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菩薩戒(四)

釋蓮央金剛上師法語開示:在家菩薩戒(四)
我們祈請根本傳承上師蓮生活佛、南摩無極瑤池金母大天尊、壇城諸佛、諸菩薩、諸龍天護法諸尊,祈請加持開示,一切圓滿俱足,嗡嘛呢唄咪吽!
我們敬愛的釋蓮鎮金剛上師,釋蓮姜法師、釋蓮究法師,玉嬌助教、碧霞助教,以及我們的理事長、理事及所有的師兄、師姐,以及網絡上的師兄、師姐,大家午安!
我們今天講到第二十三條,大家一起誦讀:「得新食不先供三寶戒」。意思是說,我們所得的新鮮飲食,應當先以恭敬心供養佛、法、僧三寶。不可將自己吃剩的食物,或已經腐壞、不新鮮、不想要的東西,才拿來供養三寶。供養的重點不在食物的貴賤、好壞,而在於我們的虔誠與恭敬。若是把殘餘或不新鮮的東西送上,這便顯示缺乏真誠與尊重之心。
第二十四條:「僧不聽輒自說法戒」。這一條需要大家特別留意。意思是說,當有出家僧在此講法時,我們在家居士應當專心聆聽,不可一邊聽僧人說法,一邊私下議論,或自行說法而不聽出家僧的開示。這樣的行為是不如法的。另一種情況是,若師父未允許你對大眾說法,而你卻擅自去弘 法,這同樣是犯戒。佛陀立下這條戒,正是提醒我們:在弘揚佛法之前,必須確定自己是否具備正知正見、是否懷有慈悲心。這需要經過出家人、師父的確認與印可,得到允許後再去弘法,才不會犯戒。當然,修行不在乎身分,並非出家人一定修行就高於在家人。經典中如維摩居士,在家而具大智慧,堪為諸大聲聞所尊敬。然而,佛陀之所以制定這條戒律,是因為若在家居士說法精闢,出家人若當眾大加讚歎:「你真了不起!講得真好!」,就可能使這位居士心生驕慢,反而障礙他的修行,因此規定不得如此讚歎。
我個人認為,這一條不僅僅是在家菩薩戒,出家菩薩同樣應當遵守。因為修行的重點不在於外人的評價,而在於自己是否真實解脫、是否真正成就。回顧我在三輪雷藏寺多年的修行過程,別人有時讚我、也有人批評我。早期我會因人言而起心動念:被稱讚時歡喜,被批評時困惑。但一路走來,我逐漸體會到,別人讚我是鼓勵,批評則是逆增上緣,提醒我檢視不足。無論順境或逆境,都是助力,都是修行的資糧。最終重要的,不是別人怎麼看,而是自己能否真正了脫生死;在臨終時,能否將自心光明融入宇宙毘盧性海,回歸本地。此外,這一條還有一項特別的規定,即使在家居士講得很好,出家人也不可過度讚歎。因為過度讚美會助長他的傲慢心,反而對他修行有害,這也是犯戒。
第二十五條:「在五眾前行戒」。釋迦牟尼佛對這條戒律的解釋是這樣的:所謂「五眾」,一般指的是,一、比丘(受具足戒的出家男子);二、比丘尼(受具足戒的出家 女子);三、式叉摩那(又稱學法女,準備受具足戒、正在學習六法的女子);四、沙彌(受十戒的出家男子);五、沙彌尼(受十戒的出家女子)。另有一種說法,五眾亦可指:師長、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那麼,什麼是「式叉摩那」呢?我舉個例子讓大家容易理解。像我們的助教Rebecca師姐、林師姐,她們雖然還沒正式出家,但心中立志要走上修行之路。她們目前留著頭髮,在寺院中學習出家人的威儀,行、住、坐、臥、言談舉止等,這個階段就稱為「式叉摩那」,也就是「學法女」,正在為受具足戒做準備。我們這些已受菩薩戒的同門弟子,若與五眾同行(如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等),在走路的時候應當走在他們的後面,不可走在他們前面。這是表示對修行者的尊重與恭敬。然而,也有例外的情況。若是行經樓梯、陡坡、濕滑或有危險的地方,為了保護他們的安全,我們應主動走在前面,引領他們通過,這樣就不犯戒,反而是出於護持之心。還有一種情況是,在法壇或法會上,若請五眾中的師長、法師來主持或開示,應由我們走在前面,恭敬地慢步引領他們入壇,這也是合乎戒律的行為。有同門會問:「那如果五眾中有年長者、走得很慢,我該怎麼辦?」這時候,我們應該主動停下腳步,讓他們先行,或刻意放慢腳步,讓自己不超前。只有在遇到需要保護他們的情況(如下樓梯、過危險處)時,可以走在他們前面,就不是犯戒。
第二十六條:「僧食不公分戒」。這一條的意思是說,我們在供養出家僧眾時,不可以只偏重於某一位,而忽略其他僧人。人跟人之間的緣份都不一樣,有的人說,我就喜歡蓮鎮上 師,我就想供養他一個而已,有人說,我就喜歡蓮央上師,我就想供養他一個而已,我喜歡蓮究法師,我喜歡蓮姜法師,我就只想供養她而已,而其他的出家僧我不供養,有時就會造成很多出家人的煩惱,是犯戒的。作為受過在家菩薩戒的人,供養出家僧應當平等,所有僧人都要一視同仁地供養。或許有人會疑惑:「我經濟能力有限,無法同時供養那麼多人,尤其像師尊的道場裡,上百位出家眾,我該怎麼辦呢?」佛陀開示過,如果你要單獨供養某位僧人,可以在私下進行,這是允許的;但若在大眾面前,卻只供養其中一位,而忽略其他僧人,這樣做就會讓他們有分別心,就不好。因此,當我們在大庭廣眾中供養時,必須保持平等心。哪怕供養的多寡有所不同,至少要讓所有僧人都能得到一份,這樣才不會破壞和合僧的清淨。至於私下因個人因緣想要額外供養某位僧人,那就不算犯戒。總之,公眾場合的供養必須平等無偏,這對供養者、對僧團,乃至對我們自身的修行,都是最有利益的。
第二十七條:「養蠶戒」。在現代社會,養蠶的人已經很少了。但在古代,養蠶是相當普遍的行業。人們將蠶養大之後,任其吐絲成繭,等蠶完成吐絲便死亡,再將蠶繭煮熟或烘烤,使蠶子死亡,再抽取蠶絲,用來製作衣物、被褥。這樣的做法,從佛法的角度來看,是極不慈悲的,因為直接奪取了生命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有些人會問,歷代以來也有人靠養蠶為生,這樣有什麼不對呢?佛陀制定這條戒,就是要提醒我們,若已受在家菩薩戒,就不應以養蠶為業。因為養蠶的過程,實際上是利用蠶去吐絲,最後卻以死亡作為代價。這是以眾生的痛苦,換取自己的利益。眾所周知,養蠶的人必須將蠶活活煮死或烘死,才能抽絲成衣。這種行為,本質上就是為了生意、為了利益,而去傷害生命。佛弟子修行的根本是慈悲,若以眾生的生命來成就自己的財富,不僅違背慈悲心,也屬犯戒。
第二十八條,也是最後一條:「行路見病捨去戒」。在古代,人們大多靠步行或騎馬出行,難免會在路途中遇到有人病倒在地的情況。如今雖然多數人開車代步,步行的機會較少,但這條戒律在現代仍然同樣適用。無論是開車、步行,或在街上購物,若遇到有人突然暈倒或病倒在地,我們若視若無睹,趕快轉頭離開,當作沒看到,這就是不對的行為。正確的做法是,立刻上前關心,詢問對方:「你還好嗎?需要幫忙嗎?」若他無法回答,應立即撥打911或急救電話,並設法聯絡他的家人,爭取時間挽救生命。反之,如果只是推託:「我很忙,還要回家吃飯,不管他了。」這就極不慈悲,也是嚴重的過失。請大家思考,一條人命難道比得上一餐飯嗎?世間有什麼事能比救人性命更重要?生命就在呼吸之間,一分鐘都不能耽擱。因此,身為受過菩薩戒的人,若遇到有人病倒卻冷漠無視,就是犯戒。
我們已經圓滿地將《在家菩薩戒》解說完成。回顧這五個月來,從五戒、三昧耶戒、密教根本十四戒,到事師法五十頌,再到密教根本十四墮,最後到今天結束的在家菩薩戒,整個戒律的講解也算告一段落。我個人覺得,出家人持守菩薩戒,相對來說可能比在家居士容易一些;因為在家眾除了修行,還要兼顧上班、夫妻生活、家庭責任,以及社會與工 作的種種考驗。在這樣的環境中,仍能堅持奉行在家菩薩戒,實在非常不容易,值得我們出家人由衷地讚歎、再三讚歎。我想起釋迦牟尼佛曾開示過:若有人能真正落實在家菩薩戒,即便沒有出家,也同樣是大丈夫,是一朵清淨芬芳的白蓮花,是最殊勝、最清香的白蓮花。因為在家眾能於繁忙生活中堅守戒律,這份心行更顯得可貴,令出家人也心生敬佩。在家菩薩戒中,重戒有六條,輕戒有二十八條,所涵蓋的一切都與六度波羅蜜相應。六度的第一是布施。如何實踐布施?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自利利他」,以利他為主,能自他互換,便不再執著於貪心。唯有去除貪欲,才能成就真實的布施。利他慈悲的願行,正是布施的根本精神。其次是持戒。或許你們會想:「上師,您講了那麼多戒律,我們怎麼可能都持得住呢?」其實,持戒最根本的關鍵在於「調伏身心」,守護身心清淨,自然就能成就持戒。
第三是忍辱。所謂「忍辱」,就是既要能忍受,又要能承擔侮辱。那麼我們要如何修忍辱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時常觀想自己卑下平凡,時時提醒自己:「我只是最最平凡的一個人。」我們的根本傳承上師常常說:「我是小小小的盧勝彥。」您看,師尊的成就如此偉大,地位如此崇高,他卻依然自稱「小小的盧勝彥」,這種謙卑屈下的心境,自然能讓我們學會忍辱。第四是精進。精進就是「不懈不怠」。大家現在都知道戒律,也了解真佛密法,甚至對上師相應法也有認識,但若只是知道而不去實修,那依然無法真正領悟其中的奧義。你說懂得許多戒律,但若不去堅守,那又能得到什麼呢?所以,真正的精進必須是身體力行,時時刻刻都在實踐六度波羅蜜。若只是在口頭上發菩提心,卻不去履行菩提願,就得不到菩提果。若只是說得天花亂墜,紙上談兵,真正需要行動時卻退縮,那樣的精進只是空談。倒不如不多言,直接身體力行,去做、去實踐,這才是真正的精進。不論是修法、持戒,還是行六度波羅蜜,都必須腳踏實地去行,才會有真實的功效。
接下來,第五是禪定。什麼是禪定?簡單說就是「專心一致」。聽起來不過四個字,好像很容易,實際上卻是最難做到的。妄念不起,說來輕鬆,做起來卻不易。那麼,我們要如何真正達到禪定呢?若能在日常生活中,把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都落實做到,心中自然就少煩惱、不起執著。當煩惱不起時,心自然清淨,也就能隨時隨地入禪定。禪定並不限於坐在大殿中靜坐才算禪定,而是能在日常生活的一切境遇中,心無掛礙、安住如如。真正的禪定,不是刻意去「入定」,而是無時無刻都在定中。大家要慢慢去體會這句話的深意。第六是智慧。六度波羅蜜為何智慧居於最後?因為只有在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能逐一落實之後,智慧才能自然顯現。當你能自在布施,清淨持戒,謙卑忍辱,不懈精進,又能隨時安住於禪定之中,你的身心便已調伏。此時心不取相、不著相,妄念不起,能入甚深禪定的三摩地,身心清淨如明鏡。猶如一面澄澈的鏡子,當有人將水潑灑其上,水雖流過,但鏡面依然清明,能如實映照,卻不被水所染著。智慧的心境亦復如是,了了分明而不起執著,這便是真正的般若智慧。
我們的心已經平靜如水,好跟壞,我 都不起念頭,就在好跟壞我不起任何念頭的刹那間,產生了真智慧,這個真智慧才是般若智慧。所以我告訴大家,為什麼佛法常常講,要做一個菩薩要行六度波羅蜜,如果你每天說我受菩薩戒,而每天都在起心動念,我問大家,你的心在哪裡?你的心只是在看別人吶!你從來沒有看看你自己,這個叫做天天顛倒妄想。所以佛陀常告誠弟子們要「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掃何地」你掃地的時候偏偏要看別人,你為什麼不能慢慢的掃自已的心地、好好的看住你自己的內心世界?
所以我們即已受菩薩戒,便要期許勉勵自己,願效法諸佛菩薩的慈悲願行,不畏勞苦,不避艱難,修習六度萬行,以利他不貪為佈施佈施、調伏身心勵令清淨為持戒、常居卑下無人我為忍辱、知法義深求無間為精進、妄心不起為禪定五度作為方便,一切相不取不著為智慧,以達究竟解脫。慈悲喜捨,隨緣集眾,為利益一切眾生做努力,並願自己修持不懈,悲智雙運,終能通達空性,證菩提正果。你今天發願受菩薩戒,也希望你們都能夠成為真正的菩薩。希望大家往這方面去實踐,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嗡嘛呢唄咪吽!

.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