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册「佛王之王」
蓮生活佛文集第80册「佛王之王」精選分享.一九八九年元月於于美國西雅圖真佛密苑
001「佛王之王」序
我在最近一次的禪定(入三摩地)時,出現在千數百的阿羅漢及菩薩之中。會中有一菩薩,名叫「貝意」,問大眾:「今請蓮生聖尊登高座,宣明無上之法,使如法之佛要,流傳千古,大眾以為如何?」
千數百的阿羅漢及菩薩,無一位異議者,大眾全看著「蓮生聖尊」。於是,「蓮生聖尊」自然冉冉如雲升上七寶高座。這「七寶」高座是七層珍貴的寶物所建造,第一層是「金子」 ,第二層是「銀子」,第三層是「琉璃」,第四層是「珊瑚」,第五層是「琥珀」,第六層是「硨磲」,第七層是「瑪瑙」。這高座是「金剛座」。
蓮生聖尊,一登上「七寶高座」,一剎那之間,神變為頭戴五佛寶冠,通身成金色,項背是五彩交雜的圓光,面圓慈祥,天衣輕紗,耳戴金璫,全身眾寶瓔珞,華鬘下垂,結跏趺坐於七寶金剛座上,手結說法印。
此時,蓮生聖尊放七種無上之光,此七無上光一發散,千數百阿羅漢及菩薩皆大感驚異,大眾默然仰視,知道諸佛世尊所說正法心要,甚深微妙諸總持門法,將由「蓮生聖尊」的口中說出,這說法的語,用的正是「因語」、「果語」、「因果語」、「喻語」、「不應說語」、「世流布語」、「如意語」。
蓮生聖尊說法要點在於:證聖果、無學、真佛佛中佛、具三明六通,內窮三藏,外達五明。
說此法時,「帝釋天主」於虛空中出現,以「曼陀羅花」、「優缽羅花」、「缽頭摩花」、「拘物頭花」、「芬陀利花」散了下來,散在「蓮生聖尊」及一切菩薩阿羅漢之上,又以天末栴檀之香,遍散「蓮生聖尊」及一切菩薩阿羅漢之上。大地六大震動,一切世間呈現大光明。
說此法畢。蓮生聖尊唱偈:
摩訶雙蓮是吾家。光明最勝無煩緣。今依誓願說此法。但望周流遍大千。
真佛佛中有佛地。無有垢穢在眼前。方知此法最無上。放之天地處處圓。
眾菩薩及阿羅漢唱偈:今逢莫因循。眾生當珍惜。煩惱即菩提。盡令無有餘。
我在出定之後,憑著禪定的記憶,把自己說法的經過,記錄了下來。這本書由於是說法的實錄,所以寫作的口語又略有不同。
最近我常常自覺,人生的時光易逝,如同「優曇缽花」一現而已,這「去來」都是一剎那啊!在我的寫作生涯之中,這本書是第八十本文集,書名是「佛王之王」。我想,這本書是我誓願弘法中,重要一個「點」了。「佛王之王」--「真佛佛中佛的大口訣」,我自知是「無上的無上」。
我感嘆:一切時光是何等的快速啊!弟子的會合及分散又是何等的無常啊!一切緣份及恩愛都是泡影,我將在天地流浪........。
040空
「空」--佛的真正體性。這個「空」字,是真佛佛中佛的大口訣。「空」,就是真如,就是如來藏,是畢竟空寂的,是無一切染淨之法的。這正是「因緣所生法,究竟無實體。」
「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
有「蓮境上師」到西雅圖「蓮生上師」處。
蓮生說:「汝知道嗎?汝是不存在的。」
蓮境答:「師尊,我知道。」
蓮生又說:「汝知道嗎?我是不存在的。」
蓮境又答:「師尊,我知道的。」
蓮生說:「這眾生皆是不存在的?汝知道嗎?」
蓮境答:「師尊,我知道的。」
我告訴「蓮境上師」,我們修行人,要以「事法為有」,要以「理法為空」,這才是如法的修行。也就是不執於「有」,也不執於「空」,變成「空有無礙」,也就是諸法原非偏「有」偏「空」,「空」包含了「有」,「有」是在「空」之中,是互融雙絕,而不互相妨礙,成就了理事無礙的法界。
「空性是佛的真如之體。」我對蓮境上師教導。
蓮境上師點點頭。
我教導蓮境上師「涅槃城三門」:空、無相、無作。
「蓮生金剛上師」今天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今天要得成佛之道,就一定要明白進入「真如之體」,而「真如之體」就是「空」,要好好的體會和理解這「空」的真義。
在真佛密法的修行儀軌上,其重點正是:
觀空成「○」。由、空」中生「咒字」、「本尊」、「事物」。放光加持行者(入我)。行者變化成本尊,本尊進入「○」,進入「空」,融入於宇宙意識之中。(我入)。這正是真佛密法修行的大口訣,而這個「空」字,正是「真佛佛中佛」三摩地的無上大秘密。
「觀空」之定,是通於內,也通於外,如果從實修而入門,一直深究其中的道理,自然空一切處,一切業緣無生,祇剩下一個佛性獨存,修持到最後,萬法皆去,得到了世間最究竟的真理。蓮生上師明白:真空無相,唯識法相,如來藏相。
蓮生上師開悟了「諸法皆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之理,也就明白了空相之偈 :因緣所生法。是名為空相。亦即是假名。是為中道義。
唯有真正開悟的人,能徹底明白以下之所說:
一、一切之眾生界,根本就沒有眾生。
二、所有的一切之法,也根本沒有,根本不存在。
三、所有的一切之法,根本就沒有人去用法,去使用法。
四、所有的一切之法,對真如之體,實在是一無是處。
五、在這宇宙之間,根本就沒有忿諍的。緣起及緣滅之像,根本無住。
六、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根本全部不實,無依無靠,無永恆。
七、時間是不存在的,一切的境界,悉無所住。
八、所有的菩薩也一樣,根本無所住。
九、四聖的境界,悉無所有。
十、無邊的虛空。
到了這樣的開悟之時,就已是「不可說」的境界了,不是言語及文字能夠解說的明明白白,故曰:「不可說」。
121開悟者的生死之觀
一般的人,以為「生」是喜樂,「死」是苦哀的,但在開悟者的眼中,是完全不同的。「生」是苦的,「死」是樂的。
因為「維摩經」中有言: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幻,從顛倒起;是身如夢,從妄見生,是身如影,由業緣現。
又「楞嚴經」說:觀父母所生身,猶如:十方虛空中,吹一微風,若存,若亡了亦如湛湛巨海,流一浮泡,起減無從。
「心地觀經」說:是身為苦本,餘苦為枝葉。
這「人類」的生命,本來就不是自己能控制的,生非自己能使其生,死也非自己所能控制其死。我常常看到,久纏病床的病人,哀苦求救,其人「願死」而不能「死」,是應該死而不能死者,真是悽慘啊!
人的生命,如泡,如幻,如夢,如影,一切皆空!人的生,原來是由「顛倒」才出生的,原來是由「妄見」才出生的,原來是有「業緣」才出生的。「生」是苦的,「死」是樂的。這個見解非常的正確。世人的貪「生」怕「死」,殆矣!
一般的人,不明白「死」後的世界是怎麼一回事。
有人以為:「死」就全部消失了,「死」是完全的黑暗,「死」後,善者上天,惡者下地獄。善者神,惡者鬼,「死」後,一切不可知也。
而開悟的人,明白「生」與「死」是一種天地間自然的現象,聖人從來不為生死之事而憂煩,祇有俗人才憂煩生死之事。
「雜阿含經」言:了知一切諸法之起滅,應修已修,應斷已斷,是名為佛。佛在世,如蓮花,生泥中更不著泥;在世不著世,破一切煩惱,究竟離生死之際,是名為佛。
所以,蓮生聖尊目前以為:「盧勝彥早已死了。」,因為「解脫」了。喜「死」畏「生」,而不是「貪生怕死」。
世人以為自己是「活」著,其實全「死」了;開悟的解脫者,以為自己「死」了,其實才是「生」。「生」與「死」是同一個字的。在開悟者的眼中「生」與「死」甚至是同一個境界,是一個白天,一個晚上,一個醒,一個睡,一個有形,一個無形……。完全是一體而兩面的。
在盧勝彥未出生前,有沒有盧勝彥?
答:沒有。
在盧勝彥死後,有沒有盧勝彥的形體?
答:沒有。
在世間,以前的聖賢豪傑,他們的形體還在嗎?
答:沒有。
目前在世間活動的人,百年後,他們的形體還在嗎?
答:沒有。
所以,我本來是「沒有」的,我以後也會「也有」的,聖賢豪傑也是「沒有」的,富貴貧賤也是「沒有」的,今之世人也是「沒有」的。因此我們又何必擔心什麼生死呢!生又何足喜,死又何足悲,生死不是一樣嗎?
開悟的人明白「生死」是天經地義自自然然的事,開悟夠人明白「生死」是完全相同的一件事,開悟的人明白「生死」雖不可思議,但修行人能了「生死」,開悟的人就如同佛一般。「如來」者,根本無「生死」之覺者。「亦無所來」,「亦無所去」。
126開悟者的利之觀
有人問我「利」事?答:「自然而已。」
到今天為止,有人送我數棟房子,世界級的名車,數也數不盡的大供養,我並沒有刻意的排斥及拒絕。但,我從來不去「求」,不「勉強」。這一切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來的。
到今天為止,蓮生聖尊替眾生做任何一件事,從不求取報酬,祇有一句話:「隨意」,隨他人自己的意思,再天大的事情,也是一句:「隨意」。我的「利」事。自然而已。我窮的時候,不會裝「富」;我富的時候,也不會裝「窮」。
我可以穿破衣,安步當車,住破屋,吃得非常簡陋,沒有育樂,這個我均是無所謂。我也可以穿錦繡之衣,乘豪華名車,住豪華別墅,吃山珍海味,過國王般的生活,這個我也無所謂。
我富我窮,佛性不改。我富我窮,均是自然。
我窮的時候,很注意身體的健康;我富的時候,注意自己的心不放逸。所以貧不害我身,富不累我心,我快快樂樂的過日子,在貧窮及富足中,身心是完全一樣的,並無不同。
我富的時候:把「奇珍異寶」送人,把多的「座車」送人,家中賓客多,佈施「食客」,「佈施他人」從不間斷。
我窮時也樂。我富時也樂。因為蓮生聖尊明白,一切「財利」,並非永遠自己的東西,連己身都不是,何況「財利」!人生真正的至樂,是寂靜的觀照,是心靈的平和,是達彼岸的開悟境界。
「利」要多少才算「富」?「利」要少於多少才算「窮」?原來,「富」與「窮」也是自己想的,「富」與「窮」根本沒有界限的啊!
蓮生聖尊對於弟子們努力去經商理財,並不認為是一項罪過,正當的「經商理財」均良好的。但勿強取豪奪,勿詐騙劫盜,勿投機賭博。
對於經商得利的,勿積聚財富,要知足常樂,要佈施供養,要自利,也要利他。一切自自然然的。要常常如此思惟,自己的身子也非自己所恆長擁有,何況是世間的「財利」。
在開悟者的眼中,「財利」本是沒有的,祇是暫時的使用之吻,用之得宜,可利他,用之不宜,害己害人。開悟的人,專注於事物的內在本質,對於外在的「財利」不會過份的追求。而世俗的人,剛好相反,這是聖人與眾生的不同之處。
請大家想一想,世上豈有永遠的「富」, 豈有永遠的「窮」,在歷史上的演變中,並無絕對啊!「財富」,命也,運也,自然也。
131.開悟者的名之觀
有人問我「名」之事?
答:「隨緣而不攀緣。」
「為什麼世人均好名?」
「有名的人,容易富,也容易貴,富貴人人皆喜之。」我答。
「有心於名的人,就會攀緣嗎?」
「正是,攀緣得來的名聲祇是求利的虛招而已。所以求名,則無實,虛名而已!」我答。
「真正的名是?」
「不去求名,自來的,是實名。」
真名,是隨緣的;虛名,是攀緣的,要如此分別辨認啊!
蓮生聖尊「有名」嗎?
答案是:「有」。
但,蓮生聖尊祇是早上寫一寫文章,下午回一回信,晚上靜坐修法,很少很少到外面交際應酬。他要讓掉真佛宗「宗主」之位,讓掉佛寺「住持」之位,讓掉企業公司「總裁」之位,一切「顧問」、「委員」…:等等之位。他祇是盧勝彥,一個真佛宗的傳法根本上師,沒有什麼地位的。如此。
蓮生聖尊怎會「有名」呢?「因為他是隨緣而不攀緣的,其名自來啊!」
事實上,蓮生聖尊有很多很多的邀請,但,他均沒有去接受邀請,例如:安排會見某國總統(甚多),安排會見某宗教領袖(甚多),有世界各國的王公貴入想見蓮生聖尊(大名人),有赫赫聲名的富豪想見蓮生聖尊(大富豪)。
但。一切隨緣吧!如果機緣巧會的話,大家就見面了。而我,我不會千方百計的去攀緣,去勉強接受邀請,去攀緣附會,去接近總統及名人先生,博得一個虛無的假名,這附會名人而成名的方法,正是「攀緣」也。
我想隱居了,想完完全全的沉寂了下來。開悟的人明白,名聲愈大的人,如登在最高的山頂,立在危石之上,如同臨百仞之淵,是太著於痕跡了,這樣是非常危險的。最高之位,八風吹拂,危險之至。最高之位,眾生視之,危險之至。最高之位,目標鮮明,危險之至。 最有聲名的人,應該忘掉聲名,忘掉在位,變成了「至名無名」,如此才能避得開人世間的種種危險。去求一切名,皆是「妄想」。
「觀普賢經」曰: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懺侮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唯有「大智慧」的人,才知「至名無名」之理,才不會有妄想。
「四十二章經」曰:人隨情欲,求聲名,聲名顯著,身已故矣。貪世間名,而不學道,枉功勞形,譬如燒香,人聞香才至而香燼矣。危身之火,在其後也。
所以,學道學佛之人,不貪「世間名」,推不掉的,「隨緣」亦可,千千萬萬勿去「攀緣」。真佛行者明白虛空的至理,知「海浪的高」及「海浪的低」,祇是一時的現象,聲名高,聲名低如同海浪,行者明白事務的本質,就不會去攀緣追求,而以「隨緣」之理,達到「至名無名」。
136開悟者的譭謗之觀
有人問我「譭謗」之事?
答:「根本沒有人譭謗,也沒有承受譭謗者。」我的回答,很令問我的人莫名其妙,因為這句話的含義太深,他一下于沒有辦法領會出來。
「無譭謗者,無受譭謗者。」如何解釋?
是「無事」?是「無心」?是「空」?是「無」?
告訴大家,是「無我」。這無我,就是「非我」。世上的一般人於人身常執著一個「有我」,一般人於法中常執箸一個「有我」。又一般人理念常執著一個「有我」,於是就有「自他」的分別。
然而,開悟的人明白,這個人身的我,原來是五蘊的假和合,祇是因緣生而已,畢竟是無「自我」的,這畢竟「無我」才是唯一的真理。如此:不見「有我」。不見「何處有人」。這些不過是「因緣空聚」而已。
「無我」是三法印之一。「無我」者,觀諸法空寂而滅我之想。
蓮生聖尊對「譭謗」的觀念是:
「無我」--沒有承受譭謗者。因「我」不存在。
「無他」--根本沒有人譭謗。因「眾生他人」也不存在。
這是開悟老實實在在的體會。
華嚴經:菩薩忍受一切惡。向眾生,心平等;不動搖,如大地。
諸法集要經:如有暴惡人,非理相加謗,智者以誠言,安忍能除之。
遺教經: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名為有力大人。
在攝大乘論中,又如此教化:
我們要常常想,天下的一切眾生,是育我生我之人,到底是有恩於我啊!我是天下眾生養的。
我們要常常想,天下的一切眾生,他們的念頭是經常變幻的,今天譭謗你,說不定明天又讚揚你。
我們要常常想,天下的一切眾生,都是在受苦的,他們譭謗你,而他們也一樣受譭謗,苦苦是相等的。
我們要常常想,天下的眾生如我親人,你若欲度眾生,就要不理會譭謗,否則你根本無法度眾生的。
這些「忍辱」的教化,都是「忍之上品」,忍辱是菩提的正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忍辱」的果位啊!華嚴經:能淨忍辱者,顯現佛菩提。
蓮生聖尊告訴大眾:有「忍 辱」,尚有「承受」的意味,有施者,有受者。有譭謗的人,有受譭謗的人。彼此之間,要有相當大的耐力啊!
而蓮生聖尊觀「無我」,我不存在,根本無有受者。觀「無眾生」,根本沒有譭謗者。何者能損!眾生沒有譭謗我之人,我也從來沒有受人譭謗。
根本就從來沒有「譭謗」這回事。這種體會是從無始以來的大智慧啊!無謗者,無受者,人無壞,我無壞。「自他」無,「自他」平和。
終於,我看見了如來的大智慧。終於,清淨明了。終於,平等無二。終於,無有分別。終於,開悟了,真正的開悟了。
蓮生聖尊讀寒山子的詩,有二首,甚有意味,特錄之如下:
我見世間人。個個爭意氣。一朝忽然死。只得一片地。
闊四尺。長丈二。汝若會出來爭意氣。我與汝。立碑記。
這是勸人勿爭執,勿互相譭謗,因為統統是要「死」的,一切均是「空」的,能觀一切均是「空無」,就不必爭了,心中就「平和」了。
144開 悟者的色欲之觀
有人問我「色欲」之事?
我答:「法味重重。」
「色欲」!「法味重重?」有沒有搞錯!
先別緊張,容我仔細的說明清楚:蓮生聖尊認為,「色欲」之事,是與天俱來的,也就是天性本如此,嬰兒一出生,就已俱有了「色欲」之念也。這是因為嬰兒承繼了「父精母血」的細胞種子,其細胞之中早就有了「色欲」之意識。
「色欲」不但人間有,連天上界也有,這正是:
四王仞利共相抱。夜摩拉手兜率笑。化樂熟視他化暫。此是六天上欲樂。
在「欲界天」是有形質、有衣冠、有飲食男女之欲;在「色界天」是有形質、無男女之欲。不著衣冠,如著無異。以禪定法喜為食;在「無色界天」是無形質、無男女之欲。無四種色,有定果色。以禪定法喜及識為食;人間,自然在六天之下,也在欲界之中,所以「色欲」之心,人皆有之,有「色欲」,是自然而然的,沒有「色欲」,若非聖人,就是有問題;這是蓮生聖尊對「色欲」體察得非常入微。
道家的「合和仙道」,是利用「色欲」來修道的方法。密宗的「雙修法」,是同樣利用「色欲」來成佛的方法。這種利用「色欲」來修道的方法,是「應機順變」的,利用其「色欲」的精神統一,來達到「氣流不已」「變化無窮」,但這種方法,非一般人所能窺測。是「無上境界」,但也「混同塵世」。一般人修此法,空有架勢,易入魔障,反而墮落者多。此法,唯大智慧者,虛靜自持者,可修得。故,蓮華生大土曰:「如毒蛇口中取珠。」(獅子跳躍的地方,兔子不可跟著跳,否則會跌死)
智度論:淫為不淨行,迷惑失正道,傷命而早死,受罪為頑癡,死復墮惡道,此故勿亂淫。
出了家的行者,要守「清淨戒」;在家居土的行者,要離邪淫,自己妻室是「正淫」,於其他女人,不生一念慕情。
但,蓮生聖尊明白,既生為人,色欲天生,淫念欲望,最難斷除,要斷除,唯有靠「實修禪定」。
要觀:「眼中有淚,鼻中有涕,口中有唾,耳中有垢,身中屎尿,諸身之臭不淨。」
要觀:「周身流膿,白骨惡露。」
有一偈是:
惡趣甚茫茫。冥冥無日光。人間八百歲。未抵半宵長。
此等諸癡子。論情甚可傷。勸君求出離。認取法中王。
真佛行者要用「禪定」的「法味重重」來取代世俗的「色欲之樂」,要知道禪定的法味重重,是無盡深刻的,是永不消逝的,是內涵,是凝聚專精,是形而上,是心領神會,是非常之道,是一切圓滿。
我們「真佛行者」若行、住、坐、臥皆在禪定之中。就是法味的「常樂」,就是法味的「無礙」,就是法味的「持明」,就是法味的「自性」,就是法味的「無憂」,就是法味的「輕安」,就是法味的「自然」,就是法味的「寂靜」,就是法味的「完美」,就是法味的「變化」,就是法味的「神遊」,就是法味的「真理」,就是法味的「造化」,就是法味的「無盡」……。
蓮生聖尊明白,初修行者,定力不深,難抵「色欲」。尤其:眼見嬌豔的女色,色欲必動;耳聞輕柔的語音,色欲必動;鼻嗅脂粉的芳香,色欲必動;舌囀甜言蜜語,色欲必動;身觸膩肌的摩擦,色欲必動;意被勾引誘惑,色欲必動。
要知道,「色欲」一動,淫心就起,馬上浮躁不安,全身通體燃燒,成了貪色好淫,這淫火不但焚毀善根,且能燒滅智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