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册「彩虹山莊飄雪」
蓮生活佛文集第105册「彩虹山莊飄雪」精選分享.一九九三年六月于美國真佛密苑
001彩虹山莊飄雪(序)
「彩虹山莊飄雪」是我的一本書的書名,這本書將繼「層層山水秀」之後出版。「層層山水秀」是百○四本文集,而「彩虹山莊飄雪」則是百○五本文集。
那為什麼取名「彩虹山莊飄雪」呢?因為彩虹山莊飄雪的季節,猶如萬彩繽紛的白花,片片雪花隨風飄落,轉眼間,天地間一片粉黛銀裝,化作銀色的淨琉璃世界。樹梢被白粉覆蓋,綠草成了白雲,雙蓮池宛如冰雪世界,而彩虹山莊也如蓮花般清淨。這短暫的時刻,總是充滿和諧、寂靜與圓滿,應該正是「華藏世界」的大和合。
本書的內容,是我在「真佛報」與「華雨報」上發表過的方塊文章的結集。這些簡短的文字、每篇小小的論述,經過整理後已成為一本書。大家想一想,彩虹山莊飄雪,那一片片飄落的雪花,不就是一篇篇短小的著作嗎?
我的方塊文字,曾有人說讓人「心癢難耐」,也有視為「珍奇異寶」,更有人連連稱讚。
對我來說,這些文字的創作並非為了迎合刻板印象,也不希望引導社會大 眾走入錯誤的思維,更不是沒事找事做或愛管閒事。我寫專欄,常常是對某些問題提出反思與探討,希望能引起讀者對現實的深刻理解與省思。謹以此書,獻給所有真理的愛好者!
一九九三年六月,蓮生活佛盧勝彥寫于美國華州雷門市真佛密苑
010面對流言‧盧勝彥‧
從前有一個人,讀書的時候,老師的評語是:「品學兼優。」他循規蹈矩,從來不犯校規。
他瘦小,老實,為人謙和,喜愛追求真理,並為此孜孜不倦。他崇尚美德,誠實和善良是他的天性。他寫詩、散文、小說,也熱愛文學作品,常常因「真善美」而感動得淚流滿面。後來,他學習佛法,並度化了許多眾生,擁有九十萬名弟子。
可是,隨著成就的增大,一切都開始改變。也許是因為他的影響力過於龐大,佛學界的友誼變得複雜,佛教的大師們開始批評他,甚至打壓、排斥他。僧團也向他指控,指責他走私、販毒、邪教、亂搞男女關係等。這些無端的指控,如同一片陰雲,籠罩了他原本潔淨的心靈(事實上,他從未做過任何違法的事)。更有一些小書刊,污蔑他的一切。
然而,他依然如常,早上寫書,下午回覆弟子 們的信,晚上修行。他對於那些惡意的攻擊毫不在意,對批評與謾罵漠不關心。他依然保持著慈悲心懷,澎湃的情感,珍惜每一個莊嚴的生命,並保持沉默。
面對流言蜚語,他說:「在時間的海洋中,這些流言不過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很快便會消失。在我禪定的生命裡,這一切皆是空的,無形無著,無所依存。佛法教導我們,世間一切,最終皆是無事。」,不要心急氣亂。無事無心,隨它去吧!
020政治與我
我承認,有反對黨的首腦人物曾經來到我(蓮生活佛)在西雅圖雷藏寺時,向我表達邀請,希望我出山參與政治。我當時笑著回答說:「我一生專注於佛法,對政治一竅不通,身為一介方外之士,實在不敢涉足政治。」
我也承認,執政黨的首腦人物在我回國時,曾經來到我所在的飯店,與我密談國家大事。我對此的回答是:「對於政治問題,我只能以宗教的角度來回答。我們強調的是互相容忍,也就是佛教所說的『忍辱』。在處理事務方面,應該盡力做到公平與公正。」
坦白說,「政治」是管理眾人的事,而「宗教」則是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佛法的教義關注的是內心的修養,指導人們走八正道,作為精神與道德的規範。政治與宗教的出發點不同,因 此我認為宗教與政治應該分開,不能混為一談。政治是「管」,而宗教是「修」。
有些宗教人士提倡「參政而不干政」的理想口號,我一看就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一旦參政,就必然會干預政治,若只是參政不干政,那麼參政又有何意義呢?
總的來說,宗教最好保持「中立」,佛法實踐的目標是幫助眾生成佛,這超越了政黨政治的界限。我們的使命是度化所有政治團體中的人。
028蓮生活佛傳奇
有人告訴我,直線屬於一度空間,平面屬於二度空間,而立體則屬於三度空間。至於蓮生活佛盧勝彥的傳奇,則應屬於四度空間。
那麼,什麼是四度空間?它是過去世、未來世的交匯點,是一個從未有人發現的隱秘世界,能夠自如穿梭、隨心所欲地遨遊其中。四度空間是佛法中神通的境界,擁有「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神足通」、「他心通」、「漏盡通」等能力。在四度空間中發生的種種現象,無法簡單地與現實世界中的娑婆世界對應,這正是所謂的「傳奇」。
蓮生活佛被引導進入四度空間,發現並深入修練這一空間,穿梭其間,並將四度空間的美麗與極樂告訴世人。 盧勝彥的傳奇,反覆述說,無怨無悔,因為這一切的真實,真實得無可辯駁。
當然,也會有人心生疑惑。但蓮生活佛卻堅定不移!誰是愚蠢的呢?誰會自願欣賞自己的愚蠢?盧勝彥愚蠢嗎?看過《蓮生活佛傳奇》後,你又會怎麼說呢?
032金剛上師
我(蓮生活佛盧勝彥)認為,金剛一詞有三層含義:一、不可摧毀;二、寶中之寶;三、勝過所有的戰具。因此,當我們談論“金剛”這兩個字時,它代表的是堅不可摧、無與倫比的力量。而“金剛上師”則是金剛中的最勝者,是無上至尊的師長,宛如“金剛王”,這才是真正的金剛上師。
金剛上師頭戴“五佛冠”,右手持“金剛杵”,左手握“金剛鈴”,這一切象徵著“金剛薩埵”的法務。金剛上師的責任,就是弘揚佛法,度化眾生。正如《大日經疏》所說:“若於此曼荼羅,種種支分,乃至一切諸尊,真言手印,觀行悉地,皆悉通達,得傳法灌頂,是名金剛上師阿闍梨。”
因此,真佛宗的金剛上師必須由根本上師親自授予“傳法灌頂”,並頒發阿闍梨證書。金剛上師必須深入了解真佛宗的佛理和所有的咒法儀軌,掌握深奧的口訣,並修行一切真佛密法的清淨之行。金剛上師還需要奉行法務,護持宗派,並維護根本傳 承上師。這些都是真正金剛上師的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假冒的金剛上師,他們會“變色”或“變體”,這些一定是假的金剛上師。
總結來說,我認為金剛上師代表的是最勝義,是尊貴至高的存在,擁有無上的地位。
036默擯
當釋迦牟尼佛將要入涅槃時,阿難尊者問佛陀:「佛陀在世時,對於兇惡之人,佛陀能夠調伏他們;但佛陀涅槃後,這些兇惡之人應該如何調伏呢?」
釋迦牟尼佛回答說:「你問我涅槃後,惡人應如何調伏,應當『默擯』置之。」
我讀到「默擯」這兩個字,深覺佛陀的智慧無比深邃,簡直令人嘆為觀止。這裡的「默」是指「沉默」,即不言;「擯」則是「排斥」,即將其隔離。「默擯」這樣的表達,含義深遠,透露出一種超凡的智慧。
在密教中,修行人要求做到:靜如處子,動如脫兔。佛經中曾提到:「維摩一默,一默一聲雷。」這種無言的沉默,反而具有雷霆萬鈞的力量,這種境界非凡人所能理解。
修行人應當在靜中含動,在動中藏靜。「靜」並非死寂,而是充滿內在的力量與智慧;「動」亦非隨意放逸,而是充滿目標和意識的行動。最終,動靜之間應該達到一種和諧的平衡,這樣的境界才能在「不言語的時候」,展現出恬靜的美,並且以慈悲的面容對待他人。這樣的修為,無疑是現代人所需要的清涼劑。
我發現:一個人與團體之間的關係,如果這個人只有「自我意識」,卻缺乏「團隊意識」,那麼很容易在個人與大多數人之間產生衝突與悲傷,這是一條不可忽視的鴻溝。我理解,現代人最需要面對且急需解決的問題,就是在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找到出路。這需要依賴正確的教育來改善。然而,對於那些成為「節外生枝」或像「枯枝」般的人,我們該如何處理呢?釋迦牟尼佛的回答是「沉默的排斥」。
有人問我,對於那些惡劣的弟子,應該如何調伏?是否應該像剪掉枯枝一樣處置他們?
我的回答是:「要包容他、感化他,針對具體問題來解決,儘量減輕對團體的傷害。在『契法』、『契理』、『契機』的基礎上,耐心等待他回頭,等待他的懺悔。」
有些人問道:「師尊,何必這麼辛苦?」
我回答道:「因為我不捨一個眾生!」
048批判盧勝彥
我將來很可能寫一本書,書名定為《批判盧勝彥》。書中的內容,將以自嘲、自謔、自罵為主題,簡單來說,就是自我批評,自揭疮疤——這是一件讓人痛快的事,畢竟罵自己也能有種爽快的感覺。
為何要寫《批判盧勝彥》?到底意義何在?我想要表達的,是:我原本只是個十足的凡夫,絕非天生聖人。我對自己最為了解,清楚自己是何等的存在,清楚我腦袋瓜裡的念頭。
這本書將比任何人寫的都要尖刻、深入、大膽、具有爆破性。我將徹底拆解這個「盧勝彥」,讓他生不如死,讓他痛苦不堪,讓他死不瞑目,將他徹底剖析,暴露一切。
換句話說,「盧勝彥」是個地獄中人,是任何人都可以誅殺的人。他是偽君子,真小人;是大色狼,大騙子,大惡魔,是可惡至極,討厭至極。
然而,除了批判,我還會描述這位「惡徒」是如何在修行中獲得般若正智,如何透過「瑜伽冥想」引導自己進入「真空妙有」的境界,如何渡過彼岸,最終成佛。
這個「十惡不赦的盧勝彥」,是如何實地進入圓滿智慧的開悟光明境界,體悟「宇宙意識」的 真理,這是一場超越的大修行。
我想表達的是——壞。
052談超度的由來
有些人不相信地獄的存在,曾問我:「你們超度幽靈,真有其事嗎?真有地獄嗎?超度是不是迷信?」
我回答說,超度的由來,最早是從「目蓮尊者」開始的。目蓮尊者與佛陀一同修行,證得了天眼通和神足通。一天,目蓮運用天眼,看到已故的母親墮入餓鬼道,飢渴痛苦,身體瘦弱,腹部腫大。於是,他便用神足通將食物送給母親,但當食物接近母親的嘴巴時,竟然變成了火炭,無法進食。目蓮感到無助,於是求助於佛陀。佛陀告訴他,由於母親積累了深重的罪業,僅憑目蓮一人之力,無法超度她。佛陀指示,必須有十方僧眾共誦經典,並以集體的法力來幫助母親脫離苦海。
同時,佛陀也教導目蓮,每年七月十五日,要準備各種美味佳餚,供養佛陀及僧眾,並讓僧眾誦經,這不僅能幫助現世父母消除業障、延長壽命,還能幫助過世的父母脫離三途,升天至極樂世界。這樣的超度方法,也可以用來幫助所有幽冥眾生,因此,真佛宗的超度是依據釋迦牟尼佛的教示來進行的,源自於盂蘭盆會的由來。
我還特別 強調,真佛宗的超度方法,結合了「中陰救度」與「大幻化網」的密法,比其他宗派更具殊勝之處。經過我們超度的祖先靈魂,常常會托夢給後代的陽世子孫,顯示他們已經得到了超度。因此,真佛宗的超度法門,是真正準確且真實無虛的。
066評:「壹週刊」的瀰天大謊
記得二十多年前,我告別了「清真道長」,師父下山時對我說:「此行目的是為了濟世,記住,無論走到哪裡,心要刻苦,作風要踏實。不求名利,不圖享受。最重要的一點是,無論做任何法務,都要隨心所欲,對待眾生也要隨意。金錢方面,一切隨緣,切記!切記!」
我當時跪在路旁,心中充滿感激,深深感受到師父的關懷、鼓勵與指導。於是我真誠地回應師父:「我會謹記在心。」
這二十多年來,我一直緬懷師父的言行、思想與教誨,一刻也不敢忘記。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在蓮生活佛盧勝彥的法務中,始終堅持「一切隨意」。無論是「皈依灌頂」、「息災祈福」、「太歲光明」甚至「祖先牌位」,一切都隨心所欲,完全不強求。這樣的作風,無論是在中國大陸還是世界其他地方的寺廟中,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不是我的魄力,而是清真師父當年的誠懇教誨。
我的「一切隨意」的作風,體現在我 的著作中,也常在講法時提到過:「如果盧勝彥開口向信眾索要金錢,或者法務有明定價格,我盧勝彥必定會將所收的款項百倍返還。」所以,中國大陸的二萬名皈依弟子中,大部分是「免費皈依」,因為大陸金錢與國際間匯出困難。
西雅圖雷藏寺功德殿的祖先牌位,記錄了五元加幣和一元美金的牌位安置情況。據調查,許多美國和加拿大寺廟安置祖先牌位的費用、大約在一萬至二千美元之間。我自己則是,只要有人願意皈依我,立即接受,從不計較金錢。我主持的法會上,只有四個字:「費用隨意」,讓眾生得以大開眼界。這種風格在全世界也堪稱獨一無二。
總結來說,蓮生活佛盧勝彥樸實清古,對金錢的態度「一切隨意」,令人感到這是一種可愛的執著,不懼財務困難,因為佛菩薩自會撫平一切創傷。
非常遺憾的是,香港媒體《壹週刊》第149期竟然報導:「皈依蓮生活佛盧勝彥的每位弟子須支付港幣千元(約合美元百多元)。」並且稱「每月需供養二、三百元港幣不等」,還說「若不供養會受到懲罰」,這類內容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對於《壹週刊》這樣的誤導性報導,凡是真佛宗的弟子無不會發自內心地感到可笑。究竟《壹週刊》是受了他人設計,還是該文的作者在夢中亂寫(或思維出了問題),甚至神經「短路」了呢?
我們認為,任何一種傳播媒體都應該秉持「客觀」、「公正」、「求真」、「求實」的原則。這四個要素是判斷媒體品質的標準,也是新聞輿論的最高理想。然而,香港《壹週刊》所散播的謊言與其挑衅性的作風,實在不值得有識之士予以認真看待。
070隨他去!
真佛宗,現已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修行團體,其修行儀軌,充滿豐富的內容,活潑且包容萬象。只要真佛宗的修行者用心去體會,並深入實修,便能自然而然地昇華心靈,領略法味,進入佛法的奧妙境界。
然而,要真正修行佛法,並非僅止於口頭上的言辭。修行者應該付諸實際行動,切勿僅僅依賴「真佛行者」的名號,而忽視內心的修為。若仍沉迷於名利,難以抵擋金錢與地位的誘惑,甚至比一般凡人更為沉淪,那便無法真正走上修行之道。
我不否認,在宗派內確實存在一些「爭名奪利」的弟子,也有少數人利用「真佛宗」的名義從事營利活動,甚至有人毫不顧忌地從善良的眾生手中攫取財物。更有一些人爭權奪利,渴望當上理事長、董事長或住持,常常心機重重,勾心鬥角。
我(蓮生活佛盧勝彥)是明眼人,口中雖不言語,心裡卻早已明瞭。從內心深處,我發出嘆息,感慨這些「焦芽敗種」,實在是「無福」也「無緣」。我們修行者,應該要捨棄財富、名位、時光,甚至是捨命,全心全意地修行,這樣才是真正的佛菩薩。並非拼命追求金錢、爭奪名位。
我鄭重提醒我的弟子們:「今天已過,命運也隨之縮短。就如同缺水的魚,何來快樂?應當努力精進,像救命般珍惜時間。但要時刻記住無常,勿輕忽修行!」
每當我看到這些心中充滿名利的弟子,我強忍淚水,心中默念:「隨他去,隨他去吧。」
080釋迦牟尼佛吃肉!──佛教改革之一
很多人在美國西雅圖看到我吃肉時,驚訝得不得了,哎呀!和尚怎麼可以吃肉?這不違反傳統嗎?但我從來不理會他們的看法,我大口喝酒,大塊吃肉,吃酸喝辣,樣樣來。我才是保持傳統的人!
我要真實地告訴大家,釋迦牟尼佛是吃肉的,十大弟子也是吃肉的,五百羅漢全是吃肉的。在原始佛教中,根本就沒有一位修行者是吃素的。
有人問:為什麼我(盧勝彥)敢這麼說?
因為在原始佛教中,釋迦牟尼佛規定僧團「不舉炊」,意思是 說,不煮食,到了時間,大家都去托缽,外出乞食。當時印度的家庭並沒有素食可供,所以托來的食物必然是葷食。現在的世界佛教,泰國、藏區、東南亞、日韓等地,修行人都吃肉,這正是根據原始佛教的佛制傳統。
但為什麼只有中國的和尚尼姑吃素呢?
原來,一千四百多年前,中國的和尚尼姑是吃三淨肉的(三淨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為己殺)。當時的皇帝梁武帝(蕭衍)下詔要求出家人改吃素,從此中國的和尚尼姑才開始吃素。
我認為,我們是釋迦牟尼佛的信徒,不是梁武帝的信徒。釋迦牟尼佛吃肉,我們就吃肉。我們要遵循佛制的傳統,而不是依照梁武帝的規定。
我的皈依師父,頂頂大名的印順導師就如此說:「佛教不是吃素的宗教。」
098評:尼姑還俗事件
恆道法師(廖鳳明)還俗的事件,引起了各界的關注與討論。經過分析,我們認為還俗的壓力主要來自三方面:
一、來自原師父宣化上人的壓力。二、內心的壓力。三、外在環境的壓力。
關於第一點,前文已經有所評述,這裡不再多言。至於第二點,這完全取決於個人的修為。我們知道,出家人受具足戒後便是僧尼,也就是修行人。修行人,如同釋迦牟尼佛一樣,要捨棄紅塵而選擇出家。出家人唯一的目標,就是「成佛」。然而,還俗的行為給人一種未能貫徹始終的感覺。
恆道法師曾說:「西方極樂世界,是看不到,摸不到的地方。」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明白,雖然恆道法師禪修十五年,但結果仍感到空白。當佛法修行進入深層時,「西方境界」便會顯現,「阿彌陀佛」也會摩頂授記,法味深重,身心輕安,煩惱得以解脫。
恆道法師的法號,令人不禁聯想到有趣的含義:「無恆」──代表信心不堅固,缺乏恆心;「無道」──代表道根不深,尚未得道。
學佛的出家人,保持初心不變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堅持並深入修行,才能達成大成就。
她的還俗,不論出於何種理由,都無法說得通。還俗意味着樂於事事糾纏,樂於沉迷於世俗,樂於睡眠,樂於居家,甚至樂於遊走於世間,這樣反而是退步,循環於舊有的業力之中,豈不可悲?我們期望智慧的出家人不受她的影響,修行應有志向,應始終如一,貫徹始終。
我(蓮生活佛)綜合多方面的資料,社會輿論對她的批評,無非是:言行反覆無常、視一切為遊戲、行為欺騙且不負責任、任性而行,讓人對出家人失望。
社會輿論對她的評價,負面遠多於正面。我記得恆道法師曾說過:「成熟的人要對自己的行為與後果承擔責任。」,現在,是她自己該承擔後果的時候了。基於此,我們建議她應該這麼做:
第一,公開說明自己決定出家及還俗的心路歷程,透過公開信向佛教界和社會交代。如果她的選擇是錯誤的,應該真誠道歉,這才是對信仰她的人負責,這才是應有的大將風度。
第二,在佛法中,有許多方法可以幫助解除煩惱與壓力,例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和「涅槃寂靜」等教義。還俗並不代表一個人的無能或無力,而是表明他還未悟透佛法、未能達到所謂的智慧與法力。並非所有的出家人都會經歷這樣的情況,這一點必須清楚向大眾解釋與說明。
我們的結論是:恆道法師(廖鳳明)的還俗過程,猶如一場震驚四方的戲劇,莫名其妙,今日所做的,明日便可能反悔,彷彿一場表演,讓人感到不安與混亂,弄得大家神經兮兮,整個局面亂七八糟。
108永惺法師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