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不剎生)

釋蓮央上師法語開示:五戒(不殺生)
我們大家再一次虔誠合掌,祈請根本傳承上師蓮生活佛、南摩無極瑤池金母大天尊、修法主尊南摩觀世音菩薩、壇城諸佛、諸菩薩、諸龍天護法諸尊,慈悲加持,開示一切圓滿俱足。嗡嘛呢唄咪吽!
敬愛的釋蓮鎮金剛上師、釋蓮姜法師、釋蓮究法師,以及兩位助教與在座所有同門,大家午安!
今天我們繼續宣講戒律,並將逐一解說,希望能幫助大家深入理解。或許有人覺得宣戒過程枯燥、戒律難守,甚至覺得繁瑣無趣。然而,戒律並非用來束縛我們,而是引導我們出離苦難得成就、並引導我們走向長壽幸福與光明的大道。當我們真正明白戒律的意義,就不再覺得辛苦,反而會以歡喜心去學習、實踐,並融入日常生活中。
師尊曾開示,只要守五戒、行十善,便可生於天道,成為天人。而佛陀亦慈悲宣說:「修行首重在戒。」當佛陀臨入涅槃時,弟子們跪問:「世尊涅槃後,我們應以何為師?」佛陀答曰:「以戒為師。」由此可見,戒律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因此,我們應將戒律如法扛於肩上,並在生活中落實實踐。 即使今生為人,往生後亦可憑此轉生天道,再於天道中精進修行,直至更高境界。這是佛陀以大慈悲心所流露的大甘露法水,為救度眾生脫離輪迴、離苦得樂而設。
五戒中的第一戒,就是「不殺生」。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會立刻說:「我們當然不殺生!」然而,釋迦牟尼佛所開示的「不殺生」,並不僅僅指不殺人,而是指一切有生命、有存在、有呼吸的眾生——包括人類、傍生,以及四生九有之內的所有眾生。在日常生活中,相信大家絕不會故意去殺生,不會去活剖一條魚,也不會去傷害一條狗或任何動物。因為我們內心都有共同的悲憫與慈悲。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不殺生」呢?所謂「殺生」,外在是指奪取六道眾生的生命;內在則是指傷害眾生的慧命。佛教的核心觀念是「眾生平等性智」,佛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皆可成佛。」因此,「不殺生」不僅是不傷害人的性命,也包括不傷害鳥雀、蟲蟻等一切傍生的生命。
有幾點想在這裡再次與大家分享——
有人問:「那螞蟻、蚊子、蟲蟲呢?牠們會咬我、叮我,甚至傳染疾病,那該怎麼辦?」
師尊曾慈悲開示:如果看到一群螞蟻,可以用鏟子將牠們輕輕鏟入塑膠袋,然後移到森林等適合牠們生存的地方,讓牠們能自由生活,但千萬別移到別人家裡。還有人問達賴喇嘛:「若蚊子叮您,該怎麼辦?」達賴喇嘛笑說:「啪!我就拍掉。」這段話在他的開示中也能找到。
事實上,這些小昆蟲之所以大量繁殖,往往是因為我們沒有保持環境清潔。如果環境保持整潔乾淨,蚊蟲螞蟻就不容易滋生。例如在三輪雷藏寺,夏天雖然看得到蚊子,但牠們幾乎不叮人,許多人都能作證——牠們停在皮膚上,但並不吸血。所以,保持環境清潔,就能減少牠們的出現,也就減少了殺生的機會。減少「因」與「緣」,牠們自然不會大量滋生。
有些地方,例如東南亞,環境中蚊、蟲、蟻特別多。即使用盡各種方法防牠、驅牠、趕牠,牠們仍不離開,這時我教大家一個方法——先讓心真正升起慈悲,為牠們持咒,並迴向說:「願你離苦得樂,往生西方淨土。南無阿彌陀佛!」千萬不要一見蚊子,就「啪」地打死牠。達賴喇嘛上師若是拍掉蚊子,是在心中誦「嗡嘛呢唄咪吽」,以慈悲心送牠離苦;而我們若一拍下去,心中卻是「打死你這小蚊子」,那念頭就完全不同了。這是許多人常犯的錯誤,所以要學會轉念——把殺心轉成慈悲心,用超度的心念來對待牠們。
第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身邊的人——也許是親友、同事、同門,甚至只是認識的人——對我們不好,讓我們感到被欺負、受委屈,於是心生討厭、憎恨,甚至動了惡念去詛咒對方,希望他早日喪命。這種情況看似只是「想一想」,但其實已經在心中動了殺 念,屬於無形的殺業。佛教首重戒殺生,我們務必要防範這些惡念,不讓它在心中生根。
第三、假如一位修行人,甚至是已修得清淨的行者,你用各種方式去破壞他的修行、令他墮落,這是極為嚴重的過失。一位清淨行者,是渡化眾生、救護慧命的人;若你干擾他的修行,破壞他的戒體、戒行,就等於斷送了無數眾生的慧命。這罪業極重,務必謹慎。尤其對出家眾更要恭敬,出家人屬於釋迦族,若他們犯戒,自有僧團戒律裁決;在我們真佛宗,亦有根本上師、上師與諸佛菩薩懲戒。身為在家眾,不可私下批評出家僧,否則不僅犯了妄語,還觸犯了殺生戒。師尊曾說,殺戒中最嚴重的,便是殺害已證悟無上正等正覺的行者生命——因為此人的慧命關乎千萬人的解脫,你若奪去他的生命,等於斷滅了千萬人的慧命(殺佛殺菩薩,其惡業最重)。殺生的果報是短命、不得長壽,甚至遭遇意外。正如地藏王菩薩所說:「若汝害人短命,未來亦當受短命之報。」
第四點,或許許多人沒有意識到——千萬不要動不動就說要自殺。有人會想:「自殺是我的事,又沒有傷害別人,為什麼不可以?」釋迦牟尼佛成道後曾開示:「眾生皆有平等智,皆具佛性,皆能成佛。」若你今生得了人身,本有機會修持佛法、累積功德、直至成佛,而你卻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等於親手斷滅了自己的佛性,斷送了今生能修行成就的因緣。自殺之人,命終後將墮入黑暗無間地獄,必須受苦至原本的壽命結束,方能離開。這是極其可怕的後果,所以我勸勉大家——無論境遇多艱難,切莫輕言自殺。其實,殺戒涵蓋多種情況:直接殺:親手奪去他人性命;間接殺:教唆、促成或助長殺害;自殺:親手毀滅自己的生命。無論有意或無意,只要心中升起殺念,就已犯戒。犯殺戒的果報,往往是短壽、諸事不順、事業難成,甚至常遭意外死亡。這一切都是因果循環。佛法重視因果,《地藏菩薩本願經》中更列舉了許多關於殺戒的因果事例,值得深思。現代無論在家眾或出家眾,許多人都喜歡受戒——無論是出家戒、菩薩戒或沙彌戒——但必須明白,受戒之後要守戒,才能真正成就功德。
同時,我也要澄清一個常見的誤解——有人因不了解密宗,就批評真佛宗弟子吃肉,認為這是在犯殺戒。但事實上,吃素不等於完全沒有殺生。試想:當農夫播種蔬菜時,需要翻土,翻土之間不知殺死了多少蟲蟻。蟲子暴露在土面後,又會被鳥兒啄食——這是不是殺生?再者,水中有無數微生蟲,你每天澆灌蔬菜時,亦會影響牠們的生存。當你將菜買回家,清洗時許多小蟲被沖入水中而淹死——這又算不算殺生?因此,殺戒的本質,不僅在於「行為」本身,更在於我們是否以慈悲心盡量避免一切有情的痛苦。
在真佛宗,不論是同門、上師,還是法師們,無論喝茶、吃飯、喝咖啡,甚至只是喝一口水,一定會先超度、再供養,然後才飲用。因為佛陀曾說過:「一口清淨水,八萬四千蟲;若不持咒,如同殺眾生。」因此,我們常會先將水頂於頭頂,誦「嗡嘛呢唄咪吽」,觀想佛菩薩的光注入水中,放光超度水中的眾生,並將功德迴向給牠們;接著再供養佛菩薩,最後才飲用。所以 在日常生活中,殺戒看似簡單,其實關鍵不在行為本身,而在於心與念頭。若能養成習慣,每當吃任何食物——無論是蔬菜還是肉類——先觀想「嗡、啊、吽」三光照耀,觀想師尊、文殊師利菩薩,或任何一位佛菩薩放光清淨、超度其中的眾生,再行食用,便能在心中培養出真正的慈悲。因此,你們常見我們在用餐前,都會結超度手印,誦文殊師利往生咒,然後才進食。因為我們明白——食物是「借用」來滋養這個肉身,而我們修法的功德,則迴向給牠們的靈體,使其得以超生拔苦、往生西方淨土。只要能在日常一切行為中,時時想著:「我如何慈悲眾生?如何超度你?如何令你清淨?」那麼起心動念自然會趨向慈悲,也就不會犯殺生之戒。所謂「殺生」,是由「殺心」引發並付諸「殺行」;因此應持咒念佛,以真誠慈悲超度,便不算犯戒。同樣地,若心中憎恨與自己不合的人,意念希望他早死,也屬於微細的殺業——念頭一動,業已成就。佛法強調:一切以「心」為主。
接下來,我想用一個真實故事,讓大家更容易理解因果的循環。這件事曾登上報紙,當年相當轟動。我在小學時聽父親提起——有一位檢察官,是我舅舅的朋友,他們住在嘉義市文化路附近,都在法院工作。有一天,他加班到深夜,凌晨兩點才開車回家。路上迷迷糊糊間,不小心撞到了一位老人家。他當時嚇壞了,心想:「我年輕有為,前途無量,如今出了這種事怎麼辦?」第一反應是四下張望——左看、右看、前後看——四周一片漆黑,沒有目擊者,他便心一橫,開車逃離現場。回到家,他洗澡、睡覺,當作什麼事都沒發生。這件事過去了一年、兩年……直到第五年,有一晚,外面颳著大風、下著大雨,他聽見有人敲門。開門的一瞬間,一股陰冷的寒風直灌入屋,讓他全身雞皮疙瘩、寒毛直豎。他關上門後,安慰自己只是天氣的關係,便上床睡覺。不久之後,他的妻子懷孕了,他欣喜若狂——不僅即將迎來孩子,仕途上也順利升遷。孩子滿月那天,他大宴賓客,連我舅舅也受邀前來。席間,他抱著孩子出來給大家看,卻突然注意到——孩子的額頭上,有一道明顯的紅色疤痕,他覺得好奇怪。
這孩子自滿月之後,幾乎沒有一天不生病,每天啼哭不止。夫妻倆為了他的病情爭吵不斷,錢財更是如流水般花盡,生活焦頭爛額。中醫、西醫、甚至民間巫師,他們全都求遍,卻依舊無濟於事。一直到孩子九歲那年,他病情急轉直下,夫妻倆傾盡全部積蓄,甚至賣掉房子,只盼能救回孩子一命。然而,最終仍回天乏術。孩子離世時,醫生甚至在他頭部開刀搶救,卻依然無能為力。這場變故讓妻子心力交瘁,最終與他離婚,他頓時成了孤身一人、身心憔悴的老人。
喪子之痛使他夜夜輾轉難眠。一天,我的舅舅帶他到嘉義鄉下一間廟宇參拜。他滿腹怨氣地對寺裡的老法師說:「世間太不公平了!我一生正直,行善助人無數,為什麼要奪走我的孩子?還讓我家財盡失、妻離子散,落得如此下場!」老法師聽完,問他:「你這一生,可曾做過壞事?」他斬釘截鐵地回答:「沒有!我發誓!」老法師搖頭道:「不必發誓。你仔細想想,十多年前,可曾傷害過一位老人?」他愣住了,半晌才說:「我記得撞過一位老人,但他當時並沒有死,怎麼會 說我犯了殺戒?」老法師緩緩地說:「你去查查當年的報紙。你身為檢察官,又在法院工作,要查並不難。那年隔天的新聞上,登著一位七十三歲老人,因被撞擊而頭部流血不止,最終失血過多身亡。若當時你出手相救,送他去醫院,或許他能活下來。但你為了名聲、為了前途,選擇了逃避,昧著良心離開現場。那位老人今生化作你的兒子,來向你討這筆命債。」他半信半疑地回去翻查舊報紙,結果驚駭地發現——那一年、那個月,報紙上果然登載著那位老人被撞致死的新聞,與老法師所言一字不差。
要健康、要長壽,根源從哪裡來?──從不殺生而來。這是不變的健康長壽之道;反之,殺生的果報必然是疾病與短命。佛教徒修行的基礎是五戒,而第一戒、也是所有佛弟子必須嚴守的,就是「不殺生」。這一戒極其重要。殺生有兩種情況:一是「故意」奪取眾生性命;二是「無意」造成誤殺。無論是故殺還是誤殺,只要心存殺意並付諸行動,最終導致生命喪失,皆屬殺生之業。我們不僅要戒除「直接殺害」,也要避免「間接助殺」——例如販賣獵槍的人,雖未親手殺生,卻提供了殺緣,也屬間接造業。佛陀在大乘經典中勸導菩薩不食眾生肉。縱然做不到,也決不可親自殺生。戒律裡面有開緣,可食用所謂「三淨肉」:一、未親眼見其被殺;二、未親耳聞其被殺之聲;三、不是特意為我而殺。
因此,我藉著五戒中的第一戒——不殺生——與大家分享這個故事。我們在人生中難免犯錯,但重要的是勇於承擔、真心懺悔。古人說:「聖人打鼓有時錯,何況凡夫俗 子?」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若能認錯懺悔,立志永不再犯,便是最大的善行。今天跟大家結緣到這裡。嗡嘛呢唄咪吽!

.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