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册「小詩篇篇」
蓮生活佛文集第165册「小詩篇篇」精選分享.二00三年六月出版
012活在此時此刻
由於隱居與閉關
由於隱姓與埋名
這世界與我毫無串連
因此,我的眼界也實在太小
生活的的確確非常孤單
說起來真的微不足道
這世界有我
這世界無我
地球照樣繞着太陽跑
吃飯
睡覺
穿衣
運動
我的生活與眾人同樣的枯躁
我只在另一方面
要大家留意留意
思索一下「解脫道」與「菩提道」
這個問題
才是活在此時此刻的最重要
在這首詩中,我道出了這樣一個事實:我的存在,無論是生存或死亡,似乎與這個世界並無太多關聯。有時,我甚至恍惚間忘記自己仍然活著。人活著也好,死了也罷,這些究竟有什麼差別呢?人生不過短暫一瞬,長夜卻如影隨形。佛法常言「苦、空、無常、無我」,的確如此。世間萬事萬物皆在不斷變化中生滅,沒有什麼是永恆的。能活著,並且健康地活著,無災無難,已是難能可貴,實屬幸運。
我希望大家能思考:人生的真正奧秘究竟是什麼?你的視野是否僅限於這顆地球?或者,是否願意與我共赴那「摩訶雙蓮池」——極樂世界?
024一九八二年六月十六日
我在那個永遠記憶深刻的日子裡
風塵僕僕的飛機停靠在陌生城市
那年三十八歲
那個城市就叫着「西雅圖」
這一生的精華全在這個城市裡
從來也沒有想過
會把「真佛密法」的法義
從這個點
宣揚到全世界的面
我是第一個來此的金剛上師
我知道我是先驅者
這不是順道旅行而過
而是
定居於此
我要告訴大家
先驅者往往是殉難者
我想樹立一個小小的紀念碑
以儆效尤
我寫這首詩的用意,是回憶並記述我在一九八二年六月十六日移民美國,定居於華盛頓州西雅圖的經歷。當時的我對西雅圖完全陌生,孤身一人躲在城市的一隅,閉關修法與創作。那是一個又涼又暗的地方——「靈仙閣」,我在那裡靜靜等待著光輝燦爛的時刻到來,等待密法的大弘揚。
我想告訴大家:「先驅者往往注定成為殉難者。」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真正至尊至貴的人,總是過於顯眼,成為眾多目標。許多人懷著各種心思,試圖將先驅者擊倒,於是,災難接踵而至,無窮無盡。
因此,走這條路時,需要格外小心,步伐要輕盈穩妥。否則,「存活率」實在不高。
028世人的忙碌
我們常常聽人說:「我很忙!忙死了!」這讓我想起一個故事:釋迦牟尼佛曾試圖向一位建築工人講述佛法。然而,那位建築工人連續幾次對佛陀說:「我現在正忙著工作,哪有時間聽呢?下次再說吧!」
佛陀無奈地嘆了一口氣,默默地離開了,心想等下一次再來吧。過了一段時間,佛陀再次來到那位建築工人身邊,準備向他講解往生之法。可是,那工人又說:「佛啊!您沒看到我正站在樓梯上忙著嗎?現在真的抽不出空,下下次再說吧!」佛陀再次無奈,只能轉身離去。
然而,不久後,工地卻傳來噩耗。那位建築工人在一次意外中從高處墜落,不幸身亡!佛陀聽聞此事,心中悲傷,黯然神傷。
寫一首:「世人的忙碌」
從一地趕往另一地
要處理的事在紙條上記
做完就刪除
又再記
記得要見某某委員
記得要去洗牙
記得晚餐在何地
汽車的油要加齊
每一天的事都不能錯記
連喝咖啡
看新聞
都須要那麼急
還有數不完的事情
像吃維他命
不能忘記,忘記
這些只有簡單的問題
034一則笑話
那是個有些冰冷的天,風稍微大了一些。有個人很優雅地講了一則笑話,奇怪的是,他自己毫無表情,我卻忍不住大笑了。
他說:有一位女子去看醫生,醫生對她說:「快回家告訴你先生吧,你懷孕了!恭喜你們。」女子冷冷地回應:「我根本沒有先生。」醫生一愣,隨即又說:「那就趕緊告訴你的男朋友吧!」女子依然面無表情地回答:「我也沒有男朋友。」醫生搔了搔頭,不知所措,最後感嘆道:「那你回去告訴你的父母,第二個耶穌就要誕生了!」
我當時聽完這則笑話,忍不住哈哈大笑。然而,笑過之後再回想,卻發現這並不僅僅是一則笑話。
《色欲經》 中說道:「淫欲者,世間之枷鎖,凡夫戀著,不能自拔;淫欲者,世間之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淫欲者,世間之衰禍,凡夫遭之,無災不至。」修行之人應遠離淫欲。若心念復起,便如剛從牢獄逃出,卻又自願重返;或如剛從瘋狂中止息,卻又甘於再瘋;如同病剛癒,卻又渴求再染疾病。智者悲憫世人,視淫欲為大病,猶如飛蛾撲火,智者避而遠之,才能免受其害。
《大寶積經》 亦有言:「如鳥為求食,不知避網羅;貪愛於色欲,被害亦如是。譬如水中魚,游泳至網前,便被牢牢捕捉,豈非自傷?女子如捕魚人,諂誑猶如網,男子若魚,終為 其網所執。」
笑話看似輕鬆,卻暗藏深意。世間枷鎖,往往就在笑聲與無知之間悄然加身。
我寫一詩:
請相信我
這是老舊的故事
歷史永遠在重新演戲
只要自己願意
或是有這個能力
每一個人都會被「授記」
哀嚎又有何用
該死懺悔又有何用
當知此害,請相信我
不可近
040文字傳承
修行的法門,我歸納為四種:
禪思——也就是禪定,亦即世人常說的「定、靜、安、慮、得」。這是以思維進行修持,讓心靈平靜,從而安住於本源之中。
智慧——即法義般若。由般若生起法喜,透過觀照法義,進而契入真我、真心、真佛的境界,體會法性智慧的無邊廣大。
總持——也就是「咒」。持咒能護持一切善法,防止心漏散,回歸寂滅德處,成就一切清淨法。密教的核心正是「咒」,而淨土則以「阿彌陀佛」名號為總持之要。
說法——是闡述一切佛法義理,透過文字或口說,以無礙的表達啟發眾生智慧,使其心開意解,最終迴向佛國,成就道業。
我始終認為,無論是教法、理法、行法或果法,修行中的「信、解、行、證」都離不開文字的依託與傳承。
舉例來說,我們修持密教,所依憑的是三部密經:《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整個佛教的流傳,正是依賴「三藏十二部」的傳承而來,也即是「文字傳承」。
寫一詩:
如果沒有文字
人生是黑海中行駛的船
大地即是沙漠
沒有綠州
人與動物沒有兩樣
沒有學習
沒有學校
老師也不用教
所以今天我們繼續唸
我也繼續寫
雖然現在是黑夜
但只要文字繼續傳承
眾生總有一天都會真正的看見
042變易
佛法對於生死的探討,有「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之分,這兩者有著本質上的差異。
首先談「分段生死」:一切眾生在三界六道之中,因善惡業報所感,其壽命皆有一定的限度,形體亦有階段的差別,故稱為「分段生死」。這是凡夫眾生所處的生死境地,受業力牽引,不得自主。
而「變易生死」,則是屬於三乘聖者的境界。他們已斷除「見思惑」,因修行證果而解脫「分段生死」,證悟自性,超越生死束縛。迷想逐漸消散,真性顯現,從而踏上超凡入聖之路。此間的生死轉化,妙不可言,宛如渡越無邊的生死大海,其變化神妙莫測,正所謂不可思議的「變易生死」。
「分段生死」屬於凡夫,而「變易生死」乃是聖者的境界。
我心生讚嘆於「變易生死」的莊嚴:
有聖者,上身出火,下身出水;或上身出水,下身出火,隨後消失於虛空之中。
有聖者,四天王降臨,捧天馬迎接,騰入虛空而去。
有聖者,十萬空行前來迎接,身入虛空,天樂鳴響,旌旗飄揚,氣象莊嚴。
有聖者,天龍降下,聖者乘龍騰空而行。
有聖者,身化虹光,天地間唯留毛髮,化作無盡供養。
「變易生死」,正是生而不生,滅而不滅;不來不去,無始無終的究竟境界。
詠「變易」詩:
沒有煩惱再會來打擾了
現在可以隨心所欲的來來去去
生也是死
死也是生
我們也可以如此的想
常樂
我淨
那絕對不是身子受束縛
而是心
進入解脫的境界無垢染
生時不會不安
死時不會不祥
050慚愧僧
有一天,在閉關的「葉子湖」,我提筆寫下幾個大字:
靜坐當思己之過,閒談莫論人之非。
落筆是:「慚愧僧」盧勝彥。
我並不認為自己這一生的為人處世完全正確。雖然我被尊稱為「華光自在佛」,是「蓮生活佛」,也是宗派的創辦人,但我深知自己並非沒有過失。我也有犯錯的時候。
作為人,犯錯是難免的,最重要的是能夠知錯、認錯,並有勇氣改過,而不至於一錯再錯。我們修行人應該將錯誤視為學習的契機,從中汲取教訓,積累經驗,以建設性的態度面對,從而快速成長,提升自我。
佛教中有「懺摩」,即悔過之法。各種懺法,如《梁皇寶懺》《水懺》《法華懺》《大悲懺》《方等懺》《彌陀懺》《真佛懺》等,皆教導我們直面過去的錯誤,發露懺悔,並以此為戒,從此不再重蹈覆轍。這才是拜懺的真正意義。
只要是人,就免不了有業障。我時常感慚愧,深深地慚愧!
我悟到,世人多被貪戀所困,仍執迷不悟,恐怕千劫萬劫之中,錯誤不斷疊加。人生難得,但得之易失,失而不復,便墮入冥冥無明之中。三途惡報,唯有自受,苦痛難言。試問,誰能替代?
我言至此,內心不禁寒冷如冰。
寫詩一首:
向眾生一鞠躬
象徵不凡的尊重
只因自己的慚愧
無法去度眾
有時候
度生事業未必成功
反將心神散落
敞開的大門不僅引進了風
還有塵垢
我只有一再的悔,一再的改過
058第一義諦
我們學習佛法,最終的目的,是為了領悟「第一義諦」。這個名詞許多人都聽過,但要說得透徹清楚,却殊為不易。
簡而言之,「第一義諦」是至高無上的真理。若以名相來解釋,它指的是無上至極的涅槃,也即中道實相的第一義。它有許多名稱:真諦、聖諦、勝義諦、涅槃、真如、實相、中道、法界、真空、妙覺……。
隱居閉關於「葉子湖」時,我身心俱寂,心念滅盡,無一所有,也無所得,甚至連「第一義諦」都不再思索。因為思,亦是空。於是,我寫下這偈:
我身念佛又修密,自喜見佛真莊嚴。曾自蓮池來娑婆,弘揚佛法結眾緣。名書蓮生在華裡,夢在天涯海角邊。濁惡世界已經歷,第一義諦自然詮。
我深感,「第一義諦」是不需解釋的,因為言語和文字都無法傳達其真義。它是超越言表的存在,說也說不來,描述也描述不盡。
簡而言之,當十方來去無罣礙,盡虛空界了無一塵,天華隨處自在飄落,那便是「第一義諦」的體現。隨意而落,隨意而飛,任其自由,任其自在!
寫一現代詩:
生涯原來是小事
隨便吃一點東西填飽肚子
找一個好位子
城市與鄉村
都可以住
微不足道的衣飾
隨意到一個地方
沒有一個人會認識
問人什麼是第一義諦
如何去論
062瞋火
早期,我曾信仰「基督耶穌」,並對他的三句教誨深信不疑:
1. 有人打你右臉,你左臉也伸給他打。
2. 有人拿你的內衣,你外衣也給了他。
3. 耶穌被釘十字架時,臨死說:「請寬恕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並不知道。」
這三句話充分展現了耶穌的精神:慈悲與愛,沒有瞋恨,這就是「博愛」。
其實,佛教的教義與此異曲同工。佛法告誡 我們,要斷除「貪、瞋、癡」三毒。其中「瞋」即是惱怒、仇恨,會驅使我們傷害他人。佛說,瞋火如烈焰,能將我們積累的所有功德焚毀殆盡。
因此,修行人應當習得「忍辱」。忍耐那些不如意的環境,不因外界侮辱而生瞋恚之心;安住於佛法智慧,不動如山。修行的路上,應安住於法,安住於堪忍,安住於智慧,安住於調伏,安住於侮辱。忍辱的結果,仍是忍辱;除了忍辱,還是忍辱。
我們的法衣,即是「忍辱衣」,我們修的是「忍辱波羅蜜」。
回想過去--自從開始弘揚佛法,我所經歷的侮辱,如同排山倒海般湧來。三十年來,千夫所指,萬夫所責,數量之多,早已無法計算。然而,我選擇學習忍辱,熄滅瞋火,只因我懷著一顆正直而無諂曲的心,只因我明白佛法的奧祕,安住於智慧的光明中。我無仇,亦無恨,唯願以無怨無悔的心度化眾生,不捨任何一個有情眾生。
寫一詩:
請不要有仇恨
有仇恨的,忘了我吧
在你心中的故事之中
不要有我
要知道有仇恨就是六道輪迴
仇恨會結成因果
千萬不要把我扭進去
也千萬不要提到我
到此為吧
老實說,我早已息了瞋火
068會話
在「葉子湖」閉關,由於鄰居很少,也彼此不互相往來,就算「經行」或「購買食物」,也少與人談話,連「會話」的機緣都沒有了。我這個人,就算不隱居閉關,閒話也不多,個性木納,沉默寡言,一隱居閉關,那更是禁口不語了,連手機也無。
然而,我知道,這世間的人,沉默者少,「會話」者多,很多人很多人喜歡茶餘飯後的閒聊天,手機一聊,更是連綿。
正確的說,人們花費在舌頭上的功夫不少,除了日常的會話之外,又會搬弄是非,挑撥離間,妄語連連,甚至出口傷人,好像從口中射出一支又一支的冷箭,如此才會快樂。
所以,我們說:「禍從口出。」
一個會說話的人的舌頭,他會欺騙很多人,他會道是道非,他會講猥瑣的話,他會翻江倒海,他會退了很多人的正道,這樣的舌頭,可怕不可怕?
所以五戒中,戒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行者只能說正確的言語,對人說真誠和善的話,念佛持咒吧!會話(廢話)少說為妙!
我寫詩:
世界上最放肆的
世界上最大膽的
真的令人非常震驚的是
謠言
一個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