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册「隨風的腳步走」
蓮生活佛文集第172册「隨風的腳步走」精選分享
004隨風的腳步走 (序)
曾有人問我:「蓮生活佛,你的未來將如何?」
我答:「隨風的腳步走。」
那人愣住,想了一想,又問:「什麼是隨風的腳步走?」
我答:「一個修行人,知道心就是寶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當用則用,當歇則歇,用到極處,一時休去,也算是快活。我這隨風的腳步 走,是知道無一法可取,無一法可捨,不見一法生滅相,不見一法去來相。」
「講的太深了 !」他說。
我說:「就算是自然二字吧!」
我寫一首詩:
我的肉體就是燃燒的燭,
放出亮光
我並沒有飛遁而去,
仍然如如
有時候仍然會淌著淚珠
那是憂愁世間的苦
你當知道我的負荷如此的重
所以我幻想自己是風
如此如此
請不要錯過我的書
不 要錯過我的救度
請不要搖搖頭
請不要堕入三途
我要舞動我的筆
教人知正法
不跛足
010回憶似夢非夢
我們修行人過日子,和一般人差不多,行、住、坐、臥,吃飯、睡覺、工作、寫作等等。……
修行人修什麼?修除「妄念」,修這「一心不亂」。《維摩經》云:欲得淨土,當淨其心。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聖人說:「故知善惡一切,皆由自心。」
修行人的心,是念頭在想,心在動,一直在外頭尋找自己能永遠居住的家。其實,並無眞正的我所(家)。
但,尋覓不到,因爲於外相求,只是「過客」。
要向內尋——妄念不生爲「禪」,明白本性爲「定」。
這就是「三昧」,對一切境界無心,修行人的「住無住處即住」,到達彼岸了。
修行人與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其實並無太大差異,唯一不同的是修行人專注於修煉這一顆「心」!要達到開悟,就必須「明心」,若不明白這個道理,那麼與一般人並無兩樣。
讓我們一起回想一番——歲月匆匆流逝!一天又一天,悄然過去。環境不斷變遷!滄海變桑田,世事無常。
每個人的容貌,也從少年、青年、壯年、老年,隨著時光流轉,逐漸幻變!這些變化,令人不忍回首。
有人曾說:「人生如夢,亦非夢。」
我說:「是的。」
寫一首詩吧!
對這世界原本陌生
回憶起來似夢非夢
如果去尋找逝去的歲月
何有絲痕
未出生時
你是誰
我又是誰
父母又是誰
我們素不相識
在夢中卻彼此相親如故
回憶是苦
回憶是樂
愈是回憶愈是迷惑
原來就是如此
當你明明白白的時候
剩下的只是緘默
016當然是一粒種子
小時候,我曾是教堂主日學的老師,也是查經班的指導者。《聖經》裡有一句話:「一粒種子(麥子)若不死了,就無法結出許多種子。」我深深認同這句話。存在,應該是充滿驚奇的,而當一粒種子能夠長出許多種子時,更是讓人驚嘆不已。這不也正是人生的寫照嗎?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承認自己不斷蛻變。從基督教的教義,到道家的哲學,再到顯教與密教的教誨,這一切的蛻變,是成長的力量的體現。它就像毛毛蟲的蛻變,像蛹破繭而出,像蝴蝶翩翩飛舞。這正是「成長」的力量。
在成長中,我一直尋找「自在」,原來「自在」是不執著「空」,也不執著「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當下,無有去來,卻也不離世流。
經云:「不見有無,即眞解脫。」
我說:「不執著,即眞解脫。」
我當然是一粒種子,我傳播我的思想,息滅「貪、瞋、癡」,唯修「戒、定、慧」。
我之隱居閉關,現在是:「無念」爲正覺佛寶,「身、口、意」清淨爲法寶,「般若智慧」上師爲僧寶,也就是「以智爲用」,以「正念」來度衆生者。
寫一首詩:
你問我「你到底是誰」
我只是一粒種子
會長芽、長根、長莖、長葉
長成蓮花童子
我會蜕變成蓮花
蓮花上站立一個個的童子
會茂盛無盡無數
回應人間的風風雨雨
我在成長中勞動
慢慢的學習般若
你不要以爲我太沉默
因爲我也需要休息
我的解脱你要想成我的休息
024樹木的故事
我現在住的地方,四周被濃密的樹木所環繞,這讓我想起了一個與樹木有關的故事:
曾經,有一個人問我:「在山中,有一位樵夫砍下了一棵大樹,將它劈成兩段。上半段,他雕刻了一尊如來佛像,然後將其安置在佛寺中,供人來磕頭、焚香、頂禮;而下半段,卻被做成了馬桶蓋,供人坐著排便。」
那人接著問我:「盧師尊若得知此事,會如何處置?」
我微笑著回答:「當頂禮的時候,就應該頂禮;當坐的時候,就應該坐。」
那人不解,便問:「這是什麼意思?」
我答道:「智慧在於隨順眾生。你不可能去頂禮馬桶蓋,也不可能在佛像頭上排便。」我這麼說。
聽完我的話,大家都忍不住笑了!
然 而,我告訴大家:「這裏面蘊藏『體用』二字,我們要知道體是一的,而用是二的,衆生與佛,體是一的。但用是有差別的,衆生若見一切色,起一切愛憎,便是衆生眼了。」
我當初得天眼,知三世因果,成了先知,先知好嗎?我現在回答不出來了,好像是:
先知先苦,後知後苦,無知不苦。
我隱居閉關,是名「萬緣倶絕」,成了一切法性空,一切處無心,無一物可得。大家想想:《金剛經》云:「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閉關有六益處:一、捨一切。二、一切無起。三、無念一切。四、一切無相。五、一切無住。六、一切無戲。
還有一點:「無知最快樂!」
我寫詩:
你就是佛
不需要懐疑
當下認定
無淨無垢
你只要直直的走
從戒門而入
從定門而入
從慧門而入
就一定會到地頭
一切煩惱業障全是因果
化爲空寂夢幻
你但任心自在
觸目全是妙用
快樂無憂不用求
030無聊的問題
小時候,老師把我們分成兩組進行辯論,題目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問題聽起來十分無聊。同學們爭論不休,始終難以得出結論。雞生蛋,蛋又生雞,究竟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後來,我終於明白了。答案是:「先有蛋。」原因有很多種說法,像是原子核論、微生物論、胚胎論、宇宙混沌論,甚至試管嬰兒論等等。
宇宙初成,像個「蛋」。蛋先。哈哈!
學佛後,有人曾問過一個無聊的問題:「是先有佛,還是先有法?」如果法在先,那麼這法究竟是由哪位佛所說?如果佛在先,又是依靠什麼法而成佛?這個問題,無異於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究竟哪一個是先來的一樣,難以分辨。
後來,我認定:「法在先!」
因爲,「一切諸佛,皆因寂滅法,而得成佛。」
「法原本無始無終,就算無佛,也存在。」
經云:「諸佛所師,法也,得成道已,才廣說諸經。」
"好了,我覺得人生其實也是一個無解的問題。生命從何而來?死亡又將我們引向何方?這一切又有什麼意義呢?佛陀曾說:『酬業!』然而我卻覺得,『業』真的是一件極其無聊的事!"
這樣潤色後,語句更為流暢,並且保留了原意的哲理性與反思。
寫詩吧!
整個宇宙都很無聊
幾個星球在虛空滾來滾去無聊
人更無聊
在塵土中粉碎
古代現代的歷史又有何爲
建設等於破壞
破壞又等於建設
人是在幹什麼緣來緣去
表演什麼生老病死
無聊無聊又無聊
看來看去唯有明白的人才會
038心中孤寂處
當我內心非常非常孤寂時,可以說心如明鏡一樣平的時候,心無起滅,無物、無相、無爲。
經云:「一切時中,畢竟空寂,即是常不離佛。」
我曾想,什麼是無爲法?
「自然爲之,無造作,是無爲法。」
我曾想,什麼是無相法?
經云:「若取法相,即著我相、人相。若取非法相,也即著我相、人相。是 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即是取眞法,若了此理,即眞解脫。」
「所以無相法是不取不捨,自來自法。」哈哈!
明白了,無爲而爲,無相而相,無物而物,是心無起滅,一切無心無念而爲之,是不二法門。請細思此語,仔細想想。
我寫一首詩:
無得無證也即是有得有證
有得有證也即是無得無證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翻過來翻過去
就這個最殊勝
我很高興奉獻我所有
源源不絕的喜樂
全部沒有保留
全部相應
在心中孤寂裏尋覓
裏面有一個眞佛
你修你得
他修他得
儘管我這裡只這一滴水
也可以讓人們解一解渴
048始終如一
隱居閉關這些年來,始終如一的有二:一、修法、二、寫作。
其實,這並不是近些年才開始堅持的做法,自從我學佛數十年來,我一直都是這樣行事。我性格直率,對大事有著堅定的決心,關於解脫的事,怎麼可能輕易放手呢?
在閉關後,我更加深思:不要輕視眾生的恩德,也不要總是說自己有修行和證悟。應該避免急於求成,漸進式地進步就好。無需關心其他修行人如何如何,這是他們的事,不是我的事。我首先要管好自己的心,對於別人可能的批評,也隨它去吧!這些都不會妨礙我,我只要自然、快樂地生活即可。我常說,小小的緣分,能引發大大的法,這樣自然能進入諸佛的知見。任何一個小小的緣分,都不應該錯過。隨風的腳步走,無爲而爲之。」
《金剛經》云:「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眞是菩薩。不取亦不捨,永斷於生死,一切處無心,即名眞佛子。」
我隱去是求:「一切無事,一切無心,永寂如空,畢竟清淨,自然解脫,一切自度,莫倚其他。」
「這一世的虛名虛利全部放 下了!」
對衆生,無怨也無悔了,心甘情願自己奉獻,只要做了就好,成果如何,變化好壞不去理會,始終如一。
寫一詩:
就修一心不亂三昧的禪定
一心往生淨土
就只這一味
那是我一生的火焰
我當然需要眾生幫我
幫我念佛
讓愚昧的我始終如一
到那淨土可居之所
我也想幫大家
不分你我他
我也是眾生之一
眾生與我合而爲一
一就是一沒有二三
生生世世就這一念一願如恆河沙
062煩惱漏盡
我正在讀書。
有一天,宗智禪師提著斗笠出門,雲巖禪師見狀,指著斗笠問道:「這個用來做什麼?」宗智禪師答道:「它有用處。」雲巖禪師接著問:「如果遇到黑風猛雨時,該怎麼辦?」宗智禪師回答:「可以用來覆蓋。」雲巖禪師再問:「那麼,它是否還能保持遮蔽的作用?」宗智禪師答道:「雖然如此,但不會有任何滲漏。」(問答至此為止)
我讀了這兩位禪師的對話,覺得很有意思。最初的問題是詢問斗笠的用途,而答案卻是遮風擋雨。
第二問就有意思了,「他」可指斗笠,也可指「眞如」,還受覆蓋嗎?宗智禪師回答很妙了,雖然如此,一點滲漏也沒有了,我認爲無滲漏,即煩惱漏盡也。
好的,這句話可以潤色並變成更順暢的表達如下:
「衆生皆受煩惱困擾,而我們修行者的目標,正是明心見性,掌握生死的自主權,斷盡煩惱和習氣,最終達到「真如」的境界。這與那些只求庇護於風雨中的普通人,實在有著天壤之別。」
斗笠是遮風遮雨。斗笠若指「眞如」,那就永斷生死煩惱,一切處無心,是諸佛子了。
坦白說:我修密教已達身無漏,要達心無漏,我直接說:「先須除去執著,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一切事來無所受,這就達無心了,如此煩惱生死漏盡。」
寫詩:
眾生的世世代代
漂浮在生死的苦海
讀一讀二位禅師的對話
斗笠還覆蓋嗎
人間的煩惱人人都還在
有幾個人懂隨風的腳步走
幾個人隨我的腳步走
幾個人煩惱不戴
058榮華富貴總是虛誑
昔日,我曾說過要隱居閉關,真正地遠離喧囂的世界,脫離人群的嘈雜與紛擾。然而,許多人不相信,當然有他們不信的理由:第一,盧師尊身處眾星捧月之中,活在眾人的掌聲與讚譽裡,聲名遠播,無人不知,是名副其實的「高僧」。第二,盧師尊怎能拋棄那座豪宅,畢竟那是弟子們供養的。第三,盧師尊駕馭著名貴的車輛,也是弟子們的供養之物。第四,盧師尊擁有五百萬弟子,法緣殊勝,一句話便能獲得榮華富貴,似乎擁有萬千珍寶,一切如意,隨手可得。
但,經多年的獨居閉關,我寫一偈給聖弟子:
我今自在最大奇。
完全不向衆生乞。
榮華富貴總勘破。
弊衣殘食只充飢。
原來生死全是一。
身心清淨無垢染。
他人笑我太愚鈍。
但我心中是琉璃。
寂寞無聊是不錯。
怎知放光達無極。
我的祕密法已傳了,你「悟」或「不悟」是你的事了,過去的日子,我會懷念在心,但,總是過去了。就如同一棵老樹,長了斑斑苔痕,哈哈!榮華富貴豈不是這樣嗎?
因與緣和合而成,天地間一切萬物,都是由自因(親因)與緣(助緣)和合而成。所以,一切依緣而生,一切依緣而滅。經云:「地依水,水依風,風依空,大風起時,水擾地動。
其實在這人間,榮華富貴全是一時現象,就算是皇帝國王也都是如此,何況自己是一位密行尊者,密行尊者的密行是出人意料之外的,其成就是出人意料之外的,我已是幸運兒了,我自己蒙受恩寵,太享福了。(大福金剛)
你們知道嗎?我已得三昧,我已畢竟淨,這是不 可說出來的了,不可說而說,這叫著「無得無證無事無心無住無念」。我這三昧是無定無無定。我這淨土是無淨無無淨,假名是「無上正等正覺」。
無繫縛!
榮華富貴太虛誑了吧!太戲劇化了!變化太大了。
062化佛來問
「葉子湖」的關房中,禪定三昧時,見一化佛前來,琉璃光如水,四面八方放射出去。
化佛問我:「如何是佛?」 我回答:「土木。」
接著,化佛再次提問:「如何是法?」 我答道:「一疊紙。」
隨後,化佛再度問道:「如何是僧?」 我回答:「吃飯睡覺。」
最後,化佛問我:「你將來如何去?」 我輕笑著回答:「隨風而去!」
化佛聽後,微笑著化身而去,說道 :「儼然是一代宗師也。」
我拱一拱手,我當然知道佛是正覺者,法是佛傳下的正法,僧是傳承正法的聖賢。但,我經歷了「專一」、「離戲」、「一味」、「無修」四大法的修行,我的回答回到「原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大圓鏡智了。
隨風的腳步走,不答也是答。
寫一詩偈:
心境平平也大寬
有答無答都心安
從容走過解脫路
去西去東何有難
終日吃飯及睡覺
念念與事來相干
自然直見眞實相
不與人熙熙攘攘
我現在這個行者,是飄落的枯葉,也是虛空的白雲,是明日的黃花,是化去的雪霜。
今天,我在大地的陽光下「經行」,心中無需多言。我並不自誇,也無五佛冠的光耀,沒有高昇的法座,沒有什麼特別的名號,像是「仁波切」、「活佛」或「童子」之類的稱呼……我只是微微一笑,置之不理。
074爭爭爭
在人間的娑婆世界,我看見大人們的玩具是「名位」、「財利」與「男女」,總是脫離不了爭鬥不息的局面。無論古今中外,風波總是永不停歇。這使我想到宗教界,事實上,它也隨著世俗的風氣,陷入爭爭爭中。
當我隱居於「葉子湖」,我在內心默默祈禱:願正法的根基深深扎根,願修行者結出豐盛的果實,願聖弟子的心靈潔淨如初,卻不求任何回報。回報又能算得什麼呢?即便有回報,最終也仍是虛空。
世間的爭鬥,帶來了無數的暴風雨、不平等、危機、陷害與業報,這些無盡的痛苦與創傷,正是爭爭爭的結果。
當我回到天上界(三昧中的境界),我不禁微笑,世人怎麼如此擅長嬉鬧,像一群不懂事的孩子,傷害與爭吵不斷。
見到天上界的「清淨」、「美妙」、「天樂」、「 妙香」、「無垢」與「光明」,我才深切感受到世間的墮落與敗壞。
爭爭爭。 空空空。 爭什麼呢?終究一切皆空。還不覺悟嗎?
我寫:「隱居始知世間亂,世人相爭全是妄,法衣穿著亦如此,不如一個世俗漢。多年修持漸淨空,避來避去隱居中,何日能度眞修者,不妨先習大寬容。形容雖變佛常在,閉關原求不迷昏,看盡世人爭爭爭,無爭才能承佛恩。」
詩:
你說我的過
我説你的錯
是非永遠如潮浪
不能解脱才是輪迴的大禍
我修無諍三昧
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
自然快樂
一切處無爭
自察於行不會墮落
076玩具玩或不玩
當我在「葉子湖」,悟出小時候的玩具是「玻璃珠」、「橡皮圈」、「紙牌」。而大人的玩具是「名位」、「錢財」、「男女」。當這些玩具玩完了,人生也差不多玩完了。(完蛋了也)
現在接著的問題是:「玩或不玩?」
我答:「玩。」
接著我說:「玩是玩,但,玩有玩的規則,這即是老子的無爲而爲。」
《維摩經》云:「諸行性相,悉皆無常。」
《涅槃經》云:「佛告迦葉,諸行是常,無有是處。汝但一切處無心,即無諸行,亦無無行,即名受記。」
我說:「玩是玩,但不取不捨,名位得也可,不得也可,錢財得也可,不得也可,
男女得也可,不得也可,其他皆是如此。」
問:「爲何如此?」
我答:「畢竟空。」我又說:「有一天萬緣俱絕了,豈不是畢竟空,得也未得,哈哈哈!」
我告訴大家,自己的事情必須要明瞭,若能明瞭自己的事情,便能自然解脫。若自己的事情不明,終日只是玩弄玩具,與道漸行漸遠,怎能與道合一呢?人生不應該虛度光陰,從何而來,將向何處去,這一切你明白了嗎?
詩:
名位是變化來的
錢財是變化來的
男女是變化來的
得得得
也失失失
人生最害怕的是
玩得太迷糊
我發現了現實
也發現了根本不現實
走遍天下始悟自自如如
084奇妙的「三昧」
我說:「三昧」真是太奇妙了,一心不亂、禪定的境界,太神奇了,我的體會無法用言語表達,甚至快要變得無法言說。若要說有妙訣,確實是有;但若說真有妙訣,卻又沒有。且聽我細細道來——
就像失眠的人拼命想入睡,嘿!越是想睡,腦海裡的胡思亂想就越多,結果越睡不著。無論如何努力讓腦袋不去想,它偏偏愈想,結果還是睡不著,怎麼急也沒有用。急得越厲害,反而更無法入睡。
「三昧」亦是如此,若真要一心不亂,妄念偏偏愈多。當你想讓它止息,讓它無念,卻根本不聽話。不理它還好,越是去理它,反而越亂。你剛放下眉頭,卻又忍不住讓心頭升起念頭,一念又一念,妄念如洪水、如瀑布、如溪流,根本無法止息。
止息這些妄念,誰都知道該如何,但就是止不住。想要一絲不掛,想要完全空無,嘿!卻偏偏空不掉。無論《經律論》教法如何繁 多,密教用念來止念,無非是在紙墨間建立了名言金句,說什麼「三昧」皆是空,然而,老天啊,依然是心頭掛念不斷,空不掉。完全的空也不是,完全的有也不是。要靠智慧,真正的大智慧,才能把握當下。這些道理,誰人不懂呢?
我坦白說,叫我教你入「三昧」,我也不一定一教你就會,我能入「三昧」,眞正原因有三:一、色身半死 (無慾) ,二、心已成灰 (無心) ,三、意已全冷 (無事)
我知道我這方法可能有錯,但,錯有錯著,竟然入了奇妙的「三昧」。一切義成,一切悉達了。
詩:
採擷花瓣片片
每一片都有每一個念
就算能眞正的沉默不語
心卻在翻躍
如果無懼而不理會
愈是自然愈是能體驗
086全爲了這「三昧」
「三昧」又名「三摩提」、「三摩地」、「三昧地」,其眞諦是「正定」。也即是把一切妄念全住於一,不散亂,又將一念化爲「無念」。據我所知,入了這「三昧」有其意義:一、所作皆成、二、平等性、三、妙觀察、四、大圓鏡、五、法界體性。
我認爲,「戒」、「定」、「慧」三無漏學,守戒是爲了什麼?守戒就是爲了「定心」,智慧是爲了什麼?還是一樣爲了「定心」,「戒」與「慧」根本全爲了這「三昧」(正定)。
一切法門以「三昧」爲要,一切行門以「清淨」爲要,最後的依歸以「淨土」爲要。這是我體會的三要,要緊,要緊。
所以「念佛」達到「淨心」、「明心」,修法達到「三昧」,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身口意清淨,是密教之三密也。身口意清淨即相應一切如來,得如來之神變加持。
法力、神通、變化,完全與如來合一。
在隱居閉關中,入了「三昧」之後,體會出:
一、解脫——生死同道,換個殼而已。
二、離世——入世出世同也,一切境界,由一心所造。
三、滅相——連無生死之相亦無,非有非無。
我發覺入了「三昧」之後,說有變易亦有變易,說無變易亦無變易。總之,實不可測,不可思議。例如,我是爲了斷煩惱才修行入「三昧」,又爲了濟度衆生而不斷煩惱,此即「大悲闡提」之平等救度。無法解釋清楚,這是爲什麼?是來教大家走這一程。
寫一首詩:
全是爲這三昧
我精進的品嚐這智慧之果
這果實無上上
豐足無盡意之最
從來沒有想到靈山之會
如來的妙
在三昧中
會回到你的身邊
三際一如
原來是直言無諱的大智慧
106光陰莫虛度
我們每一個人的一天,都大致相同。早晨起床,刷牙洗臉,吃早餐,然後上班。中午吃午餐,接著繼續工作,直到下班回家,吃晚餐,休閒時看電視或做其他事,沐浴後上床睡覺。其實,大家的生活雖有不同,但大同小異。
一般人的生活大多是這樣。如果是學佛的在家居士,除了日常作息外,還會不斷念佛、誦咒、修行,一天的時間就這樣輕易過去了。當然,也有許多人忙碌到連修行的時間都難以抽出。
商人和上班族的生活方式或許有所不同,但商人也未必清閒。有的忙於經營店鋪,有的忙於洽談生意,有的在生產線上奔波,還有的作為“空中飛人”,四處奔波,忙得無暇顧及自己。
無論是士農工商,大家都在忙碌著。偶爾有一段假期或休閒時光,或是出去旅遊,這樣的時光是多麼珍貴而難得。
很多人以為寺廟中的出家人最為清閒,事實上並非如此。早課、晚課、午供、法務、雜務等,每天都有許 多事要忙。光陰如白駒過隙,一天又這樣過去了,四季更替,時間匆匆流逝。那個年輕的小沙彌,也終究會成為一位老和尙。
我常常勸告人們:“光陰莫虛度!”
那麼,什麼是“光陰莫虛度”呢?我問。
或許很多人無法回答。每天的日子過得差不多,衣食住行,簡單又平凡,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光陰莫虛度”?
我說,把每件事,都做得恰恰好,亦即是做好每一件小事,就算是光陰不虛
度了。
守時、守分、守節,便是光陰不虛度。
移時、失分、失節,便是光陰虛度。
我寫一小詩:
不用哭訴
人人都是一樣的過日
無得無失無長無短
誰也無法把歲月眞正的留住
只在心解脱否
只在菩提道上行得正否
就是光陰無虛度
118明個什麼心
或許有人會問:「真佛宗的修行者,明心見性,能夠自如掌控生死,但師尊所講的『明心』,究竟是明了什麼心呢?」
坦白說,這所謂的「明心見性」,許多祖師都未曾直白地解釋過,若直接說明,反而可能被視為「增上慢人」。即便說了,也未必能讓世人真正理解,只有經歷過一番切身的修煉,才能夠領悟其中的真正含義。
因此——
「隱山禪師」至死不肯見人。
「趙州和尙」至死不可告人。
「大梅禪師」以荷葉爲衣。
「石霜」置枯木與人坐臥。
「投子禪師」辦米與人共餐。
明個什麼心?見個什麼性?我在這裡偷偷隱喻的告訴你:「口可以感覺味,目可以看見色,耳聽見聲音,鼻可嗅香臭,四肢安逸不安逸?全是性。要見性,從此開始。」
我又說:「要明心,當知心身合一,如同魚和水一樣,根本從未須臾分離
過,離了心而丟逐物,就是迷。不迷物能自主心,則可以明心。」
我只能講到這裡爲止。不能再說下去了!
有一偈:「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
你問我:「明個什麼心?」
我答:「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無所得、無所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