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册「孤獨的傾訴」
蓮生活佛文集第168册「孤獨的傾訴」精選分享.二00三年十一月出版
026同修是大眾心力
我曾經說過:「在宇宙之中,地球是心靈殘缺的訓練中心,是最大的精神醫院。人生於地球,帶著業障來到此地,要消除業障,才能繼續前行。業有善惡,善業多則受苦較少,惡業多則受苦較多。總之,人生於地球,無非是來消除業障的。」
我記得佛陀曾說過:「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皆有佛性,你就是佛!」
我的師父告訴我:「淨土宗的正行是念阿彌陀佛,關鍵在於信、願、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唯有往生西方淨土,蓮花化生,方能圓滿一切福慧。念佛之人,將心融入萬德聖號中,可以將凡心轉為聖心,其功德不可思議。」
為什麼蓮生活佛要建立「雷藏寺」,並設立「分堂」或「同修會」呢?蓮生活佛盧勝彥曾說過:「建了寺,大家爭寺產、爭住持,最終會下地獄。甚至多了一座寺,便多了一間地獄。」
我說:「這話沒錯。確實,建寺有可能變成地獄,但如果大家不爭寺產、不爭住持,一切共同使用,住持由有德者擔任,那麼這雷藏寺、分堂、同修會,便是淨土。」
要知道,一個人修法,無論如何也只是個人的力量。而當大眾同 修「真佛密法」,一同結印、觀想、持咒,或念佛號,這樣的和合力量便是無比強大,法力無邊。
同修是大眾心力無量功德的聚集,當萬德匯聚之時,佛菩薩諸尊會以慈悲降臨。如此一來,罪障得以消除,功德增長,所求的願望也將得以圓滿實現!
在《度過生死的大海》一書中,我提醒「中陰」(靈魂),應迅速前往雷藏寺、分堂或同修會。藉由同門同修的力量,召請佛菩薩的光明降臨,「中陰」便可融入光明,進而往生至佛國淨土。
因此,我要對中陰身(靈魂)說,速速前行:
一、根本上師隱居處所。
二、寺。
三、塔。(有塔就有佛)
四、分堂及同修會。
我寫一小詩:
同修是最完美的神聖
大眾的心力勝過其他物
為什麼要建雷藏寺
基本的理由就在此
有萬德交歸的奧祕
有灌頂流出的法的乳液
一切都變得聖潔及芳香
報身佛
都下降在這裡
038李炳南居士如是說
李炳南居士(雪廬),我曾有幸聽過他的講經。想當年,家母「盧玉女」與友人「黃春風」,皆是由李居士介紹,皈依了印順導師。我移民至美國西雅圖後,李居士圓寂了。某日,李炳南居士顯現,對我說道:「你我同也!」
李炳南居士一向主張,「念佛法門」是了生死的最微妙、最崇高、最圓滿的修行之道。他對於修行者心浮氣躁、三心二意的態度不甚喜歡,特別是那些今天修這個宗,明天修那個宗,朝三暮四,總是修來修去,沒有固定的方向和 決心。
李炳南居士曾說過: 「見了阿彌陀佛,到了極樂淨土,還怕退轉,不能了生死嗎?」
我這個人一直很坦白。我的學佛之路,最初從「淨土念佛」開始,隨後轉向修習「密教」,但我始終不忘本心。「念佛法門」我從未放棄,一直堅持走下去。
我深信宗喀巴祖師所說的:「念佛--念佛之名號也。」「持咒--持佛之心也。」
功德一樣不可思議。所以我個人主張「念佛法門」、「密教次第」二者兼修。(內外兼修、心氣兼修、福慧兼修)眾生品類。萬差千別。彌陀願力。平等無二。(我自認鈍根,不捨「念佛法門」,非常懇切的念,我說以一宗普攝群機,只淨土念佛)
隱居閉關後,我忽然回想起李炳南居士曾對我現身並說的話:「你我同也。」那一刻,我開始深信不疑,心中不禁發出一聲大笑。我常勸人修習密法,尤其是上根之人;同時,也勸人修淨土法門,念佛以求往生,無論是上、中、下根的修行者,皆可受益。
我的見解與李炳南居士不謀而合。只要一念懇切,若能真心修行,則如來自知自見,依同體大悲,將眾生攝歸淨土,絕非業力所能羈絆。我在「葉子湖」的修行中深刻體悟到,善惡因果,皆 如空中的花朵,終究消散無痕。
044批評我自己
在《葉子湖》中,如果大家細心讀我的文字,會發現我已經很少寫關於他人的事。說實在的,我不再批評他人,也不關心他人如何如何,甚至對他人的事情都沒有興趣。我連「真佛宗」的事都不願了解,更何況是別人的事。
現在,我只批評我自己—— 我是否時時刻刻都記得發菩提心?是否誓願自己忘記一切? 我是否能將凡情轉化為聖智,還在沉浸於兒女情長中嗎?這簡直可笑。
精進的修持,無論環境如何變化,無論歲月如何流長,都不能懈怠。更應時時準備修習「往生法」。 我們不能隨便起妄想,一切都應該放下——親情、友情、師徒情等等。
念佛持咒,這是修行中不可或缺的法門。
你的習性是否已經有所改變?
法身慧命是否得到了提升?
你是否依然執著於俗世的種種事物?
是否時時懷念並依止上師、本尊及護法?
我已經不再批評他人,一切順其自然。即使他人對我進行批評,我也不會放在心上。最重要的是,我要努力往生佛國淨土,無論他人如何謾罵,無論是說我如天魔、魔子或魔孫,都不在意。讓那些批評成為他人口中的笑談。我唯一嚴格要求的是自己,檢討自己是否身、口、意皆清淨,自己的阿彌陀佛是否在心中發光。
我寫一詩:
不是批評得夠了就開始逃避
也不是自己超越了其他行者很多很多
只是我已不想管那麼多
也不想知道結果
只要每一位行者都能到達彼岸
繼續精進就好
我應該擁抱他們而不是排斥他們數落他們的不是
不再 批評別人了
那微不足道的口舌之爭
我批評的應該是我自己
這種心情真的難以言喻
050打雷閃電
「葉子湖」的午後,有時會迎來雷陣雨。
那一天,天空原本陽光明媚,但不久後雲層漸漸聚集,天色逐漸陰暗起來。再過一會兒,雷聲轟鳴,閃電交加,白光一閃一閃,雷聲如連珠炮般震耳欲聾,整片大地彷彿都在顫動。此時若有行人身處戶外,恐怕也會心生不安,驚慌失措。
在藏密的「中陰法」中有教導指出:每一位亡者在死後,靈魂進入中陰狀態,所見的景象猶如電影中的一幕幕,其中可能會出現劇烈的雷聲與閃電。這些恐怖的景象常常讓亡者感到驚懼,甚至感受到被追逐的恐怖。
《中陰法》教示指出,行者應當保持平靜,無畏無懼,明瞭所見皆為自心的幻象,即使是極為可怕的惡相,也不應驚慌,亦不必理會。行者應誠心祈禱,求三根本(上師、本尊、護法)護持,並融入「明光」中,才能自我解脫。
《中陰法》教示進一步強調,行者必須全心融入強烈的明光中,而那些暗淡、不刺眼、能穿透人心的光線則不可入內。這些教示極為重要,應當慎重遵循。
坦白說,在「葉子湖」的閉關小屋中,聽著那震耳欲聾的雷聲和閃閃的雷電,閃電與雷聲彷彿圍繞在四周,怎能不令人驚懼?尤其擔心雷電擊中房屋,萬一雷火將屋子燒毀,怎不讓人心生恐懼?
我合掌,低聲念誦: 「南無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
「祈請上師、本尊、護法加持護持。」
「願諸佛、菩薩、金剛、護法、空行、諸天賜予護佑。」
我全心專注,念佛持咒,期盼一切安然無恙。在雷電交加的修法過程中,過了不久,我便進入了三昧境界。雷聲環繞四周,閃電的白光照亮了周圍,而我卻感到安詳自在。
那時,我身處「葉子湖」,有已故的弟子在「空行母」的引領下來到我面前。我一一為他們進行超度,每見到一位已逝的弟子,心中難免涌上一股悲傷,這是無法避免的情感。
普門品中有云:「眾生至誠念觀音,所有諸苦即解脫。」,作為密教弟子,我們應當牢記「上師、本尊、護法」的名號及咒語,這樣才能逢凶化吉,化險為夷。
即便死神降臨,你只需持誦「上師心咒」,便能迅速到達我隱居閉關之地。中陰身(靈魂)穿越山川河流,皆由「意生身」構成,絲毫不受阻礙,這正是所謂的「鬼有五通」。
一旦來到此地,我必定竭力超度你,使你脫離苦海,解脫於六道輪迴的痛苦。六道輪迴中的業力深重,若無大善知識相助,如何能擺脫輪迴之苦?輪迴,正是苦難的根源。
我將教導你,讓你不再驚懼、恐懼,認識明光,依怙上師本尊佛菩薩,進入清淨的佛國,獲得究竟的安寧與解脫。
寫一短詩:
天際一陣悶響
閃電緊緊地扭成一團
此時唯須禪定
一心不亂不用理睬不用管
好好的祈禱三根本
融入我自心的壇場
052不打不成器
記得「龍舒淨土文」中,好像有一則打鐵匠成佛往生的記載:
這是一位打鐵匠,他修習「念佛法門」,一生都在打鐵。每當他將冷鐵放入火爐中,鐵就熔化成鐵水,取出後再依靠打擊將它塑造成器具。打鐵必須趁熱,冷了再燒,熱了再打,這是古代的鑄造工藝。
這位「打鐵匠」每打一錘,就念一句「阿彌陀佛」。要知道,任何一件鐵器,都是經過千錘百鍊的,並非隨便幾下就能成型。因此,古代的打鐵師傅大多是強健的勇士。
打鐵需要反覆不斷的猛力敲打,這位打鐵師傅就這樣,將每一錘與每一聲佛號結合,念佛與打鐵成為一體。他的心已經堅定如鐵,打鐵的過程竟然讓他進入了「念佛三昧」。這叫做:「功夫熟了。」
我記得,往生的偈語是這樣的:「叮叮噹噹。打鐵成鋼。一心不亂。往生西方。」
這位「打鐵匠」成佛往生的故事,讓我深受感動。雖然他的經歷看似平凡,過程 也十分淡然,但其中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古人有云,皇天不負苦心人。對我而言,或許聰明才智並不出眾,但我卻擁有堅定的毅力。若要修行三昧,唯有保持恆久的心志,切不可懈怠!
我寫一詩:
在遙遠的天涯海角
孤獨的經行
一步一佛號
永遠永遠也不會停
只要功夫純熟了
我就知道不會孤單的獨行
在前方有打鐵匠
有一群人會隨我並行
我們一定會見到西方的勝景
058六道六佛
一般人常認為,六道輪迴中的「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是「非解脫 的境界」,特別是三途惡道,充滿了無盡的苦難。人們難以想像,這些痛苦的境界中怎能容得下佛的存在?
然而,在一次「神行」的體驗中,我卻發現佛菩薩以無限慈悲,為六道中的苦難眾生普渡。更令人動容的是,竟有「六道六佛」在度化眾生,這一幕深深感動了我,讓我不禁熱淚盈眶。
我將六道六佛名,列之如下:
天道--帝釋佛。
人道--釋迦獅子佛。
阿修羅道--諍心佛。
地獄道--法王佛。
餓鬼道--焰口佛。
畜牲道--獅子善住佛。
佛陀的一生,他是大覺尊者,他的教化更清楚明白,佛陀教芸芸眾生:離貪欲。離瞋恚。
離愚癡。普門品云:「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這是佛陀念佛對治的「一心三昧」教化啊!離貪、瞋、癡,即是聖人或聖僧了。
在「神行中」,我深刻體會到佛菩薩的慈悲無邊,正如《普門品》所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這句話展現了觀世音菩薩的無上慈悲,當眾生心中一念呼喚,立即能夠得到救度與解脫。
讀這經文,看來被救度解脫不難,事實上亦如此,六道都有六佛在,只要耳聞、口念、心觀,就能相契融入,也就能感應道交了。六道六佛不捨眾生。諸菩薩不捨眾生。
我們凡夫怎可天天造罪障,應該發大慚愧心,一心至誠,自得身心如法感應矣!
我寫詩:
佛菩薩永遠永遠在等待
不管你在多遠
多糟糕的惡道世界
慈悲的真理並不隱藏
如果你背覺合塵不聽
佛菩薩仍然平靜
並不吝嗇永遠慷慨
也不想爭辯什麼
這個真理才叫著平等性智
不差別對待
062鏡子的密法
從前我教授過「鏡子密法」:
行者禪坐於鏡子的前方。而「本尊相」也一樣映入「鏡子」。
我的意思是說:
可以將本尊的法相置於鏡子上方,或掛在行者的頭頂。當行者觀看鏡中的自己時,能見到自己與本尊的形象。接著,行者利用觀想,將自己的形象逐漸轉變為本尊的樣貌。從頭到腳,逐一將自己的五官、頭飾、手印姿態、衣著等,轉換成本尊的形象。最終,行者化身為本尊,坐 於蓮花座上,散發出象徵大智慧的虹光。
當自己、本尊、鏡子三者融為一體時,這三者不再分別,能進入「三昧」的境界,並會顯現相應的現象。當這些現象顯現時,自然會產生法喜的喜悅,這一念清淨的法喜,無論如何形容,都顯示其妙用無窮。
密教的密法應用,其實就是在這樣的體驗中實現的,並不脫離這一原則。真言(持明)手印(身姿)、觀想(意念),密教行者應當仔細思考,當知鏡子象徵著無邊的大虛空,行者在修行過程中,透過本尊的融入,進入那無限寬廣的大虛空,這樣的境界是極為超越與崇高的。
寫一首詩:
安詳的坐著
面對著鏡子中的本尊自己
囫然一聲
自己沒有邀請自己
自己沒有邀請本尊
鏡子也不是鏡子
山河平了虛空粉碎
一切本不生
一切本不滅
一切的真實本相出現
066無上法寶
「真佛經」裏面有三寶:
無念是佛寶--佛性甚深真法性,寂滅無相同虛空。「無念」是去除妄念,不執不惑,究竟解脫,微妙正覺。
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是法寶--修行之法也。眾生身口意三密,與法身佛的身口意三密相應,神變為法佛平等之三密,這是密教的無上法寶。
真佛上師為僧寶--傳授真佛密法的無上之師,指真正能夠傳授「真如」、「佛性」、「法身」、「如來藏」、「實相」、「真佛」、「法界」、「法性」、「自性清淨」、「圓成實性」的大善知識,這些人可以都說是僧寶。
「 真佛經」裏面,就是這三寶。我真心告訴大家,即使我在這一生、這一世成為了全世界最富有的人,但如果缺少了這三寶,依然是個空虛的窮光蛋,死後雙手空空,這一生也將毫無意義。
再者,即使我成為了一國之君,統治著國家內外的文武百官,但若沒有這三寶,我依然只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個凡夫俗子。雖然風光一時、顯赫一時,但終究無法逃脫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若死後沒有三寶的救度,那才是真正的悲慘!
這一生中,最幸運的莫過於得到了無上寶。因為這無上寶是無漏功德,能帶來究竟的解脫,也能廣大地施予眾生。這種「般若」智慧,才是真正的人生意義所在!
我寫詩讚嘆:
人從何處來
人從何處去
什麼又是人生的意義
為什麼要出生在這塊大地
想一想人生的真實義
是賺更多錢的活力
是爭更多名的利益
其實佛陀說的才是正確的
這世界上根本沒有東西
只有走到真理的彼岸去
076當下的感恩
有一天,在「經行」中,突然閃過一個念頭:如果我去醫院檢查身體,結果告訴我得了「癌症」,而且已是「末期」,我會怎麼做呢?我會不會立刻感到腳軟,無法繼續「經行」?內心會不會充滿煩惱與苦悶?是否會因此陷入每日的恐懼與痛苦,難以自拔?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該如何抉擇,接下來該走向何方?
我雖然是一位有「見地」的行者,但面對突如其來的惡耗,這種「生死恐怖」的病苦,仍然會讓人感到震驚與驚恐。畢竟,我們同樣是人,會笑、會哭、會痛、會苦,有血有淚,這些煩惱與恐懼是無可避免的。
如果我身處這樣的情境,我會這樣想——
「在這個世界上,找不到 一個不會生病的人,也找不到一個不會死亡的人。即便是尊貴如佛陀,也會生病,最終也會圓寂。我的藏密師父,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也因胃癌而圓寂,年僅五十幾歲。」
「我活過一甲子,法輪已轉,心中十分滿足。」
「活一天,就感恩一天;活一天,就要度化眾生一天。不要為生死而憂慮!」
「我死後,西方三聖必定會顯現,接引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對此充滿至誠與信心。我曾見過阿彌陀佛,臨終時,必定能再見佛。」
「來了癌症,也要感恩!」
我奉勸世人,吟詩一首:
憶持萬德洪名的聖號阿彌陀佛
一心不亂自能解脫
過去現在未來
沒有一個人能永遠的活
要感恩
無論是再如何恐怖的事
用佛法對治
我們常說了生死才是大事
高高興興的走一天算一天
我與大家不再分離
在摩訶雙蓮池漫步
086不必急著成就
在「葉子湖」經行的過程中,我有一個想法,很多行者總是急於追求快速成就,結果便將一切放下,專心修行。然而,精進的修法本身並非不好,但如果過於精進,反而容易出現問題。
我曾見過禪宗的行者,因為過於執著於修習,結果修出了所謂的禪病。
也曾見過淨土念佛的行者,過度念佛,甚至陷入了幻覺,聽見、看見一些不真實的現象。
在密宗中,有行者急於追求成就,盲目地求得神通,結果精神狀況出 現了異常。
其他宗派的行者,也有因過度專注而陷入了三昧魔的困境。因此,我想說:「精進是必要的,但切勿過度精進。懈怠與懶惰也同樣不可取。」
其實道理非常簡單,那就是「中道精神」。你能承受這樣的精神負荷嗎?你的身體能負擔這樣的壓力嗎?修行應該是安靜的,清明的,心境要坦然自在。
佛陀以弦為喻:弦太緊,會斷。弦太鬆,不美,不成。不緊不鬆最美妙。
這是我修行的方法,保持穩定的步調,寫作也是如此,持之以恆,一天寫的不多也不少,恰到好處。無需強迫自己,這樣身心便不會過度疲勞,身心過度疲憊容易引發問題。
這方面的問題,我早已經留心了。我曾見過許多過於精進禪定的人,最終精神狀況出現異常,實在令人憐惜!修行到了這樣的地步,所以我勸告大家,不必急於求成,凡事都應「依次第」而來,最好的方式是既不急迫也不拖延。
寫一詩:
晚上不要不睡覺
睏了就睡
三餐不要不吃飯
餓了就吃
一切自自然然就很微妙
修行一定要
只是不一定要太急躁
安定你前進的腳步穩穩的走
一定到
094絕望而快樂
我曾說過:「我過著絕望而快樂的日子!」
這句話,也許令人難以理解,既然是絕望,怎麼可能還有快樂呢?
我自己也曾想過,絕望應該等於沮喪,而非快樂!但當我回頭一想,卻發現,這絕望,實際上是「大安樂」。
因為,我不再有對富貴的渴望。
我不再有對愛與憎的執著。
我不再追求名利的誘惑。
我不再執迷於種種想法。
我也不再陷於顛倒妄想之中。
因為我一心「出離」,專心從事真正的大事,這是「了生死」的大事,對三界的苦樂我已經全然不再介意,這是最重要的解脫課程。我的絕望是放下自己,將心力投入關懷他人,把握每一天能夠活著的時光,並真心貢獻自己。
我的絕望是不再為今天和明天煩惱。因為希望一旦存在,就必然伴隨著失望,失望隨之而來的就是煩惱。若活著一天就感受痛苦,那活得越久,痛苦也會延續得越久。不如選擇絕望,把服務眾生視為唯一的快樂。
菩薩的精神是:
捨己為人。忘却自身。但為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念佛心境真開朗,慈悲出妙香。怨親等慈常歡喜,共享極樂邦。」
我引領著一 群「中陰」的靈魂,每日教授他們佛法,日復一日地念佛持咒,儘管身處孤獨,卻依然能度化眾生。
我對過世的「靈魂」講述法理:
「誰若無法平息內心的狂熱,誰又能真正領悟,茫茫人海,誰是親人,誰又不是在絕望中最深的絕望?此刻,應當放下一切,心無所依,無所愛,此刻,成佛的時機已然來臨!」。開天門。閉地戶。塞人道。絕鬼路。
192並不須要埋怨
學佛三十多年,修習密教中的「氣脈明點」,直到達到「無漏身」的境界。原本強健的身體,卻也經歷了一場「裂腦症」,讓我的身體仿佛崩塌下來。的確,生老病死,無一人能倖免。
然而,正是在這個時刻,我反而領悟到自己所經歷的病苦與垂死的折磨,是任何人無法替代的。這使我更加深刻體會到人世的無常,也讓我對極樂世界的嚮往更加堅定,心中對出離世俗的願望愈發強烈。
這一回,我真正地「觀破人生」,病因緣(逆境)反而成為了善因緣。我修習了「半死三昧」,並撰寫了「神行記」以記錄這一過程。
我體會- -此身「無我」。親眷的「假相」。看破名利情感。放下一切。死心念佛持咒,從不間斷。
我不需要埋怨,人生的道路本來就充滿崎嶇與不平,修行於世間與出世間更是艱難。然而,我心中有著深厚的根基,擁有「正見」的智慧,摒除一切外在的干擾,將生死與煩惱拋諸腦後,一切隨它去,往生佛國淨土便是我一生的志向。
我不需要埋怨,怎會有誰能完全理解我呢?我只檢討自己,是因為我無福,才讓人無法理解我;是我無慧,才使得自己在人生中行得不好,做得差。我全心全意地為眾生度化,卻換來了冷漠的回應,誤解不斷。
然而,這一切我不必埋怨,聖弟子依然眾多,這是我值得欣慰的事。我早已將「逆緣」轉化為「順緣」,一心證得「寂滅」的快樂,享受「無為」的法樂。
「逆緣」讓我得到了「正定」,在正定之中,我見到了無數的諸佛,從無福無慧,變得有大福大慧,這一切我應該感恩才對!活一天,感恩一天。
寫一小詩:
人家不了解你也是自然
有些人連自己也不了解自己
你夠大福大慧了
看見百千萬億的佛
不要埋怨他人也不埋怨自己
116我是老迂腐
記得年輕時,我曾幫人看風水,走進一座古老的厝,門上掛著一塊匾,上面寫著「四知堂」三個字。我說:「這是楊家的堂號。」主人回答說:「正是。」我曾讀過「四知」的故事,故事源於漢朝的楊震,他曾任東萊太守。有一次,楊震經過所轄的昌邑縣,縣令王密,正是楊震以前推舉的賢才。一天晚上,王密帶著黃金前來拜訪楊震,卻被楊震拒絕收下。王密說:「黑夜暗室,無人知曉。」楊震回答:「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能說無人知曉呢?」王密聽後,感到深深的慚愧。後來,楊震晉升為三公。這就是著名的「四知」故事。然而,當我今天與現代人談起「四知」,似乎顯得有些過時,不合時宜,甚至像是陳舊迂腐的思想。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因果」的威懾,行者應當遠離邪道,不該在暗處作惡。我深知,諸神時刻守護在側,凡事若因貪圖財色而行,必須謹慎,否則,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無所遁形。修行者須心懷因果,深知其道理。或許我已變得有些固執,但我仍堅信,福報是由自己修來的,而 苦果也是自己所造的。我寫一詩:
這因果是滔滔不絕的繼續
六道輪迴全是因果律
可怕的是
現代人很少聽得進去
我這個老迂腐還說這種義諦
更急更猛的害怕恐懼
還再不停的勸告
將眾生一一的搖醒
做人千萬不要失去信義
118須感恩眾生
在「四不可思議」中,有一項是「眾生不可思議」,這「眾生」原本是普普通通、平凡無奇的,怎麼會有不可思議之處呢?其實,大家很難想像,原來證悟佛菩提的智慧,正是從「眾生」中展現出來的。雖然「眾生」看似渺小 ,但他們能夠成就聖果,並具足六大神通,這是最不可小覷的。不僅不能輕視,更應該心懷感恩,永遠不忘。
很簡單的說:
上師、佛、法、僧,不能沒有眾生,沒有眾生,就無人護持。
上師、佛、法、僧,是從眾生中生出來的。
上師、佛、法、僧,如果沒有眾生供養,吃什麼?穿什麼?
上師、佛、法、僧,如果沒有眾生逆順加持,均無法成就果位。
上師、佛、法、僧,如果沒有眾生,眾生法身慧命如何長養。
上師、佛、法、僧,如果沒有眾生,根本也不用存在了。
上師、佛、法、僧,互相依存,互為需要,互為感恩。
我認真地思考過,對於眾生的「逆加持」,實際上會形成「逆增上緣」,使得行者能夠覺悟「無生法忍」的果位,並安住於真如的境界而不動心。這樣的「安忍」正是來自於眾生的賜予,怎能不心懷感恩呢?
行者的修持與成就,正是來自於眾生所賜的「順緣」與「逆緣」,這不正是「佛出世間」的真諦嗎?
正是眾生讓行者能夠發起「慈悲喜捨」之心,沒有眾生,又怎能談論「慈悲喜捨」?
若沒有眾生,無論上師、佛、法、僧,又能為誰度化呢?
寫一小詩:
就算是佝僂的獨居老人也要感恩
不可能對眾生感到陌生
在回憶中的歲月裏重溫
你的思念裡面可以作證
何以出生
何以長大
又何以認識上師佛法僧
何以受傷又受撫慰
難道不驚奇不思議嗎
還是深深的感恩吧
124天生蠢材
隱居閉關時,我常常思索:「天生我才必有用。」
但有時我又自嘲道:「我天生愚笨,修行未必能成為天才。」
我不禁想起虛雲老和尚所提及的「具行」弟子。
具行和尚原本是鄉下的一位普通青年,為人朴實,無書讀,只會耕作農田。
他外號「聾子」,因為別人對他說話,他總是聽不見。具行和尚言語不多,常保持沉默。
有一次,他向虛雲師父說:「我不識字,又是蠢材,修行該如何開始呢?聽師父講經,我一句也不懂。不過,師父曾說過,若能一心不亂,勤念佛號,亦能得生西方。既然如此,師父,請教我念佛吧!」
虛雲師父聽後,便答應了他的請求,開始教授他「淨土法門」。
這位具行和尚一生勤勞,負責各種勞役,包括種菜、施肥、挑糞、擔土和打掃等。他始終以一心不亂的精神,專心修行,心無旁騖,並且無怨無悔地完成每一項工作,直到佛號最後一聲。
在他臨終時,具行和尚以三昧真火圓滿地坐化,雖然全身化為灰塵,但面容依然如生,帶著和藹的微笑。當時,虛雲大師也以師父的身份,對徒弟合掌下跪,表示崇高的敬意。虛雲輕敲三聲磬,具行和尚的全身震動後,才完全化為灰塵。(摘自《具行禪人修行略傳》)
這位既聾且啞的鄉下人,竟能成就這樣的境界,證明即便是看似平凡甚至愚笨的人,只要肯努力,也能有所成就。智慧有時反而成為障礙,過度的聰明反而容易讓人迷失。因此,人不應自卑,也不應過於驕傲,只要努力,終能獲得成果。
具行和尚便是這樣一個生動的例子。我欣賞虛雲和尚的一偈:
活到於今心更寒
惟師超逸不相干
人當末劫多緣累
君至臨終一火完
世念難忘蔬菜熟
西歸且尚夕陽邊
傷心老淚揮無盡
一磬留音示妙緣
128憎愛是輪迴的根
「憎」是怨仇。「愛」是貪欲。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人們的心理,全為此所牽纏,所以才不得解脫。整個人間「歷史」、「文學」、「戲劇」、「文化」、「藝術」、「小說」,很多是「憎」,很多是「愛」,愛恨情仇,是一切的發展。
在過去,我曾觀察「連體嬰」的因果,如果不是「憎」的過火,就是「愛」的過火。「連體嬰」是「憎」的無法分。「連體嬰」是「愛」的無法分。
我認為,如果你與娑婆世界仍有憎恨與愛戀的牽絆,那麼解脫六道輪迴將會非常困難。因此,一個修行者,必須修煉到心中無「怨恨」與「貪欲」,達到內心的清涼與自在,這才是真正的解脫之道。
修「忍辱」就無怨仇。修「般若」就無貪欲。我們知道「憎」與「愛」皆是苦,所有受苦的眾生,唯有 佛法能夠救度。舉例來說,我重情感,因為情感使我有了愛恨,我怎能不為之傷心?然而,在佛法的教導中,我們也必須觀破一切情感,畢竟這一切終究如「空花水月」,無常而虛幻。
我寫下如此的詩:
人們心中最深的傷口
永遠也無法彌補也無法萎縮
是誰欠誰
愛恨情仇
這會是無法抛棄的包裹
爛成壞疽永恒的痛
一世又一世的傳承下去
陷入了無期的永不解脫
聖者如是說
只有觀破再觀破
菩提道路才能走得通
134中陰法是密教
曾有人問:「中陰救度法是由誰傳下來的?」
我答:「是由密教的蓮華生大士所傳。」
又問:「可以不修中陰法嗎?」
我答:「對於上根器的人,若能修行至斷除惑障,證得真理,在世時已經達到圓滿的境界,這樣的人活著便是佛,死後也會證得佛果,因此根本就沒有中陰的過程,也不需要修習中陰法。而且,真正有成就的人,一旦脫離色身,阿彌陀佛便會立即接引,直接往生佛國淨土,這樣的人同樣不需要修中陰法。」
「那麼,究竟是誰需要修中陰法呢?」
我回答:「對於中下根器的人來說,中陰法非常重要。要知道,法身的成就並非容易之事,雖然佛理已經明白,但由於多生的妄情習氣,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就能斷除。當臨終時,心中混亂如同一潭渾水,此時中陰法就顯得格外關鍵。只要能夠憶持中陰法,仍然可以藉著聞法得到解脫。」
「為何中陰法能夠度中陰(靈魂)?」
我回答:「一切皆由心所造。中陰法正是證明了這一點,證明了一切唯心所造。我所寫的《度過生死的大海》正是描述了中陰的現象。」
「那麼,為何十法界只需一念便可達到?」
我回答:「清淨是一念,染污也是一念。中陰法的核心就是教導你如何讓那一念融入淨光,避免誤入三途的險道,這正是諸佛菩薩在最後時刻所施的慈悲救度。」
我寫詩:
諸尊儘其可能的救度
我不捨眾生的疾行
眾生步履踉蹌
我們儘量的把他們扶正
在一剎那中的教導
不讓四肢無力的浮沉
佛光是浮木
救遊離的慘白中陰靈魂
到達彼岸的勝景
148常常心懷慚愧
昔日。有人問我:「世上最珍貴者何?」
我答:「心。」(佛心)
又問:「世上最可愛惜者何?」
我答:「光陰。」
又問:「世上最可畏懼者何?」
我答:「業。」
在《地藏經》中,佛告訴地藏菩薩:「一切眾生,若未解脫,性識不定,習氣累積,善業結果,惡業亦會形成。無論是善或惡,眾生隨境而生,輪轉於五道,暫時無休,經過塵劫,迷惑重重,障礙重重,如魚游網中,無法脫身,將長久流轉,偶爾脫網,又再入網。」
在《地藏經》中,地藏菩薩摩訶薩對佛言:「世尊,我觀察這閻浮眾生,心念一起,無不為罪,脫離善利者少,大多退失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長惡習。這些人如同踏入泥濘,背負重石,漸漸困難,步伐愈加沉重,越走越深。」
在《地藏經》中,佛告閻羅天子:「南閻浮提的眾生,其性剛強,難以調伏,難以制服。這位大菩薩在百千劫中,逐一救拔,這樣的眾生,應當早日解脫,這是罪報之人。」
從這幾段經文中,我們早已體會到: 「最可畏懼者,乃是業!」
我在「葉子湖」隱居,謹慎小心,唯恐「業」來臨。勿「造業」。加「淨業」。
密教的修行在於悟透其理趣,依照教法修習,專注心神,達成心定。由心定中產生智慧,藉著智慧斷除惑障,最終斷惑證得「真佛」果位。淨土法門則是以至誠心念佛,消除八十億劫以來的生死重罪,修持淨業,得以往生於佛國淨土。我心中常懷慚愧,為往昔生死歷劫中未能斷除的不良習氣而懺悔。這份慚愧與懺悔之心,應時時保持,才能不致懈怠。
寫一小詩:
向西行
行行復行行
觀盡業的透明
如今已明白
儘量告訴諸弟子
勿在業海之中復沉淪
156「安住」就是幸福
如果有人問我:「葉子湖的隱居,生涯如何?」
我答:「安住。」二字。
如果有人問我:「以一般人來說,人生的幸福是什麼呢?」
我也答:「安住。」二字。
對於一般人而言,能夠安穩地住在一個地方,生活平靜,無災無難,這便是幸福,對吧?
如果想要修行的人,就除了「安住」以外,要去聽「金剛上師」講佛法,聽了之後,如果有信心,要皈依金剛上師、佛、法、僧,這樣可以除去無知。然後參加同修,也可在家自己修,但,參加同修是有好處,可親近 「金剛上師」,可以有道伴,正智正見不容易偏差,比較能守戒,可以奉獻自己,使道場變得更好,度更多的人,這也是一種佈施的功德。
所以修行除了「安住」自己的家。如果能夠「安住」於道場,這便是無上的幸福。我們也可以反過來思考,若一個人無法「安住」在自己的家中,又怎能「安住」於一個良好的道場?若如此,又怎談得上幸福呢?修行的最終目標,就是讓行者能夠「安住」於那顆無煩無惱的「心」中。
寫一首詩吧!
人們對未來的生涯追尋的是什麼
想一想其實是安住
一個家庭接納了我
一個道場接納了我們
最主要是能不能安住
在那隱密的處所
隔絕了外界的鬼影幢幢
我們摯愛的共修
傳來頌咒的讚歌
安住就是幸福
心連着心手執着手
160所謂的忙
據我所知,當今的世人,每個人都過得十分忙碌,無論是高高在上的總統,還是普普通通的百姓,都像螞蟻般,四處奔波,匆匆忙忙。我曾問過一位忙碌的人:「你們在世間究竟忙些什麼?」他回答道:「忙著賺錢啊!要養活自己,得吃飯;忙著事業,忙著家庭,忙著照顧子女,忙著教育,忙得不可開交。連總統也忙著選票,不是嗎?」他接著說道:「怎麼能不忙呢?生活中,無處不需繳稅。房屋有房產稅,土地有地稅,車輛有車稅,水費、電費、瓦斯費等等,樣樣都需要付出。壓力大得無法承受,人生仿佛是一場走馬燈,忙碌一生,直到身心俱疲,倒下為止,才算真正忙完了。」
問:「可有清閒?」答:「少啦!忙完自己,又忙子女,又忙孫子,人人如此!」問:「這樣忙碌,是否有意義呢?」
「不知人生的意義何在?生活往往就是這樣,連晚上應酬也變得忙碌。現代人要學的東西太多,甚至連學習也變 成一種忙碌。」
如果細數那些忙碌的事,恐怕真的是數不勝數。
我說:所謂的忙碌,其實都是「白忙」。
確實,大家往往忽略了「解脫生死」這件大事的緊迫性。
其實,真正值得我們忙碌的,只有這一件「大事因緣」,其餘的事情,不過是小事罷了。我們必須趕快覺悟,行者要在繁忙中學會保持清淨、清涼和自在,並且要在這過程中幫助那些困苦忙碌的眾生!
寫一首詩:
這世界實在不可思議
新奇的物體和知識永遠無盡
需要裝進腦袋裏的已經大爆滿了
忙
變成了巨獸般的超然
但何不回首那森冷環抱的死亡
悄悄的靠近了人們的身旁
要毫不遲疑當下
祈求救度
在中陰的境界才不茫然
176老人的嘮叨
請勿嫌棄老人的嘮叨:
「能夠得到人身並聽聞佛法,已是無比的幸運;無論是居家信徒還是出家法師,能夠實修佛法,更是極大的福報。我們彼此的聚集,正是難得的因緣,這種機會極為稀有且無上珍貴。因此,我們應當時時警覺自己,避免做諸惡事,積極行諸善法,力求精進,清淨自己的心念。西方佛國的淨土,其實就在當下,不應該錯過這難得的機會。一旦錯失,再有機會又是何時呢?」
清理廁所也是修行。買菜運水也是修行。
擦地家事也是修行。燒茶煮飯也是修行。
只要心中有佛,口中念誦、意念清明,身心口意皆清淨,不必過於關注是否遭遇苦難,是否有困難,或是大善小善,只需持續行善,做自己應做的事。
修行並非僅限於在佛堂或壇城中靜坐,它是隨時隨地,廣結人緣,度化他人,幫助貧困與困難的人,這便是修福與修慧。即便自己無法直接度化他人,千萬不可心生惡念,傷害他人。作為在家的居士,應避免從事不合規範的行業,應該盡量轉行,選擇正當的事業來從事。老人或許嘮叨,但這些話語是發自真心,言辭真切且充滿誠懇!
寫一首詩:
只這幾年
像空氣一樣的飄離四散
常見西山落日的太陽
大家可知道
我已白髮皤皤
你們要明白我嘮叨的意思
一直在警惕著無常的迅速
還有淨化
你我
如果一定要尋找我
只要你認真的念佛持咒不懈怠
我就在該處
184接受最大的考驗
我聽人說:
有一位淨土行者,朱夫人,她平日修習淨土法門,專心精進念佛。後來,她不幸罹患肺癌。當她痛得極為難忍時,念佛的聲音也隨之增大。當痛楚稍微減輕時,她的念佛聲音也變得輕柔。臨終時,她出現了瑞相,順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認為,這正是「真功夫」的體現。如果沒有真實的功夫,許多人在痛苦來臨時會起「顛倒障」,一點煩惱就會使他們的功夫全廢。唯有定力與慧力,才能抵擋生死的重大苦痛,否則所有的功力都無法支撐。我與朱夫人有過一面之緣,記得是在她年輕時。那時,我深深欽佩她,即便身處病苦中,依然能夠保持內心的安寧,這實在是非凡的修為。畢竟,病痛之苦,是我認為世上最為難忍的痛苦,而臨終時八苦交加,更是考驗。能夠保持「定靜」,方能在生死關頭真正把握,這樣阿彌陀佛才會來接引她。我深信:「病苦」是人生的重大考驗。「死苦」是生命中的至大考驗。這樣的考驗,並非輕易言之,而是當它來臨時,能否保持「定靜」?能否心中對佛信念堅定不疑?你能戰勝病痛與死亡的苦嗎?只有在這些極大考驗面前能夠穩定心境,才能確保往生的希望。阿彌陀佛,才會在此時來接引你。
讚朱夫人詩:
苦總是突然間的降臨
我明白那種苦「生不如死」
最大的考驗來的時候怎麼辦
實在令人憂心
幸好妳有啟示
依怙佛的光明照耀
那人生的泡沫就快沒有蹤跡了
苦的盡頭有佛
儘管波濤洶湧仍然要定靜
漸漸的現出自己的心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