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生活佛文集第167册「靜聽心中的絮語」精選分享.二00三年十月出版
010念頭的翅膀
在這一生之中,我有三項值得慶幸的事:
一、我遇到真善知識的師父教導我佛法。
二、我畢生之志,是了脫生死為第一念頭。
三、我已將世間虛名浮利完完全全的放下。
在「葉子湖」隱居閉關,我雖然知道自己這一生創辦了「真佛宗」,但我心中卻無所謂,這有什麼了不起?這會得什麼作用呢?莫要歡喜!莫要驕傲!世上的美好景象怎能長久存在?不過是「曇花一現」罷了。佛陀的教化告訴我們,諸行無常,萬物皆處於「生、住、異、滅」的變化中。
我當然也有過逆境,我修忍辱波羅蜜,忍辱的事實在太多了:忍 他,讓他,不去想,隨他去。這是我隱居於葉子湖時最主要的念頭。我亦明白,世人念念不斷,念念皆無常,念念皆為妄想。我們修行,就是要自淨其意,修到「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修到「無始本來,性自清淨,明明不昧,了了常知,佛性真心」的境界。
所有的念頭都被拋在腦後。不再去想太多,隨遇而安吧!念頭不再被俗務所羈絆。只剩下唯一的一個念頭——
如果此時此刻,佛召喚著我,我便別無他念,立即登上蓮座,乘上法船,「往生」而去!我不能讓任何其他的念頭再升起,無論是子女、師父、弟子,還是男女眾生。因為如果念頭的翅膀開始飛翔,我那唯一的心念將會凝固、僵化,再也無法動搖,我仍將困在那如熾火般的火宅中。
我的身體已衰敗,我的心靈已破碎。雖然內心的念頭試圖將一切帶走,解除我心中的掛念,然而那些帶不走的,我心中早已明了。真正的度化,終究是要依靠自己。
在這時,我只能對所有敬愛的人,對每一位知音,向大家高喊:
「再見!再見!」
020看盡一切學「忍辱」
當我離開西雅圖,前往葉子湖隱居時,我低著頭,手中只提著一個小包包,身旁沒有任何人送行。我的淚水如同奔流的河川,無法抑制。我害怕被人看到,便趕緊去洗臉,眼淚依然不斷流下,又去洗臉,眼淚再次湧現。
在我尚未隱居之前,有位弟子得知我將隱居,來問我: 「師尊,您一直教導我們至高無上的佛理,您已經轉了法輪。如果您要隱居,最後的教示是什麼?」
我對他說: 「弟子啊!我在生死之間已經看盡了一切,既然要隱居閉關,我還能告訴你什麼呢?我只有一個很簡單的教誡,那就是,當看盡一切後,大家要學會忍辱。」
記憶中有一則故事--
周宣王有一位臣子名叫紀渻子,專門為他訓養鬥雞。
十天後,周宣王問道:
「雞可以開始鬥了嗎?」
紀渻子回答說:
「牠太驕傲,總是自命不凡,還不行。」
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再次詢問。
紀渻子回答:「還不行,牠依然怒目而視,氣焰仍然旺盛。」
又過了十天,我再次詢問。紀渻子回答:「差不多了,牠內含力量,但表面上如同木雞,一動不動,足以冷靜應對一切。」
記得當我剛得瑤池金母開天眼時,我自命不凡,立誓要度盡天下眾生。隨後,各種譭謗如滔滔洪水般湧來,而我一人獨立,如萬夫莫敵,筆戰四方,氣勢盛大,無人能擋,無論是什麼話語,我都不放在心上,甚至天王老子也不怕。
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當一切漸漸隨風而去,當我開始領悟人生不過是一場短暫的過客,我發現自己什麼也未曾帶走。此時,內心漸漸平靜,心中再無任何痕跡。
歡笑與哭泣之外,究竟還有什麼呢?此時此刻,除了修行和證悟「了生死」、「見自性」,我想告訴大家的便是:不必再爭執什麼,看透一切,學會「忍辱」吧。
024瑜珈的內涵
昔日,有人問我:「師尊曾說過,人具足一切,我即是佛,那麼,我豈不是唯一的存在?」
我答道:「是的。」
那人繼續問:「既然如此,這一歸何處?」
我答道:「一歸於零。」
他又問:「那麼,零又是什麼?」
我答道:「零即是毘盧遮那大光明海,又是一。」
那人摸摸頭,疑惑地問:「既然一切皆是,那為何還需要瑜伽?為何還要相應?為何還要合一?」
我耐心地向他解釋道:世間的每個人都有「恐懼」,都有「愛慾」,都有「煩惱」,每個人都在尋求平靜與歡樂。那些尋求歡樂的人,卻永遠無法達到盡頭;而那些經歷痛苦的人,眼淚似乎永遠也流不盡。
他們總是向外尋求解脫的道路,卻總是無法找到。因為,從來沒有完美,從來沒有真正的滿足。
不要以為師尊會給予完美,或是會給予我們一切的滿足。其實,師尊是一位明白「一」的人。他只是一個引導者,一位傳法者,一位牧羊人,帶領世人去認識「一」。
什麼是瑜珈?什麼又是相應?
在世人尚未明白真理時,他們處於「二」,處於「三」,處於無數雜亂的數字與念頭之中。只有通過師尊的佛法,修行「身口意」的清淨,才能將自己與自己的心合一,最終達到「一」的境界。
師尊就像是一把「琴」。我舉個例子來說:你彈奏這把琴,當你遇到知己,音符與心境達到合一,琴聲便響起。你融入其中,進入了那美妙的合一境界,找到了「慧命」,找到了「真佛」,找到了「佛國淨土」,一切變得無比完美。
這,就是瑜珈,也就是相應。
030片刻的寧靜
年紀尚輕時,我滿懷歡喜地弘揚佛法,趁著身體健康,走遍了全世界。那時,我感覺自己充滿力量,精力無窮。我將全身心投入其中,一心為了傳播「真佛密法」,並且建立了佛的殿堂——「雷藏寺」。
那時,我專心寫作與修法,幾乎沒有片刻的休息。如今,我隱居於「葉子湖」,雖然寫作與修法從未停止,但你們知道嗎?
我依然在學習三件事。--
第一,學習吃飯——這是大家常忽略的事。隨著年歲漸長,能吃的食物變少了。太硬的、太酸的、太甜的、太鹹的,還有含膽固醇高的食物,這些都不能再吃了,連過於油膩的食物也開始避免。
第二,學習走路——年輕時,我們總是大步流星,蹦蹦跳跳,跑來跑去,從來不怕跌倒。現在腳一受傷,走路變得十分謹慎,生怕一不小心就傷了筋骨。即使有百日療養的時間,也未必能完全恢復。更何況,有的人跌倒後骨折,可能一輩子都無法痊癒,尤其對於獨居的人來說,走路變得更加小心謹慎。這一切都讓我們不得不學習如何走路。
第三,學習睡覺——我發現,年輕時,只要累了就可以安然入睡,睡醒後精神焕發。現在情況有些不同,睡眠時間減少,半夜容易醒來,曾經不以為意的睡眠,現在也成為了一種需要學習的事情。
我在閉關中,學「吃飯」,學「走路」(經行),學「睡覺」。
另外,我還學「寧靜」。
這「寧靜」才是重要中的重要。
我發現,眾生在學習知識和成長的過程中,並沒有錯。他們積累了大量的知識,無論是在「讀書」、「事業」還 是「家庭」等方面,都能夠了解和掌握很多外在的事物。然而,儘管外在懂得很多,內在卻常常是無知的。
很多人博學多聞,辯才第一。
很多人充滿知識,經論第一。
很多人經歷世故,勝算第一。
然而,他們很少靜靜地坐下來,心總是浮動不安,念頭不停地湧現,心靈似乎從未有過片刻的寧靜。你們知道我隱居閉關,真正學的是什麼嗎?答案是:「寧靜!」
就只是一瞬間,我便洞見了本性,洞見了如來,洞見了慧命,洞見了真如。我向內觀照,穿透了一切。
這使我想佛陀在我心中,說的三句話:
「一切都會過去的!」
「一切都會沒有的!」
「一切都會空的!」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大家不妨思考一下,生命的祕密究竟是什麼?人生的真正奧秘又是什麼?你或許會發現,無論你怎麼尋找,都無法在外界找到答案。其實,一切都是無,一切都是空。在這無常的世界中,我們可以安然愉悅地生活於「空無」的狀態中。唯有通過不懈的努力和精進修持,持續穩定地向著「真佛」邁進,最終你將成就佛果,覺悟正智,獲得正覺。當你真正覺悟時,這才是人生的真正價值與意義所在。
038開天眼之後
我永遠記得,在台中「玉皇宮」時,蒙「瑤池金母」開啟了天眼,親身見證了西方極樂世界的摩訶雙蓮池與「蓮花童子」。那是三十多年前的往事了。
自那時起,我立下誓言,一心向善,一心學法,一心學佛。延續這份學佛的慧命,對我而言,是上天的賜予。如果不是上天的恩賜,我或許不會走上修行之路,可能會在凡塵中度過一生,未曾觸及更高的境界。
一個得到上天賜予的人,不僅得到了天賦,也同樣承受了祂所賜予的工作與一切的苦難。正如《太上說》所言:「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
我覺悟到,湛然常寂的境地,當寂無所寂,慾望便不再生起。慾若不生,便是真靜的體現。如今,我只點亮這 盞燈,默默守護著山河大地。這盞燈的光亮,或許微弱,甚至世人未必能見,也許沒有人會知道。它也許只是我心底的絮語,是我內在的秘密。
然而,我仍然想要提及,在我離開大家這麼多年,或許永遠不再見面,或者在互道珍重再見的時刻,在那黑暗中,我依然要點亮這盞燈,讓大家看到什麼是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什麼是「真靜」。我希望能為大家帶來一絲亮光。
走上這條道路需要勇氣與信心,更需要慈悲與美德。我原本只是一位平凡的測量官員,並非什麼偉大的人物。所以,人們期待我揭示自己內心的真實,赤裸裸地展現出來。這個人究竟有何價值?他又憑什麼在宗教界中敢於站出來,露出頭角?
上天賜予我是天賦!
上天也賜予我更多的災難!
我要感恩!
也要擔當!
我終於明白,上天的禮物,得到時不必過度喜悅;世間的災難,來臨時也不必過度憂慮。信心是特別重要的,精進更是不可或缺的。當我一旦決定踏上修行的道路,就像過河的卒子,前進是唯一的選擇,沒有退路可言。這條路需要勇氣來支撐,需要行動中 的智慧,一絲猶豫都不能有,我對自己充滿信心。
我見到極樂世界。
我見到蓮花童子。
從此以後,我將凡事盡力而為,但求無愧於心。至於「廣度眾生」,則是盡心盡力去做而已,結果如何,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佛陀是給自己親信弟子「提婆達多」加害的!
耶穌是給有知識的拉比及祭司釘上十字架的!
…………..。
這些,我都明白。無論災難如何襲來,我也不再恐懼。
因此,我不能自怨自艾、自嘆自悲,更不能憂愁地度過每一天。我每天寫作、修持,做些事,保持心靈的清淨。從心靈的清淨中,智慧自然生出,妄想逐漸消散。當那些妄想完全消失的一刻,「真佛」便會顯現出本來的面貌。
044小小因果
在佛典中,我讀到一則關於因 果業報的小故事:
釋迦牟尼佛有兩位弟子,他們外出弘法,行走在乾燥的曠野中,天氣酷熱,口渴難耐,幾乎快要中暑。正當此時,他們遇到一位賣瓜的女子,兩位比丘決定買瓜解渴。
賣瓜女子給了一位比丘一個瓜,讓他解渴。但她卻沒有理會另一位比丘,甚至連看都不看一眼,挑著瓜果便離開了。那位比丘愣在原地,不知所措,完全不明白發生了什麼事。
佛陀的兩位弟子身份相同,容貌也差異不大,但卻遭遇了截然不同的待遇,這讓他們感到十分疑惑。更讓人不解的是,那位沒有得到瓜的比丘並未得罪賣瓜的女子。
兩人回到精舍後,便向佛陀請教,希望解開心中的疑團。佛陀以天眼觀察,洞察了三人的前世因果,並向弟子們解釋道:
「原來,賣瓜女子的前世是一名犯了重罪的死囚,在行刑時,兩位弟子都在場觀看。其中一位認為罪有應得,應該死,便鼓掌稱快;而另一位則發起了惻隱之心,感嘆道:‘唉,這麼年輕怎麼如此無知,真是可惜,希望她早日轉世,重新做人。’兩人的心念不同,由此結下了不同的因緣,形成了惡緣與善緣。」
佛陀說:「得瓜者,善念者也。無瓜者,惡念者也。」
我一讀這則小小的因果故事,心中不禁大駭。僅僅一個微小的心念,竟然引發了明快的因緣果報,這實在讓人深感警醒。
我在「葉子湖」隱居閉關時,回想起年輕時的自己,當時少不更事,血氣方剛,經常提筆辯論,掀起輿論風波。那時大家舌劍唇槍,口不擇言,往往在不經意間,輕易地讓一個小小的心念傷害到他人。
現在,我終於明白,作為修行者,不論是寫字還是言辭,甚至最微細的念頭,都必須小心謹慎。每一個行為和每一句話,都應以慈悲心來推己及人,因為真正的修行,就是要懂得愛自己,也要愛他人。
去幫助佈施他人的生命,就是度化眾生最深奧的祕密。
密教四無量心,包含給予他人快樂、除去他人痛苦、歡喜地行善與無量的捨心。儘管生命充滿黑暗,社會充滿陰霾,人心也常陷於迷茫,但行者啊,你應當永遠懷抱著無盡的熱情,持續前行,照亮他人,照亮自己。
048你快樂嗎
我真心告訴大家,當我隱居閉關時,我早已分不清什麼是快樂,什麼是哀傷。甚至,快樂和哀傷彷彿是兩位兄弟,在我 的內心交織相生,快樂湧現的同時,哀傷也悄然填滿了心房。
曾經有人問我:「快樂有多長?多短?有多重?有多輕?它能看見嗎?能聽見嗎?」我答道:「不能。」哀傷也是如此,無法用這些具象來衡量。
我逐漸覺悟到,如果你用心細細觀察,你會發現,快樂與哀傷,其實是等同的兩面。它們並無本質區別,只是在內心中以不同的形式交替顯現。
當你感到哀傷時,其實是因為你的快樂暫時離開了你;而當你感到快樂時,則是因為你的哀傷暫時遠離了你。這兩者之間,實際上是密不可分的,它們如影隨形,互為因果。你相信嗎?我的意思是,快樂從哀傷中生長出來,而哀傷也從快樂中延伸出來,這樣的變化,實在是太奇妙、太神奇了。
例如:
在隱居閉關時--
食--只是為了基本上的生命維生,談不上快樂或哀傷。
衣--只是為了着衣遮體,談不上美或醜。
住--只是為了遮風擋雨,談不上好與壞。
行--只是為了山水與林石之間的經行,更談不上快樂或哀傷。
我彷彿成為了一位「散仙」,心境無比平靜,這種平靜深遠至極,猶如「枯木死灰」,既無力重生,也無法死亡。我的快樂境界,是一種虹光化身,全身散發七彩光芒,如同煙火綻放,快樂充盈至極限。我的哀傷境界,則是達到了無聲無息的寂靜,那是一種極高的層次,看到弟子仍在苦海中掙扎,心中不禁潸然淚下。
若有人問我:「你快樂嗎?」 我只能呵呵傻笑。
若再問:「你哀傷嗎?」 我依然呵呵傻笑。
我正處於快樂與哀傷的交界處,如何能夠給出確切的回答呢?
050吾有大患
我母親剛過世時,我內心無比哀痛,悲傷情緒湧動不已。常常在法座上講法時,心中一陣悲慟,無法言語,靜默良久。那時的我,無論如何也無法抑制內心的悲傷。
後來,母親成為了菩薩。有一次,她降臨來與我交流,對我說:「我的不眠症好了!」我驚訝地問:「真的?」她繼續說:「我的跛足好了!」我仍然不敢相信,問道:「真的?」她微笑著答道:「我的腦溢血也全好了!」我聽後,心中充滿了無限的感動與安慰。
這時,我不禁想起中國聖人老子的一句名言:「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這句話的意思是,正是因為我們擁有這個身體,才會有許多的困擾與煩惱;若是沒有了這個身體,又怎會有這些大患難呢?這是聖人的智慧之言。
我的母親在世時,由於形體的病痛困擾,經常經歷著痛苦與折磨,四處尋求良醫。然而,當她圓寂後,所有的業障都消除了,病痛與厄運也隨之消失。她不再受任何束縛,反而自由自在,成就了媽媽觀音菩薩的偉大身影。
我從中領悟到了一個重要的道理:
唯有業障全消,才能真正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
行者在生時,應當不受形體與慾望(三毒、五欲)的驅使,不因形體所造的輪迴轉世業障而牽動,讓業力不再擾亂心靈。當心靈清淨,便自然能成就佛菩薩的智慧與慈悲,從此不再受身體的束縛。
如今,我已經活過了六十年,身體早已變成一副衰老的皮囊。我是一位修行者,度過 一生的孤寂歲月,身體的疾厄常常困擾著我,活力也逐漸消逝。此時,我深深體會到「老子」那句名言的真諦,內心不禁感觸良多。
我要大家體悟:
修行的目的就是消除業障,而我們的身體正是消業障的法器。當業障完全消除,身體也隨之空無,沒有任何羈絆,這時便是真正的自由與成就。
我們不應該懼怕捨棄這個身體,真正的恐懼應該是這個身體積累了業障。
060涅槃寂靜之二
在「葉子湖」隱居閉關期間,我一直在深入探索「涅槃寂靜」的問題。寂,亦即滅,涅槃即是寂滅的境界。無煩惱便是寂,無生滅則為常,常寂即是涅槃的真諦。
涅槃的境界不著於任何外在的相貌,正如《智度論》所言:「涅槃即是寂滅相。」這意味著,涅槃的本質是超越一切現象,達到完全的寂靜與安寧。
我如此分析:
涅槃--體。
寂靜-- 相。
自然--用。
有很多人誤解涅槃寂靜,認為「死」就是涅槃寂靜了,這樣子的思考結果,會令人產生自殺即是解脫的心理。我個人如此認為,涅槃寂靜指的是「真靜」。
涅槃是「真靜」的體,「真靜」是涅槃的相,要得「真靜」很容易,須要捨棄一切心的浮動,例如:傲心。慢心。尊貴心。分別心。妒嫉心。鬥爭心。歡喜心。哀傷心。
可以說,當一切「妄想執著心」都消失時,才能達到「真靜」的境界。這種境界與死亡無關,而是達到了一種真正的「無所謂」狀態,我稱之為涅槃寂靜中的「真靜」。
為何說「寂靜為樂」?因為唯有在寂靜中,真正的智慧才能湧現,不再被「有」所限制,也不會被「無」所迷惑。如此,佛德中的「常樂我淨」才得以顯現,這是超越一切的真正安樂與清淨。
我說:佛陀說的涅槃寂靜,非指「空」、「無」而已。其中包含的是生命(慧命),是最高的無上妙覺,不是指「死」。
佛不是用「死」當成解脫,如果用「死」當解脫,自殺就是解脫了,不要忘了,佛是用「妙覺」當解脫,用「真靜」當解 脫,用「智慧」當解脫,唯有「真靜」才能涅槃寂靜。
涅槃寂靜包含了「真靜」,包含了「自然」的用,只有「自然」的用,才能「常樂我淨」。
068改變自己
昔日。一位弟子來告訴我:「師尊,我必須離開西雅圖雷藏寺了!」我聽後感到十分訝異,問道:「為什麼?你才來不久。」弟子回答:「不是師尊不好,而是這裡的環境和人事都不適合我。」我沉思了一會兒,說道:「環境和人事確實是無法輕易改變的,但你可以改變自己。」弟子有些困惑地問:「改變自己?」我點頭說道:「正是,這就是修行的真諦。人應該去適應環境,而不是要求環境來適應自己。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無論走到哪裡,都會遇到同樣的困難。」
我曾經說過,許多行者在參訪了眾多道場後,發現了一個事實——無論在哪個地方,所有的道場都難免存在是非和黑暗的一面。
那麼該怎麼辦呢?
他認為師尊的話是對的,因為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是非,而這些是非往往無法平息。他原本以為道場應該是清淨的,然而現實卻是完全不同的。
為此,我曾向諸弟子講過一則寓言:
在一棵老樹上,住著斑鳩和貓頭鷹。
某一天,貓頭鷹對斑鳩說:「再見了,斑鳩,我必須離開了。」
「你要去哪裡?」斑鳩問道。
「我在這裡,總是不受歡迎,我發出的叫聲吵擾了村人的安眠,無論老少,都拿石子擲我。或許換個地方會好一些,從東村換到西村的老樹上,那裏的人,或許會更歡迎我吧!」
斑鳩聽後,輕聲說道:「我看不必。」
「為什麼?」貓頭鷹好奇地問。
斑鳩回答道:「因為你的聲音永遠都是那樣的。只有當你改變你的聲音,讓它不再令人厭煩,否則無論飛到哪裡,情況都不會改變。」
我講這個寓語,是希望大家明白,天下的道場其實都是一樣的。雖然有些地方的環境比較清淨,有些則相對污濁,但大體上差異不大。真正的清淨,應該是在自己的內心中去尋找。
「改變自己」就是修行 的真諦。有福的人,不是在門外徘徊,等待別人為你開門,等待別人理會你,等待他人關心你,而是要自己去融入,無論處在怎樣的環境中,都能夠找到內在的佛性。
074人生的真心話
人生是有其深刻的意義、道理與因緣果報的。佛陀曾用兩個字來概括這一切——「酬業」。正因為是「酬業」,所以人類在生活中必然會遭遇各種痛苦。不要以為富貴的人就沒有痛苦,他們的痛苦可能只是隱藏得更深,表面上看似富足安樂,實則不過是善報更多罷了。大體而言,在我眼中,每個人所經歷的痛苦並無太大區別。
我個人認為,最苦的莫過於「病苦」。許多病業無法醫治,再怎麼調理也難以痊癒。此時,人不僅要承受肉體上的痛苦折磨,還要面對無盡的心理壓力。更甚者,身邊的親朋好友也會因此承受痛苦,這是一種難以言喻的煎熬。
「業障」並非單一,而是無數種不同的顯現,我僅舉一例以作說明。
作為金剛上師,蓮生活佛,我的原則是幫助眾生減少生活中的辛苦,解除他們的痛苦,並指導如何解脫業力,進入清淨的境界。最終,修行的成敗全靠行者自身的努力。(請注意,成就的結果完全取決於行者本身)
無論魔障有多強,邪法有多厲害,業障有多深,只要修行的是正法,自己懺悔過去的業力,打開封閉心靈的窗戶,放下屠刀,回頭是岸,許多人依然能夠大徹大悟,立地成佛。
人生中,痛苦是無法避免的,對行者來說也是如此,種種挫折和煎熬接踵而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樣的循環無休無止。行者應該這樣思考,這正是「酬業」的過程。(消業障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人生的痛苦,有助於自己消業障!
人生的痛苦,有助於自己更上一層樓!
人生的痛苦,有助於自己看破、放下、自在!
在痛苦的人生中去歷練,去感受,去考驗,成就了難行能行,難悟能悟。
佛陀說:人生是苦海,人生是火宅。
百年大夢,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幻來幻受吧!
而後,光明的淨土就自然顯現!
080我是凡夫俗子
讀到一則故事:
有一個人堅信自己是「玉皇大帝」的轉世,並經常自稱擁有管轄天下眾生的權柄。由於他的言行舉止極為異常,最終被送進精神醫院。他在醫院裡大鬧特鬧,堅持自己是玉皇大帝,結果醫護人員只得對他進行各種治療,包括服藥、打針、電擊和心理輔導等。
經過兩年多的治療與輔導,他的心境終於逐漸平靜下來。院長看到這一情況,十分高興,對他說道:「終於治好了,你可以回家了!」
然而,這個人卻忽然哭了起來,語帶哽咽地說:「我現在已經明白自己只是凡夫俗子,無名小卒。但院長,你知道嗎?我以前可是赫赫有名的玉皇大帝,威風八面、統治萬物。如今,我卻成了無名小卒,懦弱凡夫,這算是哪門子的根治呢?」
院長聽後,愣住了。
這個故事深深牽動了我的心。
當我早期神識遊走於太虛之中,領悟到自己是「蓮花童子」的轉世時,我便明白自己不凡。隨即,我啟動了修行度眾生的心志,自己也因此變得更加積極 與活躍,深知肩負著重大的責任。然而,果然,身邊的人開始稱我為「瘋子」。
只差一步就被送進精神醫院。然而,無論是「打擊」、「譭謗」、「侮辱」還是「批判」,這些從未停歇過。終究,煩惱纏繞,成了我一生的陰影。
現在隱居於「葉子湖」,我深感自己曾經犯了錯。當初修行度眾,應該隱藏自己的前世身份,何必自稱如何如何,反而招來許多不必要的干擾。雖然前世的根基很好,但若這一生未能精進修行,這才是最為羞恥的事情。不管前世的根基有多深厚,這一生做為一個人,還是必須依靠自己的修行來成就。
抬出前世,只是名號,並不代表成就。
抬出前世,只是炫耀,實益一點也無。
抬出前世,只是欲望,希望他人尊敬。
我實在是太愚昧了,從一個凡夫俗子、無名小卒的身份,修行中才領悟到「內心的寶藏」。這才是真正珍貴的,是超脫俗世的,是不凡的。成佛成道,其實並不應該有什麼特別之處。
怪不得「密勒日巴」自己曾說過:「我只是一個縛地凡夫而已!」
088不要去知道未來
記得在西雅圖時,幫人問事。
來人問的是:
「我的事業會成功否?」
「未來有幾個小孩,會成就否?」
「我的疾病會好否?壽命有多長?」
「我的姻緣幾時?婚姻家庭好嗎?」
「財運如何?」
「吉凶禍福?」
……………..。
所謂問事,通常就是詢問未來會如何發展。我發覺一個事實,人生中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當我了解某人的命運時,發現知道這些事情反而會給問事者帶來困擾和煩惱。於是,我低頭暗自思索:這該怎麼辦?是該說實話嗎?
我往往無法直接回答,只能簡單安慰幾句,或者希望對方能夠儘快消除業障,並教導他們消除業障的佛法。老實說,我是因為太瞭解未來了,「瑤池金母」帶我去看湖,湖中出現我的未來,這「未來」確實困擾着我,任何開於未來的事都是我起煩惱的根源。
我曾經經歷過極度的哀傷與絕望,心中充滿驚恐與萬分的擔憂。現在,我在「葉子湖」隱居閉關,逐漸覺悟到,對於一般人來說,知道「未來」並不一定是件好事。相反,它往往會引發更多的擔心、恐懼和煩惱。因此,我認為最好的修行方式還是專注於「當下」。
未來尚未來臨,生命中沒有任何事物是確定不變的。唯有精進修持,才能改變命運,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袁了凡的「立命之學」正是這樣的教誨,提醒我們從當下的行為中塑造自己的未來。
想一想自己——
曾經坐在高座上講授佛法,今天卻獨自一人,孤零零地生活。如果這一回不思回歸本源,依然會在輪迴中受苦受難。知道未來有何用呢?不如將精力集中於當下。未來即便顯得榮華富貴,擁有百子千孫,富貴長存,最終還是空空如也。倒不如好好修持,過好每一天,算每一天。哈哈!
094虛空粉碎
一天,在「葉 子湖」經行時,我再次體會到了「虛空粉碎」的經驗,這樣的感受,我願意與大家一同參究。
我心中持念著「阿彌陀佛」(嗡阿彌爹哇·些),在山林的小道上步行,隨著腳步越走越遠,突然間,我看見了大日如來。大日如來頭戴五佛,手結智拳印,端坐在小道的虛空蓮座上,蓮座光明璀璨,照亮了四周。大日如來彷彿在等我。
我持咒念佛,並未停歇,便一直走向大日如來,然而就在這時,我耳中聽到了一聲「轟然的大響」。那一刻,大日如來、我、山河大地、山林小道,甚至整個世界、時間與空間,都在一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唯有「妙明真心」,清晰明朗,徹底現前。
我究竟有沒有動過,我自己也無法確定;我的腳是否移動,自己也感覺不清楚。所有的事情發生得如此突然,突然間一切似乎都消失殆盡,空無一物。虛空何在?上下左右,四周皆是空寂。
等到我回過神來,才發現過去的一念已經不再生起,甚至沒意識到自己已經站在了閉關小屋的門口。身未動。腳未動。心未動。
忽然間只聽見一聲「轟」,我已回到了閉關的小屋。身體異常輕盈,心境格外明澈,仿佛世間一切事物都與我毫無關聯。我彷彿化身為一尊不折不扣的真佛,所有的存在都已經消失。這種情景,這份感受,如何用筆墨來表 達呢?
我不由得想到「虛空粉碎」與「一絲不掛」,淚水無聲地滑落。不知是喜是悲,心中一片茫然。於是,我寫下了一首偈語:
念佛持咒徹十方。
轟然一聲法中王。
山河大地均無礙。
愚人照樣放毫光。
104修正習性
先說一則寓語:
有一個人正準備游泳渡河,這時,一隻蠍子向他請求說:「善人,請讓我住在你的頭頂,幫我渡到對岸吧!」
那人回答道:「你是毒蠍子,如果你咬我一口,我會中毒而死,這樣我就會沉入河中了吧?」
蠍子急忙解釋道:「我絶不會害你的,如果我一咬你,你一中毒,我一樣被水淹死,我沒有那麼儍,放心,絕不害你。」
善人聽後思索了一會兒,心想:「說得有道理!你應該不會咬我。」於是,他便開始以「抬頭蛙式」游泳,讓蠍子安穩地住在他的頭頂,開始了渡河之旅。
當他們來到河的中央,毒蠍卻突然咬了善人頭部一口。善人中毒後,迅速沉入了河中。臨終時,善人痛苦地問蠍子:
「你不是說過,你絕不會害我嗎?現在這樣,我們都要一起淹死了,這太不合道理了。」
蠍子冷冷地回答:
「這是我的習性,我原本也不想和你一同喪命,但我的習性無法改變。咬你一口,害了你,這正是我的習性啊!」
我在此寓語中,要說明的是在這段話中,我想表達的是,「修行」的真正意義在於修正自身的惡業和習性。雖然我們明知習性難以改變,但依然必須努力去修正,這正是「修行」的艱難之處。人類的習性繁多,且根深蒂固——
貪心不足的習性。
瞋怒的習性。
婬念不休的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