍重!
最近,我發覺有上層的弘法人員,對這三大戒律,也犯了,他們真的不知死活,如同七月半的鴨子,怎麼死的也不知道,真正是無可救藥了。弘法人員下金剛地獄,追随者跟著下,豈不是很可悲哀?我勸大家,速速重回,速速還淨,千萬千萬謹記於心。
我說: 開悟者更必須守戒律!因為開悟明心,更應修密教(氣、脈、明點)達到「見性」。開悟者不能踐踏戒律。開悟者更不能貪、瞋、痴、疑、慢、殺、盜、淫、妄、酒。如此修,如此「照耀」。
杭州,開化寺,行明禪師,在忠懿王的六和寺,聚徒說法。僧問:「如何是開化門中流出方便?」
行明禪師答:「日日潮音兩度聞。」(我提示:修行分世俗諦及聖義諦。密教有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行明禪師指「入世」及「出世」,二者不可偏廢,戒律及實修亦然。)
僧人問: 「如何是無盡燈?」
行明禪師答: 「照耀。」(我提示:我們明明知道,這人間是幻,幻人活在幻人間,全是幻生幻受,這幻中有苦有樂,有六道幻化輪迴,其幻苦亦難當。這是開悟者所知曉的,但,要度化幻生的人,不受六道輪迴之苦,亦要有大善知識來度化這些幻人及幻化的六道輪迴。這些大善知識就是無盡燈,照耀幻,使幻人出苦輪也。)
要出苦輪:先要守戒律,此乃基石。不知戒律,豬狗不如。
042一年又過去了
二 ○一一年,盧師尊是在臺灣過陽曆年的。二○一一年的農曆年,盧師尊也是在臺灣過的。每逢過年,我總是有些感觸的:一下子又是清明節了,一下子又是端午節了,一下子又是中秋節了,一下子又是重陽節了,一下子又是聖誕節了,一下子又是新年了。這樣子,一年又過去了,覺得好快。
盧師尊也六十七歲了(臺灣歲),六十七歲是老大不小的年紀。有人說:幼年、童年、青年,是屬於爬坡的年齡,爬起來好像比較慢。壯年、中年、老年,是屬於下坡的年齡,下坡滑得比較快。年過五十之後,開始走下坡了,速度就愈來愈快了。
人將老至,有四大特徵:
一、躺著不睡坐著睡。
二、欲哭無淚笑有淚。
三、舊事不忘新事忘。
四、該硬不硬嘴巴硬。
歲月要走過,才知道它的凌厲,到了某個年紀,不得不承認地心引力的厲害,器官樣樣俱在,只是都下垂。也就是「萬般皆下垂,唯有血壓高」。皮膚不長青春痘已經很久了,現在開始長皺紋,無意中發現可能是抬頭紋,現在不只抬頭也有。幸好,老眼暈花,看也看不清楚。年紀 大了,一逢過年,話也多了些。
有僧人問我:「盧師尊過年,有何感觸?」
我答:「且喜無交涉!」(這「無交涉」三個字,是盧師尊的開悟語,非同小可的。幼年、童年、青年、壯年、中年、老年,甚至生與死。真佛宗、寫作、弘法、畫畫等等,都是「無交涉」的。)
年華老去,有些感慨!但認真說來:「無交涉!」
越州,漁浦,開善寺,義圓禪師。
僧人問義圓禪師:「一年去,一年來,方便門中請師開。」
義圓禪師答:「分明記取。」
僧人又問義圓禪師:「什麼則昔日獅子吼,今日象王回也。」
義圓禪師答:「且喜沒交涉!」
義圓禪師的這二句回答,與盧師尊的過年感觸是相應的:分明記取一年華老至,有些感慨!且喜沒交涉一無交涉!
如果僧人問的是我,我乾脆答:「一年去,一年來。來來來,來讀書;去去去,去上學。」
「昔日獅子吼,今日象王回也。」
我答: 「去看泰山影片!」 哈哈!
(我提示大家:一切都會過去的,連交涉也不必有了。)
058以祕密還祕密
有一名弟子從遠方至。(蓮花江上)我對他說:「你知道另一名弟子(蓮花四湖)的電話號碼嗎?」
「知道。」
「你可以給我他的號碼嗎?」
弟子答:「但是,他告訴我,不可以給其他人的,這是祕密。我要先問問他,然後再給盧師尊。」我聽了,覺得很可笑。
我說:「你不用再給我他的電話號碼了。」(我這是,以祕密還祕密。)
以密教來說:盧師尊的話,就是「律令」。只要是真佛宗的弟子,熟讀「事師法五十 頌」或「密教根本十四墮」,都知道。我要電話號碼,居然有不給的,祕密的。說不定,我要傳法給他呢!所以可笑啊!可笑!
因此,這位弟子及給電話弟子,全不明白「事師法五十頌」。我不會再要這個電話號碼了,也不會再傳法給他了。(這是以祕密還祕密)
所以有人說,根本上師是「火」,不要太接近,太接近,就受傷了。也不要太遠。因為太遠得不到光,就少了加持力。(我提示:密教很注重緣起,隨便一句話,隨便一個動作,或一個夢境,就象徵了未來。緣起佳,未來必佳。緣起不佳,其結果也是了了。)
瑞鹿寺,本先禪師。 他有三大悟頌:
一、非風幡動仁者心動。頌曰:
非風幡動唯心動,自古相傳時至今。今後水雲人欲曉,祖師直是好知音。
二、見色便見心。頌曰:若是見色便見心, 人來問著方難答。 更求道理說多般, 孤負平生三事衲。
三、明自己。頌曰: 曠大劫來只如是, 如是同天亦同地。 同地同天作麼形,作麼形兮無不是。
這位「本先禪師」是足不歷城邑,手不度財貨,不設臥具,不衣繭絲,日唯一食,終日宴坐,申旦誨誘,踰三十載,其志彌厲。
(我在這裡提示聖弟子,本先禪師的第二頌,見色便見心,就是密教的緣起也。從密教的緣起,可以達到「明自己」,「明自己」也就是無色也無心。既然如此,還有什麼祕密可言!這是最高的境界了。)給電話號碼的人,有祕密,是滯礙。弟子本人守祕密,亦滞礙。如此,開悟什麼?
070盧師尊死後何處去?
有一天,我出一個題目問聖弟子:「盧師尊死後向何處去?」
甲弟子答:「回摩訶雙蓮池去!」(我說,這是回本地。)
乙弟子答:「到某國去當國王!」(我說,這是我曾如此想,也曾如此說。)
丙弟子答:「常住世間,生生世世度眾生!」(我說,這是誓願之一。)
丁弟子答:「盧師尊下輩子,仍然是和尚!」(我說,出家是我的誓願,我對婚姻是有恐懼感。)
戊弟子答:「盧師尊不是說, 下輩子要信穆斯林(回教),可以娶四個老婆嗎?」(我說,那是玩笑之語,不可當真。)
己弟子答:「盧師尊,圓寂,去向去處去!」(我說,這是廢話。)
我提示: 既然無所來。 即是無所去。 無來無去。 什麼事也沒有發生。
我在這裡請問聖弟子,無來無去,什麼事也沒有發生,為什麼是這樣?請聖弟子,速速答來,答對的,就給印證開悟明心,絕無虛言。
溫州,瑞鹿寺,本先禪師。
有一天上堂,他舉了一個例子,僧人問長沙禪師:「南泉禪師遷化向什麼處去?」
長沙禪師答:「東家作驢,西家作馬。」
僧人說:「學人不會。」
長沙禪師答:「要騎便騎,要下即下。」
本先禪師開示:「若是求出三界修行的人,聽聞這等言語,不妨狐疑,不妨驚怛。南泉禪師遷化向什麼處去?東家作驢,西家作馬。或有人說,千變萬化,不出真常。或有人說,須 會異類中行,始會得這個言語。或有人說,東家是南泉,西家是南泉。或有人說,東家即君子,西家即君子。或有人說,東家是什麼?西家是什麼?或有人說,便作驢叫,又作馬嘶。或有人說,喚什麼是東家作驢,西家作馬?或有人說,既問遷化,答在問處。或有人說,作露柱處去也。或有人說,東家作驢,西家作馬,虧南泉什麼處。如是諸家會也,總於佛法有安樂處。到底南泉遷化向什麼處去?東家作驢,西家作馬,學人不會得。要騎便騎,要下即下,這個話不消多道理而會,若見法界性去,也沒多事,珍重。」
我說:本先禪師,為了南泉遷化,講了這麼多的道理,聖弟子不知懂否?若見法界性,「法界性」是什麼?
我問聖弟子:「喚什麼叫著遷化?」有誰能答?
074鏡中人是誰?
有僧人隨我多年,有一天,他問我:「理髮照鏡,鏡中有一個我,鏡外有一個我,我知鏡中人是假,鏡外人是真,我如此說,對嗎?」
我答:「鏡中人只是形影,自然是幻,你若不去照鏡,一切本空。鏡外之人,也是非真。如果有人,從小到老,小時照鏡,老時照鏡,其人是同一位,但形影卻完全不同。是小時真?還是老時真?」
僧人說:「小老同是真。」
我說:「小至老,老至死,死後什麼是真?」
僧人說:「佛性是真!」
我說:「死後你如何知道,有佛性?無佛性?」
僧人答不出來。
本先禪師說:「鏡中形影,唯憑鏡光顯現,你等諸人所作一切事,且道憑個什麼顯現?你知道嗎?若也知道,於參學中千足萬足。無事莫立。」(我說:每一個人的一生,所作之事甚多,你自己也不一定記住,且問憑個什麼顯現,誰能告訴盧師尊?)
本先禪師說:「你等諸人,夜間睡得很熟,不知一切事,既然不知一切事,我且問大家,在一切不知時,有本來性,無本來性?」
又說:「若說那時有本來性,又不知一切,與死無異。若說那時無本來性,睡眠忽醒,覺知如故。還會嗎?不知一切與死無異,睡眠忽醒覺知如故,如是等時,是箇什麼?若也不會,各體究取,無事莫立」
本先禪師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如是言語,好箇入底門 戶。且問你等諸人,眼見一切色,耳聞一切聲,鼻嗅一切香,舌了一切味,身觸一切滑潤,意分別一切諸法,只如眼耳鼻舌身意所對之物,為復唯是你等心,為復非是你等心。若道唯是你等心,何不與你等身都作一塊了休,為什麼所對之物,卻在你等眼耳鼻舌身意之外?你等若道眼耳鼻舌身意所對之物非是你等心,又爭奈諸法所生,唯心所現,言語留在世間,何人不舉著?你等見這箇說話還會嗎?若也不會,大家用心商量教會去,幸在其中,莫令厭學,無事且退。」
我提示:本先禪師所提的,全是問,我整理如下:鏡中顯現,全憑鏡光。你作一切事,以何顯現?人在熟睡中,不知一切。既然不知道,本來性有無?諸法所生,唯心顯現。六根見聞,何以在外?六根見聞,是你心否?
我略覆之:作一切事,即非作一切事,如此顯現。既然不知道,本來心隨它去。六根見聞,內、外、中間皆不是。六根見聞,是心非心,不一不異。盧師尊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我的略覆,不一定第一。不知聖弟子,有何更寶貴的意見,請指正之。
086大眾證明
師尊與多位僧人閒話家常,眾僧人—一提問題問盧師尊。僧問:「盧師尊常常頭頂傳承祖師,像了鳴和尚、薩迦證空上師、十六世大寶法王,我們均未見之。至於吐登達吉上師,眾皆見之,未見之的誰來證明? 」
我答:「大眾證明。」
僧問:「盧師尊,外人稱呼你蓮生活佛盧勝彥,五百萬弟子稱呼你蓮生活佛盧勝彥,這活佛是有傳承的,不知你如何證明是活佛?」
我答:「大眾證明。」
僧問:「盧師尊修行得第一義諦,已開悟,而且修密法,親證佛性,像已開悟、見證佛性,是誰能證明?」
我答: 「大眾證明。」
僧問:「盧師尊,神通廣大,智慧圓滿,菩提心發顯,親自證明淨土,而且在人間成佛作祖,這誰給證明?」
我答:「大眾證明。」
僧問:「盧師尊口口聲聲說大眾證明,不知你指的大眾是指何?」
我答:「你稱什麼是大眾?
(我提示:你稱什麼是大眾?這是第一義諦的話,行者若能明白什麼是「大眾」,就已知開悟是什麼了。此大眾非彼大眾,因為非彼大眾 ,才是大眾,我如此說,你明白嗎?)
等而次之的證明: 總統一選舉人證明。 博士一一張紙證明。 高官一任命證明。各行各業—一張紙證明。我們知道,人從出生到死亡,全是一張紙證明出生證書。畢業證書。 事業證書。 結婚證書。 死亡證書。…… (現代活佛,也是一張紙證明。)
而我這位活佛,不是一張紙證明,而是「大眾證明」。且問:「聖弟子,大眾是什麼?」
靈隱聳禪師法嗣,杭州,功臣院,道慈禪師。
僧人問:「師登寶座,大眾咸臻,便請舉揚宗教。」
道慈禪師答:「大眾證明。」
僧人問:「什麼則亙古亙今?」
道慈禪師答: 「也須領話。」(我說,道慈禪師太高超,世俗人不易明白的。)
090不予理會
有位僧人拿著一本「宗喀巴大師」因緣集來問我,大師成佛後,他的一些弟子,因為突然失 去大依怙,憂惱纏心,痛哭莫名,而逐漸荒廢聞思修。有的弟子,貪著五欲,馳逐惡法,不肯至誠學習如來正教。有的弟子,雖然發心修學菩薩道,奈何缺少恆心(長遠心),半途就退失道心。有些弟子,沒有揀擇正法的慧眼,偏偏學了邪法。有些弟子,福德微薄,遂追隨著惡友,去親近邪師。那些原本是宗喀巴大師的弟子,卻迷惑於:自讚毀他的邪師。 虚妄不實的邪師。 綺麗外表的邪師。 邪命邪法的邪師。
僧人問我:「如果你是宗喀巴大師,你怎麼辦?」
我答:「不予理會。」
僧人問:「你已成佛,圓滿法身遍滿虚空、圓滿報身遍滿虚空、圓滿應身遍滿虚空,你有責任救度你的弟子啊!」
我答:「不予理會。」
僧人質之:「這是駝鳥精神?」
我答:「不予理會。」
(我提示:這「不予理會」是第一義諦也。因為是人間,就算佛陀住世,照樣邪師橫行。無論如何,我的寫作及修法,一切所作的事業根本善妙,自然會有善知識繼續廣弘我的教法,我只是加持而已。爾後的,善自珍重而已。至於流失的弟子,只能不予理會。我已盡力,如此而已!)
我說:不予理會是第一善妙。不予理會是第一默擯。不予理會是第一圓滿。不予理會是第一清淨。不予理會是第一義諦。
諸聖弟子,會嗎?能意會嗎?
秀州,羅漢院,願昭禪師,上堂時說:「山河大地是真善知識,時常說法,時時度人,不妨諸上座參取。」
(山河大地是真善知識,這句話可是有深意的。如何領會,諸聖弟子參也!且看山河大地對人理會不理會?)
僧人問:「不立纖塵,請師直道?」
願昭禪師答:「眾人笑你。」
僧人問:「如何領會?」
願昭禪師答:「還我話頭來。」
(這二問二答,還有更妙的嗎?盧師尊答:「不立纖塵就是不予理會。」又「如何領會?」也是不予理會。)
我今日問聖弟子:「你理會過什麼?」 聖弟子會答嗎 ?
094何人不是轉世?
僧人問:「轉世的仁波切(活佛),是怎麼一回事?」
我答:「何人不是轉世?」
我說:西藏活佛採取轉世制度,由白教「噶瑪巴希」開始的。以後各教派便都採取了轉世制度。薩迦教(花教),也有採取傳子的制度,這是例外的。大部分的仁波切(活佛),均採取認證的方式,也就是一位活佛死了,活佛周遭的侍者等,便去找尋「靈童」,用各種方法,去認證靈童的前世,就是這一位活佛。黃教宗喀巴大師的八大清淨弟子,有三大轉世:一、克主傑轉世成班禪喇嘛。二、釋迦也失轉世成章嘉活佛。三、根頓主轉世成達賴喇嘛。
僧人問:「在第一義之中,盧師尊以何眼光看活佛轉世的制度?」
我答:「幻轉幻,幻又轉幻。」
僧人問:「如何幻轉幻?」
我答:「均無實質!」
(我提示:活 佛的轉世,和一般凡夫的轉世,在同等地位上來說,是一樣的。只是仁波切(活佛),加上一個頭銜而已,何人不是轉世再來?)
於第一義,我寫一偈:
廣結善緣方便開,四教四色佛性栽。一切演法增光彩,無量如來笑開懷。
處州,報恩寺,師智禪師。僧人問:「如何是和尚家風?」
師智禪師答: 「誰人不見。」
僧人問:「如何是一相三昧?」
師智禪師答: 「青黃赤白。」
僧人問:「一相何在?」
師智禪師答:「你卻靈俐。」
僧人問:「祖祖相傳傳祖印,師今法嗣嗣何人?」
師智禪師答:「靈鷲峰前,月輪皎皎。」
我提示:師智禪師的回答,法味濃濃,有妙釋也。
如果由盧師尊答,將是:「如何是和尚家風?」
我答:「誰見?」
「如何是一相三昧?」
我答:「無、無、無。」
「一相何在?」
我答:「什麼是一相?」
「祖祖相傳傳祖印,師今法嗣嗣何人?」
我答:「幻人。」
嘿嘿!活佛轉世正是幻轉幻也。
102即心即佛與非心非佛
這個公案,大家耳熟的。
大梅禪師曾問馬祖禪師:「如何是佛?」
馬祖禪師答得爽快:「即心即佛。」
後來,馬祖道一禪師遣一僧人入山問候大梅禪師。
僧人說:「馬大師近日佛法又不同了。」
大梅禪師問:「有何不同?」
僧人說: 「非心非佛。」
大梅禪師說: 「任它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
馬祖禪師知道之後,就說:「梅子成熟了!」
有位龐居士聽到如此的公案,便入山參訪。
龐居士就問:「世人嚮往大梅,不知梅子成熟了也未?」
大梅禪師答:「梅子熟了,你向甚麼處下口?」
龐居士說:「全部咬碎。」
大梅禪師伸手:「還我核子來!」
龐居士啞口無言。
盧師尊當時讀了對話,用筆在旁註了一句:「還有核子嗎?」(因為全部咬碎)
盧師尊問諸弟子,請大家參一參,還有更好的答案嗎?試答來。
甲答:「過熟爛梅,核子也碎。還不得也!」(此語不當,核子不碎不爛。)
乙答:「核子是什麼?什麼是核子?」(佳)
丙答:「我不喜歡吃梅子,故不用還核子。」(佳)
丁答: 「非關梅子。」 (佳)
戊答:「大梅即梅子,梅子即大梅,大梅非梅子,梅子非大梅。」(甚佳)
己答:「熟與未熟,毫無交涉!」(甚佳也)
杭州,西山,保清院,遇寧禪師。開堂陞座。
有二位僧人向前一時禮拜。遇寧禪師說:「二人俱錯。」
僧人擬進語,而遇寧禪師便下座了。
(我提示:兩人向遇寧禪師禮拜,遇寧禪師卻說二人俱錯。這遇寧禪師也太厲害了。只有盧師尊明白,一動就錯的道理,聖弟子知道嗎?)
(我提示:至於即心即佛,非心非佛,我說二者俱錯,何以故?我答「非關文字」,所以二者俱錯也。)
今天,盧師尊如何回答大梅禪師之問:「還我核子來!」我答:「無覓處。」
110什麼是空性?
有一天,與諸弟子聚餐,席中,論及了什麼是「空性」的第一義諦。
聖弟子甲說:「所謂空性,是絕對的空,也就是一切皆空,萬法皆空,過去空,現在空,未來空。試問問,亙古至今,有何物尚存,無非空空,這個才是空性正見。」
我說:「此乃斷見。」(一切皆無)
聖弟子乙說:「所謂空性,是指世俗世間皆空,而在勝義諦是有。也就是本體是有,而一切外境皆空。例如,如來藏中有如來,世俗諦空,勝義諦有,物質皆空,靈魂實有。」
我說:「此乃常見。」(外空內有)
聖弟子丙說:「我是中間的見地,我不能認同絕對的空,也不認同勝義諦的有,不是空,不是有,我自己全不去思惟,像『有我無我』,像『是空非空』,我全然不作意,這不作意,才是正見。」
我說:「不作意,即是已作意。」(執有無作意,也是作意。)
聖弟子丁說:「所謂空性,是不尋覓也,勿追過去心,不迎未來心,於現在心也無造作。只在『明空無執』之中,自然來去,住在平坦無盡的任運之中,也就是無為自然之正理也。」
我說:「此乃自然外道也。」(一切自然)
聖弟子見我,否定這個,否定那個,不是斷見,就是常見,不是作意不作意,不是自然無為,那到底是什麼?
我答:「空性即無自性。」,「不審」就是「無自性」。恆在一立因果。 不審一無自性。這是盧師尊的見地。此乃是甚深甚深微細微細的中觀見地。
福州,支提,雍熙,辯隆禪師。上堂時說:「巍巍實相,偪塞虛空。金剛之體,無有破壞。大眾還見不見?若言見, 且實相之體,本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亦非見聞覺知之法。且作什麼生說出見的道理?若言不見,又說巍巍實相,偪塞虚空,為什麼不見?」
有僧人問:「如何是向上一路?」
辯隆禪師答: 「腳下底。」
僧人問: 「什麼是尋常履踐?」
辯隆禪師答: 「莫錯認。」
僧人問: 「如何是堅密身?」
辯隆禪師答: 「赤裸裸。」
僧問: 「什麼則不密?」
辯隆禪師答: 「見箇什麼?」
(聖弟子,你們看辯隆禪師的見地如何?申論之。)
114與大善知識的論辯
一位道德高深的修行者(大善知識)來參訪盧師尊。這位大善知識遍學諸法,有極深厚 的佛學知識,不只如此,他實修佛法,功力非淺,提出甚深的見解,非常不容易。
他問:「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一切分別都應斷,你認為如何?」
我答:「雖證悟解脫,但亦要從多聞,通達勝義,才有可能。言語道斷,由言語修;心行處滅,由心行修,一切斷盡始成。」
他問:「分別無明,分別就有迷惑,迷惑就起煩惱,容易造業,怎辦?」
我答:「一切思維斷盡,不易,宜修不住於心,始可超勝。不住於心,宜知,人生如夢,世界如幻,世事如戲,如此觀心,即不住心。」
他問:「有人以為,分別是法身現相,分別愈多,修證愈廣,多多分別對嗎?」
我答:「思維多,思維證悟勝義諦,有了勝義諦,一切思維才無差。」
他問:「很多行者以為,心不散亂,明了安住,這就是佛。若散亂,不安住,就是眾生,你以為呢?」
我答:「一下子是佛,一下子又是眾生,這是不對的。佛是絕對的佛,眾生未覺,才是眾生。」
他問:「有人跏趺坐,能現見法身,這法身是虚,是實?」
我答:「幻相。」
他問:「盧師尊認為如何修才是?」
我答:「止觀雙運才是。止是不住於心,觀是分別正分別及邪分別。如此進修,才是正確的抉擇。」
杭州,功臣,覺軻禪師。
僧人問:「祖師不住東西山,未審在什麼處?」
覺軻禪師答:「且參!」(這正是思維修觀)
明州,天童,清簡禪師。僧人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清簡禪師答: 「不向你說。」
僧人又問:「請和尚說。」
清簡禪師答:「達摩祖師不可能再來也。」(這正是止)
我盧師尊提示: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聖弟子,修學佛法,派別真的很多,但,重要的仍然要「見道」,開悟明心最重要。「止觀雙運」也是一個方法,不要錯謬才好。
134甚可怖畏的因果
有一則笑話是:
有一位善士講道:「今生殺牛,來生一定變牛;今生殺豬,來生一定變豬。推而言之,打一鳥,死一蟲,來生一定變鳥、變蟲..。」
聽者說:「那麼最好我們殺人?」
善士:「這是什麼話?」
聽者:「因為來生仍可變人!」
(盧師尊以為,這一則笑話,大家都當成笑譚來看,其實,這也是很粗淺的因果。殺人,來世一定當人嗎?這是不一定的。但,確實也有可能轉世為人,只是這個人變成最粗劣的人,或殘障、或唐氏兒、或低能兒、或軟骨、或聾、或啞、或被拋棄、或天生殘疾...,在人間受盡了苦頭,也有可能被殺。)
盧師尊說: 「因果不可思議,是甚深而難測的,因明學是很深很深的學問。」
佛陀在世時。阿難尊者說:「我終於明白因果了!」
佛陀笑了:「因果深不可測,你明白的只是表皮,早得很呢!」(阿難尊者自己以為明白因果,其實還是幼稚園的小學生。)
有人問盧師尊:「盧師尊明白因果嗎?」
我答:「不昧因果。」
人問:「有些人不相信因果。」
我答:「無知因果,也在因果之中。」
人問:「有人撥無因果。」
我答:「撥無因果也在因果之中。」
(盧師尊提示:不管你知因果,不知因果,或自認沒有因果,其實全活在因果之中。我說,你認為這器世界實有,則實生實受;你認為器世界是無生,則幻生幻受,如此而已。不知聖弟子能體會否?)
衢州,鎮境,志澄禪師。僧人問:「如何是定乾坤底劍?」
志澄禪師答: 「不漏絲髮。」
僧人問: 「用者如何?」
志澄禪師答: 「不知。」
(盧師尊提示:因果也是劍,因果不漏絲髮,世間在因果中,但,世間人卻「不知」因果使然,此理甚明。)
僧人問:「用鋤頭損傷蝦蟆蚯蚓,還有罪也無?」
志澄禪師答:「是誰下的手?」(第一義)
僧人問:「無罪業嗎?」
志澄禪師答:「因果歷歷。」
(我說:仍然是幻生幻受。)
146我只管做我自己
有客自遠方至。
他問:「盧師尊,自從你出道弘法,就風波不斷,毀謗如潮,各宗派聯合追擊,負面文章無數,至今,你已六十七 歲,仍然如此,你對此有何感想?」
我答:「我只管做我自己。」
他問:「盧師尊每次做大型法會,總有些異議分子,躲在山腳下或在四周,發放攻擊你的負面文章,你認為如何?」
我答:「我只管做我自己。」
他問:「很多真佛宗的同門,或初入門的弟子,收到、看到這麼多的負面文章及報導,難免多少會受到影響,你對此有何防範?」
我答:「我只管做我自己。」
他問:「盧師尊,有同門自稱上師,收了你的弟子,你又如何處置?」
我答:「我只管做我自己。」
我說:「如同大海,海面波濤洶湧,風大、雨大、浪高,翻翻滾滾,東流西蕩,雷電交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大海的深處仍然是非常的寂靜,如如不動。海面與深海,是一,但也是二。我不管外界如何如何,我仍然是只管做我自己。」
他問: 「這就是禪嗎?」
我答:「什麼都不是。」
廬山,棲賢,道堅禪師。有官人問道堅禪師:「某甲收金陵,布陣殺人無數,還有罪也無?」
道堅禪師說:「老僧只管看。」
官人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道堅禪師答:「洋瀾左蠡,無風起浪。」
(盧師尊提示:這位道堅禪師回答「老僧只管看」,很有意思。如同我的「我只管做我自己」,全然無交涉了。另祖師西來意,答無風起浪,直探玄旨,聖弟子,幸勿小視。)杭州,資國,圓進山主。
僧人問圓進山主:「丹霞燒木佛,意旨如何?」
圓進山主答:「招因帶果。」
僧人問:「庭前柏樹子,意旨如何?」
圓進山主答:「碧眼胡僧笑點頭。」
僧人問:「古人道,東家做驢 ,西家做馬,意旨如何?
圓進山主答:「相識滿天下。」
(盧師尊問聖弟子,圓進山主的回答,你滿意否?)
166一則對聯
我上法座,提及「一則對聯」。紀曉嵐到一位王太夫人家賀壽,當時冠蓋雲集,顯貴高官均至。有人請紀曉嵐寫賀壽對聯。
紀曉嵐寫的第一句是:「王太夫人不是人。」眾賓客一見,無不嘩然。只見紀曉嵐不慌不忙,很從容的又寫下第二句:「瑤池仙子下塵凡。」眾賓客這才釋然。然而紀曉嵐又寫了第三句:「所生兒子均是賊。」眾賓客大大駭然。最後紀曉嵐才下筆寫第四句:「偷得蟠桃獻母親。」
盧師尊說:這一則對聯,王太夫人不是人,瑤池仙子下塵凡;所生兒子均是賊,偷得蟠桃獻母親。這聯子,是有轉折之處,也顯出聰慧,但不免俗氣了些。
作為笑談尚可,如果是真正的聯子,卻難登大堂也!我說:在佛法的第一義諦來說,「王太夫人不是人」,這一句倒是令人激賞的,我常常說,盧勝彥不是人,那不是人,是什麼?這就是費人猜疑之處了。是佛? 是 仙? 是聖? 是賢?
其實什麼都不是,為什麼什麼都不是?敬請聖弟子答來。
「玄旨在其中也!」快快與「開悟」共舞。
明州,瑞巖,義海禪師,初參訪雲居禪師。雲居禪師問:「什麼物,什麼來?」
義海禪師於言下大悟。寫一頌曰:
雲居什麼物? 問著頭恍惚。直下便承當, 猶是生埋沒。
(盧師尊提示,重點不在第三句,而是第四句,「生埋沒」是什麼東東,什麼西西?明白「生埋沒」,才是玄旨的所在啊!)
僧人問義海禪師: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義海禪師答:「若到諸方,只說不解答話也。」
僧人問:「如何是和尚家風?」
義海禪師答:「無忌諱。」(這「無忌諱」甚妙)
僧人問:「忽遇觸忤,又且如何?」
義海禪師答:「不解作客,勞煩主人。」
(盧師尊提示:既然是無忌諱,何來觸忤?誰是客?誰是主?打開天窗說亮話,這玄旨裡,什麼是人?這玄旨裡沒有主客,毫無禁忌了也。)
182香華雷藏寺的對話
二○一一年二月十三日,我到台中「香華雷藏寺」開光,上了法座。盧師尊上堂說法:「有一位董事長,請一位畫家為其畫肖像,肖像畫好了,董事長認為不像,所以不付錢給畫家,畫家也無所謂。」
「但,有一次,畫家開畫展,把董事長的肖像也展掛了出去,然而標題上,寫了一個『賊』的大字。此事傳到董事長的耳中,董事長趕到畫展的地方,雙方爭執。」
「董事長說:你怎可寫『賊』字?」
「畫家說:那位又不是你!」
董事長一聽,自知理虧,只好把畫像買了回去。
在這一則笑話之中,我要說的「真諦」是:
這裡面有三個主角: 一、董事長。二、肖像 三、賊。
我想問聖弟子: 董事長是肖像否? 肖像是董事長否?是肖像像賊?(肖像不怕賊)是董事長像賊?(董事長才怕被誤會為賊)董事長又是什麼?
由這一則小笑話,引入「真諦」之中,很有味道,值得參一參了!
我說:在「禪」的對話中,很多是利用這樣子反覆推敲而達成「真諦」的。
洪州,大寧院,慶璁禪師。
僧人問:「道泰不傳天子令,時人盡唱太平歌。未審師今意旨如何?」
慶璁禪師答:「山僧罪過。」
僧人問:「如何是佛?」
慶璁禪師答:「須彌山。」
慶璁禪師上堂說:「生死涅槃,猶如昨夢。且道三世諸佛,釋迦老子有什麼長處?雖然如是,莫錯會好!」拍 手一下,便下座。
僧人問:「承古有言,東山西嶺青,未審意旨如何?」
慶璁禪師答:東山西嶺青, 雨下卻天晴。 更問箇中意, 鵓鳩生鷂鷹。
盧師尊提示:這位慶璁禪師的答話,時人會感到非常的意外。時人太平歌時,他答山僧罪過。如何是佛?他答須彌山。東山西嶺青,他答雨下卻天晴。你說怪也不怪?但,仔細參入,可在:太平一罪。(矛盾句)佛一須彌山。(無有句)東山西嶺青一雨下卻天晴。(矛盾句)這三則中,尋覓到「玄旨」。至於,三世諸佛,釋迦老子,在人間有什麼長處?此語可是石破天驚的「玄旨」了。有了這句話,一切迎刃而解。聖弟子!可知盧師尊之意了?
186「急」與「水」
我在《天下第一精彩》中,第七二頁,曾經提及馬祖道一禪師的回答:有一回,寶徹禪師問馬祖道一禪師:「如何是大涅槃?」
馬祖答: 「急。」
寶徹又問:「急什麼?」
馬祖答:「看水。」
我說:這「急」與「看水」,不知道考倒多少禪之學者,各有各的答案。
我說,我隱居時,每天下午必定去游泳,我用手划,用腳拍,游得不亦樂乎。有人問:「為何每日游泳?」
我答:「急。」
來人又問:「急什麼?」
我答:「看水。」
我問聖弟子:「這急是急什麼?我這看水是看什麼?」
阿貴教授答:急是激也,是機鋒,是逼。大涅槃無捨,每個人都是佛佛佛。看水,等於沒看什麼,看是看,水是水,六識不用,佛性如如。
阿貴教授說:手划水,不為什麼,「本能」。腳拍水,不為什麼,「本能」。
若不如此則: 「吃水。」(我對阿貴教授的這一番回話,不表示特別的意見,由所有的讀者當裁判,由每一個人去體會。)
對於: 大涅槃一急。 急什麼一看水。
我另外有說詞,我如是說:我說,這宇宙即大涅槃,其間的一切急急忙忙的現象,全是一時之幻。所以「急」即是「大涅槃」,「大涅槃」即是「急」也。
至於:「急什麼」,「看水」,看大江東去的「水」,「水」會回頭嗎?答案是「不會」。我們且看:「水」是「無住」。 這世間萬事萬物,人、時、事、地、物,有什麼是「有住」的。你從「看水」之中,就明白「無住」,而「無住」即大涅槃,大涅槃即「無住」。
大家請看:荊門軍,清溪,清禪師。
僧人問:「古路坦然,如何履踐?」
清禪師答:「你是行腳僧。」(盧師尊提示:這正是「急」。)
又:
蘇州,堯峰,顥暹禪師。僧人問:「學人乍入叢林,乞師一接。」
顥暹禪師答:「去!」(盧師尊提示:去即無住,無住即「看水」。)
202逆風而行
師尊的下一本書,書名已定,就叫著「逆風而行」,這個書名很好,很像是一本「勵志的書」,對自己「勵志」也對「讀者」勵志,我希望大家來勵志一番。
我這一段時光,巧得很,每晚我回到住處,要走半個多小時的路,路很暗,樹很多,天很冷,風很大,真的是「逆風而行」。自覺這一生,真的是「逆風而行」呢!從出生的苦,到如今六十七歲,日子真不是人過的,挫折打擊非常的多。
來自父母的。 來自師長的。 來自其他教派的。 來自弟子的。 來自女人的。 來自社會的。 來自國家的。 來自親眷的。來自周遭的。……我這一生,風波永遠不停,一波尚未平,另一波又起,可以說,永無寧日。逆風而行,就是我的人生縮影。
我說:「這一生當中,四十年的行者生涯,全是『逆風而行』,但我不以為苦,以堅韌的意志力去面對一切,面對久了,也就漸漸的釋然了,因為這裡畢竟是人間。」
我舉一例: 以前我遭遇大毀謗。 我就發願: 「再寫十本書。」
就因為大毀謗太多了。所以就寫了: 「二百二十本書。」
可見是「毀謗」成就了我,是「考驗」成就了我,是「魔」成就了我,是「挫折」成就了我,是「打擊」成就了我,是「侮辱」成就了我。我「逆風而行」,終於到達了彼岸。今天我看「風波」:我覺得根本沒有「風波」。為什麼?明明有風波,為什麼說沒有風波?因為我「明心見性」。
請問諸聖弟子:「為什麼是根本沒有風波?」
安吉州,西余體柔禪師上堂說:「一人把火,自燼其身。一人抱冰,橫死於路。進前即觸途成滯,退後即噎氣填胸。直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如今已不奈何我也!」
此話正是:盧師尊的心聲。已無滞泄!毫不相干。
詩一首:
這一回合是傀儡登了場
沐猴冠服真是像個樣
多少戲
情節緊緊扣住人心
一波又一波
倒是真的好看
只是啊只是
主角已到了彼岸
應該是鑼鼓一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