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Back

從《六道輪迴》認識生命全貌(六)

從《六道輪迴》認識生命全貌(六)

真佛宗三輪雷藏寺 中元普度(盂蘭盆法會)『南摩地藏王菩薩』水供法會

釋蓮央上師法語開示:從《六道輪迴》認識生命全貌(六)

我們大家再一次的虔誠合掌,祈請根本傳承上師蓮生活佛、南摩無極瑤池金母大天尊、水供主尊南無地藏王菩薩、壇城諸佛、諸菩薩、諸龍天護法諸尊,祈請加持開示一切圓滿俱足。嗡嘛呢唄咪吽!

我們敬愛的釋蓮鎮金剛上師、釋蓮姜法師、釋蓮𪘲法師、釋蓮究法師、秀蘭助教,以及所有在座的師兄、師姐,及網絡的師兄、師姐,大家晚安!

昨天我們已經講到了「十二因緣」中的前兩個環節——「無明」和「行」,這兩者都屬於過去世的因果。因為「無明」產生了煩惱和業力,導致自己墮入胎中。在胎中,我們有一個神識,這就是「識」,接著是「名色」和「六入」,這些都是在十月懷胎過程中逐步成長和演變的。

當胎兒的六根具足,身體逐漸完整,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也都俱全時,孩子就準備好要出胎了。這時候,孩子離開了媽媽溫暖的子宮,那裡是暖烘烘的,充滿安全感,像在水中自在游動,吃飽就睡,睡飽就吃,生活非常舒適。

然而,一出生,孩子面對的是完全不同的環境——空間變了,房間變了,空氣冷冷的,一吹過來,孩子會感覺很不適應。這就是為什麼新生兒一出生,如果用柔軟的棉被包裹好,或者將手腳輕輕包起來,他們會覺得比較安心,因為這給了他們一種安全感。

因為不適應外界環境,孩子一出生通常會哭。哭是他表達不舒服的方式。當媽媽抱著他,餵奶時,孩子的臉上就會露出笑容,那是因為他感受到了媽媽的關懷與溫暖。

在「十二因緣」裡,我們把這種感受稱為「觸」,也就是觸覺,這種感官的感受,是孩子對外界世界的第一印象。

在「十二因緣」的圖示裡,「觸」是用一對男女相抱的畫面來代表,大家一看就能明白,這種男女相擁的觸覺,是欲界中最直接、最強烈的一種感受。這裡要特別提醒大家,「觸」、「受」、「愛」這三者是緊密相連的。

當兩個人接觸,也就是男女相抱時,產生了觸感,你會感受到快樂和滿足,這就是「觸」的意義。而「受」在佛教中,則用一支箭射中眼睛來象徵,為什麼不用其他部位呢?因為眼睛是人體最敏感的部位,當箭射中眼睛,痛感強烈,這就是一種清晰的感受。

「觸」代表的是心理上的覺知,是一種外界刺激帶來的體驗,但「受」則更進一步,是一種主觀的感受,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後產生的六識,有了六識,才真正產生了觸覺和感受。這個感受是每個人獨特的,是非常主觀的。

舉例來說,如果你非常討厭一個男人或女人,當他們抱你的時候,你會感到嫌棄、不舒服,這就是「受」的主觀感受。這種感受和任何人無關,只與你自己的心有關。有人看到某人立刻喜歡,有人則覺得對不上眼,這都取決於個人內心的感受。

而有了「受」,自然會產生愛與恨。佛教裡「愛」常用一個人喝美酒,旁邊有美人相伴的畫面來表示,愛就是那種難以割捨、永不滿足的情感。

反過來說,如果你感到憎恨、不喜歡,那當「觸」與「受」之後,這種負面感受就會變成厭惡。你會想趕快離開,甚至生起瞋恨心,想要遠離對方。如果對方還不放手,死命追著你,試圖控制你,甚至起惡念傷害你,那你就會越來越生氣,瞋恨心也會越來越深,陷入無盡的痛苦與糾纏之中。

所以這個「愛」就是煩惱的毒根。只要有「觸」和「受」,你就無法避免它的存在。想想看,我走過去,輕輕碰你一下,或者打個招呼,你一定會和人有接觸,人生來就無法離開與他人的互動。你說我可以把自己關在家裡不見人嗎?這根本不可能。所以「觸」是必然的,而「受」也是必然的。

但關鍵在於,我們要避免產生過度的「愛」或過度的「恨」。這個「愛」非常狠毒,比毒藥還要毒。當你感受到「受」,如果是你喜歡的,那麼你永遠不會感到滿足。無論是喜歡的人、物件、事情,或是金錢、房子,甚至任何人、事、物,只要有了「受」而生起「愛」,你就會永無止境地想要更多。

擁有一萬還不夠,想要變成兩萬;已經很漂亮了,還想變得更美。這種永不滿足的心態,完全來自我們個人的心理和主觀感受。

反過來說,當你有了「觸」和「受」,產生了討厭,你恨他恨得要死,想要遠離,卻又捨不得放手。你看那些本來可以離婚卻不離的夫妻,最後卻釀成情殺悲劇,有些人甚至想要讓對方死、讓對方無法離開,想跑也跑不了,這種不理智的行為就會發生。

所以大家仔細想想,「觸」、「受」、「愛」這三個因素之間的關係。「觸」只是一種感覺,剛開始你還不會有所反應;但當「受」產生時,你就會開始有喜好與厭惡,也就是好與壞、喜歡與不喜歡、樂受與苦受。這三者因緣和合後,根據個人的經驗、習性、喜好,再加上你過去世累積在八識田中的種子,與當下因緣結合,形成了「愛」。雖然這「愛」是主觀的,卻是一個非常複雜且深刻的主觀概念。

大家好好反思一下,這一生當中,是否經歷過無緣由的喜歡或無故的討厭?這些都是你過去世的阿賴耶識中所存的種子所致。因此,「觸」和「受」本身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愛」和「恨」。因為「愛」與「恨」會引發無盡的生死輪迴。

我們繼續往下看,「愛」的下面是「取」,圖中畫著一個人在摘桃子,作為「取」的象徵。我覺得這裡有一句話很重要要跟大家分享:這個「愛」不僅是主觀感受,更深層包含了強烈的我執。加上過去世的因緣,可能曾經有情殺、爭吵,或許立過誓言,這些錯綜複雜的關係交織在一起,就形成了難以割捨的「愛」與「取」。

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愛」、「取」、「有」這三者,在「十二因緣」中是非常關鍵的環節。當你有了「觸」和「受」,來到「愛」這一環節時,因為了解了「十二因緣」的道理,你就會想:「我不能產生過分的執著,因為所有的愛其實都是基於‘我’的錯覺。」你會認為這一切都是我的,是我的家庭、我的先生、我的孩子、我的車子、我的事業,一切都是“我的”,這就是執著的根源。

我要告訴大家,這種佔有慾,這種想要擁有一切的無明愚癡的慾望,驅使你去做什麼?就是去摘桃子,不擇手段地想要得到它。所以佛陀用一個人在摘桃子的圖像來代表「取」,非常形象而貼切。當你得到了,你就開始患得患失,害怕失去;如果得不到,你的瞋恨心便永遠在那裡作祟,糾纏不清。你看,多麼可憐啊!

所以在《法句經》裡有一句話,也是我自己常常思考的一句話:「由愛生憂患,由愛生怖畏,離愛無憂患,何處有怖畏?」這句話非常實在,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貪愛是貪瞋痴三毒的根源。愛與貪愛往往導致愚痴,因為愚痴你才會貪愛,貪愛不到就生起瞋恨;愛得到了,卻又害怕失去,整天提心吊膽,糾纏不清。這種「無明」正是由此而生。

你看,正因為有愛,你才會想盡辦法去獲得,明明知道那是別人的財產,卻仍想橫奪巧取,這就是貪愛驅使你去佔有「桃子」的原因。我們繼續往下看,當這種愛難以割捨時,你永遠不會滿足。大家要記住,這種愛不僅永無止境,還會不斷擴大、自我膨脹,非常可怕。

本來你要求拿到一萬塊已經很高興了,但當你看到隔壁有人有棟房子,你就會想:「他可以有房子,我為什麼不可以?」這時,你馬上又想要一棟房子。這種自我膨脹、自我擴張,甚至想要佔有全世界的一切,最終會讓你淪為世界的奴隸,成為貪欲的囚徒。

大家好好想一想,為了買一棟好房子,你是否拼命工作、操勞奔波?這樣不就是成了房子的奴隸嗎?但是,換個角度想,如果我不要追求那麼多財物,只想平淡地過日子,不造業,有時間修法,不也很好嗎?

你越愛,就越想去取得,慾望也越強烈。這是相對的,因為你想摘水果,而摘了水果之後,下一個因緣就是「有」。那麼「有」是用什麼來代表呢?佛陀用懷孕來象徵「有」。

「愛」是因為「觸」、「受」而產生的,進而延伸到「取」和「有」。因為你有「愛」,自然會有「取」;你有「取」,自然也會有「有」。所以「取」和「有」都是由「愛」而生的。若無「愛」,你不會生出佔有的念頭。

佛陀用懷孕來代表「有」,也就是說你過去所造的罪業已經成了。比如說,你討厭某個人,心裡想著要害他,那你已經開始造業;當你把這念頭付諸行動,做了那件事,這就是一個既成的事實,而這事實就是造業。

如果你愛不到、得不到,甚至起了殺心,「我殺了你」的念頭成為行動,那罪業就已經產生,逃不掉了。這就是「有」,也就是懷孕生子,生命的延續和輪迴的開始。也就是說,你造業時,是無明煩惱推動你的「行」動作去造業。這一個業因必然會帶來因果報應,這果報不一定會在你這一世顯現,可能會延續到下一世,即使這一世沒顯現,但在你的八識田中,已經刻下了痕跡。

就像我昨天說的,你的潛意識裡都記載着這些業力,你下一輩子一定會帶着這些「無明」來投生,這就是「生」,繼續輪迴投胎。有了「生」,必然會有「老死」。因此,在十二因緣中,「生」與「老死」是屬於下一輩子的事情。

但換個角度想,我們現在不就是已經生了嗎?生了就離不開「老死」,必然會面臨死亡。為什麼「老」和「死」會放在一起呢?因為有些人剛出生不久就死了,根本還沒老就離世了。

所以不一定每個人都能活到七、八十歲才離開這個世界,有人三歲、五歲,甚至我曾經在白事誦經時見過,有些孩子一出媽媽肚子就離世了。所以「老死」這兩者是合在一起講的。

「生」指的是你的神識(倒識)投胎轉生,我們每個人都是帶着過去世的「無明」倒識來投胎的。因此,我們不會在「生」這個環節停留太久。但我要提醒大家,為什麼我們今天會有「生」?因為我們現在的身體是由四大五蘊所組成,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嗎?

四大指的是地、水、火、風四種元素,當我們死去時,這四大會分散而離開身體。五蘊則是色、受、想、行、識五個蘊,這些也會隨著死亡而分裂、消散。這就是死亡的現象,在醫學上表現為呼吸停止,腦細胞死亡。而在十二因緣裡,「老死」是用一個人背著屍體的畫面來代表。

 

講到這裡,整個「十二因緣」我們已經一一說明清楚。那麼,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為什麼釋迦牟尼佛當初在菩提樹下,會悟得「十二因緣」?為什麼「四聖諦」中的緣覺,透過「十二因緣」的覺悟,最終能成佛?這「十二因緣」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

乍聽起來,好像上師一個一個講,其實就是因緣果報的循環關係,跟大家結緣,就是要讓大家明白其中的深意。

當年釋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樹下,花了很長時間靜心思維,祂反覆觀察自己:「我釋迦牟尼佛,過去的因緣如何?為什麼我會投胎到母親的肚子裡?我當時並沒有選擇,這一切都是因為『無明』,才導致我來到世間。」接著,祂將這樣的觀察推及所有有情眾生。祂發現,每一個眾生的生命就像一只不停轉動的時鐘,從十二點到一點,再回到十二點,生生不息,無始無終。

在這「十二因緣」裡,「無明」是起點,因為「無明」產生了「行」,「行」帶來了「識」,「識」又引起「名色」,因為有「名色」,所以產生了「六入」,再由「六入」生出「觸」,「觸」引發「受」,因為有「受」的苦樂感受,接著產生了強烈的慾望、佔有或瞋恨,這產生了「愛」。有了「愛」,永遠不會滿足,看到一朵花漂亮,還不夠,想要摘下來放在家裡天天欣賞,於是動了「取」想要擁有佔有的心思。

「取」是用行動去實現的,不再只是空想,行動摘下了花,因此有因「取」的因,於是造了「有」的果報。當這個果報形成了,我們的業力也隨之生起,有因必有果,這果報便是「有」。有了這樣的果報,大家要明白,逃不掉了,你一定要為此付出代價。

因為有了「有」的因緣,才會產生「生」;有了「生」以後,必然會迎來「老死」。我想請大家思考,如果你不生,會有老死嗎?肯定不會!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這裡悟出了這個道理:如果我不投胎到母親的肚子裡,我就不會生,自然也不會有老死。

但問題是,我要怎麼能不生呢?釋迦牟尼佛又深入反覆思考。祂按照自己的生命軌跡,按照閻魔羅王的掌控,在這生死輪迴中不斷流轉,永遠受六道輪迴的苦難折磨。這就是佛法中所稱的「流轉生死門」。

然而,釋迦牟尼佛並不接受這樣的命運。他想,我已經走入苦行林,放棄了王位和一切世俗榮華,只求自我解脫;而且我不僅要自己解脫,更要帶領眾生得解脫。於是,祂立下宏願,必須找出真正的解脫之道,便開始不斷深入尋根問底。

釋迦牟尼佛的智慧何其深遠,祂明白「無明」、「行」都是過去世的因緣,又有誰能改變過去?在座的各位,有誰能回到過去控制過去?不可能!這已是定局。接著,釋迦牟尼佛看見「識」、「名色」、「六入」這些階段,這些都還在母親肚子裡,祂又問自己:我能選擇嗎?當然沒有。

再往下看,「觸」、「受」也是不可避免的。誰能說自己不跟任何人接觸呢?我想問大家,從出生到現在,有誰可以告訴我,你可以完全不與人接觸?至少你會和父母、親友接觸,也會與身邊的人互動。

而這些與你最親近的父母、子女、親朋好友,乃至於同事朋友,他們都在影響著你,幫助你成長。《梁皇寶懺》裡說得好,如果你能轉變心態,這些人就是你的貴人,是你生命中的大善知識。無論順緣還是逆緣,他們都是幫助你成道的重要助緣

釋迦牟尼佛深知「觸」與「受」是難以改變的因緣,於是祂繼續往下觀察「愛」、「取」、「有」。祂終於領悟到,只要我不再貪愛、不執著於憎恨和貪欲,放下我執,不再以個人的主觀眼光看待人、事、物,而是跳脫自身,退居第三者的角度,隨緣看待所有的愛恨情仇,不再執著於奪愛強取,那麼我就不會造業,自然而然能離苦得樂、獲得解脫,跳脫六道輪迴的火坑。

這三者中,只要斷掉其中一支,我的「生」就不會延續,來世的「生」與「老死」也將不再發生。因此,釋迦牟尼佛覺悟:只要不貪愛、不取,我們便不會造業,無明的行為—貪瞋痴慢疑—也就不復存在。

如此一來,斷除了「無明」,「行」就消失了;「行」滅了,便沒有「識」;「識」斷了,便沒有「名色」;「名色」斷了,便沒有「六入」;「六入」斷了,便沒有「觸」;「觸」斷了,便沒有「受」;更沒有「愛」、「取」、「有」;自然沒有「生」與「老死」,從此逃脫閻魔羅王的束縛與掌控,得到自在解脫的境界。

釋迦牟尼佛非常智慧,祂將「十二因緣」這個順時鐘般流轉的輪迴,轉變成逆時鐘方向的逆轉。如此一來,斷除「十二因緣」中所有糾纏的因緣,便能證得涅槃的寂靜自在。

大家要好好思考,或許一開始不容易完全理解,也很難立刻做到。古時候常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這句話與「十二因緣」的道理是一致的。

因此,我們不要隨著「十二因緣」所代表的流轉生死之門而走,因為過去世的我們無法知曉,也無法改變已造的業。但今天我們已經清楚明白了「十二因緣」的真理,就要逆轉這個流轉的輪迴,走向「十二因緣」所指的還滅涅槃之門。只要斷除其中的「愛」、「取」、「有」任何一支,就能改變自己的一生。

「十二因緣」非常重要,如果大家還覺得聽得不夠明白,可以到三輪雷藏寺的官網,裡面有《四聖諦》的專門講解,其中有一整章、一二十頁特別詳細說明「十二因緣」,講得非常清楚,非常深入,值得細細研讀。

這個「流轉生死門」就像是在種一棵果樹,你不斷地給它澆水、施肥、照陽光,果樹就會長得茂盛,開花結果,結出桃子或橘子。你摘下果子來吃,然後又把果子的種子播下,種子發芽長大,再次結出果實,如此不斷循環。這就像我們的生命,生生世世在這個輪迴裡流轉,永不停息。

而釋迦牟尼佛所悟的「還滅涅槃門」,就像是一棵果樹,你可以享受果實的美好,但不再給它澆水、不施肥,也不讓它曬陽光,甚至最後把它連根拔起。沒有根的樹怎麼能生長?怎麼能存活?自然永遠不存在了。希望這個比喻,能讓大家更容易理解「十二因緣」和解脫的真義。

我們再往上看這幅圖,釋迦牟尼佛站在左手邊,他一隻手指向月亮。月亮旁邊寫著八句話:「汝當求出離,以此法律中,於佛教勤修,常為不放逸,降伏生死軍,能竭煩惱海,如象摧草舍,當盡苦邊際。」這是釋迦牟尼佛在告訴我們:

「我之所以能脫離閻魔羅王的控制,得到大自在,是因為我的心如月亮般清淨光明。而我能擁有這樣的清淨,是因為我勤修戒定慧三無漏學,勤修四聖諦,勤修十二因緣,勤修八正道,並且透徹理解三法印,堅信六道輪迴、生死流轉的真理,堅信緣起法,堅信善惡業三世因果。」

大家知道為什麼釋迦牟尼佛一生三轉法輪,每一次的講法都離不開「四聖諦」嗎?正是因為在「四聖諦」中,佛陀透過八正道、三無漏學、三法印和十二因緣,來矯正我們人的個性和習性。讓我們明白,這條正道能帶領我們斷除生死輪迴,進入涅槃寂靜的究竟勝境。

有些同們說:「上師,我過去做錯了,前世的業力我無法改變。」其實,沒關係的,重要的是我們這一世好好努力修行就可以了。釋迦牟尼佛一直強調「七覺支」、「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其中最基礎的「八正道」中,就包含了「正見」、「正念」、「正思維」這三項,專門用來矯正我們的念頭與看法,去除我執。

我們要明白,這個「我」根本不存在,它只是由四大五蘊的聚合而成,沒有一個真實不變的自我。既然沒有真實的「我」,我們又何必為了這個虛幻的「我」付出那麼大的代價呢?

因此,我們要明確了解並修持「正見」、「正念」、「正思維」,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正語」、「正業」、「正命」,讓為人處事都合乎正道。這樣一來,我們心安理得,能一覺睡到天亮,做事有依有據,光明磊落。

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入於禪定,而禪定會生起「正定」,有了「正定」自然生起般若智慧。佛教教導我們修行是為了「解脫」智慧和「菩提」智慧。如果不能用智慧去理解佛法,不能把佛法落實於日常生活,便違背了釋迦牟尼佛的教導。

佛陀的教法,不是讓你追求金錢或神通,不是追求外在名利,而是教我們如何增長智慧,如何實踐「六度波羅蜜」並發「四弘願」,將佛法活用於生活中,如此才能真正離苦得樂。

我們每一個人從出生到長大,有沒有誰是不追求金錢、不追求名位,甚至不追求任何東西的?在座的各位,有誰能告訴我,他從來沒有為了一分一毛去努力過?沒有吧!但是你們真的得到了你們追求的東西嗎?沒有!你們真的可以永遠不生病嗎?不可能!你們真的能永遠不老嗎?也不可能!有人說要保養,想永遠青春美麗,這真的可能嗎?不可能!

我們心裡要很清楚,保養是應該的,但千萬不要執著於保養這件事。不管你修的是大乘還是小乘,佛法並沒有教你放棄家庭,脫離人群,也沒有說不要工作。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這麼說過。學佛,是要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所有佛法的精髓——「四聖諦」、「八正道」、「七覺支」、「三十七道品」、「三法印」、「十二因緣」以及「緣起法」,去發展與矯正我們錯誤的觀念。

當你的觀念被改變、被矯正,你深信六道輪迴,深信因緣果報,自然會領會中觀思想——不偏左、不偏右,保持中道正見,並以這樣的智慧行持「六度波羅蜜」,發起「四弘願」,這才是釋迦牟尼佛真正要教導我們的。

釋迦牟尼佛特別強調,為什麼大家一定要勤修?因為我們每個人累世以來都造了許多善惡業,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修行也一樣,需要慢慢來,一點一滴改變,修行一分,煩惱少一分,業障減一分,清淨增一分,只要持之以恆,最終一定能到達彼岸。

這個修行,也是要趁現在下功夫。過去世我們無法掌控,未來世也無法預知,我們唯一能掌控的,就是當下的自己,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如果你想要來生過得更好一些,無災無難,不受惡業纏身,那麼你就應該在今生努力修行、積累福德。你這一世的生命,是為了創造下一世更美好的未來。

因此,做好一個萬全的計劃與準備,比單純去賺一千萬還要重要。因為你賺了一千萬,死後錢是別人在花,但今生你若看清了生命的真諦,明白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就會明白必須趁活著的時候,在自己的身心世界裡精進修行,不斷磨練自己的八識,使它如明鏡般清明透澈。

當你的心靈如鏡,遇事不起風浪,既無喜愛也無厭惡,沒有愛憎情結,心境如清水般平靜光明,這樣的境界,真是價值連城、無可取代!

從上週到今天,我們一直以「六道輪迴圖」作為主題來講解。如果大家喜歡,桌上有圖可以拿回去慢慢思考,與佛法結緣。

在此,我特別想與大家分享一句話:「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這句話我在解釋《梁皇寶懺》和《四聖諦》時都有提及,因為它非常重要。

許多聖賢、僧人、大善知識給我們講解佛法,但佛法若不能運用並落實在日常生活中,那就如同知識而已,並未真正得益。般若智慧的法門,要在生活中實踐,才能真正生起功效。故今日與大家共勉:「誦經不如解經,解經不如行經,誦經千萬遍,不如自己做一遍。」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祝福大家。嗡嘛呢唄咪吽!

 

開放時間

星期二至星期日:(週一休假)

11:00 AM ─ 5:00PM

星期三及星期六:問事、人生咨詢,歡迎來電預約2:00 PM ─ 5:00PM


星期三:密法精進班

7:00 PM ─ 9:00PM

星期日:共修密法及生活中的佛法化    

2:00 PM ─ 5:00PM

聯絡方式:

地址: 3004 W Audie Murphy Parkway,

         Farmersville,Tx 75442

 

電話 +1 (972) 782-7587

傳真 +1 (972) 782-7656

網站: kba-tx.org

電子郵件:info@kba-tx.org

臉書: www.facebook.com/temple.

kalachakra/

*本寺爲非營利宗教團體,所收捐贈款項,皆可開出感謝狀,收据可抵稅,功德無量!

三輪雷藏寺服務項目:

1. 佛像開光及安設壇城

2. 風水擇日    

3. 人生咨詢(問事)

4. 臨終關懷助唸

5. 求簽解惑

6. 助印經書

7. 太歲燈/光明燈

8. 消災延壽藥師佛燈

9. 地藏殿提供

 -- 纳骨塔

 -- 歷代祖先牌位

 -- 怨親債主、纏身靈牌位

 -- 水子靈牌位

10.每月(農曆)初一初十五上午10:30am佛前大供及拜土地公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