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生活佛文集第188册「送你一盞明燈」精選分享.二00六年九月出版
004送你一盞明燈(序)
這本書是筆者第188冊的文集,書名為《送你一盞明燈》。當然,這本書是接續《給你點上心燈》的後續之作,它將會比每一本更精彩。
前一本書講述了天竺二十八代祖師的燈燈相傳,如何闡明心燈,並一代代傳承下去,從七佛開始,直到達摩祖師為止。而這本《送你一盞明燈》,則從東土祖師慧可大師開始,經歷了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這其中,既有縱向的,也有橫向的,彷彿如同“帝網明珠”一般,光光相照。
我寫這本書,是根據《傳燈》《廣燈》《聯燈》《續燈》《普燈》,這「五燈會元」的智慧而來。自從我開悟以來,心開意解,明了如來心,證得真佛性,從此過上了微笑的一生。我與歷代祖師攜手同行,也自然而然想將我所悟得的,廣泛地傳播下去。
我們今天,雖然學習“真佛密法”,但禪、淨、密、 律本來是相通的。“禪”由參悟入手,“淨”由念佛入手,“密”由加行、大禮拜、大供養、四皈依、金剛心入手,“律”由守戒入手。“慈悲”由布施能捨入手,“智慧”由深入經藏入手。最終的結果是“明心見性”、“斷煩惱”、“了生死”,成佛作祖,從此解脫。這也正是“燈燈相傳,光明不斷”的真諦。
今年,我(蓮生活佛盧勝彥)已六十二歲。在一次讀《五燈會元》時,我忽然感到倦意,便伏案小憩。不知不覺中,我從前門走了出來,眼前的景象突然大變。
門外的花草樹木全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耀眼的光明。千佛萬佛在潔淨光中現出了金身,所謂百千億萬如來,皆現金身。每一尊佛手中都捧著一盞燈,燈座是黃金鑄成的,光彩奪目。這千佛萬佛將手中的燈交給我。
我對佛說:“我只有一雙手,怎麼能接得了這千燈萬燈呢?”
諸佛面面相覷,隨後千佛萬佛合而為一,千燈萬燈也合而為一,然而光明卻絲毫未減。此佛正是“毘盧遮那佛”,他手持一盞黃金座的燈,遞到我手中。佛說:“送與你!”
我答道:“我已經有一盞了!”(我的心上已顯現一盞金燈)
佛語重心長地說:“那麼,就將它送給 天下所有眾生吧!”
我答道:“遵命!”
016誰縛汝?
三祖得法後,隱居於舒州皖公山。當時正值後周武帝滅佛的時期,為隋朝開皇十二年。
道信前來拜訪三祖僧璨,恭敬地請求:「願和尚慈悲,賜予解脫法門。」
僧璨問道:「誰縛汝?」(此句尤為關鍵)
道信答道:「無人縛。」
僧璨說:「無人縛,為何求解脫?」
道信聽後,頓時大悟。他隨侍僧璨,恭敬事師九年,三祖常常考驗他,直至發現他已經成熟,於是將法門傳授給他,並交給他祖衣。偈曰:
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
我們不妨細看三祖僧璨所說的那句:「誰縛汝?」這真是一語驚天動地,直指人心,震撼鬼神。是的,「誰縛汝?」想一 想,原來一切都是自己在縛自己,無非是自作自受。如果不是自己,還能是誰?再深入一層思考,佛性本是:一、恆在;二、無染;三、自如。又有誰能縛?
只有真正認識佛法、徹底了解,並能親自證悟,才能算是達到大澈大悟的聖者。我個人認為,三祖僧璨的《信心銘》自有其獨到的見解。本文中,只選擇幾句,供大家參詳思索,
請看:毫釐之差,天地懸隔。欲得現前,莫存順逆。
又說:違順相爭,是為心病。不識玄旨,徒勞念靜。
又說: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保持平和心境,萬物自然消融。
我認為這三句偈語,境界已經達到極高的層次,能夠領悟這些的人,已是聖賢,無爭無忿,煩惱已斷盡。這就如同:
一切二邊,良由斟酌;夢幻空花,何勞把捉;得失是非,一時放卻;眼若不睡,諸夢自除。
更重要的是:要急相應,唯言不二。不二皆同,無不包容。
還有一句:非思量處,識情難測。真如法界,無他無自。
我真實地告訴唯識家,這句話已經道出了「非見聞覺知所能測知,而是不即不離見聞覺知,才證真如法界」的深意。我的這句話,只要有人能夠領會,才真正明白我的心意。最後更為重要的一句話是: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佛心)言語已經無法表達,無法形容過去、現在或未來。
我個人對《信心銘》的評論是,三祖僧璨寫的《信心銘》已經十分透徹,但要真正理解《信心銘》,如果沒有達到那個境界的人,仍然無法明白其真正的意思。我自己也很想將《信心銘》完全詮釋成白話文,但我卻擔心,若這麼做,是否反而會畫蛇添足,使得解釋愈加迷糊。世人是否能夠理解呢?
020我就是姓盧
四祖道信禪師有一天來到黃梅縣,途中遇見一位小兒,面容奇異、骨相異常,與普通的兒童截然不同。四祖問:「子何姓?」
答:「姓是有,不是常姓。」
四祖再問:「是何性?」
答:「是佛性。」
四祖奇之,再問 :「汝無姓嗎?」
答:「性空,故無。」
四祖頓時明白,這位小兒定是個法器,於是讓他出家。由於這是宿緣,小兒的家人也沒有反對。後來,四祖將法傳衣交給五祖弘忍禪師,並留下偈語:華種有生性,因地華生生。大緣與性合,當生生不生。
大家讀到這段文字時,是否會覺得五祖弘忍禪師的回答極為奇異?一個小小童兒,竟然如此非凡,實在難得。如果四祖問我,大家猜我會怎麼回答?
四祖問:「子何姓?」
我答: 「我姓盧。」
四祖說:「盧只是平常的姓氏。」
我答:「說平常是平常,說不平常又是不平常。」
四祖問:「如何是不平常?」
我答道:「這個‘盧’字,請再仔細看一看,下面有個‘皿’字,是蓮花座!而座上有一尊佛,一手置於胸前,一手觸地。仔細分解這個字,‘虎頭人’拆開後,顯然這是上七田,至少是七地菩薩以上的境界 了。」
四祖聽後,立刻明白,我這個姓「盧」的,也是不凡之人。我所答的,與五祖弘忍禪師的回答不同,但其「本來面目」卻是一樣。我確實姓「盧」,這是沒有錯的。
我最為欽佩四祖道信禪師的是,當時太宗皇帝欲親自瞻仰四祖的風采,於是下詔請四祖赴京城。四祖卻上表婉拒,太宗連續三次請他,四祖依然拒絕,並以托病為由不去。
太宗第四次發出命令:「若無法請來,就取首級來。」使者前往寶山,四祖依舊不去,且神色如常,似乎準備就刃。使者大為驚訝,竟不敢殺他,並具體回報太宗。太宗皇帝聽後,深感敬佩,賜予四祖許多珍貴的繒布,順應他的志願。
這位四祖道信禪師,讓我由衷欽佩的是,他在得法後,不求名利富貴,甚至不與富貴人等交往。若是他人,或許會認為這是皇帝的恩寵和光榮,若是普通僧人,定會為之激動不已,感恩萬分。然而四祖卻視功名富貴如糞土,視名譽光榮如破掃帚。試問,誰能做到如此呢?
024五祖弘忍是轉世活佛
誰說只有西藏才有轉世活佛,中土漢人就沒有轉世活佛的?這樣的說法,無非是「渾人」之語,非明眼者所能理解 。
我說,五祖弘忍禪師,便是一位真正的轉世活佛(仁波切、仁波車、祖古)。據我所知,五祖弘忍禪師的前一世,是「破頭山」的一位栽松修道人,當時年事已高,且已遇到過四祖道信禪師。
他曾向四祖詢問道:「法道可得聞否?」
四祖回答:「汝已老矣!就算得法,也不能廣化眾生。若汝再來轉世,我或可傳法給汝。」
這位修道人隨後走到水邊,見一名女子正在洗衣服。他向女子行了一禮,問道:「汝可借我寄宿嗎?」
年輕的女子答道:「我有父親與哥哥,汝可前去求他們。」
老修道人說:「你答應了,我就去。」
女子答道:「我答應即是。」
老修道人便策杖而去。這名女子便是「周氏季子」,她回家後,竟然有孕了。結果,父兄大怒,斥責她不貞,將她逐出家門。她一人流落在外,不久後生下一子,認為此子不吉,便將其拋棄。然而,過不久,她再去查看,發現孩子不但未死,反而越來越玲瓏可愛,只得收養之。隨後,她便帶著 孩子四處乞食。人們稱這孩子為「無姓兒」。
這「無姓兒」遇到了一位大善知識,大善知識見了他大為驚訝:「這孩子具備二十五相,若再加七相,便是三十二相的如來。」
後來,這童子遇到了四祖道信禪師,兩人之間便有了那段神奇的對話。這童子,正是未來的五祖弘忍禪師。難怪這位小小童子能講出那番大言語,令人驚嘆不已。
試問,這位栽松修道人,轉世成五祖弘忍禪師,難道不就是一位真正的轉世活佛嗎?
回到我自己:我於1945年農曆五月十八日午時出生,陽曆為六月二十七日。出生時,全身被「白紗」覆蓋,須用煤油清洗良久,方才洗盡。俗稱:「穿天衣出生!」
我的出生,也有一段「祕密」,這段「祕密」無需多言,留給世人自行揣測。父親盧耳順,母親盧黃玉女。幼年無知,直到二十四歲大學畢業。二十六歲時,獲得「瑤池金母」開天眼,始知自己乃是「蓮花童子」轉世而來。自此,我開始學道、學顯、學密。
最重要的是,我已經:明心見性,斷煩惱,了生死,世上一切事,全是「無事」!
你說我是活佛也 好,不說我是活佛也好,說我是真活佛也好,說我是假活佛也好。我無來無去,是夢幻活佛也。哈哈!
028佛性沒有分別
五祖弘忍禪師,度化廣大,弟子無數。有一天,一位居士前來,姓盧名慧能,來向五祖請教。
五祖問:「汝自何來?」
慧能答:「來自嶺南。」
五祖問:「來此有何事?」
慧能答:「唯求作佛。」
五祖說:「嶺南地處荒涼,人無佛性,如何能成佛?」
慧能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豈有南北之分?」
聽到這句話,五祖弘忍禪師立刻察覺慧能是個根器非凡之人,但他仍然訓斥慧能道:「去槽房工作!」於是,慧能便進入碓坊,在杵臼之間為勞役,認真碓米。這段五祖弘忍與六祖慧能的對話,成為千古美談。慧能的一句「人有南北之分,佛性豈有南北之分?」極為深刻,言簡意賅。
今天,我在度化眾生時,確實發現眾生各有不同。有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紅種人、棕種人等各種族群。在這些人群中,又有富貴貧賤,有高級知識分子,也有販夫走卒;有聰明才智出眾者,也有笨拙愚昧者;有奸詐者,也有頭腦簡單者。如此多的區別,然而,我不分彼此,將每一位眾生都接納入懷,並且發下誓願:「不捨一個眾生!」為何如此?
只因為慧能禪師曾說:「人有南北之分,佛性豈有南北之分?」
因為「佛性」是每個人皆具的,人人皆同。我為了證明「佛性」的真實,決心不捨一個眾生。我的弟子中,甚至有殺人犯、流氓、妓女、貪官、騙子、酒徒、乞丐等各式各樣的人,然而,佛性無分別。唉!唉!
其中也有一些人對師尊不敬、反對、欺騙、傷害、侮慢、懷疑、利用我……我為何收這些弟子?唯一的原因是:「尊重眾生的佛性!」
我有一個願望,那就是我此生永遠不會去訴訟,不會告人,亦不進法院。為何?
因為我這一生不恨任何人,沒有「恨」這個字,只因為我尊重每一個人的佛性。每一個人的佛性是平等無異的。此時此刻,我的心不依善,不依惡,無苦無樂,寂然無變。
我已超越生死,根本已斷,所作已成,智慧已開,廓然大悟,得無上正等正覺。我的這句話,大家明白了嗎?
「所謂眾生,是非眾生,是名眾生。」
032評論二首偈子
五祖弘忍禪師為了付法付衣,召集七百位僧人,告訴他們:「正法難解,你們各自作一首偈子,如果符合正法,我將傳法與衣。」上座弟子神秀大師在廊壁上書下偈子: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五祖見了此偈,讚嘆道:「後來的修行者,若依此偈修行,必定能得勝果。」
然而,慧能禪師見此偈,認為「美則美矣,了則未了」,並作了一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看過慧能的偈子,心中已有數,卻仍說:「乃未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