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佛密法成就了今天的我

06112020釋蓮央上師法語開示:真佛密法成就了今天的我
請大家再一次的虔誠合掌,我們祈請根本傳承上師蓮生活佛、南摩無極瑤池金母大天尊、壇城諸佛菩薩諸龍天護法諸尊、祈請加持開示一切圓滿俱足。嗡嘛呢唄咪吽!
我們敬愛的釋蓮姜法師、釋蓮究法師以及我們兩位可愛的助教、及所有在座的同門師兄姐,網路的同門師兄姐,大家午安!
今天是我師父──大白蓮花童子「息、增、懷、誅、超度」的水供法會。我懷著最歡喜、最愉悅的心情,將自己最美好的一面獻給祂。因此,今天我特別跟蓮鎮上師說:「我要穿龍袍!我要穿得漂漂亮亮、莊嚴肅穆,讓我的師父看見,讓諸佛菩薩看見,因為我要光耀我的師父!」
我二十四歲時與師尊結緣,二十五歲正式皈依真佛宗。以美國年齡計算,我如今六十四歲;以台灣年齡算,已是六十五歲。這一路走來,在真佛宗的歲月已長達四十一年,正邁向第四十二個年頭。我從沒有「蓮」字法號開始,一步步走 到擁有「蓮」字的法號,從在家眾到出家眾,一直走到今天的我。
在這麼多年的歲月裡,我時常會回想:這一輩子,我究竟做了什麼?細想之下,其實很簡單——我一生只做了三件事。從一歲到二十歲,我專注於讀書,每天揹著書包、背著功課;二十歲以後到如今,我經歷了戀愛、結婚、生子、上班與經營事業。這段期間,伴隨著我生命旅程的,是信仰的轉變與追尋——從十幾歲接觸道教,走進基督教;高中時期進入聖靈教;之後又歷經淨土宗、佛光山、禪宗,最終走入密宗。
而今再回首,讀書與戀愛早已成過去,兒子也已長大、自立門戶;事業從在家時的工作轉為服務眾生的事業。到了今天,我深深明白——若將修行從我的生命中抽離,我的人生將是一片空白。是的,我的人生若沒有修行,就是空空如也。
自二十幾歲起,我便每天早晚修法、靜坐。二十五歲皈依師尊時,我們當時稱祂為「盧老師」。記得有一次,蓮鎮上師有事請教師尊,我便隨同前往。當時,我向師尊說:「我以前只知道拿香拜拜,誦持《金剛經》、《心經》、《普門品》、《大悲咒》、《藥師佛經》、《地藏經》,我很喜歡念經,所以會背誦不少經文。然而,雖然一直在誦經,卻不清楚其中的真義。懇請師父開示,我應該修什麼法?」
師尊慈悲地對我說:「從今以後,你的主尊就是準提佛母,你今後就專修準提佛母法。」我是一個單純聽話的人,不會胡思亂想,師父交代我什麼,我就全心去做。
就因為師尊的這一句話,從那時起直到今天,我每天都在修法。除了根本傳承上師相應法及準提佛母法合修,我也修綠度母、愛染明王、堅牢地神、時輪金剛,並與許多佛菩薩結下法緣。這四十多年來,我從未中斷過的,就是修「根本傳承上師相應法」、本尊法與護法法——三法合一,日復一日,從不間斷。
我自認是「死忠派」──愛一個,就不會再愛第二個。雖然這種性格或許固執,但正因如此,我從不東想西想。每天若不修法,我渾身都覺得不對勁;必須誦咒、持本尊心咒、觀想祂、憶念祂,否則便感到渾身不自在。對我而言,修法就像鴉片一樣,一旦融入生命,便伴隨我一輩子,離不開。
今天我要跟大家談一個問題,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想過——你如何確定自己是活著的?如何確定自己真實地存在於這個世界?如何確定自己與社會沒有分離?答案很簡單——因為你還有感覺,還能觀想,還有意念、思維與觸覺。
如果這些都沒有了,你與這個世界還有聯繫嗎?你對這個世界還有意義嗎?大家想一想——當你對自己一無所知,沒有任何念頭,就如同醫院裡的植物人躺在病床上,或像在沉睡中被人從房間搬到客廳,卻毫無察覺,因為你沒有思維,形同行屍走肉。
為什麼我要談這個?因為它與修行息息相關。
真佛密法可以說是「念力宗」——將你的思維與念頭全部集中,專一不散。透過真佛密法,觀想佛菩薩的莊嚴、觀想師尊的莊嚴與功德、觀想師尊的加持力,融入自身的身口意。藉由修持,從「調身」到「調息」,再到「調心、調念」,最終使念力專一而達到「和合」。
當你與佛菩薩完全融為一體,由和合進入定境,入定後才能歸零。歸零,就如同嬰兒初生,擁有完整而純淨的力量,像是重新獲得一個全新的自己。這就是修真佛密法的真正意義。
我從二十五歲開始,跟著蓮鎮上師,一開始迷迷糊糊地走進密法的門庭,慢慢地修、慢慢地成長。直到今天,我才真正明白「生死一如」的真義——如果你能入定,與佛菩薩合一,那麼你過去世所有的惡因惡 果,都能在今世中化解消除。
在修真佛密法的過程中,若遇到阻礙,就要以「因果觀」來化解,並以真佛密法不斷洗滌這些惡業。每一次的「歸零」,都是一次深層的淨化;如此持續,最終便能令惡因、惡果失去作用,轉而收穫善因與善果。
若要成佛,就要活得如佛。當你一切念頭都清淨無染,每天都保持清淨無比,那麼你的舉手投足、言語眼神、轉身回眸,乃至行住坐臥,無一不是諸佛菩薩的展現。
那麼,什麼是修行?所謂「有修與無修一如」,並不是說有沒有修都一樣,更不是讓你藉此不修行。而是說,若不經過修行的過程,你無法體會、理解、放下,更不可能轉化成善因、善緣與善果。
禪宗常說,修行之初的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修到中途的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修到究竟時,又回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為什麼會如此?正如《金剛經》所說:「因無所住,而生其心。」
什麼叫做「因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論做任何事,你都能高高興興地去完成該做的事,也能高高興興地不去做不該做的事。事情完成後,毫無牽掛地放下,心中不留痕跡。這正是《金剛經》所說的「因無所住而生其心」。
我今天和大家結緣這個法義,最主要是要鼓勵大家——要把自己看成佛,你絕對做得到。不要小看自己。四十年前的我,也從未想過有一天會走到今天這一步。當時的我,只是單純地相信:「I believe you.」我相信我的師父,我相信真佛密法。就憑著這一個念頭,我傻傻地每天早上修一次法,晚上修一次法,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從不間斷。也正因如此,才成就了今天的我能站在這裡,把修行的過程與大家分享。希望你們聽了之後,能回去好好再看一遍真佛密法。如果有任何疑問,隨時回到廟裡,我與蓮鎮上師、法師們都在這裡,隨時歡迎你們來問。
同樣地,我也想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會遇到各種事情。當事情來臨時,若你能用因果觀去看待,心中便不會生起太多煩惱,因為你會明白——一切都是自然的因緣果報。
過去造下的因,今生便會有相應的果,遇到了,就坦然面對,高高興興地去做,盡心去完成即可。與家人、親友、同事、同門相處時,我也勸大家要多說「善語」。
什麼是善語?就是厚道的話、寬容的話、柔軟的話、給別人機會的話。這樣一來,就不會與人爭執。事情無論難易,不必計較太多,只要問問自己——我是否盡心去做了?至於成功與否,都能放下。因為你已經盡心去做了,就不需要再生起任何多餘的念頭。
同樣地,我們要珍惜、把握因緣。無論是任何事情的來與去,或是任何人的相遇與離別,皆是因緣的展現,都是最好的安排。如是因,如是果——因緣具足便會相聚,因緣不具足便會分散。這正是佛教所說的「因緣生,因緣滅」。
若我們能把握住生活中每一次因緣的啟動——愛護家人、珍惜所愛之人、寬容對待周遭眾生、包容承擔身邊的人事物——那麼,這一生必定能廣結善因善緣,來世更能福慧圓滿、光明具足。
今天,上師就與大家分享到這裡——嗡嘛呢唄咪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