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册「一日一小語」
蓮生活佛文集第164册「一日一小語」精選分享.二00三年四月出版
016見佛
第一次見到佛菩薩,當然是在我年輕的時候,那時「瑤池金母」幫我開啟了天眼。我親眼目睹了西方極樂世界的摩訶雙蓮池,並親自見到了「蓮花童子」。
當夜,我閉上雙眼,所見的佛菩薩數不勝數。隨後,我的感應不斷加深。
在我一生中,最深刻的兩次見佛經歷,我曾經提到過:
第一次是在中國大陸的北 京,從北京飛往太原的途中,我看見阿彌陀佛立於虛空中,從他的腳指頭開始,一直看到頂端(無法形容)。
第二次是在韓國,在禮拜「桐華寺」之後,我看見了藥師琉璃光如來、十二藥叉神將、以及八大菩薩等眾多神聖存在(同樣無法形容)。
我所謂的「見佛」,並非是通過「眼識」來見到的,聽佛說法也絕不是通過「耳識」來聽的。當眼、耳、鼻、舌、身、意全都消失時,佛菩薩才真正顯現出來。這是一個非常真實的實相,所以我說,我無法形容這些經歷。我在書中描述的,只是為了方便表達而已。
我一生中所經歷的種種感應,無疑是傳奇與異聞。如果有人不相信,或者認為我是幻想家,是幻聽、幻視,或是在講神話,我並不想與人爭辯,反正信不信由您。
事實上,我這個人非常愚笨,許多知識我並不懂,例如:醫學、電子學、電腦、生化科學等等。如果你問我這些,等於問到一個白痴,我的確一點也不懂。尤其在木工、鐵工、機械方面,我非常笨拙,甚至連鐵錘都拿不好。認真說來,我這一生只會兩件事:
一、修學佛法。
二、寫作。
我「見佛」,知一偈:
實相是無相之相,真心是無心之心。真得是無得之得,真用是無用之用。
020六師外道
「佛陀」的三法印是「正知正見」,即是: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諸行無常:是說一切世間法,無時不在「生住異滅」之中。
諸法無我:是說一切有為法,無有我的實體。
涅槃寂靜:是滅除一切生死痛苦、「無為安樂妙覺」的境界。
三法印是世間真理,是「佛陀」發現的,佛法就依這原則,故稱「三法印」。佛說,依這三法印,就如同「見佛」,「見法」一樣。佛陀時代,也有「六師」,創立「外道」邪見,亦曾有人問我,何為「六師外道」?
我答:
第一外道,阿吉達學說:認為人死即滅,無來生來世。四大分解後,一切歸於空無,主張「享樂主義」。第二外道,帕克達學說:認為地、水、火、風、苦、樂、靈是七大元素,各自存在,互不依存。人死後,七大元素仍然存在,主張有「來世」,但無「生滅」。第三外道,普拉那學說:認為人的一切行為沒有因果報應,都是為了滿足個人的慾望,否定道德、善惡、因果和報應,認為這些是人自己創造的。第四外道,馬卡利學說:主張「命定論」,生命一切早已注定,經過八百四十萬大劫的輪迴後才會死滅。人的元素包括地、水、火、風、靈、虛、空、得、失、苦、樂、生死等。第五外道,山些那學說:認為無法感覺到的形上學是錯誤的,不應冥想、不應幻想、不應研討,所有這些都是不確定的,主張懷疑一切的「形上學」。第六外道,摩訶毘羅學說:這即是「耆那教」,主張冥想,認為沒有絕對的是非,一切都可以從不同的觀點來看,這是耆那教著名的「觀念學」。
這即是「六師外道」之論說。在佛陀住世時,常常派遣舍利弗尊者,去破除六師外道的邪說,因為這些教義都無法達到究竟的真理。
026上台與下台
我對眾生,有一個感覺:
每一個人都想往上爬,並且渴望爬到最高的目標,大家的想法幾乎是相同的。例如,在軍隊中,有不同的階位,從兵、士官、尉官、校官、將軍、司令、總司令,一直到國防部長 。
例如三界也分九地:
五趣雜居地、初禪「離生喜樂地」、二禪「定生喜樂地」、三禪「離喜妙樂地」、四禪「捨念清淨地」。接著「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
我們常常提到的菩薩五十二階位:
最初十位是「十信」。
第二個十位是「十住」。
第三個十位是「十行」。
第四個十位是「十迴向」。
第五個十位是「十地」。
接著是「等覺」與「妙覺」。
「妙覺」是指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智德不可思議。這也就是佛果無上正等正覺,達到這種覺悟的人,就稱為「佛」。
眾生都希望向上爬升,學佛的行者也希望能夠達到最高的果位。然而,我個人想要在 此提醒大家,請仔細思考自己,評估自己究竟想要得到什麼,自己真正能夠承受什麼。
我並不反對每個人全力以赴地去追求目標,但也要小心在每一個階位中可能存在的「陷阱」。我們要激發潛力,全力以赴,並且要有勇氣和毅力,努力不懈。但是,我也勸大家要「量力而為」,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我真切地發現,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這也是為什麼學佛的人,在年輕時要「多聞」,中年時要「一法深入」,而在老年時應該祈求「往生」。
對我來說,閉關的經歷是我無數修行的積累,這些年來,我的修行已經達到了頂尖的境界。對於人生的得失,我心中並不動搖,亦不需要聽取他人的掌聲。當我看得透徹之後,無論是「上台」還是「下台」,我都能心安理得,因為一切都以「常樂我淨」為本。
028實修
蓮華生大士,由四大天王捧天馬而降,大士上了天馬,拋下一句名言:敬師。重法。實修者得之。
所以,我常常勸人:「好好修法吧!」,我甚至提議「一日一修」。原本我提倡的是「一日三修四修」,但我將要求降到「一日一修」,為什麼呢?因為世人實在是為 了「生計」而忙碌,許多人即使只修一日一修,也難以做到。
我倡言:一日不修。一日是鬼。實修很重要、很重要。
有一句話,說得好:「諸佛菩薩,從行單入,從行單出,未有一人不實行,不實在修行而能證果的。」
古人云:「要得萬人頭上坐,先從萬人腳下行。」這就是實修。
觀無量壽經說:「修淨業正主的因有三。第一種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種是受持三歸依具足持戒,不犯威儀。第三種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課誦大乘,勸進行者。」
這就是要求行者達到「淨念相繼」。在密教中,所謂的「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修行一壇法門,其實就是實踐「淨念相繼」。念佛與持咒,正是這種「淨念相繼」的表現。
我個人認為,密教的實修法門是首要的。舉例來說,當口中持咒,手結手印,意念在觀想時,這三者合一的修行方法,已經是「清涼三昧」。它能斷除一切妄念,包括憎恨、恩愛等各種念頭,從而使身、口、意都能達到清淨與清涼的境界。
如此「三密相應」,正是「淨念相繼」的妙 法,這可說是即凡即聖,自淨三業,便是如來三密的加持,具備著無可思議的力量。這個法門是實修的法門,讓我真切體會到,手印、真言與觀想,正是實修的真實表現!
032和光同塵
古來,和尚原稱「和上」,後來,弄錯了,才變成「和尚」。這「和上」的意義,原是「以和為上」。「和眾」就是「和合」的僧眾。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希望出家的僧眾能夠和合為一,因此常常講述「和合僧」的道理。所謂「和合僧」,即是三位以上的比丘聚集在一起,持同一戒律,行同一修行道,這樣的僧團稱為「和合僧」。若有人用手段使他們分離,那便是「破和合僧」,這被認為是五逆罪之一。
佛陀非常重視「和合僧」。
除此之外,佛陀還非常強調「和光接物」。其中,「和光」指的是「和光同塵」,也就是在與塵俗人相處時,應該以謙和、明智的態度來對待。接物則是指待人接物的道理,強調與人相處時應該保持和諧、包容與尊重的態度。
在這方面,佛陀教導和尚應該與眾生「同事」,共同修行。就這篇短文而言,我想談一談我當初的經歷:
我最初出道,「鋒芒畢露」,是偏了些!
我最初出道,「見佛菩薩」,太早說出!
我最初出道,「光芒剌眼」,令他人難受!
我的師父曾對我說,你不懂得隱藏自己的光芒,總是展現一副「開悟」的模樣,這樣一定會招來嫉妒。雖然你擁有光環,顯現出自己的才華和成就,但這樣反而會讓度化眾生變得更加困難。
師父說:「讚譽到哪裡,誹謗也隨之而來。」老子曰:「和其光,同其塵,這就是所謂的玄門。」佛曰:「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摩訶止觀》說:「和光同塵,是結緣的開始。」
我現在明白了,一盞刺眼的光芒,是不會受到人們歡迎的。我剛開始出道的時候,就是這樣。師父說的完全正確,我太過直率,不懂得「和光同塵」,與他人不同,這樣招來了很多的誹謗。因此,度化眾生變得非常困難、艱苦,也帶來了很多痛苦。
佛陀教導「僧眾」要柔和自己的光芒,並變現各種形態,以便更方便地接近眾生,運用四攝法來拯救他們,絕不是要高舉自己的光芒、以傲慢的姿態示眾、讓人眼花繚亂。
因此,擁有極大智慧的人,應該略微隱藏一些光芒。
036真佛三寶
真佛經曰:
以「無念」為正覺佛寶。
以「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為法寶。
以「真佛上師」為僧寶。
這「真佛三寶」的概念,我特別再次的解說如下:這「無念」到底指的是什麼?是「石頭」嗎?是「枯木」嗎?是「死灰」嗎?石頭、枯木、死灰豈不是「無念」?
真正的答案是:「無念」是「究竟法身」,也就是妙覺(究竟位)。因為「無念」,能夠覺察到一切眾生本來就擁有的覺性。這本覺是眾生心的相狀,而真如則是眾生心的心體。本覺是能夠證得的智慧,真如則是所見證的理。這種智慧與理,就是如來的法身。
本識即第八識如來藏,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在這八不中觀中,顯示出諸法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