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册「泉聲幽記」
蓮生活佛文集精選第28册「泉聲幽記」分享,寫於六六.三.雷藏精舍
在我的寫作旅程第廿八階梯,《泉聲幽記》這本書中,我記錄了一些發生在四周、親切且值得記憶的瑣事,也流露了自己對人生事物的看法。小女兒佛青的出世,以及她那天真的童語,也都記述在這本書中。
我認為,自己的感情實在太豐富了。我的文筆時常帶著出人意料的情愫,而我揹負的感情太過痴重,這正是我執著於寫作、永不停止的最主要原因。為了寫作,我在上班的休息時間也不休息;晚上只睡四小時;即使是休假日,也要拼命讀書,學習新的技巧。
我想,這就是「泉聲」的固執力量——永不停歇的力量、奔放的感情、純真的心聲。
003.梅花
在嘉義梅山,我仔細欣賞梅樹上開放的梅花。花冠五瓣,顏色有白色、紅色、淡綠色。我到梅山去,只為了欣賞我們的國花。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就像一朵小小的白梅花,沒有華麗的色彩,也沒有特別的芬芳。不爭奇斗艷,不雍容高貴,只是一朵小小的梅花,平凡中的平凡,但卻擁有堅強的意志力。
上天曾經給我不少的磨煉,地上焚起的魔火將我置身於災厄之中。我接受譏嘲與誹謗的考驗,磨練自己的耐力。而經過魔火焚燒的我,竟然奇跡般地沒有倒下去。就在此時,我領悟了一句真理:「百煉才能成鋼!」
黑夜很快就會過去,而能堅忍到最後一分鐘的人,就是勝利者。雖然一切看似平凡,但在平凡中,其實隱藏著不凡的力量。
006.屬於心裡的坦白話
有很多事情,並非我們一生中都能學習和理解的。其中一些屬於心裡的坦白話,有時候只 能放在心中默想,不能說出口。因為一旦說出來,也許會被人認為荒唐,甚至被指為虛構。然而,這些心裡的坦白話,若真的說出口,往往只會自討苦吃。
以我所寫的那些「靈書」為例,我坦白記述了所見所聞。然而,世人對於靈魂這件事,其知識幾乎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如果自己不了解,那倒也罷了。但偏偏有些人,會以「無所覺」或「歪曲嘲弄」的無知理論,來污蔑「靈學」。這種情形,正如早年天主教迫害科學家,反對地球是圓的理論一般。
「靈書」的出現雖然讓人感到驚訝,但我相信,未來的科學家一定能證明,這一切都是真實的,無需人們大驚小怪。因為我所記述的,正是清楚而明白的心裡坦白話。即便世人笑我荒唐,指我虛構故事,我只能選擇忍耐。難道心裡的坦白話真的不能說出口嗎?難道坦白地述說,竟然是錯誤的嗎?難道過於坦白,便是一種過失?
如果我真的有罪,那麼我的罪過就是太過坦白。這是我近年來的體會。我只能選擇自己關懷自己,自己跌倒,自己爬起來,而不去理會周圍人們的嘲笑。
007.時至讀我書
小時候,我就是一個熱愛讀書的人,無論是正課書還是課外書,我都讀,帶著一種飢不擇食的渴求感。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逐漸能分辨好書 與壞書。我覺得,讀書若能讀得精細,就能像一面鏡子般反觀自己,檢視自己的行為。而每本書裡的人物性情,也如同活生生地在文字中跳躍,讓我不斷思索。
然而,我知道自己的秉性「性剛才拙」,難以圓融內外。內心嫉惡如仇,對社會上的紙醉金迷尤為不齒。因此,我常幻想著有一天自己年老時,可以搬到山上去住。清晨看日出,傍晚觀雲霞,閒暇時讀書寫稿,過著簡單而愜意的晚年生活。這樣的人生,豈不是極大的享受嗎?
我幻想著,一書在手,思維便能徜徉於五千年文化的大海之中,如此人生,應該再無遺憾。說真的,從古代至今,我從未羨慕任何一位聖賢,我最欣賞的,唯有陶淵明。他能身心全然放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種人生的意境實在令人嚮往。然而,真正能體會並實現這種境界的人,卻是少之又少啊!
010.仙人掌的聯想
我認為,世上最痛苦的事,莫過於自己的「心性」無法被他人理解。君子坦蕩蕩,坦誠開放自己的心胸,卻不料小人總以蛇蝎之心來揣測君子之腹。這讓我不禁思考:仙人掌為什麼會長出刺呢?是的,那是為了保護自己。在仙人掌的植物意識中,它明白生存的智慧,即便身處荒涼的荒郊野地,仍需具備防禦的能力。
就拿我 來說,我的心性過於天真,我一直以為君子的胸懷可以坦然剖心相對,容納天地日月,沒有什麼需要隱瞞。我向來無害人之心,也無防人之念,我所仰賴的是天下的公理與正義,心中沒有一絲邪惡,想學仙人那般飄逸,度過這一生,也想學聖人,心臻天齊。然而,我從未料到,世間並不像我想像的那麼單純。這世界上,小人比比皆是,我雖無害人之心,卻難免有人對我存有害意。
漸漸地,我對仙人與聖人的期望開始變得痛苦。我想:「乾脆搬到人跡罕至的山上去住吧!與世隔絕,做一株生長在荒郊野地的仙人掌。」然而,我也明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句話的道理。這是我今天想要勸告世人的主題。
但對於我自己來說,我承受著永無止盡的痛苦,因為我是一株沒有刺的仙人掌啊!
013.創造一個新日子
有一位佛教徒對我說:「佛陀實在太偉大了。在二千五百年後,大家仍然紀念他的生日。祂曾說:『這是我在人間最後的一次受生,我是為了成佛才來到人間;我要成為人中最偉大、最尊貴的覺者佛陀,我要廣度救濟一切眾生!』這句話,實在令人感動。」
我回答他說:「你也是偉大的。」
「我?」他聽後感到莫名其妙。
「是的。」我說:「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你也可以度化眾生,你和佛陀是平等無二的啊!」
他問我:「我真的能做到嗎?」
「能。」我回答:「只要你像佛陀一樣覺悟,一樣弘法利生,你就能創造出一個全新的日子,人類會在那個日子紀念你,對你的成就永恒追憶。」
他恍然大悟:「對了,我為什麼從來沒想到?」
我對他說:「那麼,就從今天開始,我們一起去創造一個全新的日子吧!」
是的,很多人從未想過,自己也可以創造一個讓人懷念的日子,從未想到自己也能成為佛陀。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並不是因為他們有什麼特殊之處,而是因為他們有為,有為者亦若是啊!如果我們每天只是為了生存而活著,沒有崇高的理想,也不去努力實踐,那樣的生活實在是可憐又可悲。
如果不去努力創造一個值得被懷念的日子,你就像生命洪流中的一滴小水滴,沒有任何特殊意義。如同詩人所說,河邊的一棵樹,它的樹葉落入流水中,隨波飄遠,最終無聲無息地消逝在宇宙的「空無」之中。這 樣的人生,「有」和「無」又有什麼區別呢?
016.超然的化境
很久以前,有人對我說:「盧先生,你的文章氣勢磅礴,充滿大氣,但難免鋒芒太露,恐怕會遭人嫉妒。有小人可能會暗中譭謗你,打擊你。你應該謹慎一些才好。說真的,假如我不是你的好友,和你沒有這樣的交情,酸葡萄心理也可能在我心中產生。面對這些對你的譭謗,你能忍受嗎?」
當時,我淡然一笑,用這一笑將這些含沙射影的譭謗,完全拋諸腦後。那些譭謗的話語,就像風吹落葉一般,一片片飛起,又一片片飄向遠方。而我將自己化身為一個孤獨的老人,揹著一個名為「遺忘」的籮筐,把那些落葉一片片拾起,放進籮筐,然後用一把火將它們焚化殆盡。也因此,我自號為「遺忘老人」。
我認為,如果每個人都能懂得「遺忘」,那麼一切事物便能看得超然。這樣的人對處世哲學也會有一種超脫的見解,遠離污濁的世俗,成為不動心的自在尊者。「遺忘」的哲學就是:將恨你的人遺忘,把仇恨遺忘,將所有譭謗你的話語文字全數遺忘。如此一來,我們的生活便不會被環境所影響,自然也聽不到卑鄙小人的嘲笑聲。
「忘我」的境界,可以說是「遺忘」哲學的延伸,而天下的道理也就在其中。我明白天之所 以偉大,是因為它無私,能容百星;地之所以寬廣,是因為它無私,能容百川。如果我們也能做到無私,自然可以容納一切譏諷與毀謗,達到超然的境界。不會因別人的譭謗而傷心欲絕,也不會因別人的讚美而欣喜若狂。一切保持中道,不失本來的面目。
那些宵小之輩,無廉恥之徒,又怎能理解君子之心的坦蕩呢?這種超然的境界,正是聖人的心境,是入世與出世的「無我」境界,也可以說是古今聖賢偉大精神的最高意境。正如詩中所言:「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
026.讀「花落蓮成」
小說作家姜貴先生的新作《花落蓮成》,以一個年輕女孩看淡一切,最終落髮出家的故事為題材。故事的女主角名為寶蓮。按常理而言,這樣的題材要抓住讀者的心並不容易。然而,姜貴先生以平易近人的筆法,構築出一個逐漸深入、層層推進的情節,使故事毫無牽強之處,成功吸引讀者。
故事講述一位年輕貌美、學識優秀的女孩子決心出家。一般世俗的想法,可能認為她是因遭受愛情的打擊、家庭的壓迫,或是為了還願、經歷挫折才選擇這條路。然而,姜貴筆下的寶蓮,卻是一位心地純潔、毫無憂煩打擊的女子。她的出家不僅是對世俗想法的一種反叛,更是一種對世俗價值的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