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戒律之五:不飲酒

釋蓮央金剛上師開示:戒律之五:不飲酒



我們大家再一次的虔誠合掌,我們祈請根本傳承上師蓮生活佛、南摩無極瑤池金母大天尊、壇城諸佛、諸菩薩、諸龍天護法諸尊,祈請加持開示一切圓滿俱足。嗡嘛呢唄咪吽!

我們敬愛的釋蓮鎮金剛上師、釋蓮姜法師、釋蓮究法師、兩位助教、理事長以及所有的同門,大家午安!

今天我們誠心禮拜《真佛寶懺》。我常常思考,佛教中有許多寶懺,比如《真佛寶懺》、《大悲寶懺》、《梁皇寶懺》、《藥師寶懺》、《三昧水懺》等等,這些懺法的目的,其實都是讓我們正視自己的過錯,在諸佛菩薩面前懺悔,請求祂們的原諒與加持,期望從今以後不再重蹈覆轍。這是寶懺最重要的意義。大家是否想過,為什麼佛教中有這麼多戒律?從最基本的五戒、八關齋戒,到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乃至三昧耶戒,這些戒律的用意是什麼?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不僅教導我們藉由懺悔淨化過去的業障,更設立戒律,目的就是讓我們在懺悔認錯後,願意肩負戒律,不再犯錯,這樣才能光明磊落,保持清淨無瑕。在佛教中,受菩薩戒者會穿戴戒衣,戒衣上有一個圓圈扣著它,這個圓圈的寓意是「扛戒」,提醒我們時時刻刻肩負戒律。每次禮懺時,戒衣圓圈會自然下墜,我們需常常調整,象徵我們必須隨時將戒律扛在身上。戒律並非用來指責他人,而是用來約束自己,助我們修行。最基礎的五戒,是用來洗滌心靈的準則。從初學佛到成就菩薩,守戒都是必須的。如祖師爺所言:「護戒如護眼。」行者守護戒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人說:「上師,守戒太麻煩,我不受戒可以嗎?」我想問,在世間,哪個國家沒有法律?法律就是戒律的體現。如果你偷東西被抓,能說「我不知道這是違法的」嗎?當然不行,你還是會被懲罰。佛教的戒律就像法律,是幫助我們辨識善惡的標準。五戒是做人最根本的準則,是遠離惡業、培養善法的基石。如果五戒都無法守,談其他戒律就毫無意義。有人誤以為受戒會失去自由,事實正好相反。不受戒才是真正失去自由,因為戒律讓我們懂得不侵犯他人,免於法律與業力的束縛。回想那些入獄的人,多半觸犯了五戒中的殺、盜、淫、妄、酒戒。守戒帶來自由,這是顯而易見的。

至於五戒中最難守的是哪一條?我認為是不妄語。為什麼?許多媽媽教養孩子時,偶爾會用善意的謊言,例如:「你考試好,我就帶你去看電影。」這些小謊難以完全避免。但五戒的首條是不殺生,意味著我們不傷害任何生命,無論是外在的身體生命,還是內在的慧命。第二條是不偷盜,即不以任何不正當方式侵犯他人財產。第三是不邪淫,守護他人名節與清白。第四是不妄語,盡量不說謊、不搬弄是非、不說粗暴的話。我教自己一個方法:說話前先問自己「這話有必要說嗎?」如果要說,就講真話,不必為了討好誰說好聽的話。我已六十五歲,不需要刻意取悅任何人,也不會欺騙或挑撥離間。因為我知道,沒有人喜歡被惡言相向,自己也不願如此對待別人,所以自然不會犯妄語戒。第五是不飲酒,也是我們今天的主題。

很多人會問:「我喝酒有什麼不對?」我們的梁師兄也說:「我每天喝一兩杯紅酒,從年輕喝到現在七十七歲了,每天固定喝一杯紅酒,我又沒有侵犯別人,這樣有錯嗎?」大家覺得他有錯嗎?其實他並沒有錯。那麼,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會制定佛教徒禁止飲酒的戒律呢?這點大家一定要搞清楚。佛教戒酒的重點不在於喝酒本身,而是在於「過量飲酒」所帶來的危害。過度飲酒會使人神志不清,自我控制力下降,進而可能引發各種惡行。你想想看,如果酒醉後你做了壞事,醒來卻說:「抱歉,我喝醉了所以殺人了。」這樣就不算犯戒嗎?當然不是!正因如此,釋迦牟尼佛將「禁酒」訂為第五條戒律。所謂的「禁止酒」,指的就是不能讓自己被酒控制,因為酒會使你神志迷亂,做出許多錯誤的行為,說出不當的言語,這就是犯戒。其實,酒就像毒品一樣,具有強烈的誘惑力和破壞性。但如果你能節制飲用,自我掌控,心智清明,像是為了藥用或促進血液循環而少量飲酒,那這並不算犯戒。釋迦牟尼佛也說過:「在家眾如果能節制且自我控制,飲酒不算犯戒;但出家眾除了醫療用途的藥酒外,必須嚴格守戒不飲酒,因為酒後容易失控,導致亂性。」酒本身是中性的,沒有善惡之分,關鍵在於你如何使用它。若你無法掌控,輸給了酒,那它就成了害你的毒藥;反之,若你能自制有度,酒便成為甘露。

大家可能會好奇:既然佛教戒律中禁止飲酒,為什麼密宗的修法者,包括西藏的達賴喇嘛,供佛菩薩、護法時會用紅酒或烈酒呢?這是因為密教強調「無差別心」,在密教的觀點中,諸佛並不分別酒肉的善惡。舉例來說:凡人看酒是酒,阿修羅看酒是刀槍劍矛,餓鬼看酒是猛火,地獄看酒是血池,但佛陀看酒,卻是大甘露。這就是為什麼密教用酒肉來供奉佛、護法的原因。酒在佛菩薩、龍天護法的眼中,是無差別的,是中性的存在。

那我們人看酒呢?對我們來說,酒依然是酒,因為喝下去的還是酒。所以,佛陀為什麼要把「不飲酒戒」列為五大根本戒之一?原因就在於我們對酒的認知與其可能帶來的危害,都必須保持警覺。說實在話,現代社會中,我們不難看到有人酒後駕駛,結果釀成嚴重車禍,有時不僅害了自己,還連累了無辜的人命,這是多麼可怕的悲劇!此外,有些人喝酒後「發酒瘋」,借酒壯膽,平時不敢說的話全都脫口而出,最終導致口角、打架、甚至肢體傷害,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更有甚者,長期酗酒造成酒精中毒,嚴重損害自身健康,有些甚至因戒不掉酒癮而轉向吸毒,不僅傷害自己,更破壞整個家庭,讓家庭破碎、毀滅。這正是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將「不飲酒戒」列入根本五戒的主要原因——戒酒不僅是保護自己,更是維護家庭和社會的和諧安寧。

那麼,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這故事發生在佛陀在世的時候,當時有一位修行人,他修行非常精進,嚴守五戒,十分清淨。有一天,他出門辦事,走了很長的路,回到家後口渴得不得了。結果一看,家裡連水都沒有,桌上只有一大碗用來供奉護法的白酒。這位清淨的行者心想:「我渴得很厲害,一直嚴格守五戒,喝這一口酒應該沒問題吧?」於是,他就拿起那一大碗酒,一口接一口地喝了下去。喝完後,他打了個嗝,覺得肚子餓,想吃點別的東西。這時,他看到隔壁庭院門口有隻漂亮的雞在跑來跑去,心裡想:「這隻雞是隔壁家的,既然跑到我家門口,他們又不在家,應該沒人會發現我把牠抓了吧。」於是,他就追出去抓了那隻雞,殺了烤來吃。吃得飽飽的,便躺下睡著了。這時,隔壁鄰居的太太來找她的雞,看到他躺在那裡,就推醒他問:「你有沒有看到我的雞?我的雞不見了。」這位一向嚴守清淨的行者,看著這位太太長得有模有樣,十分標緻,竟然一時失了戒心,將她抓過來玷汙了。事後他非常後悔,還威脅那位女人:「你要是敢說出去,我會怎麼樣……怎麼樣……」那女人只能哭著離開。隔壁丈夫覺得很奇怪,為何妻子整天哭泣,就來問事情原委。因為家裡雞不見,妻子不至於哭成那樣,他便編了一大堆故事來欺騙丈夫。最終,行者逃不過自己的良心譴責,跪在佛菩薩面前懺悔,但無論怎麼懺悔,心中仍覺得自己骯髒、不可饒恕。於是,他親自來到佛陀面前坦白說明:因為喝了酒,他一口氣犯了殺、盜、淫、妄等根本五戒,而且是在同一天之內全部犯了。也正是這個故事,佛陀才將「不飲酒戒」訂為五戒中的第五條。因此,我們千萬不要小看飲酒這件事。只要一旦飲酒過量、神志不清、失去自控,就很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

我們每次來到廟裡,都會說「我要修行」。但我常常在想,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修行?修行,其實就是修習和修正自己不正確的行為,淨化自己的惡念。想一想,從小到大,有誰敢說自己沒有貪心、瞋恨、淫妄的習氣?誰沒有過想要宰殺或偷盜的念頭?這些由貪、瞋、癡、慢、疑五毒所滋生的習性,就是我們真正需要下功夫去斷除的課題。要斷除這些習性,唯有以根本五戒作為對治的利器。日積月累,天天將五戒扛在肩上,久而久之,我告訴大家,你自然會斷除一切惡法,培養一切善法;這也是佛弟子出離生死輪迴的根本保障,是通往人天之道的護照,這就是修行的真義。

修行從來不是單純去學多少法門。你學得再多法,也不如你在日常生活中時時扛起五戒。因此,當佛陀即將涅槃,弟子們問他:「您入滅後,我們當以何為師?」釋迦牟尼佛回答:「以戒為師。」

這五個禮拜來,我一直跟大家講解五戒,目的就是讓大家明白:過去我們是佛,未來我們也是佛,只是現在的我們還常犯錯。如果我們能體認根本五戒的重要,並且立志在今生時時刻刻將五戒扛在肩上,這種修持遠勝於念一千萬遍咒語、修一千萬個法門、拜一千壇寶懺。相反的,如果你的心無法扛戒,你就無法成佛。根本五戒是從初學佛法到修行菩薩道,都必須時時刻刻扛在身上的法寶。當你習慣如此,惡習自然斷除;當惡習斷除,你便能真正出離生死輪迴,跟地獄說再見!嗡嘛呢叭咪吽!

Tuesday ~ Sunday 11:00 AM ─ 5:00PM


Thực hành Pháp / Thiền(sunday)

  2:00 PM ─ 5:00PM

Contact us :

Add : 3004 W Audie Murphy Parkway,

         Farmersville,Tx 75442

         

Tel:  +1 (972) 782─7587

Fax: +1 (972) 782-7656

 

Website: kba-tx.org

 Email:info@kba-tx.org

Facebook: www.facebook.com/temple.

kalachakra/

三輪雷藏寺服務項目:

1. 佛像開光及安設壇城

2. 風水擇日    

3. 人生咨詢(問事)

4. 臨終關懷助唸

5. 求簽解惑

6. 助印經書

7. 太歲燈/光明燈

8. 消災延壽藥師佛燈

9. 地藏殿提供

 -- 纳骨塔

 -- 歷代祖先牌位

 -- 怨親債主、纏身靈牌位

 -- 水子靈牌位

10.每月(農曆)初一初十五上午10:30am佛前大供及拜土地公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