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册「天上的鑰匙」
蓮生活佛文集第260册「天上的鑰匙」精選分享.二0一七年八月出版
010佛陀是什麼人?
我曾經苦苦思索:「釋迦牟尼佛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我想的是他的來歷。後來,我在娑婆世界見到了釋迦牟尼佛,並將這些記錄寫在以前的書中。從佛陀的《本生經》中,我了解了佛陀的過去生。又從他在菩提樹下開悟後的言行中,我逐漸領悟佛陀的智慧,並明白佛陀有兩個重要的心念:一、悟後他想要離開這個世界;二、悟後他並不願意宣說佛法。
佛陀悟後曾思:
甚深不易法。無須宣於眾。
貪瞋束縛人。實難了此法。
貪婪愚昧人。不見此正法。
此法逆世法。深奥妙難識。
佛陀如是省。無意宣佛法。
這是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時,因為佛法深奧難解,與世間的法則完全不同,所以他不願意宣講佛法。佛陀知道,既然自己不打算傳法,那麼留在這個世界上也毫無意義,與其如此,不如早些離開此界。後來,在大梵天王的勸請下,佛陀才開始宣說佛法,這是每一位學佛者所知道的事。
我要告訴世人的是: 一、佛不是普通的人。 二、佛具備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智慧。 三、佛是「如來」、「如去」,一切都是「如如」的。祂擁有天界的鑰匙,無所不在。 四、佛是至高無上的天人。
用現代的話來說:「佛陀是來自頂極世界的外星人。」
我說:「我也是。」
我今天的這番話,可能會讓許多人感到驚訝,甚至駭異。釋迦牟尼佛是頂極外星人,耶穌也是頂極外星人,還有許多人也可以被視為頂極外星人……
我(蓮生活佛盧勝彥)說:「我從天河勝景處降生於人間,我不就是頂極外星人嗎?」我還說: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炎黃子孫,這是中國人的祖先)
另外,伏羲氏、女媧氏、燧人氏、有巢氏,這些古神都是從天而降。因此,說到底,「他們全是外星人」。
我的想法是十分正確的。自古以來,許多能人異事的背後,都有著天外天的故事。所謂「天外天」,指的就是地球以外的事物!外星人,豈不是如此嗎?
佛教中有一本書叫做《原人論》,書中指出人類的起源來自「光音天」,而光音天便是外星。那麼,所有的眾生,豈不是也可以說是外星人?我要告訴大家的是,這些頂極外星人擁有更高的智慧,智慧高到無法測量。
正因為他們的智慧超乎想像,佛陀的悟境更是不可思議、難以言喻。今天,我深得其法,因此,我也可以說:「我是頂極外星人。」
014眾生在做什麼?
我常常這樣想:眾生在娑婆世界中做的是什麼?出生、讀書、做事業、結婚、生子、養育子女、子女結婚、孫子孫女出生、衰老、死亡。
我說,許多眾生的生活模式幾乎是一成不變的,從生到死,大家都在按照這條路走。這段從生到死的旅程,眾生已經走了很久,這條路也不總是順利的,途中充滿了許多障礙。我可以簡單地列舉一些:疾病、夭折、橫禍、冤死、犯官司、愛 別離、冤相會、求不得等等……(無常)。
在此,我問大家,你有沒有思考過這些問題:「你究竟是誰?」「生從何處來?」「死向何處去?」「活著到底是為什麼活?」「生死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什麼是生命的價值,死又有什麼價值?」
如果你將這些問題問總統、問大商人、問大學者、問名人,他們都無法回答,因為他們和你我一樣,都是在生死大海中漂浮的浮木。那麼,唯一能夠問的人是誰呢?那就是佛陀。
佛陀說:我所悟的法,博大精深,寂然清淨,超越生死,無生無死。世人難以理解,也難以領悟。其實,無生無死,只有聖人能夠知曉。貪戀物欲的眾生,是無法明白的。
這個大法就是:超越金錢,超越美色,超越名位,超越食欲,超越性,超越命運。這些重大因緣,眾生難以理解。誰能理解佛陀的教義?誰能悟到佛陀的智慧?
我回答:「我(盧師尊)能。」
有很多人走上了修行之路,但很可笑的是,修行人仍然貪財,修行人仍然好色,修行人爭名奪利,修行人不了解性,修行人不知命。這些是假修行,是藉修行來欺騙自己,罪上加罪,墮入下三途。所以:
修行如大地土。 成就如鴻爪土。
誰能真正掌握「天上的鑰匙」?
018天上的鑰匙總集
佛陀所教授的佛法是:苦、集、滅、道(四聖諦)——證阿羅漢。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絕望滅,如此則眾苦皆滅。(十二因緣)——證十二因緣(緣覺)
布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智慧(六度)——證菩薩。
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正道)。
我說:「戰勝一切,覺悟一切,不著一切,去捨一切,制心一處,自覺一切。」又說:「獨證圓覺,清涼安穩,轉動法輪,普化眾生,證有餘、無餘湼槃。」這即是「佛」。
另:我常常漫步至墳場,走過一座又一座的墳墓(饅頭)。我會 想到:「有生必有死,唯有業隨身。」
曾聽鄭森隆醫師提到:「在他的醫院中,每年會有四位年輕的醫師因為患上癌症,年紀輕輕就離世往生。」這是無常。
此外,還有許多無常的例子:車禍、橫死、凶死、自殺、他殺(人生確實無常,無常一來,誰也無法預知自己的死期)。
我還記得一句話,出自《中論》:「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這句話讓我想到「無自性」,我是假合,屋子是假合,車子是假合,山河大地無不是假合。如果將因緣分散,那就是「空」了。
我們看見的是「人」,但若地、水、火、風分散了,那便是「空」。骨肉、液體、溫度、呼吸,逐一分解後,人便不存在了。由此證知:「無我」、「無常」、「苦空」。
這些正是我們修行的原因,佛陀因一大事因緣而來。我能領悟,信受奉行。
022什麼是是「中觀」?
我個人不願用「甚深法義」來解釋中觀。我的理解是:
世間有兩種邪見。第一種邪見認為「人只有一世,死後一切結束!」這種觀點認為死後不再有任何存在,因此衍生出許多錯誤的思想:一、否認天堂與地獄,否認六道輪迴;二、認為宗教是愚昧的;三、道德欺騙;四、追求享樂主義;五、放縱欲望,自私自利,盡情享受今生,甚至認為偷竊、拐騙、搶奪都無所謂;六、享樂到極致就是一種榮耀;七、為了權位不擇手段;八、賺錢為上,無所不用其極;九、既然沒有來世,沒有因果,對自己有利的事情就去做。
第二種邪見認為「要成就佛果,必須經歷極端的苦行」,認為只有通過嚴酷的苦行才能解脫。這種思想表現為:一、只吃一餐,或完全斷食,甚至只吃一粒米;二、穿破舊的衣服,或完全裸身;三、住在岩洞、樹下、墳墓旁,甚至只坐不躺;四、赤腳行走;五、倒吊;六、入水;七、入火;八、燒指;九、模仿動物的行為;十、刺身;十一、捨身;十二、透過各種極端苦行來追求解脫。
我認為這兩種極端的見解都應該放棄。一方面,我們應該摒棄「一世論」,不再執著於只有一生的觀點;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摒棄極端的苦行。這正是「中觀」的真諦。
佛陀說:「中觀即八正道。」
在八正道中,「正見」指的是摒棄兩極的執著,遠離享樂和苦行,並以慈悲心對待世人,讓自己的思想對他人無害;「正思惟」則是對治自私、惡意和殘忍;「正語」、「正業」、「正命」這三者是圓滿人生的道德基礎;「正精進」是消除惡業,增長善業;「正念」指的是自淨其意;「正定」是一心不亂,制心一處。。
佛陀曾以「琴」來比喻「中觀」。若琴弦過緊,會容易斷裂;若過於鬆弛,則無法發出聲音。只有弦的張力適中,才能奏出最美妙的音色。中觀的道理亦如是,既不偏激,也不過於寬鬆,正是最為和諧的平衡。
佛陀曾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在此偈中,「自淨其意」尤為重要。正如《法句經》所說:「從貪生憂,從愛生怖,離欲無憂,更無恐怖。」
030制心一處的各種方式
我說:人能守一萬事畢。
拋棄兩種極端邪見,簡單的分析是:
一、沉迷於聲色犬馬的享樂,追逐紙醉金迷的生活,這是卑下、無益且庸俗之行徑。
二、執著於極端苦行,以自我折磨為修行,雖吃盡苦頭,卻未能真正解脫,同樣無益。
佛陀領悟到「中觀」。
佛陀云:「人能守一,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要明心見性,須依制心一處,達到不散亂的三摩地,方能成辦。
我的實修經驗:只要能「守一」,即是三摩地。當「一」進一步化為「空」,宇宙智慧之法流便由虛空而降,灌滿全身。如同身軀打碎,自身融入在大空之中。此乃個人經驗,供大家參考修行之用。無論是禪修、觀心或止念,名詞不一,其實本質皆為一。
佛陀因「制心一處」而悟得:智慧無上、菩提心、涅槃寂靜。
中觀即是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苦從何來?因「貪」而苦。貪從何來?因「習性」而生。佛陀認為,唯有「制心一處」,方能得到「智慧」、「菩提心」、「涅槃」。
我個人認為「制心一處」有很多方式:
我在「敦珠仁波切」的修行處,看到了一塊紅布,中間畫了一個白色的圓。地點是紐澤西州。敦珠仁波切是運用「○」,觀想「○」,來制心一處的。
我的方法是:「一緣禪定法」,點一支香,插在香爐上。行者注意力,集中在香枝上的一點紅,念頭不離一點紅,久久,制心一處矣!修九節佛風法。由左右鼻孔吸氣。依照九節的方式,使精神力集中在九節上。如此「制心一處」。
修念誦「高王經」法。在壇城前,一字一字的念誦「高王經」,精神集中,盡量不可讓粗細妄念進入。由於精神力,全在經字。也可以制心一處。
密教的觀想就是一種方法,例如我們觀一個咒字。「吽(梵文)」字。先了了於心。再觀「吽(梵文)」字少一「 」字。三觀「吽(梵文)」字少「 」字。四觀「吽(梵文)」字少「 」字。後來又成「」 後來再成「 」。 又「 」。 又「 」。此時已進了「空境」。
或:觀菩薩之臉,再化空。觀法器、咒字,再化空。當你定於一,或化為空,這就是禪修,也是觀心,或是止念。此法以吐納氣輔助,是口訣。此法無上大祕密。修觀久久,很容易入三摩地 。(定境)
又:由觀想佛菩薩的本尊、身相、手臂,法器等等,精神集中,也能「制心一處」。
又:大禮拜。 大供養。 四皈依。 四無量心。……。均能令人「制心一處」。
又:金剛歌、金剛舞、金剛華鬘、金剛嬉戲。均能制心一處。
無論何種方式,只要能令精神集中,都可訓練「制心一處」。當心念集中,便可忘卻苦樂得失,泯滅一切毀譽是非;與道合一,與本尊相應;成就三摩地,通達玄理與靈性。
佛法三無漏學:
戒:持守清淨,心性恬淡;定:一心不亂,制心一處;慧:明心見性,靈明湛然。
我的修行體會:修行當以戒為基,定為路,慧為果。當「一心不亂」時,一切自然靈明,本尊與我互融,法流自虚空而降。此刻,我能證得:地:堅固;水:清淨;火:光明;風:神變。
因此,修行在於:從「守一」開始,進而得到無上的智慧。
038何為真正相應?
我們密教啟修的「相應法」,雖屬於「外法」,為「粗分」的法,卻是一切密法的根基。其意義在於:身清淨——結手印;口清淨——持誦咒語;意清淨——專注觀想。
其中的口訣乃「一心」。我記得一首偈語:
心內觀心覓本心,心心俱絕見真心。
真心明徹通三界,外道天魔不敢侵。
這首偈語極為重要,尤其是其中「心心俱絕」一句,堪稱至要的口訣。修行者當結本尊手印,口誦本尊咒語,意念觀想本尊時,本尊現於虛空,隨後移至修行者頂竅,化作一道光點融入自身。此時,本尊與行者無二無別。這無二無別便是「相應」:我即本尊,本尊即我,亦即:氣與氣融,脈與脈通,點與點合。
在此境界中,本尊的誓願即是行者的誓願;身為本尊之身,口為本尊之口,意為本尊之意,心心化為「一心」。正如《寶積經》所云:
諸佛從心得解脫,心者清淨名無垢。
五道鮮潔不受染,有解此者成大道。
《華嚴經》亦云:
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
遠離妄想及諸物,令心所向皆無礙。
又云:
諸法空故我心空,我心空故諸法同。
諸法我心無別體,只在而今一念中。
曾有人問我:「有人自言已與根本上師相應了,這是真是假?」
我答道:「行為與師同,言語與師同,意念也與師同,這便是同心同德。」
再問:「若未相應呢?」
我答:「這很簡單。行為偏差,言語違背師教,漸行漸遠;意念分歧,走入邪法;失去對根本上師的信念,行事自私自利,不復公正、公平、公義。如此種種,便是假相應,明眼者一見便知。」
我進一步強調:「真相應者,皈依後依循盧師尊之教誨行事,恪守《事師法五十頌》。若有違背,便是未能相應。切記!切記!」
046佛陀的「無我」說
佛陀的「三法印」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關於「無常」,我們可以從現實的種種現象中理解。無常的例子隨處可見:地震、洪水、火山、颱風等自然災害,無不昭示著世事的無常。
正如普賢菩薩在警世偈中說:「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佛陀亦說:「有生必有死,有強必有弱,有盛必有衰。此起必彼落,世間一切皆無常。」釋迦牟尼佛進一步開示:「生命本是無常,無常即是真諦。人生如夢幻,如風中之燭,一陣風來,火便熄滅。」
此外,我們來談「無我」這個真諦。我在法座上向大眾宣說:「這個身體是我的嗎?」答案是:「不是。」這個身體並非屬於我,它只是五大元素的假合:地——骨肉、水——血液等、火——體溫、風——呼吸、空——靈魂。
如果五大假合分散,我何在?假若這個身體是我的,但我卻無法全面掌控它。例如,我希望它行動時,它未必能動;我希望它不生病,但它仍會病痛;我希望它不死,它卻終將死亡。既然如此,這個身體怎能稱作「我的」?你以為「你說了算」,但事實是:「你說了不算。」
佛陀曾說:「無我,無我所。受想行識及色,亦是如是。」
「我是我的嗎?」
答:「不是。」
「我是我所的 嗎?」
答:「當然不是。」
佛陀在《無我經》中指出:「汝應了知一切受想行識之本質,無論過去、現在、未來、內外、粗細、高低、遠近;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神我。」
對於一切多聞聖弟子來說,能如實厭離「色、受、想、行、識」,遠離惡業,便能無著而得解脫。當解脫證得後,便能清楚地了知輪迴已止,進而以梵行安住,所需修行皆已圓滿,再無輪迴之苦。
因此,我說:「因無我,煩惱得以遠離!」「因無我,苦痛得以止息!」「因無我,一切煩惱皆得解脫!」如是、如是。
054修行人不得說謊
佛陀曾講過一部經典《羅雲經》,教導修行人不得說謊,並指引修行人如何以正法安住於生活之中。作為修行者,必須恪守戒律,否則將成為破法器,難以承載佛法。
舉例來說:
一個破裂的碗,再多的法乳倒進去,終將流失殆盡。
一個骯髒的碗,再多的法乳倒進去,也只會污穢不堪。
一個覆蓋的碗,再多的法乳倒進去,也無法接納其中的精髓。
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不要妄語。」這是修行中極為重要的一條戒律:
妄語無任何價值,反而令人蒙羞;妄語是背離修行的行為,空虛而虛偽;妄語會導致無惡不作,愈陷愈深。說一次謊言,往往需要更多的謊言來圓謊,最終陷入惡性循環,這是愚癡無智的行為。
我曾有一位弟子,犯下了三件極惡之事:他說謊,藉恐嚇取財;他說謊,編造虛假的神通故事;他說謊,以養鬼之術冒充神將。他的行為不僅使自己成為破法器,損害自身修行,還帶給他人及其親友無數的痛苦。這是修行者絕對不應為之的行徑。
什麼是可以做的?
佛陀說:利己利他者,應當為之;不利己但利他者,亦應為之;不利己亦不利他者,斷不可為;利己但損他者,亦不可為。行善需多做,惡事絕對不做。無論是口業、身業或意業,皆應如此。佛陀教誨我們,口業要時時反省,身業要時時反省,意業亦要時時反省。
五欲( 財、色、名、食、睡)是惑人的根源,應當淡化、拋棄,因為這是斷除痛苦與煩惱的基礎。修行者應遠離是非,常常安住於獨處,不貪飲食,以中道為佳;不執著於衣食住行,簡樸即為圓滿。
守戒的目的在於節制五根,遠離引發貪欲的事物。正念是修行的根本,能令行者心靜安樂。一心專注,無我無亂,方能證得聖果。若不如此,將會如何?
我回答:若念念在貪,煩惱叢生,障礙重重,終無法見道。不僅如此,欲念之網會如繩索般愈纏愈緊,使人墮入三惡道,導致懈怠,缺乏精進,如同魚落網中,求生不得,或蟹入熱湯,死期將至。此時不僅內心不安,還會招致魔障,干擾重重,最終失去修行的資格。
062比丘尼問我「八敬法」
有一位比丘尼問我:「盧師尊,您不覺得,時代已經進步了,現在男女平等,還需要遵守佛陀的八敬法嗎?」
我回答:「男女平等,甚至如今女權至上。然而,佛陀的見解,實際上仍是無誤的。」
比丘尼追問:「為什麼說無誤?」
我回答:「佛陀所制定的八敬 法,反映了女性的一些弱點。這些弱點,自古至今仍然存在,這是佛陀的洞察。」
比丘尼又問:「那是哪些弱點?」
我說:「比如,女性的體力相對於男性較弱;淨行的堅持,往往不如男性久遠;女性有漏身、有經期;情緒相較更易波動;也更容易嫉妒、說謊……」
話未說完,我就看到這位比丘尼面帶不悅,便停了下來,笑著說:「哈哈,我還是不敢再說了!」
比丘尼氣憤地問:「難道男人就沒有這些缺點嗎?」
我回應:「這只是相對的比較罷了。」
比丘尼又說:「事實證明,比丘尼僧團有影響佛陀的僧團嗎?」
我回答:「佛陀曾經說過,若僧團僅有比丘而無比丘尼,僧團依法修行,聖法可延續千年;但因為允許婦女出家,聖法將只能持續五百年。」
我又補充:「佛陀也說過,正如有人建造水庫以防水患,我為比丘尼制定了八敬法,以約束其一生不得違犯。」
比丘尼聽了後,說道:「盧師尊,這八敬法實在重男輕女,您不覺得嗎?」
我坦然回答:「我理解您的感受,但這是佛陀根據女性性格的弱點所設。」
以下是佛陀所制定的八敬法:
一、百歲的比丘尼,也要禮敬剛出家的比丘。要恭敬、相迎,盡一切應盡的義務。
二、比丘尼不應該在沒有比丘的地方安居。
三、每半個月比丘尼應向比丘僧團詢問羯磨,請求比丘開示。
四、比丘尼結夏儀式,應在眾比丘、比丘尼在場的情況下舉行。
五、不與犯大戒比丘尼共住。
六、受六戒的沙彌尼應從比丘和比丘尼僧團處受大戒。
七、比丘尼不得指責比丘。
八、比丘尼不應勸告比丘,而比丘應勸告比丘尼。
比丘尼最後問我:「這實在太不公平了,那該怎麼辦呢?」
我答道:「這世間本就沒有絕對的公平,我們能做的,唯有盡力而為罷了。」
066我為我的坦白負責
我時常思索:這一生,究竟是為了什麼?我深知人生的本質是「苦、空、無常、無我」,然而,我依然堅持著「度化眾生」的誓願。
法句經中有一句話:「猶如堅固之山巖,不為疾風吹動;毀謗與讚美,智者不為所動。」我創立了「真佛宗」,因此這一生充滿了「毀謗」與「讚美」。面對這些,我努力訓練自己忘我,學會忘記「毀謗」,也忘記「讚美」。
坦白說,我是蓮花童子。我確實親見蓮花童子,本尊也曾對我說:「盧勝彥是蓮花童子。」我深知蓮花童子乃是阿彌陀佛的化生,這是我的信念,也是我的坦白。我為這份坦白負責到底。
真佛宗的弟子來自世界各地,總信眾超過五百萬人,涵蓋各種身份與階層——高層的有總統等,低層的有妓女等。但無論他地位高低,我一律敬重,因為每一個人都擁有與生俱來的「佛性」。行化於世界各國,我從不分貧富貴賤。
我曾立下大願:不捨一個眾生。 粉身碎骨度眾生。 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生生世世度化眾生。因此,我從不告人、不入法院、不進監牢,並奉公守法。
我的上師告誡我,絕不可開口向人要「錢」。我這一生誓守此戒,甚至曾撰文明示:「不用供養盧師尊!」然而,信眾的供養皆出於自願,或多或少,甚至不供養,我均平等對待。各階層的信眾對我的尊敬,我深懷感激。他們爭先恐後為我服務,而我也以同樣的心,盡心盡力地服務我的弟子及未皈依的眾生,毫無偏私,始終以最謙卑的心,表達我對眾生的虔敬。
然而,真佛宗承受了來自傳統教派的攻擊與無情的批判,還有反對者的鬥爭、刻薄的批評、公然的侮辱,甚至遭遇勒索與生命威脅。這些風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從未間斷。我不知其他宗派是否經歷過類似的挑戰,但真佛宗確實如此。此外,追隨者的自立門戶現象也屢見不鮮。
就我個人而言,我的法脈 是真,我的悟境是真,我的為人是真,我的坦白也是真。我始終為我的坦白負責,至死不渝。
074提婆達多的「五法宣言」
佛陀的僧團最初是沒有任何戒律的,戒律的制定是因比丘們在修行過程中出現過失。每當發生一個過失,就制定一條相應的戒律。如此累積下來,戒律逐漸增多,進而形成了戒律學。
我個人認為,持戒才能生定,守定才能生慧,守慧才能啟發光明,守光明才能達到融入。因此,佛陀說:「戒、定、慧是三無漏學。」我個人認為,這是成佛的三個階梯。
此外,我們也知道佛陀的弟子提婆達多與佛陀有深厚的關係:首先,他是佛陀的堂弟;其次,他是「耶輸陀羅」的弟弟。早期的提婆達多在僧團中以清淨梵行聞名,是一位優秀的修行者,甚至連舍利弗都曾讚美他。他在僧團中的人緣一度比舍利弗更好。
到了中期,提婆達多證得了世間神通,名聲大噪。有人說佛陀有三十二相,而提婆達多有三十相,足見他的修行成績不凡。佛陀曾授記他未來會成佛,佛號為「天王如來」。
然而到了後期,世間的名聞利養侵蝕了提婆達多的心,他開始嫉妒佛陀,並企圖領導 僧團。他甚至設計謀害佛陀,破壞僧團的和合,最終導致僧團分裂為兩派。提婆達多因此招致報應,墮入地獄。
提婆達多曾提出「五法宣言」以對抗佛陀,這五條是:一、比丘要住山。二、比丘要穿糞掃衣(從墓場及垃圾找來的破布)。三、比丘要乞食為生。四、比丘要睡樹下、塚間。五、比丘不得食魚或肉。
這些戒律有錯嗎?我認為:「沒有錯!」這些是為新出家僧人設立的世俗諦戒律,用於訓練持戒。然而,年邁的佛陀早已達到出世間諦的境界,不以戒律為束縛。他住在竹林精舍和給孤獨園(豪宅),穿著錦衣,接受弟子供養的飲食,甚至佩戴金玉飾品(這些都是弟子的供養,佛陀平等接受,無有分別)。
提婆達多以此為由抨擊佛陀,企圖貶低佛陀以贏得僧眾的支持。當佛陀外出時,他甚至坐上佛陀的法座,穿戴佛陀的衣飾,並得到阿闍世王的支持,最終造成僧團最大的分裂。
我個人認為:世間人是有分別心的,要修到無分別心,甚難!佛出世間,已無世間的表相,這個才是真諦。(我說的,聖弟子能解否?)
082佛陀修忍辱
有一位摩登伽女,容貌美麗動人。她的 父母希望將她嫁給佛陀。然而,佛陀說道:「悟見貪欲愛。不復有愛欲。何為此身法。盡是骯髒物。即便以腳指 亦不願污染。」
摩登伽女聽後,認為這是極大的羞辱。後來,她獲得大權勢,便開始不斷譭謗佛陀,並煽動他人一同詆毀。於是,佛陀背上了種種罵名,如「強盜」、「蠢驢」、「白癡」、「駱駝」、「笨蛋」、「地獄的種子」、「畜生」、「不得解脫者」,等等。
面對這些羞辱,阿難陀尊者感到難以忍受,便請求佛陀離開此地。他說:「世尊!這裡的人侮辱我們,我們應該到別的地方去!」
佛陀答道:「若到另一個城市,那裡的人也侮辱我們,又該到何處去?」
阿難陀說:「再去另一個城市。」
佛陀微微一笑,告誡道:「問題在哪裡發生,就應在哪裡解決。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心安地到其他地方。不過,阿難陀,究竟是誰在罵我?」
阿難陀答:「世尊!所有人,甚至連奴僕也在侮辱我們。」
佛陀以平靜的語氣說:「大象在戰場上,能承受如蝗的箭雨。我,也將以同樣的方式忍受這些辱罵。這世間確實有許多無 法無天之徒。作為行者,我們就像馴服驢、馬、象的人,要有堅定的心性,不畏挑戰。」
最後,佛陀叮囑道:「不要害怕譭謗,因為譭謗終會消散,一切都會過去。」(這句話令人深感欣賞,充滿智慧。)
此外,佛陀有一次等待供養,一位供養者說:「我的食物來自辛勤勞動——耕田、養牛、使用犁具,才得以獲得糧食。」
佛陀微笑回應:「我也是。」
那人疑惑道:「但我們從未見你使用犁、牛軛、耕牛或牛鞭。你如何耕田?」
佛陀解釋道:「信心是種子,持戒如同雨水,智慧是牛軛,中道為犁,意志是韁繩,靜念是牛鞭。以謹慎言行、適量飲食為除草,以真誠為農作物施肥,禪定則是解脫。精進,是載人通往涅槃的車輛。我努力耕作,結出不死之果。」
供養者聽後,深感震驚與敬佩,心悅誠服,說道:「供養者說:「這才是我值得供養的聖者。」(我受供養,當如是。)
090盧勝彥的一天
人問我:「你的一天是怎麼過的?」
我答:「我的一天有它的節奏和內容,依時間分為早上、下午與晚上。」
人問:「那早上呢?你是怎麼過的?」
我答:「早上通常有三件大事。第一,寫作——寫一篇文章,表達我的思考與心得。第二,修習佛法——主修本尊法,深入經典。第三,禪定——進入『坐忘』的狀態,調伏心靈,安住於當下。」
人問:「下午呢?」
我答:「下午的活動相對簡單,通常有兩件大事:第一,運動——保持身心健康,延續能量。第二,禪定——深入『忘我』,與天地融為一體。」
人問:「那晚上呢?」
我答:「晚上,我通常不出門,晚上我做的事情很多,很多都是用心靈來做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初夜,許多無形眾生聚集而來,聆聽佛法。中夜,是我真正休息的時間,我在光明中進入涅槃(無知)狀態。下夜,我神行,無論遠近,時常出現在弟子的夢中,以寓言、哲理、說法、例證或講解的形式,感召有情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