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第215册「智慧大放送」

蓮生活佛文集第215册「智慧大放送」精選分享.二0一0年六月出版 

004智慧大放送 (序)

我學習佛法已經四十年了。坦白說,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愚昧平凡的人,從一無所知,到今天的「開悟」。這一路走來,跌跌撞撞,顛顛倒倒,回想起當初「求法」的過程,真的是讓人忍不住笑出來。拜師學法,感受到諸佛的加持。

最終,佛陀在菩提樹下見到東方一顆璀璨的明珠,而我竟然也見到了。我真的「開悟」了!我真的「明心見性」了!

我的覺悟,像是一道光,在無邊無際的佛海中閃耀著,越來越明亮。我終於明白,原來「這箇」就是關鍵。怪不得佛陀在明白了「這箇」後,不再願意在人間傳法,急於想要涅槃。為什麼呢?

因為:「這箇」實在是太精深,世人難以理解、難以相信。要用三言兩語說清楚,根本不可能。「這箇」是不可思議的,無法用常理推測。「這箇」無需多言,「這箇」無法言說。

我的上師,吐登達吉上師,曾認證我為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舍利弗」的再來人。而「舍利弗」在佛陀的僧團中,一直被譽為「智慧第一」。

有些人說:「盧勝彥只是比一般人聰明一些,他並沒有擁有舉世罕見的智慧,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是舍利弗的轉世呢?」

「盧勝彥的佛法,也不過是圍繞著靈魂不滅、因果報應、轉世輪迴和神秘法力,並沒有顯現出什麼特殊的現象,他根本不像舍利弗。」

其實,我認為:「這位批評者說得有道理!我離舍利弗遠得很,我根本不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我感到十分沮喪。

在佛法中徘徊啊徘徊!在這個瓶子中無法突破,怎麼也無法打破這個界限!

以前我的佛法,只是:一、做人。 二、做善事。三、對治五毒。

後來,我進入甚深禪定,我終於目睹「東方的明星」,進入第一義諦的思惟,諸佛全部體現,認可我的「開悟」。我得到舉世罕見的智慧,我一「開悟」,頓發佛慧。一切我全明白,我就是不折不扣的「舍利弗」。我的智慧,天下第一。我現在終於明白了,我可以一眼就看出誰有開悟,誰沒有開悟。一語中的。

這本書,《智慧大放送》,將為您帶來源源不絕的智慧。

022蓮曉上師的詩

真佛宗的「蓮曉上師」,住在「內陸」,因此,我與他相見困難,彼此的見面也非常艱難。然而,我經常閱讀他的文章,發現他的見地非常深刻,且常能提出獨到的見解。

他曾寫過一首詩,名為「試看鮮花是怎樣長成的吧!」詩詞如下:

天上的甘露是多麼聖潔!

而在人間,骯髒的內心就如大糞。這就是某些無德人士的天糞(份),

源自於長期見不得大日的發徽。

 

有時候,好人難免會招受糞擊,

哪怕她並沒有去惹誰坑誰。

就如明眼人所講:

成長是需要大糞來灌溉的。

那樣,大糞多來一些

也並非壞。

日久見真心,草香已預見,

試看鮮花們

是怎樣長成並怒放的吧!

(我的評語是:這是一首「糞詩」,鮮花的怒放依賴於糞土。用此來喻人,或許人也是依賴困難與艱苦來成長的吧!現代人或稱之為「食物鏈」。)我說,香與臭其實是同源的,香中有臭,臭中有香,香與臭並無本質區別。 試問:魚肉、鮮蝦、豬肉,是香?還是臭?

此外,蓮曉上師還有一首詩,題名為「道沒有選擇」,其內容如下:

太虛施恩於人,並無做作,人做作了,才感忽寒忽熱,當觀念被固執後,便形成了一系列又一系列的「得失」心跳,在相對的世界中爭執不下。

 

黑色是什麼?逆加持又是什麼?它不是壓抑,不是悼念,也不是魔,而是堅定不移。

白色與黑色皆是道。道沒有選擇,它是任何不執著、不迷惑的「選擇」。

(我的評論是:這是一首教人不做作的詩。道沒有選擇,等同於「大圓滿」。這已經非常接近開悟,只差那麼一點,便能開悟。蓮曉上師果然非凡。)

襄州,鷲嶺,通禪師。有僧人問通禪師:「世尊得道,地神報虛空神;和尚得道,未審是誰來報?」通禪師答:「謝你報來。」

我在這裡,如此說:蓮曉上師,早已明白道是「恆在」與「不審」的,「恆在」是佛性恆在,「不審」是無做作。

我問的是:為什麼恆在? 為什麼不審?

各位聖弟子,若能深入參究,必能證得明心。我開悟時,諸佛來報,諸空行母來報,我這個開悟,非世俗人所能知,所以我只能喊:「蒼天!蒼天!」

042五百萬真佛弟子

當僧人看到我欲隱居時,他對我說道:「盧師尊,您擁有五百萬弟子,肩負重大的責任,怎能隱居呢?」

我說:「不隱居,又如何?」

僧人說:「不隱居,可以天天說法,度眾生。」

我說:「若我死了呢?涅槃去了!」

僧人說:「師尊涅槃,我們無話可說,但,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啊!」(我覺得這位僧人,頂有意思的,我就用禪語,點一點他)

我問:「我有天天說法嗎?」

僧人答:「經曰,說法者,無法可說,便是說法。」(不錯)

我問:「我有五百萬真佛弟子嗎?」

僧人答:「經曰,若有弟子,若無弟子,是真名弟子。」(不錯)

我問:「我隱,是證道,你知道嗎?」

僧人答:「隱即無,不隱即有,『證道』不在有無。」(不錯)

(這位僧人,我偷偷地給他法旨,說第一義的法,點他開悟,於是這位僧人便開悟明心了)

在鼎州的大龍山,楚勛禪師上堂,沉默良久,才開口說道:「大眾已各自散去,這已經是重申了這個道理。既然如此,何必再久立呢?然而,久立也有其深意。若能開悟,經過一小段劫難,猶如片刻之間;若未開悟,則會迷茫無比。這樣理解了嗎?若有開悟的,請出來,我們一同商討。」

僧人出列,問:「展即遍周沙界,縮即絲髮不存,應該展即是?不展即是?」

楚勛禪師反問:「你從什麼處得來?」

僧人答:「這就是展。」(答得妙)

楚勛禪師說:「沒交涉。」(妙說)

僧人問:「如何是大龍境?」

楚勛禪師答:「諸方都是人。」

「如何是鏡中人?」

楚勛禪師答:「你為什麼謾我?」(妙答)

「亡僧遷化向什麼處去?」

「阿彌陀佛。」

「善法堂中獅子吼,未審法嗣何人?」

「你問什麼?」(太微妙了)

(各位聖弟子,你們可參察一下,我與僧人的對話,再對比楚勛禪師與僧人的對話,這兩者是否有共同之處?若再深究下去,真相便會顯現。我並未講法,我也沒有五百萬真佛弟子,那麼,你會怎麼看呢?)

054隔幾天再跟你說

有僧人問我:「師尊!如何是佛法的第一義呢?」

我回答:「隔幾天再跟你說。」

隔了幾天,僧人又問:「師尊!如何是佛法的第一義呢?」

我又回答:「隔幾天再跟你說。」

又隔幾天,僧人再問:「師尊!如何是佛法的第一義呢?」

我問:「你還不會?」

僧人答: 「不會。」

我說:「你去問彩虹山莊的石獅子。」

僧人急了:「石獅子怎能說話?」

我答:「佛法的第一義,一樣也不會說話。」

我提示:中國的哲學,有「體、相、用」的道理,簡單分析如下:體——本體。相——表相。 用——作用。 舉個例子來說: 「所謂電燈,電就是它的本體,相就是燈的表相,而放出光亮就是它的作用。」

如果以第一義來說:「電」就是第一義。電無形、電無相,但是卻有東西存在。

佛法的第一義也是一樣,無形、無相,卻有東西存在。我們不能稱它是物、是東西,或是道,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們又如何稱佛法的第一義呢?

經曰:「無眼無耳謂之離,有見有聞謂之微。無我無造謂之離,有智有用謂之微。無心無意謂之離,有通有達謂之微。又離者涅槃,微者般若。般若故繁興大用,涅槃故寂靜無餘。無餘故煩惱永盡,大用故聖化無窮。」

聖弟子,請問您對這段話有何理解?這是唐州保壽匡祐禪師的對話。

僧人問:「如何是佛法大意?」

匡祐禪師答: 「近前來。」 僧人近前。

 匡祐禪師問: 「會嗎?」

「不會。」僧人答。

 匡祐禪師說:「石火電光,已經千劫。」(廣無邊)

問:「如何是為人底一句?」

答:「開口入耳。」

 問:「如何理會?」

答:「逢人告人。」

聖弟子,您知道這段話的意思嗎?我的提示和匡祐禪師的對話,是否有什麼關聯呢?

058觀音菩薩是男是女?

法國的「蓮花伯昌」來到西雅圖的雷藏寺,我指著雷藏寺的觀世音菩薩像對大家說:「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繁多,菩薩有三十二種應化身,實際上,不僅是三十二種,甚至百千億的變化身,都是有的。」

蓮花伯昌聽後回應:「觀世音菩薩不是女性。」(是的,觀世音菩薩也有男性的化身,有些化身是有鬍鬚的男性觀音像。)

我對大眾說:「那觀音是男的了?」

眾人說: 「是。」

 我說:「這也不對。觀世音菩薩非男女相,全是變化應用,才現男女相。所謂相有分別,用有分別,至於本體,非男女相」

有弟子說:「一切有相,全是虛妄。」(《金剛經》語)

我在這裡提示大家:這一句「一切有相,全是虚妄」是非常非常接近開悟的。

聖弟子,如果能夠真正參透這句話,日積月累之後,最終也會開悟。我曾經在說法中提到過:房子會老,車子會老,人會老,天地也會老,等等,一切皆會變老。有弟子曾經反駁,師尊,天地怎麼會老呢?

我回答道:天地其實也是會老的。大氣層在變化,地殼也在變化。佛陀曾說「成、住、壞、空」,天地一樣會經歷變化。「生、老、病、死」是所有有形的現象。佛陀說過:「一切有相,皆是虛妄」,這句話距離開悟只差一步之遙。

眉州,黃龍禪師。僧人問黃龍禪師: 「什麼是密室呢?」

 黃龍禪師答:「打不開。」(妙答)

僧人問:「如何是密室中人?」

黃龍禪師答:「非男女相。」(妙答)

僧人問:「忽然尊貴了,又如何?」

黃龍禪師答:「不遺」

我在這裡想提醒大家,這個「密室」其實就是「開悟」的意思,而「打不開」這句話,意含深遠。所謂「密室中的人」,指的正是「非男女相」,也就是一切有相皆是虛妄。而「忽然尊貴了」後,黃龍禪師的回答「不遺」,這一句話的含義無比深遠。天、地、日、月、人、男、女,皆包含在其中。聖弟子們,你們是否能理解呢?

070蓮旺上師說益友

有一天,釋蓮旺上師在美國西雅圖的雷藏寺登法座,開始講法。他說:「自古以來,益友有三:第一是友直,第二是友諒,第三是友多聞。」

友直——是指真誠且有分寸,並非奸詐虛假。友諒——是彼此尊重與理解,互相包容。友多聞——則是眼界開闊,能夠幫助我們成長學習。

蓮旺上師認為,心目中的三益友是:付出——能夠為朋友真心付出。量大——心胸寬廣,能包容他人。敬重——對朋友保持真誠的尊敬。我笑著對蓮旺上師說,付出——可以向釋蓮旺上師借錢;量大——即便不還錢也無妨,因為釋蓮旺上師心胸寬大;敬重——就算不還錢,也不會有問題,因為釋蓮旺上師會尊重你。

蓮旺上師聽後,在下面笑得“哎啊!哎啊!”不止。

我哈哈大笑,接著說:「佛身遍布於法界,普現於一切群生之前,佛是我們的益友,講法四十九年,教導我們俗諦與聖諦,真的是天人大導師。」

我繼續說:「講法四十九年,但也說無說法。這才是第一義諦。」

我又說:「真佛宗度眾五百萬,在第一義諦中,實無真佛宗,實無五百萬,我盧師尊未曾寫書,也未曾講法。」我如此說。

聖弟子會否明白?

在襄州的鷲嶺,善美禪師與僧人之間有一段對話。

僧人問: 「如何是鷲嶺境?」

善美禪師答:「峴山對碧玉,江水往南流。」(如果我答,我會說,歡迎來登山)

僧人問:「如何是境中人?」

善美禪師答: 「有什麼事?」(如果我答,我會說,對身心有益)

僧人問:「百川異流,還歸大海,不知大海有幾滴?」

善美禪師答:「你到大海也未?」(如果我答,我會說,請你去數。)

僧人問:「到海後如何?」

善美禪師答:「明日來,向你道。」(如果我答,我會說,到海就到海,如何就如何)

我的回答很現實,但其中也包含了第一義諦。明眼人果然偉大,偉大到他們的答話雖然平凡,但在平凡中卻有深遠的法味。你說是不是?

086靈祐禪師登法座

「靈祐禪師」在「溈山」登法座時,開示道:「道人之心,應該質樸直率,無虛偽,無背面,也無欺詐妄想。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應該視聽尋常,不強求,更不需要閉眼塞耳。只有情不附物,才能得證。」

「從古聖賢的教誨中,我們常聽到他們提到濁境中的種種過患。然而,若無心中那許多惡念、情感、見解、與習氣的影響,就如同秋水般澄澈清明,無為而自清,空曠而不妨礙。此時,無論他稱之為道人,還是無事人,都能稱其為真修行者。」(我說,前者的「情不附物」乃為妙訣)(我說,後者的「無心、無事」亦為妙訣)

有僧人出列問:「頓悟之人還有修嗎?」

靈祐禪師答:「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時,修與不修是兩頭語。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除清淨,須教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

「不可別有法,修行趣向,從聞入理,聞理深妙,心自圓明,不居惑地。縱有百千妙義,抑揚當時,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計,始得。」

「以要言之,則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若也單刀直入,則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我提示如下: 我過去常常說:「開悟的人,已得玄旨,但,因為無始累世的習性業障尚未清淨,於是,依開悟之理,將無始累世的習性業障,清除乾淨,這樣子做,是謂修行。」

也就是說:「開悟之人,已居不迷惑之地,明白第一義諦,但,還是要自己做活計,始得。」這是靈祐禪師所說,也是盧師尊所說。

我贊同靈祐禪師的教誨:「修與不修,是兩種語言的對立。」

修——修掉無始以來的習氣業障,還是要自己修。

不修——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如如佛也第一義諦:無修即修。修即無修。

我曾說: 「盧師尊不是人!」

聖弟子問: 「不是人是什麼?」

有聖弟子代答: 「不是人,是佛。」

我的答案是:「無以名之。」(第一義諦)

我真誠告訴大家,真佛宗並非某個具體的存在,也沒有盧勝彥這個名字,也沒有五百萬弟子。更沒有說法或寫書。(這是第一義諦)聖弟子們,是否能領會?

真佛宗裡「有人」或「無人」,這是兩頭話,聖弟子,速速解來!

094魔眼

盧師尊有一本書,書名為《魔眼》。有人對這個書名提出異議。有人問:「佛眼也好,法眼也好,慧眼也好,天眼也好,甚至肉眼也比魔眼來得更好,為何盧師尊要取名為《魔眼》呢?」

我答:「不落善的一邊!」

來人問:「不落善的一邊,豈不是落入惡的一邊?」

我答:「魔無兩邊,你說,還有魔嗎?」

來人忽悟。說:「盧師尊寫魔眼,後來者再也無人能奈何你了!」

(我提示:從佛魔一如的立場,或從魔是深地菩薩的立場來看,這個《魔眼》已經過關了。然而,從第一義諦的角度來說,卻是不同的。聖弟子,是否能夠在離開兩邊的境地中,給我一個更正確的答案呢?)

靈祐禪師問仰山禪師:「《涅槃經》四十卷,多少是佛說?多少是魔說?」

仰山禪師答:「總是魔說。」

靈祐禪師讚嘆:「自今爾後,再也無人能奈何你了。」

(單憑仰山禪師對《涅槃經》的評論為全是魔說,當代的佛學者一定會替佛陀辯護,明明是佛說,為何是魔說,世人必定無法理解。然而盧師尊知道,世上已無一人,能對仰山禪師有何影響,因為仰山禪師也是一位大徹大悟的行者。)

我知之。你知道嗎?知道的人,何不偷偷告訴我,我可以為你印證,你就是一位開悟者。

靈祐禪師問雲巖禪師:「你曾久在藥山禪師,是否?」

雲巖禪師答:「是。」

靈祐禪師問:「藥山大人相,如何?」

雲巖禪師答:「涅槃後有。」

靈祐禪師問:「如何是涅槃後有?」

雲巖禪師答:「水灑不著。」(第一義)

雲巖禪師卻問靈祐禪師:「百丈大人相如何?」

靈祐禪師答:「巍巍堂堂,煒煒煌煌,聲前非聲,色後非色。蚊子上鐵牛,無你下嘴處。」(我提示:水灑不著,好一句水灑不著,了不起。至於,蚊子叮鐵牛,無你下嘴處,也是第一義,了不起。水灑不著和無你下嘴處,二者是相通的,如何相通,寫一篇論文來,如何?)

102我欲「赤裸裸」面眾

二○一○年二月十四日(星期日),這是中國年春節時,我回到了台灣雷藏寺,登上法座。我開口說道:「盧師尊今年六十六歲,但全身精神依舊旺盛,體力猶如猛虎,我的胸肌依然健碩。今天,我想脫衣亮相。」台下的信眾立即發出一陣呼聲。

我問:「脫不脫?」

台下信眾齊聲喊道:「脫!」

我望向上師席,看到席上的上師們一個個目瞪口呆,並且不停搖頭。他們心中想著,若盧師尊在法座上脫衣,這必定會引起媒體的大肆報導,真佛宗恐怕又會因為師尊的一個舉動而掀起波瀾。因此,他們希望我最好不要脫衣。

然而,對我來說,無論脫衣或不脫,盧勝彥始終是盧勝彥。

出於對雷藏寺住持的尊重,我不想讓他們為難,所以最終決定不脫衣。其實,我個人認為,祖師們若在法座上脫掉衣物,那也無所謂。但我並不在意,因為我的第一義諦是:在這個世界上,無論發生何種事情,對我來說,「一切皆無事。」

各位聖弟子,你們能理解我所說的這句話嗎?「一切皆無事。」

仰山禪師曾參訪靈祐禪師時,靈祐禪師問他:「你是有主沙彌,無主沙彌?」

仰山禪師答:「有主。」

靈祐禪師問:「主在什麼處?」

仰山禪師從西邊走到東邊,站立不動。靈祐禪師感到異常,對仰山禪師印象深刻。(如果是我,當靈祐禪師問我「主在何處?」時,我一定會一件一件地脫掉衣物,保證靈祐禪師不僅會覺得異常,甚至可能會大吃一驚。)

仰山禪師從西走到東,站立。盧師尊若脫光衣服站立,這不正是「第一義諦」嗎?靈祐禪師告訴仰山禪師:「以思無思之妙,返思靈燄之無窮,思盡還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仰山禪師以此話,開悟。

我提示大家:「思無思之妙」——無念法門。「返思靈燄之無窮」——佛的智慧。「思盡還源」——第一義諦。「性相常住」——恆在也。我的如來的智慧,當今之世,已是無上的無上了。

114小釋迦

盧師尊在二○一○年之間,寫了一本書,書名是「瑜伽士的寶劍」。此書的創作,源於白度母(白空行母)從虛空中降臨,將教義傳授給我。白空行母擁有極大的智慧,事實上,她的根本就是「般若佛母」,無數且無盡的佛陀,皆由她所生。盧師尊坦承,我與白空行母之間,擁有極其深厚的因緣。

第一次修習「眠光法」時,白空行母從虛空中降臨。她的身體白皙如雪,容貌極為艷麗,宛如十六歲的佳人,身上佩戴著精美的飾品,光彩奪目。她的頭部有三隻眼睛,雙手和雙足的心臟處各有一隻眼睛,共七隻眼睛。她手持一朵「烏巴拉花」,降臨後,她將床榻化作蓮花。我與白空行母便在蓮花的中央。蓮花初開後,逐漸合攏,最終變為一朵尚未綻放的蓮花。(鬼神無法見到此景)

白空行母口中含著一顆「紅丹」,將其送入盧師尊的口中。這顆「紅丹」名為「大樂三昧丹」。隨後,連續不斷地發出「密、密、密、密、密」的音響。

白空行母告訴我:「你是蓮生佛。」

我回答說:「我是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舍利弗的轉劫,佛號華光自在佛。」

白空行母說:「蓮生佛即是華光自在佛。」(這樣的經歷,實在是無比神奇,我的功力大幅增強,氣息堅固、脈絡暢通,體內的光點閃爍,物質的肉身快化成虹光了。)仰山禪師也曾有過一段類似的經歷,且同樣極為神奇。

有一天,虚空之中,降下一位梵僧。(西土僧人)

仰山禪師問:「從哪裡來?」

梵僧答: 「西天。」仰山禪師問:「幾時離開西天的?」

梵僧答:「今早。」

仰山禪師問:「為什麼這麼遲才到?」

梵僧答:「遊山玩水。」

仰山禪師說:「神通遊戲則不說,至於佛法的至理,還須要老僧才能獲得。」

梵僧說:「特來東土禮拜文殊菩薩,沒想到卻遇到了小釋迦。」

梵僧取出梵書貝葉經當禮物,送給仰山禪師,最後,騰空而去。仰山禪師從此有了「小釋迦」之名。(我在本短文中,要強調一件事,神通與明心見性,毫不相干。神足通的梵僧,也須向明心見性的仰山禪師,致上最敬禮。)

126不說不說不能說

有一位弟子來到我處,恭敬地叉手敬禮,跪下,奉上豐盛的供養,並頂禮三次,雙手合十,說道:「我自遠方而來,懇請師父指授一個開悟的口訣!」

我回應說:「這不能說。」

弟子問道:「我以身、口、意供養,並將自己的積蓄獻上供養,心中懷著最虔誠的願望,僅求師父賜下一句開悟的口訣。難道這樣也無法得到嗎?」

我再次答道:「不能說。」

弟子繼續問道:「師尊若有指示,我必全力遵循,身心隨師尊差遣,已無我,僅求師父賜下開悟口訣。這樣,您還是不能說嗎?」

我堅定地回答:「不能說。」

弟子無奈,起身,對師頂禮後,默然離去。

鄧州香巖的智閑禪師,來自青州,厭惡世俗,熱愛佛法。他在百丈禪師門下學道,性識聰慧,參禪多年,卻始終未能開悟。百丈禪師圓寂後,智閑禪師便尋訪靈祐禪師。

靈祐禪師問:「我聽說你在百丈襌師處,問一答十,問十答百,此是你聰明靈利,意解識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你時,試道一句看看?」

智閑禪師被問得愣住,心生茫然。

回到寮房後,智閑禪師翻閱過去讀過的經書,試圖找出一句合適的語句,卻始終無法找到。深感無望,他感嘆道:「畫餅無法充飢。」

智閑禪師多次向靈祐禪師請求開示,但靈祐禪師答道:「我若向你說,你以後會罵我,我開悟是我的,和你無相干。」

智閑禪師最終將自己過去所讀的經文全部燒毀,並說道:「此生不學佛法了,只做個遠行的粥飯僧人,免得天天勞心。」

他流著眼淚告別靈祐禪師,前往南陽,參觀「忠國師」的遺跡,並決定留在那裡。

有一天,智閑禪師在清理草木時,偶然扔起一塊瓦礫,擊中了一根竹子,發出響亮的聲音。就在這一刻,他突然開悟,並寫下了一首頌: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隨後,他沐浴焚香,遠遠向靈祐禪師禮拜,說道:「和尚大慈悲,恩逾父母,當時若為我說破,何有今日之事?」

靈祐禪師看過此頌後,對仰山禪師說:此子徹悟了!」

我提示:忘所知——值得參。 無蹤跡——值得參。 聲色外——值得參。 上上機——值得參。

試問聖弟子,我的悟道,是我的,和你毫不相干啊!

134去看馮錦良醫師

二○一○年二月,我從美國西雅圖回到台灣,最主要的目的是探望馮醫師。馮醫師是和平醫院婦產科的主任,平日非常熱愛佛法,精進修「護摩」。每當有空閒時間,他便會修法,並且常常勸導他人皈依佛門,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好醫師。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馮醫師在一個月前的夜間值班中,工作非常辛勞。當他回到休息室時,突然昏迷不醒,直到第二天清晨才被發現。當時他的昏迷指數已經低至「三」,由於大腦缺氧時間過長,導致了腦部損傷,四肢無法動彈,至今已經在加護病房躺了整整一個月。

我前去探望馮醫師,並為他結印加持。有人問:「馮醫師修行精進,幫助了無數人,為什麼會遭遇這樣的厄運?」

我回答:「因果。」

有人接著問:「這到底是什麼因果?」

我答道:「因果不可思議。」(其中的原因是...)

有人再問:「如果馮醫師無法康復,該怎麼辦?」

我回答:「無論如何,他的功德依然存在。」

「如果奇蹟發生,他康復了呢?」

我答:「他依然擁有功德。」

有人問:「為什麼無論結果如何,都與功德有關?」

我答:「功德非功德,是功德。仍然是景緻一片大好!」(我提示:一個修行人遭逢天大地大的厄運降臨之時,他仍然聲色不動如初,為什麼會這樣?聖弟子如何回覆我?)

在杭州的徑山,洪諲禪師曾有一段對話。一位僧人問:「當鼻息全無,生命如灰時,該如何?」

洪諲禪師回答:「仍然公幹。」

僧人再問:「但我已經無法工作了。」

洪諲禪師答道:「那只是耕人不種田而已。」

「那麼最終該如何?」

「禾子熟了,卻不再在田間。」(我提示:我去探望馮醫師的經歷,與洪諲禪師的對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對於有開悟之人來說,生與死是相同的,根本就沒有生死的分別。對於明眼者來說,這一切都只是景緻,一片大好。)

洪諲禪師有一偈,我非常欣賞:你言有三四。我道一也無。 東西不相顧。 南北與誰留。(我提示:人世間的事,紛紛擾擾,一般人是走不出來的,輪迴永遠無止盡。只有明眼者才能說,「我道一也無」(這世間,東西毫不相干,南北也毫不相干。只有得玄旨的人,才知道,所謂修行與開悟明心,毫不相干)

142大機大用

我回到台灣,在台北的「金石堂」舉行了一場「簽書會」,同時在台灣雷藏寺舉行了「孔雀明王」護摩火供大法會。因此,我接受了平面媒體及電視媒體的採訪。

記者訪問時,共同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使人生會更好?」

我答:「讓人們均富,讓人們身體健康,這是外在的。我說,內在的,讓人們有佛學的素養,一切煩惱斷除。」記者們點點頭。

有一記者問:「如何使一切煩惱能夠斷除呢?」

我答:「這是佛法的第一義,參破明心。」

記者問:「如何明心?」

我答:「人之初,性混沌。」(有深義)

「不懂。」

我說:「慢慢學習,做自己的主人,得大機,再大用也!福州,九峰,慈慧禪師。

最初在溈山,參訪靈祐禪師。靈祐禪師上法座說法:「汝等諸人,只得大機,不得大用。」

慈慧禪師聽了,便抽身出去。靈祐禪師召呼他,他頭也不回。靈祐禪師說:「此子堪為法器。」(盧師尊提示:在法座前的弟子們,已得大機,也即參破明心;至於大用尚欠,未完全顯現。慈慧禪師離開的舉動,正是表現了他不僅明心,而且已具備了大用,這一轉身,頭也不回,極為關鍵。)

有一天,慈慧禪師告別靈祐禪師下山時說:「我辭別了和尚下山,但,千里之外,不離和尚左右。」

靈祐禪師動容說:「善為!」(正是大用)

京兆府,有位米和尚。有老宿問:「米和尚見佛,喚作什麼?」

米和尚答:「如果有佛可見,即同眾生了。」(第一義)

僧人問:「自古上賢,還達真正理也無?」

米和尚答:「達。」

僧人問:「達個什麼?」

米和尚答:「有霍光者賣假銀子,契約書是誰做?」

(關於這一點,我盧師尊的回應是,盧師尊已經撰寫了二百一十五冊書籍,那麼,這些書籍的作者究竟是誰呢?所謂的「大機」又是什麼?「大用」又代表著什麼呢?眾多聖弟子又是如何理解這一切的呢?)

146身中的寶物

當我回到台灣時,電視台報導了我,報紙也刊載了整版的報導,我似乎成了焦點人物。有一位人士質問我:「你實在是太偉大了!曾經有總統找過你嗎?總司令也曾找過你?這些是真的嗎?」我答道:「這些都是過去的事了。早期,蔣經國總統曾到測量學校視察,尹鍾奇校長送了他一本我的詩集《淡煙集》,因此,總統曾找我談過話。聯勤總司令賴名湯也曾找過我問事。」我繼續說:「其實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身中有一寶。」「什麼寶?」我答:「佛陀的第一義諦。」「什麼是第一義諦?」

 我答:「人人具足,但,人人不識,我今識得,這個寶可正是無與倫比的。就算是三界的珍貴,也比不上這個寶,我認識這個寶,可正是真的唯我獨尊了。」

聖弟子啊!開悟者,當知這才是真正的寶貝。蘄州三角山的法遇庵主,當年正值兵荒馬亂,有一群草賊毛盜闖入三角山。那位盜首手持刀,對法遇庵主說:「和尚,把財寶拿出來!」

法遇庵主答:「出家人的珍寶,不是你可以拿的。」

盜首問:「是何寶?」

法遇庵主大喝一聲。(第一義)可惜盜首不能領悟。 一砍。

法遇庵主,身首異處。(法遇庵主的身中之寶,與生死不相干,可惜,粗魯的盜首,不懂得,卻錯殺了一位明心見性的大善知識,這個罪業可就太嚴重了)

袁州,仰山,西塔,光穆禪師。

僧人問:「如何是正聞?」

光穆禪師答:「不從耳入。」(第一義)

僧人問:「作麼生?」

光穆禪師答:「還聞麼?」

僧人問:「如何是西來意?」

光穆禪師答:「你無佛性。」

(盧師尊提問,佛陀明明說過,眾生皆有佛性,為何光穆禪師要說僧人沒有佛性呢?這其中有何道理?問與答之間的深意,聖弟子能否解答呢?)

158關於「前三三,後三三」

杭州的無著,名為「文喜禪師」,來自嘉禾語溪。他姓朱,七歲時便於本邑常樂寺剃髮出家。之後,他專心修習戒律,聽取教誨,隸屬於會昌澄汰的法門,並逐漸隱居,反對外顯的名聲。

大中初年,文喜禪師遵循傳統,修習懺悔法,並於鹽官的齊峰寺修行。後來,他前往大慈山,拜見性空禪師。

性空禪師告訴他:「你何不去遍參?」

文喜禪師直奔五台山華嚴寺,抵達金剛窟禮拜後,遇到一位老翁牽著牛行走。老翁邀請禪師進寺,並呼喚道:「均提!」隨即,一位童子應聲而出。老翁引領禪師登上法座,堂內的光芒閃耀,猶如金色的光輝。老翁端坐於法座,指向繡墩,示意文喜禪師入座。接著,老翁問道:「你從何至?」

文喜答:「南方。」

老翁問:「南方佛法如何住持?」

文喜答:「末法比丘,少奉戒律。」

老翁問:「多少眾?」

文喜答:「或三百,或五百。」

文喜反問:「此間佛法如何住持?」

老翁答:「龍蛇混雜,凡聖同居。」

文喜問:「多少眾?」

老翁答:「前三三,後三三。」(第一義)

老翁呼叫童子奉茶,並進酥酪。文喜喫了,心意豁然。老翁拈玻璃盞,問:「南方有這箇嗎?」

文喜答:「無。」

老翁問:「平時用什麼喫茶?」文喜無答。

文喜見日色已晚,問老翁:「可以投宿一晚否?」

老翁答:「你有執心在,不得宿此。」

文喜說:「我無執著心。」

老翁問:「你曾受戒否?」

文喜答:「受戒久矣!」

老翁說:「你若無執著,何用受戒?」

老翁令童子送文喜。

文喜禪師問童子:「前三三,後三三,是多少?」

童子喊:「大德!」

文喜禪師應諾。童子問:「是多少?」

文喜禪師又問:「此處是何處?」

童子答:「此是金剛窟般若寺也。」

文喜禪師心中一震,突然明白,這位老翁正是文殊菩薩,恐怕再也無法見到他。他懇求童子賜予一言。童子隨即說出一首偈語:

面上無嗔供養具。口裡無嗔吐妙香。

心裡無嗔是珍寶。無垢無染是真常。

偈語說完,均提童子與整個寺廟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五色雲中,文殊菩薩乘著金毛獅子顯現。

盧師尊曾經前往五台山,一位比丘向我禮拜,從菩薩的頂端一直禮拜到山腳下。

比丘說:「在五台山,等你久矣!」

我問:「你要什麼?」

比丘答:「什麼也不要。」

我問:「你住何處?」

比丘答:「何有住?」

忽然不見,問人,人皆不知。盧師尊提示:「前三三,後三三,是多少?」

我告訴聖弟子:「文殊菩薩是文殊菩薩,盧師尊是盧師尊。」由此,你應該能解開這個大謎題:「前三三,後三三?」聖弟子,請作答!

190古人古人古人

有位僧人問我:「盧師尊曾說,古人就是今人,今人就是古人,是嗎?」

我回答反問:「你看古装的戲劇,例如『赤壁』,裡面的人物,是古人?還是今人?」僧人答:「是今人演古人。」

 我說:「是了,是了,是古人,也是今人。」

僧人說:「那只是戲!」

我說: 「水中月。」

僧人問:「盧師尊是何旨意?」

我答:「你在水中。」

(我提示,從這一段的談話之中,你應該能夠明白,古人與今人並無太大區別。永恆而不變易的,其實是那種精神與真理,古代的事物與現代的事物,也都是相同的,只是表面形式或道具不同罷了!)

(我提示,月亮在水中,雖然不是真實的月亮,但它依然是一種存在的「色」。可以說它有,也可以說它無,這樣的意旨如何呢?那麼,為何不歇息片刻,隨其自然呢!)

我真心告訴聖弟子,盧師尊既是古人,也是今人。你們稱我為什麼名字,我自己也往往糊塗不清。我所經歷的挫折無數,但終究只有兩個字,那兩個字就是:「歇去!」

吉州,資福,貞邃禪師。

僧人問:「和尚見古人,得何意旨便歇去?」

貞邃禪師答:「月中魚。」(妙答)

僧人問:「如何是古人歌?」

貞邃禪師答:「月。」(妙也)

僧人問:「如何是最初一句?」

貞邃禪師答:「世界尚未成,你已在此。」(此句是第一義諦)

僧人問:「古人道,前三三,後三三,意旨如何?」

貞邃禪師反問:「你名什麼?」

僧人答:「某甲。」

貞邃禪師說:「喫茶去!」(歇去!)

僧人問:「如何是古人心?」

貞邃禪師說:「山河大地。」

我提示,古來,文殊菩薩總是騎著雄獅,普賢菩薩騎著寶象,而釋迦牟尼佛又是騎著什麼呢?聖弟子,請答一答看,若能答對,也許就能領會其中的玄妙之旨了。

「前三三,後三三」?我說:「古人,今人,歇去!」會否?聖弟子。

202因為有您!

僧人問盧師尊:「為什麼盧師尊要生生世世度眾生?」

我答:「因為有您!」

僧人問盧師尊:「為什麼盧師尊要粉身碎骨度眾生?」

我答:「因為有您!」

僧人問盧師尊:「為什麼盧師尊要不捨一個眾生?」

我答:「因為有您!」

(我提示,因為有您的「您」字,含義是無窮盡的。狹小的想,是指一個人;廣義的想,是指「輪迴」無盡,又指所有未明心見性的「頑固不化」的眾生,又指「業障深重」的眾生。所以,只有生生世世,粉身碎骨,不捨一個,才能度得全,度得盡)

(我又提示,前面的提示是指「方便」的度眾生的法教。至於,第一義的「智慧」是,且問您,什麼是眾生?)

郢州,興陽山,清讓禪師。

僧人問:「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仍不得成佛道,如何是?」

清讓禪師答:「這個問題非常恰當。」

僧人追問:「既然是坐道場,為什麼不得成佛道?」

清讓禪師答:「因為有您!」

洪州,幽谷山,法滿禪師。

僧人問:「如何是道?」

法滿禪師靜默良久,才說:「會嗎?」

僧人答:「不會。」

 法滿禪師說了一偈: 問道語下無聲。 舉揚玄旨叮嚀。 禪要如今會取。 不須退後消停。(我提示,就是有會不得的僧人,這才是「因為有您」。道是什麼?是法界體性?是大圓鏡智?是平等性智?是...?)

我說:「要行且行,要坐便坐,吃飯拉屎,全是道。」

「道啊!去您的頭!」

我且問聖弟子:「去您的大頭,是什麼義?快快給老盧答來?」

我也寫一偈詩:

就是為了這一個鈍漢

害我寫文章天天伏書案

寂寞為伴

就希望眾人能開眼璀璨

但是人心只想當仕宦

或是在那錢餉

算了算了算了算了算了

我還是吃我自己的飯

開放時間

星期二至星期日:(週一休假)

11:00 AM ─ 5:00PM

星期三及星期六:問事、人生咨詢,歡迎來電預約2:00 PM ─ 5:00PM


星期三:密法精進班

7:00 PM ─ 9:00PM

星期日:共修密法及生活中的佛法化    

2:00 PM ─ 5:00PM

聯絡方式:

地址: 3004 W Audie Murphy Parkway,

         Farmersville,Tx 75442

 

電話 +1 (972) 782-7587

傳真 +1 (972) 782-7656

網站: kba-tx.org

電子郵件:info@kba-tx.org

臉書: www.facebook.com/temple.

kalachakra/

*本寺爲非營利宗教團體,所收捐贈款項,皆可開出感謝狀,收据可抵稅,功德無量!

三輪雷藏寺服務項目:

1. 佛像開光及安設壇城

2. 風水擇日    

3. 人生咨詢(問事)

4. 臨終關懷助唸

5. 求簽解惑

6. 助印經書

7. 太歲燈/光明燈

8. 消災延壽藥師佛燈

9. 地藏殿提供

 -- 纳骨塔

 -- 歷代祖先牌位

 -- 怨親債主、纏身靈牌位

 -- 水子靈牌位

10.每月(農曆)初一初十五上午10:30am佛前大供及拜土地公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