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册「海灘上的腳印」
蓮生活佛文集第217册「海灘上的腳印」精選分享.二0一0年九月出版
018參訪善知識
盧師尊學佛近四十年了,想起昔日,我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尋找「善知識」,認真的說,我也是備極艱辛的。如果大家仔細看我的書,從「朱裴」居士、「李炳南」居士、「聖印法師」開始,...。我參訪的大居士、大法師,總的來說,也有五十多位吧!這五十多位包含了我的皈依顯教的師父,皈依密教的師父,甚至還有其他教派的師父。
這表示什麼呢?這表示我「求法心切」,我渴望得到佛法的真諦,可以說是不吃不喝不睡,憑著我的精神毅力,拼命去尋訪。集集大山的「了鳴和尚」。綠湖的「薩迦證空上師」。紐約上州的「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香港的「吐登達爾吉上師」。又:華雨精舍的「印順導師」。香港的「樂果法師」。台北的「道安法師」。另:社子的「普方上師」。...等等等等。還有最後剃度我出家的香港慧泉寺的「果賢法師」。
我盧師尊坦白說,我為了「明心見性、自主生死」,可算把生命豁出去了,把我的一生豁出去了,把我的資糧豁出去了。今日,我已開悟。唯一真實。我這一生才算沒有白費功夫,我這開悟是篤定的。因為我已進入佛陀的心,我真的「明心見性」了,太令我痛哭流涕了!
青原下九世,清涼益禪師的法嗣,天台德韶國師。德韶國師是處州龍泉陳氏子也。母葉氏,夢白光觸體而有娠。出生後,有很多異相。十五歲的時候,有梵僧勉其出家。十七歲依「龍歸寺」受業,十八歲納戒於信州「開元寺」。後唐時代,同光年間,開始遊方參訪。參訪「投子禪師」。 參訪「龍牙禪師」。
德韶問龍牙禪師:「雄雄之尊,為什麼近之不得?」
龍牙禪師答:「如火與火。」(有深義)
德韶禪師問:「忽遇水來又如何?」
龍牙禪師答:「去!你不會我語。」
德韶禪師又問:「天不蓋,地不載,此理如何?」
龍牙禪師答:「修行人應如是。」(此句,是龍牙禪師大慈悲也,應該悟了,聖弟子,會否?)
德韶禪師又參訪疏山禪師:「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
疏山禪師答:「左手搓芒繩縛鬼子。」(小意思)
德韶禪師問:「不落古今,請師說?」
疏山禪師答:「不說。」
德韶禪師問:「為什麼不說?」
疏山禪師答:「在這箇中,不辨有無。」
德韶禪師說:「師已說矣!」(已有悟性)
(我告訴大家,德韶禪師參訪的善知識,共五十四位之多,從漸有悟性到開悟,實在不簡單,我深深佩服)
026不是人間
有聖弟子問:「盧師尊,你說你不擔任任何寺的住持,不任住持,就無廟產,你為何不要廟產?」
我答:「我不在人間。」
有聖弟子問:「盧師尊,你創辦基金會,將眾生供養存入基金會中,你身無家產,你為何不要家產?」
我答:「我不在人間。」
有聖弟子問:「盧師尊,媒體有許多負面新聞及消息,你本人,不聞不問,為什麼如如不動?」
我答:「我不在人間。」
有聖弟子問:「盧師尊,你發誓從不告人,但這個時代,是訴訟的時代,你為何從不告人?真正的理由又是什麼呢?」
我答:「我不在人間。」
聖弟子問:「盧師尊,你不在人間,那到底在哪裡?」
我答:「無所住。」
過去的盧勝彥,不可得。現在的盧勝彥,會變過去,仍然不可得。未來的盧勝彥,尚未至,不可得。我得什麼?一切無有,我無所住,所以根本就不在人間。
「人間佛教呢?」
我答:「我根本不在人間,哪有人間佛教?」
德韶國師有一偈:
通玄峰頂。 不是人間。 心外無法。 滿目青山。
(這首偈子,一般人看了,覺得不過爾爾,很普通,很 平常,根本就不起眼。但,我看了,心中怦怦的跳,其中有一句,「不是人間」,貫穿全偈的靈魂。這首偈的大意是,達到最高頂峰的無上,便知不是在人間,甚至回首,人間根本無有。修行的行者均知道心外無一法的,但用眼睛向外看,仍然是滿目的青山)
我改此偈: 紅塵紅塵。 不是人間。 明心見性。滿目虹霓。
法眼禪師一聽德韶禪師的偈,他說:「就憑這個偈子,便可立宗派了!」(我這個偈子,與德韶禪師,卻是相等的)
德韶禪師上堂說法:「古者道,如何是禪?三界綿綿。如何是道?十方浩浩。為什麼道三界綿綿,何處是十方浩浩的道理?要會嗎?塞卻眼,塞卻耳,塞卻舌、身、意,無空闕處,無轉動處,無用心處,亦無施設處。若如是會得,始會法門絕揀擇。」
這幾句話與「我不在人間」,聖弟子覺得如何?會不會?我說:「我不在人間。」聖弟子知道此話的深義嗎?
034欣賞「德韶國師」
德韶國師有一回,上法座說法:「佛法現成,一切具足。豈不見道圓同太虚,無久無餘,若如是也,且誰欠誰剩,誰是誰非,誰是會者,誰是不會者?所以說,東方亦是 上座,西方亦是上座,南方亦是上座,北方亦是上座。為什麼東西南北均上座?若會得,自然見聞覺知路絕,一切諸法現前,何故如此?因為法身無相,觸目皆形,般若無知,對緣而照。一時徹底明白,諸上座,出家人要如何進修?此是本有之理,未為分外,識心達本源,故名為沙門。若識心皎皎地,實無絲毫障礙。上座久立,珍重!」
這一段的上堂開示,非常精彩,裡面有很深的意旨,我分析如下:一、佛性一切具足。二、無欠無虧。 三、周遍沙界。 四、無見聞覺知。 五、佛性無相。 六、佛性無知。 七、無絲毫障礙。
德韶國師在短短的說法之中,把一個「佛性」講得如此透澈,可算是太高明了,這可是第一等的說法了。我寫出了我的分析及重點,就差「一點」,這「一點」就完完全全明白了,聖弟子,你知道這「一點」是什麼嗎?
我的弟子,常問我一些問題:問:「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是嗎?」
我答:「不是。做了,但不放心上。」
問:「盧師尊常常說般若,般若到底是什麼?」
我答:「般若甚深,常無所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