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册「禪機對禪機」
蓮生活佛文集第273册「禪機對禪機」精選分享.二0一九年九月出版
004 禪機對禪機(序)
有一位英國牛津大學佛教研究所的理察教授與台灣的姚玉霜教授,雙雙來訪。這位理察教授專長是「巴利文」、「梵文」、「原始佛教」、「小乘佛教」。在訪問中,理察教授的理念是:一、佛陀是思想家。 二、阿羅漢就是佛。三、開悟就是解脫。對於第一點,我的看法與理察教授是一致的,佛陀從思維開始。當然是思想家。但佛陀更注重實踐。 (佛陀的一生並無開創宗派的思維)
對於第二點,我有一點意見。我們常常提起的四聖界,即是:阿羅漢——修苦集滅道。四聖諦法。緣覺——獨自覺醒。十二因緣法。菩薩——修六度。佛——覺行圓滿。理察教授認為阿羅漢即是佛,我如此認為,阿羅漢,畢竟是「自了漢」。菩薩當然重視「自了」,先「自了」再「了他」,也就是自覺覺他。這裡有「次第」的問題。以密教來說,生起次第圓滿,圓滿次第圓滿,這才是佛。所以,阿羅漢即是佛陀,我不同意。
對於第三點,理察教授說,開悟就是解脫,我也不茍同。我認為,修行次第很重要:資糧道。 加行道。 見道。 修道。 究竟道。而開悟是在「見道」的層次而已。既然開悟了,就要「修道」,也就是開悟了,就要實踐它。一直到了究竟,才算解脫。
開悟只能算「理」的開悟。尚未脫離 一切的束縛而得自在。我有很多的開悟弟子,但尚未能完全脫離束縛。他們雖開悟。但,尚未修「空」、「無相」、「無願」之三種禪定。所以,並未解脫。
真正的解脫是:觀照常明。通達無礙。金剛經有二偈,是大口訣: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又: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我寫禪機對禪機,是印證此二大口訣的。祝開卷有益)
014諸佛出身處
我於我的書中,很欣賞王安石的夢詩,王安石的夢詩,重述如下:知世如夢無所求。無所求心普空寂。 還似夢中隨夢境。 成就河沙夢功德。我說:常常「知世如夢」,就不會執著,如果事事不執著,心就坦然了。王安石的夢詩,啟發我很多,我所尊崇。
而王安石又尊崇誰? 答案是贊元禪師。贊元禪師是傅大士的後裔,夙修種智,聰慧異常。三歲出家,七歲為僧,十五遊方,遠造「石霜禪師」
僧人問贊元禪師:「如何是和尚家風?」
贊元禪師答:「東壁打西壁。」(無空間、無時間)
僧問:「客來如何待之?」
贊元答:「山上樵,井中水。」(入世)
僧問:「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贊元答:「驢胎馬腹。」(全是胎生)
僧問:「祖師面壁,意旨如何?」
贊元答:「住持事繁。」(休閒)
僧問:「如何是大善知識?」
贊元答:「屠牛剝羊。」(同事)
僧問:「為什麼如此?」
贊元答:「業在其中。」(消業)
王安石對贊元禪師讚曰:「賢哉人也!行厲而容寂,知言而能默。譽榮弗喜,辱毀弗戚,弗矜弗克。」我告訴大家,如果有人問我,我如何答。
人問:「盧師尊家風如何?」
我答:「放屁!」
人問:「客人嗅之又如何?」
我答:「響屁不臭,臭屁不響。」
人問:「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我答:「說什麼驢胎馬腹,是長蟲圓蟲。」
人問:「盧師尊閉關,意旨如何?」
我答:「無聊!」........
人問我,諸佛出身處,我答長蟲圓蟲,這才是真實語。不信,你去問婦產科醫師。王安石也要讚我,偉哉!盧師尊。
026無念為正覺
洪州大寧「道寬禪師」上法座,說:「無念為 宗,無住為本、真空為體、妙有為用。所以道,盡大地是真空,徧法界是妙有。且道是什麼人用得,四時運用,日月長明,法本不遷,道無方所,隨緣自在,逐物昇沉。」
我(盧師尊),在真佛經中說:「以無念為正覺。」
什麼是無念?
我答:「一心不亂就是無念!」
什麼是無住?「一心寬坦就是無住!」
什麼是真空?「一心不執就是真空!」
什麼是妙有?「一心應對就是妙有!」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聖弟子,這個就是「禪機」了。道寬禪師的這段話,法味濃濃。
有僧人問道寬禪師:「大迦葉,為什麼見拈花卻微笑?」(佛陀拈花)
道寬答:「忍俊不住。」
僧問:「丹霞禪師燒木佛,院主為什麼眉鬚墮落?」
道寬答:「賊子不偷貧家。」
僧問:「既是一真法界,為什麼卻有千差萬別?」
道寬答:「根深葉茂。」
僧問:「還出得這箇也無?」
道寬答:「弄巧反拙。」
僧問:「如何是前三三,後三三?」
道寬答:「數九不到九。」
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
道寬答:「點茶須是百沸湯。」
僧問:「意旨如何?
道寬答:「喫茶莫留滓。」
我提示如下:佛陀拈花,迦葉微笑。
我說:「多此一舉!」丹霞燒木佛、院主大驚。
我說:「院主怕燒光了,當不成院主。」一真法界,千差萬別。
我說:「樹大有枯枝,人多有白痴。」前三三,後三三?
我答: 「這就是度生。」如何是佛法大意?
我答:「弄一些規矩,嚇唬人。」
我與道寬禪師,差別在何處?聖弟子何不道來!(且說說看,一古一今,有何不同)
034誰教汝這麼問?
全洲靈山本言禪師。
僧人問: 「如何是佛?」
本言禪師答: 「誰教你這麼問?」
僧人說:「今日起動和尚也。」
本言禪師說:「謝你訪及。」
這個公案最簡單,短短兩句就解決了。不知同門做何感想。有何意?
盧師尊參透如下: 如何是佛?
本言禪師答:「誰教你這麼問?」重點在「誰」一字上。
阿誰是誰?眾生皆有佛性,眾生都是佛,意旨是:「佛來問佛!」
問的人是佛。被問的本言禪師也是佛。
故:「謝你訪及。」
我在此,要談起前文悟真禪師的偈,其中有一句:
「脫殼烏龜飛上天。」什麼是脫殼?」
我答:解脫。(脫去束縛)
什麼是烏龜?
我答:人。(佛性相同)
什麼是飛上天?
我答:成佛。(究意成就)
整個句子說明如下:
「已經解脫的人,即是成佛也!」
悟真禪師的偈中又有:「更會針鋒上須彌。 眉毛中水常渺渺。」
前一句:小大互換。針小也。須瀰大也。其實人是很渺小的,如針。
而須瀰山,是廣大無邊,喻佛也。人可以成佛的意旨。
後一句:
眉毛在人的臉上,喻娥眉,是山也。
山環水抱,山環著水,水環著山,常常的渺渺茫茫。
比喻:
佛性與人,其實是在一起的,山環水抱,水也繞著山。
悟真禪師的偈,其實也不難解,你依此去參,就對了!
本言禪師的兩句話,更是簡明易理,如何你是明眼人,山河大地是一個樣,諸佛菩薩是一個樣。
我寫一偈:「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若心不生不滅。只須頭上一鎚。」
悟也!
042「瑜伽經」大意
有人問我:「盧師尊!你讀過瑜伽經嗎?」
我答:「讀過。」(帕旦迦利著)
人問:「如何是瑜伽經大意?」
我答:「練心。」
人問: 「如何練?」
我答:「控制心念。」(包含夜間的夢念)
人問:「念頭專一就是三摩地嗎?」
我答:「是的。這是有智三摩地,但,還不是究竟。」
人問:「怎麼才算究竟?」
我答:「要連『專一』也 沒有了,才算究竟。這是非智三摩地。」
人問:「什麼才算非智三摩地?請再說明?」
我答:「行者不再被外物所迷惑,完全與佛性合一,就能解脫自在。」
人問:「這還是在專一啊?」
我答:「若有心,是專一。若無心,也即是狂心頓歇,歇即菩提。若心歇了,即究竟也。」
人問:「這稱什麼?如石頭嗎?」
我答:「靈光獨耀。非智三摩地。」(佛性任運)
我個人認為,靈隱寺的德章禪師,有如此的境界。他有一首「心珠歌」如下:
心如意,心如意,任運隨緣不相離,但知莫向外邊求。外邊求終不是,枉用工夫隱真理。識心珠,光耀日,祕藏深密無形質,拈來掌內眾人驚,二乘精進爭能測,碧眼胡鬚指出,臨機妙用何曾失?尋常切忌與人看,大地山河動岌岌。
這「心珠歌」意旨如下:
一、向內求。
二、心念才是真旨。
三、控制心念。
四、不只專一,還要無心。
(與瑜伽經等同)
仁宗皇帝問德章禪師:「如何是禪機?」
德章答:「一言在青霄外。」
仁宗問:「怎如此說?」
德章「大喝」一聲。
仁宗問:「皇帝面前,何得如此?」
德章答:「連皇帝也不放過。」
請聖弟子參:「大喝是什麼意?」
050以手指月
昔日,我(盧師尊)略有悟境,常常用「月亮」來比喻自己的悟。我常常「指月」。
人問: 「開悟是什麼?」
我不答。 只用手指月。
我的意思是說:「月亮裡面沒有人,因為月亮沒有人,所以什麼是善惡?什麼是是非?什麼是心念?什麼是佛法?什麼是葷素?什麼是財?什麼是色?什麼是名?」
因為沒有人? 連「空」、「無」都沒有。
我又說:太陽餅裏,沒有太陽。月餅裏,沒有月亮。 老婆餅裏,沒有老婆。..... 那麼反過來說:我們人類所住的地球,有國家、有人民、有一切的貪、瞋、痴、疑、慢。有財、色、名、食、睡。應有盡有。
但,你知道嗎?我也把它當成「沒有」。大家知道我是怎麼想的嗎?
過去的已經過去! 現在的很快過去!
未來的還沒有到!(事實上,也會變過去)
老實說:是沒有!沒有!沒有!
所以:滄海變桑田。 桑田變滄海。地球經歷了億億年,大變動已多少次了。在我的覺受之中,人類也是幻有幻無,幻生幻死,一切全是幻。
明明地球上是有人。 但,不長久。 等於是沒有。因為「無所得故」。所以悟出:無所得。無所有。無所住。 無所謂。我(盧師尊)就變成了,無恐怖、無顛倒、無妄想。一切煩惱斷盡。一切執著斷盡。
洪州泐潭曉月禪師。 僧問:「用手指月,未審指箇什麼?」
曉月答:「請高著眼!」
僧問:「曙色未分人盡望,及乎天曉也尋常?」
曉月答:「年衰鬼弄人!」
這兩句問答,曉月禪師點出了什麼?聖弟子知否?
058持刀按劍
福州白鹿山顯端禪師
僧人問:「如何是道?」
顯端禪師答:「九州 百粵。」
問:「如何是道中人?」
顯端答:「乘肥衣錦。」
問:「如何是大善知識?」
顯端答:「持刀按劍。」
問:「為什麼如此?」 顯端答: 「禮防君子。」
問:「如何是異類?」
顯端答: 「鴉巢生鳳。」
盧師尊註明:我對顯端禪師的「持刀按劍」最有興趣了。大家不要以為「刀」「劍」是凶器,此處是表徵:一刀兩斷——斬斷一切心念。一劍穿心——殺心達於無念。
到了「無念」的境界,這是大善知識的大慈大悲,令人生悟。我們要斬斷什麼?ー、無明 二、有我。 三、欣戀。 四、厭憎。 五、生死。還要斬斷「散亂」、「昏沉」、「不定」。達到專一的三摩地。最後:滅心。 滅念。我這樣說,諸聖弟子,當可明白,我與顯端禪師的一番苦心吧!
僧問:「如何是無 相佛?」
顯端禪師答:「灘頭石獅子。」
僧問: 「意旨如何?」
「有心江上住,不怕浪淘沙。」顯端禪師答。
僧人問:「凝然湛寂時如何?」
顯端禪師答:「不是闍梨安身立命處。」
僧人問:「如何才是閣梨安身立命處?」
顯端禪師答:「雲有出山勢,水無投澗聲。」
盧師尊註:佛陀教人學佛,先學「專一」(一心不亂),這也就是「凝然湛寂」。但,專一還是要有對象,如「數息」、「持咒」、「觀想」。這不是安身立命之處。
真正的安身立命之處在那裡?聖弟子何不參參看?
062蓮花未出水時如何?
還記得越州姜山方禪師嗎?前文有一段是:
僧人問:「蓮花未出水時如何?」
方禪師答:「穿針嫌眼小。」
僧人問:「出水後如何?」
方禪師答:「盡日展愁眉。」
關於這一小段問答,有讀者不明白,問我(盧師尊)如何解?因此,只好強解一番。(不可解,勉強解)我首先要說: 我這裡要用比喻。 「以蓮花比喻人。」
人在母胎中,在子宮內,在未出生之前如何?
方禪師答:「穿針嫌眼小。」 這是可以意會得到。
又:第二問:「出水後如何?」
方禪師答:「盡日展愁眉。」
我說,人一出生,就是哭,哭什麼?
我答:「苦日子來了!」
佛陀的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盛苦。怎能不「盡日展愁眉。」
我再作另一個比喻,「蓮花表佛性」。
佛性未出時如何?「穿針嫌眼小。」
這也是可以意會的。我們以密教來說,我們的頂竅,如針孔一般。佛性穿針孔怎能不嫌小。
至於: 「出水幾如何?」
佛性只要出了針孔,怎能不「盡日展愁眉」呢?
因為「慈悲」二字,行者自己解脫,不能不感嘆世人在「無明」之中輪迴生死,永不能出離苦海,所以,盡日展愁眉。
什麼是無明?
盧師尊以為最大的無明是:人類以為物質的表相是「我人」。卻以為心靈的佛性是不存在的。認假我。捨真我。因此,在輪迴之中永無止息。
人類在五蘊中,色、受、想、行、識,互相循環,不知「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以,無明充斥。
佛陀當然要展愁眉。不知我這解禪機者,妄自分析,對或不對,仁人之士,當以教之!
074一覺到天明
真州真如院方禪師。這位真如院方禪師是參訪琅邪智遷禪師的。每回問話,或陳述自己的見解,都被琅邪智遷禪師喝止。
有一天,真如方禪師,突然有大悟,直入智遷禪師的方丈室。
說:「我悟了!」
琅邪智遷禪師問: 「悟什麼?」
真如方禪師答:「夜來牀薦暖,一覺到天明。」智遷禪師認可他。
現在,我(盧師尊)在此問聖弟子們,這一句「夜來牀薦暖,一覺到天明。」如何是開悟句?
不知聖弟子知也不知?大家參參看! 這是禪機對禪機。
我(盧師尊)解說如下:開悟不是空談理論。 而是實際上去實現。
我們人類的「心念」相當複雜,大致上分為「善」與「惡」。告訴大家,心念的作用、是無限的轉變,數也數不清。要想控制「心念」,很困難,但一定要能控制,才算是修行。密教說:身清淨。 口清淨。 意清淨。而這個「意」,就是「心念」。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有人說:「為公的是善。為私的是惡。」
又有人說:「利益眾生的是善,不利眾生的是惡。」
這些都沒有錯。我(盧師尊)站在修行人的立場上說:
「帶我們到開悟、解脫的心念,便是善。」「帶我們陷入煩惱的心念,便是惡。」
什麼是惡心念? 衝突的、矛盾的、痛苦的、嫉妬的、吃醋的……
不管是善念、惡念,都會留下了「業」的印記。
我還要告訴大家,有時候,善念之中還帶著惡念,惡念之中還帶著善念。所以「心念」千差萬起,實在太複雜了。
話說回來:真如 方禪師的開悟是:「夜來牀被暖,一覺到天明。」牀被暖——善的或非善非惡。一覺到天明——沒有煩惱。這是禪機!」
不思善,不思惡,心念完全降伏,一覺到天明了。也可以如此說,我已覺醒,光明無限量啊!
082奪舍法的應驗
江州歸宗可宣禪師。是漢州人,壯年出家為僧,皈依了琅邪。可宣禪師與琅邪禪師,兩人對話。琅邪認可可宣已悟。
有一位淨空居士郭功甫參訪可宣禪師,兩人有深厚的友誼。郭功甫是南昌尉(官職)。那時候的郡守(官職),對可宣禪師生瞋心。
可宣禪師遂寫一封信,給郭功甫,信的內容大意如下:「我的世壽尚有六年,但是我與州主(郡守)不投緣,抑逼我的弘道。」「如今我只有投生轉世在你家,希望這轉世的過程沒有障礙。」郭功甫看到信,非常驚喜。但,未給夫人知道。
有一天晚上。郭功甫夫人夢見可宣禪師進入其臥房。
夫人夢中大喊:「此處不是和尚可以來的。」
郭功甫搖醒夫人問: 「什麼事?」
夫人告之:「適見可宣禪師入室。」
於是,郭功甫取出可宣禪師的信件。兩人相笑不已。
不久,郭夫人有了身孕。出生一名男孩, 取名「宣老」。
郭功甫問「宣老」過去的事,「宣老」完全一清二楚。
到了「宣老」三歲。
有一位白雲端禪師來訪郭功甫。「宣老」一見,說: 「姪兒來了!」
端禪師問: 「我們相別幾年?」
「宣老」說:「四年。」(果然是四年)
端禪師問:「何處相別?」 「宣老」
答:「白蓮莊上。」(又對了)
端禪師一切的問,「宣老」全答對。這是一件很稀奇的事啊!
我(盧師尊)告訴大家,這一類的轉世,在密教就是「奪舍法。」
我告訴大家方法:先修「瓶氣」。直至「瓶氣」能將心際的「命氣」運到自己行者的右鼻孔。先用咒字,封住「天竅」「眼」、「耳」、「口」、「臍」、「肛門」、「小便道」。(獨留右鼻孔)
用咒字「力」(嘻紀)。提氣。靈魂從行者右鼻孔出去,去到有緣的婦女胎中。靈魂由胎中嬰兒的左鼻孔進入。如此出生的嬰兒,就是行者自己。
其實「奪舍法」應用廣泛,可到佛國淨土,可到天界,可到四大洲,可到善緣之處,可到善父母處....
我寫的只是大略,其中尚有細節,欲習者,須皈依我老盧。
098月落三更穿市過
蘇州瑞光月禪師。
僧問月禪師:「俱胝一指,意旨如何?」
月禪師答:「月落三更穿市過。」
這個公案,何人能 解?
我先把它白話,重述一遍:
僧人問:「把整個世界,全化成一指頭,這是什麼意思?」
月禪師答:「就像夜月到三更時,一切全寂靜了,就只一人穿過市集。」
盧師尊曾說:一就是多。多就是一。我就是眾生。眾生就是我。
又說:「我們行者不要傷害眾生,因為眾生就是你自己。」
再說:「眾生也有可能是你累世的父母。」
我以:
阿彌陀佛是我父。
瑤池金母是我母
空行母是我妻。
地藏王菩薩是我兄長。
我用這樣,來解釋這一問一答的公案,諸聖弟子明白嗎?不明白,參!
盧師尊在此文中,要告訴大家一個新觀念。
密教大圓滿法中,二個真諦:
一、立斷。斷除一切心念,達到靜止、穩定。
二、頓超。佛性任運自在解脫。
有僧人問我:「佛性是集體的,還是個人的?」
我答:「佛性是集體的,佛性也是個人的。」
僧人問:「不明白!」
我答:我舉一個例子吧!
比如現代的能源是「電」,「電」是一個集體的,電的本源是一。
我們人類用電:電燈、電鍋、電冰箱、電烤箱、電視、電話、電動車這就變成個體。
佛性亦如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佛性,是個體的,但,進入了湼槃就變成集體的。
密教:子光 。(個體的)母光。(集體的)子光會母光,就是合一了。
我們用這個來詮釋這個公案,大家就可以明白了。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我實修得之,子光進入母光了。
110泥牛昨夜遊滄海
郢州太陽如漢禪師。
僧問如漢禪師:「如何是敲磕底句?」
如漢禪師答:「檻外竹搖風,驚起幽人睡。」
僧問:「觀音門大啟也。」
如漢禪師答:「獅子齩人。」
如漢禪師上堂:「聞聲悟道,失卻觀音眼睛。見色明心,昧了文殊之鼻。一出一入,半開半合。泥牛昨夜遊滄海,直至如今不見回。咄!」
盧師尊見了此公案,馬上明白禪機所在。
記得從前,有一位大師, 他要人:「聽內在音。」「看內在光。」
這就是如漢禪師的所謂:「聞聲悟道。」「見色明心。」
認真的說,這在盧師尊看來,故然是一種體驗,但,仍然是感官的見聞覺知,離真正的明心見性太遠。因此:泥牛昨夜遊滄海!直至如今不見回。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行者要能不受感官覺知所影響及誘惑,對見光聽音的神妙境界不迷,充分自己做得了主,這才叫「無所執著」。
我們精微的感官中,可以覺察到:天光。天樂。天香。天麗。首先,便被迷惑了,每天,看內在光,聽內在音,就以為是:聞聲悟道。見色明心。事實上,這和開悟及究竟太遠了。
所謂聞聲、見色,要感恩本尊給行者的一種鼓勵。(信心)
行者要繼續往前走才是。要請本尊引導我們達到究竟之地。
若迷於見光,聞聲,那就形成了執著,不是開悟。
所以,
迷惑於「聽內在音」是執著。
迷惑於「見內在光」是執著。
若貪求、渴望,全是執著。
要達到「無所執著」才算是成就。
所以,如漢禪師說:「泥牛遊滄海,如今不見回。」沉淪了!
行者最重要的是:「穩定」。「靜止」。「寂滅」。最害怕的是:「無明」。「有我」。「貪戀」。因為這三者,是見證不了佛性的。請諸聖弟子,記住「無念」才是正覺。
122兩手分付
荊門軍玉泉謂芳禪師。
僧人問謂芳禪師:「從上諸聖,以何法示人?」
謂芳禪師不語。只拈起拄杖。
僧人問謂芳禪師:「學人不會。」
謂芳禪師答:「兩手分付。」
僧人還要說什麼。謂芳禪師舉拄杖便打。
盧師尊開解:拈起拄杖,有二個意思:
一、無相。二、一心。
兩手分付,有二個意思:一、色。二、空。
盧師尊告訴大家:「從上諸聖,就以此法示人。」
這就是:「禪機對禪機」。
盧師尊說:我們學習禪定,最主要的目的是「三摩地」,三摩地即禪定(智慧)」
在學習三摩地方面,有兩種方法:一、習坐。二、無執。
這種學習,最終會達到:一、終止輪迴。二、佛性獨耀。
我們學習「密教」也是一樣的依次第而修法:
一、大禮拜、大供養、四皈 依、四無量心、觀想、持咒、手印二、入三摩地。(圓滿次第)。(生起次第)
另外又分:一、外法。(初灌)二、內法。(二灌)
另外內法又分:一、無上密。(三灌)二、大圓滿。(四灌)
整個佛教的教義,其實是「佛性」,佛性也一樣有二:一、整體的佛性。(無我)二、個體的佛性。(有我)
認真的說,修行要去掉兩個障礙:一、煩惱。二、執著。如果達到了「無我」,煩惱也斷了,執著也斷了。
湼槃也分二:有餘湼槃。無餘湼槃。據盧師尊所知道的,法爾本然的時候,其實是完全融合的。(一拄杖)由心物、色空、有無、善惡、內外、等等等等..........。(兩手分付)
我(盧師尊)以為,要見到「道」,須要幾個次第才能成就。
一、求道。
二、聞道。
三、修道。
四、見道。
五、究竟道。
(有人把第三、第四對調)
盧師尊認為,在修道的過程中,都是先「有我」,最後才是「無我」
先「有相」到「無相」。
先「粗」到「細」。
由「細」到「空」。
先「四喜」到「四空」。
到了究竟時:「佛性獨耀。」
這些過程說來漫長,所以學佛修道真的不是容易。
但,只要有久遠心,按部就班,仍然是可以達到最終的目標。
146與佛同行
郢州興陽山希隱禪師。
僧人問:「如何是懸崖撒手?」
希隱禪師答:「明月照幽谷。」
僧人問:「如何是絕後再蘇?」
希隱禪師答:「白雲生太虛。」
僧人問:「什麼則樵夫出林丘,處處歌春色?」
希隱禪師答:「是人道得。」
希隱禪師上法座,說:了見不見,見了未了。路上行人,林間宿鳥。月裡塔高十二層。天外星躔五百杪。要會麼?
手執夜明符,幾箇知天曉。參!
在盧師尊這裡。
僧人問:「如何是懸崖撒手?」
盧師尊答:「與佛同行。」
僧人問:「如何是絕後再蘇?」
盧師尊答:「到達彼岸。」
僧人問:「什麼則樵夫出林丘,處處歌春色?」
盧師尊答:「極樂世界。」
希隱禪師上法座,說的是什麼?
盧師尊答:重點在「幾個知天曉」?
我(盧師尊)就是「知天曉」之一。
哈哈哈!若要知天曉,就是先要「與佛同行」時時刻刻。
分分秒秒。與佛同行。我教大家,修行,修行,就是修到與佛同行。
我所做的,就是佛做的。我所想的,就是佛想的。身是佛。口是佛。意是佛。
所以:
盧師尊每天的寫作,是佛在寫作。
盧師尊每天的禪定,是佛在禪定。盧師尊在法座說法,是佛在說法。
盧師尊每天畫畫,是佛在畫畫。
這樣就是「不二法門」。
我已經完全放下了,把自已交出去了,這和淨光是同一件事,保持著全面的接近,接近誰?接近佛。
僧人問我:「相應是什麼?」
我答:「這個就是相應,與佛同行。」參!
我(盧師尊)告訴諸聖弟子:
佛性即平等法門。
佛性之中沒有煩惱。
佛性之中沒有業障
佛性之中沒有業報。
佛性之中沒有業識。
佛性是平等的佛性,完全是沒有污染的,同時也不受污染的。
我們的人身是會受污染的,我們的心也會受污染,我們的口會受污染,我們的意識也一樣被污染。
但,只要行者尋找到佛性,與佛性合一,那種本我的覺性,或稱為覺性的根源,你就明白佛性了!這就是平等法門。上下古今一般同。
158 冰與水
瑞竹仲和禪師。
僧人問:「披衣靜坐人盡委,向上宗乘事若何?」
仲和禪師答:「但知冰是水。」
僧人問:「更有事也無?」
仲和禪師答:「休問水成冰。」
僧人問:「弄潮須是弄潮人。」
仲和禪師答:「這僧從浙中來。」在盧師尊這裡。
僧人問:「歷代靜坐大師皆已逝去,如今修行者還靜坐嗎?」
盧師尊答:「蟲化為蝶。」
僧人問:「化蝶 後如何?」
盧師尊答:「不要問蝶什麼時候,再化為蟲。」
僧人問:「玩生物的還是懂生物。」
盧師尊答:「生物老師在學校。」
盧師尊在此鄭重的告訴大家:
靜坐是為了「止」。禪定就是「一心」。
此時是:「冰化為水。」「蟲化為蝶。」
我們要深深的浸潤在其中,體驗它的意涵。
盧師尊說:水,只是比喻。蝶,只是比喻。
當行者在轉化為清淨時,這種轉化就是我人的:皈依。放下。(我)
不只外物放下,連自己也放下。然後是捨。捨得一乾二淨。
也就是密教覺宇派,瑪吉拉尊者的「施身法」。
把 自身的一切全部捨施出去。
此時就是「捨」。此時也就是「斷」。
到達了這種境界,光明就顯現出來了,佛性與行者就合一了。亦即是本尊與行者完全一致了。
那就是「嗡」()
冰化為水,水就是法流。蟲化為蝶,蝶就是佛性獨耀。
很簡單的說,每一位行者須放棄煩惱,放棄我執,放棄到無所執著,包含了所有的神通,連神通都要放棄。這個時候才「轉化」佛性。像疾病、墮性、猶疑、大意、沉迷、邪見、退轉。這些也應「斷」而「斷」。自然成就了!
162 我舉起腳
潤州金山懷賢禪師。僧人問:「師揚宗旨,得法何人?」
懷賢禪師不答話,只是拈起拂子。
僧人問:「鐵甕城頭曾印證,碧溪崖畔祖燈輝。」
懷賢禪師先將拂子拂一拂。 說:「聽事不真,喚鐘作甕。」在盧師尊這裡。
僧人問:「盧師尊弘揚佛法,度的人是誰?」
盧師尊不答話。只舉起腳。
僧人問:「有誰印證?又有誰放光?」
盧師尊先搖一搖腳。再說:「行者有真假,很多人認假當真。」」
盧師尊說:拂子是象徵物。腳也是象徵物。拂子拂一拂。腳搖一搖。我是說,在修行的過程中,會有太多的障礙。
我舉例說明:「疾病」。
當行者,得了病,身心均受到強烈的干擾,要做一個正常人都很困難,如何修行?我見過許多從「鬼婆」那裡過來的人,那些人受鬼干擾,犯了鬼神病。失眠。無慮。憂悒。自殘。自殺。很多幻覺、幻視、幻聽。還未學習到「三摩地」,已被干擾障礙。(這些人,都來求盧師尊解救)
又「延宕」。
心念粗重、太多心思、一直在推委,拖延,無法真正的走向修行之路。
「懶惰」。
睡眠不佳、消化不良、腰酸背痛、皮膚搔癢,不想禪定,心情低落。於是習慣變自然。
「沉迷」。
沉迷於不好的習性,賭博、抽煙、喝酒、財色、名位、好吃、好睡。「邪見」。
錯誤的知見太多,修行的方法錯謬,未遇明師,邪師導入沉坑。
「神通」。
在靜坐中,生起一些特殊的感受,或生起特殊的本事,若迷於神通,便停止前進,這些都是陷阱,不能達到究竟成就,也是障礙。
「不堅定」。
道心不堅定,十進十退,信心不夠,時而進步,時而退步。這些障礙。須相應本尊才能掃除矣!
174身心安樂法
安吉州西余山拱辰禪師。拱辰禪師著有「祖源通要」三十卷,流行于世。
拱辰禪師上法座說:「靈雲見華,眼中著翳。玄沙蹙指,體上遭迍。不如且怎麼過時,自然身心安樂。」
又說:「理因事有,心逐境生。事境俱忘,千山萬水。作麼生得恰好去。」
有人問盧師尊:「如何能靜坐止念?」
我答:「呼吸。一般人的呼吸,是粗呼吸。要靜坐止念,是細慢長的細呼吸。」
人問:「細慢長和靜坐止念有何關係?」
我答:「當呼吸變細,氣就細微,心繫於氣,心念才會靜止下來。呼吸、氣、心念是一。粗糙的呼吸,是無法入禪定的,所以入三摩地,先控制呼吸。」
盧師尊說:
慈悲喜捨是梵行。呼吸是入三摩地的修行。
禪是經的綱領。呼吸是人三摩地的修行。
禪是經的綱領。經與禪本就是一體。
我如此解釋,聖弟子會否?
盧師尊常說:「恰恰好!身心安樂。」
又說:「一切自然!身心安樂。」
又說:「無事無心!身心安樂。」
又說:「我們固然有身心安樂之法,但,法用過了,也不能老執著法,法要捨棄,這就是事境俱忘。」
盧師尊說:將心念專注於鼻端一點——可以體驗到「天界之香」將心念專注於舌尖一點——可以體驗到「天界之味」將心念專注於上顎——可以體驗「天界的形色」。將心念專注於舌之中心——可以體驗「天界的觸」。將心念專注於舌根──可體驗「天界之聲」。
我又說:
氣聚於眼,天眼通。
氣聚於耳,天耳通。
氣聚於心,他心通。
氣聚於臍,宿命通。
氣聚於天心,神足通。
氣心兩忘,漏盡通。
盧師尊說:「中脈通暢,氣通過,拙火通過,明點通過,光明通過,快樂就增長了。由於集中專注力,而且非常的精微,會有神通力量的產生,也能夠得到身心的安樂。念頭專一在心際的蓮花,蓮花開放,蓮花中有日月星光明,在覺知中顯現出來。這就是內在的光明。」
這裡我要提到盧師尊的超度法。例如:我超度我的父親。
一、我將己心化蓮花。
二、引父親魂魄入我心中蓮花。
三、本尊住我頂竅。
四、我自己及父親靈魂,送入本尊的心中。
五、本尊接引我父親及我,一迸帶進佛國淨土。
六、父親被引度!
七、我仍舊回 娑婆。
這就是盧師尊的超度法。我個人覺得,我的這種超度法,非常非常有效。本尊、我、其他靈魂,三者合一。
這是我的人間事業:
慈——慈愛心。
悲——悲憫心。
喜——喜樂心。
捨——平等心。
身心安樂,本尊自然降臨。
身心安樂,才能達到身心俱忘。
身心安樂,是一個美好的境界。
這是三摩地的大法啊!
186不假言詮
洞庭月禪師法嗣。蘇州薦福亮禪師。
僧人問:「不假言 詮,請師示誨?」
亮禪師答:「大眾皆看見你在問。」
僧人問:「難道這也是無?」
亮禪師答:「罕逢穿耳客。」(很少不用口耳的人)
在盧師尊這裡。
問:「不假言詮,請師示誨?」
答:「你不是說話了嗎?」
問:「難道說話也不行?」
答:「開口即非。」
問:「那樣怎麼才能明白?」
答:「金雞獨立。」我用動作,做一個金雞獨立。
我(盧師尊)告訴大家,不假言詮的修行方法之一。
有一種修行,名:「睡眠瑜伽」。主旨是:
一、在睡眠中入三摩地。
二、在睡眠中得到穩固的靜止。
三、在睡眠中見到上師、本尊、護法。
四、在睡眠中得到授記。
五、在睡眠中得到教導。
六、在睡眠中融入了佛性。
有人問盧師尊:「睡眠瑜伽是真是假?」
我答:「當然有真有假。」
問:「什麼是真?」
我答:「若你的夢,使你心念靜止,是真。」
問:「什麼是假?」
我答:「若你的夢,使你心念顛倒妄想,是假。」
問:「盧師尊有修睡眠瑜伽?」
我答:「我每天寫的文章,大半是本尊在我睡眠的時候教我如何寫的。」
問:「天啟也是?」
我答:「白日,心念靜止時有天啟。黑夜,睡眠的時候也有天啟。」我能夠在二十四小時中,精進不懈的修持,聖弟子們,能否?
據盧師尊所知:要見證唯一的真理「佛性」,可以使用「轉化心地」的方法。
禪宗以靜止轉化。密教以相應轉化。
淨土以一心轉化。律宗以戒守轉化。
轉化心地的修行法門很多很多,目地當然是:「清淨」。「澄明」「自在」「任運」。達到了究竟穩固得止,融入了佛性之中,證得菩提。
我說:萬念化為一念的專注對象是很多的,平時我們知道的:呼吸。觀想。持咒。手印。瑜伽專注法,有人列出一萬三千種。比較實用的有一百多種。
苦行是其一。樂行是其一。不苦不樂是其一。我知道禪宗法門中,「禁口」也是其中之一,禪宗公案也有很多禁口的公案。佛陀拈花,即是「禁口」之一。
至於密教,專一的三摩地法,更是五花八門了。專注於外相的。專注於自身的。專注於輪脈的。(曼陀羅)專注於明點的。這是由粗到細,由細到極細,由極細到原子。
這時候,行者覺醒到「原來是這樣」,這才是明心見性。(佛性本在,只是我人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