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生活佛文集第174册「一道彩虹」精選分享
004勾勒出生命的彩虹 (前言)
《一道彩虹》是本書作者隱居葉子湖後最新的作品。多年來,他所到之處,總容易伴隨著彩虹的出現。對許多認識他的人而言,「彩虹」的意義不儘只於顏色、美麗和絢爛,還象徵一位實修得證的師父,因不捨一個衆生,慈悲地來到人間爲衆生示現、說法。
「彩虹」是美麗,也是種「情感」。你是一道彩虹,我是一道彩虹,他是一道彩虹,如果不急急勘破精進修持,如何化得彩虹歸?
《一道彩虹》寫的是一位智者的慈悲度衆心懷,寫的是他的想念,他從不去叨擾任何人,也從不吝惜地向世人展現他無上的智慧法門與得證密法,不爭高位、不慕名利,只希望能爲世人帶來美麗的一頁……。
這一生中,我曾見過許多道彩虹。有些色彩鮮豔奪目,有些則如輕輕的一抹,宛如圓拱的天橋,或是微微彎曲的弧線;有些如天柱般堅挺,有些則詩意朦朧,富有深意;還有些碎片般散落,彷彿影像未竟。到底見過多 少,自己也說不清。
彩虹來去匆匆,時而繚亂,隨後發出一聲驚嘆:「哇!」但當再度凝視時,它是否依然存在呢?答案未必,有時它已悄然消逝,難以再見。
我說,這就是人生,眞實與虛幻的人間,我自覺自己也是一道彩虹,來這人間示現一下,只一下下,也一樣要消杳了。
我只教人: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
根本變化身心的「我相」、「見思」二惑、「貪瞋癡」的習性,而後專一虔敬的身體力行去「信受奉行」。
我是一道彩虹,你是一道彩虹,他也是一道彩虹。若不在「當下」行願海中,究竟所為何來?迷迷糊糊度過一生,一切皆空,又何必苦苦追尋?何苦呢?
寫一短詩:
欲説又休
今宵又過去了
最苦昨夜又夢汝
今如何
明如何
當信彩虹又去來
014一切遍禮盡無餘
當我在「葉子湖」隱居閉關時,心中有一個深深的渴望:這一生,我非常想遊歷和參拜世界各地的雷藏寺、所有的真佛分堂與同修會。然而,我深知一個現實的答案:「這是不太可能的!」理由很簡單,生命有限,無法在短短的時光內遍遊無數的寺廟、堂會,這真的很難實現。
我曾住在西雅圖的雷藏寺,當時美國德州密儀雷藏寺邀請我,我回答說:「我會去!」美國華盛頓DC的登寶堂邀請我,我說:「我會去!」英國倫敦的雷藏寺以及真渡雷藏寺也曾邀請我,我同樣回應道:「我會去!」還有無數的寺廟、堂會的邀請,我也一如既往地回答:「我會去!」
如今,我靜坐在「葉子湖」的壇場中修法,口中默念著咒語,心中觀想著十方的寺廟、堂會,無論是佛、菩薩、金剛、護法還是諸天,我都想像著每一個存在都在為盧勝彥頂禮膜拜。「一切遍禮盡無餘」,一切都匯聚在這一念之中,這就是密教的精髓。
儘管我的身體未曾到達那些地方,但我的心意早已抵達。對不起,請見諒!
三味行願威神力,
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刹塵身,
一一遍禮盡無餘。
詩一首:
閉門隱居早沉寂
門外春色也無妨礙
長憶起聖弟子的短暫邂逅相逢相處
只添些多少感懷
飛煙似已逝
只是寺、堂、會還在
要想遊歷當入心海
026作得主的「三昧」
在「葉子湖」,我寫了許多有關「三昧」的書籍。十方三世的法界,我自 由漫遊其間。「三昧」是一個處於醒與睡之間的境界,那是「定」的境界。然而,「三昧」這個概念難以清晰表達,因為在三昧的狀態中,人並不知道自己正處於其中。
但,我如此說:作得主的,是「佛境」,作不了主的,是「魔境」。
這「三昧」的境界,不僅僅是一種想像,它存在於「現實」與「虛幻」之間。正確的三昧是自己能夠主宰自己,如果無法主宰的「三昧」,那便可能是危險的,甚至可能是「魔境」。
在這一點上,我希望大家能夠明白,佛境與魔境常常相似難辨。但我會這樣區分它們:能掌控的,與無法掌控的。如果在「三昧」中無法掌控自己,那麼這便是「假三昧」。
我寫了這麼多本關於「三昧」的書,正是因為我能夠主宰自己,而不是無法自控。這一點,大家一定要理解。
詩一首:
不是想念的夢魂飛亂
不是喝醉了酒茫酥酥一樣
中陰身一出竅就到處亂撞
不是這樣
三昧是修持行者的一種力量
能認取正邪佛魔
一種法眼
勘破人間的虚幻
不是眠中浮花浪蕊
請認知
是正念而不是分散
028細慢長的道理
以前,我並不太明白佛教中「課儀」唱頌、詠吟的意涵。我曾經問過:「為什麼讚偈或念佛需要這麼長時間地拉唱,像是在唱戲一樣?明明也是念的,為何不直接結束呢?」
善賜法師對我說:「這叫曼詠,要細聲、要緩慢、要拉長音,有它的意義在。」
善賜法師說的意義有三:第一,進入自心意識,第二,感情的 至切,第三,恭敬之情意。
我們念佛唱偈,這三者全包括,就成了「細、慢、長」的道理。念佛唱偈若不如此,無法「印心」,至切情意也不是哭泣,也非悲傷嘆氣,在唱念中就有「禮拜」、「供養」、「讚嘆」、「觀想」的意識在其中了。這就已在修行了。若不如此,急急忙忙的念一念,不容易「入心」、「至切」、「恭敬」。
寫一詩:
念佛唱偈勿匆匆
如急雨風暴
而是細慢長
否則但覺心緒惡
聲聲悠揚入心耳
觀想便到佛閣遊
也不昏暝
句句清晰簌簌落
表逹行者的心意
別無妄念自然調柔
032幻想也是修行
曾經有人問我:「密教用觀想修行,淨土十六觀也是用觀想修行,例如密教三段法生、供養曼達拉,全是觀想,白骨觀、不淨觀全是觀想,觀想豈不是幻想,觀想和妄想又有何分別?」
我說:「是的,是的。觀想、幻想、妄想這三者實在差不多,觀想和幻想一樣,但妄想等於是亂想,亂想不是修行,有次第的幻想就是修行。」
例如我們供養「曼達拉」,用米堆,四環表徵四大部洲,中央表徵「須彌山」(妙高山),「曼達拉」就是世界象徵,作供養時,心量意境要盡量廣大無邊,是要供養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薩,雖只有幾粒米,但米無邊無際,達忘我境界,這正是「廣大勝解心,普賢行願力,遍供諸如來。」
觀想(幻想)是有次第的,當這個道理明白後,就是修行,也可以稱之為「幻觀法」。如果道理不明,胡亂地想像、沒有次第,那就會陷入錯誤的道路,進而走入魔道。因此,妄想會引領人入魔。
其實神通妙用,就是幻觀修成了,幻想修成事實,而幻想正是修行之法門也。
這眞是妙,寫詩一首:
菩薩來時衣袂動
菩薩去時車塵漠漠
是誰在雲中凌波
是誰現身在斜陽映山的角落
是你的觀想幻想沒有錯
次第運用你的念頭精神統一去思索
已深無地
四喜四空無迷惑
036不可輕視二乘人
學佛的人,往往一接觸到大乘佛法,便容易輕視二乘的修行者,這其實是許多修行人常見的問題。有些人甚至會直言不諱地說:「二乘是惡人!」
二乘是指聲聞乘、緣覺乘。所謂:
「有學」——是尙在學習中,尙未證果。
「無學」——是指證了果位的阿羅漢。
我們常說,小乘人只顧自己,不顧度化眾生。雖然只專心於自我解脫,沒有度化他人,這樣的做法可能不完全正確,但這樣的小乘修行者,依然是真正的修行者,我們應當讚嘆他們,而不是輕易譭謗。況且,在「二乘」的修行者中,雖然外表顯現為聲聞的相貌,但內心卻具備菩薩的慈悲心,或許他們在證得果位後,便會開始度化眾生,誰又能確定他們是否會度化眾生呢?
我主張:我們不應輕視二乘人,也不應輕視任何一位眾生。因為在二乘修行者或眾生中,許多人其實是佛菩薩的轉世,他們表面上是肉眼凡胎,卻未必能被我們這些凡夫所識得。
寫詩:
就算一株小草也有功用
大樹矗立雖雄偉
然而凡事勿輕別
我 雖隱居未上法座
但誰知在另一世界度了誰
這都是連環結
不要輕視任何一個人
心中地遠天闊
冤家宜解不宜結
044什麼是大圓滿行
昔日,有一位弟子來求我給他灌頂「大圓滿」,原則上說來,密教分四灌,由下向上次第,初灌(瓶),二灌(氣脈明點),三灌(無上密),四灌最高(大圓滿)。
初灌、二灌、三灌又分很多種灌頂,總之,大圓滿灌頂,是最高階的灌頂了。修行法門很多,大致上從皈依四加行、本尊、金剛法、無上密、大圓滿。而上師相應法可以在四加行或本尊之間。
我問弟子:「你已完成大圓滿行嗎?」
弟子反問:「大圓滿行,不是空嗎?」
我說:「大圓滿行的內相是空,但外相即是普賢菩薩十種廣大行願:一、禮敬諸佛。二、稱讚如來。三、廣修供養。四、懺悔業障。五、隨喜功德。六、請轉法輪。七、請佛住世。八、常隨佛學。九、恆順衆生。十、普皆迴向。你全部做到了嗎?」
弟子回答道:「還沒有完成!」我對他說:「那就要加倍精進,趕快完成吧!」
詩:
小小加行勿輕視
普賢行願要落實
如果行願皆圓滿
來求灌頂亦未遲
普願行願含多姿
雖只十願亦百願、千願、萬願
九街泥重
空有互相融
有誰能夠眞實知
046法供養爲最
這一生,我學佛修行,從自己的身心上切實奉行「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然而,我深感自己的業障深重,無論是大小劫數似乎都不斷發生。因為這樣,我特別在近些年,注重在八識田中的業識種子轉化。我也發大菩提心,學習「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希望能夠以一切身心,在六道中度化眾生。
這一生,我受諸弟子無數供養。如果不全心全意地修行,若有一絲懈怠或不圓滿,便會愧對自己的弟子。現在回過頭來說,《維摩詰經》中有言,所有供養中,法供養爲最。供養的含意非常廣大,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當然更有形而上的。我們供養佛、法、僧,或以物質、或以讚嘆、或四事供養、或以十供養。當我們修法,無論是獨自修持一壇法,還是專心致志地保持身口意的清淨,那便是法供養。
原來,當我們坐在壇城前,清淨地修持一壇法,並將靈命交歸,這就是「法供養」!這正是身口意上對上師及諸尊的真誠供養。
詩:
看小鴨在池塘游水
看柳花在風中吹拂迎面
你須有法眼
什麼是供養爲最
心境要寬大
一切佛學要常隨
莫讓青春夢幻遠
這樣子的供養你會不會
054無去亦無來
在我早期的著作中,我曾寫道:「前往西方極樂世界,見到摩訶雙蓮池,並且看見了大白蓮花童子。」由此,我寫下了自己化身的來歷:阿彌陀佛——蓮花童子——蓮生活佛盧勝彥。
實際上,釋迦牟尼佛在《梵網經》中也提到過化身的來歷:法身——毘盧遮那佛,報身——盧舍那佛,應身——釋迦牟尼佛。
從佛理的角度來看,釋迦牟尼佛只是娑婆世界中的一個化身,他的法身是永恆不變、無動於衷的。因此,我們可以這麼理解,悟者無去無來,這正是「如來」的意涵。
我亦如此,蓮生活佛盧勝彥僅是此界的一個化身,而阿彌陀佛的本體則是如如不動的,因此亦無去無來。
我記得廣欽老和尚曾說過:「無去亦無來,莫代誌。」這正是佛理中的深奧意義。
《華嚴經》亦有云:「一切十方無邊佛,湛然不動,無往返。」這明確證明了「無去亦無來」的真諦。
難怪佛理如此難以捉摸,原來一切皆是幻化而已,生死無常,實無生死,無去亦無來。詩:
人生聚散
獨自閉關暗傷情
回首西城煙雨
無處不悽暗
豈有來去
峰迴路轉
此岸原來是彼岸
行者的宿命
我深深地覺得,要度化一個尚未修行的「宿命」之人,實在是非常困難!因為在他的阿賴耶識中,缺乏修行的種子,也缺乏修行的因緣。即使再怎麼努力開導,對他而言,也只是空談,他無動於衷。
即便是釋迦牟尼佛親自降臨,為他說法,他依然可能回答:「我很忙,沒有時間聽法。」這樣的人,實在數不勝數。
相對地,要度化一個有「宿命」修行的人,卻是輕而易舉!因為他在阿賴耶識中,早已根深蒂固地種下了修行的種子,生生世世都在修行。無論在哪一道中輪迴,只要遇到大善知識的提醒,他便會立刻走上修行的道路。這便是「行者的宿命」!
我自己,就是「行者的宿命」的例子。一旦因緣來臨,我便自然走上修行的道路,這不正是「宿命」的表現嗎?一個發了大菩提心的人,生生世世的使命便是度化眾生,這也是「宿命」的體現。
然而,這種「宿命」並非「墮落」的宿命,並不是那種無法自控的墮落,而是菩薩的心腸,慈悲為懷,逆行倒駕,為眾生設法指引出一條慈悲的航道。
詩一首:
眞佛海會大家能相聚
這俱是
因緣種子大菩提
我在葉子湖之側
你在遙遠的海邊西城
只一想念
這又會融合
暫且莫愁
歲月雖如流星過
行者的宿命漸成熟
074轉識成智的「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