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生活佛文集第151册「獨居小語」精選分享.二00一年十二月出版
004獨居的世界(序)
這本書的書名是《獨居小語》,副題為《獨居老人碎碎唸》。這是我寫作的第一百五十一本書。在過去的三十年間,我一直走在修持佛法的行者之路,同時舉辦了無數的弘法大會,旨在用自己的口述傳播「真佛密法」,將經過淬煉的心要口訣傳授給真正實修的弟子們。
過去,我的生活與宗派的弘揚息息相關,寫作和說法的內容觸及了我內心深處想要表達的禪境和空靈,以及我所悟出的哲思和悸動。經過三十多年的寫作生涯,我意識到繼續這樣寫下去,固然可以表達開悟者的內心世界,也可隱顯佛法真如哲理,但也可能淹沒在「人生只是一種形式」的危險之中。
因此,我想過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脫離目前的現實環境,過著一個人獨居的日子,沒有親人和弟子的印象,形成完全屬於自己的意象。我想到「隱居」與「閉關」,這樣的生活完全是與自己心靈的相處。在這種沒有侍者的狀態下,我可以理解出一種情境和抽象,這絕對具有其價值性。
於是,我嘗試在天涯海角的孤島上,過著完全陌生的生活,走入森林,身處天之涯、海之湄。這意味著我的一生會經歷變化,從焦聚到擴散,再由擴散回到焦聚。我尋求「隱居」和「閉關」,有以下幾個理由:
一、人的生,是一個人來;人的死,是一個人去。二、探索生命的極限。三、透過「擴散再焦聚」,宏觀人生。四、變換人生的跑道。五、偶然的選擇。
「獨居的世界」是自然而然的,這位老人已經脫離了現實,印象全然改變,意象也變得抽象,完完全全成為「內心的生活」,根本無法言傳。
我所寫下的文字不一定具宗教性,也不必然是文學性或哲學性。這些文字都是來自「自然」,沒有「誇張和扭曲」。我期盼閱讀這本書的人,能夠以「心眼」去看,而不是用「肉眼」。
我知道我的生涯已然變了,我的寫作也必須隨之改變。過去的種種,我要學會割捨,連最喜愛的事物也要放手。反思人生達到極限時,不割捨的也不再纏繞,只有精進。
這「獨居的世界」,是自發性的光明。
012獨居老人的生日
那一天,我依稀記得是自己的生日。在天涯海角的孤島,簡陋窄小的閉關小屋裡,清晨一起床,我唸了一遍「真佛經」,隨後修了一壇法,靜坐禪定,並將功德迴向給所有的弟子們。
依照往例,我的早餐只吃水果,像是香蕉、木瓜、橘子和蕃茄。之後,我開始擦洗地板、擦窗和桌椅,清洗衣物,做完了家事之後,我通常還須完成三項事務:第一是讀經,第二是寫作,第三是練一練金剛拳法。
中午時分,正值正午出生的我,取了一塊白色的麵包,上面插上一根臘燭。這根蠟燭原本是我為了停電而準備的,因為這裡常常會停水停電。一根臘燭,一就是一切了。我一個人祝賀自己的生日,不知不覺間,淚流滿面。
這讓我感觸頗深,想起往昔,數千數萬人曾經在我面前祝賀我生日快樂!如今,卻獨自面對自己午餐的一塊麵包,悲從中來。我想起母親,今天是母難日,母親已經過世,我忍不住哭泣。再想起親人,淚水止不住流下。想起弟子們,我的心情更加沉重。
我想起父親,父親同樣也在獨居。父親由一位弟子熱心照顧,我稍稍感到安慰。父親曾對我說過:「一個人要常常換背景,這樣才能體會人生!」我想這話說得很對。
人要嘗試過不同背景的生活, 這樣才能明瞭生老病死、富貴貧賤、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因此,我思考著,過一過獨居老人的淒涼日子吧!這種不同背景的生涯,應該還是要回歸本來的面目,極其珍貴。
就在我沉思之際——虛空中傳來一首詩的吟唱:
「西方急急早修持,生死無常不可期,窗外日光彈指過,為人能有幾多時。」
在虛空中,「諸尊」們現身,包括「瑤池金母」、「阿彌陀佛」、「地藏菩薩」,還有眾多金剛護法神、諸天神眾和空行等。我的媽媽也來了!還有更多……
今天,我的生日雖然只有我一個人慶祝自己,但幸好,這裡還有許許多多的「無形」存在!這也是另一種快樂!
Top of Form
028何處不救度
我去市集購買菜,是唯一的外出,其餘時間我大部分專注於閉關修持。在市集旁邊,有一家賣咖啡和果汁的店,店主是位「原住民」。那天,天氣非常炎熱,我進去點了一杯冰凍咖啡,無咖啡因,並要求不加糖。我喝下的咖啡冰冷苦澀,卻別有一番風味!
店主的右眼綁著紗布眼罩,看起來約有四十多歲,皮膚棕色,身材粗壯,似乎是夏威夷或關島的土著,上身赤裸,胸部圓滾滾的,肚腹微微隆起。我指了指他的右眼,問:「怎麼回事?」
他回答:「眼病,角膜發炎,去看醫師多次,吃藥抹藥膏,一個月都沒有好。」「應該快好了吧?」「快好了?」他苦笑著說,「一點好轉的跡象都沒有,眼球充血得厲害,痛苦不堪,我彷彿遇到了鬼!」
我聽他提到「鬼」字,內心一陣激動,想幫他,但又不敢冒然行動。我靜靜喝完咖啡,站起來付了錢,轉身卻未動。我說:「你相信我可以治好你的眼睛嗎?」他驚訝地問:「你是醫師?」「不,我不是醫師!」「那你是巫師?」(原住民猜測我可能是巫師)「我也不是。」我回答。「那你是誰?」「你不要管我是誰,你只需給我一杯水,相信我,我可以治好你的眼病。」我充滿信心地說。
他很快就給我倒了一杯水。我迅速結印,在水面上寫下「嗡。部林。」的梵字。看著虛空中的本尊放光照耀著水,水變成了甘露。我唸了三遍:「嗡。部林。」然後,我要他喝下去。他照我的話喝了,喝完後,嘴角帶著笑容……
約一周後,我路過他的店門口,看到外面聚集了很多人。當他見到我,立刻衝了過來,大聲說:「當天晚上,眼睛的紅腫全消了,眼睛也不痛,全好了!你真是神!你是神!」
許多人圍過來詢問。我問:「這些人是誰?」咖啡店的主人說:「慕名而來,想求你幫忙。」我回應:「不!」我對他們說,先去看醫師,有緣的話,我能幫忙再幫忙。我迅速離開,像是在跑一樣。
我想到一個問題,今天我來這裡,這些人我一個也不認識,他們也不認識我,但,只要我一伸手,他們便能識得我。天底下,有何處不能度眾生呢!不過,今天我是一個隱居的人,是一個閉關的人,還是讓我安安靜靜做一個獨居的老人吧!我不想重現江湖了!
036曾經有夢──寫給弟子們的詩
一、師徒之間
想念弟子
就如同嘩啦嘩啦的瀑布
只因蓮花的開放
就綑綁成密密的誓願
不管流光如何老去
綿綿的思念
蓮花弟子
永遠的沁香滿注
二、獨居閉關
雖然我獨居
但回憶永不孤獨
那一個又一個躍動的臉孔
像精靈的星星
亮了一個
又亮了一個
永遠掛在我的心幕
三、精進修持
時間在推移
空間在遞變
持續的真佛傳承不變
大家繼續飛翔
只因師父與徒弟
源於對相應的眷念
詩詞的簡譯:
一、師徒之間我想念弟子,這就如同嘩啦嘩啦的瀑布,因為蓮花的綻放,彼此綑綁成密密的誓願。不管流光如何老去,那綿延不絕的思念,蓮花弟子們,永遠散發著沁人的香氣。
二、獨居閉關雖然我獨自居住,但回憶從不孤獨。那一張又一張躍動的臉孔,如精靈般的星星,一顆又一顆,永遠閃耀在我的心幕。
三、精進修持隨著時間的推移,空間不停變化,但持續的真佛傳承始終不變。大家依然飛翔,因為師父與徒弟之間源於彼此對相應的眷念。
Top of Form
052空思夢想
在的日子裡,現實的生活與我這個腦袋瓜中的空想相互交織。由於屋子裡只有孤零零的影子,反映出來的空思夢想便多了一分。
我想 到這裡的山神,會不會做莊稼?會不會淘米煮飯?炒一些可口的小菜,將飯菜裝進食盒中,然後從虛空中走下來,給我送來「便當」?
我又想到佛經裡提到彌勒下生的時代,那時候的人類壽命已然非常長久。需要穿衣時,樹上自會長出衣服;要吃飯,樹上則自然長出麵包;更有趣的是,樹上甚至會長出漢堡。那時候,大地平坦如鏡,令人神往。
我嚮往一個神仙居住的國度,並非「香巴拉」,而是「終北國」。在那個仙鄉樂土裡,神仙們同樣也是「不耕而食,不織而衣」,只需品嚐仙山流出的「仙水」,便自然肚飽身暖,根本不需從事任何耕作或煮食的工作。
我知道:赤松子成仙,只是因為吃「松子」;偓佺仙人成仙,也只是因吃「松子」;黃帝成仙,則是享用「玉膏」;楚辭裡的山鬼,只需吃「荀草」,即可保持美艷青春。
但「獨居老人」的生活中,最困難的仍在於飲食花費的時間。這不僅僅是舉炊煮飯或炒菜的手藝,而是一個人要如何準備,一餐的量多寡、菜的色香,煮十個人的和煮一個人的道理真是截然不同!
有一次,我在市集中買了一個大便當盒,心裡想著:這大便當裝了一大堆「滷味」,每回吃飯時,只需拿出一些熱弄,就可以解決一餐。
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佛陀帶著一群阿羅漢,赤著足、披著簡陋的衣服,托著空碗,走向市集。人們見到了這些清淨的行者,便會自動供養菜飯。這即是:「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這釋迦牟尼佛的乞食方法令我心動。
我也想起了「密勒日巴」,他居住在深山岩洞中,只吃一種叫「綠樳」的植物豆,結果全身變成綠色,成為綠金剛,最終修煉拙火,得到了大成就,真是了不起的瑜伽士。想著想著,我突然想到,倘若崑崙山的瑤池金母大天尊知道我為了三餐而忙碌,四處尋找,她是不是會派遣三位侍者——大鸞、少鸞、青鸞,從天空中飛來,銜著食盒,送飯給我吃呢?
如果真是如此,那真是皇天的保佑!
060「晒大佛」的聯想
在西藏的喇嘛廟有一個特殊的習俗,稱為「晒大佛」。一大群喇嘛抬著巨大無比的釋迦牟尼佛彩繪法相(唐卡),在強烈陽光照射的山坡路上蜿蜒前進。同時,許多喇嘛擎著旗幡,吹著喇叭,敲著大鼓,奏著樂器,伴隨著陣陣的咒音。
這「晒大佛」盛會是大節慶,吸引了許多人前來觀看。在小山坡上,人們把唐卡展 開,從坡頂一直延伸到坡底,形成壯麗的釋迦牟尼佛的彩繪法相。隨著一聲呼喝,眾人舉眼望去,看到那一大片的山坡地,仿佛就是「大佛」。人們紛紛向大佛做大禮拜,口中喃喃地唸經唸咒,每個人心中都交織著虔誠的希望。
蜂擁而至的喇嘛,有的在「大佛」前跳著「金剛舞」,舞動著身體,有的則敲打著法器,進行喇嘛的法事。這「晒大佛」的儀式要等到一切法事結束,人們才將「大佛」唐卡捲起,簇擁著抬下山坡,收藏起來,這樣才算是節慶的結束。
我曾經思考過,為什麼西藏的喇嘛廟會有「晒大佛」的節慶?有人說,大佛唐卡太大,長期捲著會壞掉,因此每年都要抬出來曬曬太陽,這就像是曬棉被的道理一樣。也有人直言,這只是藏人的習俗,將最大的佛抬出來,舉行盛大的法會。
而我有一個比較特殊的想法:會不會有一年,天氣乾旱,太陽暴烈,處處都是旱災,飢荒蔓延?於是,西藏的活佛靈機一動,決定將「大佛」抬到太陽下,讓祂曬一曬,那時大日正放光芒,大地如同火焰般炙熱,正在各地殘害人民。當「大佛」被暴烈的陽光照射時,便能感受到人民的苦楚,呼喚降下大雨來解救大地的兒女。
「晒大佛」的緣起,是否如此呢?今年的天氣特別鬱熱,人們受到可怕太陽的炙烤。在我隱居閉關的地方,炎熱更甚,稍微活動一下,便有汗水狂冒,整個光頭都淋漓不止,呼吸也 變得急促,只能不停喝水。
在這裡,還有一個習俗:因為天氣太熱,久旱不雨。人們會把神明抬到太陽下曝曬,而這神明並非人形,而是「魚頭人身」,被稱為「鯪魚神」。祂能乘雲駕霧,飛騰於天空,擁有強大的能力。
這「魚頭人身」的「鯪魚神」,若是忍受不了太陽的曝曬,便會呼風喚雨,一旦下雨,炎熱的戲氣就會退去。「晒大佛」和「晒鯪魚神」的習俗都涉及到「曬」,我當然會由此產生聯想,難道兩者之間有所關聯嗎?
Top of Form
080英雄之死
大約在我高中時期,我就讀過「后羿」和「逢蒙」的故事,這個故事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使我對人性有著徹底的認識。故事大致是這樣的:
后羿是古時候的大英雄,他曾經為民除害。例如,他「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成功改變了大旱的現象。」還有「羿射食人獸窾窳,救百姓;羿射惡獸鑿齒,拯救民眾;羿射殺害人的九嬰;羿射死吞食人類的巴蛇;羿殺鷲鳥等等。」古代有著許多飛禽走獸,而后羿被譽為天下第一射手,因而他四處為民除害,立下了赫赫戰功。
后羿非常喜愛他的弟子「逢蒙」,逢蒙跟隨后羿學習射箭的技巧。后羿對逢蒙說:「要學射箭,先要學會不眨眼。」逢蒙回到家,便仰躺在妻子的織布機下,用眼睛看著織布機的腳踏子,努力練習讓眼睛保持不動,經過長時間的練習,終於能做到不眨眼。
接著,後羿告訴逢蒙:「第二步,將小東西看成大東西。」逢蒙回去後,找來一根氂牛尾巴的毛,綁上了一隻虱子,並把虱子掛在窗戶下,每天練習觀察那隻虱子。十多天過後,他終於將虱子看成如車輪般大小。每當逢蒙注視一樣東西時,那物體就如同小山一般巨大。
后羿對逢蒙的成就十分高興,便將所有的射箭本領傳授給了他。後來,逢蒙的箭技幾乎達到了后羿的水準,響徹天下,令后羿為此感到驕傲。然而,逢蒙心中略有不滿,因為他始終是天下第二,而后羿則是一。
有一天,后羿騎馬經過樹林,突然一枝箭朝他射來。后羿眼明手快,立即搭箭回擊,聽見「錚」的一聲,兩箭相撞,掉落地上。又來第二箭,同樣是箭尖對箭尖,再次掉落地上。如此共射九箭,箭箭皆如此,驚世駭俗。
此時,后羿已經沒有箭了。逢蒙得意地騎著馬走出樹林,手中搭著一枝箭,便揚聲大喊:「師父,你去死吧!」一箭射出,后羿大叫一聲,翻身跌下馬來。逢蒙見狀喜出望外,心中暗想:「現在,我是天下第一射手,終於無人能夠超過我了。」
他騎馬靠近后羿,想不到后羿卻翻身坐起,口中咬著一枝箭,這是「囓鏃法」。「饒恕我……」逢蒙驚慌失措,丟下弓箭,跪在地上求後羿饒命。后羿這位英雄,根本不理會這小人的行為,寬宏大量地原諒了他,只希望他能真正改過自新。然而,小人始終是小人,無恥就是無恥,嫉妒仍然存在。由於名利的驅動,逢蒙最終煽動了后羿的家人,串通一氣,對他下手。
乘后羿不注意的時候,逢蒙和他的家人用了大棍,將后羿打成肉漿。這位英雄,終於平靜無聲地死在了自己的弟子手中。
在早期,我讀到這個故事時,雖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讓我對人性有了一些認識,但畢竟不是親身經歷,因此並不會刻骨銘心。隨後,我到「了鳴和尚」處學法,了鳴和尚對我說:「蓮生,我教你佛法,你已得慧命,知曉大智慧,證智慧解脫。這樣的成就,其未來只有三途。」
我問:「那三途是什麼?」了鳴和尚回答:「一、涅槃;二、隱居;三、裝瘋。」我聽後感到大驚:「怎麼會如此?」了鳴和尚笑著不答,只是說:「未來你會明白的。」
了鳴和尚賜給我兩偈:世人名利起貪瞋,埋沒黃金丈六身;已得開悟但歸去,不須仍舊惹紅塵。
又有:三十六計走為上,眾生參差難可期;浮世人影何可度,人間豈有真道理。
後來,我親身經歷了許多事情,才深刻感受到「人」是多麼可怕可畏。世人爭名奪利者居多,真正實踐佛法的卻很少。即使學佛法,往往也只是於佛法中無所不用其極,反而手段愈加殘酷。
真正為生死者少,缺乏深信願行,不攬心專注,越來越煩惱而不修心持戒。在讀佛經的過程中,我知曉「提婆達多」曾害佛陀的事,他用毒飯、毒藥、醉象、堆石等手段來對付世尊,這令人心驚膽跳!再看看耶穌的例子,弟子「猶大」將自己的師父「耶穌」賣給了羅馬士兵,使得「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這些做弟子的行為實在令人感到恐怖,讓人心寒!
重新回頭再看「后羿」與「逢蒙」的故事,后羿對逢蒙寵愛有加,把射箭的心要口訣傳授給他,對他無微不至地照顧。但最終的結果卻是,為了「天下第一」的名號,逢蒙竟然對自己的恩師下了毒手,這是多麼可悲可嘆的事!
這讓我不禁思考:眾生和我是一體的,怎麼可以互相殘忍地傷害對方?每一個人都渴望得到生,厭惡死亡,這是相同的道理。自己不想被殺,怎能忍心去害死他人,更不用說是照顧自己多年的恩師,難道這樣的心並不過於狠毒嗎?如果弟子能夠傷害自己的師父,那情何以堪?
未來若我成了師父,假若弟子也來傷害我,我又該如何自處呢?何必如此互相傷害呢?在人與人之間,應當要:育之、養之、撫之、恤之。
092「人」的來源
隱居閉關的生活自然單調而孤單,日復一日,我眼前所見的便是我自己和我的影子。我孤獨到對著鏡子,問出了一個沒頭沒腦的問題:「這個人,來這世間幹什麼?」(做啥米?)
這使我想起「人的來源」: 在基督教中,人是依著上帝的形象,由上帝用土捏造而成,然後吹了一口氣,就這樣創造出來的。而在佛教中,人則是由「光音天」的天人來的。意思是,地球剛形成時,光芒四射,「光音天」的天人見了非常高興,於是飛到地球來玩,覺得地球的土壤香甜可口,便吃了地球的土,結果他們的身體變得沉重,無法再飛回「光音天」,從而成為了地球人。
在「楚辭天問」中,我又讀到了一則「人的來源」的故事:女媧是古時候的大神,這位大神的神通非常廣大,能夠一天變化七十次。在天地初開之時,地球上有了山川草木,也有了鳥獸蟲魚,但卻沒有了人類。女媧在地球上行走,覺得荒涼而寂寞,心中感到非常的孤單,於是她認為天地間應該添加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