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Back

第130册「北國的五月」

蓮生活佛文集第130册「北國的五月」精選分享.一九九八年九月於于美國真佛密苑OK

020豬苗代湖與八戒的趣談與啟示

八戒的由來與佛教戒律

我跟大家解釋「八戒」法號的由來--這是「西遊記」小說中,孫悟空收了雲棧洞的妖怪,此怪是持九齒釘鈀的。此怪以相貌為姓,故姓豬,名叫剛(髟+取)。這位豬怪,原是上界天蓬元帥,掌管天河,總督水兵,後來犯天條,才轉世變成豬怪。孫悟空收了豬怪,豬怪皈依了唐三藏。

三藏說:「既然皈依,要做徒弟,取個法號,早晚好呼喚。」

豬怪回答:「當年菩薩摩頂受戒,是起了法名,叫豬悟能。」

三藏笑說:「好!好!你師兄叫做悟空,你叫做悟能,有悟字,是我宗門。」

悟能又說:「師父,我受菩薩戒行,斷了五葷三厭,未曾動葷。」

三藏說:「你既是不吃五葷三厭,我再與你取個別名,喚為八戒。」

豬悟能歡歡喜喜。於是又叫豬八戒。

「八戒」又叫八齋、八關齋、八支齋。如下:

一、不殺生。二、不取他人之物。三、非梵行。不男女媾合。四、不虛誑語。

五、不飲酒。六、不聽歌舞及塗飾。七、不睡高廣華麗之床。八、不非時食。

我解釋了這「八戒」的意義。我說:「八戒原本是好名字,好法號。但是今天受西豬八戒的影響,大家以為八戒就是豬哥的代號了。」

佛教戒律有「五戒」、「三聚戒」、「八戒」、「十戒」、「二十四戒」、「二十八輕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菩薩戒」、「具足戒」。這些無非要行者清淨身、口、意。不違規枉法,以守戒達到身心專一修行的目標。

豬苗代湖的景色:般般色色和融。天連水水連天。山長水更長。豬苗代湖的一次旅程,不僅帶來了歡笑,也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八戒」的真正意義。守戒如守湖,內心的清淨與廣闊,正是修行的本質。願我們都能以戒為師,清淨身心,行穩致遠。

043佐渡島的「能樂」

一九九八年五月十一日,我們搭車到「新潟港」,乘坐高速水翼般往佐渡島。在「新潟港」的碼頭,「葉素明」買了一頂「帽子」供養給我,那頂帽子我很喜歡。水翼般以時速八十公里的速度在「日本海」飛快的前進,約一個小時後就抵達本州西北方的佐渡島。我們先去看日本傳統戲劇「能樂」。

據我所知,日本的傳統音樂戲劇有三:

一、雅樂--原本是日本宮廷內皇室演奏的音樂,由中國流傳至日本,是絲竹音樂再配上弦樂器、彈撥樂器。例如「三味線」(三弦),是日本最通俗的樂器之一。

二、文樂--是日本傳統的布偶戲,先由琵琶演奏,後由「三味線」取代。

三、能樂--用鼓及笛伴奏,由人使用肢體語言(意象式)及吟唱方式表演。其內容是一些宗教和神話故事題材的表現。

在尚未進場看「能樂」介紹電影,其中介紹了能樂的「面具」、「服飾」、「手足象徵」,表演者如何著裝,以及表演者如何完全融入於所扮演的角色當中。「能樂」的面具,是一大學問,有所謂「喜的感情面具」、「悲泣的感情面具」、「怒及威嚇的感情面具」。

其中,有二種面具,最不可思議,第一種是「中間表情的面具」,這「中間表情」揉合了多種表情,被稱為「瞬間表情」。第二種是「無表情變化的面具」,這無表情面具被稱為「無限的表情」。第二種面具如何做?真是最大的學問。

我們進去時,看見「能樂」的舞台,是木造,中央有梯子。(此梯子一般人不能走,只有天皇才走)。後座是伴奏,有笛、小鼓、大鼓、太鼓。右手是地謠座,也是伴奏及伴音。舞台在正中央,表演者從左手方入口進入,走走廊進入舞台。

那天的節目是「道成寺」。我很喜歡「笛子」及「鼓」的聲音,所以我對於「能樂」的演奏非常的欣賞。至於「吟唱」,我們不懂。只能如此說,類似中國的「京戲」。是講「唱工」的。但,文句含糊。

據說,現代的日本人,對於「能樂」裡面唱的是什麼東西,如果不是研究者或內行人,他們一樣也聽不懂,這就難怪我們聽不懂了。

我的直覺是--音樂很美。服飾艷麗。肢體動作很雅。內容不知?

後來,我拿了「佐渡能樂館」,「道成寺」的簡介內容,才知道演的內容是:一個美麗的女子,住到道成寺裡面來,而一位即將成佛的和尚受了誘惑,在百般的考驗之後,和尚唸了咒也無效,最後和尚用「無念」才破除了種種的考驗,最終才成就佛果。

我想,這真是「中外古今」皆相同。我們觀賞的能樂劇目是《道成寺》。根據簡介,故事講述了一位美麗女子住進道成寺,意圖誘惑一位即將成佛的和尚。儘管和尚經歷百般考驗,最終以「無念」之心突破誘惑,成就佛果。

這不禁讓我聯想到《真佛經》的教誨:

「以無念為正覺佛寶。」「以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為法寶。」「以真佛上師為僧寶。」

能樂中的「無念」精神,與佛教所說的「正念」不謀而合。無念即正念:佛陀的智慧

我在「能樂」中感悟到佛陀的智慧:「無念是正念」。

「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華果,即心便是靈智。」

「一念就是境,無念心自滅。」

「無念為宗,妄心不起為旨,以清淨為體,以智為用。」

從能樂到佛法的啟示:在能樂中,我欣賞音樂的古樸、服飾的華麗、肢體的優雅,雖然對吟唱內容一知半解,但「無念」的佛理卻深深觸動了我的心。

《真佛經》教我們:「一念清淨,即菩提華果;一心無住,即靈智圓滿。」,正如能樂中的《道成寺》所展示的那樣:當人放下執著,超越誘惑,以無念為心,便可達到正覺的境界。這次佐渡島的旅程,不僅是一次文化體驗,更是一場佛法智慧的印證之旅。

047佐渡島金光耀耀

佐渡島的歷史與黃金的啟示

佐渡島的歷史與文化:佐渡島位於日本本州西北方,是一個富有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地方,因流放罪犯、異議人士及金礦開採而聞名。此次參觀中,我們感受到以下幾個歷史與文化亮點:

一、流放地與異議者:日本日蓮宗的日蓮上人曾被流放至此。他因不被政府與佛教界容納,被視為頑強的異議者。佐渡島因此成為許多歷史人物的故事發生地。佐渡歷史傳說館以蠟人機器重現這些傳奇,栩栩如生地再現了罪犯與貶官的生活與傳說。

二、金礦開採的歷史:佐渡金山自1601年發現金礦起,開始長達390年的採金歷史,為德川幕府及後代日本經濟繁榮提供了重要財源。探訪金礦坑道,了解礦工堀土、選礦、搬運、冶鍊金子的艱辛過程,以及正德佐渡小判的製作。

三、黃金的產量與價值:從德川時代至昭和時代,佐渡金山共產出78噸黃金,其礦脈長達3000公尺,深約800公尺,規模巨大。黃金的開採與使用,充分體現了人類對珍貴資源的無盡追求。

黃金與佛教供養的領悟

在佐渡金山的旅途中,我不僅體會到黃金的珍貴,更思索黃金在佛教文化中的深遠意義。

1.      佛教經典中的黃金供養

o    《佛說的阿彌陀經》中提到「金沙鋪地」。

o    《阿彌陀經》提到:「也用金、銀、琉璃、硨磲、赤珠、瑪瑙來裝飾。」

o    《般若經》則說:「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琥珀、珊瑚,這七種寶物。」

o    西藏的舍利塔最為珍貴,則是用黃金和七寶來裝飾。

o    密教的黃金曼札,將黃金視為最珍貴的供養,用於修法與供佛,象徵對佛法至高無上的敬意。

諸供養中,「須彌四周并日月,化諸珍寶供養佛,種種珍奇諸功德,消業速速證菩提」珍寶究竟是什麼呢?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珊瑚等等。又西藏舍利塔最珍貴的,用黃金及七寶嚴飾之。供養最珍貴的,無非是「黃金曼札」。

2.      黃金的特性與啟示

o    不變色:黃金永不褪色,象徵修行者應保持初心與純淨的心性。

o    不變質:黃金的穩定性如同金剛乘行者堅定不移的修行之心。

o    永遠不壞:金剛乘以「金」為首,應該是不變色、不變質,永遠不壞的表徵。修行「金剛乘」,當然也是第一珍貴的行者了。象徵修行者以不壞之心,追求永恆的真理。

密教以「金剛乘」命名,與黃金的不變特性相呼應。修行金剛乘的行者,正如黃金般珍貴與穩定,如密教的教義所說,修行者應以黃金般的堅忍與純淨追求真理,以金剛心修持佛法,最終達到不壞、不染、光明圓滿的解脫境界。

 

066原始樽船與小木筏

此次日本之旅,原來排定:

一九九八年五月十二日,在「佐渡島」的「小木港」,要乘「原始樽船」遊覽海域。

一九九八年五月十八日,在「馬籠宿」及「妻籠宿」附近的「天龍川」,要坐小木筏,欣賞「天龍川」下遊的沿途美景。

什麼是「原始樽船」及「小木筏」?

所謂「原始樽船」是圓形木製的船,就像個浴盆,內坐三個人,再加上一位撐著竹桿的船伕。想想看,一個浴盆放在海面上,四個人在上面,這個是「原始樽船」,這種船在「佐渡島」才可能有。

至於「小木筏」,大家比較容易想,就美國印第安人的獨木舟,船身窄,坐一人,人人持槳,在急流河川中,彎來彎去的那一種。

我要坐「原始樽」及「小木筏」,當然一點問題也沒有,因為我知水性,小時候喜歡游泳,在大海裡都游過,曾海底潛水,所以不怕水。

問題是蓮香上師---

一、天生怕水。二、泳技不高。三、在墨西哥的「波多牙馬塔」海上,乘香蕉船,翻船入海,由於穿救生衣,從海底浮上水面,在海面載沉半小時,最後被救,已受驚嚇!

蓮香上師因翻船入海,產生心理上的障礙,以後只要聽到「乘船」二字,堅決搖頭。

在「佐渡島」聽到「原始樽船」,臉便發白。

在「天龍川」聽到「小木筏」,臉色發青。

她堅決不下船,要在岸上等。但,船要在另一個下游地方靠岸啊!

「怎辦?」

我看看她,說:「到時候再說了!」

坦白說,「原始樽船」(圓形浴盆),我一生從未坐過,很想試一試。而「小木筏」是坐過,很刺激的,又聽說「天龍川」的沿岸風光之美,景色之幽,也是無雙,怎能不乘「小木筏」呢?

但,為了蓮香上師,我只有祈禱---

我真的合掌。「諸天與龍神,還有我的媽媽菩薩,請求『原始樽船及小木筏』的乘坐因緣不具足吧!讓蓮香上師安心些!」

我向虛空祈禱三回。龍神現身:

「這二船均很好玩的。」

「我知道。」我說。

「會遺憾的,圓形樽船。」

「無法。還是不要坐吧!」

龍神走了。......

說也奇怪,當我們到了小木港「原始樽船」的遊覽處時,海面吹刮陣陣的大風,風大,海面波浪洶湧,所有的「原始樽船」一律不准出海,因為「原始樽船」只能在平靜的海域巡行。

遊船老板說:

「昨天,天候最佳,今天也應該好。怎知,一下子就變了。」

另外,在「天龍川」坐小木筏---

天氣晴朗,無風無雨。

這回應該坐定了吧!

消息傳到,「天龍川」的小木筏不開船,為什麼?因為河水突然漲,這河水突然暴漲,也是很奇怪的,一切支流的水,突然湧進「天龍川」,令下游的水位高漲很多,如此「小木筏」行來就會失去方位,很危險的,因而「小木筏」停開!

「什麼理由?」

「沒有理由。」

這兩個地方沒有玩成,誰都不知道原因。只有我,心裡有數!

089天遊館之夜

我們來到名聲遠播的「加賀屋」溫泉酒店。據說這「加賀屋」酒店開業十七年,連續十七年榮獲溫泉酒店評選的第一名,這是很殊勝的酒店。日本天皇「裕仁天皇」及「明仁天皇」竟然到此入住御用八次之多。此名店的古董及藝術品,享譽各國。

「裕仁大里」及「明仁大里」入住的房間,是「雪月花」大樓第二十樓的總統套房「天遊館」。承旅行社老板(也是真佛宗弟子),他供養我住在「天遊館」。據我的觀察,「加賀屋」的酒店所以聲譽興隆,確有其獨到之處。

第一、住及離去,老板娘率眾多服務生,恭迎恭送,

第二、全館服務生三百五十名,每一間房均有專人服務,包括量身材,穿上和服。

第三、大廳高貴典雅,自動升降的玻璃牆,有專人彈日本的弦箏古樂。

第四、整座加賀屋瀰漫了檀香、花香的香息。

第五、入住加賀屋,裏面的設施,應有盡有。有「秀場」,「有料」秀場及「無料」秀場,有舞廳,有種種名店街,有酒廊,有餐館,有三溫暖,有溫泉,有游泳池,有運動間,有大會議廳,大展示廳,大宴會廳,大能樂廳。均是美輪美奐的,凡此種種均顯示出卓越超群。

第六、入住時,服務人員便當面用茶道,泡上日本綠茶,供房客享用,同時獻上水果及米栗。

第七、用餐時,幫房客穿和服,帶領房客到用餐的食堂,因為酒店內路途甚多,避免迷路,同時幫你裝飯、倒酒等等。

第八、夜間的消遣,她們也樂意奉陪。

我住的「天遊館」,臥室有二,可睡西式,也可睡日式。客廳甚大,窗簾打開,三面可看無邊無際的日本海,氣派甚大。「天遊館」內,有日本小庭院,雅緻可愛,有書房、鋼琴間,衣櫥均甚大。

「天遊館」內,擁有自己的溫泉間,泡溫泉的浴缸是「檜木」製造,有木頭的香息,溫泉間在最高點,可以四望日本海及附近的鄉野情趣,簡直是氣宇非凡,愜意極了。

「天遊館」內,亦有宴客的宴客廳,亦有自己的辦公廳,這是非常考究的。住「天遊館」,她們亦奉送精美的日本餐具一套。「天遊館」的電梯是專用的,只有專用的卡片,才能昇到「天遊館」的那層樓。為「天遊館」寫一首請吧!詩名題為:「天遊館之夜」。

我當然是第一次住過這裡,只是想著為何取名「天遊」,難道天皇就要住「天遊」

我被豪華包圍,我被日本海藍藍的包圍。

那夜,我泡了溫泉,喜歡極了那檜木浴桶的香,日本海就在我的眼下,我終於明白

這就是放鬆的心靈「天遊」。

長長的夢裏,再怎麼長的夢也不會延長,醒過來的時候,早晨是白的,太陽光射入窗簾的夾縫,光芒四射,但是我永遠明白,夢裏面沒有天皇。

099吉祥山永平寺

永平寺:禪門曹洞宗的聖地

「永平寺」,位於日本大佛寺山的幽靜山谷之中,是禪宗曹洞宗的大本山,距今已有約750年的歷史。這座道場於寬元二年(西元1244年)由道元禪師所創建,是出家修行的殊勝之地。

寺廟坐落於山色蒼翠、溪流清脆的林間,七堂伽藍為中心,散布著大小約七十餘棟殿堂樓閣,構成一片莊嚴的佛門道場。整個寺境廣達十萬坪(約33萬平方米),四周被擁有680年樹齡的老杉群木環繞,營造出一片靜謐的氛圍,成為禪修者心靈寧靜的靈山淨土。

開山祖師:道元禪師

永平寺的創始人道元禪師,生於鐮倉時代的正治二年(西元1200年),出生地為京都。他年幼時,便體悟了生命的無常。八歲時,因母親的離世,深深感受到人生短暫,立志追求解脫之道。十三歲時,他於比叡山正式出家,踏上修行之路

在他二十四歲那年,為尋求更深的佛法真義,他渡海前往中國浙江天童山,師從如淨禪師修行。在如淨禪師的指導下,道元禪師開悟,並繼承了從釋迦牟尼佛相傳的第五十一代法燈。二十八歲時,他返回日本,將在中國習得的正宗禪法帶回故土。

道元禪師回到日本後,曾駐錫於京都的建仁寺,隨後又在京都宇治創建了興聖寺。最終,他選擇於大佛寺山建立了永平寺,作為禪門的修行聖地,傳承純正的佛法,並成為禪宗修行者的心靈歸宿。

永平寺的歷史與道元禪師的修行傳承,展現了禪宗的智慧與深遠影響,成為世人追求心靈安寧與解脫的象徵。

永平寺的建立與禪修法門

寬元元年(西元1243年),在鐮倉時代的一位大檀那——波多野義重公的建議下,道元禪師與弟子懷裝禪師(後成為永平寺第二代住持)一同移居至越前國志比庄(現為永平寺所在地)。

最初,他們駐錫於志比庄的古峰寺。翌年,道元禪師開始興建大佛寺,並很快將其更名為永平寺,同時將山號命名為「吉祥山」。此道場的建立旨在培育更多佛門的「龍象」——即具備高深智慧與修行能力的僧人。自永平寺建立以來,曹洞宗的禪宗法脈便在此承傳延續,禪修的教義與實踐一代代護持與發展,形成了深遠的影響。

道元禪師的禪修核心精神

道元禪師在其禪修開示中,留下了重要的指導語:「非思量,此乃坐禪之要術也。所謂坐禪非習禪也,唯是安樂之法門也,究盡菩提之修證也。

這段話的核心在於道元禪師對坐禪的深刻理解:

1.      非思量:坐禪的根本在於超越世俗的思維模式,並不執著於「思」或「不思」,而是進入一種超越分別的安定狀態。

2.      坐禪非習禪:坐禪不是刻意模仿或模擬禪的狀態,而是一種安然自得的法門,是通往究竟菩提的修證方式。

3.      當下坐佛現成:透過「非思量」的坐禪修行,當下即能體現「坐佛」的真實,進入純然覺悟的境界。

永平寺以道元禪師的教法為根基,將坐禪作為修行的根本。這種修行方式強調「當下即是」,以簡單直觀的方式引導行者超越分別,直達佛法的本質。這份禪宗智慧不僅深深影響了日本佛教,也成為全球修行者尋求內心寧靜與智慧的寶貴指南。

永平寺僧眾的修行方法

永平寺作為曹洞宗的大本山,其僧眾修行以日常生活為道場,從最微小的日常行動中體現佛法真諦。以下是其修行方式:

1. 洗面:僧眾一天的修行,從洗臉開始。道元禪師在《正法眼藏》中對洗面進行詳細記載,強調從日常行為中訓練節制與珍惜。洗面時使用的水僅限於一小盆,僅掬些許水清潔面部、漱口、洗頭。這種做法不僅教導節約,也是對天地萬物生命的尊重,是佛法愛惜一切資源的具體表現。

2. 坐禪:坐禪是永平寺修行的核心,講求「束心於一,一化為無」,亦即「非思量」的修行方法。僧眾透過安定身心,進入禪的境界,體現當下的清淨與覺悟。

3. 早課:清晨坐禪結束後,法堂即開始早課。上百位僧眾潮音般的梵唱聲在黎明時分迴盪於山谷之間。課誦的每個舉手投足均遵循禪門規範,井然有序,喚醒參禮者的清淨心靈,與禪的精神相契合。

4. 剃髮:每月固定於四日和九日進行剃髮,僧眾在學習場所入口處掛上「淨髮」的牌子,彼此互相剃髮。剃髮象徵斷除煩惱,是僧眾修行中一項嚴肅的行持。

5. 寺務:雖然坐禪是永平寺修行的核心,但僧眾不僅限於坐禪。將禪的精神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成為「動的坐禪」。每天早齋後,近兩百名雲水僧人進行寺院內外的清掃。這種清掃並非單純為潔淨,而是以超越「淨」與「不淨」的禪心用心完成的修行。

6. 晚課:晚課與早課相輔相成,僧眾在夜間以誦經和禮拜回向一天的修行,保持心靈的清淨與覺照。

7. 敲鐘:每日敲鐘四次,分別為:清晨的「曉鐘」,中午的「齋鐘」,黃昏的「昏鐘」,夜裡的「定鐘」。敲鐘時,一敲一拜,鐘聲傳遞梵音,喚醒修行者,並與三界眾生共鳴,使聞聲者心生安祥。敲鐘本身是一種修行,僧眾在敲鐘與聽鐘聲中感悟佛法的清淨與無常。

永平寺的修行體現了「禪不離日常」的精神,從洗面、坐禪到清掃、敲鐘,每一個細微行動都是修行的一部分,旨在將禪的智慧融入生活,體現佛法的「無礙」與「當下即是」。永平寺的修行場域:食、衣、住、行即修行

在永平寺,日常的食、衣、住、行均被視為修行的一部分,每一處場域皆充滿修行的深意與規範,讓人處處體會禪門的清淨與嚴謹。以下是我們的參訪所見:

山門:山門呈現唐代建築風格,以櫸木建造的重層樓門,具有濃厚的古樸典雅氣息。一進山門,兩側供奉著佛教守護神四大天王,象徵守護道場的安穩與清淨。門上高懸的匾額「吉祥」,是道元禪師於寶治二年(1248年)為祈願「吉祥山」永遠和平所題。山門樓上的羅漢堂中央供奉釋迦牟尼佛,並以五百羅漢圍繞於兩側及四周,象徵佛法的弘揚與道場的莊嚴。山門寬約九尺、長約五尺,於寬延二年(1749年)重建,是永平寺最古老的建築物之一。

僧堂(坐禪堂、雲堂):僧堂是修行僧最重要的修行場所,也是七堂伽藍之一。這裡不僅供僧眾進行坐禪,也用於每日的二時過堂(用餐),同時是夜晚就寢的場所。堂中央供奉文殊師利菩薩,周圍環繞著九十個坐禪席位,象徵智慧的指引與僧眾的共修。僧堂是三默道場之一,禁止交談,強調以靜默專注體悟禪法。這座建築於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改建,呈現中國宋代風格,寬25.2公尺,長19.8公尺。

佛殿:佛殿位於七堂伽藍的中心,是祈求國土安穩、萬民和樂的重要道場。須彌壇上供奉三尊如來:中央為本師釋迦牟尼佛,左為阿彌陀佛,右為彌勒佛,象徵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佛法。佛殿採用宋代式建築,整座以櫸木建造,雙層屋頂設計極為壯麗,典雅之美令人讚嘆。佛殿於明治三十五年重修,寬18公尺,長14.4公尺,是七堂伽藍中最著名的殿堂之一。

法堂:法堂位於七堂伽藍的最末處,是住持及禪師說法的場所,也是舉行大型法會和儀式的主要空間。須彌壇上供奉觀世音菩薩,整座大堂可容納約一千名僧眾,氣勢宏偉。法堂於天保十四年(1843年)改建,寬32.4公尺,長25.2公尺,是永平寺舉行重要法事的核心地點。

浴室:永平寺的浴室供奉著跋陀婆羅尊者,他因「水印三昧」開悟,因此浴室也是一處修行的場所。入浴前須向菩薩頂禮三拜,唱誦「開浴偈」,並依照規範入浴。入浴的水必須保持清淨,即使千人入浴,也需如初清淨,體現愛惜資源與清淨心念的精神。浴室是三默道場之一,嚴禁交談,透過靜默的沐浴修持身心清淨之道。

永平寺的一切修行場域,從建築到儀軌,皆蘊藏深厚的禪意,僧眾在每一細節中體現禪修的精神。每一行一動都在提醒修行者:食、衣、住、行,皆是道。

永平寺的修行體悟:法食同輪與平常心之道

永平寺的大庫院,作為七堂伽藍之一,是寺內修行的核心之一,對應的是「食」的道場。這裡不僅是廚房,更是修行之地,體現「法食同輪」的精神。大庫院共有三層:

  • 一樓為其座寮,用於僧眾準備膳食。

  • 二樓為來賓接待室,用於招待來訪的貴客。

  • 三樓為菩提座,作為與佛法相契合的修行空間。

法食同輪的啟示道元禪師指出:「修行佛法與日常生活的煮飯做菜並非兩回事。」這意味著,煮飯、做菜的每一個細節,都是修行的延續。「食」不僅是供養身體,也是心靈的修持。一頓飯不僅是食物的滋養,更蘊藏對天地萬物的感恩與對當下的專注。

三默道場之一的東司東司,也就是廁所,與僧堂、浴室一起,被視為「三默道場」。東司正面供奉穢積金剛,象徵清淨與對污穢的超越。從廁所到浴室,每一個日常的空間,都是僧眾修行的道場,強調對平凡處境的無染專注。

承陽殿與永平寺歷代住持承陽殿,又稱祖師殿,是供奉永平寺開山禪師道元法骨的地方,也是曹洞宗發源的根源。殿內中央供奉道元禪師的法像及靈骨,兩側則供奉歷代住持,包括二祖孤雲懷奘禪師至大祖瑩山紹瑾禪師,象徵法脈的傳承與持續。

傘松閣的彩繪藝術傘松閣,是一座二層建築,第一層為僧眾休憩之所,第二層則為彩繪廳。彩繪廳的天花板裝飾有144名畫家的230幅作品,每一幅皆栩栩如生,展現了昭和五年文化展的藝術瑰寶。這裡的藝術之美與禪的意境相融合,成為修行者心靈啟迪的一部分。

其他重要殿堂

  • 祠堂殿:佛事活動的專用場地。

  • 舍利殿:供奉祖先靈骨之地。

  • 吉祥閣:專為外來信眾設立的修行空間,四層樓設施齊全,為禪修者提供便利。

  • 中雀門、聖寶閣、妙高台:分別作為通道、寶物展示廳與貴賓室,各具其禪意與功能。

道元禪師的禪詩與平常心在永平寺山徑盡頭,我們看到一塊大石,上刻道元禪師的詩句: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應是人間好時節。

這首禪詩傳達了平常心的重要:春夏秋冬自有其美,行者若能無掛無礙,則四時皆好,萬物皆為殊勝之景。詩中的每一字句都是對「平常心是道」的生動詮釋。

總結體悟:法食同輪與平常心的實踐在永平寺,「法食同輪」的精神告訴我們,佛法與日常生活如煮飯做菜並非兩件事,而是一味。正如道元禪師所說,坐禪的靜與生活的動皆是修行的一部分。平常心看風花雪月,無事掛心則處處皆好,這是修行的精髓,也是永平寺給予我們的啟發

再推及「寺務」,應該是「寺務同佛」,這真正的含義是一味——當行者在進行寺務時,當下即是佛,是一味,而非二味。任何事情皆是佛法,任何事物亦蘊含佛法。由此可知:「即心即佛」與「非心非佛」的深刻道理。

我記得有一個寓言,故事是這樣的:一隻悟境極高的大青蛙對著一群小青蛙說:「天是為青蛙而設的,地是為青蛙而鋪的,這樣青蛙才有生存的空間。」小青蛙們興奮地大叫:「好棒!好棒!好棒!」

大青蛙接著說:「水是為青蛙而有的,空氣也是為青蛙而存在的。」小青蛙們再次大叫:「好棒!好棒!好棒!」

大青蛙又說:「空中飛的蚊蟲,是我們的食物,為我們而準備;水中的蟲卵,也是我們的食物,為我們而設。」小青蛙們歡呼:「好妙哦!好妙哦!好妙哦!」

正當大家鼓噪雀躍時,一條蛇忽然竄出,張開大口,接連吞下了幾隻小青蛙。其餘的小青蛙驚慌失措,四處逃散。等到一切平靜後,小青蛙們疑惑地問大青蛙:「難道蛇也是為青蛙而有的嗎?」大青蛙說:「沒錯,蛇也是為青蛙而存在的。若沒有蛇吃掉一些青蛙,青蛙將會繁殖過度,最終失去生存的空間。」

這則寓言雖然簡單,卻蘊含深刻的禪意:世間的事理無絕對的好壞,萬物在相生相剋中自有其和諧與智慧。

竹子長得高,高有高的好;竹子長得低,低有低的巧。而人也一樣,有智慧高的,也有智慧低的,高低賢愚自有其巧妙之處。正如生活中,有人「坐轎」,也有人「抬轎」,這其中蘊含著天衣無縫的組合與平衡。

我特別欣賞「永平寺」這個寺名。它的含義並非單純指「永遠」與「平和」,而是象徵著「永平」的大自在三昧——一種超越生死的境界這「永平三昧」於「非思量」中直達頓悟,讓人得以明白生死的真相,最終抵達「無生無死」的究竟涅槃。「永平」之意在於:人境合一,物我相忘。這是一種深邃的生命哲理,當真正融入其中,便能感受到生命的平和與超然之美。

135火燒金澤「東別院」

我們在金澤參訪淨土真宗大谷派的「東別院」,這是屬於念佛法門的道場,其宗祖是親鸞上人,法名「綽空」,自稱愚禿親鸞,後被勅封為「見真大師」。親鸞上人主張以他力迴向為修行正因,提倡「一心念佛」,簡化了傳統佛教的戒律,認為娶妻食肉亦無妨。淨土真宗因此成為日本佛教中比較貼近日常生活的宗派,其倫理綱常與一般居士相同。

在東別院的大殿,我們參拜了供奉的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本寺前身為「東本願寺」,後改名「東末寺」,最終定名為「東別院」。這裡的建築包括本殿、報恩講堂、蓮如堂、東別院會館、鐘樓堂、納骨堂和學校等。

在導覽中,一位居士為我們講述了「東別院」的歷史。他提到,自三百年前開始,這座寺院曾歷經八次大火。最初一次火災燒毀全寺,隨後數次重建卻又屢次焚毀,直到三十七年前的最後一次火災後,才完全重建完成。這位居士講得雲淡風輕,彷彿談及的是一件平常事。

當大家聽完八次火災的故事時,紛紛圍著我,似乎期待我能解釋其中的原因。我沉思片刻,微笑著對他們說:

火是無情的,但火也可以是覺醒的信號。在佛法中,火象徵煩惱,也象徵淨化。『八次火災』或許在提醒我們,人生無常,一切有形之物皆是暫時的。然而,在火的淬鍊之後,留下的是真正不朽的精神與智慧。這座寺廟能屢建屢毀,仍然屹立至今,正是淨土真宗精神的象徵——超越世間災難,以一心念佛度過生死之苦。」

聽到這番話,眾人紛紛點頭,似乎明白了火災的背後,也蘊含著生命的啟示:即使經歷劫難,只要一心向佛,便能從灰燼中重生,找到真正的安穩與平靜。

大家七嘴八舌地問:「佛寺為什麼會失火?」我反問大家:「如果蠟燭倒下,碰到布幔,會失火嗎?」大家回答:「會。」我又問:「如果電線短路,引燃乾燥的木頭,會失火嗎?」大家繼續回答:「會。」再問:「如果點香時不注意火種,會失火嗎?」大家答道:「會。」

我解釋道:「日本的房子,除了大都市的高樓之外,許多佛寺仍然是木造建築。難道你們沒聽說過,日本的木房子一旦著火,霹靂拍拉,瞬間就燒得乾乾淨淨,這正是東別院容易失火的原因之一。」

大家追問:「這就是東別院多次失火的原因嗎?」

我肯定地說:「正是。」

接著,我告訴大家,學佛之人,道心必須堅定。有形的建築物和一切外在的東西,難免遭遇「地、水、火、風」的摧毀。如果因為一些損壞就道心退失,那又如何稱得上是真正的佛教徒呢?我補充說:「人家東別院,越燒越旺盛!」

正當我們談論金澤東別院的火災時,消息傳來,「奈良」的大佛殿(東大寺)也遭遇了火災,燒毀了「愛染明王殿」和「千手觀音殿」。我笑道:「這真是巧合,口中談論火,竟然燒到了奈良去。」

這話引得大家莞爾一笑,但也帶著些許沉思。火,雖摧毀了有形之物,卻提醒著我們——無常的世界中,真正不變的,是我們內心的道心與信念。

157馬籠宿與妻籠宿

一九九八年五月十八日,我們抵達了馬籠宿妻籠宿。這兩個地方之所以稱為「宿」,是因為在日本古代,這些地方是供旅人休息的中途站,而這些旅店集中之地便稱為「宿」。

在日本,有名的木曾路有十一宿,其中馬籠宿與妻籠宿最為知名。如今,這兩個地方被日本政府列為傳統建築保存區,步行在八十多家古老旅館、紀念品店和糕餅店之間,令人不禁想起古代旅人跋山涉水的辛勞,也讓人油然而生一份思古之幽情。

據說木曾路(中山道)沿途蜿蜒曲折,風景秀麗,而其中的天龍川更是點綴其間。

原本我們途中有「天龍川」泛舟的節目,但,我在前文中提過:

蓮香上師怕翻船。

我祈禱。

「天龍川」無緣無故水位暴漲。

所以舟子不開船。因此,泛舟沒有泛成。

據說,由井大港到天龍川港之間的最大急流處,是在鵞流峽附近。原本每日航行六、七趟,首先沿著奧三河國家公園的河道悠悠前進,全程六十分鐘,河中有很多魚蝦。舟子可以拋網入河。捉了魚蝦。竟可現烤來吃。

「天龍川」沿岸景色之美,據說真是天下無雙。我看過簡介與照片,那裡的樹葉五顏六色,花卉繁茂無盡,再加上急流湍湍,驚險處處,果然令人神往,心中不免感歎錯過了這樣的美景。

在「妻籠宿」,蓮戒上師買了一頂帽子給我,還特意選了一頂自己也戴。這是日本式的和尚帽,形狀略像中國的草笠,但又不完全相同,反倒多了一些武士的味道。

我曾在日本電影中看到過這種帽子,配上黑白相間的袈裟,胸前掛著香袋,手持錫杖或木棒的日本和尚,匆匆行走在「木曾路」上。當我戴上這頂斗笠,心中油然而生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彷彿前世的記憶在腦海中洶湧翻滾而來。

此刻,我感到自己不僅像一位日本和尚,也像一位武士,揮舞手中的木棒,竟像在演繹一路少林棍法。這種感覺越來越深,我彷彿看見自己在遙遠的過去,行走於廣闊的天地間,唸誦著光明真言:

「嗡。阿謨伽。毘盧遮那。摩訶。母捺羅。摩尼。鉢納摩。入縛羅。缽羅韈多野。吽。」這是不空大日如來大印,象徵著具足寶蓮華的光明,轉滅罪業禍患,證得菩提心金剛不壞義。

我繼續持誦虛空藏菩薩求聞持真言「南摩。阿伽舍揭婆耶。嗡。阿唎。摩唎。慕唎。梭哈。」

星光彷彿從虛空灌入我的口中,身心融入法界。我仿佛化身為:福智虛空藏菩薩,能滿虛空藏菩薩,施願虛空藏菩薩,無垢虛空藏菩薩,解脫虛空藏菩薩。

接著,我唸誦:「嗡。班雜。答都。番。」「阿、尾、囉、吽、堪。」

這些真言帶領我入於金剛界、胎藏界。我仿佛從大日如來的光明之中走出,化身於報身與應身的無限變化之中。一切既像發生在遙遠的過去,又仿佛是剛剛發生。這感覺,像是漫長歲月的重現,又如同剎那間的直覺領悟,真是不可言喻的殊勝與深邃。

161元善光寺的曼荼羅

我們去信州飯田參觀「元善光寺」。此寺有釋迦牟尼佛的涅槃像,有阿彌陀佛的御本尊,有座光的臼,平和鐘,平和殿,有新寶物殿,芭蕉塚。在「寶物殿」中,可看的東西相當多,值得仔細研究,有佛相、經典、佛畫等等。其中有兩幅相當大的彩色「金剛界曼荼羅」及「胎藏界曼荼羅」。弟子們圍著金胎兩部曼荼羅,嘖嘖稱奇。

弟子問:「什麼是金剛界?什麼是胎藏界?」

我答:「曼荼羅」是密教的一切精義所在,象徵諸尊聚集的處所,萬德交歸。也就是把諸尊的境界,表現在多采多姿的圖案上,這就是曼荼羅,我講過曼荼羅有四種:

一、大曼荼羅--總集諸尊。

二、三昧耶曼荼羅--法器、印契、本誓之形。

三、法曼荼羅--諸尊真言、一切經文字義理。

四、羯磨曼荼羅--形象及威儀事業。

金剛界與胎藏界曼荼羅是大曼荼羅,是總集諸尊的大曼荼羅。

什麼是金剛界曼荼羅?

金剛界曼荼羅是根據《金剛頂經》所繪成,一般說來,是依男性原理,智慧部門所繪,較重要者是三十七尊,分九會,其諸尊總數一千四百六十一尊。

就整體而言,金剛界曼荼羅中除中央上方有一大型尊像之外,其他都是小型尊像。基本上,了解成身會的作用,就差不多了解金剛界曼荼羅的真義。五相成身觀是金剛界最主要的觀法,最後是「佛我一體,我即如來」。我說金剛界是「果地」。

何謂胎藏界曼荼羅?

胎藏界曼荼羅是根據《大日經》所繪成。孩兒宿於母親胎內即是「胎」,而「藏」是指世界,胎藏就是世界包含萬物,蘊孕萬物的意思。一般說來是依女性原理,透過理念,去研究開悟密教,因而是「因地」。胎藏界如果說是物質的,而金剛界就等於是精神的。

胎藏界曼荼羅是由十二院所形成,第一是中台八葉院,中尊是大日如來,四周花瓣交互配置四佛四菩薩,形成整個曼荼羅中心。胎藏界是中央九尊,十二院總計四一四尊。

基本而言,由身、口、意的密教修行,來開展大日如來的世界觀,就是胎藏界的開悟方法,而中台八葉院的其他土院的佛、菩薩、金剛、護法。一方面為眾生說法,一方面執行護持。

胎藏界的最主要觀法是「五字嚴身觀」,觀法主要是將大日如來五字梵文「阿、尾、囉、吽、堪。」嚴守於身。五字代表「地、水、火、風、空」,五字安立在腰下、臍、心、眉、頂。由「五字」變「法界五輪塔」

在元善光寺的兩界曼荼羅很大,縱橫約一-三公尺,被安置在寶物殿的大壁上,大致上說來,密教真言宗的寺院,面對廳堂,右側是胎藏界曼荼羅(女性原理的「理」世界),左側掛上「金剛界曼荼羅」(男性原理的「智」世界)。我講解這兩界,講了甚久!

寶物殿更陳列有十殿閻羅王,及種種地獄苦刑之像。其中更有一尊,叫「脫衣婆」,意思是人死之後,脫衣婆神來脫衣,脫了衣,便與此世完全了結了,很有意思。我覺得能在「元善光寺」講解金、胎兩界曼荼羅,將使此行更具價值。

165戒壇下的黑洞路

「元善光寺」的特殊之處,是「戒壇之遊」,這裡的「戒壇之遊」是指本尊的座下,有一條黑漆漆的通道,要摸黑走進去,到了本尊座下,然後再繞一圈,走出來。

傅說,這裡的阿彌陀佛本尊,有一把「極樂世界的門鑰」,當信徒摸黑走路的時候,會看見白光,白光中就顯現「門鑰」,信眾只要伸手觸一下「門鑰」,就一定可以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佛國。

我們看見寺的龍邊有一黑洞口,洞口上有懸掛一文,大意是說:「眾生之中,如果有邪心重的人,人於黑洞之中,將會心生怖畏,但入此黑洞亦是警惕勿造黑業,也代表消除業障。」

我原本不想進入。但,一看此文告,就非進入不可。等進入時,我才知覺,原來這文告,是有「激將」的作用,我又上當了,想一想,啞然失笑。這黑洞路,果然黑,暗無天日,伸手不見五指,完完全全摸黑前進。大家魚貫而入。我是走在第一個的,當我走到估計在戒壇之下時,我心中想,真的有「極樂佛國的門鑰」嗎?

我自知我有「天眼」,於是我開啟天眼觀察。這一下子,在天眼的觀測之下,黑洞路的黑,全部不見了,變成光明透亮,不只是如此,「元善光寺」的壇城在上方,變得一清二楚,前後左右的寺景,全在我的眼中,這條黑洞路,呈現「ㄇ」形。

我心中想,我是要看極樂世界的門鑰,不是要看「元善光寺」的寺景。這一想,寺景全消失了。接著是金光四射,什麼也沒有!

「門鑰」呢?「門鑰」呢?在那兒?

我左右前後觀照,結果一無所有,極樂世界的門鑰,我看不見,那我豈不是完全去不成,如果有同行弟子看見,我豈不是羞愧死了!師尊看不見,摸不著,而弟子看見,摸得著,啊!我完了。

正當自哎自嘆的時候,在金光四射的光芒之中,猛然現出一道白光,我想,應該是門鑰現身了吧!我再仔細一看,原來不是,竟然是一顆紅心,我失望了,門鑰沒有,竟然是大大的紅心。

我想,傳說的不一定準,明明是紅心,怎是門鑰?

出得黑洞路,我閉口不語。

有弟子問:「師尊看見什麼?」

我答:「沒有。」我不好意思說。

弟子們說:「我們也沒有。」

後來,我仔細想,我看見「紅心」,「紅心啊紅心」,其實到極樂世界,講得很清楚嗎?「一心不亂的念佛」,就可以往生清淨的佛國。

「一心不亂」四個字。

「一心」就是「門鑰」

啊!我看見的紅心就是「門錀」,「門鑰」不一定是一把鑰鎖,而是是一顆心。我們常常說「萬法唯心」、「心造萬法」、「天堂地獄唯自心所造」

169喜多院的護摩

一九九八年五月十九日,我們來到了川越,參訪著名的「喜多院」。這是一座宏偉的大寺廟,是關東天台宗的總本山。此寺由德川家康家族的顧問慈覺大師創建,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

五百羅漢的莊嚴聖景

「喜多院」以五百羅漢的塑像聞名於世。這些羅漢像不僅數量驚人,且每一尊雕塑都展現獨特的神情與姿態。其中,中央最高座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兩側分別是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除此之外,還有供奉阿彌陀佛與地藏菩薩的高座。這些聖像合計達到五百四十尊。我們在五百羅漢像前合掌虔誠瞻仰,繞佛持咒,久久不願離去。這種靜穆的氣氛令人心神安寧,彷彿進入了一個聖潔的境界。

宏偉的佛殿與珍貴文物

「喜多院」的佛殿莊嚴雄偉,殿門上書「慈惠堂」三個大字,字勢蒼勁有力,令人心生敬畏。院內還有多寶佛塔、書院,以及其他大小殿堂,結構錯落有致。其中一大特色是寺內珍藏了日本著名畫家「狩野昌庵吉信」的晚年畫作。這些畫作共二十四枚、二十五種,被稱為「職人盡畫」,是日本美術史上的瑰寶,充分展現了職人藝術的精髓。

值得一看的是:山門、慈眼堂、鐘樓門、銅鐘、宋版一切經典、三十六仙歌、慈惠堂、多寶塔、慈眼大師大海座像、天海文書、十二鷹繪、天海版一切經典等等。每一件珍藏都值得細細觀賞,令人嘆為觀止。

密教護摩儀式的神秘感

在「慈惠殿」,我們有幸目睹了護摩(火供)儀式。據說,喜多院的「厄除三大師護摩」是由慈惠大師良源於八百年前傳下,這是一種密教行法,歷代以來感應甚多,令人驚嘆不已。

儀式開始,隨著咚咚咚的鼓聲響起,不動明王的形像在正中央熠熠生輝。火焰熊熊燃燒,濃烈的熱氣與煙霧籠罩了整個殿堂。僧眾低聲持咒:「南摩三滿哆。瓦日拉。撼。」咒音隨火焰升騰,環繞於空氣中,氣氛神秘而莊重。

護摩火光映照之下,我感受到佛法的無邊力量,那火焰仿佛燃燒了所有的業障與煩惱,使人的內心趨於清淨平和。當時,我針對「藏密」、「真言宗」、「真佛宗」三家的護摩進行了比較,各有其特點與差異,以下是我的觀察與分析:

一、藏密(西藏密宗),藏密的護摩儀式深受印度教火供的影響,其儀軌相對簡單而粗獷:

  • 護摩爐:用磚塊簡單堆疊而成,壇城設計相對簡略。

  • 供品燃燒:所有供品一次性投入火中,燃燒完成。

  • 儀式氛圍:主壇者進行儀軌時,喇嘛吹奏法螺、法號等樂器,聲音宏大震撼心靈。

  • 手印及供品:手印不多,動作簡單,但其供品種類豐富。

  • 特色:注重氣氛與聲音的感染力,特別是法器響亮音效,能引發強烈的感官共鳴。

二、真言宗(日本密教),日本密教護摩法源於中國密教,發展出「東密」與「台密」等多個支派,儀軌細膩,注重形式之美:

  • 護摩爐與法器:護摩爐非常精緻,法器雕工細膩,有些甚至鍍金,整體顯得莊嚴且高雅。

  • 供品燃燒:供品也是一次性燃燒,爐口較小,供品數量較少。

  • 手印:非常重視手印,主壇者的手印多在袈裟內進行,動作隱秘而不外露。

  • 收費與供品:儀式收費常被認為高昂,但供品相對少量。

  • 聲音效果:鼓聲與咒音充滿日本風格,具有震撼力,容易引發內心的靜思與感悟。

  • 整體觀感:日本密教的護摩法極具儀式感,注重視覺和聽覺的和諧。

三、真佛宗,的護摩儀軌由我親創,結合東密、藏密之長並融入創新,形成以下特色:

  • 護摩爐:設計上比真言宗略粗,但美觀程度勝過藏密,注重實用性與普及性。

  • 手印:手印公開而連續,每一手印動作優美,象徵法力的流轉與轉化,這一點遠勝藏密與真言宗。

  • 供品燃燒:供品分次投入,根據儀軌逐步進行。供品種類多樣,涵蓋一切應供之物,且燃燒完全,象徵供品的徹底轉化。

  • 咒音與樂器:在唱誦與音樂方面還有改進空間,但我相信未來會更趨完善,達到與藏密、真言宗媲美的水平。

  • 儀式核心:重視「靜慮禪定」,強調「入我我入」的密教境界,透過護摩法幫助行者達到心靈的清淨與覺悟。

  • 壇城位置:真佛宗的主壇者通常背對壇城,因為我們相信,本尊已應請到護摩爐前,這樣既方便儀式操作,也不違背法意。

我們的唱誦咒音樂器方面,有待加強,將來一定可以比美藏密、真言宗。我們的護摩有一點和真言宗不同,真言宗的主壇者,一定面對壇城。而我們主壇者往往背對壇城,其實我們不是背對壇城,因為我們燒護摩,亦將本尊請到爐口正前方了。

我認為,護摩法作為供養本尊、淨化自心、利益眾生的重要修行法門,其形式雖有不同,但只要儀軌周全,心意至誠,皆能達到殊勝功德與法力。我相信,護摩儀式無論在何種形式下,只要以「心法」為核心,必能利益無量眾生,助人走向覺悟之道。

173旅行心得

我們這次旅行從東京出發,繞了一大圈後再度回到東京。許多同門弟子發表了心得,以下是一些摘錄:

蓮楹上師:這次旅行中,我多次看見師嬤與我們同行。師嬤穿著粉紅色非常漂亮的天衣或法袍,光彩奪目。這件事我特別請示了師尊印證,師尊證實:從五月十日母親節當天,當我們在午餐時敬獻紀念品給蓮香上師時,師嬤便自虛空降臨了。

後來在五月十二日與五月十六日,我又看到師嬤顯現。就在昨天下午四點半,師嬤還坐在我旁邊的一個空位上。我請師嬤吃了一顆糖,師嬤笑著說:「嗯!怎麼這麼甜!」此言一出,眾人鼓掌致謝,歡迎師嬤與我們同行。

蓮戒上師:去年我曾到中國西藏旅行,因飲食不慎,導致腸胃嚴重不適,加之高山上空氣稀薄,缺氧使我頭重腳輕,氣喘不止。當時情況危急,被送進醫院,侍者桑旦喇嘛也非常擔憂。

在那時,我猛然想到應該觀想根本上師住頂。我觀想師尊的心中「吽」字放光,自己的心中也有「吽」字,並與師尊的光融合,久久住於此光明中。隨後,我的情況漸漸好轉。接下來的六天,無論吃飯、步行、接洽,甚至睡覺,我都感覺到不是自己在行動,而是有一股特別的力量支撐著我。

因此,我非常感謝師尊的加持,幫助我度過這次劫難。我也提醒大家,出外旅行時,要時時觀想根本上師住頂,這是我們最大的依靠。

蓮花祖嘉:過去我不了解師尊時,曾聽信他人譭謗,甚至跟隨譭謗師尊,這是我的過錯。在此,謹向師尊祈求寬恕。然而,這次旅行中,我與師尊相處多日,深刻地體會到師尊是一位赤子之心的童子,是如此真誠與純粹。在皈依後,我曾有一些真實的感受。

一次修法入定時,我看見兩位身著古裝的美貌女魂前來求超度。這一經歷讓我深刻認識到真佛密法的禪定力量非同凡響。然而,因為我皈依尚淺,未敢隨便超度,便指引她們前往西雅圖,求師尊為她們超度。一切都由師尊慈悲接引,讓我更加堅信真佛密法的殊勝。這次旅行,無論是靜默觀想、實際行動,還是相處中的點滴,都充滿了法喜與啟發。每位弟子的心得都展現了師尊的加持與真佛密法的真實力量。

蓮花淑美分享道,皈依之後,夜夢平安,不常做夢。若偶有厄夢,每當在危急之時,喊一聲:「師尊救命!」師尊便馬上現身救我,非常靈驗!有一次,她在夢中無意間唸了一句師尊心咒,即刻見到一位尊者大放金色光芒,全身暖洋洋,且感覺有觸電的感應,還聽到海潮音般的佛號,非常清楚。一句咒語便有如此偉大的力量,讓她深感根本上師的超勝願力與法力。

蓮生活佛表示,這次出外旅行,他首先向西雅圖雷藏寺、彩虹山莊、真佛密苑及幽靈湖住家的壇城佛菩薩頂禮並祈禱旅途平安。同時也邀請諸尊及師嬤一同旅遊日本,包括功德殿的諸尊與眾靈,一併邀請同行。因此,表面上是三十六位有形人員參與,但實際上加上無形眾靈,隊伍可謂多達三百位,浩浩蕩蕩。

每到一處購物商場或飯店,師尊都進行供養觀想,一一行持供養法。師尊提到,日本的餐食非常精緻,白米飯香甜可口,一些米菜點心更是美味,諸尊均對此供養非常高興。

師尊更進一步闡述了「旅行即修行」的道理:

食--就是供養。衣--就是持戒。住--就是禪定(眠光)。行--就是持咒。

我們出外旅行,心靈輕鬆,就是法味。

我們出外旅行,身心放下,就是斷煩惱。

我們出外旅行,看山看水,就是融入。

我們出外旅行,全身運動,就是修氣脈。

我們出外旅行,住大飯店,就是結界。

有時候,我連「結界」都不用修,因為我只要打開房間的門,這房間早已清淨了,因為護法諸尊早已先駕臨巡視一番,已為我先「結界」。

最後,師尊總結道:「旅行即是修行,修行即是旅行,二者本無差別。」

 

Tuesday ~ Sunday 11:00 AM ─ 5:00PM


Thực hành Pháp / Thiền(sunday)

  2:00 PM ─ 5:00PM

Contact us :

Add : 3004 W Audie Murphy Parkway,

         Farmersville,Tx 75442

         

Tel:  +1 (972) 782─7587

Fax: +1 (972) 782-7656

 

Website: kba-tx.org

 Email:info@kba-tx.org

Facebook: www.facebook.com/temple.

kalachakra/

三輪雷藏寺服務項目:

1. 佛像開光及安設壇城

2. 風水擇日    

3. 人生咨詢(問事)

4. 臨終關懷助唸

5. 求簽解惑

6. 助印經書

7. 太歲燈/光明燈

8. 消災延壽藥師佛燈

9. 地藏殿提供

 -- 纳骨塔

 -- 歷代祖先牌位

 -- 怨親債主、纏身靈牌位

 -- 水子靈牌位

10.每月(農曆)初一初十五上午10:30am佛前大供及拜土地公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