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佛宗根本傳承上師 蓮生活佛傳授 未經灌頂請勿修習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心咒羅馬拼音
Namo sam-man-do, moo-toh-nam, va-ri-la, da-mo, seh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法相簡介】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有十一面,前三面是菩薩面,左三面是瞋怒面,右三面是菩薩兼鬼面,後面一面是暴惡大笑面,最頂是一個佛面。
這是代表五部,最上是佛部,當前是代表寶部、菩薩兼鬼代表蓮華部,瞋怒代表金剛部,暴惡大笑是羯摩部。
【蓮生活佛 盧勝彥法王寶貴法語開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來歷及修法口訣】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由來是--昔日,觀世音菩薩發了廣大之誓願。有一天菩薩發現,祂雖然度了無盡眾生,但眾生不見減少,根本不增不減。菩薩如此精進努力,而眾生度不盡,祂氣餒了,漸漸退失道心,鬆懈下來,因此破了誓願,於是頭裂十瓣,身子粉碎成了碎片。
此時「觀世音菩薩」的根本上師「阿彌陀佛」,以佛的法力入菩薩三昧地,變化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阿彌陀佛」的頭加上十片頭殼,成了十一面頭,象徵十一地的等覺,最頂是阿彌陀佛。又將破碎身子,一一變成千隻手,千隻眼,形成千手千眼。此菩薩最具盛名的咒語是:【大悲咒】。(應驗非凡)
【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是千佛所共唸的咒,威力非常大,可以成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佛的果,能讓唸誦者能夠得到安樂、除病、長壽、富裕、災難遠離、一切無畏、修行成就…等等。
相應了「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還可得到光明、慈悲,具大法力;而千隻手就代表有千種妙法,還可以禪定,永遠的長住,得到解脫,有很大的無量功德及成就。在所有菩薩之中,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十一地」的菩薩,就是妙覺,就是「佛」,祂本身就是「正法明如來」。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就是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的「合體」,也是代表祂有很多救度眾生的方法,也就是代表祂本身的力量、法力「無量無邊」的意思。「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所有「觀世音菩薩」當中的,最有POWER的,最有力量的;不管是任何一尊觀世音菩薩,都是「蓮花童子」。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以「千眼觀照,千手護持」,可以息災、降伏、增益、敬愛,增加智慧,「大悲咒水」還可治病,可以接引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講起來這一尊菩薩應該是最偉大的菩薩。
蓮生活佛 盧勝彥法王親傳「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五部密法」--修持「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五部密法」【正行】的要點,在於:
(一)大海上面萬里無雲晴空,月輪從海上昇起虛空,月輪中有白色種子字「 」字放大白光。
(二)月輪中「」字旋轉,化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三)觀想「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三光加被。
(四)觀想「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手持如下的法器。
1、如來息災法:化佛手、白拂手、楊柳手、戟矟手、施無畏手等。
2、金剛調伏法:金輪手、寶殿手、寶劍手、金剛杵手、寶鉢手等。
3、寶部增益法:如意珠手、寶經手、青蓮手、寶弓手、白蓮手等。
4、蓮華敬愛法:蓮華合掌手、寶印手、寶鏡手、玉環手、紅蓮手等。
5、羯摩鈎召法:寶箭手、五色雲手、數珠手、鐵鉤手、法螺手等。
接著,持誦「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心咒。作「九節佛風」,入三摩地。與本尊合一。
《修法的重點》在於「密宗行者與本尊合一」後,手持法器作法;
要觀想欲成辦的事,由行者的法器放光,去觸那個人,或那件事,如此就能「隨心所欲,使一切都能如願圓滿」。
蓮生活佛 盧勝彥特別傳授修此法的「祕中祕」--修「息災」、「調伏」、「增益」、「敬愛」、「鉤召」這五法。祇要在觀想時,手持如上的法器。
「五部密法」即息滅災難,降伏怨敵,增加利益智慧,敬愛圓滿及鈎召攝眾,今天只要得到灌頂的就可以修「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五種密法」。
例如:弘法人員、政治人物、藝人就要用「大鈎召法」;「小鈎召法」就可以鈎召自己的心上人,鈎召亦能增益,鈎召事業圓滿。所以有大、中、小的鈎召法,與「咕嚕咕咧佛母鈎召法」一樣。
修「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法」,有多益。
一、廣大圓滿。二、無礙大悲。三、救苦救難。四、健康長壽。五、息滅惡趣。六、延長壽命。七、滿眾生願。八、隨心自在。九、破除惡業。十、速超上地。
蓮生活佛 盧勝彥法王開示「轉經輪」的由來--
有一天觀世音菩薩出現跟龍樹菩薩說,在龍宮中,龍尊王佛有一座「轉經輪」,任何眾生只要聽到、看到、想到、觸摸到,就可以解脫、離開三惡道,如果你獲得了「轉經輪」,就可以利益眾生。
於是「龍樹菩薩」到了龍宮請求龍尊王佛,龍尊王佛說此「轉經輪」是燃燈佛送的,具有很大的威力可以保護龍宮眾等…;最後龍尊王佛將此「轉經輪」送給龍樹菩薩,而龍樹菩薩再送給獅面空行母,獅面空行母又將「轉經輪」帶到西藏,因此西藏各地寺廟都有「轉經輪」。
【寶篋經】中也提到--轉動經輪具大神力,能消業降伏魔難、疾病、天災、牢獄、刀兵、怨敵…,轉一次經輪等於唸咒無數億萬遍,其功德不可思議,龍天護法護持,罪障消除…,所以「轉經輪」的益處非常大。
* 註:部份資料摘錄自〈真佛宗全球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