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冊「無形之通」
蓮生活佛文集第74册「無形之通」精選分享.一九八八年正月美國雷門真佛密苑
001.天馬行空(序)
四十歲那一年,我感覺自己變了。變得沒有束縛,變得灑脫,變得解脫。這種「解脫」來自佛學中的「開悟」。我發現自己宛如一匹天馬,自由地飛行於虛空之中。我的思想因此擴展到了無極之境,而我的人生觀也變得無限深邃,我的性格因此圓滿而柔韌。
這種「思想」和「人生觀」的轉變,令我自己和他人都感到驚訝。但仔細想想,這樣的思想為我帶來了無限的喜悅,使我契合自然,讓我的人生更加豐富且充滿奧妙。我應該把我的思想一點一滴的寫了出來,做為我這一生的駐足。於是,我寫了這一本書:「無形之通」。這些記載著下來的「蓮生活佛天馬行空的思想。」我的思想並非自以為是,而是尊重團體、尊重他人,並坦然接納他人的思想。我努力去包容、去寬懷,為他人著想。
「天馬」不僅僅是想像,而是一種自由思想的象徵;「行空」也不只是創造,而是表達無窮無盡意義的方式。在這本書中,我毫無保留地寫下了自己對人間細緻觀察的內心語言。
什麼是密宗?
告訴大家一個最大的秘密,密宗就是「想念」,就是「思想」。第一個秘訣是「把雜念收歸於一」。第二個秘訣是「把一念化為無念」。第三個秘訣是「把無念等如虛空」。當密宗開悟時,就如同開啟了宇宙智慧的寶庫,琳瑯滿目,豐富多彩。同時也打開了自己的心,使一切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明心見性,生死自主,正是如此。「天馬行空」正是一種開悟的境界。
我慶幸自己這一世沒有白活。除了吃飯、拉屎、睡覺之外,還擁有那麼一點點的思想。正是這點思想,使我的寫作「取之不竭,用之不盡」,讓我的一生更加豐富多彩。我慶幸自己已融入「無形」之中,明白了「虛空」,瞭解了「無有」的大道,進入了一種「虛無」的境界。當我體會到這種「無形之通」時,我哈哈大笑,原來一切就是 一,一就是一切。世界萬事萬物均在「虛無」之中。
所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所謂「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一切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達到這種境界的人,便獲得了「無形之通」。蓮生活佛在這本書中的寫作方式,又與以往不同,自成一格。自心的開放。引導他心的開放。直至「摩訶雙蓮池」所有的蓮花全部的開放。如此,成就河沙夢功德。
003.我最喜愛的二個字:『失敗』
自古以來,人類最嚮往的,莫過於「功成名就」這四個字。這四個字讓人們為之奔波,甚至擠破了腦袋瓜。
從小,我們的老師教導我們,要成為「有用」的人,要「成功」,絕不能「失敗」,要成為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人。然而,我卻偏偏喜愛「失敗」。
當我說出自己喜愛「失敗」、欣賞「失敗」、尊重「失敗」時,眾人一片嘩然,認為我標新立異,與眾不同。是的,至今我仍不承認自己是「成功」的。我認為,現在的我是一個「失敗者」,徹徹底底的「失敗者」,毫無用處,愚魯至極的「失敗者」。
我漸漸的發覺,原來外表的「成功」,其實是「失敗」。請仔細的體會我這一句話。我發現,「成功」其實就是「失敗」的另一種形式。因為當你成功時,你可能變得「一無所有」、「一貧如洗」、「空無一物」。到底什麼是真正屬於你的?若什麼都不屬於你,那你不也是一個失敗者嗎?
我靜坐沉思禪定:原來「成功自滿」就是「失敗」。反而,時時常存「失敗之心」,才能篤實的踏步前進。
我回想起當年老師父常常教導我的一句話:「做好每一件小事,就是做大事。」
現在,我領悟到:「常存失敗之心,去做好每一件小事,不去期望成功。」
我在禪定的圓光中昇起。「天才」就是「瘋子」啊!「聰明」就是「愚魯」啊!
「剛強」就是「煩惱」啊!「成功」就是「失敗」啊!
如今的我,已經做到「無為而為」、「無所為而為」、「一切無所謂」、「一切無所畏」。我已「無我」,也「無欲求」,無論身處高位或低處都無關緊要。我心如「虛空一片」,順其自然,隨緣而行。這算是「成功」嗎 ?去他的吧!這是「失敗」,而這正是我所追求的。
我常想,自己是「失敗者」,所以從不自滿,努力完成每一件小事,積極去實踐。我常想,自己是「失敗者」,因此內心柔弱而虔誠,毫無驕傲與剛強之氣。我以失敗者自居,才能制心之妄動。
我常想,自己是「失敗者」,即使有一點小小的成果也不自喜,即使一無所有也不憂愁。成功者會害怕失去,「失敗者」永遠不害怕失去。
我常想,自己是「失敗者」,未來的失敗也是理所當然,毫不驚奇。若有所成,那是天運使然。我常想,我是「失敗者」,因而無「得失之心」。
「失敗者」就是努力去做好每一件小事,至於結果如何,去他的吧!不求、不理、不管、不想。成功者的驕氣與貪欲,我全然沒有。如此「失敗」,才是真正的成功。
我這位「失敗者」,即將「隱居」,即將消失在這個地球上,如風、如雲、如龍,無跡可尋。有人問我是「成功者」嗎?去他的吧!我不過是徹底的「失敗者」。
004.『名譽』無有
世人常說一句話:「名譽是人的第二生命。」但對我來說,這句話實在荒謬至極。我根本不需要名譽,不喜愛名譽,甚至反對名譽,想要徹底破除名譽,將它一腳踢開。要知道,「名譽」是天地間的至害之物。人類實在是被「名譽」二字,害得七顛八倒,禍害連連,永無休止。
自古以來,兩國爭戰,爭的無非是「名譽」。爭的是「大國」與「小國」,「正統」與「偽統」,「主國」與「附屬國」。小至個人,爭的則是愛面子,也就是「名譽」。過度追求名譽,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世人為了名譽爭鬥不休,彼此頑固對立。有人因名譽對簿公堂,甚至打誹謗官司,只因輸人不輸陣,屈辱不可忍。於是,一切的鬥爭便在這些間隙中產生。
「名譽」使人表現堅強固執,「名譽」使人表現驕氣,「名譽」使人有高低尊卑之分,「名譽」使世人爭執不休。「名譽」的益處何在?豈有益處
而「蓮生活佛」之所以能「活」,正因為我不求名譽。我已學會「謙下不爭」,學會「棄華取實」。我的一生經歷了無數挫折和打擊,在逆境中也承受了數不清的誹謗。但,我之所以能不動心的真正理由是:「名譽與我無涉,」我能承受不倒,迂迴轉進,全在於我根本沒有「名譽之心」。恢廓有容,是因為我無所執著於「名譽」。我根本不在乎面子,甚至連「臉」都不需要,毫不誇張地說,我是天下第一個「不要臉」的人。
有人稱我「邪」,但其實我是「清淨自正」。有人說我有「企圖」,但其實我是「無為自化」。有人排斥我,我便遠走他鄉,安然高臥;有人控告我,我便不語不辯,無爭無懼。
我反對「名譽」,推崇謙卑低調;我反對「名譽」,不追逐虛名;我反對「名譽」,教導無鬥無爭的處世之道。我順應自然,最終達到「無我」的境界,坦然自如。我建寺,住持讓他人。我說法,弟子坐中位。慈善濟世,我不管錢。我無「權」,也無「錢」,什麼也無。因為我沒有「名譽之心」,我不要名份,我無言的教導「無鬥無爭」。
「活佛」,只是空名,終歸虛空。「宗主」,也是空名,歸於虛空。當我選擇隱居,一切名利虛幻皆可粉碎,本就屬於虛空。
當我靜坐禪定之時,我的身體融入虛空,生命本已消逝,名譽更何從附著?我無心,唯以天地宇宙為心。心光放射,化為一個無窮無盡的圓光。我明白一切已然逝去,唯一存續的是意識、思想和道。然而,這些其實也不屬於「我」。在這個狀態中,「名譽」二字毫無立足之地。真實的、踏實的修行,已經去除了名譽帶來的自大狂妄,去除了尊貴驕傲的虛妄,去除了對虛名的貪戀,去除了妄想中的執著。清虛自守的「禪」,卑弱自持的「無」是近道也,自然無為了。
「名譽」不過是表面的虛幻, 是最不實在的存在。它是令人厭惡的虛榮心。而宇宙的心、佛的心、禪的心,是天上最不可測的奧妙。世人僅僅看到其表面,卻無法洞悉其內在的深邃。
在我的思想之中,「善惡」、「是非」、「美醜」、「香臭」、「尊卑」、「大小」……。根本是沒有界限的,沒有固定的標準,全是一種概念,其判斷是因有了比較才產生的。而我,既然明白「空白」,就沒有「比較」。我學會不要「領先」,也學會不要「創新」,學會不要「執著」,學會不要「比較」。………………
我祇要「永遠流動」,因為那就是「無限」。我不限制自己,也不去限制別人。萬事萬物都不是我的,不去勉強求得。我的能力很有限,但我的意念是無限,完全看「任運」。我不會留在一個「點」上。
我毫無「功德」,因為我深知,所謂功業的成就,不過是一種自然的現象。正如鳥兒會飛翔於天空,魚兒會自在游水,地球會自然而然地旋轉。一切「功業的成就」也是這樣自然而然地發生,並非刻意而為。
然而,什麼才算是「成功」呢?「成功」不也正是「失敗」的另一種形式嗎?
在我「無為者」的眼中,並無所謂的「成功」,並無所謂的「失敗」,「成功」與「失敗」也是因為「比較」才產生的啊!這是「內心中的空白」領悟。
「成功」沒有定論。「失敗」沒有定論。「得失」沒有定論。
「天堂」的界限是什麼?
「地獄」的界限是什麼?
那麼,有形與無形的界限呢?
我的思想,如火花一閃,既可能炫目亮麗,閃耀動人,也可能如微光般溫暖,悄然撫慰心靈。它有愛的溫度,有熱情的力量,也有深刻的品味,令人感動。這種思想,是完整的,是包容一切的。然而,是因為「空白」,才會有「完整」。沒有「空白」就不會有「完整」。
007.為何常『不語』
對於一些爭辯,我常常保持緘默;對於世人的誣陷、誤解和誹謗,我經常不發一語。很多人希望我裁決問題,給出指示和指導,我也時常默默無語。甚至有人要求我發表「聲明」或「通告」,但我依然選擇不做。我的態度是「不語」,一句話也不說。
為什麼如此?
因為這是「不言而教」,「無言勝有言」, 是「潛移默化」。對於一些爭辯,我常常保持緘默;對於世人的誣陷、誤解和誹謗,我經常不發一語。很多人希望我裁決問題,給出指示和指導,我也時常默默無語。甚至有人要求我發表「聲明」或「通告」,但我依然選擇不做。我的態度是「不語」,一句話也不說。
為什麼如此?
我想告訴弟子的是:真佛宗的真正戒律祇有七個字:「順其自然,不妄為。」違反戒律就是:「違背自然,太妄為。」如此而已。這七個字,實在也已經夠多了,算起來,我又多饒舌了一次。
蓮生活佛常常選擇『不語』,因為有時候「說了也等於白說」,不說反而更好。我已經說了很多話,寫了很多文章,如果還有人不明白,那也無可奈何。我對世事早已看淡,說與不說,其實都一樣。凡事隨緣,自然無為,這便是我的態度。
我明白:要犯戒律的,你去說他,他仍然犯戒律。不犯戒律的,你不去說,他依然守戒律。蓮生活佛從不標榜自己如何守住戒律,對於一切功名毫無希冀,內心極為清明,無權力之慾,亦無名利之求。「活佛」或「宗主」的頭銜,對他而言,都如同垃圾般可以輕易拋棄,毫不留戀,更無半分偽詐之心。「真佛宗」可以消失,也可以存在,存與不存,隨其「任運」。我這是「順其自然」,「不妄為」啊!
當 我從圓光中升起,端坐於八葉蓮花座之上,在寶蓋華縵飛舞的輝映之中,我結起蓮花童子手印,向大眾召示:人們對名利的無止境追逐,是因為「貪念」過重;人們之間的混亂、衝突,乃至互相鬥爭,是由於「瞋心」過盛;而人們的巧詐與偽作,則源自於「癡心」太深。這「貪、瞋、癡」三者,果然是佛教所說的三毒啊!而要消解這「貪、瞋、癡」,正是佛教的根本修行所在。
大公無私是化解「貪」的。順其自然是化解「瞋」的。無為而為是化解「癡」的。「大日如來」──「佛眼佛母」──「蓮花童子」──「蓮生活佛」。常坐蓮花座,放大光明照世間,結真實的印契,莊嚴而無語,祇是在這「爭鬥」的人間,再放一次光明吧了!
008.脫離『苦境』
我經常在禪定中,感受到與天地融合的境界。心靈如羽般輕盈,一絲絲的舒暢傳遍全身,達於四肢。光明自心中顯現,飛越過去、現在與未來,橫跨三際。禪味濃濃,芳香久久不散。三昧現前,讓我坐忘一切,不知人間疾苦。此刻,我感到自己已脫離了「苦境」,身心達到平衡,進入「大定」的境界。全身靈光充盈,照射、放射、折射,彷彿化為一團無盡的大光明。
在禪定中,我的法味是「輕安」。在出定後,是「輕安」的延續。在禪定中,我體悟到一種「空虛的空白」,其中隱藏著絲絲不可言喻的快樂。這快樂無法用語言形容,但在出定後,我能將這「三昧」應用於生活,其作用無窮無盡。
禪定中的境界,果然非凡,淵源至高至深,其理是無形無跡的,感受又是存在及隱亡的。於是,我明白了:禪定的本質是空虛與空白,與之相應,便能洞察萬事萬物的根源。在禪定中,雖然看似「空白一片」,實則蘊含著無盡的法力。這種無窮的力量,可以在生活中轉化為無窮的快樂。
「禪」是一種自然的存在,在天地之間無所不在,無所不周,祇要你去投入「它」,就擁有無窮的力量。擁有「禪」的人,就能依循著自然的法則,擁有了天下至理的「道」。
由於,「蓮生活佛」在禪定中,享受「天地之純任自然。」因此,脫離「苦境」。苦與樂,原來是相通的,沒有界限。別人視為是苦的,我超越之,變為快樂。超越也是一種「自然」。
「生病」是苦,但在禪定中,我將生病視為自然現象,甚至轉化痛苦為享受,於是病苦便不再存在。「老」也是苦惱,但我將衰老轉化為慈悲的禪定,隨著年歲增長,我的面容呈現慈悲之相,這是一種慈悲的快樂。「別離」是苦,但在禪定中,我能與離別之人相見,這種能力讓離別變成驚喜與快樂。與「怨憎者」見面,是一種苦,但在禪定中,我能以光明照耀他們,讓他們漸漸消除怨憎之心,淨化惡業,最終轉為善緣。這是禪定的練習,也是一種深刻的快樂。
我讀佛經,了解到佛陀也曾經歷許多傷痛的往事。婆羅門法師設計「火坑毒飯」陷害他;提婆達多背叛,擲巨石試圖殺害他,導致佛陀腳受傷;弟子叛變,讓佛陀在森林中隱居三個月;戰遮少女誣陷誹謗;此外,佛陀還經歷頭痛和數次大病…等等…………。
釋迦牟尼佛在世間,成就一個完人,但仍有疾病,仍有弟子背叛,仍有多人嫉妒殺害,仍有誹謗造謠。然而,佛陀能保持身心安定,保持泰然,這是禪定的心靈力量,已超越了痛苦與快樂之間。也就是,「痛苦」已無「痛苦」,「快樂」亦非狂喜的狀態。
我確確實實已脫離了「苦境」,並確確實實得到了真正的「快樂」,也就是「法樂」。我通達了「無形」的境界,洞悉了「因果」的真理。利害得失不再存於我的心中,我的心如虛空般廣大而寧靜,於是「痛苦」再也無法感染我。即使遇到「痛苦」,它對我而言也等同於「無痛苦」,因為我已經看穿了「痛苦」的本質。
我能夠心靈平衡,處之泰然,是因為禪定中「無我」,「無我」是「不自私」,天地所以能夠長久,是「天地無私」。我飛行踏步於虛空之中。我的思想,飛越了亙古的太空,與天地共長久。
009.傳承在佛,開悟在己
釋迦牟尼佛的修行至開悟,經典記載甚多。他在菩提樹下成就等正覺之時,東方明星初現,夜仍寂靜無聲,萬物尚未覺醒。就在此時,婆伽梵(釋迦牟尼佛)心中智慧全然顯現。明星朗照之下,他的心光大徹,忽然頓悟,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並說下偈言:
是夜四分三已過,餘後一分明星現。眾類行否皆未動,是時大聖無上尊。眾苦滅已得菩提,即名世間一切智。先佛燃燈授記別,故名釋迦牟尼佛。
這便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就等正覺的開悟之境。
蓮生活佛為何特意記述釋迦牟尼佛的授記與成道?因為當今世上,有人批評釋迦牟尼佛沒有真正的師承,並質疑他缺乏「傳承」。
然而,事實證明,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曾得燃燈佛的傳承與授記,同時承接十方三世諸佛的傳承與加持。正是因為這份傳承與授記,釋迦牟尼佛得以在菩提樹下修行並最終開悟。這就是應了古人所言:「「師父引入門,修行在個人。傳承在佛,開悟在己」。
在「蓮生活佛」這方面:蓮生活佛這一世的受洗、皈依、灌頂,是無法數的。
在基督徒「受洗」。洗禮的牧師,一定要批評我為何又去 信道信佛。
在道教「過功德」。很多道長,也一定要批評我為何又去信佛。
在顯教「皈依」三位法師,受菩薩戒。顯教的法師,也批評我為何又去信密教。
密教受過五位上師的「灌頂」。但,密教的上師,也批評我為何獨創一宗。
我的師父共有廿一位,所學習的法甚多,包括了陰陽五行五術之學,但,由於創立宗派,也就難免受到種種的批評。其中的薩巴證空喇嘛,曾如此開示:「誰傳了你『得證心法』,而使你也『得證心法』,如此這位上師就是你真正的傳承根本上師。」蓮生活佛學習密法多年,是具有傳承的根本上師。然而,這份傳承無法公開說出,因為一旦明言,便可能再次引來誹謗與非議。然而,傳承的根本上師是誰,對於細心的弟子而言,心中早已有了清楚的答案。
我為何創立宗派?這絕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是因為我深明自己必須創立宗派,這是無法迴避的使命,因為這是有前因後果的,我的前世是「蓮花童子」。其圓通無礙的化身正是:「大日如來」──「佛眼佛母」──「蓮花童子」──「蓮生活佛」。
「蓮生活佛」曾在著作中提到:釋迦牟尼佛給蓮生活佛授記。阿彌陀佛付託。彌勒菩薩賜戴紅冠 。蓮華生大士教授密法。由於有「授決定記」,得佛「付託」,「戴紅冠」,得一切「密法」,因此,才創立真佛宗的宗派。這是創立宗派的大因緣。
釋迦牟尼佛給蓮生活佛的授「決定記」,如下:
此時,肅靜高古,一池的花人,無論僧道,無論白衣,可說人人近觀遠瞻,這禪意,在一切音籟之上,釋迦牟尼佛手中托著一尊化佛,臉上似有若無地帶著微笑。而在這一刻,我的心也如渺茫的雲影,無所依附。釋迦牟尼佛說:「南瞻部洲有一修持者蓮生,直心如法而生,其真佛宗法,悉令眾生發無上菩提心,今特摩頂授記。」
釋迦牟尼佛伸展手臂,一手摩頂於我,另一手將手中的化佛輕輕送至我的頭頂。就在摩頂的瞬間,我的頭彷彿「轟」然一聲大響,腦海如同被開啟,震撼無比。同時,從我的頭中間,也伸出一隻手來,釋迦牟尼佛的化佛,正好由我頭中伸出的手接住。我的雙手本是合掌的,坐在紫荊花上,而頭頂之上伸出一隻手,托住了釋迦牟尼佛送來的化佛,這形象是無法泯滅的,而且永遠不會忘記的。
釋迦牟尼佛說:善哉!善哉!頂上化佛手。禪定第一著。摩頂受戒定。會向法性走。這是我(蓮生活佛),確確實實受釋迦牟尼佛的摩頂授記,這授記,最是真實無二。
我得阿彌陀佛的「付託」,其來 有自,因為「摩訶雙蓮池」就在極樂世界之中,其淨土等於是阿彌陀佛的淨土。蓮花童子從「摩訶雙蓮池」來,自然受阿彌陀佛的特別「付託」,救度眾生的法務,在蓮花童子身上。我呼籲,眾生共皈「彌陀淨土」。「阿彌陀佛」與「蓮花童子」有大因緣。
另外,蓮生活佛在禪定中,曾昇上兜率天的「彌勒內院」,曾去聽彌勒菩薩說法,彌勒菩薩親手給我戴上「紅冠聖冕」。彌勒菩薩放出「傳承法乳光」給我。我如此說:「看哪!這宇宙意識的法流,從佛頂灌注到我的全身。我感到自己的身體消失無蹤,全身沐浴在傳承法乳之中。這雖如神話般奇妙,卻是真實的神話。「傳承法乳光」的體驗,記載於《蓮花放光》第十四頁。
蓮華生大士傳授密法,如下:
在進入「三摩地」之後,我感覺到自己的身體逐漸長高、變大,充滿了整個虛空。我左手執著太陽(日輪),右手執著月亮(月輪)。此時,日月雙輪放射出無邊的大光明,宇宙上下十方世界全部被這光明所充滿,轉化為一片大光明的淨土世界。
就在此刻,虛空之中突然響起宏大的法鼓聲,這「大法鼓音」帶著無盡的法意,震動天地。鼓音所到之處,大地的枯木重新長出新芽,草木樹林綠意盎然,花朵盛開,果實圓熟,一切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繁茂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