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智慧引導你離苦得樂
釋蓮央上師法語開示:真智慧引導你離苦得樂
我們大家再一次的虔誠合掌,我們祈請根本傳承上師蓮生活佛、南摩無極瑤池金母大天尊、真佛寶懺諸佛菩薩、壇城諸佛、諸菩薩、諸龍天護法諸尊,祈請加持開示一切圓滿俱足。嗡嘛呢唄咪吽!
我們敬愛的釋蓮鎮金剛上師、釋蓮姜法師、釋蓮究法師、碧霞助教、玉嬌助教及所有在座的同門以及網絡上的同門,大家午安!
剛剛我們的碧霞助教講得真好——能說不能做,不是真智慧;能說又能做,才是真智慧。同樣的道理,我們今天在拜《真佛寶懺》,而這部寶懺中不斷強調的,就是「懺悔」。
我相信,沒有一個人生下來,就會故意想去犯錯——這是不可能的。《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我們與生俱來,本是善良的。沒有人會在出生時就立志長大後要去作惡、要去傷害別人。那麼,錯誤又是怎麼發生的呢?原因有很多。
在佛教裡,我們說是「身、口、意」引發了貪、嗔、癡、慢、疑,並指揮著我們的身體去造種種業。就像六根之一的「眼根」,當我們用眼睛去看外在的事物時,八識田中的「眼識」便啟動,進而判斷「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
於是,業就依著這樣的因緣而生,要知道,業的本質是空性的,本來是沒有固定形態的。只是因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才會生起作用,讓六識發生變化。
比如:眼睛看見某人,就分別這人是美還是不美、喜歡或不喜歡;鼻子聞到氣味,就分別是香還是臭;耳朵聽到聲音,就分別是悅耳還是刺耳;手觸摸東西,就分別是細滑還是粗糙;舌頭嘗到味道,就分別是甜還是酸。這一切感受,都是因六根而起。為什麼說「六根而起」呢?
大家細細觀照,其實不難發現——比如我現在看到張克己,可是在眼睛看到他的那一瞬間,我並不知道他是「 張克己」;是我的意識,調動了記憶與分別,告訴我「這個人叫張克己」。所以,一切業的產生,都是「依他緣起」——因為有這個因,才會有那個果;因為有這個關係,才會引出那個關係。
那麼,真正的懺悔是什麼?很多人會問:「上師啊,怎麼到處都是懺?這裡懺、那裡懺,無論哪個道場都在懺;就算我什麼都不做、安靜地坐著,也要懺悔。那意念上的懺悔,又是為什麼呢?」
我先跟大家分享一個例子。
當你剛開始做錯事時,就好比你手中拿著一杯水和一張白色的紙巾(paper napkin)。如果你先將水染成綠色,再用吸管吸一滴水滴在紙巾上,你會看到紙巾上只出現一個小小的綠色污點。接著,你再將水染成紅色,滴一滴上去,紙巾上又多了一個紅色的點。如此重複,用不同的顏色一滴一滴滴上去,最終,原本潔白的紙巾就會變成紅、黃、綠交雜的斑點紙。
為什麼會變 成這樣?因為你對它產生了觀照與作用,原本應該潔白的紙,慢慢被染上了不同的顏色。同樣的道理,當你第一次做錯事時,其實你是知道自己錯了。摸著良心問問自己——是不是這樣?比如你去偷了別人的東西,一開始你很清楚「我在偷東西」;又或者你罵了別人,背後說了別人的壞話,一回到家,心裡會感到難受,因為你知道那是不實之語。
可是,如果有一天,你把這張紙整張浸到紅色的水裡,它就會完全變成紅色,再也看不到原本的綠色了。這就像我們犯錯——一開始只是一點點,比如說了一句謊話,或偷偷做了一件壞事,心裡還知道不對;但如果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十次、百次地重複,你會漸漸習慣,直到有一天,你不覺得這是錯事了。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你那顆原本清淨的心,不再去觀照。沒有觀,就沒有照;你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就像每天偷一個鴨蛋,偷成了習慣,有一天不偷反而覺得空虛,甚至覺得有人糾正你,是在壞你的「好事」。殊不知,那個善知識正是希望你能回到最初清淨的自己。
所以今天,我要一再地勉勵大家——世上沒有一蹴而就的「大錯」,所有的大錯,都是由一個個「小錯」積累而成的。唯有及時觀照、當下懺悔,才能守住那顆清淨的心。
如果今天有人叫你去殺人,你一定會立刻說:「喔…殺人不可以!」但是,如果有人叫你偷偷去講別人的壞話,或做一些別人不知道的小事,你可能不會覺得這是什麼大錯——「我只是偷一顆蛋嘛!」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若一天如此、天天如此,在無形之中,你已經犯下無數的大錯,甚至到了很難回頭的地步。
所以,在《真佛寶懺》或任何一本懺文中,都會提醒我們一句話:「如佛所見,如今我所犯。」意思是:「今天在諸佛菩薩面前,我承認自己過去種種所犯的一切,已知悔改,並在佛前求懺悔。我深知自己因無明而走向黑暗,願諸佛菩薩以您的明燈照亮我,讓我心中所有的黑暗,悉皆化為光明。」
今天我要與大家分享——所有的懺悔,都應該從日常生活的言語舉止、細微動作與念頭開始。如果你已經犯了錯,就讓它過去,從今天起告訴自己:「我不再犯錯。從現在開始,我要光明正大、抬頭挺胸地走上康莊大道。」我相信,諸佛菩薩與世間所有善良的人,都會為你拍掌喝采,並張開雙手擁抱你。
接著,我也想和大家簡單聊聊《真佛寶懺》——懺悔的根本,其實就是從小錯懺起,並且時時觀照。當你養成這樣的習慣,你的內心世界就會生出一把「尺」,任何一句話、任何一個行為,只要進入你的八識田,便會自動以清淨智慧去對應色、聲、香、味、觸、法,並對眼、耳、鼻、舌、身、意所起的識念,作出正確的判斷。如此一來,你的色、受、想、行、識,便會清楚明白,不再顛倒。
所以,我們要從心開始,去管理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當頭腦起了念頭,你要立刻審視——這個念頭是善的嗎?還是錯的?最有智慧、最殊勝的修行人,就是一旦起了念頭,便立刻用智慧去引導它,走向清淨之行,走向六波羅蜜的修持。如此,你必定成佛。嗡嘛呢唄咪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