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修行是放下

釋蓮央金剛上師開示:人生最大的修行是放下
我們大家再一次的虔誠合掌、我們祈請根本傳承上師蓮生活佛、南摩無極瑤池金母大天尊、水供主尊南摩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壇城諸佛諸菩薩、諸龍天護法諸尊,祈請加持開示一切圓滿俱足。嗡嘛呢唄咪吽!
我們敬愛的釋蓮鎮金剛上師、釋蓮姜法師、釋蓮究法師、助教碧霞以及我們的理事長、理事及所有的同門、善信大德以及網絡上的同門,大家午安!
疫情過後,能夠再次見到一些久違的老同門面孔,心中格外欣喜!在今天開示之前,我想先對大家說一句:我很想念你們!
同時,也要感謝這一次清明節,在人數有限、義工不足的艱困情況下,我們依然能舉辦這麼殊勝的法會,並為祖先及歷代祖輩舉行超度。感謝大家的發心,也感恩大家的辛勞付出!
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本場法會的主尊——南無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首先,為什麼會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形象呢?因為觀世音菩薩在因地時——所謂因地,就是祂在修行、發願、立志成就佛果的時期——立下了一個極為宏大的誓願:要救度無盡的眾生苦難,永不退道。
祂以無比的菩提心,不斷辛勤地奔走,竭力救拔一切受苦的眾生。然而,經過漫長的年代,祂漸漸發現——雖然得度的眾生很多,但墮入惡道、造業受苦的眾生依舊源源不絕。
長久的救度,讓祂身心俱疲,甚至一度生起了倦怠之心——心裡感嘆:「我度不完眾生了……」,在那一刻,祂幾乎要失去當初所發的宏願。要知道,觀世音菩薩的菩提願,與地藏王菩薩的誓願相同——救度一切眾生,永不退轉。
地藏王菩薩曾發下宏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觀世音菩薩的誓願同樣廣大無邊,然而,當祂發現自己度化的眾生永遠沒有盡頭時,菩提道心漸漸生出退意。就在那一刻,祂的全身忽然爆裂,化作無數碎片;祂的頭也裂成九瓣。這是因為祂的內心,與當初立下的宏願相違背所致。
危急之時,祂的根本傳承上師——阿彌陀佛出現了。阿彌陀佛以無量慈悲,將觀世音菩薩碎裂的身體化為千隻手與千隻眼;又將裂成九片的頭逐一收合,成為九張莊嚴的面容。隨後,阿彌陀佛再請金剛手菩薩安坐於九面之上,成為第十面,而祂自己的寶相則安置在最頂端,成為第十一面。
因此,我們今天所見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最頂端的第一面,是祂的根本傳承上師阿彌陀佛;第十面是金剛手菩薩;其餘九面,則是觀世音菩薩自身的化現。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看到十一面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有時也稱為九面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其緣由便在此。
當阿彌陀佛將祂重新組合完成後,溫言對祂說了極為重要的一句話:「眾生不增不減,世間一切不增不減。」,觀世音菩薩聞此法語,頓時徹悟——明白了眾生與世間的本質如如不動、無增無減。就在那一瞬間,祂化現為千眼千手、十一面的觀世音菩薩,法力無比增長,力量遠勝從前。這正是密宗所說的合體變身——三者合一,所生之力不可思議,廣大無邊。
大家常常會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為什麼有十一個頭?這十一個頭,象徵著十一地菩薩的境界。
菩薩有十地,大家應該都清楚吧?第一地是「歡喜地」,第十地是「法雲地」。若你們曾拜過《梁皇寶懺》,就會知道其中從第一地到第十地,分別對應著菩薩修行的階位,一步步圓滿成就菩薩果位。而第十一地,則是超越十地、證入佛境的境界。觀世音菩薩的十一個頭,正是代表祂已達到第十一地,圓滿無上佛果。
那麼,千手千眼又代表什麼呢?千手千眼象徵賢劫千佛,未來賢劫中的千佛,皆由此而生。這是千手千眼的重要意義。
另外你會看到祂中間,祂是雙手合十,祂有八隻手在中間,雙手合十。另外那六隻手各拿著法器,就是祂在行使祂的法力、力量時所用的各種法器。象徵祂在運用法力時,所持用的不同法具,護佑眾生、降伏災難、滿眾生願。
所以,今天我們參加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聖誕法會,這些基本的由來與象徵意義,都應該了然於心。如此一來,在觀想與修持時,才能清楚明白、如法相應。至於觀世音菩薩的心咒,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剛才也一直在誦持,因此這裡就不再贅述。
我想與大家分享的是,從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故事中,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到根本傳承上師的加持力。大家想想看——當觀世音菩薩因退失菩提心而全身裂成千片之際,祂的根本傳承上師——阿彌陀佛立即現前,毫不遲疑地將祂重新化合,成就了十一面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並使祂的法力比以往更為廣大無邊。這就是加持力的偉大!因此,我們任何人都可以忘記,但絕不能忘記自己的根本傳承上師。
當有一天,我們生命走到盡頭,或在任何意外、危難來臨之時,都要清楚記得——你的根本傳承上師是誰,並且持誦他的心咒:「嗡咕嚕蓮生悉地吽」
即使是在臨終、眼睛即將闔上的最後一刻,也不要忘記這一句心咒。因為你的根本傳承上師,必定會現 前,親自接引你。我們雖然現在還活著,未曾真正體驗死亡,但切莫等到臨終時才懊悔地說:「早知道就好了!」——千金難買早知道。所以我現在就提醒你們:當那一刻到來時,你會慶幸自己早已明白——「嗡咕嚕蓮生悉地吽」的重要。請牢牢記住,這是一條關乎解脫與往生的生命法則。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
在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有一位梵志——在古時候,「梵志」是指修行極為精進的大修行人。這位梵志來到釋迦牟尼佛的面前,心中非常歡喜。他右手捧著鮮豔奪目的花朵,左手拿著金銀財寶,恭恭敬敬地奉到佛前。
釋迦牟尼佛看著他,輕聲說:「放下吧!」梵志聽後,便將右手中美麗的花朵放下。佛陀又說:「放下吧!」他便將左手的金銀財寶也放下。然而,佛陀第三次說:「放下吧!」梵志疑惑地回答:「佛啊,我的雙手已經空空如也,還有什麼沒放下呢?」
佛陀慈悲地開示:「你的外在是放下了,但你的心、你的念頭,依然沒有放下——而這,才是真正要人的命。」大家聽懂這個道理了嗎?
我們每天都在修行——今天修這個法,明天修那個法,後天又換另一個大法;今年背了一百萬遍咒語,明年要背三百萬遍。這些固然是好事,但人生最大的修行,就是「放下」;最大的慈悲,是放下;最大的布施,也是放下。因為唯有放下,才能真正寬恕他人。
若不放下,我們就容易陷在瑣碎與執著之中,每天嘮嘮叨叨,腦子裡裝的全是別人的事,而自己生死的大事卻被忽略了。唯有真正學會放下,才能了脫生死。
我記得十幾年前——2007年,我和蓮鎮上師來到這裡建三輪雷藏寺的時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進入山門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右手邊的大肚彌勒佛,象徵「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左手邊則是「三不猿」,代表「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如果大家之前沒有特別注意,等一下回去時,不妨駐足再看一眼。這是當年我們建寺時,第一個想完成的事情——因為我們深深體會到:唯有放下,才能包容。
你看,彌勒佛以大肚能容天下事,笑看眾生癡——祂若斤斤計較,不願放下,又怎能真正包容萬物呢?
其實,所有的修行,都在於放下。因為人的出生,是依「識神」來投胎的;當你呱呱落地時,便已具備眼、耳、鼻、舌、身、意——帶著你的六根與第八識來到人間。
自娘胎出生後,我們便開始接觸周遭的一切人、事、物——即所謂「六塵」。六根觸及六塵,就生起了分別心:好與壞、喜與不喜。於是,六識的分辨作用啟動,讓我們一生都在「十八界」的虛幻中旋轉不休,最終仍逃不出生死輪迴。
所以《心經》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諸法空相。」
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我們的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牢牢地將我們束縛,讓我們幾乎喘不過氣來。於是五蘊(色、受、想、行、識)便不斷生起,累積成無窮無盡的業力。本來, 五蘊是應當放下的,但我們卻反而將它視為珍寶般緊握不放,甚至時時依賴、反覆運用。
所以,要「照見五蘊皆空」,唯有五蘊空了,身、口、意才能清淨;身、口、意清淨,自然能成就佛果。佛果並不是透過外在「練」得來的,而是你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內觀自心,時刻檢視自己的起心動念:這一念是不是善的?是否能在每一個念頭中保持善念,並且放下執著?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讓我們用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來檢視自己:今天,我們在三輪雷藏寺,或是在家中——家裡可能只有先生、太太、兒子、女兒、媳婦、孫子這麼幾個人;又或者在公司,身邊只有老闆和幾位同事。請問大家,你與這些人相處得好嗎?
如果在這麼小的團體裡,你都不能放下與包容,更何況是去幫助、布施那些你不認識的眾生呢?我們再進一步想想——我們現在修行,不就是為了往生佛國淨土嗎?那麼,當你到達那裡時,若看見一個你不喜歡的人,難道就因此不去佛國淨土了嗎?
你會說:「咦,你也在這裡?我不喜歡你!」然後轉身說:「那我不要待在這裡,我寧可去地獄、去六道輪迴。」這不是很荒唐嗎?
如果能放下喜惡,包容一切,那麼當下你已身在天堂。這就是修行。
我想與大家分享:修行最重要的一課,就是學會不執著、懂得放下——放下身邊的所有人、事、物;包容周遭的所有人、事、物;給人百分之百的機會,慈悲喜捨地對待一切眾生。當你的心中充滿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每天都在思考如何去愛人、幫助人,不忍見眾生受苦,那麼你的身心自然平靜而快樂;你的身口意自然清淨而光明。
你的肉身雖然還活在現在的世界,其實你已經已經活在佛國淨土了,毫無差別。因為你的心是佛土,你的行為就是佛國。
讓我們大家一起努力,朝這個方向思考與實踐——不要再分你、我、他。你我他分得越清楚,只會讓自己更累。包容他人、給予機會,就是將自己最大的愛分享出去;而你得到的福報,往往比付出的更多。所以,要學會不執著,懂得放下。
如果在座的說:上師,我就是放不下,我就是要怎麼樣?請你們看看山門的另外一邊是三不猿,我沒有辦法控制我的想法,那我不看總可以吧!我不聽總可以吧!我不說總可以吧!我們就學三不猿,我們就從我不聽、不看、不說先做起,慢慢的你不看、不聽、不說,你自然心清淨、國土淨,一切都能夠得到光明成就。
如果有人說:「上師,我就是放不下,我就是要怎麼樣!」那麼,請看看山門另一邊的三不猿。當你控制不了自己的想法時,至少可以選擇——我不看,可以吧?
我不聽,可以吧?
我不說,可以吧?
就從「不看、不聽、不說」開始練習。慢慢地,你會發現,不看、不聽、不說,心自然清淨,國土自然清淨,一切自然光明成就。
今天藉著清明節法會的因緣,希望大家不要把這些話當作口頭禪,而是要真正學會觀照自己的身、口、意;學會不執著、放下與包容。如此,你的修行必定會大有成就。
嗡嘛呢唄咪吽!

.png)

