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Back

第203册「孤影的對話」

蓮生活佛文集第203册「孤影的對話」精選分享.二00八年八月出版

004孤影的對話(序)

我的第二○三冊書名,我取書名《孤影的對話》,副題是「重讀五燈會元之六」。書名何以稱「孤影」?

我說:「我總覺得,一個已經觀破一切的明眼人,其內心已寂寂。」

我說:「我形單影隻,不落諸緣,這不是孤影是什麼?」書名為何是「對話」?

我說:「真理的顯露,有問有答,這一問一答之間,就是對話。」

有人問我:「如何是本來人?」

我答:「如月在水。」

我這回答,可是「驚天動地」的,不知大家明白否?

如果再問:「可否說明更清楚些?」

我答:「本來人什麼處去來?」

如果是一位開悟者,一聽我這一問一答的對話,早已明白盧師尊的非同小可,大家可否參上一參。我的這本書,我想一定是很驚爆的,鬼哭神號的,天崩地裂的,人心沸騰的,諸聖動容的....。如果你不信!

那就買來一讀如何?

我在書前,先寫一首現代詩,我題詩名即是:<我心寂寂>

我現在的心什麼也不想

一天又一天都是一樣一樣

 

西雅圖的冬季

不是下雪就是下霜

看來

看去

早已沒有什麼叫感傷

 

我的喇嘛装就是我的衣裳

參差著穿

打一趟四十二式的太極拳

風來就飛揚

 

我寫的書就是我的光

一問

一答

看起來滿像一回事般的自然

 

其實說穿了

結夢在空床

016古寺一爐香

我們且說,越州,雲門山,拯迷寺有位海晏禪師。

僧人問:「如何是衲衣下事?」

海晏禪師答:「如咬硬石頭。」

僧人又問:「如何是古寺一爐香?」

海晏禪師答:「歷代無人嗅。」(此句了得)

僧人說:「如果嗅到了如何?」

海晏禪師答:「嗅到了六根不俱。」

僧人問:「久已嚮往拯迷寺,到了這裡為什麼不見拯迷?」

海晏禪師答:「只因你不識拯迷!」

如果這位僧人來問盧師尊,大家且看我又如何回答。

「如何是僧衣下事?」

我答:「大小便去!」

僧人又問:「如何是古寺一爐香?」

我答:「找不到插香的人,也找不到嗅香的人。」

僧人說:「如果真有人嗅到了如何?」

我答:「天方夜譚。」

僧人問:「久已嚮往雷藏寺,到了這裡為什麼不聞雷聲?」

我答:「你是聾子!」(根本沒開悟)

我提示如下:重點在「古寺一爐香」,這句代表「真如」、代表「佛性」、代表「道」。我說:「沒有插香的人,沒有嗅香的人。」這樣大家可意會否?不知大家可有更好的絕妙佳句,請大家試答來。如果答的妙,我鼓掌。

詩一首:<古寺一爐香>

古寺是如何的古

恐怕連佛像也無

就算是還有一個鐵鑄的香爐

插香的人也算糊塗

 

我提示

無寺

無佛

無香

這樣子悟不悟

這歷代的人全歸一坏土

嗅香的人也一樣死

你問已遲

我覺已至

大叫一聲

真如啊真如

030不可得也不可得

有一名秀才,他叫「張拙」,其人好佛,因為禪月大師的指引,叫他去參訪石霜禪師。石霜禪師問:「秀才何姓?」

秀才回答:「姓張名拙。」

石霜禪師直接說:「覓巧尚不可得,拙又如何可得,拙自何來也?」

這位張拙秀才,一聽這句話,猛然有悟,竟然得了玄旨。張拙秀才寫了一偈,呈上給石霜禪師看。偈曰:「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罣礙,涅槃生死等空花。」

這首偈,有那麼一點「任運」的味道。我在這裡先講一則笑話:

有一位報社的主編對一位作家說:「先生,你的這篇文章寫得太鬆散了。」

作家說:「那當散文發表,我同意。」

主編說:「但寫得太雜亂了。」

作家說:「那就按雜文發表吧!」

主編說:「作品顯得太幼稚。」

作家說:「那就請發表在兒童園地。」

主編說:「說實在的,沒有一點新意。」

作家說:「是嗎?那就按古文發表吧!」

我讀了這則笑話,會心一笑,就有這麼一點「任運」的味道。張拙秀才由「巧拙」得玄旨。觀音菩薩由「色空」得玄旨。慧能大師由「善惡」得玄旨。

這是對立相違的二門,例如「自他」、「水波」、「實虚」、「真假」、「黑白」、「香臭」、「聖凡」、「天地」、「有無」、「內外」、「短長」、「東西」、「勝敗」、「生死」、「好壞」、「對錯」、「苦樂」、...。

我說:「彼此事物,互相融入,而無乖隔,如同光明,光光相合也,圓融而無礙。」

我說:「真如的體相,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根本無有增減。不是前際生,不是後際滅,畢竟常恆。從本以來,自性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具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真實識知,自性清淨,常樂我淨,不變自在。」

我說: 煩惱菩提是。 輪迴涅槃是。 聖人凡夫是。 拙與巧亦是。

我說:從對立相違到「一合相」,不知大家悟也未悟?

如果我是石霜禪師,看見張拙秀才寫了一偈呈上來。我會讀了一遍,說:「仍然不得。」 「拿去燒了!」

大家可知,「不可得」及「燒了」,是什麼意?

038無心道人

元安禪師在夾山禪師處得了玄旨,他成了夾山禪師的法嗣。他在澧陽洛浦山立下道場,又在朗州蘇谿立下道場。共有二處道山。四方玄侶,奔走而至。元安禪師得玄旨之後,其智慧辯才更是無礙。我在這裡,節錄幾則對話,大家看看元安禪師的禪機。

其一:

問:「供養百千億佛,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未審百千億佛有何過?無心道人有何德?」

元安禪師答:「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巢。」

元安禪師只這一句。就叫諸聖動容。 我提示: 百千億佛是多事。 無心道人是無事。這裡面,大家去意會,意會出來了,叫人拍案叫絕。

其二:

問:「不生如來家,不坐法王座時如何?」

元安禪師答:「你說火爐重多少!」

又問:「祖意教意,是同是別?」

元安禪師答:「獅子窟中無異獸,象王行處絕狐蹤。」

我提示:「火爐重多少?」仍然是一個「無心道人」也,「無心道人」生什麼如來家?坐什麼法王座?什麼都不是。祖意教意?一隻狮子,一隻象王,什麼是同?什麼是別?文殊菩薩坐狮子,普賢菩薩坐象王,又有什麼同別?說什麼同別?

其三:問:「四大從何而有?」

元安禪師答:「湛水無波,漚因風激。」

又問:「如何離得生死去?」

元安禪師答:「一念忘機,大虛無玷。」

我提示:仍然從「無心道人」參去!風來波浪起。風去是大虚。

其四:

問:「如何是生機?」

元安禪師答:「敲空有響,擊木無聲。」

我在這裡問大家,為何敲空反而有響?為什麼擊木反而無聲?這裡面是大禪機。試答來!

會嗎?如果仍然想不出。回家找你媽媽去,找你媽媽,吃奶去!這就是「生機」。哈哈哈!

042真佛子

我常說:「每一個人都是真佛子,每一個人都是蓮花童子。」(確實是真的)

我說:「《真佛經》裡的十八大蓮花童子,只是所有蓮花童子的表徵。」

佛陀也說:「眾生皆具足佛性。」

密教最大的口訣是:「你就是佛。」

所以我們皈依金剛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最終的是「自皈依」。到今天為止,很多行者仍然不明白這方面的道理。東奔西走。東覓西覓。卻不識得自家的珍寶,這實在是世上最大的蠢蛋。(烏龜蛋)

撫州逍遙山的懷中禪師,有人問:「洪爐猛燄,烹煮何物?」

懷中禪師答:「烹煮佛祖。」

問:「佛祖為什麼被烹煮?」

懷中禪師答:「業在其中。」

問:「這算是什麼業?」

懷中禪師答:「佛力不足。」

這一段懷中禪師的回答,我不須提示了吧!我在本文中的前段話,就是最好的提示,如果仍然不明白。請你自動脫下褲子,趴在地上,讓師父各打五百大板。打得你皮開肉爛,哀爸叫母。簡直是氣死老夫!

又問:「更請師道!」

懷中禪師答:「門前真佛子。」

再問:「學人為什麼不見?」

懷中禪師答:「處處。」

我寫一首詩吧!詩名:<真佛子>

我指你是真佛子

為何你卻不敢承當

世上俗人處處

儘做的全是荒唐

 

怪不得紅爐煮烹佛祖

佛祖成了跳樑

幾時

悟了

才能夠萬世流芳

046水淺無魚不下釣

有一位「遵布衲」自以為是禪的高人。他到了洛京韶山「寰普禪師」處。明著是參訪。暗的是踢館。

寰普禪師對「遵布衲」說:「闍梨有沖天之氣,老僧有入地之謀。闍梨橫吞巨海,老僧背負須彌。闍梨按劍上來,老僧掗鎗相待。向上一路,速道!速道!」

布衲說:「明鏡當台,請師一鑒。」(遵布衲的自高)

寰普禪師說:「不鑒。」

 布衲問: 「為什麼不鑒?」

寰普禪師答:「水淺無魚,徒勞下釣。」(貶了下去也)

這位「遵布衲」竟然說不出應答的話兒來也。也就是「遵布衲」輸了!

我現在問大家,當寰普禪師說出:「水淺無魚,徒勞下釣。」如果你是一位開悟者,你要如何回答,速道!速道!

又:寰普禪師說:「向上一路,速道!速道!」之時。你是一位開悟者,你要說什麼?才是正確無誤。不知大家會嗎?

我擬出幾個答案,大家且參一參:「向上一路,快說!快說!」

我答:一、向上一路就是向上一路。二、台中有一條路,就是「向上路」。(哈哈)三、寂寂。四、住又無住。五、我小時候賣枝啊冰。(不知你會選那一條來答)

寰普禪師說:「水淺無魚,徒勞下釣。」

我答:一、鯉魚早已化龍去。二、水雖淺,海卻闊。三、天上無雁,何勞射箭。四、禪師眼瞎。小心跌下水中。五、淺深同一色。

我這裡又寫一詩,大家參看:<水淺無魚不下釣>

禪師說

水淺無魚不下釣

我說

俗人眼前無聖賢

禪師說

向上一路

我說

向下行也

禪師鑒也不鑒

而我行也不行

這裡面根本無輸無贏

050處處是十方

有一位「令超禪師」是「夾山禪師」的法嗣,得了玄旨的。

僧人問令超禪師:「如何是本分事?」

令超禪師答:「不從千聖借,豈向萬機求。」(恆在)

僧人又問:「只如不借不求時又如何呢?」

令超禪師答:「不可放你手上,如此得否?」(不審)(這一段,已現出本地風光,已叫人鬼哭神號了,懂不懂?)

又:僧人問:「如何是無舌人唱歌?」

令超禪師答: 「韻震青霄。」

僧人問:「二龍搶珠,誰得?」

令超禪師答:「其珠遍地處處。」 (二答皆妙)

 僧人問:「善財見了文殊之後,為何又向南方走?」

令超禪師答:「只要入室,智慧通十方。」

又問:「為什麼彌勒又遣見文殊?」

令超禪師答:「道廣無涯。」

我在這裡,先要恥笑那些在我盧師尊身上貼「標籤」者。魔啊魔的。邪啊邪的。 附佛的。 外道的。我笑的是,那些在我身上貼「標籤」者,豈知我盧師尊:豎窮三際。橫遍十方。

這一紙小小的「標籤」,豈能困得住我,認真的說,我不從「千聖」借,不向「萬機」求,真正的開悟者:「正是在下,老夫!」

詩曰: <悟在十方>

 如何批評都不中

我本來就是大虚空

任你貼標籤

我教你們個個羞慚臉紅

 

佛根本就是無始也無終

我悟的是

無所得的得

無所住的住

無所證的證

無所相的相

無所生的生

所以我永坐法王宮

054行道多久

我是二十六歲開了天眼,從此走上了修道「行道」之路,今年六十四歲,說法三十多年了。有一回。一位學禪的僧人問我:「盧師尊行道多久了?」

這個問題本來是很好回答的,就說行道三十多年也就了結。但,問者是一名禪僧,所以我叫他附耳過來,我反問他:「你全身有多少毛細孔?」

禪僧愣住了。答不出來。

我哈哈大笑的說:「去問南山不老松,有多少根松針吧!」

禪僧很尷尬。

太原的海湖禪師,有一回,人家供養他,有一位雲涉座主問海湖禪師:「和尚什麼年行道?」

海湖禪師說: 「座主近前來!」

雲涉座主近前。海湖禪師反問:「五比丘之一的憍陳如,是那一年行道?」

雲涉座主一臉茫然。

海湖禪師大喝: 「你這尿床鬼!」

又問:「和尚院內人何太少?定水院內人何太多?」

海湖禪師答:「草深多野鹿,巖高獬豸稀。」(妙答)

問:「如何是無問而答?」

海湖禪師答:「松韻琴聲響。」

關於行道多少年?那一年開始行道?開悟的人都知道:一、「從來就沒有行道!」二、「無始無終!」,能夠明白我之深意者,是知「玄旨」者。

至於又問:「信眾多,信眾少。」

海湖禪師答: 「曲高和寡。」

我答:「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伴我者稀!」

我寫一首詩:<道>

不要看我是暉暉的落日

其實是冉冉昇起的彩虹

不要看我是柔弱如水

其實是呼嘯的颶風

 

人說我走西

其實我在東

沒有人能捉得住我

我的姓名是無窮

062永遠「道」不得

清平禪師的法嗣,有一位是「令珪禪師」,當「令珪禪師」最初去參訪清平禪師時,

清平禪師就問:「來作什麼?」

令珪禪師答: 「來禮拜。」

清平禪師問:「禮拜誰?」(機鋒)

令珪禪師答: 「特來禮拜和尚。」

清平禪師咄說:「這鈍根!」

令珪禪師就地禮拜清平禪師。清平用手砍了一下令珪禪師的脖子。令珪禪師當下就開悟了。從此悟得「玄旨」。                                                                                                                           往後:僧人問:「如何是佛?」

令珪禪師便答:「明日來,向你道,如今道不得!」(機鋒)

這則「公案」很奇特,只是用手砍了一下脖子就開悟了。我且問大家:「手砍脖子是什麼意?」

提示大家: 悟不在手。 悟不在脖子。大家說說看,悟在什麼處?

後來:僧人問,如何是佛?令珪禪師老回答,明日再來,向你說,今天說不得。這又是什麼意?為什麼老是這麼回答?

以前有一位僧人,老問我:「盧師尊,你悟了什麼?」

我答:「什麼是悟?」

 僧人說:「你自說是開悟者,悟了什麼何不開宗明義的答?」

我被迫到最後,只回答:「石頭。」(釋迦牟尼佛給我的贈品是石頭)僧人惘然。

大家且參一參—— 「石頭」是什麼意?

我寫一首詩:<石頭>

且寫一首石頭詩

石頭的形態最特殊

各形各狀通通有

問你到底知不知

 

石頭亦是多樣質

最珍貴的

最低賤的

如何令人弄清楚

 

石頭啊石頭

如何才能悟得一絲絲

066蟬的脫殼

投子同禪師的法嗣,有一位「感溫禪師」。僧人問感溫禪師:「師登寶座,接示何人?」

感溫禪師答:「如月赴千溪。」(妙答)

僧人問:「如何是滿而不虧?」

感溫禪師答:「不可如此說。」(善哉!)

又:感溫禪師遊山之際,見到了蟬的脫殼,一位侍者問:「殼在這裡,蟬向什麼處去?」

感溫禪師拈起了殼就在耳朵旁搖了三五下,又作蟬聲。「嘰!嘰!嘰!」

如此,這一位侍者當下開悟。感溫禪師的這二則公案,外看無啥!但在我看來,是驚天動地的。

僧人問:接示了何人?

感溫禪師的一句,「如月赴千溪」,此句令我心血沸騰。

我上法座說法,禪定入弟子們的夢中,這種真佛夢中夢,正是:「如月赴千溪」。我只是一個人,卻在千千萬萬的弟子夢中出現,這不是「如月赴千溪」,是什麼?

再說:如何是「滿而不虧」?感溫禪師的一句:「不可如此說。」我認為這淡淡一句,是鬼哭神號的,為何如此?

我提示大家:非滿(根本不是滿)。非虧(根本不短缺)。非中間(根本也不是二邊)。如此明白嗎?會嗎?真是令我「驚嘆不已」的一句答語。你若悟得,即得「玄旨」。

第二則的公案,蟬殼在此,蟬向何處去?感溫禪師不說話,殼搖三五下,口作蟬聲。我且問大家:「你悟了什麼?」

速答來!答不出來的,仍然是一隻「蟬」而已矣!

詩:<蟬>

遙看巨樹中

此中一點紅

嘰嘰叫多回

竟悟此禪風

 

禪師的嘰嘰

佛陀的奇奇

而我的悟悟

竟是安樂宮

074不動道場

曾經有一位弟子,他對我說:「盧師尊,我一直有一個疑惑,不能解開,不知能不能問你?」

我說:「你問吧!」

他問:「師尊說自己是大白蓮花童子,那西方極樂世界摩訶雙蓮池,一樣也有一尊大白蓮花童子,我的疑惑是,摩訶雙蓮池的大白蓮花童子,也是盧師尊嗎?」我笑了。

我答: 「何嘗不是!」

他問:「如果是以本尊及分身來說,誰是本尊?誰是分身?盧師尊是大白蓮花童子的分身嗎?」

我答:「你以為有二尊嗎?」

他說:「是的。」

我說:「不要如此想。其實我即是摩訶雙蓮池的大白蓮花童子,我未曾動過啊!」弟子摸摸頭,仍然不明白。

我舉一例:

觀音院有一位巖俊禪師,他去拜見投子禪師。投子禪師問:「你昨夜住何處?」

巖俊禪師答:「不動道場。」

投子禪師問:「既然說不動,為何卻能至此?」

巖俊禪師答:「至此豈是算動嗎?」

投子禪師說:「原來你是住在不著處。」(不著處可稱無住)

投子禪師很嘉許巖俊禪師。我提示大家:

盧勝彥在嘉義牛稠溪畔出生,後住高雄、屏東、台中、西雅圖。(屏東很短暫)這位真佛宗創辦人是誰?大白蓮花童子——盧勝彥。

請問:「盧勝彥這一生,是動?還是不動?」試參看看!

寫一首詩:<不動>

行者喜說度眾生

我說

不減不增

 

行者喜說本尊分身

我說

我是一位聖賢僧

因為我一直非常的明白清楚

我住在

不動的涅槃城

078兩手捧不起

九峰虔禪師法嗣中,有一位新羅國的「清院禪師」。

僧人問清院禪師:「奔馬爭毬,誰是得者?」(按:多人騎馬,策杖打毬,是古代的一種運動遊戲)

清院禪師反問:「誰是不得者?」

僧人又問:「什麼是不爭呢?」

清院禪師答:「如果不爭,也是過失。」

僧人再問:「如何能免除此過?」

清院禪師答:「最重要是不曾失去。」

僧人最後問:「不曾失去如何鍛鍊?」

清院禪師答:「兩手捧不起。」

這則公案,以「奔馬爭毬」為主題,來反覆說明「得失」,誰是得者?誰是不得者?什麼是爭?什麼是不爭?最後清院禪師才畫龍點睛的說出:由爭得爭失,去領悟「不曾得到」及「不曾失去」。「兩手捧不起。」

這句「兩手捧不起」是開悟者的話,為什麼「兩手捧不起」,大家何妨參一參這五個字,如果參得透,參得明,也算悟得了本地風光也。

記得好像有這樣子的故事:

一位君王死了,他的遺囑是在棺木上打兩個洞,把兩隻手伸出棺木之外。君王的兩手空空,表示他身為一個君王,死後也一樣兩手空空。在世的榮華富貴,死後雙手空空,一物也帶不去。(這個故事,意在警惕世人,不要爭得失,一切都是空的)

這在清院禪師的眼中:「也是過失!」事實上,也未曾失去什麼!

「兩手捧不起。」哈哈哈!好一句「兩手捧不起」啊!

我寫詩:〈手〉

我的手就是我的簍筐

在人海垂釣

只是釣到了

大道上的春光

 

我的手就是我的皮箱

走過天涯海角

裡面裝滿了

人生的滄桑

(這首詩,原則上也有過失,過失在那裡?請大家速道)

090盲修瞎練

我這個人,被「瑤池金母」開了天眼,後來又親歷了諸多境界。我本身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我亦然害怕自己,是不是幻覺?是不是幻聽?是不是盲修瞎練?是不是錯悟?

於是,特別去參訪諸山長老、高僧大德,想不到的是,答案非常不妙:「你閉門造車!」「你入魔了!」「你是猜也!」(精神病患)「你快差不多了!」「你是騙子!」(假的)「你被鬼吸氣,氣盡則亡!」「你死定了!」……。

我年輕時,被人指指點點,罵來罵去,批評來批評去,今天,我已是六十四歲了,如今,道心堅固也。沒有入魔、沒有入邪、沒有欺人、沒有被吸氣、沒有盲修、也非瞎練、沒有氣絕身亡、沒有鬼神之病。

我今天問大家:「你信否?」「你皈依否?」「你學我法否?」「你常樂我淨否?」「你開悟否?」我盧師尊是真實開悟者,眾生若不跟隨我。試問:「有誰可跟?」

在禪宗公案中:

僧人問禾山禪師:「文殊菩薩以何為師?」

禾山禪師答:「風聲有韻真堪聽,聽得由來曲不成。」(妙答)

僧人問延茂禪師:「如何是古佛心?」

延茂禪師答:「土木瓦礫。」(妙答)

僧人問常察禪師:「如何是不來不去的人?」

常察禪師答:「石羊遇石虎。」(妙答)

大家且參一參,我為何說「妙答」,這三位大禪師,回答中,是什麼大意?

我寫一詩提示:<修練>

所有的行者都在修練錯悟的多

真悟的少

沒有什麼看見

沒有什麼不見

 

我盧師尊一個金雞獨立

十方諸佛全部出現

094花開果不成

禪宗祖師有一名句:「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另有一位禪師卻說:「六葉不相續,花開果不成。」

這位禪師就是「泐潭」的「匡悟禪師」。

我在這裡,且先問大家,是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還是六葉不相續,花開果不成,這二則,誰對?你會嗎?我在這裡告訴大家答案:「這二則,根本毫無干係,沒有對與不對的問題。」

我的這句話。悟者會心微笑。未悟者莫名其妙。有很多的行者,批評盧師尊未悟言悟,未得言得。

我在這裡,告訴大家,重重的告訴大家:「根本毫無干係!」這樣子,懂嗎?

這位洪州,泐潭,匡悟禪師,我很欣賞他。

僧人問匡悟禪師:「如何是直截一路?」

匡悟禪師答:「恰好消息。」(妙答)

僧人問匡悟禪師:「還通向上一路,是嗎?」

匡悟禪師答:「魚從水下過。」(妙答)

僧人問匡悟禪師:「香煙馥郁,大開法筵,從上乘宗,如何舉唱?」

匡悟禪師答:「不要用錯的,舉而示人。」

僧人問匡悟禪師:「但,為什麼總是說,如是,如是?」

匡悟禪師答:「因為沒有干係。」(此句至為珍貴)

僧人又問:「六葉芬芳,師傳何葉?」

匡悟禪師答:「六葉不相續,花開果不成。」

我覺得,匡悟禪師的回答,是天下第一精彩,句句法旨,句句震撼,就看你是不是會心領悟?

我寫一首開悟詩:<花開果不成>

人家說我未得言得未悟言悟

我是花開果不成

我是舉花

或是金雞獨立

結果是你沒有得證

 

為什麼盧師尊法筵殊勝

法傳五大洲

雷聲大震

果然是毫無干係

不知你承認不承認

098盡法無民

吉州,禾山,有一位「無殷禪師」,是福州吳氏子。七歲的時候,在雪峰禪師處出家。「無殷禪師」得到九峰禪師的教化及器重。

江南的國主李氏召見「無殷禪師」問:「和尚從何處來?」

無殷禪師答:「禾山來的。」

李氏問:「山在什麼處?」

無殷禪師答:「我的人是來到朝廷見國主,但,山嶽卻不曾動。」(此句甚妙)

國主李氏,很重用他,就請他住持楊州的「祥光院」

提示:我盧師尊住世人間六十四載,但,本尊「蓮花童子」在西方極樂世界,卻是恆在而不動,本地風光如如。

又:

月亮在天際,不曾動。但,千湖水中,卻有同一個月亮。

僧人問無殷禪師:「咫尺之間,為什麼不能盡得師父的法?」

無殷禪師答:「我說法只說一半。」

僧人又問無殷禪師:「為什麼不全部說?」

無殷禪師答:「盡法無民。」(此句第一重要)

僧人再問無殷禪師:「不怕無民,請師盡法?」

無殷禪師答:「推倒禾山也!」(此句值得參)

我提示:

什麼是「盡法無民」?當我讀到這一句時,馬上就覺得無殷禪師真是太慈悲了,這樣一句「全露」的話,已經說了出來。如果僧人尚不明白,我請僧人吃一頓齋飯,然後,請他下山去!滾下山去!

盡法——全部是法。無民——連一個人也沒有。盡法——有。無民——無。(這真的是只說一半)

我再提示:我盧師尊常常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蓮花童子。這就是「盡法」。就因為「盡法」,所以這世界上,根本連一個人也沒有。這就是「無民」

我講前面一句,大家一下子都懂了。但,盡法又連一個人也無,大家也許不明白,這就是值得參的地方。請大家速道,為什麼是「無民」?答對的有獎!

106 古鏡

自古以來,禪師接引眾生,用了很多的引喻,又是「棒」,又是「喝」,又是「箭」,又是「劍」,又是「鏡」。.....數也數不清。但,萬變不離「本地風光」,行者只要已知「法旨」,就不難參破。天台山有一位燈禪師。

僧人問燈禪師:「古佛向什麼地方去?」

燈禪師答:「中央甲第高,歲歲出靈苗。」

僧人問燈禪師:「古鏡未磨時,如何?」

燈禪師答:「不施功力。」

僧人又問:「古鏡磨後,如何?」

「不照燭火。」燈禪師回答。

僧人再問:「如何是佛?」

燈禪師答:「紅蓮座上,不天冠。」

如果是我「盧師尊」來回答,我提示的回答,更妙更巧更稍好。

問:「古佛向什麼地方去?」

我答:「吃喝拉撒而已。問什麼來去,本無來去。」

問:「古鏡未磨時,如何?」

「是古鏡。」我答。

又問:「古鏡磨後,如何?」

我答:「還是古鏡。」

再問:「如何是佛?」

我答:「寂寂然,處處然,滿滿然,見然,不見然,思然,無思然。......」

寫一首詩:<古鏡〉

也算是歲月的古物

遙想古人風風光光的一張臉古人何處

用手去撫摸

故人何處

 

我且問

古物在此

古人何住

 

流雲變幻也是

煙塵流浪也是

夢與虛幻也是

多色彩虹也是

 

一切的記憶全都錄

幾時參破

如此才不辜負

114古墓不是家

新羅國的「百巖禪師」,我覺得這位禪師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大家且看:

僧人問百巖禪師:「如何是禪?」

百巖禪師答:「古墓不是家。」(當我讀到古墓不是家時,確實內心大駭,這一句答的真是貼切,我知道禪師是真正的高人)

僧人再問百巖禪師:「如何是道?」

百巖禪師答:「徒勞車馬跡。」

(當我讀到徒勞車馬跡時,始知開悟不是假的,一悟永悟,過去所努力的,是應該努力精進,但,事實上也徒勞。我的意思是說,精進再精進,當達到開悟時,始知過去的精進,全是徒勞,但,如果不精進,又如何能開悟?一句徒勞車馬跡,真是驚醒夢中人,萬歲!萬歲!)

僧人又問百巖禪師:「如何是教?」

百巖禪師答:「貝葉收不盡。」(這貝葉,學佛的人皆知貝葉經典,是經典無盡的意思,我覺得百巖禪師答得太妙了,原本是很難回答的問題,輕輕一撥,就成了)

我提示:這三問三答,百巖禪師毫不含糊,百巖禪師是高人中的高人,一語中的,直接問,直接答,回答的真是精彩極了,短短一句,勝過千經萬典。

我們看多了古墓,毫無感覺,但,你可知道「古墓不是家」嗎?

我不想多作解釋,因為以古墓不是家,來答禪,已是極品。

「徒勞車馬跡」可以參一參:「你到曹溪有所得否?」

答:「無所得。」

「既然無所得,又何必去曹溪?」

答:「若不去曹溪,怎知是無所得!」

參、參、參、參、參。

「貝葉收不盡」來回答「教」,這句已包天包地了!

詩:〈家〉

我的南山雅舍

是目前我住最長久的家

家的後山

開滿了白黃的野菊花

 

我想這是我一生最後的一個家

我願終老於此

那是我的影影綽綽

我自己甘願被俘虜

由這個家到天涯

118體相用

行者深入佛法,知有「體」、「相」、「用」三字,這也算是哲思。「體」——本體是也。「相」——表相。「用」——功用。

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例如「銅鐘」:它的本體是「銅」製作的。它的表相是「鐘」的形,內空,如「△」。它的功用是發出「咚咚」的洪亮聲音。

我如此解釋「體、相、用」,大家應該可以明白吧!

再舉一個佛法的例子:「體」——法身也。不動不壞的。「相」一一報身也。形相出現,例如諸尊在淨土顯現的外相。「用」——應身也。即報身的應化,變化多端,以何身度人,便應化何身。

新羅國有一位「大嶺禪師」。僧人問大嶺禪師:「古人說,只到潼關便即休,是會了便休,是未會便休?」

大嶺禪師答:「這只是迷途中的活計。」(妙答)

僧人問:「離開迷途,這其中活計是有是無?」

大嶺禪師答:「體即得,當(相)即不得。」(妙答)

僧人追問:「既然體即得,為什麼當(相)不得?」

大嶺禪師反問:「體是什麼人份上的事?」(在本體還有什麼人事)

僧人還問:「其中事如何?」

大嶺禪師答:「不作尊貴。」(這是非常微妙的回答了)

僧人問:「如何是一切處清淨?」

大嶺禪師答:「截瓊枝寸寸是寶,析旃檀片片皆香。」

僧人問:「如何是用中無礙?」

大嶺禪師答:「一片白雲繚亂飛。」

這則公案,我在公案前已提示之,大家明白否?會否?大智慧者,一定會認為,我這位盧師尊,真是囉囉嗦嗦,嘰嘰喳喳個不停,一再的提示,反覆的提示,重覆的提示,真是頭上安頭,畫蛇添足,多此一舉了!

但,這是我盧師尊的婆子心切,急著要讓大家開悟,快快「明心」,快快「見性」,快快「參破煩惱」。大家認為,我是不是急了些?

122學一法就好了

我常常說:「學密法,不要太多,千萬不要盧師尊傳一個新法,你就修一個新法,我傳一百○八法,你就修一百○八法,事實上,密法很多,就算幾輩子也修不完的。」

我又說:「學密法,一師、一本尊、一護法,這就可以了,只要一法相應,其他法,都會一一相應,千萬不要貪多,先一法相應為要。」

我再說:「當上師法、本尊法、護法法,都相應。再修二灌氣脈點,三灌無上密,四灌大圓滿,這樣就算成功了。」

中雲蓋禪師的法嗣中,有一位禾山「師陰禪師」。

僧人問「師陰禪師」:「久久尋源,為什麼不見?」

師陰禪師答:「因為步數太多。」(學太多了)

僧人再問:「如果不去覓?」

師陰禪師答:「就如同為避溺水,而去投火。」

僧人最後問:「如何是佛?」

師陰禪師答:「承當者不是好手。」

我提示大家:就算你讀畢「三藏十二部」,也是看不見佛的。就算你修百尊密法,也不會相應的,其口訣是:專一於一。(其他的是結緣)

如果不去覓,又如何?這也不對,人不能因為怕「水」,而去投「火」。

我的真實見解:剛好最棒。如何是佛?

師陰禪師答:「承當者不是好手。」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師陰禪師的偉大就是這一句。這一句是至要、至要。這一句即是:「大圓滿。」

如果你是明心見性者,且替我說說,這一句為何大圓滿?速答來。答不出來,你仍然是井中的青蛙,看見的天,就那麼一小塊也!

詩: 〈好手>

我是不是好手

是好手

他人是不是好手

是好手

如果所有的人都不是好手

因為不是好手

所以才是全部好手

142一塵也不染

過去,我常說:我盧勝彥是第一清淨。我盧勝彥行任何事,都是第一清淨。本來就第一清淨。最終的仍然是第一清淨。

這是:開悟者才如此說,如果是沒有開悟的人,永遠是不會明白的。就算我盧勝彥處在最骯髒的環境之中,如「地獄」、「餓鬼」、「畜生」道之中,我仍然是第一清淨。為什麼是如此?

諸聖弟子參去,悟透了,才來告訴我,我給你印證。

我是明鏡。

一照。

萬物森然。

鄧州的「中度禪師」,有僧人問中度禪師:「海內不逢師,如何是寰中主?」

中度禪師答:「金雞常報曉,時人自不聞。」(接引人,人不知)

僧人問:「如何是暗中明鏡?」(聖賢)

中度禪師答:「昧不得。」(因果)

僧人問:「未審照何物?」

中度禪師答:「什麼物不照?」(什麼物都照)

僧人問:「如何是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佛事門中不捨一法?」

中度禪師答:「真常塵不染,海納百川流。」

僧人說:「請和尚離聲色外答。」

中度禪師說:「木人常對語,有性不能言。」

我認為僧人與中度禪師的這一段對話,清楚明白極了。

我根本不須提示。也就是說,像我這樣子的,一看就全部明白,不知從何提示起,我只能說:

恆在、清淨。

包容一切。

如果離聲色。

語言、文字也不得說

照鏡。

無一不顯。

暗中明鏡。

照樣是昧不得。

我寫的這些短句,如果能意會,你離「開悟」已不遠了。如果仍然意會不得,慢慢來,總有一天,你會明白,明白之後,死而無憾!我說,我盧勝彥是第一清淨,一塵也不染的,就算十惡不赦,仍然第一清淨。你能明白嗎?

146 路逢猛虎

京兆府,白雲,「無休禪師」。

有僧人問無休禪師:「路逢猛虎,如何降伏?」

無休禪師答:「皈依佛法。」

僧人問:「如何是無休禪師境界?」

無休禪師答:「月夜樓邊海客愁。」

在「喜金剛」密續中,佛陀說,遇見老虎,要唸咒:「嗡。曼摩。曼摩。」那隻老虎就不動了,漸漸走了開去。這是在密教。

而,無休禪師是說,皈依佛,皈依法。我在這裡問大家,這是什麼意思?是人要皈依佛法?還是猛虎要皈依佛法?你說呢?

如果是我,我回答:「因圓三界外,果滿十方知。」路逢猛虎,因果也。

我這位有道高僧,知有因果在,凡一切事均是無事,給老虎吃了,是一切都是佛法,無來無去。猛虎接引我。我接引猛虎。不知聖弟子,對我的意見,會得會不得?

我們暫且不說「猛虎」,把猛虎視為「癌症末期」吧!得了癌症末期,當如何?

我答:「皈依佛法僧。」

我說,你如果開悟了,對猛虎,對癌症末期,一樣如如不動。

再說:無休禪師的:「月夜樓邊海客愁。」

重點在一個「愁」字,愁什麼?愁的不是自己,而是慈悲天下眾生,開悟的人很少,錯悟的人很多。婆子般的心切。而我認為,無休禪師,在境界中是一個「愁」字了得。但,如果不談境界,連「愁」字也無。

我說,大家可明白我的意思?

愁也是。

不愁也是。

不愁愁也是。

古辭云:

十五從軍征。

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里人

家中有阿誰?

我寫一詩和之:

誰言歸不歸

眾生如蝶飛

本來無阿誰

悟了不相違

150為何不撒手

據我所知,當今的一位長老大和尚,身子已經敗壞的差不多了。但,他說:「身有病,心無病。」(此句話,令我激賞)

然而,大和尚又說:「有幾次要去了,但沒有去,只因為大學尚未辦成,所以心願未了啊!」。這句話就令人莫名其妙了,如果是一位開悟者,不應該講這種話的,這句話是世俗人講的,而不是開悟者講的。

因此,我認定這位長老大和尚:「尚未開悟!」

堂堂長老大和尚,竟如世俗人:「我很遺憾,撇下妻子,先走了!」「我很遺憾,事業未成,先走了!」「我很遺憾,沒有完成大願,先走了!」「我很遺憾,功不成,名未就,先走了!」「我很遺憾,未見孫子成長,未見孫子結婚,先走了!」等等等等。

長老大和尚竟然如此說:「辦大學未成,心願未了!」,我懷疑長老大和尚,仍然沒有開悟,一個開悟者,一絲不掛,豈有何心願?我們且看廬山,永安,淨悟禪師如何回答僧人的話。

僧人問:「如何是出家人的事?」

淨悟禪師答:「萬丈懸崖撒手去!」

僧人問:「如何是西來意?」

淨悟禪師答:「海底泥牛吼,雲中木馬嘶。」

僧人問:「眾手淘金,誰是得者?」

淨悟禪師答:「「黃帝」不曾遊赤水,神珠「罔象」也虛然。」

這位淨悟禪師是開悟者,出家人,正是萬事放下。豈有什麼心願未了?

泥牛、木馬,全是無、無、無。誰是得者?實無得者。

我告訴所有聖弟子,自古以來,聖賢豪傑,誰是得者?仍然是實無得者,實無失者。

且問長老大和尚:「辦成大學又如何?辦不成大學又如何?你到底懂不懂,萬丈懸崖撒手去?」

詩:〈撒手〉

一舟東西浮

也向南北遊

人海鉤何物

得失一般同

悟得出家意

時至便撒手。

158為什麼仍然受誹謗一誰誹謗誰?

二○○八年五月十五日傍晚,我在「西雅圖雷藏寺」的後方運動。

有弟子問:「盧師尊已成佛,為什麼仍然受世人的誹謗呢?」

我答:「釋迦牟尼佛成佛後,一樣有諸多數不清的誹謗。」

佛陀被女人誹謗。佛陀被六師誹謗。佛陀被世人誹謗。等等等等…….。

弟子問:「盧師尊被誹謗的態度如何?」

我反問他:「誰誹謗誰?」

我的這一句「誰誹謗誰」請大家參,如果參出其中要義,也就是「明心」了,得了盧師尊的玄旨。」趕快參!此句大有禪機。

有一位「善本禪師」,他在沐浴之後,就有僧人如此問善本禪師:「和尚是離垢人,為什麼還要沐浴?」

善本禪師答:「定水湛然滿,浴此無垢人。」

僧人問:「祖師的意,佛教的意,是同是別?」

善本禪師答:「鷲嶺峰上,青草參天。鹿野苑中,狐兔交橫。」

大家看看盧師尊忍辱的定力如何?我是一個無事無心的道人,活在有是非的人間,誹謗如瀑流,從頭而下,那不正是浴我這無垢人嗎?我如如不動。我無動於衷。

我甚至連「誰誹謗誰」也未掛在心中。仍然是一首老詩:

知世如夢無所求。無所求心普空寂。

還似夢中隨夢境。成就河沙夢功德。

這是我「瀑流中的自在」。再說,善本禪師的:「靈鷲山上,青草參天;鹿野苑中,狐兔交橫。」(靈鷲山——佛陀的靈山海會演法處)(鹿野苑——佛陀初轉法輪,度五比丘處)是同是別?

善本禪師已說得夠明白了,我如果再提示,也就真是不識禪的趣味了,大家說是不是啊!

詩:「誹謗」

是夢何誹謗。

醒後不留連

徒步虛空境

逍遙一金仙。

170紅塵咖啡

蓮極上師在台灣彰化,八卦山上,草創「卦山雷藏寺」。他先建一處,樓上是密教壇城,萬德交歸,金身莊嚴,給予同門到此同修。而樓下,他自說,建一休憩之處,賣一點「輕食」及「咖啡」。就自取名字,叫「紅塵咖啡」。

這「紅塵」二字,使我想起昔日,有弟子問我:「盧師尊,你身在紅塵否?」

我答:「是。」

弟子又問:「盧師尊,你身不在紅塵否?」

我答:「是。」

弟子很奇怪,問:「為什麼身在紅塵,答是,身不在紅塵,也答是,這不是矛盾嗎?」

我答:「是入紅塵也是不入紅塵。」

我的這一句「是入紅塵也是不入紅塵」,請明眼人解釋:為什麼是這樣?聖弟子可知我盧師尊的真諦。

潭州,雲蓋山,證覺禪師。有僧人問證覺禪師:「如何是和尚家風?」

證覺禪師答:「四海不曾通。」

僧人問:「如何是一塵含法界?」

證覺禪師答:「通身體不圓。」

僧人問:「如何是九世刹那分?」

證覺禪師答:「繁興不布彩。」

僧人問:「如何是宗門中的意?」

證覺禪師答:「萬里胡僧,不入波瀾。」

諸聖弟子讀我的「紅塵」,再讀證覺禪師的答問,是否覺得,禪師的答語,更難參透。」但,你勿疑惑,這裡面也只有「入紅塵」及「不入紅塵」二意而已。四海不曾通,不入波瀾,繁興不布彩,均是「不入紅塵」。通身體不圓,是「入紅塵」的。而最終的,「是入紅塵也是不入紅塵」,大家看出來沒有?

我寫詩:<紅塵>

晨起便下牀

洗臉不上妝

日日猶寫作

傍晚看霞光

182作什麼行業

以前我盧師尊說法,勸人有三樣事業不要做,因為這三樣事業,是損害功德極大的,此三項事業是:一、殺生業。二、色情業。三、賭博業。

我在這裡不用分析,大家也可以意會,佛教的戒律從五戒出發,這五戒就是:殺、盜、淫、妄、酒。殺生罪最重。而偷盜罪,往往由飢寒或貪所生。淫業使人墮落沉迷。賭博業引發貪、瞋、痴三毒。妄語及飲酒,其罪雖輕些,但也往往成了大禍的根源。

五戒是佛教徒的基本律法了。至於要掃除貪、瞋、痴,就不可以賭博,賭博是沉淪的開始。房州,開山,有位懷晝禪師。

一位僧人問懷晝禪師:「作何行業,才不違背千聖?」

懷晝禪師答:「妙行無倫比,情玄體自殊。」(此答只可意會)

僧人問:「有耳不臨清水洗,無心誰為白雲幽時,如何?」

懷晝禪師答:「無木掛千金。」

僧人追問:「掛後如何?」

懷晝禪師答:「杳杳人難辨。」(此句可參)

僧人問:「如何是塵中師?」

懷晝禪師答:「荊棘林中隨處到,旃檀林裡任縱橫。」(此句難得)

僧人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懷晝禪師答:「月隱澄潭,金輝正午。」

我本人對於懷晝禪師的答語,略嫌嚕嗦,如果用「二字」來答,我答:一、修行。二、圓滿。三、任運。四、指月。

我這「二字」答語,統攝懷晝禪師的回答。收則「二字」,放則千篇萬語,不知諸聖弟子,會嗎?

詩: <行業>

三百六十五行都是邊邊

唯有修行最光焰

其實行行都相連

但看你如何辨

三大惡業叫人憐

賺錢愈多也如煙

豈不知因果縷縷綿綿

186丐幫

我喜歡稱「真佛宗」為丐幫,而老夫正是「丐幫幫主」也。丐幫幫主,名滿天下,也算是一位人物了。丐幫弟子,分佈全世界,大城小鎮皆有之,甚至窮鄉偏壤,也一樣有丐幫弟子。山巔有。海角有。我「真佛丐幫」無所不在。丐幫總舵,正是美國西雅圖雷藏寺,雷藏寺(祖廟)不大,但,廟雖小,裡面的菩薩大。丐幫幫主,無啥。但,法力天下第一!

曾經有人問:「盧師尊,為什麼別的佛教山頭,大企業家紛紛去投靠,而師尊這裡,卻少有大企業家來支持。」

我答:「世人看外相,富廟富人聚;智者向內看,茅篷有高人。」

諸聖弟子,且看看:將來的佛國淨土,正是我輩中人所居。而富廟富人,最多只是天人而已矣!

請大家拭眼:我蓮生活佛盧勝彥,天下第一幫,開悟第一!

幽州,有一位傳法禪師。

有僧人問傳法禪師:「別人為什麼雕樑畫棟?而你這兒只是小小茅篷?」

傳法禪師答:「大海龍隱去,小茅鳳不棲。」

僧人又問:「教意祖意,是同是別?」

傳法禪師答:「華開金線秀,古洞白雲深。」

我提示如下:

傳法禪師的話,我心有戚戚之感,我們世人,大半只看外相的現實。但,世人確實看不出,誰是真正的高僧。廟建得富麗堂皇,又大又美,裡面住的不一定是高僧。「富僧」是肯定有的。廟建的小,住在茅篷裡的,裡面住的,那就難說了。可能是一位開悟大法王呢!

傳法禪師說:「古洞白雲深。」這才是真正的深不可測啊!最難思議的。

詩:〈丐幫幫主〉

一屋四面牆。

四周無長廊

內中是幫主。

名聲四海揚

莫視此一郎

人小面又黃

但開一隻眼

天下在手掌。

190宋徽宗皇帝的偈

在宋徽宗皇帝時代,政和三年,嘉州傳來一則信息。該州有大古樹,因風吹而倒,卻不料古樹一倒,樹中有一僧人禪定。這位僧人鬚髮披體,指爪長到可以遶身。皇帝降旨,令西天總持三藏,用金磬請僧人出定。

問:「那一朝代僧人?」

答:「我乃東林慧遠法師的弟弟,法名慧持,因遊峨嵋山,入定在大古樹中。」又問:「慧遠法師無恙否?」

總持三藏答:「慧遠法師是晉朝人,已化去七百年了。」

最後,總持三藏答:「今天既然如此,欲至何處?」

慧持法師答:「陳留縣。」

於是又入定去矣!宋徽宗皇帝為此事製作三偈,繪像頒行全國。

偈曰:「七百年來老古僧,定中消息許誰知?爭如隻履西歸去,生死何勞木作皮。」「藏山於澤亦藏身,天下無藏道可親,寄語莊周休擬議,樹中不是負趨人。」「有情身不是無情,彼此人人定裡身,會得菩提本無樹,不須辛苦問盧能。」

第一首偈,內有「達摩。」

第二首偈,內有「莊子。」

第三首偈,內有「六祖慧能。」

我在此,且問聖弟子,宋徽宗的三首偈,有什麼意?領會如何?

我且聽聽大家如何說!

又在大宋孝宗皇帝時代,皇帝宣召靈隱的佛照光禪師。問:「釋迦佛入山修道,六年有成,所成者是何事?請師明說。」

佛照光禪師答:「就是請陛下忘卻!」這一句「忘卻」是驚天動地的。

聖弟子可知「忘卻」是什麼?「忘卻、忘卻、忘卻的深意是什麼?」」

寫詩一首:〈征塵>

娑婆何人有所成

娑婆何人有名聲

彎弓射箭的成吉思汗

還是

且看今朝滿心生

 

釋迦佛明白塵土之征

只叫人忘卻

忘卻

只有忘卻稱聖尊

202無人世界

有人要我述說開悟是怎麼一回事?我先講一個笑話,笑話如下:

有一個人,在牛肉麵店叫了一碗牛肉麵,這個人很快發現牛肉麵裡面牛肉很少,而麵很多。他叫老板:「老板!老板!牛肉麵裡面怎麼沒有牛肉?」

老板理直氣壯的回答:「你吃太陽餅,裡面有太陽嗎?」客人愣住了。

我現在回答大家,我的開悟是:「太陽餅裡,沒有太陽。」「月餅裡,沒有月亮。」「老婆餅裡,沒有老婆。」

這樣子一來,我就明白「須彌山」、「鐵圍山」、「山河大地」。我也明白,一切眾生,不知不覺。我明白此,只能叫:「快活!快活!」

我明白之後,也想令人開悟,我用明白三世因果,救六道眾生輪迴,以大願攝人天眾,以大智破生死,斷一切煩惱劫火。

我這法門:

虛空含萬象。萬象就是一。一就是無量。若人得悟一。開花無量量。

我這樣子寫來,已經非常明白了,非常接近了,無法再解說下去了。是月餅,也非月餅,因明白不是月餅,才是月餅。

如「水中月」:是月,但尋不著月,因為明白了水中月不是月,才明白是月。

這是「般若」:是月亮,也不是月亮,因明白不是月亮,才知是月亮。悟否?

聖弟子們!

婺州,雲幽,有一位「重惲禪師」,又名「法雲禪師」。

他先參訪雪峰禪師,最後依止「石霜禪師」才開悟。於是他隱居起來,只穿著一件衲衣,窮苦的度日。後來,他度化接引人,說:「雲幽一隻箭,虛空無背面,射去遍十方,要且無人見。」

僧人問:「如何是和尚一隻箭?」

重惲禪師答:「盡大地人無髑髏。」

重惲禪師是大開悟者,這一句「盡大地人無髑髏」真是太妙了!

如果還參不透,我真想扒了你的皮,悟否?

206孤影的後話

這本書已寫作完成,這是二〇〇八年的五月最後一天。那是天剛破曉的初晨,窗外開著大紅色的華盛頓的州花,這州花艷光四射,非常的美麗,似牡丹花一般。我的書房很寂靜,南山雅舍很寂靜,寂靜到連掛在牆上的鐘擺,每一秒的滴滴答答都聽得見。

一個人。一支筆。一盞燈。《孤影的對話》就這樣的完成了!

我欣賞「嵩禪師」寫給雙溪「布衲如禪師」的詩。

繼祖當吾代,生緣行可規。終身常在道,識病懶尋醫。

貌古筆難寫,情高世莫知。慈雲布何處,孤月自相宜。

布衲如禪師答曰:

道契平生更有難,閑卿於我最心知

當初未欲成相別,恐誤同參一首詩。

布衲如禪師寫完此詩,投筆坐化。

我見二位禪師的相知,寫就一詩:

州花開出真是艷紅

但是花落又是覺悟到一場空

那一叢叢

那一簇簇

就在我窗之東

 

我悼念二位禪師的禪風

飛行似龍

(州花譯音:樂得英俊Rhododendron)

 

 

開放時間

星期二至星期日:(週一休假)

11:00 AM ─ 5:00PM

星期三及星期六:問事、人生咨詢,歡迎來電預約2:00 PM ─ 5:00PM


星期三:密法精進班

7:00 PM ─ 9:00PM

星期日:共修密法及生活中的佛法化    

2:00 PM ─ 5:00PM

聯絡方式:

地址: 3004 W Audie Murphy Parkway,

         Farmersville,Tx 75442

 

電話 +1 (972) 782-7587

傳真 +1 (972) 782-7656

網站: kba-tx.org

電子郵件:info@kba-tx.org

臉書: www.facebook.com/temple.

kalachakra/

*本寺爲非營利宗教團體,所收捐贈款項,皆可開出感謝狀,收据可抵稅,功德無量!

三輪雷藏寺服務項目:

1. 佛像開光及安設壇城

2. 風水擇日    

3. 人生咨詢(問事)

4. 臨終關懷助唸

5. 求簽解惑

6. 助印經書

7. 太歲燈/光明燈

8. 消災延壽藥師佛燈

9. 地藏殿提供

 -- 纳骨塔

 -- 歷代祖先牌位

 -- 怨親債主、纏身靈牌位

 -- 水子靈牌位

10.每月(農曆)初一初十五上午10:30am佛前大供及拜土地公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