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册「清風小雨」
蓮生活佛文集第156册「清風小雨」精選分享.二00二年六月出版
008念頭如何住
有弟子來問我:「雜念紛飛不止,如何阻止雜念?」
我答道:「密教唸『呸!』一字咒,可以立斷雜念,然後將心安住於虛空之中。」
弟子問:「如果還是不止呢?」
我答:「可以依禪修的方法,順著這念頭追尋下去,追根究底,將念頭的根源找出來。當你追溯到最根本的地方,你會發現它其實是空妄的。當你明白這僅是空思妄想,念頭就會自然斷去。」
弟子再問:「如果念頭斷了,新的念頭又起來呢?」
我答:「這時,要以念止念,用正念來替代妄念雜念。這正是密教的觀想,只要一心專注觀想,精進修習,當觀想成熟,妄念與雜念自然不再生起。」
我真誠地告訴弟子們,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告訴我們,對於凡夫而言,只有一條道路可以導致清淨,克服煩惱、憂傷,去除痛苦,走向正確的道路,而這條道路就是四念處。
我們要常常銘記這四念處:身念處──觀身不淨;受念處──觀受是苦;心念處──觀心無常;法念處──觀法無我。
在佛陀時代,阿羅漢們常在岩洞、樹下或墓塚中,依這四念處來修行。因為身不淨,慾火得以熄滅;受是苦,讓人想要出離;心無常,就不會執著;法無我,證明空性。
這樣,當修行者每一念都能保持分明且不忘,心念逐漸變得清淨,貪、瞋、癡的無明得以去除,心中的念頭始終保持在正確的道路上,不會偏離或產生邪念,修行者便能體驗到身心解脫的真正大道。當時,佛陀的弟子們依照「四念處」修行,專心禪修,許多人因此證得了果位。
016般若法要
有弟子問:「佛陀的般若法要是什麼?」
我答:「戒、定、慧。」
「金剛乘比較不重視戒律吧?」弟子說。
我說:「非也!」
我個人認為,守戒律能夠限制「外在」行為的污穢,並幫助我們遠離煩惱;修禪定與智慧則能斷除心中「內在」的無明污穢。
金剛乘較注重「內在」修行,因此常被誤解為不重視外在的戒律。事實上,非戒無以生定,非定無以生慧。金剛乘的戒律甚至比其他宗派更加精細。沒有不持戒而能得定慧的。
弟子問:「戒、定、慧三學之要旨?」
我答:「防非止惡謂之戒;六根涉境,心不隨緣名定;心境皆空,照覽無惑名慧。」
我以為:如果要徹底的絕滅污穢的無明,要先從外在的持戒開始,由外而內,在眾戒律中,比丘有十戒、具足戒。在家有五戒、八戒等。由持戒抑制惡業及培養身、口意的善業,學佛的人如果堅守戒律修行的話,污穢的心將很容易清除。
也即是:持身如玉。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如《楞嚴經》所言:「執身是律儀戒,執心是定道共戒。跡在藏教,而身心一切通利,則密悟如來藏性。所謂清淨法身,常住真心矣!」這段經文指出,身體的戒律(持身如玉)是外在修行的基礎,而心的戒律(執心是定道共戒)則是內在修行的關鍵。只有當身心兩者都通利,方能深入領悟如來的藏性,達到清淨的法身,並保持真心常住不變。
018我們應當永遠保持
有一天,一位弟子小心翼翼地問我:「師尊!像我們這樣的真佛行者,在一生的修行過程中,最應該永遠保持的是什麼?」我不太明白弟子的意思,便反問他:「你是指哪一方面?」弟子回答道:「像日常生活,像修法,像為人處世。」我思索了一會兒,便答道:「正念。」這「正念」,即是正確的念頭,亦即是時刻憶念「正道」,不讓自己的思想與行為偏離正確的方向。我們想一想,「正念」確實是應當永遠保持的,因為「正念」是容易失去的,且往往在不自知的情況下失去。現代的修行人,很多人過於執著於表相,許多人執著於神通,而這些執著都很容易讓我們失去「正念」。更為可怕的是,若有「邪見」,就會帶來「走火入魔」的危險。有些邪見包括不信因果、不信轉世、不信善惡、不信有業報等等。另外,「惡行」與「無明」等也會讓我們極易迷失,從而失去「正念」。
弟子問道:「師尊!現今有些人提倡,不可唸往生咒,不可唸地藏經,也不可供奉地藏菩薩像,說這些都是陰的,會招來鬼魂,這是正見還是邪見?」我的回答是:「如今,邪見的風潮四起,我們更應該保持正念,才能趨入佛法的大海。地藏經是佛所說,理應誠心誦唸。經中明確提到,供奉地藏菩薩像,一瞻一禮,功德如海,理應恭敬供養。往生咒功德無窮,正應當誦。這些修行,對人、天、鬼神皆有利益。」「佛經、佛像、佛咒皆為清淨,能清淨行者的心,污穢的鬼魂自然不會現身。我們必須擁有堅定的正念,才能正確理解與行持佛法。」
024人性與佛性
弟子問道:「什麼是人性?」我答道:「孔子說,『食、色性也』。其實,不只是這些,財、色、名、食、睡,這些都是人的欲望。」弟子接著問:「當六根遇到六塵,會有什麼現象?」我答道:「當欲望順遂時,會產生貪念;欲望不順時,則會產生瞋念。如果無法明察這些現象的產生,並且不斷陷入其中,那麼便是癡念。」弟子再問:「那麼,人性又如何轉變為佛性呢?」我答道:「人性原本就是佛性,沒有差異。只因欲望的蒙蔽,才使得我們無法見到其真實面貌。只要將這些污穢轉為清淨,人性便是佛性,這個轉化的過程,就是修行。」我接著說道:「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苦』與『墮落』的根源,全是因為對欲望的渴望和追求。世人往往不明白佛陀的教誨,卻將追求欲望享受的滿足當作快樂,日夜不斷追尋,甚至在臨終時也不願放手。其實,這正是大多數人的現狀。」
佛陀的般若智慧,將人性與佛性如此區分:人性──欲望、愚癡、執著。佛性──清淨、智慧、任運。當我們清楚地認識到「人性」與「佛性」後,要解脫痛苦的束縛,就必須知足,擁有智慧,並學會看破放下。
最初,佛陀要求他的弟子靜坐冥想,觀察人生的現象,洞察萬事萬物的自然定律。這樣的觀察帶來了對物質與精神的深刻理解,也由此產生了智慧,並最終領悟了佛法的真諦。
通過冥想的智慧,我們可以理解自然法則——成、住、壞、空,這些法則證明了佛陀的真理:苦、空、無常、無我。
028五蘊的生滅
弟子問道:「心經中提到五蘊皆空,什麼是五蘊?如何證明它們皆空?」
我答道:「五蘊指的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蘊』有集合的含義。」
我繼續解釋: 色蘊──指的是物質的有形世界,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組成。 受蘊──指的是精神上的覺受與接納,無論是苦或樂。 想蘊──指的是對善惡、憎愛等的思維和想念。行蘊──指的是由行為和動作所形成的善惡業。 識蘊──了別的所緣所對的種子識。
佛陀在世時,教導弟子觀察五蘊的生滅。例如,用眼睛觀看,從物質中產生了「色」,而精神上則有「受、想、行、識」。佛陀告訴我們,能夠明察五蘊出現的現象與過程,就是在觀照五蘊生滅的法則。
更深一層的理解是,「色」是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而「受、想、行、識」全是由妄念所生。因此,五蘊現象是暫時的幻化,一切從因緣而生,也由因緣而滅,並無實體。如此一來,我們 便能理解五蘊皆空的真諦。
大家可以從佛陀的智慧中了解到:「色是空」,既然色是空,那麼「受、想、行、識」也無自性,一切皆無。由此,我們可以證明無常、苦、無我的真諦。
如此的觀照法,舍利弗尊者在《具戒經》中講得非常清楚,只要觀察五蘊的生滅,淨化自己的心,使五蘊皆空,體會無常、苦、無我,即可證得四果阿羅漢。
這裡所提到的「觀」,即是「觀照」,也就是「智慧」。由智慧所產生的淨化,便是「定」,亦即是「止」。當我們了了分明地觀察「五蘊生滅」,這就是「止觀法門」。
在佛陀時代,許多大修行者正是通過修習此法門,證得了阿羅漢的果位。
032五蘊觀察與四念處
弟子問道:「五蘊觀察和四念處,彷彿是通的!」我答道:「沒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與五蘊的色、受、想、行、識是相通的。」
弟子又問:「如果觀察了五蘊,也明瞭四念處,這樣的益處是什麼?」我答道:「世間的一切不淨,都源於念頭。只要能夠對念頭進行遮止,修行 就會有成果。觀察五蘊,明瞭四念處,就能獲得智慧。所有的貪欲、邪見、煩惱、愚癡,都是依靠智慧來遮止的。」
我接著說:「其益處非常大!當念頭清淨,煩惱、悲哀、痛苦、憂愁就會消失,證悟自性,信念也不再動搖。這樣就能解脫生死,成為聖人,成為阿羅漢,最終達到彼岸。」
還記得佛陀曾時時在我心中提醒的三句話嗎?這是簡單卻充滿智慧的話語,這三句話是:「一切都會過去的。」「每一個生命都會寂滅。」「諸有轉頭空。」
如果註解這三句話:第一句是「無常」,第二句是「無我」,第三句是「空」。這正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的體現。如此,應該清楚明白吧!
修行至此,欲望已無,苦惱也消失了。此時,你就明白什麼是真正的自皈依,快樂、痛苦、不樂不苦就很分明,但不再執著。在行、住、坐、臥的每一刻中,心念清晰,時時察照,光明自然顯現,所有的惑業早已寂滅,智慧德行圓滿。
此時,實相境界展現,佛菩薩常伴左右,經歷到最無上、最完美、最無瑕的淨土世界。
034細說身念
釋迦牟尼佛教導弟子們,要時刻保持對「出入息」的覺察,也就是不離「呼吸」。佛陀認為,「數息觀法」是最容易讓心安定下來,其方法是將注意力集中在鼻端,默數出入息,從一數至十,然後再重複一至十,連續數下去。只要這樣做,心就會集中在呼吸上,而不會分散。
我們知道,人依呼吸而生存,若一息不來,人便死去,所以氣是至關重要。當呼吸短促或急促時,心必然波動,可能會生氣、感到不適或從事重體力勞動;而當呼吸平穩、細長、緩慢時,心必然也會平和,精神集中,思想清晰。
因此,佛陀要我們先從「數息」著手,來觀照「身念處」。當我們的念念不離出入息時,就能立即覺察到「心的狀態」。只要能夠調順呼吸,心便會變得穩定、服貼,不再四處亂跑。
在密教中,尤其重視「呼吸」的修行:觀照出入息的「長短」,觀照出入息的「顏色」,觀照吸進來的梵文(咒字),以及呼出去的梵文(咒字)。這等於一邊練氣調息,一邊持咒。同時,還修習「寶瓶氣」。
我個人認為,「身念處」的調息數息非常重要。只要明白心的口訣,心就容易得到平定。當心一平定,奇妙的是,宇宙的法流會自然而然地灌頂下來,這是非常微妙的過程。只要清楚覺察自己的心,神通便會自然而然地開通。這就是運用呼吸來觀照自己的心。
我也教大家:食──供養;衣──披甲護身;住──結界;行──持咒念佛,精進修行;睡──睡眠光法。
此外,寺務方面的工作,不論是廚房工作、清潔工作,還是法務工作,都是具有意義的。廚房代表大供養,清潔則是淨心,法務是佈施。只要一心一意,正念的工作,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都能了了分明,合乎佛法的規範,這就是「身念處」的修行。
我說,只要精神專注於一個工作,即使是理髮剃頭,也一樣可以進入三昧地。這些動作雖然是身體的,但用心觀照這些動作,就是「身念處」。
在密教中,「四大」是修行的要素:地──金剛不壞身;水──明點舍利;火──拙火;風──循環與金剛體功。
佛陀教導弟子們仔細觀察由「四大」構成的自己,觀察「四大」的調和運作,並體會身體的不淨,進而去除我見,生起出離的心。這樣便不會執著於身體的我見,也不會戀著肉體而不放。
通過對「四大」的觀察,無論是出生還是死亡,我們都能清楚看到「無我」與「無常」。這樣的觀照幫助我們獲得實相的智慧,去除貪、瞋、癡的無明,從而解脫煩惱。
在「四大」的修練,我們可以達到大樂光明的佛性顯發,獲得根本智,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我認為,密教修習「氣、脈、明點」,正是「身念處」的微妙無上法門。
040觀察受念處
釋迦牟尼佛說:「世俗人對於覺受,沒有去觀照,內心便會隨著感受而自然起變化。例如,當一個人事事如意時,他的外表、言行舉止充滿欣喜,面帶春風;但當他處於不順遂的境地時,他的表情和言談中便流露出憂傷,心情十分鬱卒。」
佛陀進一步解釋,感受有三種:一、樂;二、苦三;非苦非樂。
佛陀還教導弟子們,要觀察「受是苦」,因為有聚必有散,健壯必衰敗,有得必有失,有生必有死。世俗的樂受是短暫的,世俗的苦受則往往是劇烈的。當快樂消逝時,那種短暫的喜悅消失後,反而會讓人更加痛苦。
接著,佛陀分析了受念的因緣:當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色、聲、香、味、觸、法時,就會產生覺受。感官起了作用,於是令人快樂的便引起貪欲,令人痛苦的則會生起嫌厭。境物不動心,則形成非苦非樂的感受。
佛陀適時教導我們:要清楚明白自己的感覺,是樂受、苦受,還是非苦非樂受。如果是苦受,我們應學習忍辱波羅蜜。如果是樂受,我們應學習不意氣昂揚、不貪婪,保持心境的明潔,並且清楚認識到樂受之後可能帶來的不良後果。如果是非樂非苦,這是智者的覺受,不動心,平靜泰然。
最重要的是,「受念處」的修行在於:放棄世俗的感受,提升精神上的感受。這是身、口、意清淨的大法門。
042觀照自己的心念
我個人深深覺得,一個行者與一般凡夫的區別在於,行者會用自己的「明覺」、「正念」與「精進」,努力觀照自己,改正自己的內在與外在。而凡夫則隨著世俗的波浪沉浮,毫不關心自身的狀態。
佛陀教我們心念的方法,有八大重點,行者應該仔細分辨並自我觀照:一、你貪心否?二、你瞋心否?三、你癡心否?四、你心散亂否?五、你心寬大否?六、你有向上心否?七、你心安穩否?八、你心得解脫否?
一個修行人,一旦產生「念頭」,就應立即觀照這個「念頭」,這就是這八問的關鍵。如果不是修行人,他可能不會關心這麼多,但作為行者,必須將心念關注在這八問上。如果貪、瞋、癡、散亂、狹隘、向下、不安穩、不解脫的念頭出現,行者應立即分辨善惡並控制自己的心念,將不清淨的念頭去除,轉化為清 淨的心念。只有如此修行,才能有所成就,才能斷絕所有惡因緣。
密教修習「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這些已經屬於「意清淨」的範疇。然而,我們必須特別注意,心念在一時一刻之間會變化萬千,極少保持常態。也就是說,舉心動念,三千大千世界的起與滅無止無盡,變化無常,難以捉摸。
因此,佛陀教導我們:要觀照自己的心念,制止一切不善的心識。一止一觀,就是修行,通過這樣的修行,我們便可以淨化自己。這「心念處」的修行,已經算是高級且微妙的法門。
046斷除煩惱的智慧
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注意到「四念處」的法門,並將它與「密教」的四層修法進行比較:
身念處──觀身不淨──外法──事部
受念處──觀受是苦──內法──行部
心念處──觀心無常──密法──瑜伽部
法念處──觀法無我──密密法──無上部
這樣的比較可能不完全相同,但也有相等之處。例如,身念處強調的是有形的物質,重視戒律。在密教中,事部的法重視儀軌和戒律,並以修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為重。在受念處,是觀受是苦,而密教則主張「離戲」,即離開一切苦。
在「心念處」,是無形的(精神上)的,完全觀察心的狀態。在密法瑜伽部,這是一味瑜伽,也就是佛我一味,本尊與我一味,合一融合的意思,這正是觀心的本意。觀心即是心即是佛。
「法念處」則重在理解一切法皆空,修習空性。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在密教中,無上部大圓滿的理趣是「甚深無相法,由於劣慧所不堪,為應彼等故,兼說有相法。」
密教是: 相無相甚深,少智不能入。依無相說相,攝彼二種人。
法念處與密教的大圓滿空性完全互相通達。
眾生因為無明,所以有許多煩惱,而這些煩惱全都是由 自己的欲念而起。如造作惡業,殺生、偷盜、妄語、淫亂、傷害他人,這些行為使我們遭遇各種苦難,疾病與貧困,這些惡業使眾生在輪迴中不斷受苦。
要淨化自己,斷除煩惱,依據佛陀所教示的「四念處」去修,直至產生定力與智慧,就可以進入聖果之流。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示。
056忍辱波羅蜜
有一句話說,「忍辱」可以到達彼岸涅槃;反之,如果不忍辱,必然會產生瞋念。這個瞋念若不自制,將會讓我們墮落到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中。
忍辱是一種「受念處」,它伴隨著痛苦。佛陀曾告訴所有行者,關於痛苦的覺受,我們應該清楚明白,這是「觀受是苦」。如果能夠忍受這些苦,並繼續省察下去,將其視為生命的自然法則,那麼這些苦受最終會消失。忍受痛苦久久,自然產生定力;不能忍受痛苦,就不是行者。定力正是如此產生出來的。
我在這裡分享一個小小的經驗,即使是簡單的「數息觀」,行者也需要學會忍受痛苦。當我們修「數息」時,腳會麻木,身體會發熱,背脊會感到酸痛。這時候,需要很多的忍辱,忍受麻木、熱、酸痛。如果立刻改變姿勢或停止禪觀,則很難產生定力。
行者應該將注意力集中在「麻木、熱、酸痛」上,若有強大的定力,這些痛苦會自然消失。當苦痛消失後,再回到「數息」的觀照上。(請注意,如果強忍痛苦卻無法消失,則應適當調整姿勢。)
佛陀告訴我們:即便是一個小小的禪定,也會帶來「刺痛」、「酸麻」、「熱」、「疲倦」、「不舒服」等各種苦。行者必須學會忍受這些苦,並且觀察它們,度過這些苦楚,才能征服心念,獲得真正的定力。
在禪觀的初期,一般人通常會感覺到不適,覺受不佳,身體既痛又不舒服,甚至覺得不禪觀反而更好,但一開始禪觀,苦就隨之而來。我要告訴大家,要修忍辱波羅蜜,如果不修忍辱忍苦,就無法得到定力。只有在擁有了定力後,才能真正離苦得樂。
058八觸之一的「癢」
在我們進入禪定的初期,身體上會產生八種覺受,稱為「八觸」,其中之一就是「癢」。有時可能是頭皮發癢,手臂發癢,或小腿、背部等地方發癢,甚至全身皮膚都會癢,如同蟲行蟻走一般。這時,該怎麼辦呢?
根據我的經驗,這時也需要「忍辱波羅蜜」。應該馬上將心念集中於發癢的地方,專注於「癢、癢」。一般人一旦身體癢了,就會立即想到去抓癢,試圖止癢。但是,行者應 該將心念專注於這一個「欲念」,通過「忍辱」來度過這個時刻,不要去抓癢。隨著忍辱的力量,這個癢的感覺通常會自然消失。
當然,如果行者實在受不了癢,無法忍耐,非抓不可,那也沒關係,但行者必須保持專注於禪觀的心念,不被這一刻的癢所干擾。具體方法如下:
一、心念專注於手去抓癢。二、心念專注於觸摸皮膚的感覺。三、心念專注於手在皮膚上擦動的過程。四、當癢感消失時,心念應該立即回到專注於「禪觀」上,繼續修行。
這種很細心的省察連續的動作過程,是不要把「心念」的專注散掉,我的意思是說,行者仍然持續的修定,並未把定力散了。
要知道,修禪定就像鑽木起火,必須透過木頭的摩擦來生火,只有火產生後才能停止。同樣地,修密教的「拙火定」也是如此,必須忍辱並持續不懈。如果心念稍微鬆散,心思跑遠了,那麼這樣的修定就會失敗。
然而,如果能夠忍辱,保持念力不散,覺察力、定力和忍辱力會逐漸增強,心念也會變得更加堅固專注。當這些修行完全純熟後,「三摩地」的聖道便會輕易地證得。
060八觸之二的「動」
當行者獲得禪定時,身體往往會突然「動」起來,有時是手指先顫動,也有時是腳開始動,或是頭部突然前後仰動,甚至全身皆會出現強烈的顫動。這種現象,我早期在書中稱為「啟靈」或「靈動」。
道家瑤池金母丹鼎派將「啟靈」及「靈動」視為外功,並稱之為「金母練身法」,也有「外丹功」通過靈動現象來修煉,並因此建立了一個龐大的修行團體。
靈動與啟靈的原理來自於內部的「氣動」,而來自外部的則是附靈現象。附靈現象在民間被稱為「乩童」的作法。
如果是「金母練身法」,由於「氣」的活絡,許多疑難雜症及慢性病可以通過這種修煉而豁然而癒。
然而,在修禪定中,當我們遇到身體的「動」時應該怎麼辦呢?其實,「氣動」是可以自我控制的。如果感覺「氣」在運動,行者只需將「氣」沉下來,不讓它浮動,將心念專注於「氣」的運行。當心念定於「氣」時,「氣動」便會立刻停止,就如同用樁固定住一樣。當「氣動」停止後,立即將注意力重新集中在禪觀上,這樣定力會更為增強。
如果是附靈現象的靈動,行者的心念便會專注於附靈的「靈」。大多數情況下,附靈都有其特徵,行者可以知道是某位靈來降。這時,行者馬上用心念向該靈祈禱,行者是修行專注禪定,並要求該靈迅速離去。一般來說,心念集中,身子便靜止下來,然後迅速將心念專注於定力的禪觀,這樣便可進入「三摩地」。
當然,也曾遇過某些靈不願離去,並且「動」得更加激烈。在這種情況下,修禪定者可能會放任自己的軀體隨著靈動而變化,然而,心念應始終專注於「動」上,絕不分散注意力。等動夠了,就自然停下,此時,行者再將心念專注於禪觀,這樣也許會收穫更多。
如果是團體靜坐修練,這種「動」可能會影響大眾,這時應由上師結印持咒來喝止。以上是我的經驗之談。
062八觸之三的「輕」
八觸之三是「輕」,有些人在打坐時,會自覺身體變得輕盈,彷彿浮了起來,飛行在虛空中,這種覺受被稱為「輕安」。
一般得到「輕」的行者,表現各異:有的顯得「穩重」,有的則顯得「驚惶」。那些表現驚惶的行者會說,自己一飛起來,就不知道會飛到哪裡,整個虛空深不可測,會不會飛到回不來,或是走火入魔?他們因為驚慌,會不自覺地張開眼睛,東張西望,這樣心境便無法安定,最終禪定會停滯不前,無法繼續進步。
而穩重的行者,當他們得到「輕安」時,心念並未散失,他們能夠讓心念「上上」,飛得更高,又能讓心念「下下」,一上一下,保持飛行的平穩。當心念過於急躁時,他們會專注於「緩慢」,當心念過於緩慢時,他們則會專注於「急速」,以此調整。總之,行者會將心念專注於一個目標,直到「輕安飛行」完全靜止下來,然後再將心念專注回原來的禪思。
在這方面,表現得很好的,是不驚恐,心念就像方向盤,「上上下下」間,飛行輕鬆端莊,不必害怕掉入無底的黑洞,只需將注意力掌握在自己飛行的過程中。這種「輕安」是由自己的心念控制的。
曾經有人問我,在「輕安飛行」中,若遇到「怪異」或「稀奇」的事該怎麼辦?我告訴大家,初次體驗「輕安飛行」時,不應該去注意這些「怪異」或「稀奇」,應忽略它們,就像沒有看到它們一樣,也不必理會。因為一旦轉移心念,容易驚嚇,定力就會變弱。除非是經驗豐富的禪者,禪定功深,定力穩定,才能夠省察其他現象。
通常,當你感受到「輕」時,只要心念保持在「輕」,就能自由控制,無需懼怕。從「輕」轉變為「穩重」,專注力不再分散,功力會越來越深,這就是「出神」的基礎。
064八觸之四的「重」
八觸之四的「重」,即感覺身體的堅固如鋼鐵,身重如一座大山,無法移動分毫。
在我過去的修行經歷中,這種「重」觸的覺受最為常見。當我頂竅打開,法流進入身體,身體便感覺變得極為沉重。我手結「大山印」,觀察自己的身體化為「須彌山」,並唸咒:「嗡。鳥倫尼。梭哈。」
剎那間,身體變化為一座「須彌山」,此時我的禪定如山般穩固,不動分毫,達到了菩薩十地中的第八地「不動地」。我發覺當身體感到「重如山」時,能夠放下三界的煩惱束縛,去除外界的種種不清淨,貪念不再生起,信念變得更加堅定。不增不減證明解脫身之證住,能夠安住於定中,禪味非常的濃厚。
在修習這個定時,我曾經感受到兩位「夜叉」來到。見到「須彌山」矗立不動,他們大為驚訝,只得繞道而行。
修習「大山禪定」時,心念完全集中於自己的身體,化為「須彌山」,心念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著「山、山、山」。這座山是由珍寶、光明、清淨與大地所構成。我的經驗是,這種禪定的時間通常比其他禪定來得長。
當出定時,我將心念專注於「右腳」,先將右腳放下,再放下左腳,身軀的重感自然消失。
「大山禪定」, 當心念完全集中於「身即山」的省察時,如果感到昏昏欲睡,就不可隨意放任自己沉睡,否則很容易陷入沉睡,彷彿整個身心就像一座傾倒的山。當感覺昏昏欲睡時,必須保持警醒,心念要提醒自己「不可睡,是大山」,要特別注意,不可放鬆心念。定力的增長在於心念的專注,放鬆心念一旦過度,就必然進入睡眠狀態。
066八觸之五的「冷」
禪定八觸的第五個現象是「冷」,其實這個「冷」,並非令人顫抖的寒冷,而是「清涼」的感覺。
在密教行者來說,當一位具德的金剛上師為行者灌頂時,行者覺受到如甘靈水洒下般的清涼,這種清涼似乎滲入心中,讓整個身體感到無比的舒適清涼,這便是即時的「灌相」。
此外,在密教行者修密法時,當他們進入三摩地禪定,突然感受到甘靈水從頂部進入全身,並使身體感到極為清涼,這就是禪定八觸中的「冷」的體驗。
如果行者能夠觀察到這種「清涼」,他也應該深入省察這個清涼的變化過程。例如清涼由何而「入」,清涼如何而「住」,清涼如何「流」,或頭部、心部、臍部、四肢,這些變化盡可能依序細心省察,這種省察的功夫便是禪定的專注。
通常來說,覺受清涼是一種非常良好的體驗,「清涼地」是一個理想的境界,因為在這樣的禪定中不會有熱惱之苦。這種清涼感是斷除一切憎恨與愛慾的,有助於進入「清涼三昧」。清涼三昧的特徵包括:清淨的信念、無垢的心、無煩無惱的心。
今天,我寫這「清涼」,其最重要的口訣,是念力省察甘靈水從何而降,並觀察其變化過程。要做到能夠隨著「清涼」的變化保持專注並不容易。通常,這個變化過程會被忽略,但對於禪定的行者來說,如果能夠緊密的省察這些微細的清涼變化,你的禪定力量會逐漸加強,並且很快進入「清涼三昧」的境界。我要告訴大家,這就是進入「三摩地」的必要口訣,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這也是祖師爺的經驗之談。
068八觸之六的「暖」
「數息觀」是將心念專注在呼吸的「出」與「入」,省察出息與入息,也有學禪者會指導行者專注於「腹部」,大家知道,吸氣時腹部會漲起,呼氣時腹部會伏縮。漲起時代表「上」,伏縮時代表「下」,通過這樣的練習來進行專注禪定。
一般來說,顯教修行者在做腹部的數息時,呼吸是自然的,並不閉息,也不細、慢、長,或是律動呼吸,也不會減緩或加速呼吸。這樣的自然呼吸比較不會造成疲勞,能夠更長時間地持續進行專注禪定。關鍵是繼續省察「一上」「一 下」的過程,直到達到精神統一的境界。
密教行者知道呼吸就是「風」,腹部上下起伏都是「風」的作用,因此他們修「氣」修「風」。利用腹部聚集的「風力」,將腹部的「拙火」點燃,這就是「壺形氣功」與「拙火禪定」。當「拙火」一點起來,就有了「暖」,這「拙火」就是「紅」、「暖」、「光」。
修密的人非常重視觀想,實際上,觀想就是專注與省察,用心念專注於「氣」在體內的「入、住、融」,同時專注於「拙火」的「紅、暖、光」。當「暖」一產生,就要將這股「暖」向上提,直到「臍輪」、「心輪」、「喉輪」、「眉心輪」,再向下至「密輪」,使全身都充滿「暖」。同時,「暖」與「清涼」融合,產生淨光,這就是密教修行內法的過程。
顯教的修行主要專注於腹部的「一上一下」,也有可能產生「暖」。然而,密教修「壺形氣功」(寶瓶氣)與「拙火定」,對「暖」的產生方法更微細且明顯。
大凡不管是修顯教還是修密教,都重在心念的控制。每個人的心念常常會散亂,一旦心念散亂,定力就會變得微弱。因此,行者首先需要練習控制心念。只要能夠自主心念,佛道自然會成就。如果無法控制心念,即使學到再多佛法,最終也是無用。因此,先學顯教,再學密教,這其中是有其道理的。
070八觸之七的「澀」
這個「澀」的禪定覺受,幾乎很少人能夠解釋,只能說禪定的人,自覺皮膚漸漸拉緊變粗,如木皮一樣粗澀。
我曾問過一位禪師:「何謂澀的覺受?」這位禪師自己也感到困惑,回答說:「澀嗎!澀就是水乾了,皮變澀了!」但再問下去,便沒有答案了。
後來,我的經歷是這樣的:有一次,我在禪定中,「大威德」金剛明王從虛空中入我身,身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首先從手開始,握著「金剛斧銊」,發覺手變得非常「粗澀」。接著,我注意到多出的手和腳也都是如此,臉部皮膚也變得緊繃,三目、粗鼻、口舌,甚至頭頂長出了雙尖角,這一切都源於「粗澀」的感覺。
我注意到身體的變化,全身的皮膚都變得像「鱷魚皮」般粗糙。整個身體的變化,從手腳到面容,再到身形的威猛,都是由「澀」字產生。
我到此才明白,原來禪定八觸之七的「澀」是這樣的意思。「澀」即是「地」元素的變化,象徵著「堅固不動」之義。它像是「金剛結界」,銳利的杵布滿,形同金剛地基,魔障無法入侵。
「澀」的具體感受,對禪定修行者來說,是體會到身體的堅固與穩定。當禪定者細心觀察,會發現皮膚開始變緊,變得粗糙,甚至像金剛一樣堅固有力。這正是金剛護法神的變化,像金剛一樣的堅固身體,此身即是「粗澀」。
許多人對於禪定中的「澀」感受可能忽略,因為它源於皮膚的觸覺感受。但如果細心體會,你會發現身體變得堅固有力,這正是金剛護法神的顯現。每一瞬間,都是一尊不折不扣的金剛明王。
072八觸之八的「滑」
八觸之八的「滑」觸,自然由「水」元素所形成。
一個禪定行者的生活,不僅僅是坐禪的時候才在禪定,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將心念抓住。比如清晨起床,刷牙的時候,心念就應該是「刷牙刷牙」,洗臉的時候,心念就是「洗臉,洗臉」,這些細節不應該忽略。因為如果刷牙洗臉時,若不約束心念,心會飄蕩開來,產生幻妄之想,所以一旦「幻想」出現,應該立即省察並回到當下的專注——「刷牙洗臉」。
我在沐浴時也一樣,無論是洗頭、洗脖子、洗手臂、洗胸部、洗背、洗下身、洗雙腿還是洗腳,每個步驟的心念都應集中在當下的動作上,注意力隨著這一系列的動作,直到這些動作變得熟練精巧,這就是「禪定」。
我曾經觀想自己在「天上八功德池」沐浴,這時我同樣將心念集中在自己的雙手,專注於每個部位的接觸。如果心念一飄散,馬上拉回,無論是轉動頸部、四肢,還是身軀的前後擺動,心念都應隨之而動。總之,要精細地將心念繫定,這樣一趟沐浴下來,我便得到了「滑」觸的感受。
「滑」觸是什麼?它是「水」元素的變化,是「水三昧」的禪定。根據《觀無量壽經》中的十六觀之一「水想觀」,行者可以體驗到「滑」觸,而這種「滑」觸的變化,能夠演化成如來的三十二相。
在密教修行中,修出「滑」觸,被稱為「天池沐浴」,它是一種內外清淨法。
我寫下這「八觸」,希望大家能明白,為什麼在行、住、坐、臥、食、衣、住、行等日常生活中,都可以進行禪定。只要將心念專注,不讓其飄盪妄飛,這就是「禪定」的真正含義。
076遊蕩的心念
如果我們稍微注意一下自己的心念,就會發現它根本是「不住」的,也就是心念在四處遊蕩。不要以為心念只是白天遊蕩,實際上,夜晚的夢境也在遊蕩。我們通常將這種遊蕩稱為「幻想」、「妄想」、「夢想」等等。
一般來 說,心念的遊蕩只要不是邪惡的想法,並不一定是壞事。事實上,發明家、文學家、藝術家也需要這種心念的遊蕩來激發創意。
然而,許多人的心念遊蕩並沒有實質的意義,如同空思幻妄,不著邊際。對於禪修者來說,這是一種漏失,也是很大的過失,需要加以限制。
我告訴大家,行者不應該忽視心念的遊蕩,當心念不斷地跳躍、轉換,可能上天、下地、到美國、到中國,這樣的心念既白天也讓你感到疲憊,晚上也無法安穩。行者必須立刻省察自己的心念。
如果一產生幻想,我們要專注於它,這是「幻想」;如果一產生妄想,我們要專注於它,這是「妄想」;如果一產生夢想,我們要專注於它,這是「夢想」;如果一產生思想,我們要專注於它,這是「思想」。
我的意思是說,當心念遊蕩時,你要注意它遊到哪裡去了,是什麼樣的心念。如果是無意義的胡思亂想,就要自制,把心念拉回來,專注的要「立斷」。如果「飄去」的心念是有意義的「思想」,就要專注於這個「思想」,理出一個頭緒,並記下來,這樣便成為一個「思想家」的結晶。所以,一個行者必須對自己的心念,保持「省察」、「清明」和「自制」。即使心念遊蕩,也要保持專注。
如此,經過長時間的練習,你就會成為一位真正的修行 者,並且「覺察力」與「禪定力」將會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080覺察身中的氣
行者修禪定,專注於呼吸或腹部的「上下起伏」,自然也會覺察到身體的許多感覺。一般人修禪定時,會有苦受的感覺,剛開始時可能坐不住,會覺得焦慮、疲勞,全身不舒服,但依然需要堅持下去,修定的時間長短可依個人的方便來調整,但練習仍然是必須的。
很多人坐久了,會感到腳酸麻、胸口緊悶或有點疼痛,甚至頭暈頭痛,這些都屬於苦受。修禪定的人應該學會將注意力轉移到不適的部位,像是腳、頭或胸口,保持對這些感覺的覺察,並全神貫注於這些苦受,直到它們消失,再將心念回到「呼吸」或腹部的「上下起伏」。
當你再重回呼吸或腹部時,依照祖師的教誨,這樣的修持會讓你的禪定功力有很大的進步。如果你覺察到體內有股「氣」在運行,這股氣可能在頭部、心際、或臍輪處。如果你有這樣的經驗,卻不清楚這是怎麼一回事,最重要的是,要全神貫注於這種感覺,這股氣會逐漸地移動。
你可以先用心念專注這股氣,從臍輪開始,將氣移上下流動,上至心輪、喉輪、眉心輪,再向下至密輪,這樣在身中上下循環,或是心念專注氣,由心際移至背部,再由背部回到心際。 在密教中,這就是「通氣」,而在道家則是「通三焦」、「大小周天循環」的開始。
修禪定的人,正是依照這樣的方式,一步一步學習,將每一個覺受專注於心中。此時,應當把一切外在因素放下,對世間的一切事物不再執著,保持無事無心,只有專心致志地在內心進行的省察上,這就是禪定。
082行禪的重要
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佛陀教導弟子時,經常提到「行禪」的重要性。「坐禪」固然重要,但「行禪」也同樣不可忽視。
在行禪中,行者著衣持缽,偏袒右肩,舉步端莊,心依止著禪法,法依止著心,在這種高尚的狀態下,心與法合一,無二無別。在行禪過程中,沒有二元性,沒有世俗的干擾,沒有時間、空間或或諸蘊,甚至無視世間凡情的快樂與痛苦,整個心念都專注於行禪的狀態之中。此時,世間的變化與流動無法干擾行者的心,因此行禪可以進入「純淨」的境界。
佛陀認為「行禪」的益處甚多:
一、行禪比坐禪更有耐性,因為長時間坐禪可能讓人缺乏耐心,而步行禪能幫助增強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