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實踐五佛五智在生活中得成就

 實踐五佛五智在生活中得成就

釋蓮央上師法語開示: 實踐五佛五智在生活中得成就

我們大家再一次的虔誠合掌,我們祈請根本傳承上師蓮生活佛、南摩無極瑤池金母大天尊、水供主尊南摩大準提佛母、壇城諸佛、諸菩薩、諸龍天護法諸尊,祈請加持開示一切圓滿俱足。嗡嘛呢唄咪吽!

我們敬愛的釋蓮鎮金剛上師、釋蓮姜法師、釋蓮究法師、釋蓮𪘲法師、玉嬌助教及所有在座的同門師兄姐,以及善信大德。大家午安!

你看,我們這一場大準提佛母的水供是多麼殊勝!我們要感謝師尊、母娘,感謝蓮鎮上師,以及所有護壇的事業金剛和在座的同門,這一切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今天跟大家分享如何「轉識成智」。慧

那麼,什麼是五佛有五智呢?大家都應該還記得,五佛有五智:第一是 成所作智,第二是 妙觀察智,第三是 平等性智,第四是 大圓滿鏡智,第五是 法界體性智。乍聽之下,大家可能覺得這五智高深難及,其實不然,因為我們每一個人本具佛性。我們過去世曾是佛,未來世也將是佛,只是此生被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所障礙了。

我們每個人都有眼耳鼻舌身五根。有時我在想,什麼是「閉關」?出世關、入世關,不就是閉住五識嗎?細想之下,這五識其實能成就成所作智。但我問大家——睡覺時,眼耳鼻舌身會動嗎?當你不起念、不動意時,五根自然不會動。比如,你看到黃金,若心中不起「我要」的念頭,你會去拿嗎?不會。看到一個人,你非常喜歡他,若不生起「喜愛」的念頭,你會上前擁抱嗎?同樣不會。

由此可見,我們的五根在接觸外境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後,反映回來的「識」,是由誰做主?是由我們的念頭、意念做主。所以,五智中的第一智——成所作智——要成就,必須讓第六意識不起惡的作用。即使知道那邊有黃金,也不生偷盜心,因為明白偷盜會增長無明、帶來煩惱。於是我們以第三者的角度告訴自己:「這不是我的,與我無關。」,如此便不造因,自然無果報。

由此可知,我們可能先成就成所作智嗎?不可能,所以我們要先讓第六意識不起作用,若要起辨别的作用,就要選擇好的、善的,都跟般若智慧起相應的,如此我們所做的人事物的事情,樣樣都是好的,這就得到了妙觀察智。

若第六意識總是被無明操控,就不可能成就成所作智。所以要訓練它,若要起分辨作用,就只分辨善與不善,選擇與般若智慧相應的,讓所作所為皆向善,這時便能成就 妙觀察智

 

反之,若念頭總是在計較分別、爭高低、辨好壞、論美醜、分善惡,便會隨著無明愚癡走,煩惱便沒完沒了。

因此,第一智的成所作智與第二智的妙觀察智,其實並不難,只要你有第六意識——你生下來就有這份辨别的能力。所不同的是,學佛之後,你知道自己不應取黃金,不應起貪瞋癡慢疑等無明習性。

而所謂「無明」,就是不明白,是一切煩惱、妄想、分別與執著的根源,愛恨情仇皆在其中。這些無明會導致不可想像的痛苦後果。但當你學佛,擁有了妙觀察智,就能看清何者會造業,何者應遠離,於是便能漸漸脫離無明。

所謂的「般若智」,就是依循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四聖諦——「苦、集、滅、道」以及「十二因緣」的真理,去體悟如何成就善道、解脫生死的智慧。這份智慧應該運用在日常生活中的人事處理上,並且細心觀察、深入了解一切事物的發展,分辨應該如何行事,才能讓自己不起煩惱、不生妄想。這才是真正的般若智慧,也就是「妙觀察智」。

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要講四聖諦?為什麼祂能頓悟十二因緣?正是因為祂運用了妙觀察智,洞見生命的循環與六道輪迴的無奈。因此,第六識意識所生起的妙觀察智,對於我們究竟成佛作祖,或者墮落地獄,都是至關重要的關鍵。

只要能將智慧轉化為妙觀察智,就會明白生活中許多事情的發生,不過是因緣和合的結果。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看一場電影,劇情中或許充滿恩恩愛愛、情仇糾葛、甜蜜纏綿。如果我們把自己的感情和情緒投入其中,心中是不是就跟著波動起來?但當我明白了背後的道理之後,就能做到「只是看電影而已」。因為那不過是虛幻的影像,並無真實不變的主體存在,只是因緣暫時具足所呈現的一幕罷了。

就像我這一世,嫁給了某某人,或者與某某人互相討厭——甚至無緣無故他就不喜歡我。告訴大家,這一切都是因緣具足、因緣和合而生的結果。你說我嫁給他不好,可是在戀愛時期卻是好的不得了。這是什麼原因?這正是你過去世的因緣,加上今生的現緣種子共同作用的結果。

因為當時沒有運用妙觀察智去審視,就隨著第八識阿賴耶識的習氣,以及過去與今生的想法——「我太愛他了,趕快結婚吧!」於是結了婚,心便安住下來,覺得既然已經是夫妻,就開始注意對方做了什麼、自己能做什麼,結果問題就出現了。

於是,你們開始天天爭吵。這時怎麼辦呢?我已經錯過妙觀察智的審辦,只好運用另一種智慧——平等性智。既然已經結婚,他是我的男人,她是我的女人,雖然當初沒有細觀,但沒關係,

因為這一切只是過去世阿賴耶識與現世種子作用所致,讓我做了無明的決定。既然如此,我就平等看待對方,不對他生分別心,不對他起妄想執著,把他當作朋友一般相處。這樣一來,你會發現——他不就是一個普通人嗎?

只不過是晚上與你同床、白天一起生活而已。你還是你,他還是他,彼此都是獨立的個體,你又怎麼能控制他呢?拜託,他是一個人,怎麼可能完全受你控制?當你的心能以平等觀來看待他,心中就自然平靜了。

他是我的丈夫,但與我一樣平等,我希望別人對我好,他當然也希望我對他好。如此平等對待,就不會有對立,更不會有「你、我、他」的二元世界。你討厭一個人,別人自然也可能討厭你,不要以為只有你可以討厭別人,別人卻不會討厭你。這種互相排斥,就形成了「你—我—他」的對立狀態。

相反的,如果你能在第六意識中時時提醒自己——以第三者的態度來觀察所有人、事、物,那麼「你、我、他」的界線就不存在,人與人之間沒有對立。萬事萬法皆平等,眾生皆平等。你便不會自恃驕傲,也不會起我慢心,不會去比較,不會去計較;你不會再有美與醜、善與惡的分別,因為在你眼中,一切都是善法。這世界上本來就沒有絕對的對,也沒有絕對的錯,只是立場與觀點不同而已。

你之所以感覺不平等,是因為心中以「我」為中心。如果在家裡不再以「我」為中心,不再認為「我是老婆」「我是老公」就應該怎樣對待我,那麼爭吵自然消失。夫妻間的爭吵,幾乎都是因為自我放在第一位,才產生各種不平之心。若能放下這個「我」,還有什麼好吵的?也就吵不起來了。這正是佛智之中第三種智慧——平等性智的真正力量。

學習唯識派時,我們會談到「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還會談到第七識——末那識。那麼,末那識是以誰為中心的呢?答案很簡單——永遠是「我」。財產是我的、車子是我的、房子是我的、衣服是我的、兒子是我的、女兒也是我的,沒有一樣是屬於別人的,全都圍繞著「我」。

這樣的人生,你還想一直過下去嗎?當你事事以自己為中心,對方同樣也以自己為中心時,雙方都只會想著「這是我的、那是我的」,兩個人相處在一起,如果不爭吵才真是奇怪。

因此,佛陀教導我們要培養「平等性智」,不要陷入二元對立。要將第三種智慧——平等性智,落實到日常生活之中。學佛並不是為了談高深玄妙的大道理,而是要將般若智慧落實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裡,這才是真正的修行。佛法必須能夠用在生活中,才能稱為佛法;若只停留在書本上、變成知識,那只是佛學常識,而非佛的智慧。

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的,既不是單純的信仰,也不是迷信,而是要將佛的智慧傳遞給我們。只有擁有智慧的人生,才能過得快樂自在,這才是你們到寺廟來修行學法的真正目的啊!

第四種智慧——「大圓鏡智

「大圓鏡智」更容易理解。當你的第七識——末那識的我執,全部轉化為平等性智之後,大圓鏡智便會自然現前。那麼,大圓鏡智是怎麼來的呢?它是透過改造第八識——阿賴耶識而得的。

阿賴耶識就像一座倉庫,儲存著我們千百萬世以來所累積的一切善行與惡行,每一個行為、每一個念頭,無論善惡,都被深深刻記在其中。

而第七識——末那識,始終執著於「我」,它只是透過阿賴耶識將執著的通道走通而已。因此,要成就「大圓滿鏡智」,就必須轉化我們的阿賴耶識。

舉例來說,在日常生活中,當你遇到任何事情——無論是人、事、物,還是萬法——你首先要起什麼心?有人會說:「上師,應該是眼耳鼻舌身所對應的成所作智第一吧?」不,第一步應該是運用「妙觀察智」去分辨、分析事情的本質。

當你的念頭生起了不善的想法,你就會馬上察覺:「這是不好的。」此時便用妙觀察智觀照,發現它是妄想執著,或者是分別計較,甚至是引人作惡的心念,然後立刻「快刀斬亂麻」,將它切斷。這就是用妙觀察智去轉化,把不好的事變成好的事。

事實上,一切事情的發生,都是因緣和合、三世因果的顯現,眼前所見,不過是因緣暫時聚合而已。因此,我順其自然,內心保持平靜,因為我已經用妙觀察智將它轉化了。念頭清楚了,就能指導眼耳鼻舌身不去造業;不僅不造業,還能明白「你、我、他」本來平等,自然就不會計較。

因為我也會犯錯,他也會犯錯,又何必事事不饒人?他貪財,我也愛財;他貪色,我也喜歡美色;他會生氣,我也會生氣。這一切,不過是主觀與客觀,再加上過去世阿賴耶

當你看清了自己的心與念頭,就像面前有一面明鏡,映照得一清二楚——此時,你便得到了大圓滿鏡智。想一想,當你站在梳妝鏡前,鏡子會不會告訴你「好」或「壞」?不會的。會分好壞的是誰?是你的念頭。

所以,每當事情來臨,就要提醒自己:「蓮央上師說過,遇到任何情況,我們要像一面鏡子,敞開心接受一切,不起主觀分別,並以般若智慧來處理。」當你做到這一點,大圓滿鏡智便已成就,成佛作祖也就有望了。

因為你已經能夠將心如鏡,觀照日常生活的一切現象,並運用妙觀察智深入第八識——你人格最深層的地方,去探看內心深處所藏的種種因緣。

當你明白了:原來你與他曾有深厚的緣分,原來彼此曾有糾纏不清的關係,而今世的現行種子正顯現在你面前——這時,你便以平等性智來對待,不起分別,保持如如不動。因為該來的必然會來,該走的自然會走;屬於你的不必強求,不屬於你的再怎麼抓也留不住。

當你能這樣安住,心便極其清淨,能洞悉世間萬事萬物與宇宙甚深的道理,一切了然於胸。甚至你累世以來的人格特質,以及深藏在阿賴耶識最深處的種子,也都會一一現行,清清楚楚。這就是大圓滿鏡智的境界。

第五個、法界體性智,你既然有成所作智、有妙觀察智、有平等性智、有大圓滿鏡智,在日常生活中,你用你的智慧去觀察所有的萬事、萬物、萬法所起的一切因緣變化,你都非常清楚明白,用中觀的態度來處理所有的一切事情,這個時候,你融入宇宙的大光明中,随時随地都保持著清凈光明的身口意。

第五個智慧——法界體性智。當你已經具備了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與大圓滿鏡智,在日常生活中,便能以智慧觀照萬事萬物與一切法的因緣變化,洞察得清清楚楚。你會以中觀的態度來處理所有事務,無執、無偏,隨順因緣。此時,你已融入宇宙的大光明之中,隨時隨地都保持清淨光明的身、口、意。

無論是吃飯、喝茶、砍柴,甚至挑糞,做什麼都是一如,沒有分別對立,沒有執著名相,全然一體。此時,心光自然流露,佛性自然而成,回歸本有的清淨自性,這就是法界體性智。

到了這個境界,你會體悟到五蘊——色、受、想、行、識——本性皆空;能夠轉煩惱為菩提,轉無明為般若智慧;將自我的狹隘愛,化為大我的廣博慈悲。生死斷盡,無生無死,永恆不滅,光明不退——這,便是五智圓滿。

我用簡單的語言將五智詮釋給大家聽,因為佛學中那些名詞雖深奧,卻容易讓人感到枯燥。只能夠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才能稱之為真正的佛法。

佛法,就是以智慧行走人生之道;若只是讀書、背誦經典,即便讀了一百本,也只能成為知識的積累,或許可以當老師、當教育家,但修行的門檻還未真正跨入。因為學佛修行,不在於口頭談論佛理,而在於用智慧去處理周遭一切,才能圓滿人生,這才是最重要的。

接下來,我要與大家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

古時候,有一位出家人,名叫安世高。我曾在講解《梁皇寶懺》時提到過他,我對他非常敬佩,也深深仰慕。安世高的前世,同樣是一位出家人,修行多年,已出家二、三十年。

有一天,他對身邊的僧眾說:「某某法師,我要向你們辭行了,我必須到中國大陸的廣州一趟。」同伴不解地問:「為什麼一定要去廣州?」他答道:「因為我要了結一段宿世的因緣。」所謂「宿世」,就是過去生所結下的因緣

眾僧勸他:「那都是過去的事了,何必執著呢?」                                                  安世高卻說:「不!這是一股業力。」,原來,他在深定之中,察覺自己在過去世曾造下殺業——而殺業,是五戒中最重的惡業之一。他明白,這個業必須面對、必須還清,才能了結。所以,他決意啟程,向寺中大眾辭別,然後一路南下,前往廣州。

當他走到廣州時,正值兵荒馬亂、戰火四起。就在這時,安世高遇到了一名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手持一把刀,衝到他面前,大聲喊道:「你這個出家人,我終於找到你了!今天我要了結你,我要殺了你!」

安世高平靜地回答:「我知道。我從北方一路南下來到廣州,就是為了還你這筆債。過去世,我曾殺了你,造下了極重的業,今天,我就還給你。」                                            說完,他拉開僧衣,伸長脖子,坦然站立。年輕人二話不說,揮刀一砍,將他的頭斬下。就在頭顱落地的瞬間,安世高的靈識離開了身體,飛向遠方,來到一個名為安息國的地方。

當時,安息國的王妃正懷孕待產。安世高的靈識投胎進入即將出生的嬰兒體內,不久便誕生為安息國太子,取名——安世高。當安世高轉世為太子十六、七歲時,安世高不忘前世的記憶,仍然保持著一顆出家修行的心。他不熱衷權勢,不喜奢華,只愛誦經與打坐,連國王也拿他沒辦法。於是,在十六、七歲時,他悄悄離開皇宮,從安息國再度動身,前往中國廣州尋找那位年輕人。

此時,那位年輕人已經年過四十。安世高找到他,開口問:「你還記得我嗎?」年輕人疑惑地說:「我不記得你是誰。」安世高說:「你可還記得,在十七、八年前,你曾殺過一位出家人?他把脖子伸出來,讓你了結一段冤債,甘願讓你斬首?」

年輕人震驚地追問:「你是誰?為什麼知道這件事?」安世高微笑答道:「我就是當年被你斬首的高僧,如今轉世為安息國的太子。」                         年輕人聽後,深受觸動,又問:「那你現在才十七、八歲,打算去哪裡?」安世高說:「我要北上,繼續弘法,廣度眾生。」年輕人愣了片刻,忽然跪下懇求:「我們的孽緣雖已了,但我心中仍不安,能否讓我隨你一同修行佛法,廣度眾生?」

後來,這位年輕人就成了安世高最親近的弟子,與他一路同行,最終在江西一帶弘法度眾。這個故事好聽嗎?我不是很會講故事,你們可能會問:「上師,為什麼要講這個?和剛才所說的有什麼關係?」

我告訴大家,當你轉識成智後,內心就像一面清明的鏡子,能清楚照見過去世的種種,也洞悉當下的一切。因此,任何冤仇臨到你身上時,都應以歡喜心接受,坦然面對。

其實,這一切不過是讓你看一看,你只是今生在世間的過路客而已。該了結的緣,就在此生了結,不必拖到來世。如果你遇到一個不認識的人,他卻無端討厭你、誹謗你、處處說你不好,你反而要感謝他——因為這一世就能與他化解,不必「Forever」延續到來生。

反之,若有人對你極好,甚至助你成就,也要感恩——這是你過去世累積的善緣。但同時要警醒自己,不必過分歡喜,而應更積極精進修行。

所以,我再次勸勉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凡事要多想一想——一切都是因緣所生,因緣具足則聚,因緣不具則散。不要執著於當男主角或女主角,不要對號入座;隨緣、隨順、隨它去。最重要的是——念念為善,事事行善。

所謂五佛得五智——既然成佛,便具足五智。至於為什麼會特別稱為不空成就佛、寶生佛、阿彌陀佛、阿閦佛、毘盧遮那佛,只是因為祂們在五智中,各自圓滿了某一智慧,這是唯一的差別。但所有成佛者都具足五智。我們在座的同門,人人都具足佛境的五智,差別只在於——你願不願意下功夫修行。若願意精進,成佛絕對有望!嗡嘛呢唄咪吽!

 

開放時間

星期二至星期日:(週一休假)

11:00 AM ─ 5:00PM

星期三及星期六:問事、人生咨詢,歡迎來電預約2:00 PM ─ 5:00PM


星期三:密法精進班

7:00 PM ─ 9:00PM

星期日:共修密法及生活中的佛法化    

2:00 PM ─ 5:00PM

聯絡方式:

地址: 3004 W Audie Murphy Parkway,

         Farmersville,Tx 75442

 

電話 +1 (972) 782-7587

傳真 +1 (972) 782-7656

網站: kba-tx.org

電子郵件:info@kba-tx.org

臉書: www.facebook.com/temple.

kalachakra/

*本寺爲非營利宗教團體,所收捐贈款項,皆可開出感謝狀,收据可抵稅,功德無量!

三輪雷藏寺服務項目:

1. 佛像開光及安設壇城

2. 風水擇日    

3. 人生咨詢(問事)

4. 臨終關懷助唸

5. 求簽解惑

6. 助印經書

7. 太歲燈/光明燈

8. 消災延壽藥師佛燈

9. 地藏殿提供

 -- 纳骨塔

 -- 歷代祖先牌位

 -- 怨親債主、纏身靈牌位

 -- 水子靈牌位

10.每月(農曆)初一初十五上午10:30am佛前大供及拜土地公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