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册「蓮花池畔的信步」
蓮生活佛文集第88册「蓮花池畔的信步」精選分享‧一九九0年七月美國真佛密苑
011與印順導師一席話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十九日上午十時,母親親自到隔壁的「華雨精舍」去詢問比丘尼(侍者),是否印順導師在場。侍者回答說他在。母親隨後告訴侍者,盧勝彥已經回到台灣,想過來向印順導師行禮,想知道是否方便,是否會打擾到他。比丘尼進去通報後,印順導師非常高興,並同意了。
因此,我大約在十點鐘左右,帶著蓮香上師、佛青、佛奇以及適時而至的尤銀壽上師,一起從寒舍走過到隔壁的華雨精舍。寒舍與華雨精舍之間只隔著一面牆,而新建的華雨精舍後門正對著寒舍的正門。
我先拜佛,然後正式頂禮印順導師。導師坐在他平時的大沙發椅上,面前擺著書桌,牆邊有一個大書櫥,穿著藏青色長衫,面帶微笑。他的語音非常細弱,顯然身體一直不好,然而他還是對我們微笑,點頭示意大家隨意坐下,並且侍者端上了茶。
「師父現在還好嗎?」我問道。
「還好,但色身老矣!不中用了!」他答道。
「師父還在寫書嗎?」
「少囉!眼睛也不行了。」(我記得八年前離開台灣去美國時,印順導師牙齒不好,腸胃也不太好,但眼力仍然很好,因此他寫書從未停歇。)
「我在美國看過師父寫的《印度佛教思想史》。」
「哦!很好。有人告訴我,那本書的文字太硬了。」
「文字上確實有些難度,尤其對初學佛的人來說,不容易理解,這是真的。」
「西雅圖下雪了嗎?」導師反問我。
「今年一定會下雪,電視台是這麼說的。」我回答。
「啊!你們都回來了,佛青、佛奇都長這麼高了,真是太好了,時光過得真快啊!」(老人彷彿回憶往事,陷入沉思)
我也回想起過去,八年前,每個月我都會去見印順導師一次,恭恭敬敬地頂禮他,並獻上供養。這樣的行為持續了三年,從未間斷,因為他是我入佛門後的第一位皈依師父。
1982年我離開台灣 去美國後,與師父的交流只剩下書信來往。我這一去,已經是八年了,八年如夢,當時見面時的情景似乎還是模糊的,但如今坐在這位老人的面前,這不就是熟悉的印順導師嗎!
這八年來,關於我的流言蜚語不斷。有些人說,盧勝彥根本不是印順導師的弟子。還有說法是,印順導師根本否認我作為他的弟子。更有報章雜誌指出,雖然我曾經皈依印順導師,但並沒有真正學習他的教法,而是另尋他派。
然而,無論外界怎麼說,我的台灣住家就位於印順導師的隔壁,這不僅僅是鄰居的關係,而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一點無需再爭論。
印順導師是佛教界的燈塔,我作為他的弟子,終身以他為榮。導師是三論宗的宗師,我也深入學習過三論的經典,曾讀過《三論玄義》和《三論游義》。
三論指的是《中論》、《十二門論》和《百論》,這些經文闡明了大乘佛教中實相的道理,破除一切迷執,打破大小乘以外道的偏執。三論宗的血脈始自文殊菩薩,馬鳴菩薩為第二祖,龍樹菩薩為第三祖,直到嘉祥大師,這條傳承一脈相承,歷久彌新。
我個人也曾研習嘉祥大師的「根本法輪」、「枝末法輪」、「攝末歸本法輪」。我深知,雖然文殊菩薩、馬鳴菩薩、龍樹菩薩是三論宗的祖師血脈,但密宗的祖師血脈,其實也正是 文殊菩薩、馬鳴菩薩、龍樹菩薩。根本上並無區別,這些區分只是後人所作的。
三論宗,又名法性宗、性宗、空宗、般若宗。其最核心的佛理是,宇宙萬事萬物皆無固定的自性,皆隨因緣而變化。三論宗主張理解佛理,讓內心從輪迴中解脫,最終證入真空本性。
今天,我修學佛法,也是從「理解佛理」開始,接著使「內心解脫」,最終證入「真空本性」。這樣的修行,是否就違背了三論宗的教義呢?
我的「真佛密法」,首先教人理解佛理,再實修達到「煩惱解脫」,最終進入三摩地,通過坐忘證得空性,與光明合一。其實,這與三論宗的根本理論並無區別,區別的只在「名相」上而已。對我而言,「真佛宗」便是「三論宗」,其淵源與血脈完全相同。
印順導師曾告訴我:「你努力去度化眾生吧!我年事已高,法輪也已轉過,如今該由你來轉法輪了。」
他的語言雖然輕柔,但我聽得非常清楚。那天,他似乎有很多話想說,但由於身體狀況不佳,侍者默默地示意他少說些。然而,我能感覺到當他看到我時,眼神中透露出一種特別的關注。
036給釋心慈法師的開示
我對於那些根器極佳的弟子,並不急於教導他們密法的口訣與心要。我的方式是慢慢地觀察他們,經過長時間的考驗。我發現,太急切或者過於魯莽的弟子,往往是匆匆皈依,結果也會匆匆心生怨尤而離去。
我的觀察期,有時會持續三年,甚至五年、十年,甚至更長。這樣的觀察才能夠確保真實。一般人在短短一年或兩年的時間內,會表現得非常認真,掩藏自己的缺點。
然而,若一個人能夠在十年的時間裡持之以恆地表現出認真,這已經是非常難得的了。這樣的人,可以說是「內外如一」。而一個內外如一的人,只需要持之以恆地修行真佛密法。
當這個時候到來,我只需要輕輕一指,那位弟子便能迅速體光通明,心神凝聚,與大自然的力量融合在一起,馬上達到開悟的境界。所以,對於學法的人來說,急於尋求心要或口訣,其實並非明智之舉。即便獲得了心要或口訣,但如果身心無法與之契合,那麼這些心要或口訣便成為無用之物。事實上,密法的成就,最終還是需要學法者自身的配合。無論密法的口訣如何,都是一樣的。但有些人能與之相應,而有些人則無法相應,這正是其中的道理所在。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三十日上午九時,有位皈依弟子,釋心慈法師,來到台北的圓山飯店拜訪我。她的相貌一眼就能看出,果然是人如其號,她的外貌散發著「心地很慈悲」的氣質。她身材高挑,略顯瘦弱,五官清秀,氣質文靜。她是一位由遠距指導皈依的比丘尼,穿著乾淨的長褂袈裟,見到我時立即行禮頂禮,讓人感受到她的清純與無垢。
我們的談話,充滿了佛法的禪味。
「師尊,您從哪裡來?」她問。
「遊走十方。」我答。
「師尊,弘法辛苦了!」她說。
「閒也是得,忙也是得。」我微笑著回答。
「師尊,如何避開種種的煩惱?」她問。
「超越煩惱,包容煩惱。」我答。
我注意到我的弟子釋心慈,她的外貌確實「一塵不染」,但事實上,她也經歷了不少波折和痛苦。她那顆柔軟的心包容了許多煩惱,但似乎還未能完全超越它們。
於是我問她:「最近修行如何?」
「拜懺。」釋心慈回答道。「我懺悔往昔所 作的一切業障,期望佛菩薩慈悲。然而,我常有一種身心疲憊的感覺,腦海中空空洞洞,彷彿無識無覺,抓不住中心,飄飄蕩蕩。」
「那不就成了行屍走肉嗎?」
「正是如此。」
「那應該堅強一點才是。」我說:「修行人雖然放下世事的繁文縟節,生活簡樸純真,獨立於塵世之外,清淨身心,但事實上,卻又不能完全脫離塵世,身體仍與塵世相混。」
我接著說:「真正開悟的人明白,煩惱並非真正離去,而是修行人的心,已經超越了煩惱,無論煩惱如何來襲,都不再受其束縛。這種不被煩惱束縛,就是煩惱解脫。」
「如何做到不被人事束縛?」釋心慈問。
「無我。」
「師尊,請教我『無我』的修行要訣。」
「修真佛密法吧!」
「密法的心要和口訣,請開示!」
「「恒心。一個 有恒心的人,必定能在自然流露之中,掌握密法的精髓。而這個精髓,正是心要和口訣。擁有了心要和口訣,就能迅速進入『定』,而『定』即是三摩地,
從三摩地中,一切自然而然的清明,『無我』便能顯現。」
「若『無我』尚未顯現,應先修習什麼?」
「隨順與隨緣。信奉教化,順其意而行。如水隨風而起,釋迦牟尼佛的教化眾生,正是隨緣而行,覺醒群迷。也正是隨著機緣,無需勉強。」
這正是:
隨順和隨緣,萬法由此而生,萬法皆是真如,真如亦是萬法。
隨順和隨緣,見到惡,不見為惡,而是順勢轉化它。先以欲望引導,再引入佛的智慧。。
隨順和隨緣,在黑暗中,自己便是那盞永恆的明燈。
隨順和隨緣,既入世又出世。
隨順和隨緣,無需勉強,也不苟求,無憂無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