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教根本十四大戒(一)

釋蓮央上師法語開示:密教根本十四大戒(一)
我們大家再一次虔誠合掌,我們祈請根本傳承上師蓮生活佛、南摩無極瑤池金母大天尊、壇城諸佛、諸菩薩、諸龍天護法諸尊,祈請加持開示一切圓滿俱足。
我們敬愛的釋蓮鎮金剛上師、釋蓮姜法師、釋蓮究法師以及兩位助教及眾同門,大家午安!
我們五戒講完之後,接下來要談的是密教根本十四大戒。這十四大戒和五戒一樣,並不是只有真佛宗才有,而是所有佛教密乘弟子都必須遵守的根本戒律。只要是修密法的人,就必須遵守密教根本十四大戒。若違犯其中任何一條,就稱為密教根本十四墮——「墮」即墮落之意,會墮入三惡道,所以密宗非常重視這十四大戒。
我們先來講第一條:「對於上師身、口、意不恭敬。」也就是說,輕視或侮辱自己的上師。那麼,我們的根本上師是誰呢?是蓮生活佛,而我們都是他的弟子。皈依之後,就要敬師、重法、實修。不能皈依了卻不知道自己的師父是誰,對所學的密法一無所知;師尊的開示,有聽卻沒有用心領受。這些都屬於對根本上師身、口、意的不恭敬。如果皈依之後,你發現根本傳承上師的德行有缺失,確定他是一位假上師,那麼正確的做法是安靜地離開,不作任何批評。要記住這一點。因為在我們宗派中,上師很多,有些上師可能身、口、意不清淨,德行不足,做了不應該做的事,這時你也應該選擇安靜離開,而不是公開毀謗。為什麼?因為他是出家僧人,並且是由根本上師親自賜封的上師,他依然可 能度化不同根器的眾生,只是你覺得他不適合自己。若你公開批評,就等同於誹謗出家僧。出家僧有出家僧的戒律,由釋迦族去管理。如果他確實做錯了,而且錯得非常嚴重,你必須透過出家僧或其他上師,正式向根本上師舉報,而不是私下議論。
第一條的核心是:不恭敬上師的身、口、意,包括侮辱與輕視。有時候大家會覺得:「我們又沒有侮辱,也沒有輕視啊!」但事實上,輕視的表現形式很多。舉個簡單的例子:當上師正在開示時,就像剛才蓮鎮上師在講法,如果你在底下私下交談、嘰嘰喳喳,這就是輕視。若師姐在聽法時對手印不熟,可以等開示結束後再請教,而不是在上師講法時小聲討論。尤其是當我們的根本上師在現場開示,或者你在看他的影帶時,千萬不要一邊聽一邊閒聊。這樣的行為,代表你沒有用心聽法,是非常不恭敬的。
如果你覺得根本上師並不是你想皈依的對象,或者認為這位上師根本不值得你恭敬——他講話顛三倒四、顛倒黑白,甚至你懷疑他有罪行,那麼,你完全可以離開他,不必跟隨。別的地方也有許多上師,例如在三輪雷藏寺就有蓮鎮上師、蓮央上師,你可以選擇去依止他們,或者直接向他們反映過錯,而不是私下議論、隨意傳話。私底下「嘎嘎」亂說,很容易犯妄語戒。有些人不知道嚴重性,例如:上師原本講了一句十個字的話,有人只截取中間最不喜歡聽的兩個字,就打電話告訴別人,完全不交代前六個字和後四個字的上下文,然後針對那兩個字大做文章。再舉例:有人口頭上習慣說「豬八戒」,原本是開玩笑,結果 被人斷章取義地傳成「那個上師罵人是豬八戒」。這樣的行為,就是在輕視、侮辱上師,絕對不可以。
密教十四大戒第一條指出:上師由於代佛傳法,是一體三寶(佛、法、僧)的代表,因此密教以「師」為第一皈依。弟子平時就要視師如佛——就像你見到佛會上香頂禮一樣,見到自己的根本上師也應如此恭敬。因為唯有透過上師傳法,才能得到成就。因此,弟子在皈依之前,一定要先充分瞭解上師的品德與修為,免得皈依之後又後悔,進而對上師的身、口、意產生不恭敬。既然已經皈依,就要敬師、重師,如此才有功德,才能在佛法上成就。若是誹謗上師,就違犯了密教根本十四大戒第一條,其果報是墮入金剛地獄。當然,如果皈依之後,確定這位上師是假上師、沒有真正的佛法修為,那麼可以選擇疏遠他,再去皈依真正有德行的上師。但即便如此,也應避免批評、毀謗,這樣才能不失金剛乘弟子的本分與清淨心。
所以這一條我們要記住,千萬不要犯,因為它會讓你墮入金剛地獄,這是第一條。
第二條:對顯密律儀不遵守(犯佛的戒律)。這一條是我們最容易犯的。顯教與密教的戒律非常多,都是為了防止佛教徒行邪為非而設下的規範。例如五戒、十善,乃至二百五十條戒條,都是戒律的範疇。持戒所獲得的力量,就是「戒力」。密教金剛乘的弟子,必須同時守好顯教與密教的律儀,才能真正站穩修行的基礎。顯──顯教;密──密教;律──律宗。你既然皈依了真佛 宗、皈依了根本傳承上師蓮生活佛,那麼不管遇到任何一個宗派,都應該心存包容,不可批評。不要去批評佛光山、不要批評慈濟、不要批評一貫道,也不要批評基督教、天主教等其他宗教。因為一旦你批評,就等於自己先犯戒。佛陀開示八萬四千法門,每一門都是為了廣度眾生而設,只是眾生的因緣、果報不同,所以修行的方式與法門也不同。既然是釋迦牟尼佛所設下的,就沒有好壞之分,只是因為你個人過去世與今生的條件、環境、修行層次不同,而選擇了適合自己的法門。
我記得兩週前和 Eva 師姐聊天時,她舉了一個很好的比喻,所有教派就像不同階段的學校,都是為了度化不同程度的眾生。從幼稚園到小學、再到高中、大學、博士,都是一個過程。每個人求學都要經過不同的階段,不一定人人都必須上大學;有的人讀過高中,自然會去讀大學,但若沒有讀過高中,就硬要讀大學,那是學不來的。修行也是一樣,這是程度與因緣的問題。所以要謹記,不可批評任何一個教派。因為佛陀設立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度眾的善巧方便。有些人認為:「我是密宗,只要守好根本十四大戒就好,五戒與我無關。」這是錯的!只要是釋迦牟尼佛所制定的戒律,你都必須遵守。密教十四大戒第二條,就是要提醒我們——顯教與密教的戒律非常多,這些都是防止佛弟子行邪為非的規範。從五戒、十善,到二百五十條比丘戒,都是如此。密教金剛乘的弟子,必須同時守好顯密兩種律儀,如此才能具足戒力,穩固修行之基。
第三條:對金剛兄弟起怨諍(對自己的金剛 道侶生起瞋恨心)這一條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容易遇到,因此我過去已經講過不知多少次,甚至是無數次,就是:對自己的金剛道侶,絕不可生起瞋恨心。我曾舉過許多例子,不論是同門與同門之間,或同門對別門(所謂「別門」就是其他宗派的弟子),只要同屬金剛乘,都不得起怨恨或鬥爭之心。因此在真佛宗的戒律中,「禮敬同門、尊敬上師」是特別重要的。在我們日常生活裡,這種情況常常會出現,所以我希望大家要養成一個習慣,新皈依的同門一定要接受基礎課程。每次有新皈依的同門,我都會特地為他們開課,一般是四到五個星期。有些人也可能沒上過我的課,我自己也不確定是我的安排不周,還是你們錯過了。不過,我大約每半年或一年都會開一次,凡是皈依弟子,我都會安排四到五週的課程,其中一定會包含「戒律」的部分。只是像 Eva 和施莉絹這一期,因為時間關係,我說「下一次再補課」,結果到現在都還沒補上。
現在我一邊講,你們就一邊記下來。你們這一屆是特例,我一共開過四、五屆課程,從我們有廟到現在,雖然次數不算多,但關於戒律的內容,我每次都會提醒同門。第三條要記得,同門之間千萬不要起怨恨或鬥爭之心。我教大家一個方法,如果你來廟裡,有同門對你說:「師姐啊!某某師兄跟我講,你說了什麼什麼……」帶著這種是非語的話,我勸你一句,會跟你講是非的人,也會去跟別人講是非。所以你要馬上回一句:「哎呀!師姐,不好意思,我現在沒時間,下次再聊吧!」因為再聽下去,就是在造口業。還有另一種情況:有人打電話來說:「你知道嗎?我聽說廟裡怎麼樣……法師講了什麼……上師說了什麼……同門又說了什麼……」當你一聽,就知道這是找是非、造口業的前兆。如果可以,你就直接規勸:「師姐(師兄)啊,這樣好像不太好,我們都是來修行的,不如不要談這些吧?」如果你勸不動,那麼就找個理由脫身:「不好意思,我要去上廁所。」,「我有電話進來了,等一下再聊。」因為當你已經勸過,他還要繼續說,你聽得耳朵都快長繭,心也被污染了,對方也因此造了口業,這樣何苦呢?倒不如幫他一個忙,讓他不要造口業。記住:同門與同門之間,不要互相批評。一旦批評,就會有好惡之分,有喜歡與不喜歡的分別心。那我問大家,如果你喜歡某位同門,不喜歡另一位同門,有一天往生到了佛國,忽然看到那個你不喜歡的人,那怎麼辦?你要因此不要去佛國嗎?不去佛國,那去哪裡?——「澎!」一聲,掉到地獄。誰吃虧?自己吃虧!所以,密教十四大戒第三條就是在提醒我們:同門與同門、或同門對別門,只要同屬金剛乘,都不可起怨恨或鬥諍之心。因此真佛宗的「禮敬同門,尊敬上師」戒律,格外重要。
第四條:忘失慈悲心,嫉有情樂。這一條的意思,就是放棄了慈悲心。金剛乘的弟子必須具備慈悲心,不可嫉妒。這一點雖然看似簡單,但在生活中卻很容易犯。第一種情況:你看到別人修法很精進,例如施莉絹師姐唸經唸了三十萬遍,而自己才唸一半,甚至連一萬遍都不到。正確的心態應該是:「哎呀!我要向她學習啊!」可是有些人卻生起嫉妒心,反而去說:「她哪有三十萬遍?一定是嘴巴唸、心沒唸!」這就是失去慈悲,生起嫉妒。第二種情況:看到同門之間互相幫忙,你心裡卻感到不舒服。比如說,三、四位同門每天都在幫助別人,你看了反而討厭,甚至想辦法去破壞。這就是「嫉有情樂」,完全沒有慈悲心。第三種情況:廟裡發起善行,例如蓮姜法師說:「哪裡發生水災,慈濟已經展開救援,我們也來發菩提心,大家一起捐款幫助吧!」有人捐五塊、有人捐十塊,而黃師兄捐了一千塊。結果你心裡開始不平衡:「為什麼他要捐那麼多?我們才捐十塊!」這種心境,同樣是失去慈悲,生起嫉妒。密乘弟子,只要看到別人做好事、行善事、精進修行、說好話,都應當心生慈悲,去讚歎、鼓勵、讚美,而不是心生嫉妒。密教十四大戒第四條提醒我們:金剛乘的弟子,要有慈悲心,不可嫉妒。看到別人善行,就應如自己親行一般,心生歡喜,這才是修行。
第五條:畏難不度,退失菩提心(即放棄了菩提心),這一條告訴我們:以慈悲心渡化眾生時,不可畏懼困難,也不可退卻菩提心。金剛乘的弟子應以「眾生皆有佛性」的信念去感動他人,不論對方是多 麼大惡之人,都要勇於度化。失去菩提心,就是放棄了這份大發心——渡盡一切眾生的心念。舉個例子說明:你看到有人做了很多壞事,犯了大錯,你心想:「這麼大惡的人,我不想跟他講佛法,也不想渡化他。」這就是畏難不度,退失菩提心。每個人都會犯錯,沒有誰是完美的。就像我媽媽常說的一句話:「聖人打鼓有時也會出錯,更何況我們是凡人?」
我們明明知道他是一個不好的人,但仍要給他機會,不要把他的可能性完全抹殺掉。如果你一見到他就一腳把他踢出去,說「不要在我面前出現」,這樣你還有菩提心嗎?答案是——你沒有!這是一種態度。那還有另一種呢?
我常常聽到,有些人看到別人往生或罹患重病,當要去幫忙誦經時,卻會說:「哎呀!這會傳染的吧?他死了會不會陰靈跟我走?我還是離遠一點好了。」甚至有人連地藏殿都不敢進去,還公開對同門說:「你不要去地藏殿啊!不可以去!」或者:「師姐,這糖果是在地藏殿的,你不要吃。」廟剛成立的時候,有一位寶貝師姐天天在宣導,同門不要去地藏殿。有人往生時,她就在旁邊說:「那是出家人的事,跟我們沒關係,讓他們自己去吧。」在早期,我其實非常感謝胖陳和林師姐。他們夫妻幾乎都跟著我去做臨終關懷,助念誦經。有時甚至請假陪我去殯儀館,三更半夜一起誦經。我想告訴大家:不要害怕,你也會死的;只要不呼吸,人人都會「bye bye」,我們與往生者的差別,只是有沒有呼吸而已。世界上什麼人最可怕?不是靈眾,而是活著的人——我們這些活著的人!會胡說八道、想出各種怪問題。靈眾不可怕,他們有恩報恩、有仇報仇,不含糊。真正可怕的是那些黑白顛倒、心思歹毒的人,他們用惡念欺騙、破壞、甚至傷害他人。所以,剛才講到「畏難不度,退失菩提心」:我們不要因為別人不好,就說「我不要你來廟裡,你給我滾!」或者罵人笨到極點,就覺得「幹嘛教他修法?」或者某人要往生,你自己不去幫忙,還阻礙他人準備。
我想起我們的蓮究法師的例子。早期他剛來廟時對我說(那時我還是法師):「法師,我國小都沒畢業,連大頭字都不識,我能學得會嗎?」我跟他說:「蓮究法師,你比較特別,我上課的速度比較快,也怕你跟不上,所以我想改天一對一的教你,好嗎?」當我教他時,本來只想教最簡單的法門:簡易的上師相應真佛密法,其餘以後再說。但他回去後就硬背,死記硬背。隔一週,我再上課檢查,他能完整說出我教過的內容。我驚訝於他的智慧,於是從頭到尾教他整壇法,包括上香到最後的所有步驟,後來還教他「坐蓮往生法」。這是我為那些老先生、老太太開的課,他也來學,至今十多年仍日日修坐蓮往生法(從2011年算起)。如果當初我沒有遵循「畏難不度,退失菩提心」這條戒律,今天我可能已經犯戒了。如今,他剃度出家成為法師,多殊勝的因緣啊!所以,密教十四大戒的第五條告訴我們:要以慈悲心度眾生,任何大惡之人都要度化,不怕困難,不可退卻。要以「眾生皆有佛性」的信念去感動他們,不能因困難而失去菩提正念。菩提發心,就是要有度盡眾生的宏大心願。
第六條:譭謗顯密經典非佛說(毀謗佛門其他宗派的教義)。這一條與前面那條很接近,也與第二條「對顯密律儀不遵守」相似。它關注的是戒律:每個宗派、每個教的戒律都有差異,但我們不能毀謗它們或隨意不遵守,因為這些都是釋迦牟尼佛所設立的。第六條的核心意思是:毀謗顯密經典非佛說。現今社會上,很多人妄自評論經典,說這本是偽經,那本又是偽經。其實,在未充分理解之前,最好不要妄下評論,因為妄論就是毀謗,犯了戒。既然是佛教經典,我們不懂,並不代表它不好。你可以選擇不閱讀,但不能拿佛教經典說:「這書不好」、「這不對」。
以我個人經歷為例,我算是早期弟子。在我皈依師尊時,所有皈依弟子都要背誦《高王觀世音真經》,使這部經遍布世界各地。當時師尊非常推崇《高王觀世音真經》,但許多宗派卻不承認這本書,甚至曾焚化《高王觀世音真經》,並謗說這些都是騙人的、胡說八道。曾經,蓮鎮上師在一個禪宗道場閉關,當地人提議:「你跟我們一起多買幾箱,買回來我們燒掉。」蓮鎮上師回答說:「這些是佛書,我不燒,何況作者是我認識的、我皈依的師父之一。《高王觀世音真經》裡全是諸佛菩薩的聖號,為何要燒掉?」他堅決沒有燒這些經書。當時,我身邊有很多來自不同宗派的朋友,也當著我的面批評這些經書,但我無法辯駁,只能勸說:「這些都是諸佛菩薩的聖號。」所以,今天聽蓮央上師講解後,請大家記住:任何一本佛書,都是教人行善、做好事的。只是適合與否不同,但不可毀謗。因此,密教十四大戒的第六條告訴我們:目前社會上,許多人譭謗經典,說這本是偽經,那本又是偽經。在未明白之前,不可妄論,因妄論就是譭謗,是犯戒的行為。
第七條呢?我就留到下週再詳細講,今天先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與大家結緣。這個故事在西藏非常有名,主角叫做羅尚。大家知道,西藏的河流常常會有大洪水。有一次,羅尚要過一條湍急的河,他就問上師:「上師啊,我現在要過河,可是沒有船,我會不會被水沖走?」上師看了看,說:「應該不會吧。」羅尚又問:「如果有上師的加持力,是不是就不會被沖走?」上師回答:「是的,有上師的加持力,就可以安全渡過。」周圍的人都說:「你這個傻子!那水這麼急,哪可能不被沖走?不要過!」可是羅尚堅信上師的加持力。他想:上師都這樣說了,那我就可以走。於是,他踏入河中,水流猛烈,但奇妙的是,水突然變得柔和,他順利走過,毫髮無傷。這時,上師心想:「這個傻子,還真的走過去了,他想說,那我這樣子講,是不是我也有加持?我也有上師的加持力?我也來走。」於是他很堅定地想,也試著過河。可是,他走到一半,就被河流沖走,再也沒回來……去當了閻羅王的女婿。
大家知道為什麼嗎?對了!(給施莉絹鼓掌)是因為上師的加持力。羅尚過河,是因為他憑著根本上師的加持力與信心。而這一個上師自己想試,卻沒有根本上師的加持力,當然就失敗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根本傳承上師,我們必須敬師、重法、實修。這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就講到這裡。嗡嘛呢唄咪吽!

.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