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皇寶懺的精要 (三)
釋蓮央上師講解:梁皇寶懺的精要 (續第2篇)
為惡則杳杳冥冥,愁怖憂惱,皆自作自受。雖父子至親,夫妻至愛,陰陽相隔,人天之路各有所別,即使有不期而遇,亦無有相逢之機,想到如此情景,能不心寒啊!所以要看破紅塵,斷絕所有的恩愛情仇。趁還有生命的時候就要精進修善,多種勝妙的善因,將來才能獲得勝妙的樂果。
所以在梁皇寶懺經典裡舉了善報九條及身報卑賤七條、投生惡處八條、惡身惡口業十條、宿世習氣、《罪業報應教化地獄經》、《雜藏經》、《賢愚經》及引用其它的經典的列子來說明善惡因果報的關係:(可參考第三卷最後頁的附表說明) ,來說明因果報應如影隨形,是隨著我們身口意三業的行為,而產生所有的業果。我們的習氣毛病,都是和過去世有關,無論我們從哪個道來到人間,今天能遇到佛法又能來拜梁皇寶懺,這正說明我們過去世肯定做過佛弟子,否則就進不了這個拜懺的大門。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有無數次地進出牛肚、馬腹,下過地獄,上過天堂,作過無數次的人,學過無數世的佛。但這都是因為不能斷慾去愛,放不下妄想和執著,被無明遮蔽,於是沉淪在三途之中,受無窮無盡的痛苦折磨,永不脫離生死苦海。
其實三世因果業報的道理,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作善得善,作惡得惡。若不作因,也不得果。但我們凡人看不到以後,也看不到以前,看不到以後,就認為所作的善惡事,並沒有善惡報。看不到以前,就以為今天所得的善報、或所遭受的惡報,都不願認為是前世所作的因。因此不能用前世的因跟後世的果,來看現在的所作所為、所受的果報,就會認為沒有因果關鍵。
不管你信佛還是不信佛,是出家人還是在家眾,因果報應絲毫不差,如影隨形。所以,我們信佛不僅嘴裡要常念佛,更重要的是心中時時刻刻要有佛,那就是管住自己的身心,不讓它顛倒妄想執著。每一個念頭都要和佛的正知正見保持一致。惡由心起,善由心生,若不能令心止惡向善,攝伏其心,修什麼法門也出不了三界。一念心淨,則一念淨土。一念心惡,則一念地獄。
第六個、是解冤釋結,如何能達成我們跟所有六道眾生解冤釋結,且消除墮入三惡道的深淵痛苦裡。且謹記解冤釋結最根本重要的是,不要再與眾生結新的冤仇,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安樂。《大法鼓經》裡,佛說眾生是未來佛,因眾生具有成佛的種子、具有成佛的能力、具有成佛的條件,所以說我們現在是佛,也是未來佛,但這個道理是如何會通?重點是我們從無始以來因起了貪瞋癡三毒根,由三毒根生起了常、樂、我、淨、的四顛倒妄想,因而產生了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十種無明煩惱見。又由愛身故,生起了身見,因執著身見的我見,於是依我見而產生了色、受、想、行、識、的五蘊見。又因為執著這五蘊見,於是顛倒妄想,顛倒執著,因為顛倒執著,所以本來沒有的煩惱無明惡業也都一一的顯現出來。
由此明白了無明煩惱惡業的不真實性,禪宗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即然了解我們功德法身,被過去世無明煩惱惑業的行為,所留下的苦因與苦果所牽纏綁住,若我們不及時中止,這因果循環便了無止期。更了解我們這三世怨根,一切怨對,都從六親眷屬及六道一切眾生而生,這也都是自己往昔與未來的親緣。所以首先我們要勇於承認過錯並改過,且效法佛菩薩不忍眾生,替眾生解冤釋結,及對一切眾生自他互換、怨親平等,來對治同修、師長之間的分別、貪慾、瞋恚之心,及為師長同學懺悔解怨。首先我們向父母親及眷屬懺罪,也代向一切眾生懺罪解怨,祈求他們接受我們,懺悔盜竊邪淫妄語十惡五逆乃至所有一切罪,且祈請解除我們跟他們之間的怨仇,使其再無怨恨之想。又因我們没有正知見而不得和合,故向他們懺悔不報師恩、不聽教誨乃至粗言誹謗師長、善知識的過失。
我們學佛之人,依法不依人。人與人相處在一起時,難免會有比較、計較,嫉妒之心、於是產生是是非非。我們要反省人家多世以前就有深厚的修行、有很深廣的智慧、積了很多的福報,今天他的智慧才華成就,是他多生多世的善根福報所得。而自己善根不夠,自然比不上人家,若自己沒有修行卻反生起嫉妒心,去懷恨人家,那就是自甘墮落。所以我們要遠離分別、「無怨親想、和合歡喜」才是解怨釋結的妙法。佛經上說,不造罪業的人是聖人,是很少人能做得到的,但造了罪能真正懺悔的人,則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希望我們都能做這樣的大丈夫!
因此,我們要向四生六道一切眾生,懺悔我們因身業、口業、意業三業的不正確思惟所造的惡業,為什麼呢?中國的古哲「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就是說,正因為我們執著有這一個色身的我,執著這個身體自以為是我,於是只知道我有身體,而不能用同理心去感受到別人也有身體,我們不能將心比心,自他互換,如是因,感如是果,這都是因為執著這個有形的身體所害。但我們也要反省這個身體除了接受果報外,同時這個身體也在造作日後的因,也就是現在用身體所造作的什麼業因,下世的身體就會得到相對的果報。
古聖言:禍從口出,口有四種過失,就是兩舌、惡口、妄言、 綺語,兩舌是挑撥離間,是是非非,惡口是口出傷人,妄言是黑白顛倒講,愛怎麼講就怎麼講,綺語是講一些似有非有的話,讓人產生顛倒妄想,讓人彼此懷疑猜忌鬥爭的話。一旦我們身口意起了貪愛、瞋恚、愚癡的三毒根慾念,就會用三毒來加害眾生,造做殺、盜、淫…….等十惡行。不論你是尊貴或卑賤的,有親戚關係或不認識的,稍微有不順意,便產生恨怒懷恨於心,或怨天罵地,訶責鬼神,貶責聖賢,惱亂父母師長,四親六眷乃至一切眾生。使其懷恨終身不忘,自然發誓一定要報仇雪恨,若今生報不了,就等到來世,這樣冤冤相報,彼此墮入六道惡業中,永無止息!
我們再深入的探討會更清楚明白,三惡業裡面之所以會起身口意業,都是從意裡的貪瞋癡而來,三毒中的貪毒之根源是起於八識阿賴耶識的種子,而發現行的貪心,因貪心生起便指使身體手足口舌去偷盜拐騙,把父母物、師長物、眷屬物、一切眾生物, 諸天諸仙物等等,我們都想要佔為己有。於是被迷惑思想不能分清楚什麼是正、什麼是邪,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再加上接受相信錯誤的邪言及邪法,因此起了貪妄之心、起了瞋怒之想,這都因為自己的愚癡無明所造犯的惡業。佛經上說:「防意如城。守口如瓶」。華嚴經云:「佛子,若起一瞋恚心,一切惡中,無過此惡。」意思是說,在修行佛道行菩薩道上,最大的怨賊就是我們自己的瞋恚心,佛經上說:搶走了我們功德法財最大的賊,就是這個瞋恚賊。
所以說:「一念瞋心起, 火燒功德林。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當我們起瞋恨心的時候,對我們的父母兄弟姐妹至親都起貪慾心、起瞋恨心,何況其他跟我們沒有相關的六道眾生呢!當我們起瞋恨心的時候,自己不會察覺到,自己的瞋火已在猛燒功德林了。也因為瞋恨心的產生我們才會去惱害、殺害、毒害眾生,而這瞋恚心不論是有智慧的,或沒有智慧的都是不能免除的,不論是尊貴或卑賤的人都具有,所以說,天子一怒,伏屍萬里。
由此可知,我們之所以在六道生死輪迴中,不能脫離生死輪迴,都是因為身口意起了貪慾、瞋恚、愚癡,及邪見的意念所導致,於是造十惡五逆的惡業,因此遭受三途惡道痛苦果報。總而言之由以上三段,我們累世直到今日所造的無量無邊的仇恨怨對,都是因為執著有我身的緣故,而造了殺、盜、淫之惡業,因口業的不善起妄言、綺語、兩舌、惡口之惡業。因意業的不善起了貪、瞋、癡之惡念,而造了十惡業乃至五逆四重罪,無惡不造。即然知道我們的意念,驅使我們的身口去造惡業,而身口所造的惡業又影響我們的心,所以我們的心跟身口是互相影響,如此相續不斷,就跟所有的眾生結下了很多深重的冤仇,以至彼此之間的仇恨怨懟,數也數不清、解不開、理不盡,互相糾纏不清,因而墮入三途六道生死輪迴中,永無止息。
其實,真正造惡業的是三毒,可是真正去傷害眾生的是瞋恨心,因為愚癡、不了解事物,貪不得所以起瞋恨心,而愚癡的前面就是無明,所以煩惱是有先後的差異。因此,在懺意地的理論裡面,特別強調了懺悔瞋恨,也就是瞋恨是作為惡業發動先後次序的最主要根源動力。而懺悔的重點是能不能控制我們的意念,所以我們要常常反觀自己的心念,讓我們的意念能放下平靜安息下來,讓我們的意念不要再造作三毒。一個人如果能在煩惱中及時生起善解、包容之心,化惡為善,這就是造福!世間有很多事,都是因一時的心念偏差而造成終身遺憾!
在拜梁皇寶懺之前必須先佈置莊嚴整個道場,壇城中間供奉所有諸佛菩薩,除了供養諸佛以外,旁邊還要供奉龍天護法神眾,還有歷代的帝王、成仙的忠臣烈士,我們不只供奉給這些過往明王帝主、忠臣烈士仙班以外,及所有十方三界的有情眾生、四生九有,也都能接受財法二施的供養,及能出離三界煩惱的牽絆。所以按照梁皇寶懺的儀式,必須要給父母師長及六道眾生,設立一個牌位在諸佛菩薩的兩邊,然後向他們懺悔,並請祂們跟我們一起共同禮拜懺悔,且在解冤釋結之後,再祈求諸佛菩薩的證明,然後祈願能夠令一切的有情眾生行菩薩道,同證菩提果。
我們堅信懺悔是消除惡業的因緣,我們集聚在這道場來參加拜懺,雖然我們沒血緣關係,但我們的慈悲心是相通的。所以我們同修之間沒有高低之分,我們用平等的心就如同父母兄弟姐妹一樣。今日生生世世相隨佛前,肉身雖然有死,法身卻永不相離,在諸佛菩薩的佛光加持下,令我們(拜懺的人說自己的法名或姓名),所懺悔的罪業消除清淨,我們的心與諸佛菩薩的心相同,我們的願也與諸佛菩薩的願力相同。人有生必有死,事有成必有敗,世間人所希求好樂的尊榮跟富貴,是樓起也是樓塌。歷史上多少人物,風光的時候貴為帝王宰官,落魄的時候,為階下囚或是命喪荒野。所以世間的榮華富貴,如水火日月般的無常。
佛陀一開始於鹿苑說苦、空、無常、無我之法,在涅槃會上,最終還是講四聖諦的苦、空、無常、無我的教法,這是以無常來輔助真常。所以我們不知在十方世界六道裡累積了多少功德,才得到今天的人身,千萬不可再錯過這次機會,若再失去人身,不知何劫才能再得人身,再聽到這萬劫難遇的佛法啊!不要以為事情永遠都會在這邊等你。時間不等人、機會不等人、法會也不等你,想到這個梁皇寶懺法會一旦結束後,大家分開以後,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舉行法會再見面。所以我們要謹記「人身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身。」之聖言啊!
梁皇寶懺的每卷每段禮佛都必須要具備歸依三寶、懺悔業障、禮佛懺悔、發願迴向、發菩提心、神通感應度眾生乃至解冤釋結,都包含都攝這七個思想、因果關係的串聯,而達成最後解冤釋結,發願利益一切眾生,離開三業道苦,能夠行菩薩道,最後登入十地,證得正覺。這一個菩提心願的目的,是《梁皇寶懺》的核心思想體系的理論結構。這就是《梁皇寶懺》的作者寶誌禪師等高僧大德們的思想。在每段禮佛拜懺裡,彰顯這個思想,來成就功德,每一段都是這樣,由此可見其用心良苦!梁皇寶懺從第一卷到結束的整個過程之間,都是以慈悲一切眾生,為整個懺文的核心價值,整個懺文所表現出來的每一個段落,每一句話,每一個概念都是以悲憫眾生,安樂眾生為核心的概念,這就是梁皇寶懺的精神,所以我們可以感受到為何取名為「慈悲道場懺法」的理由,就在於此。慈是給人快樂,饒益利他,也就是給予六道眾生,出離三界。悲是拔除救濟眾生的痛苦災難,也就是拔除六道眾生的三途惡送之苦,乃至出離六道生死輪迴之苦。
直到能行菩薩道得到清淨,然後生生世世能夠安樂,成就菩提,成就十地的法身,最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法身的安樂,再說我們常常放任著,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追逐外在六塵的虛幻假象,讓六識去追逐攀緣,使貪念執著於外在的六塵,產生了十八種顛倒妄想執著,所以造就了我們六道輪迴的惡果。我們已經形成了六根六塵六識的三和合,我們掉入貪瞋癡三毒裡,被無明煩惱所牽纏障蔽,就像在無窮無盡的黑夜裡,沒有一絲毫的光明。於父母、師長前,親朋好友、知識前,造怨懟,致使墮入六道輪迴,無有了期。現在我們得聞佛法,明了因緣果報,內心非常的慚愧懺悔,我們的心不要再造作三毒,所以要讓我們的心能夠安住淨潔。從此要守五戒行十善,又奉受三壇大戒。常修仁,常修義,常念報四重恩之心,對所有的一切眾生,平等不二,不起分別,並努力用功去修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施等六念殊勝功德善法,行六度菩薩行去圓滿度化眾生,這樣無量無邊不停修習以後,才能夠得到堅固不壞的金剛智慧之身。
所以我們要仰仗諸佛菩薩的三十二種不可思議的力量,及承蒙今天拜梁皇寶懺這道場的力量,我們從歸依三寶力、斷疑生信力、發心懺悔力、還有解怨釋結力、自慶歡喜力、踊躍至心力、發願迴向善根力,我們借著拜梁皇寶懺真正痛心懺悔的因缘,而產生了這八種法性功德力的加持力。願將以上所有不可思議的神通力,能招感攝受加持布施給十方一切四生六道眾生,及今日拜懺的同修大眾,不管是看得到、看不到、怨仇或親戚、或沒有怨仇等人,有緣的或無緣的眾生、盡未來際眾生都能跟所有眾生的仇恨冤結,希望能解怨釋結,災消吉至,使所有眾生都能得到解脫安樂。
願一切眾罪盡消滅,捨地獄生得淨土生,捨地獄命得智慧命,捨地獄身得金剛身,捨地獄苦得涅槃樂,念地獄苦發菩提心,四等六度常得現前,四辯六通如意自在。具足智慧行菩薩道,勇猛精進不休不息,乃至進修滿十地行,入金剛心成等正覺,還度十方一切眾生。發四弘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其實,真理是永不變的,希望我們都能成就為法會的眷屬,互相誠心的支持。我們有時會因言行讓彼此之間不愉快,也希望大家不要互相傷害惱怒,藉著這個梁皇寶懺的禮佛拜懺,把過去不好的懺除掉,且努力創造更好的清淨善業,我們互相勸勉為善知識。因為不管任何事,只要大家在一起,一定多少會有些做法意見上的不相同,但彼此只要有忍讓退讓之心,就能布施歡喜互相成就的。所以委屈大家一起來幫忙,成就這個梁皇寶懺的法會殊勝功德,但這麼殊勝的法會因缘,馬上就結束了,你今天不參加,今年不參加,明年也不參加,轉眼一過你年紀就大了,你被種種的因緣所牽絆縛住,就錯過來參加這個殊勝的法會啊!所以我們應該要排除萬難自我勉勵的去做,同時也可以利益別人,才不會後悔莫及。
我們禮拜唱誦梁皇寶懺的梵音,聽入耳朵以後功德果報會一直延續到多生多劫,你今天起個念頭要去參加梁皇寶懺的法會,這樣的善念功德也是可以生生世世都得到利益的,何況是親自報名參加!你所祈求的心願自然都能夠達成滿願。我們現在知道這麼多修行的方法,但最重要的是一步一步確實去做,才能夠真正得到修行的殊勝利益。修行是自己的事,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只靠外力是不能究竟。所以說:「誦經不如解經,解經不如行經。誦經千萬遍,不如做一遍。」。 我們共勉之!
故事舉例:萬事有因,寬恕解怨
從前,徽州有個商人叫程伯鱗,他居住在揚州,非常信神敬佛。乙酉年夏天,北兵攻破了揚州城,程伯鱗於是向神佛祈禱求救。神在夢中告訴他說:「他一家十七口人,十六口人都會平安無事的,只有程伯鱗逃不過此劫。」。當程伯鱗醒來後,感到實在想不通,於是又向神祈禱。神告訴說:「你前生殺了王麻子二十六刀,現在你應當償還於他,決不可能逃掉的。你將其他家人安排到東廂,你自己在中堂等候,不要再連累你的家人了。」。程伯鱗照此做了,過了五天,突然有北兵前來敲門,程伯鱗問道:「你是王麻子嗎?你如果是王麻子,就來殺我二十六刀吧。如果不是王麻子,那麼我們之間沒有什麼恩怨,你不需進來了。」。那個北兵說:「我正是王麻子」。程伯鱗便開門讓他進來,那兵下馬後驚奇的問:「你怎麼會知道我的姓名呢?」,程伯鱗便將事先自己做的那兩個夢詳細告訴了他。北兵嘆息道:「你前世殺我二十六刀,我如果今世殺了你報仇,那麼你來世不是又要再找我報仇嗎?」。於是北兵用刀背擊打了程伯鱗二十六下,算是寬恕他了,並且還將程伯鱗一家人護送到了金陵。其實萬事皆有因果,當別人對我們不好時,可能正是我們以前欠人家的。我們如果能夠忍下來,不較不怨的坦然承受,或者寬恕於人,這可能就此將這段恩怨了斷和化解了,不然的話,那可真是冤冤相報何時了了!(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