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菩薩戒(二)

釋蓮央金剛上師法語開示:在家菩薩戒(二)
10312021釋蓮央上師法語開示:在家菩薩戒(三)
我們大家再一次虔誠合掌,我們祈請根本傳承上師蓮生活佛、南摩無極瑤池金母大天尊、修法主尊南摩藥師佛、壇城諸佛、諸菩薩、諸龍天護法諸尊,祈請加持開示一切圓滿俱足。嗡嘛呢唄咪吽!
我們敬愛的釋蓮鎮金剛上師、釋蓮姜法師、釋蓮究法師,玉嬌助教、碧霞助教以及理事長、理事,及所有在座的同門師兄姐、網絡的同門,大家午安!
我們先來講「殺戒」。六大重戒之中,第一是殺戒;第二是盜戒,也就是偷盜;而今天要談的則是第三,「大妄語戒」。這一條戒律,不僅在家菩薩戒有,出家菩薩戒同樣也有。所謂「大妄語戒」,是指任意說不真實之語,虛構是非,編造謠言,迷惑眾生。例如:未見言見,未證言證,未得言得。沒有開悟卻宣稱:「我已經開悟了。」;沒有得證果位卻說:「我已經是菩薩了。」這種欺騙眾生、謠言惑眾的行為,都是罪惡深重的大妄語(同時也屬於出家戒中的大妄語)。當然,也有「方便妄語」的情況。若是為 了救度眾生、解除急難,而不得已說權巧之語,則不犯戒。
簡單來說,有就說有,沒有就說沒有,不可隨意捏造。為什麼在出家戒中也特別強調大妄語?因為我們既然受了菩薩戒,又是修行人,發願將來成就菩薩,那麼就必須謹言慎語。即使修法修得再好,也不可妄稱自己已證菩薩果位;未得神通,卻誇口說自己能見神、見鬼、見菩薩,這些多半只是妄念。所見都是隨見,可能只是菩薩示現給予鼓勵,也有時候是你進入另外一個空間而真實看,但修行的根本並不在於「見與不見」,而在於能否真正了脫生死。我也常見到一些人在世俗生活中,為了討好他人,隨口編造許多故事,結果反而害了自己。在修行上更應謹慎,有修就是有修,沒有修就沒有修,不可刻意製造言語來拉攏人心。若動輒妄語,不僅障礙自己,也會妖言惑眾。
師尊開示,最最最為嚴重的誑語是什麼?就是欺騙自己的根本傳承上師。無論是為了名利、地位,若故意欺瞞師父,這便是大罪。同樣地,若故意欺騙出家人,或欺騙那些修行已深的聖賢,都是極為嚴重的過失。更甚者,有人明知對方清淨無染,卻在其面前故意說出不實之語,甚至以曖昧言詞挑逗、迷惑,這一類誑語,必墮金剛地獄。如此行為不僅斷絕傳承,更失去加持力,修法無益,終究不得成就。師尊明言:這些都是最最最嚴重的大妄語罪。各位必須時時警惕,謹慎防犯!
其實,這口戒「不妄語」,確實非常難守。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 自覺地談論,妄語、兩舌、綺語、惡口隨口而出,卻渾然不覺。久而久之,隨口亂說就成了習慣,也就容易犯戒。古人說:「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可見言語的力量不可不謹慎。如果一個人習慣說謊,失去信用,久而久之,還有誰會相信他呢?最終只是自毀名節,傷身敗德,不僅害了自己,也苦了他人。妄語不僅是欺人,更是自欺,毫無益處。因此我們不得不嚴加防範,避免造下口業的重罪。佛陀為了救護眾生的口業,特別制定「不妄語戒」,教導學佛之人應當講清淨語、真實語、利益語,而非無謂閒談。因為閒聊多生是非,不如經行、念佛、持咒。與其多說話,不如多念佛;與其多談論,不如持咒修行。這樣才能遠離無意中犯下的口業,保持清淨。
第四條是「邪淫戒」。那麼,什麼叫做邪淫呢?簡單來說,就是在夫妻正當關係之外的性行為,以及「時間不對、地點不對、對象不對、心念不正」等種種不正當的情形,都屬於邪淫。出家人方面,必須嚴守清淨,絕不可有性生活。師尊常叮嚀我們這些「光頭」要牢記,若出家人去行淫事,天地不容!這是最重的邪淫大罪。
在家人方面,凡是夫妻之外的性行為,就是邪淫。此外,還有幾種情況也需要注意:時間不對,例如,妻子剛動過手術、剛生產,或臨盆在即,這時若行房事,都是不當之舉;又如在日蝕、月蝕時行房,也是不宜,因為可能影響後代健康,導致胎兒不全,這一點尤其要小心。空間不對:夫妻雖然是正當關係,但若在寺廟、教堂、佛菩薩聖像前,或在壇城前行房,這樣的場所極不恭敬,也是不 當。對象不對:這一點更清楚明白,不是自己的丈夫或妻子,便是對象不正,屬於邪淫。心念犯邪淫:即便沒有實際行為,若見到異性生起淫欲,意念已經飛馳不淨,或觀看色情電影、小說,甚至用針孔以偷窺之心暗中觀察他人行為,這些都屬於心理上的邪淫。雖未付諸行動,但心念已然染污,同樣違犯邪淫戒。總之,邪淫不僅指行為上的不淨,心念上的放縱同樣是過失。修行人應守護身口意,方能保任清淨。
師尊開示:邪淫之事,是世間最危險的事。因為一旦陷入邪淫,就如飛蛾撲火,自取滅亡,結局必然是自毀。為什麼這麼說呢?打開報紙看看,或觀察身邊的人,你會發現,多少家庭的離婚、多少人生的毀滅,都是因為邪淫所造成的。家破人亡,名譽掃地,幾乎都是淫欲之禍。因此,在淫欲罪當中,最關鍵仍然在於「心」。只要邪念一起,便要警覺:為了一時的快樂,卻換來家庭破碎、名譽盡失,實在何苦來哉!世間常見的「男人金屋藏嬌」、「女人紅杏出牆」,無不是邪淫所引起,嚴重的還會導致家破人亡。古語云:「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可見淫欲的禍害極為深重。尤其我們是三寶弟子,更應崇尚禮節,養成「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的良好習慣。唯有修行人在情慾與因果的觀照中,依靠「戒、定、慧」三無漏學,才能徹底洞察生命中愚昧的欲念,跳脫因果輪迴的苦海。
師尊在《冥王律令》中,邪淫包括:眼淫、耳淫、手淫、口淫、身淫、心淫。這些層面一旦沾染,便會造作無量業力。修行人若整日思惟淫慾,不僅自己犯戒,還會牽連他人,甚至害人同墮因果,罪過更是加倍沉重。
而最最最嚴重的邪淫,是去誘惑出家人與自己行淫。出家人本來身心清淨,而有人故意設法親近、觸碰、約會,藉機引誘,把他本來是一個清淨的身體、清淨的靈命,活活的被粉碎捏死。這種行為等於將一個本具清淨的靈命活活摧毀,罪業深重,極為可怕。所以師尊再三強調,邪淫是天底下第一危險之事,不僅害己,更害人。若去誘惑比丘、比丘尼,甚至修行已深的聖賢僧,令其犯下淫行,這樣的惡業比一般人更為嚴重。
第五條是「酤酒罪」。在五戒當中,佛陀已開示不可飲酒,而在菩薩戒裡面,更進一步制止「酤酒」。那麼,什麼是「酤酒」呢?就是購買酒、販賣酒、贈送酒。有人會問:既然五戒已經說了不能飲酒,為什麼菩薩戒還要特別制定「酤酒戒」呢?原因在於,若只是自己飲酒,固然有害健康,也可能因酒誤事、甚至危害他人,例如酒後駕車。但畢竟主要還是損害自己;然而,若去買酒、送酒、賣酒,便牽連他人,一旦他人因此沉迷飲酒,不僅傷害自己的身體,還會禍及家庭,甚至因酒亂性,做出殺業,釀成重大災禍。這就不是單純害己,而是同時害了他人,罪過更為深重。酒是迷魂失性的毒藥,不但損害健康,若過量或成癮,往往性情失控,顛狂暴躁。現實生活中,因飲酒過度而引發的毆鬥、傷害、車禍,乃至喪命的事件,不勝枚舉。許多社會罪惡,酒都是其中的媒介。因此,佛陀特別將「酤酒」列為菩薩 戒中的重戒之一。若有人購買酒贈送他人,或經營酒館酒店,便是助人造業。因為受酒影響的人,不僅毀壞了自心慧命,還可能製造殺業,甚至一醉之下誤傷家人、朋友而不自知。這樣的罪業,實在極為可怕。所以,作為受菩薩戒的人,務必要謹記:不買酒、不送酒、不賣酒。若犯此戒,等於親手推人入火坑,不但誤己,更是害人。大家要慎重!
第六條是「說四眾過戒」。所謂四眾,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四類皆是佛弟子、修行之人。那麼,「說四眾過」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身為一位受過菩薩戒的人,不可以在大眾或第三者面前,隨意談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乃至修行甚深的聖賢僧眾的過失。如果確實發現某位出家人或修行人有錯誤,正確的做法是私下、一對一地提醒他。例如可以恭敬地說:「某某法師,您剛剛這句話我有點不太明白,是否可以再為我解釋?」如此是出於善意的提醒。而不是在大庭廣眾之下,公開指責:「法師,你怎麼可以這樣!」這樣的行為只會破壞佛教團體的和諧,讓眾人對出家人失去信心,進而對佛法產生懷疑。要知道,出家人是代佛宣法、引度眾生的。如果我們因為批評而使眾生心生退轉,這就是重罪。釋迦牟尼佛在世時,便特別將「說四眾過」列為重戒之一。因為世上沒有無過之人,無論在家出家,都難免有錯,包括我自己在內。最重要的不是挑別人的過失,而是能夠自知懺悔,並且不再重犯。
這一條罪過若嚴重,甚至會墮入無間地獄,因此也被稱為「破和合眾」。孔子曾言:「三人行,必有我師 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與佛陀的教誡相通。若佛弟子見到他人有過,可以私下善意勸導,若對方不聽,也不必執著強改,更不可公開宣說其過。應該選擇親近善知識,遠離惡行即可。因此,受了戒的優婆塞、優婆夷宜慎之。
好,現在我們來談一談菩薩戒中的六大重戒:第一,殺戒;第二,偷盜戒;第三,大妄語戒;第四,邪淫戒;第五,酤酒戒;第六,說四眾過戒。這六大重戒極為重要,必須嚴謹守護。若能守住,最起碼可以到天界。我上一次跟大家講過了,你們到了三輪雷藏寺來修法,我們不敢奢望太多。只要真實受持「在家菩薩戒」並守六重戒,就能現世安樂、來世善果。不殺生而護生,自然能得健康長壽;不偷盜而布施,自然能得財富與富貴;不邪淫而尊重他人名節,自然能得家庭和諧美滿;不妄語而多讚歎他人,自然能得善名美譽;不飲酒而毒品的誘惑,自然能得身體康健、智慧清明。因此,受持「在家菩薩戒」守六重戒,能使我們在現世免於恐懼與憂惱,獲得身心的自由、平安、和諧與喜樂。這就如福田裡播下善種,縱使不求,自然有許多利益加身,自然享有無盡的功德善果,將來可以免墮三塗惡道,得人天果報,乃至成佛。世間上「完全被誹謗的人,或完全被讚歎的人,過去沒有,未來沒有,現在也沒有。」因此,最重要的信念就是:深信自己必定能「往生」,至於世間的毀譽,就不必再去計較了。老實念佛吧!
在家菩薩戒的輕戒戒目

.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