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第174册「一道彩虹」

蓮生活佛文集第174册「一道彩虹」精選分享

004勾勒出生命的彩虹 (前言)  

《一道彩虹》是本書作者隱居葉子湖後最新的作品。多年來,他所到之處,總容易伴隨著彩虹的出現。對許多認識他的人而言,「彩虹」的意義不儘只於顏色、美麗和絢爛,還象徵一位實修得證的師父,因不捨一個衆生,慈悲地來到人間爲衆生示現、說法。

「彩虹」是美麗,也是種「情感」。你是一道彩虹,我是一道彩虹,他是一道彩虹,如果不急急勘破精進修持,如何化得彩虹歸?

《一道彩虹》寫的是一位智者的慈悲度衆心懷,寫的是他的想念,他從不去叨擾任何人,也從不吝惜地向世人展現他無上的智慧法門與得證密法,不爭高位、不慕名利,只希望能爲世人帶來美麗的一頁……。

這一生中,我曾見過許多道彩虹。有些色彩鮮豔奪目,有些則如輕輕的一抹,宛如圓拱的天橋,或是微微彎曲的弧線;有些如天柱般堅挺,有些則詩意朦朧,富有深意;還有些碎片般散落,彷彿影像未竟。到底見過多少,自己也說不清。

彩虹來去匆匆,時而繚亂,隨後發出一聲驚嘆:「哇!」但當再度凝視時,它是否依然存在呢?答案未必,有時它已悄然消逝,難以再見。

我說,這就是人生,眞實與虛幻的人間,我自覺自己也是一道彩虹,來這人間示現一下,只一下下,也一樣要消杳了。

我只教人: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

根本變化身心的「我相」、「見思」二惑、「貪瞋癡」的習性,而後專一虔敬的身體力行去「信受奉行」。

我是一道彩虹,你是一道彩虹,他也是一道彩虹。若不在「當下」行願海中,究竟所為何來?迷迷糊糊度過一生,一切皆空,又何必苦苦追尋?何苦呢?

寫一短詩:

欲説又休

今宵又過去了

最苦昨夜又夢汝

今如何

明如何

當信彩虹又去來

014一切遍禮盡無餘

當我在「葉子湖」隱居閉關時,心中有一個深深的渴望:這一生,我非常想遊歷和參拜世界各地的雷藏寺、所有的真佛分堂與同修會。然而,我深知一個現實的答案:「這是不太可能的!」理由很簡單,生命有限,無法在短短的時光內遍遊無數的寺廟、堂會,這真的很難實現。

我曾住在西雅圖的雷藏寺,當時美國德州密儀雷藏寺邀請我,我回答說:「我會去!」美國華盛頓DC的登寶堂邀請我,我說:「我會去!」英國倫敦的雷藏寺以及真渡雷藏寺也曾邀請我,我同樣回應道:「我會去!」還有無數的寺廟、堂會的邀請,我也一如既往地回答:「我會去!」

如今,我靜坐在「葉子湖」的壇場中修法,口中默念著咒語,心中觀想著十方的寺廟、堂會,無論是佛、菩薩、金剛、護法還是諸天,我都想像著每一個存在都在為盧勝彥頂禮膜拜。「一切遍禮盡無餘」,一切都匯聚在這一念之中,這就是密教的精髓。

儘管我的身體未曾到達那些地方,但我的心意早已抵達。對不起,請見諒!

三味行願威神力,

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刹塵身,

一一遍禮盡無餘。

詩一首:

閉門隱居早沉寂

門外春色也無妨礙

長憶起聖弟子的短暫邂逅相逢相處

只添些多少感懷

飛煙似已逝

只是寺、堂、會還在

要想遊歷當入心海

026作得主的「三昧」

在「葉子湖」,我寫了許多有關「三昧」的書籍。十方三世的法界,我自由漫遊其間。「三昧」是一個處於醒與睡之間的境界,那是「定」的境界。然而,「三昧」這個概念難以清晰表達,因為在三昧的狀態中,人並不知道自己正處於其中。

但,我如此說:作得主的,是「佛境」,作不了主的,是「魔境」。

這「三昧」的境界,不僅僅是一種想像,它存在於「現實」與「虛幻」之間。正確的三昧是自己能夠主宰自己,如果無法主宰的「三昧」,那便可能是危險的,甚至可能是「魔境」。

在這一點上,我希望大家能夠明白,佛境與魔境常常相似難辨。但我會這樣區分它們:能掌控的,與無法掌控的。如果在「三昧」中無法掌控自己,那麼這便是「假三昧」。

我寫了這麼多本關於「三昧」的書,正是因為我能夠主宰自己,而不是無法自控。這一點,大家一定要理解。

詩一首:

不是想念的夢魂飛亂

不是喝醉了酒茫酥酥一樣

中陰身一出竅就到處亂撞

不是這樣

 

三昧是修持行者的一種力量

能認取正邪佛魔

一種法眼

勘破人間的虚幻

不是眠中浮花浪蕊

請認知

是正念而不是分散

028細慢長的道理

以前,我並不太明白佛教中「課儀」唱頌、詠吟的意涵。我曾經問過:「為什麼讚偈或念佛需要這麼長時間地拉唱,像是在唱戲一樣?明明也是念的,為何不直接結束呢?」

善賜法師對我說:「這叫曼詠,要細聲、要緩慢、要拉長音,有它的意義在。」

善賜法師說的意義有三:第一,進入自心意識,第二,感情的至切,第三,恭敬之情意。

我們念佛唱偈,這三者全包括,就成了「細、慢、長」的道理。念佛唱偈若不如此,無法「印心」,至切情意也不是哭泣,也非悲傷嘆氣,在唱念中就有「禮拜」、「供養」、「讚嘆」、「觀想」的意識在其中了。這就已在修行了。若不如此,急急忙忙的念一念,不容易「入心」、「至切」、「恭敬」。

寫一詩:

念佛唱偈勿匆匆

如急雨風暴

而是細慢長

否則但覺心緒惡

 

聲聲悠揚入心耳

觀想便到佛閣遊

也不昏暝

句句清晰簌簌落

表逹行者的心意

別無妄念自然調柔

032幻想也是修行

曾經有人問我:「密教用觀想修行,淨土十六觀也是用觀想修行,例如密教三段法生、供養曼達拉,全是觀想,白骨觀、不淨觀全是觀想,觀想豈不是幻想,觀想和妄想又有何分別?」

我說:「是的,是的。觀想、幻想、妄想這三者實在差不多,觀想和幻想一樣,但妄想等於是亂想,亂想不是修行,有次第的幻想就是修行。」

例如我們供養「曼達拉」,用米堆,四環表徵四大部洲,中央表徵「須彌山」(妙高山),「曼達拉」就是世界象徵,作供養時,心量意境要盡量廣大無邊,是要供養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薩,雖只有幾粒米,但米無邊無際,達忘我境界,這正是「廣大勝解心,普賢行願力,遍供諸如來。」

觀想(幻想)是有次第的,當這個道理明白後,就是修行,也可以稱之為「幻觀法」。如果道理不明,胡亂地想像、沒有次第,那就會陷入錯誤的道路,進而走入魔道。因此,妄想會引領人入魔。

其實神通妙用,就是幻觀修成了,幻想修成事實,而幻想正是修行之法門也。

這眞是妙,寫詩一首:

菩薩來時衣袂動

菩薩去時車塵漠漠

是誰在雲中凌波

是誰現身在斜陽映山的角落

 

是你的觀想幻想沒有錯

次第運用你的念頭精神統一去思索

已深無地

四喜四空無迷惑

036不可輕視二乘人

學佛的人,往往一接觸到大乘佛法,便容易輕視二乘的修行者,這其實是許多修行人常見的問題。有些人甚至會直言不諱地說:「二乘是惡人!」

二乘是指聲聞乘、緣覺乘。所謂:

「有學」——是尙在學習中,尙未證果。

「無學」——是指證了果位的阿羅漢。

我們常說,小乘人只顧自己,不顧度化眾生。雖然只專心於自我解脫,沒有度化他人,這樣的做法可能不完全正確,但這樣的小乘修行者,依然是真正的修行者,我們應當讚嘆他們,而不是輕易譭謗。況且,在「二乘」的修行者中,雖然外表顯現為聲聞的相貌,但內心卻具備菩薩的慈悲心,或許他們在證得果位後,便會開始度化眾生,誰又能確定他們是否會度化眾生呢?

我主張:我們不應輕視二乘人,也不應輕視任何一位眾生。因為在二乘修行者或眾生中,許多人其實是佛菩薩的轉世,他們表面上是肉眼凡胎,卻未必能被我們這些凡夫所識得。

寫詩:

就算一株小草也有功用

大樹矗立雖雄偉

然而凡事勿輕別

 

我雖隱居未上法座

但誰知在另一世界度了誰

這都是連環結

 

不要輕視任何一個人

心中地遠天闊

冤家宜解不宜結

044什麼是大圓滿行

昔日,有一位弟子來求我給他灌頂「大圓滿」,原則上說來,密教分四灌,由下向上次第,初灌(瓶),二灌(氣脈明點),三灌(無上密),四灌最高(大圓滿)。

初灌、二灌、三灌又分很多種灌頂,總之,大圓滿灌頂,是最高階的灌頂了。修行法門很多,大致上從皈依四加行、本尊、金剛法、無上密、大圓滿。而上師相應法可以在四加行或本尊之間。

我問弟子:「你已完成大圓滿行嗎?」

弟子反問:「大圓滿行,不是空嗎?」

我說:「大圓滿行的內相是空,但外相即是普賢菩薩十種廣大行願:一、禮敬諸佛。二、稱讚如來。三、廣修供養。四、懺悔業障。五、隨喜功德。六、請轉法輪。七、請佛住世。八、常隨佛學。九、恆順衆生。十、普皆迴向。你全部做到了嗎?」

弟子回答道:「還沒有完成!」我對他說:「那就要加倍精進,趕快完成吧!」

詩:

小小加行勿輕視

普賢行願要落實

如果行願皆圓滿

來求灌頂亦未遲

 

普願行願含多姿

雖只十願亦百願、千願、萬願

九街泥重

空有互相融

有誰能夠眞實知

046法供養爲最

這一生,我學佛修行,從自己的身心上切實奉行「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然而,我深感自己的業障深重,無論是大小劫數似乎都不斷發生。因為這樣,我特別在近些年,注重在八識田中的業識種子轉化。我也發大菩提心,學習「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希望能夠以一切身心,在六道中度化眾生。

這一生,我受諸弟子無數供養。如果不全心全意地修行,若有一絲懈怠或不圓滿,便會愧對自己的弟子。現在回過頭來說,《維摩詰經》中有言,所有供養中,法供養爲最。供養的含意非常廣大,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當然更有形而上的。我們供養佛、法、僧,或以物質、或以讚嘆、或四事供養、或以十供養。當我們修法,無論是獨自修持一壇法,還是專心致志地保持身口意的清淨,那便是法供養。

原來,當我們坐在壇城前,清淨地修持一壇法,並將靈命交歸,這就是「法供養」!這正是身口意上對上師及諸尊的真誠供養。

詩:

看小鴨在池塘游水

看柳花在風中吹拂迎面

你須有法眼

什麼是供養爲最

 

心境要寬大

一切佛學要常隨

莫讓青春夢幻遠

這樣子的供養你會不會

054無去亦無來

在我早期的著作中,我曾寫道:「前往西方極樂世界,見到摩訶雙蓮池,並且看見了大白蓮花童子。」由此,我寫下了自己化身的來歷:阿彌陀佛——蓮花童子——蓮生活佛盧勝彥。

實際上,釋迦牟尼佛在《梵網經》中也提到過化身的來歷:法身——毘盧遮那佛,報身——盧舍那佛,應身——釋迦牟尼佛。

從佛理的角度來看,釋迦牟尼佛只是娑婆世界中的一個化身,他的法身是永恆不變、無動於衷的。因此,我們可以這麼理解,悟者無去無來,這正是「如來」的意涵。

我亦如此,蓮生活佛盧勝彥僅是此界的一個化身,而阿彌陀佛的本體則是如如不動的,因此亦無去無來。

我記得廣欽老和尚曾說過:「無去亦無來,莫代誌。」這正是佛理中的深奧意義。

《華嚴經》亦有云:「一切十方無邊佛,湛然不動,無往返。」這明確證明了「無去亦無來」的真諦。

難怪佛理如此難以捉摸,原來一切皆是幻化而已,生死無常,實無生死,無去亦無來。詩:

人生聚散

獨自閉關暗傷情

回首西城煙雨

無處不悽暗

 

豈有來去

峰迴路轉

此岸原來是彼岸

行者的宿命

我深深地覺得,要度化一個尚未修行的「宿命」之人,實在是非常困難!因為在他的阿賴耶識中,缺乏修行的種子,也缺乏修行的因緣。即使再怎麼努力開導,對他而言,也只是空談,他無動於衷。

即便是釋迦牟尼佛親自降臨,為他說法,他依然可能回答:「我很忙,沒有時間聽法。」這樣的人,實在數不勝數。

相對地,要度化一個有「宿命」修行的人,卻是輕而易舉!因為他在阿賴耶識中,早已根深蒂固地種下了修行的種子,生生世世都在修行。無論在哪一道中輪迴,只要遇到大善知識的提醒,他便會立刻走上修行的道路。這便是「行者的宿命」!

我自己,就是「行者的宿命」的例子。一旦因緣來臨,我便自然走上修行的道路,這不正是「宿命」的表現嗎?一個發了大菩提心的人,生生世世的使命便是度化眾生,這也是「宿命」的體現。

然而,這種「宿命」並非「墮落」的宿命,並不是那種無法自控的墮落,而是菩薩的心腸,慈悲為懷,逆行倒駕,為眾生設法指引出一條慈悲的航道。

詩一首:

眞佛海會大家能相聚

這俱是

因緣種子大菩提

 

我在葉子湖之側

你在遙遠的海邊西城

只一想念

這又會融合

 

暫且莫愁

歲月雖如流星過

行者的宿命漸成熟

 

074轉識成智的「轉」

在「葉子湖」隱居閉關沉思,覺得要證得解脫的關鍵,在一個「轉」字上。舉一個密教修「氣」來說,「氣」先轉爲「大樂」,「大樂」再轉爲「光明」,最後,轉識成「根本智」。

氣入中脈便得「大樂」。中脈通了便得「光明」。轉光明了便得「空性」。

要得解脫,要除見思二惑,三界煩惱,我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及貪瞋癡疑慢等等迷情,一定要在這轉字上著手,「轉凡爲聖」。

其實魔境雖然可怖畏,但也不用太緊張,只要一轉,那就是佛了,這即是「轉魔爲佛」。

密教有「貪道」修行,有「瞋道」修行,有「癡道」修行,爲什麼貪、瞋、癡、淫、怒均是修行昵?重點在一個「轉」字,轉貪爲不貪,轉瞋爲慈悲,轉癡爲智,轉妄爲眞。做爲一個行者,能轉便「解脫」了。

詩:

日月何處有障礙

行於虛空之中

便得自自在在

 

小橋外

一條溪水雖曲折

流水亦濺濺

 

要悟得本來的智慧

只一轉便在

一切眾生皆是佛

佛陀開悟時曾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也就是說,「一切衆生皆是佛。」這句話的意思是,所有的生命本質上都擁有與佛相同的覺悟與智慧。

禪宗中有一句話:「日面佛,月面佛。」這意味著無論白天或夜晚,我們都與佛相處,時刻存在於佛的教誨與智慧之中。

當密教修行達到一味瑜伽的境界時,無論是父母、兄弟、夫妻、子女,甚至周圍的人,皆可視為佛,皆可視為菩薩。這種境界反映了萬物皆具佛性,每一個人都具備無限的智慧與慈悲。

從「理」的層面來看,一切衆生皆是佛,這是絕對的真理。然而,從「證」的層面來說,有些衆生因為妄想與顛倒的心態,與佛的本性漸行漸遠。密教教導我們:「觀起即佛」,也就是說,當我們觀察到事物的本質時,便能體會到佛性。然而,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這只是幻想或假象,並非真實存在。

然而,佛法的核心思想是:假即真,真即假,真即空,空即真。這意味著,真與假、空與有並非對立的存在,而是彼此交織、相互依存的。通過這樣的理解,我們可以領悟到一切的空性與真實。

詩:

什麼是空

佛菩薩相前燒沉香

什麼是假

身子猶在人間當旅人

什麼是中

佛與眾生相憶否

 

我在人間如鳥雀

一心只想飛青天

簷屋修養時

小翅輕划

夢想那一一風荷上的金仙

092「四加行」確實做到了嗎

曾經有一位灌頂過的弟子,來問我:「什麼法最好?」

我回答他:「四加行。」

他接著問:「那麼,什麼法最大?」

我同樣回答:「四加行。」

弟子聽了覺得很奇怪,因為四加行法是密教弟子最基本的修行法門,怎麼可能會是最好、最大呢?

我反問他:「四加行法,您真的做到了嗎?」

他沉默了一會兒,然後回答道:「還沒有。」

是的,我們不應該小看四加行法。這其中包括「四皈依咒」、「大曼達供養」、「大禮拜」、「金剛心」,每一個咒語都需要誦念十萬遍,若多則需要誦滿百萬遍。可是,有多少位密教弟子能夠真正做到呢?

如今,密教已經普及,但真正修行的密教行者卻寥寥無幾。頂多是接受了灌頂,也進行了皈依,但若問他們四加行的每一項是否實際做到了,大家往往都會沉默不語。因為,能夠真做到的,少之又少。真正做到的,便是「能持」,不會中斷,也不會退心。如果退了心,那麼四加行的法門便無法真正落實。因此,我才說:「四加行法最好,四加行法最大。」

詩:

十萬百萬能永持

便是虛空飛行仙

雖然皈依灌頂學習密教法

其實只是湊熱鬧

 

起床睡眠猶惺惚

穿衣吃飯又費時光

上班忙的團團轉

四加行法修得心慌慌

098入世須有定慧

深深地體悟到,生活在娑婆世界中,必須具備善巧方便才能度化眾生。不僅如此,更需要定力與慧力。為什麼呢?因為娑婆世界是「欲望」的世界,如果沒有定力與慧力,稍有失誤,便可能導致身敗名裂。欲要度化眾生,反而會被眾生牽引,無法自拔。人間充滿欲望,若修行者缺乏定慧,便會被欲望反噬,導致心神散亂,失去智慧與判斷力,無法應對種種困難。缺乏定力,容易陷入迷惑,善巧方便也可能變得隨意,最終不僅無法度人,反而成為被人所度,嗚乎哀哉!

善巧方便是佛法的核心,定力與慧力也是佛法的一部分。這三者需要相互配合,行者既要身處塵世,又要超越世俗的束縛,與世無爭,與光同塵,於娑婆世界中無一絲功德流失,不捨任何一個眾生,卻又不被眾生所累。這一切,都依賴精妙的修行。

因此,佛陀的教法有正說、倒說、偏說、方便說等各種方式,這些都依賴於「定力」、「慧力」和「善巧方便」。佛陀入世與出世皆自如,這三者的力量便是其根基。

我這一生屢受攻訐,四處奔波弘揚佛法,遭受無盡的誹謗與困難,三十多年來幾乎未曾遠離煩惱。我的情感豐沛,傷痛亦深重,這些都是我的苦啊!

然而,佛法的究竟目標是解脫。不僅是自身的解脫,更是要幫助一切眾生解脫。其實,解脫並非遠在未來,而是在當下的煩惱中實現,這正是佛法不可思議的功德。

我告訴大家,學習「定」與「慧」,才能真正達到自在解脫!

詩:

不言不語時也是說法

一默一聲雷

佛度眾生

也只是拈一支花

 

拿捏得準在世間

才會不怕滑

可惜深陷泥淖中

污泥斑斑

始知度生如雪泥鴻爪

110口業最容易犯

密教修行的核心在於「清淨身口意三業」,這是通過外在的形式來實踐的,包括口誦咒語、意念觀想、以及手印結定。這些修法構成了密教最完善的儀軌形式。

在造業的問題上,很多人認為「意業」是三業中最為嚴重、且結果最為嚴苛的,這樣的看法有其道理。然而,我認為口業也同樣容易犯,為什麼呢?因為人們往往言辭快速且繁雜,在缺乏深入了解的情況下,常常不經意地說出不當之語。這些隨口而出的語言極易「造口業」。

我可以這麼說,我們每天都在不斷「造口業」。人們最喜歡談論他人的是非曲直,無論是茶餘飯後的閒聊、手機訊息或是電話交談,往往談論的內容充斥著聽來的謠言,讚揚的話語少,譭謗的言語多。這些言論的口實充滿惡毒,從造謠、說謊、譭謗、兩舌到惡口、綺語,無所不包。

古人有句名言:「人言可畏!」(卻往往不自知自己正在造口業)。因此,密教又被稱為「真言宗」,它通過咒語(如來的真實語音)來取代不當的口業,將口業轉化為「口密」,以此從口的清淨開始修行。因此,密教以「真言宗」為名。

有一偈:

「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衆音聲海。

隨諸衆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

詩:

眾生口業如天雨

綿綿不斷造成大業海

禍從口出少省察

唯有持咒

密教確確實實的修法

口能遮止

意也能轉

一一融入光明海

116心氣合一的成就

我在「葉子湖」沉思,若要為密教的修行方法取一個恰當的名稱,應該是「心氣合一」的法門才為正確。密教的修行從「生起次第」開始,至「圓滿次第」達到解脫,根本的修行過程正是「心氣合一」。

我以前與西藏密教行者頗有來往,發覺他們唸咒或唱誦,出聲音和中土學佛者略有不同,他們只要出聲音,全是灌足了氣的,聲音由丹田發出,硏究西藏密宗的人,都應該注意到這一點。灌足了氣的聲音,是「沉」、是「厚」、是「長」,不似中土的課誦,這是修「氣」的緣故。

密教行者修「氣、脈、明點」雖被某些人批評是邪,是偏,但,我個人覺得,「氣、脈、明點」也是修行工具之一,修成了,「心氣相隨」、「心氣合一」、「心即是氣」、「氣即是心」,一運氣,心達彼岸淨土佛國,即身成佛了。

密教講「性命雙修」、「心身雙修」、「心氣雙修」,又何罪之有呢?

詩:

是二也是一

是一也是二

不要盡日去空疑惑

一切法門也一樣是一切工具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互相説來説去都不異

不用疑

也不必找些理論來批判

咒音法海亦迢遞

126

「嗡阿吽」是大神咒

我以前教過密教的「七日成佛法」,此法與顯教「七日成佛法」略有不同,但,重點均是「一心不亂」。

密教七日成佛法,特點在「阿吽」二字咒,「阿」梵字觀成本尊,「吽」梵字觀成自己,「阿」字勾住「吽」字,一拉,即往生本尊的淨土。

「阿」字。

「吽」字。

「吽」字。成就。

至於「嗡阿吽」三個字,此三個字是一切咒的根本,可以如此說,一切咒音由此三字咒而出生的。「嗡」即宇宙意識,「阿」即本尊,「吽」即成就一切,這樣說明,也僅僅是大意而已。

此三字,在人身上,「嗡」在頭部,「阿」在喉部,「吽」在心臍部,此三字常唸,咒音隨著氣運轉,可以震盪中脈,震盪五輪七輪,因常唸此咒,氣脈充滿,內外交融,定在光明中的空性。

此「三字咒」唸至空明,無任何罣礙,自在自如,具大威力。

詩:

地水火風空即是宇宙

僅僅是水

也可變化成雪

 

人只要靜心一坐

調整調整自己的氣脈

也可以融入宇宙

 

地水火風

密教的四大氣機

最後匯歸於般若

130身心俱忘

如果有人問:「師尊!你到底在葉子湖修什麼?」

我答:「無修。」

「無修豈一切都沒有修?」

「非也!只是身心皆忘而已!」

「什麼是身心俱忘?」

「身空、心空、法空、性空。」

雖然我並未進行正式的修行,但清晨的經行常常讓我感到昏沉。於是,我便提高聲音,念佛持咒,有時像是在唱山歌般,將所有的思緒都隨著歌聲釋放出去。當唱到無力時,我便轉為沉默,開始進行金剛般的誦念。身心逐漸平靜,念誦變得緩慢、悠長且細膩,隨著時間的流逝,內心漸漸變得空靈,身心也隨之消失。這時,我仿佛進入了無相光明的海洋,生起無相的光明。

此刻的光明祥和寧靜,再無比這更為美好的狀態。從表面看來,我似乎並沒有進行任何修行,只不過是大聲念佛號,唸咒語,專心集中、密集的念誦。當念力到達無法再發出聲音的時候,便轉為心念,最終這些心念消失,變成無念,身心完全忘卻。

這方法先排俗慮。

後向內反聞自性,不向外馳求,得身、心、法、性俱空,就得止得定了。

詩:

清晨初起遠山一片清

高聲念佛迴盪全一心

内外打破突然變寂靜

如水結凍變成冰

 

悶騰騰掃盡

情黯黯光明

一如虛空隨風的腳步行

134施食的問題

曾經有人問到一個問題,我們也學師尊「施食」,供養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衆、羅剎鬼子母等等,只是,供養施食一直的做,用七粒米或一小杯水佈施。

我們用「米供法施觀」、「水供法」、「甘露施食法」,然而,卻從來未知未覺或不知不覺,不像盧師尊有明眼,知道鬼神衆來受供,這樣子下來,我們不明白施食有用嗎?得力不得力?還是白做了?如此,有功德嗎?

我的回答是,做任何一件事,行任何密法,都要具備「儀軌周全」。先問自己是否用了心,你有否祈求佛菩薩諸尊加持米及水,這是加持力及神通力;你有否慈悲力,用心的誦咒,這是心力;你有發菩提心否,有菩提心,就有了大乘超度力及功德力。

見或不見是另一回事,只要具有「加持力」、「神通力」、「慈悲力」、「心力」、「超度力」、「功德力」,儀軌周全,這就成了。

詩:

孤魂野鬼天涯迢迢

但憑諸尊攝召

加持暮天草露均霑潤

心力慈悲無遠近

三千大千世界一樣通風信

神通慈悲來召請

功德超度一陣陣

 

知六道輪迴苦悶

故施食清涼甘露

共結淨土路

140再來人亦平常

現代人對於藏傳佛教中「轉世活佛」的制度感到非常不可思議。當原本的活佛年老或過世後,他的弟子會依照遺囑,或是透過聖湖顯現、降神、占星、曆算等方式,尋找老活佛轉世的「靈童」。經過一系列的檢驗和確認後,這位「仁波切」(活佛)被認定為是老活佛的轉世,成為新的小活佛。這種「入胎、輪迴、轉世」,在密教有二大密法(非活佛不傳):

一、離舍法。(出胎)

二、奪舍法。(入胎)

這應該是屬於「自主式」的轉世,無畏苦難,致力於濟度眾生,這是一種偉大的神通,無法言喻,這正是所謂的「再來人」。活佛再次轉世,代代相傳,這是活佛的使命。然而,我也認為,實際上每個人都是「再來人」,幾乎所有的眾生都是因輪迴轉世而來的「再來人」。不同之處在於,「轉世活佛」是因為乘願而再來,而一般人則是因為業力的因緣而再度轉世。

我們都是「再來人」,因此我們應該懂得承擔自己的責任,從身、口、意三方面努力淨化自己,將累世的習氣與業障徹底轉化。每一個人,其實都是活佛,誰又不是呢?

詩:

再來人啊再來人

古人今人其實是一個人

一幕幕的戲

重演

 

重尋舊路度眾人

又別離又相逢

有念不會別離長

如果不修習眞佛密法

怎認家鄉

148到底「堵」了多少眾生

我們眞佛宗的寺廟、道場和會館遍佈全球,各國都有。即使是我這位創辦人,當你們問我現在有多少寺廟、多少分堂、多少同修會時,我也只能瞪大眼睛,無法給出一個準確的數字。

然而,寺廟、道場和會館,除了同修的聚會,或是佛菩薩誕辰、法會等特殊活動外,平日是否保持開放,是否總是有人駐守,這一點值得深思。是不是應該全天候開放,或者至少在特定時間開放,並在門口掛上開放時間的牌子,以免初次來訪的善信錯過機會?

據我所知,一些寺廟、道場和會館在面對陌生的訪客時,並未主動上前迎接,也沒有熱心解釋諸尊的教義,或指導參拜的次序與方法,結果冷漠以對。這樣的態度使得許多有心向道的人錯過了學佛的機會。我認為,這樣錯失的機會應該是相當可觀的。

眞佛行者的使命不僅是度化自己,更是要度化他人。我們每個人都發了菩提心,並立下了「四弘誓願」,誓願度盡一切眾生,方能成就佛道。那麼,當有人上門時,為何不去關心、不去接待呢?當初的發心和誓願何在?只要上門的人,便是與我們有緣的人,此時不度,難道要等到什麼時候?還能有更好的時機嗎?

度化眾生,功德才會圓滿,我們應該無一漏失。奉勸各位菩薩,不要再「堵塞」眾生的機會了。

詩:

寺堂會大門永遠開

有緣無緣全部請進來

眞佛密法眞開闊

爲度眾生拚命說

 

無箇分別

不成也是結善緣

莫堵眾生

如此功德才能圓

172生命價値在「功德無量」

我們學佛的人,常喜愛合掌,開口閉口便說一句「功德無量」。仔細想一想,這句話實在含義深遠。它簡潔而明瞭,意指「善行永無止境」,我個人認為,人生的真正價值,也正是「功德無量」。

所謂修行,就是修正我們的行爲,修正我們的心性,內外全要修,從內心到外表,大大小小,鉅細靡遺,前世累積的種子業習,盡其所有,無止無盡的除去、修去。我們說,佛法無盡,佛法無邊,所以,我們的修行根本沒有止盡的時候,也就是永遠不停止的做功德,功德無量無邊,這就是人生的價値了。善行沒有盡頭,修行沒有盡頭。

曾有某人對我說:「我的功德最大!」

又說:「誰的功德比我大?」

他自得其樂、趾高氣揚。我聽了不禁哈哈一笑。須知,這位某人只做了幾件善事,便自認為功德大如天、不可一世。與「功德無量」相比,他的所為,不過是大海中的一滴水,還早得很呢!

詩:

自己的功德纖小如一滴水

可以細點算算

實在尋常也平凡

所以我們要更精進於功德無量

 

短暫的一生

池塘裏的一隻小青蛙

怎知道功德無量是什麼呢

佛法翰海

生命價値實在令人浩嘆

174菩薩道沒有分別

我們常常提到:「怨親平等救度。」這句話表達了菩薩道中無分別心的理念。然而,要做到這一點,實際上並不容易。一般人常常會有自己的喜好和憎恨,而菩薩要修行到怨親平等,談何容易?即便如此,這樣的修行還是必須進行,這才是真正的「難行能行」,展現了真正的慈悲喜捨精神,以及開闊無邊的心量。有些修行者,見到有緣的人便親切幫助,見到無緣的人則輕視憎棄,這樣的心態並非「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菩薩應該完全沒有親疏、好惡之分。

我個人雖然經常被人陷害,也常常遭遇他人的憎恨,但我從不會去陷害對方,也不會對他人心生憎恨。反而,如果對方願意,我會毫不猶豫地捨命幫助他們。我喜歡處處為他人著想,不論對方對我好或壞,我都無所謂。

我常常說:「背棄我的,不要嫌棄,回來就好!」

這是我內心真誠的想法。天地間的萬事萬物,誰能沒有錯呢?我自己也會犯錯。真正的道是什麼?是大愛!不捨一個眾生,平等無分別地救度。菩薩的心應該如同虛空,寬廣無邊。即使是那些傷害過我的人,我也應該更加疼惜他們,這才是真正的菩薩行為。

詩:

心無量心也直

在這人間又有誰能識

年去了歲也走了

菩薩感慨差一點心也死

 

大門永遠的敞開

沉思往事舊的蹤跡

幾時你再回首

讓我們攜手共救度

178提得起與放得下

我記得曾經聽過關於「彌勒菩薩」化生布袋和尚的傳奇故事。

有一天,有人請求布袋和尚開示,布袋和尚沒有說話,只是把一個布袋提起來。

那人問道:「就這樣嗎?」布袋和尚依然保持沉默,然後將布袋放下。

那人豁然開朗,說道:「提得起,放得下。」

布袋和尚笑嘻嘻地走開了。

我覺得這個啓示,真是瀟灑極了。芸芸眾生中,多少人提不起來,也放不下呀!修行人,若能像菩薩般,是天人丈夫,擁有寬宏大度的心胸,發大菩提心,成為大善知識。提起,是為了提起眾生,是救度世人,利益眾生的大事業,處處為眾生著想,時時為眾生付出,能度難度,能行難行,能忍難忍,將眾生提起來。

修行人出世學佛,這是世人無法做到的,但我們也要學會放下。放下家庭親眷,放下私人情感的牽繫,放下名利與功名,放下事業與財富,放下面子,放下繁瑣的瑣事,甚至連自己的身心也能放下。這,正是學佛者的真實本色。

詩:

提起眾生精進度生不落後

放得下名利學無我

金盆已洗手

青天白雲大地全看透

西方極樂世界有金閣玉樓

天人丈夫志向最奇秀

出家人是大英雄

救度盡全力

説走就走不用再回首

186自身就是蓮華

我說我就是「蓮花童子」轉世,「蓮花童子」就是我,我是「蓮花童子」的化身。大白蓮花童子盧勝彥,法號蓮生。有人嗤之以鼻:「自高」、「我慢」、「妄語」、「謊言」、「騙話」、「作夢」、「入魔」、「假的」、「迷信」、「編造」、「神話」。

但是,行者若深入密教,你就明白了,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內,都是蓮花,我大略分析給你聽:

頂輪——三十二瓣趴著的蓮花。

喉輪——十六瓣仰著的蓮花。

心輪——八瓣趴著的蓮花。

臍輪——六十四瓣仰著的蓮花。

其他。…………                    

試問,我不是蓮花童子,那我究竟是什麼?你又不是蓮花童子,那你又是什麼?他若不是蓮花童子,那他又是什麼?實際上,人人皆為蓮花童子,無論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是從西方極樂世界來的,皆是蓮花化身。這正印證了佛陀所說的,人人皆具備佛性。

我們修一念觀想,修淨念相繼,修念念成熟,修無念而念,來世就蓮花化生了,最終的,就是靈靈明明的蓮花童子了。

詩:

蓮花童子人不知

説長論短眞的是多事

如今應該相信我

人身本來最特殊

 

自身蓮花原即是

天天相念終相見

感嘆浮世眼光如此這般的淺

194佈施餓鬼道

在「葉子湖」隱居閉關,我每日都進行施食。其實,這項施食的修行,從我年輕時便開始,至今,六旬高齡的我仍未曾停止。我不知道像我這樣進行法食佈施的修行者有多少人,但我確實是其中之一。

我一路走來,無論是上供下施,都沒有中斷過,活多久就做多久。我有恆心與毅力,我常說,就像我的修法與寫作一樣,每天都在持續進行。像我這樣的人,世上或許有,但恐怕也不是那麼容易見到吧!哈哈!

施食的時間長了,功力自然也越深。甚至連「餓鬼道」的餓鬼也會來接受施食。通常來說,餓鬼並不容易受施,因為食物會變成火炭,燒得他們痛苦不堪。然而,施食甘露法食卻不同,甘露是清涼的,正符合餓鬼的需求,尤其是那些修為深厚的施食者,他們施食時,餓鬼的渴求更為迫切。我已經在餓鬼道施食多年了。

有人問,陰間真的有餓鬼嗎?若你不信,我告訴你,其實在人間就有餓鬼。像在非洲那些貧困的國家,許多人肚子大而脖子細,嘴巴張得很大,卻只能渴望一口飯。每年多少人因飢餓而喪命?你知道嗎?大家應該趕快去行施,這樣的功德無量,救濟飢民,給活人一口飯,比建造七級浮屠更為殊勝,這是實實在在的,不是戲論。

詩:

飢餓而死遍野傷心淚

非洲貧困人家

渴仰一片麵包只是想念

 

人間亦有此景況

那邊酒暖香濃餐餐有味

另一邊天涯人哀告久矣

飢寒交迫空餘鬱

呼籲世人眼光要看遠

198著相與捨相

有人提倡,念佛時不必出聲,也不需觀想,更無需計數,只要心中明白,即可認知此佛即是。類似的觀點也適用於持咒:不必出聲,不必觀想,也不必計數,因為這些都是執著於形象。我們應該放下形式,無相修行。然而,這些說法聽起來似乎是有道理的,但淨土宗與密教,均是教人或出聲持名,或持咒計數,是不是太著相了?

我個人覺得,不管是著相或無相,其實均無對與錯,每一個人方法不盡相同,能夠專一就是好,出聲專一,觀想專一,計數專一,無相專一,能夠專一唸,就是你自己的法門。

捨相無相法門理論很高,如禪宗的法門,但,畢竟不是人人能如此,上根器修頓悟無相法門,像我愚昧的下根器,一步一步漸修,先「有相」,再達「無相」,捨了相,就自性佛,自燈明,自性彌陀了。但,仍然從出聲念,觀想念,計數念而來。

相即非相,非相即相,此理互通;「有」也是虛空。

詩:

有人著相

有人捨相

虛空何有相

這裡有萬種的思量

 

不管著不著

暫且捉住一樣

捉住它同起同臥

心中有佛

久久你我皆同相又非相

204淨密雙修

或許有人會說,蓮生活佛盧勝彥自述「淨密雙修」,這難道不是同時修習淨土法門與密教法門嗎?兩者合修,豈能專注於一個法門,難道不是將心分為兩部分嗎?如何能夠達成大成就?

我的回答是,所謂「淨土」與「密教」合修,實際上是一個法門,而非兩個。這兩者是同時進行的,關鍵在於「智慧」的運用,這樣才能夠真正成就修行。

例如,我們在密教中,四加行法可以和金剛薩埵法合修,也可以一個加行,一個加行修,這全靠融入及轉化;本尊法和上師相應法也可合修,也可分開修;蓮華生大士法和獅面空行母法可以合修及分開修。

密教法中,長壽三尊可合修,十二吉祥天可合修,度母諸尊可合修,彌陀、文殊、大威德可合修,其他………可以合修的法門可多了,這要全靠智慧互融去。

淨土念佛,有金剛念,開口念,瑜伽念,有調氣及調心,意也要觀想,都攝六根,又請問,禪、淨、密、律有哪個法門不都攝六根的?這都攝六根,禪也是要,淨也要,密也要,律也要,修一即修多,修多即修一,可說盡法界,遍十方。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是同聲一念,做到了,

身心全部化光合一,有淨土有密教,何不是呢?

詩:

修淨修密全因爲緣起

是瓊枝也是玉樹

根莖葉花

可以全部的收錄

 

自到瑤台

也是西方兼十方淨土

在祕密莊嚴的世界裏安住

 

 

 

 

 

Tuesday ~ Sunday 11:00 AM ─ 5:00PM


Thực hành Pháp / Thiền(sunday)

  2:00 PM ─ 5:00PM

Contact us :

Add : 3004 W Audie Murphy Parkway,

         Farmersville,Tx 75442

         

Tel:  +1 (972) 782─7587

Fax: +1 (972) 782-7656

 

Website: kba-tx.org

 Email:info@kba-tx.org

Facebook: www.facebook.com/temple.

kalachakra/

三輪雷藏寺服務項目:

1. 佛像開光及安設壇城

2. 風水擇日    

3. 人生咨詢(問事)

4. 臨終關懷助唸

5. 求簽解惑

6. 助印經書

7. 太歲燈/光明燈

8. 消災延壽藥師佛燈

9. 地藏殿提供

 -- 纳骨塔

 -- 歷代祖先牌位

 -- 怨親債主、纏身靈牌位

 -- 水子靈牌位

10.每月(農曆)初一初十五上午10:30am佛前大供及拜土地公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