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生活佛文集第61册「道林妙法音」精選分享.一九八五年十一月美國真佛密苑OK
01. 道海無窮盡(序)
若有人說我是密宗的上師,那麼我便是真正的金剛上師;若有人說我是道家的道長,那麼我便是真正的青城派玄鶴道長。盧勝彥究竟是何許人?他正是一位道佛雙修之人。數十年的苦修,應證了「佛」,應證了「道」,不執著「佛」,也不執著「道」,佛海無窮盡,道海也無涯。這是物有本未,事有始終,千山萬水,同一源流。「道」是可道,也是非常道,同樣是「不可說」,這是「佛道」皆藏了大玄機之故。「道」的大玄機是什麼?「天無道則不運,國無道則不治,人無道則不立,萬物無道則不生。」道是周天瀰漫,充塞十方。這句話揭示了道的普遍性和根本性,它是萬物運行和存在的法則。道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它是一切生死興衰的根基「道」也涵蓋入世的層面,例如盧姓的始祖姜子牙。姜太公在年老時仍於磻溪垂釣,以「道」的智慧協助周朝推翻商朝,展現了「道」在治國安邦中的應用和力量,體現出深遠的智慧與實踐價值。
黃石公曾於圯橋三次考驗張子房,最終將「道」傳授給他。張良憑藉所學的「道」,協助劉邦建立了漢朝。劉備則以誠意三顧茅廬,請出道士諸葛亮,使得三分天下的局勢得以實現。這些事例展現了「道」在治國理政中的實際運用,並說明「道」如何幫助有志之士實現宏偉藍圖。
而出世的「道」,即為仙宗道法,其淵源深遠,歷史悠久。與佛法類似,仙宗亦有其始祖,並且代代相傳師承道脈,這使得仙宗的慧命得以延續不絕。這些道脈有的清澈純淨,有的混濁不清,但無論如何,都保持著傳承與發展,鼎盛或衰弱,依舊與世並行。出世的「道」,有無窮的境界,成就的仙人甚多,大部份修真養性,練精入氣,神光自顯,有的修習「黃庭經」,有的用抽坎填離,有的修「參同契」的口訣,有的靜坐練丹,有的隱居山川地靈之處,遊戲風塵。仙人的韻事,那閒散的道風,真可謂「松風自然流」。
「道海無窮盡」的原因何在?因為「道」具有濟世安國的功能。在歷史中,有許多以「道」輔佐治國的人物,例如姜子牙、張子房、諸葛亮和劉伯溫等。他們皆以智慧和道理助國立業,成就傳奇事蹟。
這其中的道理可見於古代典籍,如《洪範九疇》與《周官六部》。
其次,道也適用於兵學。經典如《六韜三略》、《陰符兵書》、《八卦陣圖》、《五行兵法》以及《孫武兵術》等,都將道的原理融入軍事策略,展現其在兵法中的深邃智慧。
其次,道也適用於兵學。經典如《六韜三略》、《陰符兵書》、《八卦陣圖》、《五行兵法》以及《孫武兵術》等,都將道的原理融入軍事策略,展現其在兵法中的深邃智慧。
道家若仔細的分門別類,我相信若憑我的這支筆,寫也是寫不盡的,單單天上界的神仙考,要井然有序的分列述出,就得一輩子也細述不盡,另外還有一些小支流派的,如三茅山的法、閭山的法、句容出的法、龍虎山的法,各自擁有獨特的科醮儀軌。而符籙派的法術更是神奇莫測,辰州的祝由科亦以其奇效而著稱,至於湘西的趕屍術,更是彷如親見,栩栩如生。
從「道」亦可通達於武術,例如武當太極門、八卦遊身掌、形意掌以及吐納內功等,還有崆峒派、峨嵋派、青城派等各大門派等等。
佛教有「大藏經」,可謂「佛法無邊」。道教有「道藏經」,共五千餘卷,這玄妙之門,窮畢生之精力,也無法深究其玄秘,所以也可以說是「道法無涯」了。佛教從印度流傳至中國,而道教在「中國」已有四千餘年的歷史了。佛法與道法均是兩大文明古國的遺產,不可偏廢。今之世人,學了佛的,就罵道,學了道的,就罵佛,佛教一盛,道教就衰,道教一盛,佛教就衰,所以佛教有「三武一宗」的法難,佛道互相鬥法,紛爭不休,這些都是「本位主義」的作祟。我認為,舉世之間的宗教,全是因地理環境、種族、時間而分別。
道教、佛教及其他宗教的淵源,其實都可以說是從「一」的本源分化為「多」。這些宗教的根本來源是一致的,雖然在出世與入世的修行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其核心仍然在於人類對「知機而用」的智慧與實踐。因此,宗教之間並不需要相互較量或爭奪,也無需依靠世間的種種手段來彼此爭鬥。我認為宗教信仰,人人各有不同的見解,也人各有志,人人各有緣份,一切勉強不得,不可隨便用「外道」、「異端」、「邪教」來譭 謗之。
我學習道教,追隨四川青城山道家的嫡系傳承,師從第十四代真人清真道長。作為「道教青城派第十五世玄鶴道長盧勝彥真人」,我所繼承的道法傳承源自「道教青城派第十六世嫡系弟子」。
我學道,清真道長曾告訴我:「蓮生,汝真正實修,練氣成就,名高在八洞之上,得用智慧之烈火打開了玄門,普洒了天下佛道的甘露,就像上仙駕著慈航到處去濟度眾生。會有許多仙神駕著祥雲擁護汝。汝可暗中施法,使天災禍害轉移他去,汝可施符。以濟眾生的癘疾,汝可練丹,以備未來的濟眾。駕雲天上,把一些魍魎感化,令桃源安在,人人有光明之心。」
就是為了仙師的祖訓,我還恪遵仙師之言,自知勤勉修法,無一日停頓,言行方面自我省察,我自行放光,十方透徹,明明白白,可以說所有的危疑悉泯,全部洞開了。佛道本一,源流亦一,從茲大道八德同一心,道佛可妙合,這正是「達變」,也是奇正相輔而行之道啊!
「老子的道」解釋如下:一個人若是眼神不著於色,耳無聞於靡靡之音,這樣一來就可以神定氣閒,完完全全的得「守靜無為」。至於「無知」,也就是心無所知,心保持了精極,一些閒音閒雜之事不知也,這「不知」也就「無思」,「無知無思」的人,必得清淨。無勞無搖,是「形神無勞」是「精氣無搖」,這就是無慾。如果人人能做到「無視無聽無知無勞無搖」五者合 一而抱神守一,如此一來必得長生之道,而形神長生,神光一發,就是「明心見性」。
我覺得「老子之道」,可以如此解釋:
「養心服形,覺性常定」──養心是心不外馳,服形是降服形勞也。一切的感覺知性常常在定中。
「道非外求,入門返根」──道不是向外可以求得的,必須向內向自己求之,返回自己的根本。
「神靜氣定,罔象得珠」──元神常靜,氣息永定,這如同心光發露一般,明珠放大光芒。
「通一貫一,達玄真境」──當明心見性時,就貫通了「一」的真理,可以到達「玄玄」的境界,真知實相的境界完全現前了。
玄鶴真人盧勝彥,進入「妙無太極之初」時,因而明白「始炁」化生了「太上老君」。在道家,道祖法系稱為「混元派」。玄鶴真人原是玄玄上人的真傳弟子,玄玄上人即是「三山九侯先生」。
「鶴是翔空之鳥,玄是無上之珍。由於汝的根本原靈是無上,所以給汝一個『玄』的字號,這是至高且尊貴的,而鶴呢!是入無窮之門,以游無極之野。鶴會飛,曾遍歷三教,任何法門均參研之,這是入無窮之門,鶴最會游走, 這豈不是游無極之野嗎!天地太極何等寬闊,佛道皆通,盡是道也,可與日月同參,天地為常,上者無極,下者后土,汝以文鶴為道名,正是翱翔十方。」
我甚感謝「清真道長」給我取了這麼一個尊貴的「道號」。同時清真道長早就明白我將來會學顯教,會學密教,入無窮之門,以游無極之野,而且祂也早知道,將來我會把佛道融會貫通,把「佛」「道」各化為無形,這就是成了「無道得道,不知而知」。
我,玄鶴道長盧勝彥真人,悟真之後,得一切道理皆明,一些很微細的道理均透徹也,雖然也有感嘆,祇是感嘆眾生,悲傷眾生而已,今天的大地獅子吼,著書多冊,流傳於世,也是一種累世的度化。
004.尹喜真人的韻事
太上道祖「老子」,騎青牛過涵谷關,當時的守關令就是尹喜,尹喜要老子留下開示給人間,老子從懷中取出一書給「尹喜」,這本書就是「道德經」五千言,這韻事,早已千古流傳。
尹喜真人,名宓,字公文,曾任涵谷關的關令,世人稱之為關尹喜,籍貫為河南陝州。他生於周成王丁巳年四月八日,因得老子傳授《道德經》五千言,遂專心修道,最終證得「洞明無上清真,文始玄中大法師」的道位。在道教中,尹喜真人開創了一個法派,被稱為「尹真 人派」。
尹喜真人潛心研讀《道德經》,認為修行學道的最佳途徑是成為一個「呆人」。他主張修道者不宜過於精明或過度用心機,而應保持純樸的心性,遠離「酒、色、財、氣」等欲念。他的觀點與老子的理念一脈相承,提倡讓心靈安靜,讓精神休息,讓氣息調和,並以善行為入道的基礎。這種方式成為修行入道的重要起點,也就是凡事不要多言,有事,大事化為小事,小事化為無事,不去惹事生非,如此守氣,意念就不會橫生,久而久之的訓練,其精氣元神就會充滿。這個口訣是:過去事勿言。未來事勿言。現在事勿言。久而久之,氣壯神足,是修仙成道之基礎也。
我的仙師清真道長曾講述尹喜真人的一段韻事,令人深思。
尹喜真人原是上仙轉世,天生道根深厚。他因道心堅定,在老子西出函谷關時,請求老子留下《道德經》五千言,這部經典正是老子一生修道的精髓。此舉不僅是上天的安排,也成為流傳後世的人間佳話。然而,尹喜真人在決意出家修道前,面臨過一段情感上的掙扎。
尹夫人是一位絕世美女,眉如柳葉,眸似秋水,櫻唇微啟,姿容絕倫,身材窈窕,儼然人間仙子。她想挽留夫君,於是問道:「你覺得我美嗎?」
尹喜真人答:「美,絕世無雙。」
尹夫人接著問:「世人常說‘只羨鴛鴦不羨仙’,既如此,為何要修道?」
尹喜真人反問:「十年後呢?」
尹夫人回道:「仍然美。」
「二十年後又如何?」真人再問。
夫人沉思片刻,無奈答道:「二十年後,美貌恐怕難以保留,歲月不饒人。」
尹喜真人淡然一笑,說道:「正是如此,歲月催人老,美麗難以長存。時光易逝,我若不趁現在修道,還要等到何時?」
說罷,他毅然決心出家,隱居修道。這一幕充分展現了他對道的追求,早已超越世俗的牽絆。我的一些弟子,雖已皈依,卻不明白修道的真義。他們仍迷戀世間繁華,不懂得修道應該樸實無華、少思寡欲。
有弟子竟對我說:「師父,等我五十歲時再修道,讓我先多玩幾年。」
這多玩幾年是如何玩?酒池肉林中過日子,風花雪月中過日子,舞場酒家混日子,時光等閒過啊!看看快五十歲了,臉上皺紋起,頭髮亦白了,身體毛病生了,但仍然雄心勃勃,問:「可以 不可以延後到六十歲再修,我還沒有玩夠。」
坦白說,這樣的快樂怎麼可能玩夠呢?這種短暫的歡愉永遠無法滿足。即使美女滿懷,溫柔鄉終究是英雄的墳墓。看看那些人──「我明年再修行。」殊不知,今年已經氣血衰敗,無常可能早已悄然而至。人生究竟有多少個明年可以等待呢?
尹喜真人能夠證得「洞明無上清真,文始玄中大法帥」的境界,正因為他能看透一切。他看透了美色,不被短暫如曇花一現的快樂所迷惑。他所追求的是「無為」之鄉的真樂,是「無有」之都的安然。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看到仙都的希望,才能發出一聲長嘯,通達永恆——那是真正的長生不老之大道啊!
道家的基礎,要人守氣守神守精守意,這同佛家的「守六賊」的意義完全相通,所謂六賊是「色聲香味觸法」,這六賊就是以「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為媒介。佛家的比喻是六賊來偷自家寶。學佛的人,同樣要眼不視色,耳不聽聲,鼻不嗅香,舌不貪味,身離觸感,意不妄念。這六識能守,方可避六賊。這六識又叫六塵,即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所謂塵,就是污染的意思,由這六塵污染了人們的清淨的心靈,使真性不能顯發出來。道家的守,是「不見」、「不聽」、「不嗅」、「不貪味」、「不觸」、「不思」,這同佛家是完全一模一樣,並無不同啊!
玄鶴道長修行至今,深刻體會到,雖然這是 最簡單明白的道理,但真正實踐起來卻極為不易。神仙修行的起步,其實與佛家的「守六賊」原理如出一轍。歷代的仙人都必須做到「看得破,放得下」。若看不破、放不下,就根本沒有資格談成仙或成佛。連「六塵」都無法徹底看破,又何談更高的境界?一切妄想皆是徒然。今日所提倡的儒家道德,實際上也離不開對「六根」的守護。「守六根」的修行,正是所謂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之道。這就是德教的核心,德是最上乘的品格,而真正實踐德行的人,便是行上品之道者。
「玄鶴道長」說:一個修道人,能守精、守氣、守神、守意,就是大有品德之人,這大有品德之人,自然而然明白「長生不老」之理,不管學的是什麼法,是佛法、道法、儒法,全以這個道理當根基,是會放光的,千秋萬世不變的大道基礎。我曾讀過一首偈,錄之如下:悟了長生理,秋蓮處處開;金童登錦帳,玉女下香階。虎嘯天魂住,龍吟地魄來;有人明此道,立便返嬰孩。這首偈,有天機在其中。
「玄鶴真人盧勝彥」修道之時,亦曾有奇異經歷。一夜靜坐於閣樓,忽見一座壯麗樓殿凌空而現。他凝神觀看,見樓殿層層移動,逐一展現出「三清殿」、「宗聖宮」、「四子堂」、「望氣樓」、「景陽殿」及「瑞蓮宮」等聖地,幻化不止,美不勝收。同時,天上傳來琴音悠揚。當見到「說經臺」時,臺上一名羽士現身,向「玄鶴道長」拱手行禮。他趕忙合掌請教:「所見因緣為何?」羽士答曰:「尹真人法系樓觀。」玄鶴道長再問:「先生何人?」羽士答:「吾乃道士姬東坡。」
姬東坡道士見玄鶴道長修道有成,遂先現「樓觀」景象,後化現金身,並傳授金章,締結與「樓觀派」的一段小小因緣。本文同時提到道家之稱謂,諸如「先生」、「真人」、「道士」、「羽士」等,皆有其深意,為道家文化的一部分。
「先生」──如三山九侯先生。「先生」是一個很大的尊稱,這是古代大學士,棄了高位,有遠遊山水之志時的一種尊稱。在道教經典中明確指出,如果一個人的本命宿位於卯宿,屬於東方二辰,則被稱為「東嶽先生」。若本命宿位於辰、戍或丑宿,則稱為「中嶽先生」。隨著時間的推移,凡是道士中能通曉玄妙義理、能以法教化眾生者,便被尊稱為「通玄先生」、「暢玄先生」、「知玄先生」或「遊玄先生」等。「先生」一詞在道教中具有極高的地位。在南朝和唐朝時期,這種稱謂尤其受到尊崇。然而,到了近代,「先生」一詞的使用變得十分普遍。在現代漢語中,先生已泛指一般男性,如教師、學者或普通男士等。道教中的「先生」與現代人對「先生」的稱呼,意義上有著根本的不同。今人的「先生」,泛指一般男士。道家的「先生」,有超然塵世的高人之意義。
「真人」──真人就是修道人已經有了證悟,才叫「真人」。已經體會到真正的道,合於道,長生成仙,這樣的修道人,才可叫「真人」也。在中國道教中,南宗和北宗的道長各有其代表人物。例如,南宗的張伯端,其道號為「紫陽真人」;而北宗的白玉蟾,其道號為 「海瓊子」,後人尊稱其為「海瓊真人」。在元世祖時代,「真人」的稱號應用廣泛,但並非人人都可妄稱為「真人」。我的道號為「玄鶴道長」,因此也可以被稱為「玄鶴真人」,或直接稱為「盧勝彥真人」。然而,「真人」的稱號有其嚴格的要求,只有真正領悟真道的人才有資格使用這個稱號。凡是未能通達真道者,不可隨意自稱為「真人」。
「道士」──凡是修道的人士,便可稱為道士。在當今的社會中,人們常將一些負責送葬儀式、只會誦經唱念的「司公」稱為道士,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司公」只是利用道教的名義來賺取收入,透過表面上的儀式來維持生計,並不是真正的道士。
真正的道士是學道學仙的,凡是誠心學道,復清真至德,方可稱為「道士」。
「羽士」──「羽衣」、「羽客」、「羽士」。羽是飛翔之物也,也就是嚮往幽逸之道流的人士,也指有道之士。
「術士」──學一點道的外相,替人解運化厄,某某大師之流的人物也。
在宋朝徽宗時期,學道之士被分為多個等級,包括「元士」、「高士」、「大士」、「上士」、「良士」、「方士」、「逸士」、「居士」、「隱士」和「志士」,每一個稱號都具有不同的品級。這樣的分類方式更加複雜,且難以逐一解釋和說明。我從尹喜真人的樓觀派談起,進一步探討道家中「稱呼」的問題,目的是讓讀者明白道家文化的淵源深遠,其內涵遠非今日「司公」一類的簡單稱謂可比。這些歷史淵源與傳統,我將逐一整理並呈現出來,其內容極為珍貴,且難得一聞。
特書一偈記之:玄鶴通樓觀,古今難思議;今傳諸道法,仙號是印記。
006.莊子的南華經
莊子的道,是無為之道。他認為萬物本源於虛空,一切事物皆有其道。道之流轉,包含了分與成、成與毀的循環,因此萬物並未真正死亡,而是以另一種形式存在。因此,長生之道並非個人專屬,而是人人皆可達成。學道有成者,上可成仙,下可為王。仙代表精微之境,王則象徵粗略之境。莊子的成就:宇宙原是幻化,莊子也是幻化,幻化對幻化,入於窈冥之門,天地同參,萬物皆是道。這就是合一也。
莊子,姓莊,名周,後世尊稱為莊周真人。據說,他是宋國蒙邑人,生活於趙文王、齊宣王和梁惠王的時代。他師從桑公子,隱居於抱犢山,並以服食大丹而昇天。另有傳聞稱,他曾擔任「太極韋編郎」一職,也有說他師從涓子,擔任過漆園吏。他著書三十三篇,為後人留下了深遠影響。
另一傳說提到莊子與孟子處於同一時期,並曾受太上老君降臨傳授無為大道。莊子因 此著有《南華經》和《逍遙經》,並創立道家「南華派」。關於莊子的事蹟,也有一些趣事記載於《今古奇觀》,其中有一則頗為有趣的故事:
有一天,莊子經過一片墳地,見到一位身著白衣素服的婦人,她哭得十分淒慘,哭聲不絕於耳,讓莊子深感悲傷。然而,這婦人手中拿著一把扇子,不停地對著墳墓搧風,這奇異的舉動令莊子不禁疑惑。
莊子問:「墓中何人?」
婦人回答:「是敝先夫。」
莊子又問:「為何哭得如此淒慘?」
白衣素服的婦人答道:「先夫在世,與我恩愛異常。」
莊子接著問:「那夫人為何又搧墳?」
婦人解釋:「先夫臨終時說,只要墳墓的土乾了,就准許我改嫁。因此,我持著扇子,拼命搧墳,盼土早日乾枯。」
莊子聞言,無言以對,內心感慨夫妻恩愛終究如明日黃花。然而,作為一位有道法的人,莊子施了一法,使墳墓的土迅速乾燥。婦人感激不已,向莊子深深道謝後,歡喜地下山去改嫁。
回到家中,莊子將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美貌妻子。妻子聽後,怒斥那位婦人「無恥」,並責備莊子竟幫助這樣毫無廉恥之人。
莊子反問:「假如我死了呢?」
妻子立刻表態:「我決不改嫁,當守節守寡,從一而終。」
莊子沒有回應,只是嘆了一口氣。
不久後,莊子突染重病,喉間痰塞,延醫救治不及,終於辭世。妻子悲痛欲絕,忙於家中辦理喪事。
此時,一位年輕書生攜老僕來訪,自稱是莊子的弟子。聽聞莊子已故,書生堅持留下守孝,以盡弟子之禮。這書生年輕俊美,風流倜儻。莊妻見之,早已心生愛慕,雖口不言,眉目間流露萬種風情。而書生亦不時注視莊妻,眉目傳情,雙方心意相通。
一個是風流俏書生,一個是年輕貌美的新寡,兩人情意暗生,正如乾柴烈火。莊妻通過老僕傳遞心意,並以重利相誘,暗示書生迎娶她。書生默許了。
正值此刻,年輕的書生突然病倒,這病痛來得極為詭異,是一種讓人頭痛欲裂的劇痛,痛得他哀聲不止。莊子的妻子見狀,悉心照顧他,無微不至,滿懷體貼之情。
「妳為什麼對我這麼好?」書生虛弱地問。
莊妻輕聲回答:「莊子的學生就是我的學生,身為師母,對弟子好是應有的,這是我的責任。」
然而,誰也未曾料到,這書生的頭痛竟是宿疾所致,而治癒的方法竟然是服食新喪之人的腦,方能緩解劇痛。這怪異的情形以往已經發生過數次,但這次偏偏發生在莊子的家中,而此地地處偏僻,毫無解決的辦法。
莊妻和書生心中不約而同地浮現一個念頭:莊子剛剛去世。而此刻,一方是莊子的妻子,一方是莊子的弟子,兩人面對如此困境,不禁想到為了彼此的未來幸福,以及書生即將成為的新婚丈夫,該如何抉擇。這位貌美的莊妻,竟然提了一把大斧頭爬到莊子的靈棺之上,把靈棺用斧頭劈開,想取出莊子的腦汁,給「新愛」服食,以止頭痛之症。棺木一劈開。莊子嘆了一口氣,從棺木內站了起來,莊子根本未死。那老佣人及年輕俏俊書生全不見了。
莊子吟了一首偈:青竹蛇兒口,黃蜂尾上針;兩者皆不毒,最毒婦人心。
這段故事,就是著名的「莊子試妻」與「大劈棺」。莊子其實是一位擁有高深道法的人,他在去世後,藉由「木遁」之術離開了棺木,並化身成老佣人與俊俏書生,回來試探 自己的妻子。然而,他的妻子比起那位「搧墳」的婦人還要更加不堪與無恥。相較之下,那位「搧墳」的婦人,反而顯得率直,雖然外貌美麗卻心如蛇蝎的女人,應該深刻反省自身。
莊子的道家思想與老子的道學同樣崇尚「無為而治」。老莊思想淵源深遠,其中的精髓並非一般世俗之人能夠輕易領悟。尤其是莊子的思想,不僅高深,更包含無窮的寬闊意境。我在閱讀《南華經》時,就彷彿飛翔於千山之巔,心胸如同宇宙般廣闊。其中的變化與自在之境,實在無法以世俗標準來衡量。
為莊子寫偈:恩愛原是明日花,人生如戲何有家;悟了真理祇一笑,飛行隱遁達無涯。
008.東王公的化生
道教有「三清五老」,這「三清五老」都是元始祖炁,是不生不滅的,當然不在三十三天之中,五老化為五帝,也即是東方木公東華帝君,西方金母西華帝君,南方火精南華帝君,北方水精北華帝君,中央黃老中華帝君。五老是元始祖炁,象徵了「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而宇宙萬物都是這五行之炁的變化而已,這當中很科學,也很哲學。
記得我小的時候,家父讀過一本名為《上古神話演義》的書,這本書分為好幾大部,他特別喜歡給我們講述其中東王公的故事。家父說,玄玄上人曾將法傳給 東方的東王公,而東王公又將這法傳給西方的瑤池金母。如今,我在國內的寒舍佛堂裡,供奉著一尊神像,那就是東華帝君,也稱木公。木公的供奉非常稀少,但我們很早便開始供奉這位「木公上人」。
道書中提到,東方屬甲乙木,象徵青色,與木公的形象相契合。五老就是五帝,五帝分具五行,五行又有五德(仁、義、禮、智、信),也就是東方象徵「仁愛」、西方象徵「義氣」、中央象徵「信心」、南方象徵「禮節」、北方象徵「智慧」。今天,我已經領悟到天上界的奧妙所在。所謂「放之則彌六合,收之則退藏於密」,正是說明與玄玄祖炁相合便是得道。無極祖炁本來就能自在地分合、聚散。像修密宗的「觀想」、「真言」、「手印」,祇是成道的工具,「觀想」的目地是「一合相」,「真言」也是「一合相」,「手印」更是「一合相」,原來「觀想」、「真言」、「手印」全是假相,祇是為了「五炁朝元」的借用方法而已。
「真佛」是「任何一念皆是佛。」(觀想)。「真佛」是「任何一言皆是咒。」(真言)。「真佛」是「任何一形皆是印。」(手印)。達到了如此境界者,才叫三密合一的成佛。
天界的「三清五老」能變化天地萬物,這讓人聯想到密宗的五佛變化,進而想到修密法的工具,其實這三者是相通的。五佛就是五老,祇是在佛教是言佛,在道教是言道,名相之不同而已,根本就是同一本源,所謂道教的「混元一炁」,與佛教的「圓圓果海」,實質上也 是名稱的不同。只不過,佛教執著於佛的名相,道教執著於道的名相,因此彼此未能突破和融合。
「三清五老」皆源自元始祖炁的變化,其中「三清五老」也是上古仙人。東王公,即木公,就是其中之一。在古代道書中記載,東王公曾降生為人,這一化生的過程記錄於道書之中:他於漢朝永平元年,即乙未年六月十五日降世,姓王名誠,字玄甫,道號栗華子(「栗」實際上象徵「東」)。化生為王誠的東王公,得太上老君傳授大道,並曾隱居於崑崙山與五台山修道。在五台山修行期間,他居住於紫府洞天,後來又轉往終南山凝陽洞繼續修行。
東王公化生王誠,在人間主要使命是度化兩位關鍵人物:一是八仙之一的鍾離權祖師,另一位是全真道的開山祖師王重陽祖師。東華帝君王誠潛心修行,並稱自己為少陽帝君,其法派被稱為少陽派。他還傳下了一個非常有名的召請咒,全文如下:
「東天九門,中有始皇,出入三清,遨冥華房。安鎮靈嶽,役運勾芒,上繞青霞,九千光寒。參駕羽輦,十二飛龍,左侍青腰,右衛神童。今執法簡,焚燒玉文,誠心召請,列言上官。身佩赤書,名參帝堂,願仙垂視,青錄簿中。上天靈駕,來降我房,二*混合,化形嬰藏。招致華光,靈暉流灌,面生金容,坐致自然。神明交通,天地無窮,東方帝君,速降聖壇。嗡。阿。吽。攝。」
我知道,我這個肉體凡胎,是有 「木」的成份。因而我早年修道,先奉請了西方的瑤池金母天尊,後來知晚自己具有東方木性的成份在內,便再奉請「東方木公青虛一炁天尊」的法相。
我的修道經歷是清晰明白的。東王公的道法無窮無盡,因為這是來自古仙的智慧傳承。未來,關於少陽派的大法,我將逐一為大家詳細解說。寫出一偈以記之:老君教化東王公,木公上聖化慈舟;少陽一派千古傳,此派將來敲法鐘。
009.大將軍學道
在漢武帝的時代,有一位名將,官拜大將軍,統率著大軍,帶領部將周處,遠征西方,意圖征服吐蕃。這是一場極為激烈的戰事,大小衝突不計其數。在一次戰役中,大將軍因一時疏忽中了敵軍的埋伏,整支軍隊幾乎全軍覆沒。他僅以一騎之力突圍逃生,孤身一人亡命奔逃,連方向都分不清,而追兵步步緊逼。不知逃了多遠,直到夜深時分,他闖入了一片密林,來到一條山澗旁,口渴難耐,便下馬俯身飲水。
忽然間,他抬頭望向對面山嶺,見一位胡僧立於山巔。這位胡僧穿著草衣,形容邋遢,蓬頭垢面,仿佛與塵世隔絕。大將軍上前詢問:「此地附近可有人家?」胡僧點點頭,未多言語,只是示意他跟隨而行。
胡僧帶著大將軍走了數里,來到一個環境清幽的村莊。胡僧對大將軍 說:「此地正是東華帝君的成道之處,將軍可以在此休息片刻,吃些東西,稍作歇息。」說罷,胡僧揖手作別,消失於林間。
大將軍不敢冒然叩門進村,徘徊良久。忽然,村中傳出一位老者的聲音:「胡僧果然多嘴,把將軍引到此地來了。」隨即,一位老者走出來,他身穿白鹿裘,手持一根青藜杖,儀態悠然。老者仔細端詳大將軍,說道:「來者可是漢朝的大將軍鍾離權?」
大將軍大驚失色,因為此人竟然能準確道出他的身份。他心想:「此老者莫非是神仙,否則怎會知曉我是誰?」他深施一禮,回答說:「正是鍾離權。」老者笑道:「既然如此,何不在山人處留宿一晚?」說罷,引鍾離權進入村中。
落座之後,老者開始詢問:「將軍遠征,所為何事?」鍾離權答道:「為土。」(為了拓展疆土。)老者再問:「將軍一生奮鬥,又所為何?」鍾離權答:「為權。」(為了追求更高的權勢。)
老者聞言,語氣平和地追問:「若得土地廣闊、權勢顯赫,將軍又能如何?」
鍾離權一時無法回答老者的問題,這讓他意識到眼前的老者並非尋常人物,而是一位隱居深山的異人,高人隱土。鍾離權思忖,若權勢再高,又有何意義?而自己奔波於爭戰之中,生死未卜,遂萌生修道之心。他當即跪拜老者,誠心請求修道之法。老者見其誠意,欣然應允,遂傳授鍾離權多種秘法,包括《長生真訣》、《金丹秘法》、《赤符經》、《金科靈文》以及《青龍寶典》等。老者囑咐鍾離權務必勤修不輟,方能得道。
鍾離權離開村莊後,再回頭望去,卻發現原先的村莊已然不見,只剩一片荒原。他這才恍然大悟,自己遇見的是上仙。此後,鍾離權明白了玄門真旨,立志專心修道。後來,他又遇到華陽真人,華陽真人進一步傳授他《太乙刀圭》和《火符內丹》。鍾離權開始雲遊四方,拜訪各地名山大川,如崆峒山、羊角山與終南山等地。最終,他修成大道,得道之時,被授予「太極左宮真人」的封號。
據記載,鍾離權真人來歷非凡,他乃古仙「黃神氏」的轉世。據說,他出生時異光繞體,光芒數丈,天生仙骨。其相貌不凡,頂圓額寬,耳厚眉長,目深鼻挺,口方面闊,臂膀修長。出生第七日,他便開口言道:「身遊紫府,名書玉京。」此語令人驚嘆。
鍾離權自幼聰穎過人,才華橫溢,文章名震天下,曾仕途通達,官至燕台侯與諫議大夫。然而,他本為仙骨之人,稍受點化,便可踏上修道之途。據傳,他在羊角山修行期間,亦獲得上仙傳授的《玉匣秘訣》。鍾離權祖師所開創的法派被稱為「正陽派」。
此外,鍾離權祖師還是呂洞賓祖師的師父。在道家傳說中,有關「鍾離權十試呂洞賓」的故事尤為著名,成為流傳千古的韻事。
青城派第十四代祖清真道長曾經如此的告訴我:「鍾離權祖師所學的『玉匣秘訣』是古仙之物,一遇有道之土,會自然而然的在古洞中出現,而學完煉成,這『玉匣秘訣』會自然凌空飛去。此『玉匣秘訣』收存於天帝的真經寶庫之中,二千年來才有一現。」這真是令人神往的一部寶典。
我寫一偈:身遊紫府是古仙,名書玉京天外天;權勢原來如糞土,不如學道雲空間。
010.呂祖與我因緣深
在我國內寒舍的佛堂中,最上一排從右邊數來的第三尊佛像是「東方木公青虛乙天尊」,而第七尊則是「呂祖」,也就是「呂洞賓祖師」。我第一次前往木柵指南宮參拜呂祖,是與昔日的一位女朋友同行。那時,她在台北承德路的某企業公司工作,我們約定一起到指南宮遊玩。我們兩人都很虔誠地在呂祖像前合掌禮拜,並且也到了靈霄寶殿朝拜天帝(玉皇大帝)。
讓我萬萬沒想到的是,下山之後,當晚我們去了萬華龍山寺,隨後走到「河濱公園」,竟然在那裡因為一件極小的事情吵了一架。年少氣盛的我,當場將隨身攜帶的她的玉照退還給她。記得她問我:「要不要換一張?」而我則斬釘截鐵地回答:「不,永遠不要了。」我甚至還告訴她:「我一回到台中,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把妳所 有寄給我的信全部整理好退回給妳。」
其實,那天我們在指南宮的遊玩是非常愉快的。從出發到朝拜,再到晚上在萬華用餐,我們都玩得開心、吃得盡興。然而,沒想到到了「河濱公園」後,因一點小事爭執起來,最終演變成我退還照片與信件,從此一刀兩斷的局面。
這位女朋友並非三天兩天的普通伴侶,也不是一年兩年的短暫戀情,而是整整七年的感情。然而,就這樣突如其來地結束,實在令我至今回想起來仍覺荒誕不已。雖然後來我們又見過幾次面,但七年的友誼如同斷了線的風箏,一去不返。而當我獲得「靈感」之後,始知,我兩無緣,上了指南山,呂洞賓祖師一揮劍,就斷了我與她的情絲。這是呂洞賓祖師第一次與我結下因緣。在那一瞬間,他摧散了我與女朋友之間的緣分。
木柵指南宮有一傳說,凡是上山參拜的情侶請注意,若要是沒有緣份的,一下山很快就會分散,因此很多情侶視指南宮為畏途,不敢到指南宮遊玩。我無法確定別人的經驗是否準確,但我與她的經歷,卻真實而鮮明。早晨我們一起前往指南宮,到了晚上卻在淡水河邊的河濱公園爭吵,最終分道揚鑣。一日之間,感情便瀕臨分裂的邊緣,這變化之快,令人不禁感嘆:何其速也,何其速也!由此可見,呂祖對我的關照確實非同一般。
在道教中,呂洞賓祖師可謂是弘揚道法的第一人。他一生的事蹟充滿傳奇,顯現金身真 容的事例尤為豐富。例如,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年)清明前一天,他曾在山東省的空中顯現;民國十年(辛酉年)也曾在天津顯現;民國戊寅年正月十三日,又在廣東佛山鎮顯現。此外,呂祖的其他顯現更是多不勝數。他奔走四方,度化眾生,可見他與人間有著深厚的緣分。
然而,曾有一位佛門居士對呂祖抱持強烈的排斥態度,認為呂祖顯現空中的照片全是偽造,甚至譏諷那些照片只是尿水沖出來的,不值得敬拜。但我為之反駁,我說凡一切相,均是假,祇是祖師的慈悲,刻意顯化而已。我們拜佛,亦均拜的假相,何處是真佛耶,拜祇是借假修真之法,此點道理,須要明白才好,否則譏笑別人,等於是譏笑自己。呂洞賓祖師原是古聖皇覃氏臨凡化身。皇覃氏是一位在太白山修道成真的神仙,證得天君之位,並侍奉元始天尊。他曾與十極真人一同演說靈丹妙訣。後來,元始天尊下令,命祂降世,於是祂便於唐德宗貞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巳時,降生在河南呂宅。
呂洞賓的父親呂讓是元和年間的進士,官至海州刺史,母親是王夫人。他幼名紹先,出生時異香滿室,天上傳來妙樂之聲。一隻飛天白鶴從空而降,飛入產房後消失無蹤。嬰孩呂洞賓生來就具金玉之質,鶴頂龜背,虎形龍腰,翠眉鳳眼,鼻梁正直,面色白黃,左眉角還有一黑痣,後來變為紅色。呂洞賓幼時曾被一位名叫馬祖的道人見到,馬祖驚嘆其仙骨,認為他是大仙之才,便留下了一首偈語:此子骨相是仙才,風塵表物浪裏來;遇廬則居學道法,見鍾則叩稱心懷。
呂洞賓天資聰穎,但仕途坎坷,兩次參加進士考試皆未得第,功名之路屢屢受挫。他果然如偈語所預示,浪遊至江州,並來到廬山。在廬山,他遇到了葛仙翁的弟子火龍真人。火龍真人見呂洞賓骨相非凡,胸懷超然,便將內丹秘訣傳授給他,並指導他修煉出通天靈劍(即天遁劍訣)。火龍真人還贈予呂洞賓一首詩:
萬里誅妖電光繞,白龍一片空中矯;昔持此劍斬邪魔,今贈君家斷煩惱。
呂祖在廬山修道時,曾遇見火龍真人,並從其處接受傳授道法。後來,火龍真人離開時囑咐呂祖,讓他繼續留在廬山潛心修行,並告訴他將來當鐘聲響起時(暗指鍾離權),自然能領悟大道,如此便能成道。然而,呂祖在廬山修道期間,僅取得些許小成。他仍然執著於功名,屢次參加科舉考試,但三次應舉進士均未及第。經過這些挫折後,他才稍稍放下了對功名的執念,進一步專注於道法修行。
012.鍾離權十試呂洞賓
‧第一試
呂洞賓祖師坐在榻上靜坐,恍惚之間,就自覺回到了長安的老家,發現自己的妻子小孩全死了。呂祖也不悲傷,心中保持相當平靜,祇是準備棺木,欲安葬之。後來,呂祖恍惚間發現,妻子和小孩竟然又活了過來。他們告訴呂祖,他們在市集購買了許多物品,並且已經付清了所有款項,請呂祖去取回貨物。呂祖來到市集後,那位生意人卻只願意交付一半的貨物。呂祖不想與生意人爭執,於是只帶著那一半的貨物回了家。這是:「生死是無常,何用悲感傷。他人佔便宜,無爭最安然。」
‧第二試
呂洞賓祖師坐在榻上靜坐,恍惚間,他的意識仿佛進入了奇妙的境界。最初,他看見一名乞丐來到面前乞討。呂祖慷慨地將身上所有金錢的一半施捨給乞丐。然而,乞丐不僅不感謝,還嫌施捨太少,語帶不滿。呂祖見狀,又將身上所有的金錢全數拿出來給他。不料,乞丐竟大怒,嫌棄呂祖動作太慢,並指責他缺乏誠意,甚至出口謾罵,言語粗鄙,直呼呂祖為“假道人”“騙人精”,還惡語相向,無所不用其極。面對這些侮辱,呂祖坦然自若,毫無動搖。
呂洞賓祖師也不生氣,反而面露微笑,而且拱起雙手,向乞丐者一再的賠禮及多謝教誨。這是:「旅者反受氣,老受他人疑,怒火從不生,一再恭敬禮。」
‧第三試
片刻後,呂祖的意識再次轉換。他彷彿成了一名牧羊人,正趕著一群羊在山間放牧。忽然間,一隻大老虎從林中竄出。呂祖身處羊群之中,但那老虎卻不理群羊,直奔呂祖而來,虎視眈眈,顯然意圖傷人。
呂祖心中想,這是前生的業障啊!老虎不吃羊,卻要來吃我,一定我前生欠了老虎的債,因而心中不驚,也無怨尤及不滿心,反而走向前,欲給老虎當點心吃。這是:「冤冤總有報,全是因果纏,真心去領受,捨身也平凡。」
‧第四試
呂洞賓祖師端坐榻上,正在靜心冥想,恍惚間感覺自己身處於一個隱秘的深山村莊中。時值夜深,他正伏案努力讀書,準備應試。此時,忽然傳來敲門聲。開門一看,只見一位年約二十的年輕女子立於門外。她容貌絕美,肌膚如玉,眼波如水,風情萬種,妝容艷麗。
女子告訴呂祖,她在歸途中迷失方向,越走越偏,無法找到回家的路。她懇請呂祖借宿一晚,以度過寒夜。呂祖聽罷,善心收留了她。然而,入內後,女子開始展現各種妩媚姿態。她時而嬌聲細語,時而以含情脈脈的目光勾引;時而故意露出白皙柔滑的手臂,表示願意替呂祖磨硯;時而輕倚在呂祖身旁,身上散發出陣陣如蘭般的幽香;甚至有意無意間露出如雪般細膩的玉腿,百般挑逗。
面對這一切,呂洞賓祖師卻端坐如松,目光始終專注於經書,心如止水,絲毫不為所動。女子又強迫呂祖同寢,呂祖述之以禮節,坐到天亮。女子以色誘,無功而去。這是:「美色最傷身,受誘亦迷惘,萬般禍因起,情字空斷腸。」
‧第五試
呂洞賓祖師靜坐於榻上,忽然間神思飄忽,彷彿回到了自家之中。他驚覺多年積存的財物已被盜賊席捲一空,頓時一無所有,連日常溫飽都成了難題。然而,呂祖不僅未生半點怨恨,反而坦然接受。他決定自力更生,計劃在屋後的土地上耕種一些稻米和蔬菜,以求自給自足。呂祖準備好鋤頭,開始翻挖後院的土地,卻意外發現土壤深處埋藏著數百條黃金,數量遠超他所失的財物,甚至多出數倍。
呂祖想,這一定是房子的前主人埋下來的,或許是留給後代子孫的,呂祖一點也不喜,隨即又用土把黃金百條掩埋,自己卻趕快收拾行李,趕快下山他去,他認為這是「是非之地」。這是:「劫盜均為財,利字人心壞,聖賢視糞土,早離是非來。」
‧第六試
呂洞賓祖師端坐榻上靜坐,忽然神思恍惚,似乎進入了一條熱鬧的街坊。他悠然漫步,隨意觀賞街景,忽見一人擺攤賣一件「古銅硯」。這硯台雕刻精美,工藝細膩,呂祖見之心生喜悅,愛不釋手,便興起購買之意。巧的是,賣主開價極低,讓人難以置信。呂祖買下古銅硯後,回家試用。他將墨輕磨硯台,沒想到硯台上的銅粉剝落,竟顯現出璀璨金光。原來,這古銅硯竟是用金子精心打造而成!家人見狀,無不驚喜萬分,直言這是天降橫財。
然而,呂祖淡然一笑,並不為所動。他當即決定將硯台歸還原主。家人連忙勸阻,認為買賣之事,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交易既已完成,便不能後悔。他們進一步勸說,這金硯的發現乃是天賜恩賜,應該欣然接受。然而,呂祖堅持本心,認為雖得意外之財,卻非分所得,應當歸還,才能不失道心。他的言行無不體現出修行之人心懷正道的胸襟,令人欽佩。
但呂祖不聽勸阻,隨即持金硯去尋訪主人,主人賣完了硯,不知去向,呂祖天天在該地等,等了數月,不退初心。最後主人出現,呂祖才把金硯退回,了卻呂祖的一樁心事。這是:「凡物皆有主,不可私欲得,心地透光明,正念可稱神。」
‧第七試
呂洞賓祖師正端坐在榻上靜坐,神思恍惚之際,彷彿進入了一座城市。他看見一位神情瘋狂的道長,正在街頭兜售一種奇特的藥。道長高聲宣稱:「此藥一服,便會立即死亡。然而,很快便能轉世為有道之人,成道之路將因此大大縮短。」圍觀的群眾聽後無不驚駭,紛紛避而遠之,無人敢買。
道長又補充道:「此藥僅今日販售,錯過便再無機會。」就在眾人猶豫之際,呂祖毅然站出,決定購買這藥。道長見狀,語帶勸告:「既然你決心要服此藥,便早些準備棺木,安排後事吧。」呂祖不慌不忙,回家後果真先準備了棺木,妥善交代後事,然後毫不猶豫地服下了這藥。看到此景,道長大笑,並留下一句話:「學道者不懼死亡,方能通達大道。縱使死臨眼前,道心亦能如如不動。」這是呂祖悟道之「第八試」。
稍後,呂洞賓祖師似乎又進入一個全新的境地。他來到一條奔流不息的大河邊,河水滔滔,氣勢磅礡。他踏上一艘小渡船,隨船向河的對岸進發。然而,當船行至河中心,巨大的浪濤洶湧而起,將渡船搖晃得劇烈不止。船上的其他乘客皆恐懼萬分,驚叫連連,惟有呂祖安坐其中,心如止水,絲毫不為所動。
祇有呂祖,端身正坐船的中心,毫無驚嚇之色,呂祖自知,生死有命也,生的就該生,死的就該死,生死置之度外,不必懼也。這是:「生死皆有定,道心如石錠,天地縱然搖,不若自心靜。
第九試
呂洞賓祖師端坐在榻上靜坐,忽然間進入一種恍惚的境界。他感到自己孤身一人置身於一間屋內,四周湧現出無數奇形怪狀的鬼物。這些鬼物全都怒目圓瞪,緊緊盯著呂祖,其中一些鬼物似乎想要攻擊他,還有些則露出殺氣騰騰的模樣。然而,呂祖始終端坐如如不動,毫不恐懼,展現出泰然自若的氣度。隨後,呂祖又看見約有數十名夜叉出現。這些夜叉個個痛哭流涕,身上血肉模糊,彷彿經歷了極大的苦難,令整個場景更顯得淒厲駭人。
指著呂祖道:「你宿世殺了我們,納命來。」呂祖對夜叉言:「殺人償命,這是天理,我並不護自己。」呂祖隨即索刀,欲自盡之。忽聞空中叱聲,鬼神都不見了。這是:「有殺定有還,欠債還錢了,天理必昭昭,修道修自然。」
第十試
鍾離權對呂洞賓說:「我將傳授你黃白秘術。這黃白秘術可以濟世、利物、行善,幫助你早日圓滿三千功行。」
呂洞賓問道:「這點石成金的秘術,是永遠不變的嗎?」
鍾離權回答:「點石成金的黃白秘術,三千年之後,黃金還是會變回石頭。」
呂洞賓聽後說:「如此一來,三千年後的人將受到害處,我不願為之。」
鍾離權笑著說:「正因為你存有這份憐憫之心,所以你的三千功行已經圓滿了。」
這是:「黃金人人羨,唯獨祖不願,祇因心術正,便是神仙見。」
這鍾離權十試呂洞賓,其實也是呂洞賓自心的顯現,大凡魔光十現也正是自己的意識顯現,表面上外魔來考驗自己,其實是自己考自己也。這十種試煉雖然屬於人間的事,也是日常之事,但對於世俗的凡夫來說,卻是極難做到的。如果凡夫能夠完成這些試煉,也就離大道更近了一步。
玄鶴道長曾如此教誨:人世間的一切,要能看穿、看透,必須明白——人世本是幻象。若能領悟人世如幻,自然便無煩惱可言。道心堅固者,必定能得道。而這大道是真實的,除此之外的一切,皆是虛妄。速速醒悟吧!速速醒悟!
016.太乙柳星君
呂洞賓祖師在道家享有威靈顯赫的地位,其原因可追溯到他在世修道的經歷。當時,鍾離權祖師(雲房先生)已經得道,正值晝日高明、夜月圓清之際,陰陽魂魄合一,向上昇華的時刻。
這時,從虛空之中降下兩位仙人,他們身穿絹衣,霞彩環繞,手中捧著金簡寶符,來到鍾離權面前,莊嚴宣告:「上帝召鍾離權上天,封為九天金闕選仙使。」
在這一重要時刻,鍾祖師對呂洞賓說:「只要堅持修成大道,未來你也會如我一般。」然而,呂洞賓祖師卻謙虛地回答:「山品之志,與先生的志向有所不同。」
呂洞賓祖師說:「我不願意自己修成得道,翔鸞舞鶴,玉節金幢,仙樂嘹亮,乘雲冉冉的上昇天界。我的誓願是度盡眾生,方願上昇天界。」
呂洞賓祖師的誓願與許多仙人的誓願確實有所不同。他以窮萬仞之功,了卻歸空大道,達到神滿太虛、法周沙界的境界,並以無量無邊的慈悲,度化眾生。呂祖的形象鮮明獨特,佩戴寶劍、手執拂塵,頭戴青巾、腳穿草履,展現出隱顯變化的多樣風貌。在歷代朝代之中,他多次顯現,浮沉於濁世,只因懷抱著「誓願度眾生」的宏大願力。
大凡歷代的仙家高真,隱於高山名洞修道,與人間塵世相隔甚遠,大部份修的是自己得道上天,很少發下大願度眾生的,呂洞賓祖師與眾不同,他因為發下宏大的願力,使得世間之人聽聞其名時,無不心生恭敬。這一切皆因呂祖的大願力所致。
呂祖的道理中,也包含了入世的教法。例如,他教導世人要忠於國家,孝順父母,與朋友交往時要講求信用,對待屬下要懷有仁愛之心。自身則應避免驕傲自大,並在暗中不欺騙自己的良心。此外,呂祖提倡以方便之法幫助他人,拯救世人,並鼓勵行善積德。如此一來,不僅人人敬愛,連鬼神也對他心生恭敬。
呂祖說:「人之性,若一念之善,就是陽明,其修久久,其性輕清,自然走入天庭之中。」
呂祖的入世之道簡單明瞭,人人都能理解。然而,真正的關鍵在於,理解之後是否能將其運用於日常生活中。能夠實踐這一理念的人,才是真正體現呂祖精神的人,這正是呂祖的本心所在。呂祖威靈顯赫,歷代封號不同,有……妙通真人,純陽演正警化真君。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純陽子。玉虛師相孚佑帝君。呂祖的法派即是「純陽派」。
在道教中,我的身份是「青城派第十五世玄鶴道長盧勝彥真人」。雖然我學習顯教與密教,但對於佛教與道教,我能融會貫通,特別對呂洞賓祖師懷有深深的敬意。我曾細讀呂祖的多部經典與著作,包括《運成集》、《參同契》、《指玄篇》、《玉樞經》、《金剛偈》、《忠孝誥》、《琅玕寶卷》、《至寶經》等等,從中獲益良多。
其中,我特別欣賞雲房先生(鍾祖師)贈予呂祖的一首詩,詩文深藏道理,寄託著對呂祖的期許:
知君幸有英靈骨,所以教君心恍惚。含元殿上水晶宮,分明指出神仙窟。大丈夫得遇真訣,須要執持心猛烈。五行匹配自力圭,內有龜蛇顛倒縮。三尸神來須打撤,進退天機法六甲。知此三要萬神歸,可駕火龍離九闕。九九道至成真日,三界四府朝元節。氣翱翱兮神*赫,蓬萊便是吾家宅。群仙會飲天樂喧,雙童引入升玄客。道心不退故傳君,立誓約言親洒泣。逢人兮來莫亂說,遇友兮來不說訣。莫怪頻頻相勸止,輕慢必有陰司折。執手相別意如何,今日為君重作歌。說盡千般玄妙理,未必君心信也磨。仔細分明付與汝,保惜吾言上大羅。
詩中蘊藏了修道的精髓,也表達了鍾祖師對呂祖的深切期望。讀罷此詩,讓 我不禁憶起古仙間的情誼,令人心生向往。
此外,道教的「三元三清三寶三境」具有豐富的內涵,內容如下:第一混元─玉清─天寶─青氣。第二赤元─上清─靈官─黃氣。第三玄元─太清─神寶─白氣。這「三元三清三寶三境」是雲房先生所教。「玄鶴道長」的道袍是黃色,因為當年清真道長演法,教我的道法是「靈寶畢法」。(可接續進一步展開相關內容,如「三元」代表的天地人三界,「三清」為玉清、上清、太清三境等。)
016.太乙柳星君
記得那時,我在木柵測量,夜宿於「集應廟」。晚飯後的一段空閒時間,我幾乎夜夜都會爬上梯階,前往指南宮,一直到深夜才回來。有一次,我在半山的福德正神廟休憩,閉目養神,享受片刻寧靜。就在那時,意外發生了。
突然間,我看見半空中有一團青光,青翠明亮,伴隨著嘩啦啦的聲響降落下來。那團青光在我面前左滾右滾,不停地移動著。當我定睛一看,赫然發現,那竟是一位捧著劍的童子!
我忍不住問:「來者何人?」
他答道:「呂祖的劍印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