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人都可做得到的大丈夫之行
釋蓮央上師開示-人人都可做得到的大丈夫之行
我們大家再一次的虔誠合掌,祈請根本傳承上師蓮生活佛、南摩無極瑤池金母大天尊、壇城諸佛、諸菩薩、諸龍天護法諸尊,祈請加持開示一切圓滿俱足。嗡嘛呢唄咪吽!
我們敬愛的釋蓮鎮金剛上師、釋蓮姜法師、釋蓮究法師、碧霞助教以及所有在座的同門師兄姐、以及網路的同門師兄姐,大家晚安!
我們從星期五開始誦讀了卷一——皈依佛菩薩、斷疑、懺悔;星期六誦讀了卷二、卷三、卷四——發菩提心、發願、迴向功德、顯果報、出地獄;直到今天的卷五、卷六、卷七——解怨釋結、解怨釋結之餘、自慶、警緣三寶、懺主謝大眾、總發大願以及禮佛等。這一脈相承的內容,正好呈現了《梁皇寶懺》的七大核心思想:
1. 歸命三寶——一切懺悔功德皆從歸依三寶開始,且要堅信不疑。
2. 禮拜懺悔——對累世以來所造的無量罪業,至心懺悔。
3. 發菩提心——立志成佛,廣度眾生。
4. 發願迴向——將所修功德,回向一切有情。
5. 揭示因果——陳述因緣果報,昭然不爽。
6. 感應神通——記述諸佛菩薩以慈悲神通利益眾生的事例。
7. 解冤釋結——化解一切冤怨,使眾生遠離三惡道之苦。
雖然《梁皇寶懺》共有十卷,但從第一卷到第七卷,這七大核心思想已依序充分展現。而且在每一個小段落中,幾乎都同時蘊含這七項精神。因此,整部懺文的每一句話、每一個概念,都以悲憫眾生、安樂眾生為核心。直至引領眾生行菩薩道、得清淨,生生世世安樂,最終成就菩提,這也正是《梁皇寶懺》的精神所在——它的本名「慈悲道場懺法」的緣由,正是如此。
許多人會問:「《梁皇寶懺》所記載的事真的會發生嗎?」答案是:肯定會發生。因為諸佛菩薩從不以恐嚇或威脅來教化眾生。
我們曾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動過的每一個念頭,都是造就我們墮入地獄,或提升至天堂的因。《梁皇寶懺》說得很清楚:「天堂地獄,唯心所造。善人眼中無地獄,惡人眼中無天堂。」
然而,許多人並不承認自己起心動念就是業、就是罪,總覺得自己沒有錯的說:「我哪裡有錯?都是別人的錯!是別人害我做錯,是別人誤會、誤解我,所以才害我犯戒。」有這種想法的人,他的起心動念往往只是為了自己,沒有真正為眾生著想。
學佛,絕對不只是學「如何自己開悟」,更重要的是要能覺察與調伏內心的惡念。許多人習慣將惡念不斷延續下去,例如——父親吩咐你做事,你做錯了被責罵,心中便不停地想:「他為什麼要罵我?做不好又不是我的錯,也不是我故意的。」從不去反省自己錯在何處,反而一遍又一遍地反覆抱怨:「我又沒有錯,你為什麼要罵我?」這樣的惡念,日積月累,就如同高山般堆疊起來。
其實,對我們學佛的人來說,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時時察覺自己起的心、動的念,是善還是惡?
要訓練自己具備分辨善惡的能力——當念頭一起,若是惡念,要立刻斷除;若是善念,就要讓它繼續增長。如此,才能使業障逐漸消除,修行才會有真正的進步。
因此,我們要學習幫助自己消除那些不善的念頭,讓惡念不起,同時要扶持善念生起。讓善念一點一滴取代惡念,並且恆久堅持,就能將惡業轉為善業,從而業障消除。也正因如此,我們必須不斷地禮佛懺悔,以此淨化心地、成就道業。
依唯識宗的觀點來說,在我們第八識——阿賴耶識中,都蘊藏著學佛的種子。只是需要因緣具足,並有人加以開導,才能引發出來。當這顆佛性種子一旦被喚醒,就有機會萌芽、成長。然而,從萌芽、成長到開花結果的過程,絕對需要佛、法、僧三寶的護持。
所以在顯教中,我們所依止的三寶是佛、佛法、僧團;而在密宗則增為四寶:根本傳承上師、佛、佛法、及僧團以上師。因 為上師的引領與加持,能護持我們的佛性種子,讓它從萌芽、茁壯直至證果成就。這個過程,時間長短難以估量,因此更需要長久的恆心與毅力。許多人因為缺乏堅持,而最終一事無成。
尤其世間人常有一種錯誤的想法:認為世間的事比任何事都重要,學佛只是退休之後才要做的事,有閒有空才來聽經聞法。卻不知佛門所說:「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更何況,我們這一生能有機會參加《梁皇寶懺》,以禮拜懺悔來修持,正說明你過去世已累積了相當的大福報,才能讓你在今生具足如此殊勝的福慧善因緣。
其實,世間有多少遺憾,都是因一念偏差而生。能引發怨恨的因緣,多半來自於彼此親近接觸之後,被自己的貪、瞋、癡三毒所牽引,反而自尋煩惱,遂生怨心。作為親人眷屬,往往彼此有所期望與要求。多一分責望,就多一分壓力;壓力一多,忿 恨之心也隨之增加。父母期盼兒女,兒女期盼父母,兄弟姐妹之間亦然——稍有不能滿足對方的期待,便容易滋生瞋恨。
所以佛經上說:「一切眾生都曾經是做過我們的親人,或是宿世的父母、師長,或是宿世的兄弟姐妹,沒有一個是例外的,卻只因為我們被無明所迷惑,互不相識了。所以不知道這一切眾生都是累世親人的真相,才會時常互相挑起爭端和煩惱,產生無窮無盡的怨恨」。即然我們找到造成苦報的根本原因,都是由身口意三業所造成,就應該發起勇猛心來消滅它,而滅苦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懺悔,
佛經中說:「一切眾生,皆曾是我們的親人——或宿世的父母、師長,或宿世的兄弟姐妹——無一例外。只因被無明所迷惑,才彼此不識。」正因不知道這一切眾生原本都是累世親人的真相,才會時常挑起爭端,生起煩惱,造成無窮無盡的怨恨。既然我們已經找到苦報的根本原因,都是由身、口、意三業所造,那麼就應當發起勇猛心去斷除它。而滅除痛苦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懺悔。
《阿含經》中說:世上有兩種大丈夫——一種是不造罪業的人,這是聖人,極少有人能做到;另一種是雖曾造罪,但能真心懺悔 的人,這卻是我們人人皆可做得到的。願我們都能成為這樣的大丈夫。
佛經說:「大悲心是道場,內能忍疲勞,外能拔人苦;發心進趣是道場,能辦出世之大事。」譬如想要漂洋過海,沒有船怎麼可能辦到?同樣地,如果只有發願的心,卻不去實踐所發的願,只有理想而憑空談論,那麼所願之事絕不可能成為現實。就如同一個已經三天沒吃飯的人,如果只是躺著幻想各種美味,卻不設法解決溫飽問題,最後必定會餓死。
因此,若想得到無上殊勝的果德,就必須吃苦耐勞,勇猛精進。修行之路唯有前進,沒有後退,才能獲得成就。想要將一件事辦得圓滿,不勤奮怎麼行?單憑願心而不行動,最終什麼也成不了。
我們常常會對自己的過錯感到慚愧,因此不要過度執著於自己的想法,要依循善知識所開示的正理去行。見到有人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善法,要心生歡喜。
對待有仇的人與有親的人,都應一律平等,不要執著於彼此的是非恩怨,這樣才能避免爭吵與分離,保持和合。說話要柔和,不用惡劣的詞句;要多多讚嘆佛菩薩的偉大功德,並精進學習大乘經典。看見他人行善積德,要隨喜讚嘆,不可以毀謗。
我們應當把一切眾生視同自己,眾生皆平等。以這樣的心去行持,就會慢慢朝向善的方向前進,讓無明逐分減少,真明逐分增長,最終共同成就正等正覺的佛果。
一個人如果能在煩惱中及時生起善解、包容之心,必能化惡為善,這就是造福!我們學佛之人,如果過去跟某人有怨結,甚至已很久不講話了。今天我們成為了佛弟子,應當「只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
一個人若能在煩惱中及時生起善解與包容之心,必能化惡為善,這 就是造福。我們學佛之人,若過去與某人有怨結,甚至長期不往來,今天既已成為佛弟子,就應當秉持:「只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
不再執著於他人的過錯,而是反觀自己何處做得不圓滿,才招致對方與自己結怨。只要真心生起懺悔之意,可以在佛前焚香禮拜,跪於佛像之前,默念那位對方的名字,如同他就站在佛旁,誠懇而坦然地向他表達懺悔,祈求他化解怨仇,並由衷地說:「對不起」。
同時可發願為他誦經,回向增長他的福報。誦經前先發心:「願為某某人誦經,祈願他健康幸福,離苦得樂。」這樣即可。若有一天與他偶然相遇,對方可能會主動向你打招呼,若真如此,你也要真誠地當面認錯,說幾句道歉的話,讓矛盾與怨恨就此化解。
若對方已經往生,也可在佛前發願,明言是為已故的某人誦經,且誦經次數越多越好,如此來世便不會再有孽緣相遇。然而,最根本、最重要的,是不要再與眾生結下新的怨仇,這樣才能真正得到安樂。
當 我們被障礙學佛的父母、蠻不講理的親眷、頑劣難教的子女、難以相處的上司同事、甚至莫名發難的路人所困擾時,不妨試一試這個方法,也許就能化解怨恨,轉苦為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