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册「諸天的階梯」
蓮生活佛文集第191册「諸天的階梯」精選分享 2007年2月初版
012掌燈使者
祖父盧昌,原籍福建省,年輕時遷居澎湖西嶼小歧角,後來定居於台灣嘉義。在嘉義,祖父經營米行(碾米廠)和油行(食用油),生意經營得當,逐漸成為當地的富戶。據說,當年祖父家財萬貫,擁有整條街的房屋及大量土地。祖父有正式娶妻,並育有三房子嗣,其他的情況則無從得知。祖父學識淵博,熱愛讀書,這也是為什麼他將所有子女送往國外深造的原因。
我的父親盧耳順是祖父第三房所生,且是在祖父六十歲時才出生,因此得名「耳順」,正如孔子所言:「六十而耳順。」
至於祖父的一生,雖然我聽聞的事並不多,且長輩們也很少提及,但有一件事,卻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那是每一年的最後一天,祖父會將一整年的「賒帳單」,全部集合起來,如一堆小山一般,當空燒成了灰燼「賒帳單」這個概念是如何產生的呢?在當年的困苦時代,許多家庭的生活非常艱難,甚至有時連基本的食物都難以填飽肚子。我的祖父當時經營著一家「米行」和「油行」,還擁有一些土地。那時,如果有顧客來購買米或油,但因為手頭拮据無法立即支付,他們便可以先欠著,等到有了錢再來償還。但有很多人,確實沒有錢還,祖父也不叫人去追討,沒有討債這回事,只是在年尾的時候,把「赊帳單」當空把欠錢的單子燒化了,就是這樣。據說,祖父對於窮人家來買米、買油,從不拒絕,祖父濟助窮人不計其數 。
在我二十六歲那年,我有幸得到了「瑤池金母」開啟天眼的機會。那時,我非常渴望了解我的祖父盧昌轉生後進入了哪個界域,開始了何種生命。某日,突然出現了一位老者,他手中撐著一盞燈。
我直覺地說道:「這是掌燈使者。」那位老者與我對視的一瞬間,我便認出了他正是我的祖父盧昌。他是天上「天河勝景處」的掌燈使者。隨著這一認識的覺醒,我開始能夠回憶起自己過去的因果,並對四聖六凡、十法界的種種有了更深的領悟。我明白,自己是出生於盧家,而祖父作為掌燈使者,便一直陪伴著我,從天界降生到人間。這一切也印證了那句話:「祖先有德,福蔭子孫;祖先無德,禍累子孫。」
我的祖父所獲的聖誥是:「天河勝景處紫霞宮燈指殿掌燈使者。」
我為此寫下了一首偈子,讚美我的祖父:
「燈列天宮,赭黃日色明金殿,爐香乍熟,諸尊現全身。九天朝陽官,衆善齊歡安,天衣重裙,燈影中出現。」
024柔和的心性
眾所周知,釋迦牟尼佛誕生時,摩耶夫人於七日後圓寂,並往生於「忉利天」。讓我們仔細探討這一歷史事件:佛陀選擇降生於釋迦國,而釋迦國的國王淨飯王是一位仁愛的聖君,亦即所謂的「明君」。而他的王后摩耶夫人則聰慧卓越,心地柔和。摩耶夫人所擁有的「柔和心」正是她在七日後圓寂並往生「忉利天」的原因。有一偈語曰:「於父母三寶,恭敬隨能施,具忍辱柔和,得生忉利天。」
在「忉利天」,我見到了一位眾所周知的偉大人物,她正是印度的修女——「聖陶麗莎」。她的往生,亦是前往「忉利天」,並且她的往生有兩大原因:一是「淨居」,二是「柔和心」。
我本人對「聖陶麗莎」非常的尊敬。她說:「我把天下的眾生,每一個人,不管富貴貧賤,不管臭穢污濁,全當成上帝來服侍。」「聖陶麗莎以一顆柔和的心,將每一個生命都視為上帝,這種深深的愛與包容令我震撼不已!正因如此,她往生於「忉利天」。我們知道,「忉利天」的中央是「帝釋天」,四方各有八天,合起來便是「三十三天」。
我記得耶穌曾經遭受世人的批判,但他忍辱的功夫極為卓越,始終未曾反駁過一句話。當耶穌被釘十字架時,他祈禱說:「父啊,求祢寬恕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並不知曉。」耶穌具足了兩大美德:一是忍辱,二是柔和的心。那麼,耶穌升天的日子是哪一天呢?
我有一位弟子,姓林,名宏弘。性格極為暴躁,曾混跡幫派,當 過流氓,對父母極不敬,言語粗暴,甚至動手。當他皈依我後,我只教他一件事:「柔和心。」他皈依後,曾夢見一位金甲使者,黑面如漆,將他押往地獄參觀。在夢中,他看到了一個地獄,名為「挖心地獄」,那裡的眾生,心臟被挖出,血淋淋的模樣讓他大驚失色,面如死灰。
他問道:「為何要挖心?」
金甲使者答道:「心不柔和,頂撞父母,心極凶殘,皆在此獄也。你將來必入此獄。」
林宏弘聽後,不禁顫抖,從那時起,他徹底改變了自己的一生。對父母極為孝順,家中的財產分配也謙讓,自己甘願只取一小份。對人和顏悅色,將「柔和心」盡量的發揮,他在病中,亦對其他病患悉心照顧。他也只教人:「柔和心。」他逝世後,我在「忉利天」見到他。
現在我想請問各位聖弟子,師尊本人經常遭遇誹謗與侮辱,對方的語言尖酸刻薄,甚至有時極盡侮辱之能事。面對這樣的情況,我該如何回應?是應該以暴止暴、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還是選擇保持沉默,以「柔和心」來修行、解開冤結呢?請大家仔細深思!
032大知足天
我曾經提過,所謂人類的本性,皆是「不滿足」的 。每個人都處於「不知足」的狀態,正因如此,世間才有了各種鬥爭。最宏大的鬥爭是國與國之間的爭奪,中等的鬥爭則發生在家庭與家庭、團體與團體之間,而最小的鬥爭則是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無論是政治、社會、經濟、宗教、學業、愛情、事業,還是人際關係,無一不源於「不知足」的心態。(即使是俗人爭財產,僧人亦會爭寺產。)
然而,當我來到「兜率天」時,我才真正理解到這裡是「大知足天」,這裡的天人皆是心滿意足的。他們對財—知足,對色—知足,對名—知足,對食—知足,對睡—知足。在這個天界,天樹自動結出美味佳餚,令每個天人都感到無比滿足;天樹自動生長出美麗的天衣,使得天人每一位都穿著得心滿意足;天樹也會自然化作七寶屋,讓每個天人都能住得舒適滿意。在這裡,天人一念及,願望立刻實現,能瞬間到達任何想去的地方,這便是「行的滿足」。因此,這是「大知足」的天。
我們都知道,世間的人常常「不滿足」,追求著財、色、名、食、睡。即便一時得到這些,也始終無法真正滿足,總是希望得到更多、更大、更美。修行人知道,這「五欲」不是永恆的,執迷者,正是執迷不悟者。眞正的眞理是:「無所得」。這「無所得」正是眞正的「解脫智慧」了。行者專修「解脫智慧」,可生「兜率天」。
在「兜率天」的最精微之處,也就是佛教徒所稱的「兜率內院」,我遇見了一位熟悉的人。令我驚訝的是,她竟然是「碧」,我昔日的摯友。我不禁問道:「你怎麼會在兜率內院?」
她微笑著回應:「是因為執手。」
「執手?那是什麼意思?」我疑惑地問。
她溫和地解釋道:「當年你曾執我之手,當時你的佛力進入了我的身心,讓我具足了解脫的因緣,使我心中一切知足。往生之後,我便來到了兜率內院,這是彌勒菩薩的所在。」
「呵!」我語塞,無法言語。我的記憶突然回來了。,將來彌勒菩薩下生人間,有所謂「龍華三會」,所度化的人,將是億億,所用的法,正是「唯識大神變」。彌勒菩薩只將「識」呼出,眾生只將「識」吸入,便全部往生「彌勒淨土」。彌勒菩薩是用「佛光」飛出,進入眾生的身中,令人人具足佛識(無垢識) 、(清淨識) 。還是彌勒菩薩,叫眾生手執著手,人人執手,而彌勒菩薩再執一人之手,於是佛力貫入每一個人的身中,人人得度。
我在此恭敬請教聖弟子,未來彌勒菩薩將如何度化眾生呢?
一、是否是以「識」來度化眾生? 二、還是以「光」來度化眾生? 三、又或者是以「執手」來度化眾生?
請試作答。
040爲何變現爲魔王
按理說,欲界的最高天是第六天的「他化自在天」。佛陀曾說過:「王中之王是第六天王,聖中之聖是大覺佛陀。」第六天的天王,令眾人仰慕與欽佩。有偈語云:「是諸上有情,具沙門梵行,增長解脫因,得生他化天。上根有情類,持戒最為上乘,功德超越前者,生他化自在。」欲界第六天,無比尊榮;欲界第六天,無上至尊。
據我所知,我有一位弟子,法名「蓮永」,他將往生「他化自在天」。他爲何往生?一、持戒嚴謹;二、功德超越;三、欲超世間。這位「蓮永」,具備了此三項,所以無疑的,他將前往「他化自在天」。既然持戒、功德、超世等各方面都具足,為何「他化自在天」卻又成了「魔宮」?那些曾經上升至「他化自在天」的天人,為何反而成為了魔子魔孫?這可謂千古未解的謎題。
我們來看:他化自在天的魔,即自在天魔,是欲界第六天的魔王,擁有阻撓人類善行的能力。這類天魔擁有大力量,能與修行出世法者為難,設下種種障礙,害人修道。魔王名波旬,在魔王之下,還有魔子、魔女、魔民。然而,根據《維摩經》〈不思議品〉,又有一種說法:「維摩詰告大迦葉,仁者在十方無量阿僧祗世界中作魔王者,許多是住於不可思議解脫的菩薩,以方便力教化眾生,現作眾生。」
「從大乘的角度看,魔王是深地菩薩的化現,透過大方便力來教化眾生。」
「沒有魔,則無法成佛。」
好了,現在我們來討論「蓮永」。他曾說:「我持戒第一,無人能比!」他曾說:「我佈施功德第一,誰能超過我!」他還曾說:「我超出世間,修行稱第一,世人皆小,我獨大!」正因如此,他得到了三大病:一是自大,二是狂傲,三是固執。儘管他往生「他化自在天」,卻成為了第一狂妄的魔王。
大家不妨想一想,當年佛陀成道之際,魔宮為之震動。此時,魔王便勸佛陀速速涅槃。主要的原因是,魔王不想有人超越他。這一類的魔王,均說自己得無上道,自稱第一,無人能及。如果有人成道,他便作障了。
欲界第六天的「他化自在天」魔王,位居欲界的巔峰,他不希望有人能超越他。自大成魔、狂傲成魔、固執成魔(這就是魔因) 。我現在想請教聖弟子們,請你們觀察一下當前的修行者,究竟還有多少人,以為自己已經修行達到聖諦的境地,自以為自己已經證得悟道,或自認功德卓著。你們是否能舉出一些這樣的名字,並偷偷告訴我呢?
052六欲天宮不可久居
我們學佛的人都明白,六欲天宮是無法長久停留的,甚至應該避免停留,最好連提都不提。對於一些比較激烈的見解,甚至會對六欲天嗤之以鼻。然而,我個人認為,雖然六欲天宮確實不宜長時間居留,但也不必完全避而不談,亦不應該對六欲天抱持輕視或不屑的態度。
爲什麼不可久居?要知道六欲天的福報,令人一入,便是如「痴」、如「醉」、欲「仙」欲「死」……。天福的享樂是大樂,一入六欲天宮,想不享樂也難,所謂:樂無時 (一分一秒都快樂) 、樂無間 (不間斷的大樂) 、樂無地 (任何地點的快樂) 、樂無空 (任何空間的大樂) 。一般人行十善業,一入六欲天宫,極盡享樂之故,就完全忘了「修行」。故,六欲天宮不可入,不可久居也!
這種六欲天宮的大樂,雖然比人間的時間長得多,卻也終有一日會走向盡頭。四天王天—天壽五百歲、忉利天—天壽一千歲、焰摩天—天壽二千歲、兜率天—天壽四千歲、化樂天—天壽八千歲、他化自在天—天壽一萬六千歲。這裡所說的天壽,並非指人間的歲月,而是遠遠超過人間的年歲,長久得多得多。福報一享盡,便墮落人間或三惡道了。
所以有天人五衰:一者天衣有了污垢、二者頭上的花枯萎、三者身體臭穢、四者腋下汗出、五者不樂本座。(還有身上失去威光、本性嚣馳滯在一境、眼本凝寂今數瞬動) ,這都是天人要死了的徵兆。我們學佛者,知道天福有盡,儘管時間再長,也是「一時」。所以,學佛的第一義諦是「無生無滅」、「不生不滅」、「涅槃大道」。當然,六欲天宮不是目標,故,不可久居也。
在我個人修行的過程中,我曾經進入過「六欲天宮」。一踏入這座大樂天宮,便深深地迷惑了自己。這份迷惑來自於「痴」—渴望追求極致的大樂;「醉」—沉浸於享受大樂的快感;「仙」—體驗大樂的無限滋味;直到最終感受到「死」—大樂達到極致的終極境界。這種有「觸樂」、「意樂」、「食樂」、「化樂」的現象,不是一般人能逃脫的,一入大樂之中,「修行成正覺」便拋到九霄雲外了。
幸運的是,我保持著「佛性」,因此能夠直入「四禪八定」,並進入「色界天」與「無色界天」。這是我修行的成果!我深知,六欲天宮並非長久之所,但我們對六欲天人應當不予排斥。反而,我們要以恭敬之心對待他們,因為他們守護著「佛法」。
我們有五十天供或七十二天供,其中包括:「不動尊」、「四大明王」、「十二天」、「太山府君」、「五道大神」、「吉祥天」、「北斗七星」、「十二宮神」、「五星」、「二十八宿」等多種供養法。
056請領悟「一時」
我開悟後,突然間領悟到「一時」二字。站在虛空前,我喃喃自語地念著:「一時啊! 一時啊!全是一時啊!」我希望所有的聖弟子們,能夠一起參悟這「一時」。
人間的生活,從幼年到老年,從出生到死亡,皆是「一時」;人間的富貴,像石崇般的財富,也是一時;人間的權勢,像秦始皇般的尊貴,也是「一時」;人間的貧困,像顏回般的貧賤,也是「一時」;人間的卑賤,像魏忠賢般的低微,也是「一時」。一切,無不皆是「一時」……
我也深知,「六欲天」的存在,當然也是「一時」。
所謂「一時」,一眨眼就過了啊!幻、幻、幻、幻、幻,全是幻。夢、夢、夢、夢、夢,全是夢。聖弟子要謹記,什麼是一時?什麼才不是一時?原來只有「佛性」、「眞如」、「無始無終」、「無生無滅」、「涅槃」才是「非時」。
「六欲天」這一時空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典故,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警惕:釋迦牟尼佛曾為了度化難陀,特地到難陀的家中乞食。當時,難陀恭敬地迎接佛陀,取缽裝飯來供養佛陀。然而,佛陀並不接受食物,並要求難陀隨他回到精舍。此時,佛陀提議讓難陀剃髮出家。難陀感到為難,因為他深受家庭牽絆,特別是他那位非常美麗的妻子。
難陀覺得佛陀並未注意到他,便偷偷溜回家。但他走到半路時,佛陀竟然在路中等著他。見到佛陀後,難陀試圖悄悄躲在一棵大樹後面,想要避開佛陀的目光,認為佛陀不會發現他。然而,佛陀運用了神通,讓那棵大樹飛起來,難陀無奈,只能跟隨佛陀回到精舍。
接著,佛陀再度運用神通,把難陀帶到了「仞利天宮」,讓他親眼目睹天宮的美麗景象。難陀看到了一座宏偉的天宮,宮中有無數絕世美麗的天女,這些天女的容貌勝過人間百萬倍。難陀對這天宮的景象無比羨慕,心生向往,但他發現這座天宮卻沒有天子。他問:「為何這宮中沒有天子?」
一位天女回答道:「難陀,當你出家後,命終之時,你會轉生到此天宮。」
難陀聽後,便希望能留在天宮中。但天女繼續說道:「我們是天人,你是人類,你必須放下塵世的壽命,才能轉生到這裡。」
隨後,佛陀將難陀帶至地獄,讓他親眼目睹那裡油鍋煮人的景象。鍋中,無數受苦的靈魂正被煎炸,猶如油條般在鍋中翻滾,痛苦的哀號聲不絕於耳,四周充滿了悲慘的氣息。就在此時,難陀發現有一口油鍋中空無一物。他不禁疑惑,便問道:「為何這口油鍋裡沒有靈魂?」
獄卒答:「難陀以出家功德,當得升天享福,福享盡了,命終墮油鍋地獄,所以我們正等待著呢!」
難陀怖畏。難陀對佛說 :「我願回人間,願剃度出家,願求無上道。」
佛說:「你若持戒修善,便能升天得福。」
難陀說:「我不必升天,也不必墮入地獄。」
於是,佛陀說法。難陀修成阿羅漢。由此得知,六欲天宮亦「一時」也,所有聖弟子請參:「什麼不是一時?」
064「鄭濃妮」在梵輔天
我在「梵輔天」見到一位老弟子,「鄭濃妮」,我真的沒有想到他會在那裡。我問他:「你怎麼會在梵輔天?」他回答道:「師尊,您怎麼會忘記呢?當初您剛出道時,因為沒有足夠的錢來雕刻一尊瑤池金母像,所以我出錢幫您雕刻了這尊瑤池金母,這就是我輔助您的功德。」他又說:「我曾向師尊請教修行的方法,師尊告訴我,只需將日月光存想在下丹田。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我每次打坐時,都會想像丹田裡有日光、月光,反覆念想,時間久了,我竟能凝聚心念,道行也隨之高潔。到了八十歲時,我便一直如此存想。」他說:「當我壽終時,感到一絲光明,漸漸恢復意識,看見大殿中有許多粉白黛綠,穿著盛裝的天女。我向天女詢問:‘這是何處?’ 天女回答說,‘這是梵輔天。’」他繼續說道:「梵輔天是色界的第二天,這裡已經沒有男女之別,為何我卻是女相?天女答道,‘本來這 裡並無女相,之所以顯現為女性,是因為大梵天王宮外有侍衛大臣輔佐梵王,而內則有天女侍奉梵王。天女其實是外在的顯象,並非真正的天女。’」
他說:「我以供養瑤池金母的金身一尊,及存想日月光,便生梵輔天。」
「呵!原來如此。」我說。
看見「鄭濃妮」在梵輔天,我非常高興。他告訴我,初禪有三天:一、梵眾天—庶民、二、梵輔天—侍臣、三、大梵天—天子。所謂梵輔天,就是輔助大梵天王的侍臣的意思。
我問「鄭濃妮」:「初禪有禪定功力否?」
鄭濃妮答:「少少。」
鄭濃妮說:「只是清淨心,有戒德而已,尙未眞正入三摩地,只是不動。」
我問鄭濃妮:「你今日生在梵輔天,只是依六度的前三度,沒有依空性的禪定,算起來只是到較高層的輪迴境界而已,你還想進入更高深的境界嗎?」
鄭濃妮答:「梵眾天的天壽是半中劫,梵輔天的天壽是一中劫,仍然是有盡,請問師尊如何無盡?」
我答:「你依六度的後三度,自有進境!」
我個人發覺:一、佈施。二、持戒。三、忍辱 (升天的福報多) 。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 (超上的慧報多) 。
我寫一小偈,給鄭濃妮:「輔助大梵喜樂濃,此天百合衆心紅,大劫歲月亦匆匆,此天豈有更從容,速學六度後三度,菩薩無學覺相同。」
076無量光天的祕密
請逐句生成並潤色後的內容如下:
我們知道,「欲界六天」中的「兜率天」內院,有彌勒菩薩的淨土。這片淨土中,住著無數無數的菩薩,這證明了在「欲界六天」中,不僅存在淨土,還有大菩薩的存在,甚至有佛國淨土的存在。當我從「少光天」進入「無量光天」時,驀然一驚,我才驚覺,雖然無量光天是「二禪」的第二天,但這裡分明是一座大琉璃淨土。這片淨土充滿了光芒,光與光互相照耀,化作無量的光輝,彷彿整個十方界都被無盡的光明所覆蓋。
我告訴大家,「無量光天」有一個大祕密,這祕密是:「奧明淨土」、「烏金淨土」、「持明淨土」就在其中也!這是劃時代的一大發現,原來密教的三大淨土,全在「無量光天」之中。世人從來不知道的大祕密,原來「蓮華生大士」就在這淨土之中。
我親見了「蓮華生大士」,我問蓮師:「蓮師在烏金淨土,何以在無量光天?」
蓮華生大士答:「以前我修行的聖地,桑耶青普山、雅龍玻璃洞、葉瓦達瓦洞,均可以見到我。烏金淨土、持明淨土、奧明淨土,也可以見到我,無量光天自然可以見到我。」
我大奇。蓮師說:「無所不在。」
我敬禮蓮華生大士唱曰:「西方安樂剎土中。無量光佛悲加持。加持化身蓮華生。為利瞻部洲衆來。具足相續大悲行。祈敬烏金蓮師前。」
我問蓮華生大士:「何以我屢屢遭謗?」
蓮師答:「你遭謗的原因是:一、對未具密意的弟子談及自身所修習的祕密法。二、透露了身、語、意的清淨大祕密。三、不可談論大樂行。四、不可談論自己的密行。」
我說:「我明白了。」
我又問:「如何才能到達無量光天的淨土?」
蓮華生大士答:「總持陀羅尼,就是持明,持明就是持光,持光入三昧,就到了無量光天。」
我接著問:「如何在二十八天中,每一次都能持續提昇?」
蓮華生大士答道:「只需將菩提明點一次次提昇。」
就在那一刻,我完全明白了。我在二禪的無量光天中,親身證悟了蓮華生大士。蓮華生大士告訴我,他將去救度十一位我的弟子,將他們接引到無量光天。
我寫下偈頌,讚美蓮華生大士:
「一切諸佛化現蓮華生,俱足相好圓滿眾生前。妙法超勝世間無倫比,殊勝密法如海廣無邊。我今一心敬禮大菩薩,為利眾生宣揚二八天。」
我在無量光天中,竟然見到了蓮華生大士,這實在是太奇妙,太不可思議了!哇!萬歲、萬歲,我真是太高興了!
084釋大雄在「少淨天」
我的弟子釋大雄圓寂後,心臟未曾化解,唯全身化為灰燼,這一現象引起了教界的震驚與驚訝!有些人說:「他的 心願尚未圓滿!」有些人說:「他的心結尚未打開!」也有些人說:「這是心舍利。」而我則說:「這是心樂。」
釋大雄是一位深修禪法的僧人,後來來到西雅圖,皈依於我。自從他皈依我之後,他的一切行止都必須向我報告。這樣的僧人我很少見過。換句話說,他皈依我後,便視我為師父,終身以父親自許,他的每一個行為都會一一向我細述,其嚴謹程度堪稱極致。
大雄法師是一位嚴守戒律的僧人,他曾如此說:「僧人出家,就是受戒律的規定,戒是僧人在日常生活和宗教法務中,應該遵守的規定和行爲的限制。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僧人必須絕對尊重並遵守。這是沙門的首要大事。一旦出家,就應終身遵守戒律。只有守護戒律,才能學習經典、修習禪法,進而掌握佛教的學理。
大雄法師說:「由戒生定,由定生慧,這是至理。沒有戒,而修禪定,必亂也!」
大雄法師又說:「不守戒律,而自說禪定,妄言也!」
釋大雄法師與虛雲老和尚同鄉,且曾跟隨虛雲老和尚學習。大雄法師曾撰寫〈最上禪學〉一文,我將其收錄於《禪的大震撼》一書中。當我進入三禪的「少淨天」時,第一位迎我的居然是釋大雄法師,釋大雄周身放光,依然禪語露妙,精進於戒行,直通寂滅樂,稱爲「樂俱禪」。
我問:「你是在少淨天嗎?」
大雄法師答道:「是的。」
我接著問:「依據何種因緣?」
大雄法師答:「依戒律,依禪定。」
我繼續問:「有何覺受?」
大雄法師答:「心樂。」
大雄法師答的「心樂」竟與我占測的「心樂」,完全不謀而合。
我問:「在這少淨天的三禪中,什麼樣的人較多?」
大雄法師答:「多是嚴守戒律的僧人,因為守戒入禪,得到了心樂,這才會生到少淨天。」
我又問:「那與六欲天的大樂有何不同?」
大雄法師答:「欲界之大樂,是身樂,是觸覺樂。而色界三禪之樂是心樂,是淨樂,二者相差甚遠也。」
所以我列出:欲天大樂—身樂—觸樂。色天三禪—心樂—淨樂, (果然是不同) 。色界天的「淨樂」,是清淨之樂,由清淨而生光,由光而清淨,「少淨天」是得到少許清淨禪定的意思也。「我在這裡請教聖弟子,我,蓮生活佛盧勝彥,從二禪天進入三禪天,這樣的轉變會將菩提明點提升到哪一個輪位?此輪會發出何種光明?
另外,我還有一個問題,為什麼若不守戒律,就無法引發禪定?請針對此問題作一番闡述。」
088「心樂」無法測知
我來到「無量淨天」,這是三禪的第二重天,再次見到了「釋大雄」法師,令我感到十分驚訝。
我忍不住問道:「我在少淨天遇見過您,為何您又出現在無量淨天?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大雄法師沒有立即回答,只是示意我看向他的身後。我轉頭一看,驚愕不已——他的身後竟然無窮無盡,數不清的釋大雄法師,數量多得難以想象,從百、千到億……。
我再次詢問:「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大雄法師輕輕答道:「一味。」
大雄法師說:「所謂無量淨天,只將心樂轉增,於是淨光轉增,心與心相通,轉至無量而不可測知,便是無量淨天。」
我說:「當我進入禪定時,我達到了坐忘的境界,心中自知虛空無量,無邊無際。這正是所謂的冥冥、混混、杳杳之境。我的心充滿了極樂之感,這份快樂是無法用言語測度的。一切皆為淨,一切皆為樂,這種感受綿綿不絕,無窮無盡。」
大雄法師聽後說:「那正是無量淨天的境界!」接著,他又說:「心無法測度,快樂亦無法測度,而世人卻無法理解。」
據我所知,到了「無量淨天」,自可證明「一味」了,「一味」很重要。我反觀自己,我亦是釋大雄法師,這是令我相當驚駭的。我你他同。學、聞、得、失、正、邪、生、化、明、暗、精、細、玄、奧、杳、冥…。同也。我已無法測知心,我已無法測知樂。
我真誠地告訴大家,就像我們人類無法測量宇宙的廣闊無垠,無法知曉生命的起源與死亡的去處;我們無法洞察天界的奧秘,也無法了解三惡道的情況;無法窺探四聖界的境界,更無法捉摸聖人內心的真實;更無法理解聖人所享的無上樂趣。
所以聖人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 ,有名萬物,毋常無欲觀其妙常,有欲觀所皦,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天下人皆知心。卻不知長短相形?天下人皆知樂。卻不知長短相形?
我到了「無量淨天」,終於我明白了,當年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四個字:「寂滅爲樂。」我說:身空—觀見萬物。心空—極樂綿綿。
我這篇文字也許有很多人不甚明白,其實這也難怪,因爲「諸天的階梯」,愈是上層,愈是難以明白,再往上走,離人間愈遠,螻蟻不知人間事,人間不知天上事,本來如此的。我這裡有二問:心是什麼?樂是什麼?
096四禪天中歧路多
根據我修「四禪八定」,我的經歷分析,是這樣子的:一、六欲天—身樂(欲樂)。二、初禪天—廣善之樂。三、二禪天—淨光喜。四、三禪天—心樂。五、四禪天—捨。六、無色界天—空。我從「初禅到四禪」,是確確實實離開了六欲天的欲樂,也就是離開了男女之欲、食欲、睡欲這三大欲望。「初禪到四禪」只剩下「禪悅」而已了。
在初禪時,因爲離開一切愛染之故,就得了威德廣善之樂。在二禪時,淨光出現,有著淨光的歡喜。在三禪時,由於心安穩故,禪定功深,出現了大心之樂。在四禪時,禪定更深,無喜無樂,只剩下了「捨」了。
如果簡短分析:一、欲界六天—大樂。二、色界十八天—淨光。三、無色界四天—空。(總計二十八天) 。我發覺境界愈高,危險愈深,在第四禪天的「捨」境界,是有陷阱的,我覺得,無「喜」可依,無「樂」可依,很容易狂亂,尤其不喜不樂時,捨喜捨樂時,令人顚倒。
有一則故事,值得大家警惕:在佛陀時代,有一位弟子修習四禪定。當這位比丘修至第四禪時,他產生了傲慢心,認為自己已經達到最高的境界,心中充滿了貢高我慢的情緒,錯誤地認為自己已經達到了佛法的巔峰。他錯誤地理解了禪定的層次:初禪是須陀洹果,二禪是斯陀含果,三禪是阿那含果,而四禪則被他誤認為是阿羅漢果。當他達到「四禪」時,便自以為是最高的境界,從此不再精進修行。
這位「四禪比丘」命終時,看見四禪中陰前來,便生邪見(異生),自認根本沒有涅槃,是佛陀欺騙了大家。「四禪比丘」誹謗了佛陀,所以失去「四禪中陰」,便掉落到阿鼻地獄,命終生於阿鼻地獄。
佛陀的弟子們向佛陀請教:「四禪比丘,修行禪定已達深厚境界,往生於何處?」
佛陀答道:「往生於阿鼻地獄。」
弟子們聽後感到十分驚訝,紛紛問道:「四禪比丘不僅持戒嚴謹,禪定修行也極為深厚,為何會投生於阿鼻地獄?」
佛陀答:「這位四禪比丘,得了四禪,便以爲得了四道四果,同時便傲慢起來,生起了邪見,開始漫罵佛陀騙人,根本就沒有涅槃,我已得阿羅漢,佛陀是虛妄詐騙的,由是因果,便出生在阿鼻地獄中。」
由這則故事,我們要謹記:一、不可傲慢。二、不可自認得了四禪,就是阿羅漢。三、不可起邪見。四、不可讓謗聖賢僧。我發現,即使修習到「四空定」,甚至達到二十八天頂的「非想非非想處天」,也仍然無法稱為達到究竟,因為其中的歧路繁多,必須格外小心。我在此勸人:「勿狂傲,小悟小果,不可謗師啊!」
100四禪八定是共修
雖然「四禪八定」中存在著歧路、陷阱與危險,但它仍然具有其獨特的益處。無論是「內外道」,對於修行者來說,「四禪八定」都是共同的修行方法之一。從密教的角度來看,「三昧地」的成就必須在修習「四禪八定」之後,才能夠證明,這也是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
「四禪八定」修得證明,有二大益:一、萬緣俱息。二、定性現前。據我個人的經驗,我認爲修禪定,所顯現的益處,確實不可勝數了:威儀最具足—禪定的姿態,雙腳蓮 花座,雙手定印,身挺直,眼觀鼻,鼻觀心,由一心達於坐忘,這種坐、這種威儀,最是具足。
慈悲的低眉—修禪定的人,外具威嚴之相,而內心最是慈悲,以「行慈」做爲出發點,由外而內,一定要證明心最柔軟,心既然最柔軟,就是慈悲,就是行慈。
消除自己的煩惱—有煩惱的人,禅定不得。修四禪八定,要諸根均息,首要條件是一切煩惱不生,行者從寂靜才能禪定,像貪、瞋、癡等等,正是修禪定的障礙,所以一定要消除自己的煩惱。
是一種守護—習「四禪八定」的人,對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又稱六賊),一定要自省而防護,所謂殺六賊,閉六戶也。這就是守護著六根,使其不放逸。
禪悅勝於一切—修「四禪八定」,會產生喜、產生樂,我們稱爲「法喜」,也稱爲「法樂」。這「法喜」、「法樂」,超過了世俗人間的「色樂」、「食樂」、「睡樂」等等。由於四禪八定的禪悅,便勝過了人間、六欲天的樂。
禪悅勝於欲望—人的大慾,無非貪愛「金錢」、「美色」、「地位」、「美食」、「睡眠」。有這五大欲望,不可能入於禪定,是禪定的大障礙,爲了不使一心散亂,一定要使五大欲望滅除。而禪悅的力量可以使五欲自然消失無形,所以禪定之法,正是遠離諸欲、遠離無染之法。
修禪達於不空——「四禪八定」常被誤解為「一切皆空」,認為一切都是「空空空空空」,但實際上,這並非真正的空。我的親身經驗證明了「菩提心」與「任運」的道理,因此依然是不空,這一理十分明晰。修習「四禪八定」並非斷滅,而是超越了空的表象。
修四禪八定可以破魔——一般的魔障極其強大,絕大多數修行者難以逃脫魔王的掌控,唯有修行「四禪八定」的人,憑藉這定力,才能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禪定安住於如來之中——由禪定中生起如來的智慧,正因擁有智慧,方能安住於如來之中。如來的佛慧,正是般若,擁有般若便能得以等覺、妙覺。
禪定可以通往解脫道和菩提道——今天,我得以生於人間,斷除一切習氣的種子,生死掌握於我手,明心見性,我已證得涅槃,佛慧圓滿光明。我的法身普照十方,報身安住於色究竟天,利益一切有情眾生,我發願永不捨棄任何一個眾生。我已完成佛道的成就。這便是「四禪八定」所能達成的解脫之道,也是佛菩提的證驗。
寫一偈:「欲望絲絲已斷,眼耳鼻舌身意非成串,顆顆成了智慧之珠,親手來穿。四禪八定階梯步步上,一個彼岸又是一個彼岸,諸天羅胸次,進入空的境界,菩提心卻無盡不断。
120有煩惱即是「無煩惱」
瑤池金母對我說:「世間的大多數凡夫俗子,對於一切災難與苦難,都懷有極大的畏懼,認為只有躲避災難,無災無病,才是最大的幸福。」
瑤池金母接著說:「蓮生聖尊,自你學佛至今,是否不是每日都在誓言,要求一切災難遠離?但真的是如此嗎?那些災難,曾經遠離過你嗎?你的災難一波未平,另一波又起,甚至有時三、四波同時而來,使你痛苦萬分!」
我答道:「確實如此。」
瑤池金母說:「在大乘菩薩的法眼之中,知道無差別智了知諸法皆空,什麼是諸法皆空?也就是一切災,也不是一切災,一切難,也不是一切難,一切障也不是一切障,一切煩也不是一切煩。」
瑤池金母說:「二乘的行者,因為畏懼災難與煩惱,將其視為毒蛇猛獸般的存在,只渴望清淨法。然而,當他們修行至最後,往往走向偏空、枯竭、寂滅的境地。而大乘菩薩則與世間的光明同在,與凡夫的煩惱無異,但他們已經領悟了空性智慧,在他們眼中,煩惱即非煩惱,煩惱與菩提的本性是無二的!」
我說:「八難其實是無難 的!」「苦本來即非苦!」「煩惱亦非煩惱!」
瑤池金母接著說:「佛法本無二執,所有的法界,無論十法界或一切法,都不需要依賴任何外在力量來解脫。真正的解脫,並非基於某種知見,因為解脫本身便無解脫可言。」
我聽後豁然開朗,頓悟了其中的真意。隨後,我進入了「五不還天」的「無煩天」,這是四禪中的第五天。這個天界,連四禪的前四層天境都無法觸及。在「五不還天」中,四禪的前四天是無法見到的,這是九品習氣完全滅盡,苦樂雙忘,捨棄一切執著心,安住於無為的境地。「五不還天」全是聖人所居,「五不還天」之下,有凡夫修定,有聖人修定,雖同是捨俱禪,但聖賢別修靜慮,所以才入「五不還天」。
這是我對「五不還天」中第一個「無煩天」的理解:
「無煩天」是無上聖者的禪定之境,其中的妙境,鮮少有人能夠領會。這裡無處不彌漫著煙霞,無處不彌漫著瑞氣,無處不散發著祥光,無處不充滿著淨光,無處不瀰漫著芬芳,無處不帶來悅意。這一切皆是道德的體現,皆是金丹的化身,皆是光華的輝映,皆是聖果的結實,皆是聖人的真諦,皆是賢人的智慧。(此指禪定境界) 。這「無煩天」,即「意悅」之義也,無一切煩惱,這無一切煩惱,是指觀破一切煩惱,把一切煩惱全化爲無煩惱。
我遇見了一位無煩天的天人。我問他:「請問尊姓大名?」他回答:「我是蓮生聖尊的弟子,蓮平。」我驚訝地說:「啊!你怎麼會在這裡?」他平靜地答道:「我已參透煩惱即是菩提的道理,因此便成就了『無煩天』。我曾長期遭受病痛的煎熬,正是這段磨難使我得以參透。」我繼續問道:「那麼,參透煩惱之後,您有何感受?」
答:「不動無爲。」
我在這裡想問聖弟子,所謂「不動無爲」豈非無所作爲?若不是無所作爲,又是什麼作爲呢?試答二字如何。
我再次在五不還天的「善見天」中,遇到了眞佛宗的弟子「蓮花傳正」。
我問道:「你怎麼會在這裡?」
他回答:「恆見。」
我再問:「恆見的是什麼?」
他回答:「本來面目。」
我繼續問:「這樣清楚嗎?」
他答道:「明白。」
我再問:「那麼,究竟怎樣才是真正的明白?」
他回答:「隨有。」
「蓮花傳正」修四禪八定,已得無漏智,得到了正受力,見證了佛性,所以生在「五淨居天」的「善見天」。
我現在問聖弟子,你能「恆見」嗎?「恆見什麼?」
124自知眾生皆是「 吽」(梵文)字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隨即想入「涅槃」,為何如此?
佛陀說:「我證得了甚深微妙的法,這法最極寂靜,難見難悟,無法用分別思維來解釋,只有諸佛能夠了解。所以,我保持沉默。」
大梵天王見此情景,便勸請佛陀為世間眾生說法:「觀察世間的眾生,許多外道之人對於地、水、火、風、空等元素生出各種錯誤的見解,他們執著於邪見,並認為這是正道。即使這些眾生修行錯誤的道路,但其中仍有一些人是有緣度化的,現在應該幫助他們。請世尊為這些眾生轉動法輪。」
最後,因大梵天王勸請,釋迦 牟尼佛才說法轉法輪。佛陀說法長達四十九年,最後他告訴須菩提:「你不要以為如來有什麼要說的法,不要有這個念頭。為什麼呢?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我問大家:「何以無法可說?」
當我進入四禪的第六天——所謂的「無熱天」時,我對這兩個問題,終於完全明白了。我的師父「吐登達爾吉」,寫給我一首偈,其中有一句:「自知眾生皆『吽』(梵文)字。」
我問:「這是何種意思?」
師父答:「自行體悟吧!」
隨後,我領悟到,法生的真義是,一切皆由佛所化生,並不受到世間垢穢的影響,完全是由法自生。通過這樣的領悟,我進入了「無熱天」。
在五不還天的「無熱天」中,我遇到了一位弟子,他的法名叫做「蓮花鐵運」。
我問:「你在此做什麼?」
他答:「遠離一切熱惱,機巧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