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生活佛文集第296册「送你花一朵」精選分享.二0二三年九月出版
004 送你花一朵(序言)
那一年。我(盧師尊)在台灣,腳得了「蜂窩性組織炎」,臥於家中。正迷迷糊糊,半夢半醒。突然看見一位白鬚老和尚,坐在雲端之上,只見他喃喃自語:「這位盧行者,非我救度不可了,也算是知音一場。」
他說:「我是虛雲。」
虚雲老和尚伸出手,這手非常奇怪,愈伸愈長,穿透白雲,穿越虚空,穿過房屋,竟然伸到我的臥室。然後,摩我的頂。 後來,我痊癒了!
到了後來,我知道虚雲老和尚,是禪宗祖師。我(盧師尊)與禪宗是有因緣的。
一、我未出家前,皈依樂果老法師,老法師是曹洞宗法嗣。
二、我出家時,剃度師是果賢大和尚,果賢大和尚是臨濟宗法嗣。
三、我生病臥床,虚空摩頂的是虚雲老和尚,虚雲老和尚是為仰宗法嗣。(虚老經歷多宗)我雖是密宗。但,知曉禪宗。我皈依佛教之後,最先學的是「淨土宗」,所以我可以說,諸宗皆弘。
我欣賞虚雲老和尚的偈:
這個癡漢有甚來由,末法無端為何出頭?
嗟茲聖脈一髮危秋,拋卻己事專為人憂。
向孤峯頂直鈎釣鯉,入大海底撥火煮漚。
不獲知音徒自傷悲,笑破虛空罵不唧溜。
噫!問渠為何不放下?蒼生苦盡,那時休。
這首偈是虚雲老和尚的自題,看來他老人家也把我當「知音」一場了。我欣賞禪宗的:「無所得。」 「無所住。」 「無所謂。」這三種「無」是我的座右銘,時時警惕自己了。這本書的書名是《送你花一朵》。
那是: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微笑。
世尊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我今「送你花一朵」。
你也可以拈花。 為什麼拈花? 參! 祝開卷有益。
014花在何處?
我在西雅圖的時候,每一天的午餐與晚餐,均在西雅圖雷藏寺吃飯。吃完飯,走回「真佛密苑」,常常有弟子,跪在路旁,獻花給我。我接過花,隨即把花,供養虚空中的佛菩薩,我感應到佛菩薩接受供養。 然後,我將花,還給獻花的弟子。如此, 日日如此, 月月如此, 年年如此。
我驀然想到:「花最終在何處?」弟子獻花給我,當然在我處。我獻花給佛菩薩,當然在佛菩薩處。我又把花還給弟子,當然在弟子處。最終至於把花,弄到何處去?就不知道了?問題就在這裡,最終的,「花在何處」?
如果是我回答:有一首惜花詩: 少年看花雙鬢綠, 走馬章台管絃逐, 而今老來更惜花, 終日看花看不足。閒話少述,到底花在何處?真正的答案是「花處處」。另外,又有一個答案:「無花」。到底是「花處處」?還是「無花」?參!
虛雲老和尚說:禪的玄旨,在明心見性,去掉自心的污染,看見自性的面目。
又說:自性就是如來智慧德相。污染就是妄想執著。 因此,我告訴大家: 花非花。 霧非霧。要「屏息諸緣,一念不生。」送你花一朵,真的送你花一朵嗎?不是的,那是禪的玄旨。桃花紅。李花白。花裡許多小蜜蜂。 嗡。嗡。嗡。嗡 嗡。嗡。嗡°嗡嗡
又:
又是夏蘭,又是秋菊。渾是仙鄉。 西風裡,芙蓉帶雨。 飄散滿城香。
虚雲老 和尚告訴大家:所謂玄旨,所謂反觀自性,絕對不是用眼睛來看,也不是用耳朵來聽,不是用鼻子嗅,眼看丶耳聽丶鼻嗅丶便是循聲逐色,被物所轉,叫著「俗流」」。要「不生不滅」才是。這才是「反觀自性」。禪就是「反觀自性」。
如何反觀?什麼是不生?什麼是不滅?參!
018因果不昧
虛雲老和尚,深信因果,常常提醒行者,不昧因果。但,今天的行者,有些人認為「一切都是夢」,「一切都是幻」。既然是夢幻,豈有因果?
我說:就算成佛,仍然有因果。要成佛,一定有成佛之「因」,才會有成佛之「果」。
我又說:你想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淨土」,也要有因緣,才去得。一、不得少善根。二、一心不亂 三、念佛。這三者是因。 而西方三聖現前接引是果。這些道理很簡單,不容忽視。
虚雲老和尚常常講一個故事:百丈禪師有一天上法座,下法座時,眾人已散去。卻有一位老人沒有走。
百丈禪師問: 「有什麼事?」
老人回答:「我不是人,實是狐精,前世是這裡的堂頭,因有箇學人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
我說:『不落因果』,便因此墜落,做了五百年的野狐精,沒法脫身,請和尚慈悲開示!」
百丈說:「你來問我。」 那老人便道: 「請問和尚,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
百丈答: 「不昧因果。」 那老人言下大悟。
老人叩謝說:「今承和尚代語,令我超脫狐身,我在後山巖下,祈和尚以亡僧禮送。」第二天,百丈在後山石巖,以杖撥出一頭死狐,使用亡僧禮將他化葬。這個因果故事,虚雲老和尚常常提及,足以警惕世人。
學禪的人,很容易「撥無因果」。以為:無我。 無人。 無眾生。 無壽者。由此推及,無人無我,當然是沒有「因果」了,但他忘了,人身中每一個細胞的生死,也是有因果的。就算是大德高僧,大修行人,一樣有因緣果報。
所謂: 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世果, 今生作者是。 又: 假使百千劫, 所造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 受。《楞嚴經》說:「因地不真,果招紆曲。」
六祖惠能大師,見旗飄飄,即說:「非旗動,非風動,仁者心動。」「心動」也是因也!
022再論「因果」
虛雲老和尚,常常要學人深信因果,他老和尚,又提到另一個故事:
在釋迦牟尼佛之前,迦毘羅衛城裏,有一個捕魚為生的小村。村裡有大湖,那年天旱水枯,大湖的魚類全給村人,煮熟來吃了,最後只剩下一條最大的魚,照樣被烹殺。村裡只有一箇小孩從來沒有吃魚肉,僅僅那天敲了大魚的頭三下,當成好玩。
後來釋迦牟尼佛住世,波斯匿王很相信佛法,娶了釋種的女生,生下一箇太子,就是琉璃王。這位琉璃王幼時在迦毘羅衛城讀書。
有一天,戲坐釋迦牟尼的法座,被人責備,把他拋下來,懷恨在心。及至琉璃王登位成了國王,便率大軍攻打迦毘羅衛城,把城裏的人盡數殺戮,當時釋迦牟尼的頭,痛了三天。
攻城時,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請佛救釋迦族人,佛說:「定業難轉。」
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用自己的鉢,攝回釋迦族人五百眾。滿以為可以救了五百人,那知倒了出來,已全部化為血水。
釋迦牟尼佛說:「這全是因緣果報。」琉璃王就是大魚。大軍是被吃的魚族。被殺的釋迦族人,就是吃魚的族人。小孩就是釋迦牟尼佛本人。因為敲了魚頭,頭痛三天。這全是定業,有因有果。後來琉璃王墮地獄之中,冤冤相報,沒有了期。因果實在可怕。
我(盧師尊)講《維摩詰經》,講到其中一段:釋迦牟尼佛對寶積菩薩說:菩薩因為直心(一心),所以得到深心(道心)。因為得到深厚道心,才能調伏行者意念。因為調伏意念,才能行道。有了行道,才有回向之心。有了回向之心,才有方便法門。
有方便法門,才能度化各類的眾生。因為眾生的得度,才有清淨的國土出現。佛土清淨。說法清淨。智慧清淨。 道心清淨。 功德清淨。 這些全是環環相扣。 釋迦牟尼佛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清淨。」
我個人認為:「這就是因果。」,因果之事,必須深信,避免造惡因最重要,因為:種豆得豆。種瓜得瓜。 我現在是: 人在雷藏寺, 心遊經卷中; 常修超度法,度己亦度他。
虛雲老和尚說:「無論是什麼人,若不信因果,妄作非為,不要說修不成,三惡道也少 不了他。」
030坐禪的首要
虛雲老和尚,在他的一生中,有二次的「坐禪」,我印象很深刻。有一天,他在行腳中。虛老升火煮「馬鈴薯」。他突然間,想到要禪定,於是,雙腳一盤就坐了下去這一坐。天也空,地也空,人也空.....。一切皆忘。
等虚雲老和尚醒了過來,他看見火已熄了,成了灰燼,連一絲煙也沒有。那「薯頭」卻已是長出「菇菌」。他這一嚇! 他到底坐了多久?
又:
虚雲老和尚在「泰國」。他一入定。一天過去了! 二天過去了! ...五天過去了! 十天過去了!這下子,轟動整個泰國,人們爭相奔告。就連「泰皇」也知道了,「泰皇」也來禮拜這位聖僧。虚雲老和尚的禪定功深,真的是沒有話講的。
有一首詩曰: 三千大千恣橫眠, 那管時間與空間; 唯我獨尊光自顯, 大地乾坤一金仙。 此詩讚虛雲老和尚。
虛雲老和尚在開示中說;「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是禪定的心要,我們既然知道,如何能做到?
上根器——一念永歇,直至無生。
中根器——以理除事,了知佛性,本來清淨。
下根器——尋師教導,多聞正勤。
不要怕雜念,也不用費力去降伏雜念。你要認得是雜念,不去執著。 不去追隨。 不去排除。 不去壓制。則妄想雜念自然散失。
又說:
什麼是不生?也就是雜念還沒有來,這就是「不生」。什麼是不滅?行者修禪定,不掉舉,不昏沉,不執著雜念,不執著空。這就是「不滅」。時時刻刻,簡簡單單,不執著,也不生,也不滅。這就是禪定!
煩惱菩提、生死涅槃,只是假名而已,原來與佛性不相干。所有一切事物,皆是夢幻泡影。人的四大色身,與山河大地,在佛性中,如海中的浮漚一樣。因為生滅無常,所以成、住、壞、空,全不相干。欣厭取捨,全部放下!
痛癢苦樂,飢寒飽暖,榮辱生死,禍福吉凶,毀譽得失,安危險夷...一切置之度外!這樣才是放下! 等到萬緣全放下了,一切妄想雜念自然全部消完至此,一念不生了!一念不生時,自己的佛性,自然而然全部顯露。不要怕雜念。
我(盧師尊)常常教人:
用一個念頭,消除萬萬個念頭。也就是密教的觀想了!在密教觀想,我們稱為「意清淨」。例如:我們觀想一個「咒」字梵文的「」嗡。把這個咒字放在眼前上方的虚空。然後先把最上的一點「'」消失掉。再想「○」消失掉。再想「」消失掉。 再想「|」消失掉。 再想「5」 消失掉。 再想「V」消失掉。最後梵文的「」嗡字全消失掉。這個咒字的觀想,就是用一念來消除種種的雜念。當一切全沒有了。此時就進入「深定」之中了。當不生不滅之時,我們就得到了玄旨,第一義諦的不二法門。密教觀想的方法,非常的多。觀本尊。 觀咒字。 觀法器。 觀手印。 ........。這些都是令行者意念清淨的方法,以一念止萬念。
我(盧師尊)個人的經驗是:
當我放空。宇宙法流便融入我身。虛空與我,無二無別。虚空是我,我是虚空。打成一片。 這種參法,直言之,就是找出萬法由心造,心是本源。然後就是「觀心」。所謂「反聞聞自性」、「圓照清淨覺相」。「寂而照之」。「照而寂之」。
038隨方解縛(二)
雲老和尚說:釋迦牟尼佛慈悲六道,說出八萬四千法門,用以對治眾生的八萬四千種病。佛所說法,門門都是妙法。
禪——明白佛心,見證佛性。淨——一心念佛,見證佛性。密——三密清淨,見證佛性。律——嚴守戒律,見證佛性。總之,任何一門都可以了生死,任何一門都可以成佛道。不必強分法門的高下。
虛雲老和尚說:禪的法門,主要在「明悟自心,徹見本性」。但,下手功夫,屢有變化。 宗宗無宗。 法法非法。 門門亦是。
昔日。釋迦牟尼佛,只是「拈花」大迦葉只是「微笑」。這就是以心印心。
而達摩祖師來東土,也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在唐朝、宋朝的時代,都是「一言半句」,參問酬答的方式。在這個時候,就是「參公案」或「看話頭」了。例如:「拖死屍的是誰?」「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念佛者是誰?」推理下去!這都是「隨方解縛」而已。
我(盧師尊)講《維摩詰經》到<方便品第二>時。我體會到「隨方解縛」:維摩詰大士,在毘耶離城中,正是「隨方解縛」度化眾生。
例如:
他以富足,資助貧苦的窮人。他守戒律,影響犯戒之人。
他忍辱修養,攝化動輙嗔恚之人。他精進,度化懈怠之人。
他禪定,度心浮氣躁的眾生。他無上智慧,攝化愚痴迷妄之人。
又:
他是居士,但,持戒清淨。有妻小,但,修清淨行。有六親,但,無世俗煩惱。衣著華貴,但,相好莊嚴。飲食吃飯,但,禪悅第一。至賭場,但,勸誡世人。涉足外道異端,但引人入正法。旁通世典外書,但提倡佛法。
又:
他賺了很多金錢,但濟貧是第一要務。他走街串巷,但以佛法饒益世人。他講經說法,但以大乘為主。
他在學校講堂,用正見教導孩童。他入青樓妓院,勸世人淫欲之過患他入鬧市酒館,是度醉生夢死之人。
又:
在長者中,宣說殊勝法門。在居士中,說除貪欲、執著 。
在貴族中,講如何修持消除我慢。在婆羅門中,教人去除自大。
在大臣中,教人公正誠實。在王公中,教人守正不苟。
在王子中,教人忠孝兩全。
在宮女中,教恪守本分。
在平民中,教福德善根。在梵天中,教培植大智慧。
在帝釋天中,教三界無常義理。
在護法天中,教如何護持佛法。
我個人以為維摩詰居士的這些方法,主要的目的,就是「隨方解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也記載了觀音菩薩化身千百億。為的是度千百億不同身分的眾生。這是:「四攝法」: 布施。 愛語。 利行。 同事。
有一位自許開悟的行者來問我:「盧師尊!有本尊嗎?」
我答:「有。」
他說:「我認為無。」
試問:「若無本尊,我如何教化眾生,修本尊法?」
042法爾本然
虚雲老和尚說:日來常有學禪的人來問:
法本無法,一落文字,一說出口,即非實義,這就是禪嗎?
虚老答:了此一心,本來是佛,直下無事,各各現成。
問:大地眾生都是佛?
虚老答:直下認得此清淨自性(佛性),隨順無染,二六時中,行住坐臥,心都無異,就是現成的佛。
問: 如何修?
虚老答:不須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為,不勞纖毫言說思維。所以說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最自在的事,完全由自心,不假外求。
問:什麼都不做嗎?
虚老答:大地一切眾生,若不甘輪迴四生六道,永沉苦海。那就「常樂我淨」,諦信釋迦牟尼佛,放下一切,善惡莫思量,箇箇可以立地成佛。
問:放下一切,我覺得難?
虚老答:要學放下一切,要覺悟法爾本然。
我(盧師尊),覺得虚雲老和尚的最後一句「法爾本然」是最重要的。很多人,問我,什麼是「法爾本然」?
我說:所謂眾生,是眾生迷於「幻」。所謂菩薩,就是菩薩覺悟是「幻」。所謂佛,就是佛證悟「幻」,知「幻」離「幻」,度化「幻」中之眾生。知了「幻」。無所為而為,就是「法爾本然」。反之,有所為而為,就是「眾生」。眾生是「有為法」。 佛是「無為法」。在「無為法」之中,一切的作為全是隨順佛性,這就是「法爾本然」
我又說:清淨法身佛,就是「法爾本然」。為什麼呢?
既然覺悟「一切是幻」,娑婆世界全是無常,身無常,心無常,外在無常。那自然清淨自心。因為「無所得」之故也!
再綿綿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蘊皆空,身心俱寂,了無一事,如如不動了。這即是「清淨法身佛」。
清淨法身佛就是「法爾本然」。我寫一首詩吧!
偶想年歲七十九,
昔日已經為而為;
溪聲畢竟無所隨,
是非也均無是非,
南山雅舍是客棧,
松樹落針再一回
忘機忘機又忘機
莫管東南與西北。
046「三心」之說
虚雲老和尚說:學習禪法,要具備「三心」。這「三心」不是三心二意,而是「一心一意」,一心而有三意也。
一、信心——信我此心,本來 是佛,與十方三世一切佛無異。也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點也不疑惑。
二、長遠心——釋迦牟尼佛的種種法門,都是成佛的方便,法法都可以了生死,法法都可以成就。長遠心就是選定一法,終生行之,甚至來世也是如此行持。參禪者就這樣參下去!念佛者就這樣念下去!持咒者就這樣持下去!守戒者就這樣守下去!
三、無心——無心就是放下一切,無所為而為,沒有分別執著,成為一個無心道人,只剩下隨緣、隨順、隨份。隨緣是隨緣度眾生。 隨順是方便度眾生。 隨份是守戒度眾生。
溈山老人說:「若有人能行三心,三生若能不退,佛道決定成就。」
永嘉老人說:「若有人能行三心,若不能成佛道,是誑眾生,永墮拔舌地獄。」這意味著,三心是玄旨也。
修行的行者,最怕:信心不堅——中途停住。長遠心不足——取捨不定。無心生變——欣厭宛然。
虚雲老和尚,是一位守戒嚴謹的高僧,他常常講一個故事:
從前在罽賓國,近僧伽藍的地方,有條毒龍。毒龍傷害了地方,很多老百姓都被害,這毒龍變本加厲,血流成河,骨堆如山。有五百位阿羅漢,聚在一起,用禪定的力量去驅逐牠。但,始終無法把毒龍趕走!
後來,來了一位無名的僧人,也沒有入禪定,只是走到毒龍之前。對毒龍說:「善來!遠離這地方,回山去吧!」那毒龍點點頭,飛走了!
五百羅漢問僧人:「你用何神通?把毒龍趕跑?」
僧人答:「我什麼也沒用,我只是守戒清淨而已!」五百羅漢大駭。
虛雲老和尚說: 「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塵不可出。縱然有多智禪定現前,亦落邪魔外道。持戒之人,龍天擁護,魔亦敬畏。」
虚雲老和尚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這句話是六祖惠能說的。但,
你心平了嗎? 你行直了嗎? 否則不要說空話。
釋迦牟尼佛在證悟時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句話,學佛的人,都知道。然而,妄想執著不去,如何才能成就?
虚雲老和尚,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大家都知道,黃豆可以製成豆腐,但你不去製造,永遠是黃豆。
虛老說:石膏放的不如法,豆腐也製造不成。黃豆要去掉渣,要磨,要煮,最後要放適量石膏,這樣就可以製成豆腐。
虛老說:明知眾生是佛。要成佛,須要用佛法。不去修,當然不會成佛。重點也是在如法的修行,不如法一樣修不成的。太緊會出毛病!太鬆也是不能成! 不緊不鬆最美妙。如果如法的修行,不退不悔,決定可以成佛的。
058真正的禪定不緊不鬆
虛雲老和尚說:跏趺坐時,宜順著自然正坐,舒適很重要。不必挺腰。又不可彎腰。挺腰是太緊,容易「掉舉」。彎腰是太鬆,容易「昏沉」。總之,不緊不鬆最重要。如果太緊,不易入三摩地(定境)。如果太鬆,會睡著。
太緊時怎麼辦?勿作「意」,不要去想「我要靜坐」、「我要入禪定」。總之,隨順而輕輕作意在出入息。
太鬆時怎麼辦?把眼睛打開,輕輕的扭動臀部,昏沉會消失。
如何不緊不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如何調身心,如同調空氣。不熱不冷,最重要!不急不緩,最重要!有時候「休息」也很重要!
說到這裡,也不得不說一句,「忘我」才是最重要的!微微妙妙,輕輕鬆鬆,欣悅的法喜,勿煩勿燥。不可說也!
虛雲老和尚說:參禪靜坐,不是坐,才是禪。何時何地,都可以實施。也就是說。哪裏不是道場?真正的禪法,是不拘形式的。所謂禪堂,所謂靜坐,不過是為末世障重的眾生而設的方向。(這段話完全符合維摩詰居士的旨意)
維摩詰居士看見舍利弗在樹林中宴坐。大士告訴舍利弗:真正的坐禪不必像你這樣。是不拘形式的。甚至連打坐的念頭也沒有,這才是靜坐禪定。只要遵行佛法,運水搬柴,這才是禪定。內不著邪念,外不著境相,這才是真正的禪定。
心無掛礙,行住坐臥,都在定境,這才是真正的禪定。不起心動念,不受干擾,而專心一致,這才是真正的禪定。了悟煩惱即是涅槃,即是真正的禪定。舍利弗聽了,啞口無言。也有所悟。
談到「境界」。 虛雲老和尚說:那是說不完的,重要的是,不要去執著它,就無妨礙。一句話:見怪不怪。 其怪自敗。雖然看見妖魔鬼怪來作障。
答案是:不理會。
雖然看到本尊來摩頂授記。答案是:不理會。 聽到羣邪怒罵行者。 不理會。 聽到仙女歌頌行者。 不理會。不理會、不理會、不理會、不理會、不理會。至於看到或聽到。無所謂、無所謂、無所謂、無所謂、無所謂。
虛雲老和尚說:要學禪法,要認識「賓」,認識「主」。
舉例說明:有人開一家飯店,供旅客居住,而來來往往的客人甚多。客人住完,就走了。飯店的董事長,是不會走的。於是誰是主?誰是賓?很快的分出來了。董事長是主。 客人是賓。用這種方式來分別「念頭」。自性是主。妄念是賓。
這就是,常住的自性(佛性),本來就不隨妄念,忽生忽滅,起起伏伏。只要:「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也就是說:佛性不動。妄念自生自滅,完全沒有妨礙。學禪法的人,自性如如不動,莫管外頭刮大風。立如松。坐如鐘。行如風。 臥如弓。就不會隨妄念遷流。
有一句話:不去意會。名善境界。 若多意會。 即受纏縛。在這方面,也是不可說。
虚雲老和尚,有一位「菜頭」(種菜的老和尚),他每日的工作就是種菜。少言少語。每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這樣一天又一天的過去了。他無「人事」是非。外界無法干擾他。 後來, 他圓寂了。坐在他的菜園裡,一點呼吸也沒有。所有的僧團人員,發現他圓寂,一動也不動,驚動虛雲老和尚來看他(菜頭)化為一堆塵土與舍利子。(用內火自化)
虛雲老和尚說:「他坐化了,證果了!」
066阿誰是誰?
虛雲老和尚說:
古代的禪法,很直接,「直指人心」就是。不須文字。馬上就見了「真性」。例如:
達摩祖師的「安心法門」,二祖的「覓心不可得」,馬上頓悟。
六祖的: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這下子就明明白白了,直下承當,了無牽掛。到了後來。人心不古,只好「參話頭」。禪法教人開悟,話頭很多,例如:「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念佛是誰?」其實,也可以是: 「穿衣的是誰?」 「喫飯的是誰?」 「拉屎的是誰?」 「拉尿的是誰?」 「無明的是誰?」 「放屁的是誰?」
虛雲老和尚說: 「阿誰是誰?」
這個「誰」字,真的是了不起,就參這個誰?這一疑猜,反覆思量,真是現代的參禪妙法!是「盧勝彥」嗎?不,那只是一個名字。
是「蓮生活佛」嗎?不,那只是一個法號。
是這個身軀嗎?不,那只是一個四大假合之物。
是照片嗎?不,少年、青年、壯年、老年;一一不同,根本不是。是心嗎?心臟也不是。是那副臉孔嗎?不,臉孔也在變化。
那什麼都不是,「阿誰是誰?」呼之欲出。參!
虛雲老和尚說:一念未生,叫「不生」。
不掉舉、不昏沉、不著靜、不著空,什麼都不著,叫「不滅」。這「不生不滅」者,又是誰?
行者用心去參「阿誰」。沒有二念。輕輕提起。 輕輕放下。
一直參到,誰是誰,誰不是 誰,參到誰都沒有了!「嗡」的一聲!
「阿」的一聲! 「吽」的一聲! 終於開悟了!
虛雲老和尚說:觀世音菩薩圓通的方法,就是「反聞聞自性」。虛老認為「反聞自性」就是禪。反就是「回」。聞就是「照」。自性就是「不生不滅」。
加起來就是:「一念回光返照不生不滅。」
也就是要行者覺照,覺照就不會迷,不迷就是智慧,「智慧不亂」就是禪定。
此時:
清清淨淨。 空空洞洞。 湛然寂照。 如如不動。 靈靈不昧。 了了常知。
這是無物可形容的境界,若要說出來也甚難。
有人問我:「盧師尊!你學佛五十年,你得到什麼?」
我答:「無所得。」
人問:「無所得!那白白浪費了五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