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教根本十四墮(二)

釋蓮央金剛上師法語開示:密教根本十四墮(二)
我們大家再一次的虔誠合掌,我們祈請根本傳承上師蓮生活佛、南摩無極瑤池金母大天尊、修法主尊金剛薩埵菩薩、壇城諸佛、諸菩薩、諸龍天護法諸尊,祈請加持開示講解戒律根本十四墮,能夠一切吉祥圓滿,嗡嘛呢唄咪吽!
我們敬愛的釋蓮鎮金剛上師、釋蓮姜法師、釋蓮究法師、玉嬌助教、碧霞助教以及理事長、理事及所有的師兄姐、網絡的師兄姐,大家午安!
今天要講的第八條和第九條,我打算合起來說。第八條:「輕蔑蘊即五佛體,說為根本第八墮」,第九條:「疑諸自性清淨法,是為根本第九墮」。我們都知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觸外境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會產生六識的反應,進而形成色、受、想、行、識五蘊。這五蘊不論你有沒有修行,都與生俱來、存在於我們的內在世界。有些人說,修行要依靠五蘊,但同時又要將五蘊「空」掉,因為唯有清淨才能見空性,而空性源於清淨智。可是若一開始就瞧不起自己的五蘊,認為它會阻礙身口意的清淨,甚至輕視自己的身體,那就錯了。問大家:你們有沒有五蘊?有!當你看到美好的事物,會感到喜悅;六根接觸外境,心中起念,念頭又帶動行為,這就是五蘊的作用。五蘊雖是修行中需要克服的,但它也是我們成佛的基礎,不可輕視。有人因為自己妄念多,就選擇苦行折磨身體。像釋迦牟尼佛初入苦行林時,有人故意餓得半死,以為飢餓能斷除雜念;甚至有人用繩子將自己綁起來,不讓自己倒下休息。這樣責難、摧殘身體的做法,並不能成就。
修行人應該做的是,面對五蘊的變化時,內觀心性,觀察它的變化,並以八正道、三十七道品來對治,而不是輕蔑五蘊本身。佛教中還有一句話:「自殺是殺佛。」自殺的罪極重,靈魂會墮入地獄的枉死城,長期在黑暗中不得超生,直到壽命本該結束時,才依罪業受報。在靈界,自殺者是被輕視的,所以絕對不可輕視生命。
為什麼我將第九條與第八條合起來講?因為當你輕視自己的佛性,也就懷疑了自己的修行,缺乏對清淨與空性的信心。佛教中,空性即是清淨性、清淨智,而你若懷疑它,就是錯誤。學密法的人應該清楚,你的身體就是修法的壇城。你結手印、持咒,都要依靠身體與意念。持咒有頻率,意念才能帶動手印,這些你能毀掉它嗎?當然不能!所以我非常愛惜自己的生命與身體,因為這是修行的根本。我和蓮鎮上師,他七十歲、我六十五歲,都有一個共識:一定要好好照顧身體,才能多修行、利益更多的眾生。願大家都能愛護身心,好好修行,才能夠幫助眾生,也幫助自己。
接下來講第十條:「於毒常具大慈心,說為根本第十墮」。這一條比較難解釋,我先用一個大家熟悉的故事來說明,你們知道蓮華生大士的事蹟嗎?當年蓮華生大士入藏時,西藏正處於「黑教時期」,當時苯教盛行,許多人祭拜牛頭、馬頭、蛇等外道神靈。蓮華生大士看到大多數人陷於外道邪法,內心非常憂傷。祂是一位大成就者,為了救度眾生,施行了誅法將他們滅除、降服,之後再讓他們轉世投胎, 並將他們轉識,使他們一出生便有善根器。這段歷史在西藏典籍中有明確記載,顯示了蓮華生大士降服邪魔外道、挽救佛法的悲心與智慧。這一條戒的意思是,當你遇到一個極端惡劣的人,他不僅作惡多端,還危害無數眾生,甚至斷送佛法與他人的生命。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是一位真正的大成就者,為了護法救人,你可以犧牲自己,降伏這個惡魔,甚至幫助他們轉化第八識,令其離開惡道。要知道,轉化第八識是極其困難的,連我們自己都難以轉化自己的第八識,更別說轉化他人的。這種事只有大成就者才能做到。但若你擁有此能力,而拒絕阻止這種極大惡行,反而是犯了這條根本墮。經典中指出,在密乘中,若遇到某些極端情況,有眾生造下極惡業,必墮三惡道,並且將持續對無數眾生造成深遠的傷害。對一位具大悲心的密乘行者而言,可以基於純粹無私、完全慈悲的動機,終結他的生命,以防止他繼續造下更大的禍害。蓮華生大士降伏外魔外道,就是這種情況的典型例子。在這裡特別的強調,這種做法,只適用於已證悟、具大成就的行者;對尚未成就的人而言,切勿以此為藉口行殺業,否則罪業深重,後果不堪設想,必須謹記!
第十一條:「分別離名等諸法,說為根本第十一墮」。這裡的「分別離」指的是以凡夫心態分別、評斷佛陀所說的一切法。先補充說明一下,從第十條到第十一條,和密教的根本十四戒在內容上略有不同,所以在這裡特別提一下。佛陀所說的經典,有名或無名的,都多到不可計數。我們不能用凡夫的心,去判斷它們的高低、真假,否則很容易墮入兩種邪見,「常見」與「斷見」,或者因誤解空性而否定一切事物,甚至否認因果與業力的存在,落入「二執」的陷阱之中。大家想想看,你們看過所有的佛經嗎?沒有!有許多佛經,你未曾翻閱過;有許多佛的開示,或者大成就者的教言,你未曾聽聞過。所以,當你遇到任何一本佛經,只要是佛所說的經,或是對眾生有利益的法門、開示,就不要隨便誹謗。佛陀開示八萬四千法門,全部都是為了要度化不同根器的有情眾生。我們不應該因為不了解,就憑自己的成見,隨口妄加評斷。這條根本墮的重點是,眾生見解不同,佛因此示現無數法門;凡是佛陀所開示、對眾生有真實利益的經典與教義,我們都應當恭敬、珍惜,不可輕視。
第十二條:「破壞具信心眾生,說為根本第十二墮」。這一條非常重要,我想大家在生活中一定可能遇到類似的情況。比如,你的朋友對密法充滿興趣與信心,你卻心生比較及嫉妒,覺得他好像比自己聰明、修得可能會比自己好,於是想辦法動搖他,東一句、西一句,讓他不再修密法。這是嚴重錯誤的行為!又或者,別人向你請法,比如問:「上師啊!您可以教我四加行嗎?」你明明會,卻故意說「我不會」「我不知道」,這也是犯戒。在密宗,不同的教派林立有噶舉、紅教、花教、薩迦等等。當你遇到其他教派的弟子,不管是黃教、紅教還是其他密法傳承,如果聽到他們上師的開示,覺得自己沒聽過,也不可以對他們說:「你上師講錯了」或「你師父教的法不對」。這樣會破壞他人對上師與佛法的信心,犯下重戒。其實,我個人認為,不只密宗如此,哪怕是顯教、淨土宗、禪宗,都一樣要遵守這個原則。假如有人告訴你:「我唸經唸得很好、很法喜」,你應該說:「你喜歡就好 」,「能夠安住心修行就好」。因為那是他的因緣,他此生是否修密法,會依因緣成熟而自然而然發生,而不是靠我們去干預、破壞。若我們去戳破、動搖他的信心,反而自己犯了戒。
第十三條:「不依已得三昧耶,說為根本第十三墮」。我們修持密法,首先要知道應當準備什麼。最基本的,如金剛鈴杵、木魚、罄等法器,還有其他各種修持所需的法器。若你有能力去請購,卻故意不去準備齊全,甚至因心中輕視密教的法器而忽視,這便是違犯此戒。即使你當下還未深入學習,但還是應當恭敬而如法地備妥法器。
再舉個常見的例子:許多人一提到佛教修行,便聯想到「吃素」。他們來到密教的道場,看見有人食用肉食,便立刻批評:「啊!怎麼上師還在吃肉?這不是殺生嗎?罪過啊罪過!」卻完全不了解密乘中有「超度」肉食的儀軌。同樣的,護法需要供酒,有些人不懂,便斷言說:「佛教嚴禁供酒!」這都是因為不了解密法的真義,而輕率批評。其實,這只是因為你沒有看見其中的深義,你的修行境界尚未到達而已。
這裡我講一個文殊師利菩薩的故事:過去文殊菩薩修行時,常常出入妓院與皇宮,與許多宮女交往。阿難尊者看見了,便去稟告釋迦牟尼佛,說:「文殊師利不守清規,依僧團戒律,應該將他逐出僧團。」佛陀問:「你為何這麼說?」阿難回答:「我親眼看見他與皇宮妃子同處一室,並且出入妓女院,進進出出皆是女色,這樣的行為怎能符合出家戒律?」佛 陀便問文殊師利菩薩:「此事是否屬實?」文殊師利只是微微一彈指,剎那間,整個虛空現出無數文殊師利的身影,他反問佛陀與阿難:「請你們指出,到底是哪一個文殊師利菩薩做了這些事情?」這個公案提醒我們:不要隨便妄加批評。若不了解其中深義,就不要輕率發言。沉默不是愚鈍,而是謹慎。因此,第十三根本墮所說的重點,就是若對本尊的法器、灌頂、修持中應配戴或使用的法具,有能力卻不去備妥,甚至心中輕慢;或在薈供、法會中使用酒肉等供品時,因未能明辨密乘的見地,而以世俗二元對立的眼光加以拒絕或批評,便是觸犯此墮。因為在密乘中,這些法器與供品,都是超越「淨」與「不淨」二元分別的法門。若不能認識密法的轉化真義,而只是執著表面現象,就等於違背了第十三根本墮,也背離了密乘修行的精神。
第十四條:「毀謗婦女慧自性,說為根本第十四墮」。在密教十四根本戒中,這一條特別強調:女性絕不可自輕,男性也不可輕視女性。女人若自認為「我不能成佛」,便是錯誤的見解;男人若認為「女人怎麼可能修法成就」,同樣也是錯誤。請大家思惟,在密宗裡,男性代表什麼?代表「方便」;女性代表什麼?代表「空性」。而空性是什麼?是智慧!修行若無智慧,如何能夠成佛?若不入空性,如何生起佛智?若得不到佛智,便無由證佛果。因此,誹謗女人不能修行、女人沒有佛性、或輕視女性,都是大錯誤。我們再舉幾個例子:綠度母的誓願,就是特意以女性身相來度化眾生。無數空行父、空行母之中,若你心中輕慢女性,將來遇到空行母時,祂或許因你過去的輕視而不予加持。
般若佛母,正是智慧的本尊。佛教一切智慧之源,稱為「佛母」,母性就是智慧的象徵。再者,世間的母親是最偉大的。若無母親,哪裡會有我們?世上每一個人,都是母親所生。沒有母親,就沒有我們今日的存在。這正顯示了「母性」的殊勝與偉大。因此,密教根本第十四墮所講解的,就是若認為女子比男子拙劣,不論是心裡如此分別,還是言語中這樣宣說,皆是違犯此戒。因為在密宗經典中,男性代表方便,女性代表智慧;而智慧,正是諸佛菩薩的體性。所有女性皆是「空性」的表徵,空性是佛的本性,也是萬法生起的根源,這就是般若佛母,我們視為空行母。所以,我們絕不可批評、侮辱、欺負或輕視女性,反而應當以尊敬、恭敬的心來對待。唯有如此,才能得到一切空行母的加持,讓我們的修行迅速成就!
今天我跟大家講解密教根本十四墮。若還不清楚,可以將它與密教根本十四大戒互相比對,之前我也有為大家解說過,稍微對照一下,自然會更明白。若仍有疑問,也非常歡迎私下來找我,我會另外抽時間為大家詳細解釋。這些日子以來,我連續講了好幾個禮拜的戒律,但最重要的是什麼?不是光聽,不是光懂,而是要去「實踐」!若只是把戒律當作知識來聽聞,而沒有落實在行持之中,那就失去了它真正的力量。我在講《梁皇寶懺》的時候曾說過一句話,今天再跟大家強調一次:「誦經不如解經,解經不如行經;解經千萬遍,不如行經一遍。」所謂「行經」,就是要真實去做!所以,誦經千萬遍不如自己做一遍!今天就跟大家結緣到這裡。嗡嘛呢唄咪吽!

.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